生理学第八章

合集下载

生理学:第八章_尿的生成和排出

生理学:第八章_尿的生成和排出

⽣理学:第⼋章_尿的⽣成和排出第⼋章尿的⽣成和排出⼈体通过呼吸和消化系统,摄⼊代谢和所需的氧和营养物质。

在物质代谢过程中,氧和能源物质被不断地消耗,为各种⽣命活动提供所需的能量,同时产⽣对⼈体⽆⽤甚⾄有害的终产物。

排泄(excretion)……机体将代谢终产物和进⼊体内的异物及过剩不需要的物质经⾎液循环,通过某些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所以,排泄是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的最后⼀个环节,是多系统功能互相协调才得以完成的⼀种重要⽣命活动。

⼈体主要的排泄途径:⽪肤:⽔、盐类、少量尿素、乳酸等。

肺:CO2、H2O、挥发性药物等。

消化道:排泄物混合在粪便中。

Ca、Mg、Fe、P 等电解质、胆⾊素、毒物等。

胆⾊素-肝脏排泄在肠中起变化的胆⾊素(尿胆素、粪胆素)。

⽆机盐-经⼤肠粘膜排出的,如钙、镁、铁等。

唾液腺:碘、铅等。

肾脏:最重要,以尿的形式由肾排出。

所含排泄物的种类最多、数量最⼤;并随机体的不同状态⽽改变尿量和尿中物质的含量。

有:⽔、尿素、尿酸、肌酐、盐类、药物、毒物等。

肾的功能:1) 排泄功能:排出机体的⼤部分代谢终产物及进⼊体内的异物。

2) 调节功能:调节⽔、电解质、渗透压及酸碱平衡--维持稳态。

调节细胞外液量和⾎液渗透压。

保留体液中的重要电解质,如:Na+、K+、Cl-等。

排出过剩 H+维持酸碱平衡。

3) 内分泌功能:产⽣肾素、促红细胞⽣成素等。

尿的⽣成包括肾⼩球的滤过、肾⼩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及分泌三个基本过程。

本章主要讨论尿的⽣成过程及其调节机制、肾脏排泄功能的⽣理意义及输尿管和膀胱的排尿活动。

第⼀节肾的功能解剖和肾⾎流量⼀、肾的功能解剖:(⼀)肾单位和集合管:1.肾单位(nephron)是肾的基本单位,与集合管共同完成泌尿功能。

⼈两侧肾有170~240万个肾单位。

2.集合管(collecting duct)在胚胎发⽣中起源于尿道嵴,故不属于肾单位,但功能上与远端⼩管密切相关;在尿浓缩过程中起作⽤;每条集合管可收集多条远曲⼩管运来的液体;许多集合管汇⼊乳头管,最后形成尿液经肾盏、肾盂、输尿管⽽进⼊膀胱。

生理学第八章重点知识梳理(2024)

生理学第八章重点知识梳理(2024)

引言概述: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内部功能和机制的学科,它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解剖学和生物化学等。

生理学第八章是生理学课程中的重要章节,主要涉及神经生理学和感觉生理学。

本文将以梳理生理学第八章的重点知识为目标,从五个大点展开详细阐述,包括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突触传递、感觉器官与感知、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梳理,读者能对生理学第八章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1.1神经元的组成结构:细胞体、突触和轴突1.2神经元的功能:信息传递和信息处理1.3神经元的细胞膜特性: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1.4神经元的突触传递:化学突触和电突触1.5神经元的分类: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二、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2.1静息电位的维持:钠离子和钾离子的负荷平衡2.2动作电位的产生:神经元兴奋和阈值2.3动作电位的传导:神经纤维的盐atory传导和耗损性传导2.4动作电位的原理:离子通道的开关机制2.5动作电位的调控:抑制性和兴奋性递质的作用三、突触传递3.1化学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3.2突触传递的过程:释放递质、受体结合和效应器的激活3.3突触传递的调控:自主调节和药物调节3.4突触传递的类型: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3.5突触传递的重要性:神经信息的传播和整合四、感觉器官与感知4.1感觉器官的分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4.2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感受器、感觉细胞和感觉传导4.3感觉信息的处理:感觉神经元的编码和感觉皮层的加工4.4感觉器官的调节:适应性、注意力和情绪的影响4.5视觉和听觉的机制:光感受和声音传导的物理原理五、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5.1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大脑、小脑、脑干和脊髓5.2大脑的功能区域:感觉皮层、运动皮层和联合皮层5.3小脑的功能:协调运动和平衡5.4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作用5.5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退行:胚胎发育和老龄化过程总结:通过对生理学第八章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我们对神经生理学和感觉生理学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生理学课件第八章

生理学课件第八章
分支形成。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的血 压较低,有利于肾小管的重吸收。
(三)肾血流量的调节
1.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当动脉血压在80~180mmHg(10.7~24.0kPa)范围内变动时,肾血流 量能维持相对稳定。
这种肾血流量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因素的作用,而在一定的动脉血压变动 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现象,称为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第三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尿的浓缩和稀释是将尿和血浆的渗透压相 比较而言的。
正常血浆的渗透压约为300mOsm/L。 当机体缺水时,水的重吸收多,尿量少, 尿的渗透压明显高于血浆的渗透压,称为 高渗尿(hypertonic urine),表示尿 被浓缩。若饮水过多时,水的重吸收少, 尿量增多,渗透压将低于血浆的渗透压, 称为低渗尿(hypotonic urine),表 示尿液被稀释。
H+,以前者为主。
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H+起到了排酸保碱的作用,对维持体 内的酸碱平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NH3的分泌
正常情况下,NH3主要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酸中毒 时,近端小管也可分泌NH3。
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在分泌H+和NH3的同时,促进了 NaHCO3的重吸收,从而实现了肾脏排酸保碱的功能。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功能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secretion)是指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 胞将自身代谢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排到小管液中的过程。肾 小管和集合管主要分泌H+、NH3和K+,这对保持体内电解质平衡 和酸碱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一)H+的分泌
主要部位在近端小管。 H+的分泌有两种机制,Na+-H+交换和H+泵主动分泌

生理学 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放

生理学 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放

• 髓袢升支粗段:Na+:2Cl-:K+同向转运模式继发性 主动重吸收NaCl。
速尿、利尿酸作用机制: 抑制Na+:2Cl-:K+同向转运体 的功能,管腔正电位消失, NaCl的重吸收受抑制,干扰尿 的浓缩机制,导致利尿。
3.远端小管和集合管:
12%的NaCl
据水盐平衡进行调节:
Na – 醛固酮;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一) (三) (二) 肾小球 –(血浆胶体 + 囊内压) = 有效 → GFR → 尿量 滤过压 Cap.血压 渗透压 如:大失血→交感N+、NE↑→ Cap.收缩
如:快速大量输液→血浆胶渗压下降
如:结石、肿瘤致尿路梗阻
边学边想
尿的生成包括哪几个过程? 血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血液流过肾小球后,什么成分 进入到肾小囊? 血液流过肾小球的过程叫作 什么? 进入到肾小囊的部分形成了 什么?
水通道
水通道
需要注意的几点
(一)重吸收的部位
肾小管各段和集合管都有重吸收的能力,但以近端小 管 的重吸收能力最强
(二)重吸收的特点
1.选择性:(比较原尿和终尿的成分可见P本102) 2.有限性: 当小管液中某种物质浓度过高,超过上 皮细胞对其重吸收的极限时,则不能被全部重吸收。
例如:近端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具有一定限度,当 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水平时,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 重吸收达到极限,血糖浓度若再升高,葡萄糖不能 被重吸收而随尿液排出,导致糖尿。 肾糖阈 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 正常值:8.88~9.99mmol/L
100%葡萄糖被重吸收,部位仅限于近端小管,尤其 是前半段; 继发性主动转运:Na-葡萄糖同向转运 近端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限度

第九版生理学第八章(一)

第九版生理学第八章(一)

第九版生理学第八章(一)引言概述: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内部机能和生命过程的科学,对于理解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调节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第九版生理学的第八章主要介绍了人体免疫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功能,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的特点,以及免疫应答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正文:一、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1. 免疫系统的基本组成a. 免疫系统是由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分子组成的网络。

b. 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B细胞和T细胞等。

c. 免疫器官主要有脾脏、淋巴结和骨髓等。

2. 免疫细胞的类型与特点a. 巨噬细胞具有吞噬和杀伤病原体的功能。

b. B细胞主要负责产生抗体来攻击病原体。

c. T细胞分为辅助T细胞和杀伤性T细胞,分别参与免疫应答过程。

3. 免疫器官的特点及其功能a. 脾脏是关键免疫器官之一,参与免疫细胞生成和激活。

b. 淋巴结是免疫细胞的聚集地,起到滤过和识别外来抗原的作用。

c. 骨髓是产生B细胞和T细胞的重要场所。

二、免疫细胞的特点和功能1. 巨噬细胞的功能及其机制a. 巨噬细胞通过吞噬和消化病原体来清除感染。

b. 巨噬细胞还能分泌细胞因子,引导其他免疫细胞的参与。

2. B细胞的特点和功能a. B细胞能通过抗原结合产生特异性抗体。

b. B细胞还能分化为记忆B细胞,为二次感染提供保护。

3. T细胞的特点和功能a. 辅助T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协助B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免疫功能。

b. 杀伤性T细胞能直接杀伤感染的细胞,清除病原体。

三、免疫应答过程中的关键环节1. 抗原识别和抗原提呈a. 抗原被免疫细胞识别并处理成能被免疫系统识别的片段。

b. 抗原片段通过MHC分子展示在免疫细胞表面。

2. 免疫细胞激活和克隆选择a. 免疫细胞通过抗原-抗体或抗原-MHC分子的结合而激活。

b. 激活的免疫细胞经过克隆选择,产生大量的效应细胞。

3. 免疫效应和记忆a. 免疫效应细胞参与抗原清除和损伤修复。

b. 记忆细胞能对再次感染做出更快、更有效的应答。

生理学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试题及答案

生理学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试题及答案
时,肾小球滤过率________。 21. 不同物质通过肾小球滤过膜的能力取决于被滤过物质的________及其________。 22.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如果肾血浆流量加大,滤过平衡点就移向________,故肾小球滤过率________。 24. 肾脏通过重吸收________和分泌________,以及分泌氨,对机体酸碱平衡的维持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25. 肾小囊超滤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与血浆中的________。正常情况下,滤过的葡萄糖均在_______被重吸收。 26.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主要受________调节,水的重吸收主要受________调节。 27. ________是形成髓质渗透梯度的重要结构,而________和________是建立髓质渗透梯度的主要溶质。 28. 外髓部组织间隙高渗是________主动重吸收________形成的,内髓部组织高渗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共
4
D.近端小管重吸收量增加 E.肾小囊内压降低 60.下列哪种情况下肾小球滤过率基本保持不变? A.血浆胶体渗D. 滤过膜通透性增大 E. 有效滤过面积减少 61.急性肾小球肾炎引起少尿的主要原因是: A.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B.囊内压升高 C.滤过膜的通透性降低 D.肾小球滤过总面积减小 E.肾血流量减少 62.正常终尿量占原尿量的: A.1% B.2% C.5% D.10% E.20% 63.关于肾小球滤过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是促进滤过的力量 B.血浆胶体渗透压是阻止滤过的力量 C.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全长均有滤过 D.肾小囊内压升高时滤过减少 E.血压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时肾小球滤过率维持恒定 64.剧烈运动时,少尿的原因是: A.醛固酮分泌增加 B.血管升压素分泌增加 C.肾动脉收缩,肾血流量减少 D.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E.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小 65.各段肾小管,重吸收物质量最大的是: A.集合管 B.远曲小管 C.髓袢升支粗段 D.髓袢降支 E.近端小管 66.小管液从近端小管流向髓袢顶点,管腔液中Na+的浓度: A.增加 B.降低 C.不变 D.受醛固酮的影响 E.受ADH的影响

生理学基础第八章肾的排泄功能

生理学基础第八章肾的排泄功能

第三节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
一、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有效滤过压 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 肾血浆流量
(一)有效滤过压: 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安静状态下,因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肾小球毛细 血管血压保持相对稳定。 剧烈运动,交感神经兴奋,肾血流量减少。 大失血,循环血量急剧减少,血压下降至
40mmHg以下时,肾小球滤过率减小为零。
有肾、肺、皮肤、消化道等。
肾:水、电解质、尿素、肌酐、尿酸等 肺:排出CO2 、少量水等 皮肤:水、 NaCl和尿素等 消化道:胆色素、无机盐等。粪便中未被消化 的食物残渣由大肠排出,它不属于生理排泄物
二、肾的功能
(一)生成和排出尿液 (二)维持内环境稳态 (三)分泌生物活性物质:肾素、前列腺素、 促红细胞生成素等。
2.血浆胶体渗透压
某些疾病 如肝肾疾病
血浆蛋白浓度
静脉大量输 入生理盐水
血浆被稀释
血浆胶体渗透压
尿量
肾小球滤过率
有效滤过压
3.肾小囊内压 正常情况下囊内压较稳定。当肾盂或输尿管 由于结石或肿瘤阻塞尿路时,囊内压升高。 (二)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 正常情况下,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都比较 稳定
病理情况下,如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毛细血管的 管腔变窄→滤过面积减小、滤过膜上带负电荷的糖 蛋白减少或消失→通透性增大、因此,出现少尿、 蛋白尿和血尿。 (三)肾血浆流量 肾血浆流量与肾小球滤过率呈正变关系。
(二)重吸收特点 1、选择性:凡是对机体有用的物质,则大部分重吸 收甚至完全重吸收。而其他物质的重吸收较少甚至 完全不被重吸收。 例如:葡萄糖、氨基酸全部重吸收;水、Na+、
HCO3-等大部分重吸收;尿素少部分重吸收;肌 酐完全不被重吸收。

《生理学》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生理学》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输尿管
将肾脏产生的尿液输送至膀胱 的管道。
膀胱
储存尿液的肌性囊状器官,其 平滑肌具有伸缩性。
尿道
将尿液从膀胱排出体外的管道 。
尿的生成过程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01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蛋白质分子外的血浆成分被滤过进入肾
小囊腔,形成超滤液。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02
超滤液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大部分水和溶质被重吸收回血
02
肾小球滤过作用及影响因素
肾小球滤过膜结构与功能
滤过膜组成
由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 膜和肾小囊脏层足细胞及其裂孔 膜构成。
滤过膜功能
具有分子大小和电荷选择性,可 阻止血浆蛋白滤出,仅允许小分 子物质如水和部分溶质通过。
肾小球滤过率及其影响因素
01
02
03
肾小球滤过率定义
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 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组 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 静水压和肾小囊内压之间 的差值。
滤过系数
取决于滤过膜的面积和滤 过膜的通透性,与肾脏血 液灌流量密切相关。
肾小球滤过作用在尿生成中的意义
维持水平衡
通过调节肾小球滤过率 ,保持体内水分平衡。
排泄代谢产物
将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 和毒物随尿排出体外。
《生理学》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目 录
• 尿的生成与排出概述 • 肾小球滤过作用及影响因素 • 肾小管重吸收作用及影响因素 • 尿液浓缩与稀释机制及影响因素 • 排尿反射及影响因素 • 尿的生成和排出异常与疾病关系
01
尿的生成与排出概述
泌尿系统结构与功能
01
02
03
0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端小管前半段 管周膜Na+泵将Na+泵出上皮细胞
二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
小管液:经肾小球滤 过的超滤液(原尿) 进入肾小管。
重吸收:指小管液中 的水和溶质通过肾 小管上皮细胞转运 而进入管周毛细血 管的过程。
一、肾小管与集合管重吸收部位,方式,途径和特点
(1)近端小管中的重吸收: 物质重吸收最重要一段,重吸收的动力
是Na+-K+泵。
H2O、Na+、Cl-、K+: 65~70% HCO3-:80% ~90% 葡萄糖、氨基酸:全部吸收 H+:分泌
b.囊内压 如:结石、肿瘤
c.血浆胶体渗透压 如:快速大量输液→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4 )肾血浆流量: 其他条件不变时,主要影响的是滤过平衡的位置。
肾血流量增大,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浆胶体渗透 压上升速率减慢,滤过平衡靠近小动脉端,使具有 滤过作用的毛细血管长度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增大, 尿量增多。反之,流量减少,尿量减少。
第八章 排泄
第一节 肾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 第二节 尿生成的过程 第三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第四节 尿生成的调节 第五节 尿液及其排放
排泄:机体将体内物质代谢的终产物、 多余的物质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和药物 的代谢产物等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泄途径: 1.呼吸器官;2.消化道; 3.皮肤;4.肾脏:
肾脏功能: (一)泌尿功能
(2)重吸收的方式和途径
被动重吸收:单纯扩散、易化扩散 主动重吸收:原发性主动转运、
继发性主动转运
跨细胞转运途径: 细胞旁转运途径:
(3)重吸收的特点
①比较原尿与终尿中成分的质和量可见: 肾小管的重吸收具有选择性。
②各段肾小管的功能也不尽相同。
③肾小管和集合管对不同物质的重吸收有一定的限度。
(1)Na+重吸收过程
3.球外系膜细胞(间质细胞):具有吞噬和收缩功能
二、肾脏血流特点及其调节 (一)肾脏血液供应特点: (1)供血很丰富:每分钟两肾的血流量约1200ml
(2)血液分布不匀:约94%的血流供应肾皮质, 约5%的供应外髓部,剩余不到1%供应内髓。
(3)形成串联的两套毛细血管网: 皮质肾单位入球动脉的口经较出球动脉粗,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高→利于滤过;
(四)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⑴通透性: 机械屏障作用↓→蛋白尿、血尿 如:肾炎时因免疫反应蛋白分解酶的释放导致滤过 膜孔裂增大 静电屏障作用↓→蛋白尿 如:肾过面积=1.5m2 急性肾炎→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阻塞→ 滤过面积↓
(3) 有效滤过压的改变 a.肾小球Cap.血压 如:大失血→交感N兴奋、NE↑→ Cap.收缩
入球端 有效滤过压 =6.0 –(2.67+1.33) =2.0kPa(15mmHg)
>0 有滤液生成
特点:①正常时, 毛细血管压和囊内 压基本不变,胶体 渗透压易变(胶体 物质滤不出)。
滤过平衡
出球端 有效滤过压 =6.0 –(4.67+1.33) = 0kPa(0mmHg)
=0 无滤液生成
特点:②正常时, 出球端除血浆流速 快时外,一般无滤 出,故为滤过的贮 备段。
滤过屏障——滤过膜
水分子
阳离子
葡萄糖
小分子阴 离子
白蛋蛋白白质
外层 中层
内层
3 滤过膜的通透性(高度的选择性) 机械屏障 :基膜上的网孔决定滤过分子的大小 电学屏障 :滤过膜上覆盖着唾液蛋白质等带负电荷 的糖蛋白可阻止蛋白质通过。
(三)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2 肾脏血流量的神经和体液调节
①神经调节 交感神经兴奋→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
②体液调节 NE、E、分泌↑→肾血管收缩→ 肾血流量↓。
在紧急情况下,全身血液将重新分配。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尿的生成过程: 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
(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1 滤过:指血液流过肾小球时,血浆中水分和小分子 物质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的过程。 2 肾小球滤过率:
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正常125ml/min。 3 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正常为19%
(二)滤过膜的组成及其通透性
1滤过膜:肾小球毛细血管 内的血浆经滤过进入肾小 囊,其间的结构称滤过膜。
2滤过膜结构: 血管内皮细胞:内皮细胞 上的窗孔结构,可防止血 细胞通过。 基膜:是滤过膜的主要滤 过屏障。 肾小囊上皮细胞:上皮细 胞的足突之间形成裂隙, 构成滤过的最后屏障。
小结:影响滤过的因素
影响因素 ①滤过膜
滤过膜的孔径↑ 滤过膜带负电荷↓ 滤过膜面积↓
②有效滤过压
毛细血管血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囊内压↑
③肾小球血浆流量↓
滤过率的变化
滤过率↑(血尿) 滤过率↑(蛋白尿) 滤过率↓(肾炎)
滤过率↓(大失血) 滤过率↑(快速大量输液) 滤过率↓(结石、肿瘤) 滤过率↓(中毒性休克)
髓袢细段
近曲小管 袢降粗段
袢降细段 袢升细段
袢升粗段 远端小管 远曲小管
(二)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 见表8-1
(三)球旁器(近球小体) 1.近球细胞:
入球小动脉膜内的肌细胞上皮样细胞,内含分泌颗 粒(分泌肾素)
2.致密斑: 入球小动脉与远曲小管连接处,细胞呈立柱状、斑
状突起; 对远曲小管中的[Na+]、[Cl-]敏感,并将 信息经间质细胞传递至近球细胞,调节肾素的释放
1.排泄:水分、无机盐、有机物和异物等。 2.调节水和渗透压平衡 3.调节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 (二)内分泌功能 1.肾素 2.促红细胞生成素 3.羟化的维生素D3 是机体内最重要的排泄器官,也是维持和调
节机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器官。
一、肾脏的功能结构
(一)肾单位和集合管
肾 肾小球 小 体 肾小囊
近端小管 肾 小 管
肾小管毛细血管压低→利于重吸收。
(二)肾脏血流量的调节
1 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在没有外来神经支配的情况 下,肾血流量在一定动脉血压变动范围内能保持不变 的现象。当肾动脉灌注压变动80-180mmHg(10.724.0kPa)范围内,肾血流量仍保持相对恒定水平。
意义: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使肾血流量保持在相对 稳定的状态,也是肾小球滤过率保持恒定的基本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