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失现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的现状分析与建议

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的现状分析与建议总能听到家长们有点无奈的话:“我们这里的好老师都跑到城里去了,我们的孩子该怎么办呢?转校又难,到城里就读又不方便。
”“我的孩子马上要读一年级了,可这里的老师调离的很多,我们只好在城里租房让孩子读好一点的学校。
”……农村师资问题成为目前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
特别是近几年农村骨干教师大量地流向城区,农村教师年龄结构老化,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农村教师流向城区、不愿呆在农村呢?一、农村教师结构组成分析1.年龄结构不合理,出现老化和断层现象。
教师年龄结构偏老,尤其是一些城郊乡镇的学校,教师老化更加严重,大多数农村小学,46岁以上的教师占全校教师总数的70%以上。
2.专业结构不平衡,学历水平和知识结构参差不齐。
有些学校教师整体上不缺甚至超编,有些学科教师偏多,有些学科却无专业对口教师。
目前,我县农村教师分为三类:一是通过招考进来的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二是省联合中专毕业生和1998年统招统分中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在教育教学中存在难以弥补的缺陷;三是老年教师,从“民办转正”或“顶职补员”。
目前,农村小学教师占全县小学教师总数的69%,35岁以下的农村小学教师占全县农村小学教师的39%。
这些教师大部分是招考来的,接受过高层次的教育,无论是个人价值观还是个人生活都无法真正融入农村,总是希望早日离开农村,迅速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老教师大多在基层小学,他们年近花甲。
尽管知识更新跟不上时代步伐,身体状况也难以胜任满负荷的工作,但是三五个年级才五六个教师的现状又不得不把他们当作“顶梁柱”。
中年教师多为民办教师转正的,少部分为中师和师专的毕业生。
他们有着较系统的文化知识,掌握了基本的教学技能,一般都是教学一线的骨干,但是繁杂的事务影响了他们教学的精力。
二、农村教师紧缺的原因分析1.编制核定不科学,自然减员和缺员补充失衡。
近年来,随着合办并校力度的加大,教师编制数按学生人数与教职工比例确定的办法没考虑到农村学校点多班小的特点。
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失现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失现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ss一、引言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是乡村教育事业的重要支撑力量,他们在农村教育中起着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然而,近年来,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失现象愈发严重,给农村教育事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困扰。
本文将从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两个方面,探讨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失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原因分析1.薪酬待遇低。
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而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工资待遇较低,往往无法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导致一部分骨干教师流失。
2.职业发展空间不足。
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的教育环境和设施相对简陋,教学资源有限,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提升空间有一定困难。
3.工作压力大。
农村地区学生多而班级规模大,而骨干教师在教学和管理上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工作压力较大,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容易导致骨干教师的流失。
4.生活条件差。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交通不便、医疗资源匮乏等问题给骨干教师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这也成为一部分骨干教师流失的原因。
三、对策研究1.提高薪酬待遇。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扩大教育经费的覆盖面,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的薪酬待遇,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以增加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满意度,从而减少流失。
2.完善职业发展机制。
建立健全农村教师的职业培训和晋升机制,为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进修学习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3.提供工作支持。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师资支持,优化教学条件,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装备。
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改善农村教师的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度。
4.加强教师队伍管理。
建立顺畅的教师流动机制,注重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的评价和奖励机制,通过激励措施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荣誉感,从而减少流失现象。
5.加强家校合作。
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的流失与家庭因素密切相关,因此需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共同关心和培养学生的发展。
市教育局关于农村教师流失等3个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教师流失问题的分析和建议农村教师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前提、基础和保障,也是整个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支撑。
但在目前,农村中青年教师及骨干教师流失现象较为普遍,尤其是农村偏远落后地区,大量优秀教师或“考”或“调”,离开农村,使农村基础教育更加薄弱,现状令人堪忧。
一、造成农村教师流失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较差。
近几年,政府和社会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主要用于解决教学用房和学生住宿问题,农村教师的生活和居住条件没有明显改善。
农村教师“走教”现象突出,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严重制约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是工作压力让农村教师不堪重负。
农村学校存在教师与优秀学生双重流失的问题,现有教师的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教学难度却越来越大。
长时间的超负荷劳动、工作的繁重性和复杂性、农村家长对孩子期望值增加等因素,使农村教师不堪重负以致产生职业倦怠而离开学校。
二、教师流失所引发的问题:一是导致农村教育教学质量下滑。
优秀专业课教师流失后,现有教师往往教非所学、教非所长,缺什么教师教什么课,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二是间接增加了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
由于教师流失,教育质量下滑,农村家长不惜省吃俭用花高费把子女送进城市,增加了更大的经济负担。
三是加剧了城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
教师和学生的同时流失让农村教育陷于无力发展的泥潭,使原本落后于城市的农村教育变得更加薄弱,甚至陷入恶性循环,加剧了城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
三、对农村教师流失的对策及建议一是提高农村教职工编制标准。
根据农村中小学区域广、布局散、生源少的特殊要求,按新课程设置和教师工作量计算、设置编制,并设立相应的“机动教师编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工作量大的问题。
二是建立农村教师补充长效机制。
按照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意见》(豫政〔2011〕26号)相关规定要求,建议将农村教师补充工作纳入对各级人政府的督导和考核之中,强制各地建立“空岗即补”的农村教师补充长效机制。
农村教师流失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第二十四届“星火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社会科学类论文作品名称:《农村教师流失的原因及对策研究》作品类别: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作品编号:HAS010《农村教师流失原因及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报告西电人文学院农村教师流失问题暑期调研队080014目录第一章绪论 (2)1.1研究背景 (2)1.1.1课题提出 (2)1.1.2研究意义 (5)1.2国内外研究现状 (6)1.3调研的过程 (8)1.4研究方法 (8)第二章农村教师流失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9)2.1教师流失相关概念的界定 (9)2.2教师流失的有关理论 (10)第三章平舆县农村教师流失现状 (12)3.1 平舆县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概况 (12)3.2 平舆县农村教师流失情况 (15)3.3 农村教师流失影响 (16)第四章农村教师流失原因分析 (18)第五章解决农村教师流失的对策 (22)结束语 (28)附录(图片)…………………………………………………………………………...........30---39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1.1.1课题提出一.农村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性地位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其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
而农村教育既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也是农村发展状况的重要表征。
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直接关系到亿多农民切身利益、满足广大农村人口学习需要的一件大事;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现代化建设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战略性任务。
浅析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现象

究 )2 0 , 2 . ,0 6 ( )
1 / 01 31 02 0
对教 师缺 少人 文关怀。首 先, 许多 中小学校 的 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们呢 , 他们难 道不配 得到相 对好点 的老 师的教育 吗? 教师参与民主治校 的精神 , 作者凭借 自己的调查对教师流失的原 因及策略作 出分析。
一
、
农 村 教 师 的 经 济 待遇 水 平低 下
对学校 的信任度 下降。其次 , 部分农 村 中小 学校领导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农村 中小学教 师工 资明显低于 同一地 区的其他 行 骨干教师心 灰意冷 , 业人 员工资 , 同时也没有城 市和经济 发达地 区的教 师待遇 高 , 这就 给农 村 素质 不高, 力不强 , 能 仅依据过 时经验 行事 , 本不 以学校的发展 为 己任 。 根 交流的机 会比较少 , 因而学校成 为“ 死 教师造成 了一定的经济负担。很 多农 村教 师反映 : 工作压 力 比城 里教 师 在农村 的中青年 骨干教师外出学习、 “ 。即使有 良好发展趋势的教师 , 因学校唯恐替教师作“ 但 嫁衣 ” 也影 响 , 承 受的大 , 工资却比城里 教师低 , 基本 没有任 何福 利 . 奖金也 少 的可怜 ; 在 水” 使得原 城里 的学校只要成 绩考的好 , 师就有数量可观 的奖金。 即使 农村学生考 了有限经费 的投入 。挫伤 了教师发展的积极性和 自我价值 的实现 。 教 ” 先天不足” 教师“ 后天营养不 良”, 教师成长 受阻, 发展无望 , 形成绝 大多 的好 , 老师也没有奖励 。同时 , 人情债 , 、 用 , 打细算 着仍会 有入 不 本 “ 吃 穿、 精 原地踏步” 的尴 尬局面 。另外 , 由于办学条件差 , 学校缺乏吸 引力 , 敷 出的情况 , 还要瞻养老 人抚养子 女 。 子女读 书就是沉 重的 负担。而且 数教 师“ 仅 “ 老师工资的发放都很难保 证按时足 额 , 实发 工资与档案 工资之 间存在较 农村 中小学也是 师范毕业生的“ 遗弃对象 ” 。 大差异” 。这使得教 师的劳动价值得不到尊重 , 当的权益 得不到保护 , 正 严 重挫伤了教师的积极 性。
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现状分析

我们假设农村教师对收益的期望值是转自W,实现收益期望值的机会值是V,教师实际的收益是Y,我们对下面可能存在的三种情况进行分析:
(1)当Y>W + V 时,会留下任教,勤恳工作。(2)当Y< W+V 时,会放弃教师的职业,另寻他就。(3)当Y= W-V 时,会进行逆向选择,存在着隐性状态流失和道德风险中小学教师流失现状分析
目前,网络就农村大学生比重日益下降,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通过网络的调查显示,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拉大是造成农村大学生减少的根本原因,而农民穷,无钱供养孩子上学;农村穷,教育条件(硬件)太差,教学质量上不去;农业穷,教师待遇太差,基本没有发展前途,留不住好教师,教学质量极其差。
第二种情况我们可称作显性状态的流失,当其实际收益小于其成本时,任何人都会放弃其目前的工作而另寻他就;当实际收益小于预期收益时,就职者则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显性流失在收益上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其一,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和城市教师收入相比明显偏低;其二,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和当地高收入行业相比也偏低。当成本一定的情况下,收益高的地方总是人们所向往的。而教
师职业高昂的投资成本与收益不成正比,两者之间的不协调,特别是实际收益小于预期收益,这是农村骨干教师流失的主要原因。
第三种情况是隐性状态的流失,隐性状态流失是一种“鸡肋”现象。所谓“鸡肋”现象就是指现在仍然在教师岗位但不努力工作的部分教师心理现象。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现在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一方面对教师行业的工资、福利与高工作量心存不满;另一方面他们深深地被教师的职业固定、养老保障、有闲暇假日等优惠条件所吸引,而对教师职业依依不舍,处于一种“留下不甘心,离去不忍心”的徬徨状态,出现“鸡肋”现象。因为他们既不满教师的收入和高强度的工作,又不敢冒险离开工作岗位,所以他们就抱着“混日子”的心态来对待工作。这类教师的工作态度会对学生造成极大的伤害。我们通过对农村中小学生的学习状况的调查获知,教师的不尽责和对学生不负责的态度是农村学生学习激情不高、辍学率高的重要原因。从社会经济角度而言,这些人使社会付出的教育成本,没有得到应有的收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这些人没有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到应有的贡献,没有为国家未来的人才储备做好培养工作,在应受到道德谴责的同时,管理部门也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我国农村教师队伍流失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农村教师队伍流失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张宏伟来源:《新课程·中学》2017年第01期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战略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与此同时,暴露出的教育问题也急需解决,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的流失问题。
目前,农村教师流失现象严重,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尤为重要。
要解决一切由于城乡发展差距,政府财政投入不均,资源配置不平衡以及由于农村居民文化水平低等因素导致的农村教师流失现象,合理地从政府、财政部门、学校以及教师自身入手,合理地制定解决方法,为下一步实施农村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提供最优良的保障。
关键词:农村教师;流失问题;解决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但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仍然是工作的难点,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
这些问题既有传统发展的老问题,也有随着时代发展出现的新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谈到农村地区教师队伍流失和建设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等贫困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可见,研究现阶段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及农村基础教育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村教师流失的现状及其不利影响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影响最大的是两大类教师的流失:其一是骨干教师流失严重,其二是青年教师流失较多。
在一定的条件下,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合理的教师流动是正常的,但是如果这种现象演变成教师流失,它就会给学校教育教学和当地的基础教育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首先,它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近几年,由于教师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只是有些学校师资结构失调,甚至有些学科无法正常开课。
其次,它间接影响着学校的声誉和教师队伍的稳定。
二、农村教师流失的原因1.城乡二元制原因造成我国农村教师流失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城乡二元制是一个最主要和最根本的原因。
农村中小学教职工队伍状况调研报告

农村中小学教职工队伍状况调研报告
根据农村中小学教职工队伍状况调研报告,以下是一些主要结果和发现:
1. 教职工数量:农村中小学教职工数量有限,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在调研的农村地区,教职工人数不足的情况普遍存在。
这导致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增大,同时也影响了教育
质量。
2. 教师素质: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农村地区普遍存在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机会有限的
问题。
调研发现,部分农村中小学的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需要提高能力和
素质。
3. 教师流动性问题: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性较大,普遍存在教师流失和缺乏稳定的教
师队伍的问题。
低工资水平、缺乏职业发展机会和基础设施条件不良等因素是导致教
师流动性高的主要原因。
4. 缺乏学科骨干教师:农村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缺乏,这影响了学校的学科教学质量。
在一些偏远地区,缺乏数学、物理、化学等核心学科骨干教师,这对学生的学习有较
大的影响。
5. 心理健康问题:部分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如职业倦怠、工作压力
过大和心理压力等。
这可能与工作条件差、教学压力大、与家庭分离等因素相关。
综上所述,农村中小学教职工队伍状况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教师数量不足、素质
参差不齐、流动性较大等。
这些问题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和支持,以提升农村
中小学的教育质量和教职工的工作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失现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目前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失非常严重,这样给农村的教育又带来了困境,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注意,因此对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失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据对云南安乐乡的调查并结合亲身体验,剖析了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失现象的原因,既有教育体制的问题,又有教师个人的原因,并根据当地实际提出对策。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失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系统内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目前很多学校面临着骨干教师的流失,构建和谐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
当前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失就是教育不和谐的主要表现之一。
根据我的调查村里学校人才被乡里学校挖走,骨干教师从农村学校调到本地市重点学校,这种不合理的单向人才流动,困扰着农村中小学的教育,影响了新农村建设,阻碍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
一、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失现象
据调查,由于种种的原因让很多教师选择“大逃亡”,乡里教师每年以约10%的比例外流,“却没有人愿意流进来”。
而今,乡里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不到总量的20%,50岁以上的教师将近40%,老化问题严重,“优秀师资的流失,让好的生源也流走了,留下来的教师工作越发缺乏成就感,也不安心”。
二、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失的原因分析
(一)合村并校带来骨干教师分布严重失衡。
随着行政村合并和小学生人数逐渐减少,许多学校的资源和资产遭遇闲置。
为了有效加于利用,有计划地对一定范围内的学校进行合并,师资重组成了必然的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撤掉单人单点,原先的完小变成了高小,高小变成了初小,初小的功能渐趋于过渡性状态。
中小学骨干教师在合村并校的过程中经组织调动到中心小学或规模较大的学校任教顺理成章,于是小型学校师资力量单薄的矛盾就越发凸显出来。
(二)不同地区间教师待遇存在的差异较大。
追求更高的物质待遇是骨干教师频繁外流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样的工作性质,每个教师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工作待遇没有理由不相同。
但现实情况是:农村教师收入比城市教师收入低,贫困地区教师收入比富裕地区教师收入低。
这种教师之间的工资差异,是导致骨干教师流失的一大诱因。
(三)环境对骨干教师流失的影响。
目前,我国中部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农业乡镇由于自然条件差,人口素质较低等多方面的原因,经济社会发展仍然滞后。
农村教师的生活环境也较艰苦,据了解安乐某中学,现在有的教师宿舍还是两个老师挤一间平顶房,还是土地板,每天下课还要用柴火做饭,既废时又废力。
某村小,连教师宿舍也不够,有两位刚调去的老师被安排在学生家住。
振兴民主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但目前中国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教师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仍然这么差,其中最优秀的一部分仍在不断流失,农村教师生活贫困及教育教学水平仍需提高等问题,成为了影响中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
(四)教师对人生价值认识的欠缺。
一位人大代表说“农村教师想调到城里学校已成为青年教师的心理定式。
”这抛开以上这些原因,我们是否可以从教师对人生价值的态度上来找找原因呢。
现在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就是一心想着怎样往好的地方走,就没有反过来想想,扎身农村更能体现一名老师的真正价值。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做一位农村教师我幸福》里面有些“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和孩子们在一起是一种享受,一种幸福。
”这种享受和幸福真正来自于自己人生价值的释怀。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这样的人生价值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三、留住中小学骨干教师的策略
(一)建立教师良性流动机制。
学校应当积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管理模式,要鼓励教师终生从事教育事业,更要还教师参与社会竞争和职业选择的权力,同时吸引有志从教的非师范类人才经过培训到学校任教,做到有进有出,合理流动。
这样才能在流动中选择骨干教师,发展壮大骨干教师队伍。
校领导要认真分析本校的特点,发挥本校的优势,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想办法增强教师的责任感,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团结一心共同努力改变学校的现状,而不是一走了之。
国家和学校要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干预相结合,农村骨干教师在一面是经济的诱惑,一面是行政的约束下会安心留下来。
切实保障农村教师待遇
(二)切实提高教师待遇。
骨干教师作为教师群体的特殊角色,既对社会有着特定的历史奉献,同时也要求社会给予必要的待遇保障,包括培训经费的落实,骨干津贴的发放,科研成果的推介,政治上进步要求的满足,家庭困难的解决。
在学校工作中,学校应该切实关心教师生活,疏导其工作压力,提高教师待遇,改善其工作环境,想方设法为教师排忧解难,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从而使教师能够安心工作。
(三)加大鼓励骨干教师扎身于农村。
教育是事业,是事业就要讲奉献。
教师有使命,就是用人格去孵化人格,用生命去影响生命。
“传道、授业、解惑”乃教师天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大教育家陶行知对我们的谆谆教诲。
激发了教师们扎根农村,立足本职,倾情奉献的无穷动力。
鼓励农村教师坚持求真务实,做甘于无私奉献的表率。
结合学校作为农村中小学的实际,勇做缩短城乡教育差距的推动者。
除了精神方面的大力鼓励外,最主要的是要加大物质鼓励,只有教师们的物质需要得到保障才能安心地留在农村工作。
参考文献:
[1]陈俊珂.基础教育教师资源均衡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6-10B.
[2]汪丞.中日教师流动:比较与借鉴[M].教师教育研究出版社,2005-4.
[3]包南麟.教育部公布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关情况[M].素质教育大参考出版社,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