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运聚成藏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塔里木盆地东部超深层油气勘探快速实现新突破

塔里木盆地东部超深层油气勘探快速实现新突破

第11卷 第2期中 国 地 质 调 查Vol.11 No.22024年4月GEOLOGICALSURVEYOFCHINAApr.2024doi:10.19388/j.zgdzdc.2024.02.02引用格式:李清瑶,尹成明,高永进,等.塔里木盆地东部超深层油气勘探快速实现新突破[J].中国地质调查,2024,11(2):11-16.(LiQY,YinCM,GaoYJ,etal.Rapidachievementofnewbreakthroughsinultra-deepoilandgasexplorationineasternTarimBasin[J].GeologicalSurveyofChina,2024,11(2):11-16.)塔里木盆地东部超深层油气勘探快速实现新突破李清瑶1,2,3,尹成明1,2,3,高永进1,2,3,徐大融4,曹崇崇4,白忠凯1,2,3,刘亚雷1,2,3,程明华5(1.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北京 100083;2.中国地质调查局非常规油气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3.多资源协同陆相页岩油绿色开采全国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4.新疆创源石油天然气开发有限公司,新疆尉犁 841500;5.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塔里木物探院,新疆库尔勒 841001;)摘要:塔里木盆地东部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是我国陆上油气资源增储上产的重点地区。

在国家油气勘查开采体制改革、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等政策背景下,中央-地方-企业紧密融合新机制助推了油气勘探开发快速实现突破的新模式,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创新优化制定了塔东尉犁西1区块勘探部署方案,实现了8000m以深地质层位设计和实钻对比“零”误差,取得了信源1井、信源2井、信源3井超深层油气重大发现。

同时,形成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提高了超深层地质体识别精度,形成了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体系,明确了缝洞型储层发育区,形成了2亿t级规模超深层油气富集新区。

深层油气藏形成条件研究现状

深层油气藏形成条件研究现状

深层油气藏形成条件研究现状梁祎琳【摘要】目前在国内外的众多盆地中均已找到深层油气藏,且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规模较大,表明深层油气藏具有广阔的勘探开发前景.随着我国各大盆地中浅层油气勘探程度的持续深入,今后深层油气藏必将作为研究勘探的重点方向.本文对国内外深层油气藏的分布、形成条件以及成因类型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实践表明,深入研究深层油气田,可以推动我国油气勘探开发持续发展.【期刊名称】《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年(卷),期】2019(037)001【总页数】6页(P85-90)【关键词】盆地;深层;油气藏;油气勘探开发【作者】梁祎琳【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 43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随着全球油气勘探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勘探程度的持续加深,深层油气藏渐渐成为对油气资源发展十分重要的新领域。

在研究不同的含油气盆地时,研究的目的层系和各盆地的地温梯度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导致对深层的定义各有不同[1]。

国外对深层油气藏定义的深度各不相同,我国总体上呈西高东低的地势特征,在油气勘探领域,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对深层进行定义。

在东部地区,将深层定义为埋深在3.5~4.5 km,超深层的埋深大于4.5 km;而在西部地区,埋深相对较大,将深层定义为埋深在4.5~6.0 km,超深层的埋深大于 6.0 km[2-3]。

总体来说,现阶段深层大油气田的数量、总储量以及产量与全世界的相比,其所占的比例较少,但近十年来的勘探结果表明深层油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今后,随着勘探技术的逐步提高和完善,深层油气藏的开发力度将大幅提高。

1 深层油气藏的研究现状全球深层油气藏分布较广,目前已经得到开发的油气田主要位于美国和墨西哥交界的墨西哥湾海域、澳洲的西北环太平洋地区、巴西等中南美和尼日利亚等西非位于大西洋沿岸的区域,另外还有中东地区和俄罗斯的西西伯利亚[4]。

至今,国外已在21 个含油气盆地中探明了75 个深部油气藏,其埋深都超过 6.0 km。

中国碳酸盐岩油气藏开发前程远大——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李阳

中国碳酸盐岩油气藏开发前程远大——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李阳

问:李院士,中国碳酸盐岩油气藏主要特征有哪些?答:碳酸盐岩所指的是由沉积形成的碳酸盐矿物组成的岩石总称,主要为石灰岩和白云岩两类。

碳酸盐岩圈闭中所聚集的油气聚集我们就称之为碳酸盐岩油气藏。

该油气藏在全球油气开采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据统计,碳酸盐岩油气资源量约占全球油气资源总量的70%,已探明的油气可采储量约占全球可采储量的50%,产量占63%。

中国碳酸盐岩油气藏具有资源丰富、油气藏类型多、地质条件复杂的特点。

我国碳酸盐岩油气探明储量主要分布在塔里木、四川、渤海湾、鄂尔多斯和珠江口盆地。

其中,石油储量主要分布在塔里木、渤海湾和珠江口盆地,天然气储量主要分布在四川、鄂尔多斯和塔里木盆地。

截至2015年底,中国共发现碳酸盐岩油气田234个。

问:中国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开发主要经历了哪些阶段?答:中国碳酸盐岩油气开发利用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汉代,四川盆地就已经出现天然气井。

1840年以前,自贡地区产生了中国最早的自流井气田,都是碳酸盐岩气藏。

1840年以后,开始开采三叠系嘉陵江组碳酸盐岩中的天然气。

1949年以来,碳酸盐岩油气藏一直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根据开发建设情况,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四川盆地为重点的油气开发阶段(1950-1975年)。

四川盆地是中国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大规模勘探始于1953年,以地表油气显示以及与构造相关的裂缝气藏为主要勘探目标,相继发现了卧龙河气田(1957年)、威远气田(1964年)、中坝气田(1971年)等大中型气田。

1974年四川盆地天然气年产量达到30亿立方米。

第二阶段是以任丘油田为代表的前第三系裂缝潜山油气藏开发阶段(1975-1996年)。

与气田相比,中国碳酸盐岩油田勘探开发时间晚一些。

1975年在渤海湾第三工作中的李阳院士中国碳酸盐岩油气藏开发前程远大——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李阳■ 本刊特约记者王大锐从20世纪50年代规模化勘探开发至今,我国已有近70年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开发历史。

塔里木盆地轮南古潜山构造变形与油气成藏

塔里木盆地轮南古潜山构造变形与油气成藏

塔里木盆地轮南古潜山构造变形与油气成藏摘要:塔里木盆地是我国西部最大的油气盆地之一,在其中的轮南地区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

本文通过对轮南古潜山脉的形成、演化及构造变形进行研究,探讨了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油气成藏的形成机制。

论文首先介绍了塔里木盆地地质背景和地质特征,随后详细描述了轮南古潜山环境下的岩相构造特征及其变形过程。

接着从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密切相关的地质条件入手,阐述了不同构造单元的油气地质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归纳出了轮南地区的油气成藏模式及主要的控制因素,最后提出了对该区域油气勘探的建议和前景分析。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轮南古潜山;构造变形;油气成藏Introduction塔里木盆地位于中国西北部,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上盆地之一,也是我国西部重要的油气勘探开发基地之一。

其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600公里,总面积达50万平方公里,地质历史长,沉积层系厚,烃源岩、沉积储层和构造埋藏条件较好,同时具有海陆相间、热水溶解富集和构造活动强烈等多种类型的油气藏。

其中轮南地区由于地质构造复杂,形成了许多储层与盖层的叠置,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勘探开发区域。

因此,深入探究轮南地区油气成藏经过的岩相构造演化变形及富集规律,对指导该区域的油气勘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轮南古潜山的形成与演化轮南古潜山是塔里木盆地最重要的潜山之一,长约400公里,南北宽约10-60公里,由于地质构造活动与侵蚀作用的影响,形成了许多地质体,其地质特征与北部祁连山相近,区别在于轮南古潜山没有形成显著的风化残丘。

在前寒武纪时期,轮南地区的构造环境与海陆相间,迅速沉积发育大量碎屑岩,继而在中寒武世时期,形成了滚头山、富尕山、梅沙仙女原等峰丛,地层发育由古老的基底到新近的盖层。

在晚奥陶世晚期到石炭纪早期,轮南地区分别经历了东、豫西、西、珠峰4个阶段巨大的活动性构造,形成了许多古地长、橄榄岩体及裂隙带,其古潜山发展历史及地质背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与油气

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与油气

维普资讯
孙 坨德 : [ 木 地 海 卞I 般 盐 岩 汕气 塔 1 I 碳
奥 陶 系碳 酸 盐岩 主要 分 布 在 奥 陶系 中一 下 部 , 台盆 区中西 部广 泛钻 遇 , 度 不均 , 下 到 上 在 厚 从
中9 0m碳 酸 盐 岩集 中在 卡 拉塔 尔 组 ,为 含 泥 白云
中 图分 类 号 :E 1 .;2 .1 T l 1 121 3
文献 标 识 码 : A
16 年生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8 年华东石油学 院毕业 ,20 92 93 00年获中国科学 院理
学博士学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现为中国石油 天然气股份公 司副总裁 。国内外发 表论
文 2 余篇 ,先后 获得铁人科技成 就铜奖 、国家科技进 步二 等奖各 l ,省 部级 科技成果奖 6 O 项
维普资讯




油 气
地 质
l 第4期 2譬
2 0 { l 』 0 7l 0 j
海 栩 论 坛
文 章 编 号 : 7 — 8 42 0 )0 — 01- 6 1 2 9 5 (0 7一 4 0 0 6 O
塔早木盆地海相碳 酸盐岩 与油气
1 碳 酸盐 岩 在 盆地 的分 布
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的分布特点是层 系多 、 面 积大 , 向上在 震旦 系 、 武 系 、 陶 系 、 纵 寒 奥 石炭 系 、
收 稿 睢期 :0 6 0 — 6 2 0 — 4 2
区) 发育盐丘 ; 塔东地区寒武系则以白云岩与泥岩 互层 为 育 有 较 好 的碳 酸 盐岩 烃 源 岩 根 据 油 气 的 分布 与 聚集 特 点 , 碳 对
酸 盐 岩 油 气藏 作 了分 类 。论 述 了塔 里 木 盆地 碳 酸 盐 岩 油 气勘 探 的 前 景和 重 要 目标 。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油气藏特征及其分类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油气藏特征及其分类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油气藏特征及其分类杜金虎;邬光辉;潘文庆;陈志勇;张丽娟;韩剑发【摘要】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复杂多样,依据圈闭类型可划分为构造类、地层岩性类、复合类等三大类油气藏.其中地层岩性油气藏还可分为风化壳型、礁滩型、白云岩型三个亚类.根据圈闭与储层特征,三大类油气藏可进一步细分为12个类型.构造类油气藏受局部构造圈闭控制,储层发育,横向连通性好,油气分布比较均一,油气水界面明显.地层岩性油气藏为盆地的主要油气藏类型,储层类型多样,油气藏受储层控制,横向变化大,非均质性强,但同一油气藏具有相近的流体性质、统一的压力-温度系统,多具有统一油气水界面,油气产出变化大.复合类油气藏受局部构造圈闭与储层双重作用控制,构造高部位储层发育区油气高产稳产效果好,低部位含水率高.典型实例分析表明,不同类型油气藏差异大,同一类型油气藏具有相似的特征,针对不同类型油气藏需要《取不同的勘探开发方法与技术措施.【期刊名称】《海相油气地质》【年(卷),期】2011(016)004【总页数】8页(P39-46)【关键词】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油气藏;油气藏特征;油气藏分类【作者】杜金虎;邬光辉;潘文庆;陈志勇;张丽娟;韩剑发【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32近年来,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南缘、塔中隆起北斜坡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勘探不断取得新发现[1-4],奥陶系碳酸盐岩已成为塔里木盆地中近期油气增储上产的重点领域。

但是,奥陶系碳酸盐岩不同特征的油气藏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油气水分布复杂,产量变化大,不同于孔隙型常规碎屑岩与碳酸盐岩油气藏[1-6],因此碳酸盐岩油气藏的特征总结和分类研究对勘探开发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从不同角度对于碳酸盐岩油气藏类型认识观点较多[1-4,7-9],根据储层特征进行划分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大型的准层状油气藏[2,7],二是众多小型的缝洞型油气藏[1,3]。

物理调整油气藏的类型与成藏机制研究——运用三维荧光定量研究塔里木盆地轮南三叠系油气藏调整机制

物理调整油气藏的类型与成藏机制研究——运用三维荧光定量研究塔里木盆地轮南三叠系油气藏调整机制

物理调整油气藏的类型与成藏机制研究——运用三维荧光定量研究塔里木盆地轮南三叠系油气藏调整机制苏劲;朱光有;杨海军;党雪维;王宇;张保涛;刘星旺【摘要】轮南隆起是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最为富集的复式含油气区,从奥陶系到白垩系均发现工业油气流,均来源于中-上奥陶统海相烃源岩.中生界砂岩是海相油气成藏系统的“末端”,目前发现的油气均来自奥陶系油气藏的调整.其中,轮南地区三叠系油气藏油气性质复杂、相态多样,不同地区的油气调整期次和成藏过程均不一致.激光诱导三维荧光定量分析技术也可以分析古油水界面变化,在确定古油柱高度,反映油气水变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根据三维荧光定量研究,划分出垂向调整、侧向运移和油气混合三种调整类型:轮南断垒带三叠系仅发生一期油气充注,奥陶系油气发生垂向调整聚集成藏;中部平台区喜马拉雅山期三叠系地层发生翘倾,油气主要通过不整合发生侧向运移调整;晚期的构造运动不仅是油气调整的动力机制,而且构造高部位是早期油气调整和后期油气汇聚的有利区域.根据三种油气调整成藏模式的油气地质特征分析认为,垂向调整油气藏分布范围受断层断开层位和组合形式限制;侧向运移的油气沿不整合面和层状砂体调整距离较远,分布范围较广,在局部岩性或构造圈闭聚集成藏,但油气丰度较低;油气混合型调整油气藏形成于多期构造作用的叠加区,现今构造高部位有利于多期油气汇聚,形成油气性质复杂、相态多样的油气藏.【期刊名称】《岩石学报》【年(卷),期】2013(029)009【总页数】12页(P3251-3262)【关键词】物理调整油气藏;三维荧光定量;调整机制;轮南地区三叠系;塔里木盆地【作者】苏劲;朱光有;杨海军;党雪维;王宇;张保涛;刘星旺【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库尔勒841000;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调整型油气藏是整个油气成藏“链条”的末端,具有成藏时间晚、保存概率高的特点,是最现实的勘探领域,逐渐受到石油地质学界的关注。

塔里木盆地塔中低凸起潜山区奥陶系油气成藏条件

塔里木盆地塔中低凸起潜山区奥陶系油气成藏条件

裂 、 整 合 面 、 溶 孔 缝 洞 体 系 构成 了复 杂 的 油 气 输 导 网络 不 岩
塔 中低 凸起 奥 陶 系潜 山 油 气藏 成
藏 过 程 复 杂 、 次 多, 喜 山期 构造 调 整是 最 终 成 藏 的 关 键 在 此 基 础 上 , 期 但 对勘 探 有 利 区 带 进 行 了预 测 , 为 中 央 断 垒 带 中 、 认 东段 及 其 北 部 围 斜 地 区( 中 I 、6 井 区 ) 塔 中 低 凸 起 东 塔 1 5 和 潜 山 区 ( 中 1井 区 ~塔 中 5井 区 一塔 中 4 塔 8井 区 ) 有 利 目标 区 为
山储 层 发育 特 征 、 制 因 素 及 成 藏 条 件 进 行 了分 控
析, 以预 测有 利 的勘 探 区带 。
蚀 , 成第 三期 岩溶 古潜 山。该期 古潜 山分布相 对 形 局 限 , 分布 在 中央断 垒带 中部小 范 围地 区和 中 央 仅
断 垒带东 部 及 紧邻 的南 斜 坡 部 分 地 区 ( 2 。 由 图 )
统地层 遭 受剥蚀 , 下奥 陶统 出露 地表 遭受 长期 风 使 化、 淋滤 , 成 了第 一期 岩 溶 古潜 山 。该期 岩 溶 发 形 育覆 盖整 个塔 中现 勘探 区 。晚加 里东期 , 压作 用 挤 使 塔 中强 烈 隆起 , 、 奥 陶 统碎 屑 岩遭 受 强 烈 剥 中 上
蚀 , 分下 奥 陶统 灰 岩 也遭 受 到剥 蚀 , 成 了第 二 部 形
承性 隆起 , 紧邻 坳 陷 区 , 且 油气 源条 件 充足 , 油气 是 运移 有 利指 向 区 , 油气 资源 丰 富 。塔 中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区先后 经 历 了加 里东 、 海西 、 印支 、 山和喜 山期 等多 期 构造 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运聚成藏研究进展Research progress on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marine carbonaterocks in Tarim Basin2018年1月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运聚史恢复研究进展摘要:为了加深对塔里木盆地的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运聚成藏的认识,本文从塔里木盆地的基本地质概况以及构造演化情况出发,系统性地认识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

先简述了塔里木盆地的构造演化情况,了解塔里木盆地的构造演化情况,重点介绍寒武-下奥陶系海相地层的构造演化特征以及分布情况;其次概述了塔里木盆地的海相碳酸盐岩油藏形成条件及分类特征,然后描述了油气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最后综述了油气运移聚集史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运移聚集;成藏;构造演化;研究进展1 前言塔里木盆地位于中国新疆南部(图1),是我国面积最大、含油气资源丰富的大型内陆叠合盆地。

盆地处于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之间。

南北最宽处520千米,东西最长1400千米,面积约40多万平方千米。

海拔高度在800-1300米之间,地势西高东低。

盆地的油气勘探先后在塔北、塔中、巴楚、库车等地的油气勘探获得了重大突破,发现了国内最大的海相碳酸盐岩油田、最大的海相砂岩油田和最大的陆相高气田。

盆地中含油气层分布在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生物碎屑灰岩段、石炭系—二叠系小海子组、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组和卡拉塔尔组等6个层系, 有效勘探面积超过20.1×104 km2, 总资源量超过40×108 t。

近年来,对塔里木盆地的海相油气勘探关注度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聚集规律的研究成为当前高度关注的领域。

盆地内的轮南、塔河、塔中等下古生界油气田的发现预示了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巨大前景[1]。

图1.塔里木盆地地形图Fig.1 Topographic map of the Tarim Basin海相碳酸盐岩是塔里木盆地最主要的油气勘探目标之一[2]。

塔里木的碳酸盐岩主要发育于震旦系、寒武系和奥陶系,另在石炭系、二叠系、古近系的部分层段也有分布, 累计厚度达2000~5000米, 分布面积约35×104km2。

而盆地的海相碳酸盐岩主要发育于寒武、奥陶系,厚达5~7km,海相油气田主要分布在古生代克拉通的三大古隆起上(图2)。

在以往的油源对比证实下,说明了寒武—奥陶系是海相油田的主力油源层;盆地东北部的满加尔凹陷是主力生油凹陷[3]。

图2.塔里木盆地海、陆相油气田分布图(梁狄刚,2000) Fig.2 Distribution of marine and non-marine oil-gas fields in Tarim Basin 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大型叠合复合盆地,而油气运移是与盆地中各种不同性质的流体流动一起发生的,是盆地中内动力和外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5]。

叠合盆地是指经历了多期构造变革并由多个单型盆地经多方位叠加复合而形成的、具有复杂结构的盆地,不完全等同于残留盆地[6]或改造型盆地[7]的概念。

在长期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叠合盆地具有多期成盆、多期成烃和多期成藏的特征,决定了这类盆地具有复杂的油气运聚模式。

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具有多套烃源岩、多期构造演化、多套储盖组合与多类圈闭、多期成藏与多期调整改造的“五多”复杂特征,油气分布极为复杂。

油气运聚成藏的研究包括油气的来源、方向、运移路径以及充注时间,是石油地质学家研究的重要内容,是贯穿整个成藏过程的纽带。

油气运移路径和方向的识别对于确认有利富集区至关重要,也是研究难点。

运移路径的确定为勘探目标的选择提供直接依据,而充注历史的研究则为油气系统各要素的时空配置关系提供了时间框架。

十九世纪末,国外地质学家首先提出和描述了油气运移[8],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研究手段,油气运移研究进展缓慢;二十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逐渐完善了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水动力学说,并提出了多种可能的运移模式[9-13]。

迄今对于油气运移路径的研究主要有三种,即:物理模拟[14]、利用射线追踪技术正演模拟和预测油气运移路径和聚集区[15]、利用流体非均质性反演油气运移路径[16-20]。

油气充注历史的研究由定性研究发展到K-Ar定年技术等定量研究[21]。

油气成藏是指在沉积盆地中,石油、天然气生成后,通过在输导层中的运移,最后充注进入圈闭之中,聚集形成油气藏的地质过程。

油气成藏是各种地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油气在地壳中所处的一种暂时的相对平衡状态,后期的地质作用也可以破坏这种平衡状态,致使油气重新分布、聚集,形成次生油气藏,达到新的相对平衡。

总结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的运聚成藏研究进展,能够了解目前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的研究状况,加深对塔里木盆地海相地层的认识。

同时,对塔里木海相地层的成藏模式研究综述,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塔里木盆地成藏模式的规律,对后续进行海相盆地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

2 塔里木盆地构造背景与地质特征2.1 塔里木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塔里木盆地的发展演化受不同时期板块构造背景的控制,形成了陆内裂谷、裂陷槽、克拉通内拉张盆地、克拉通内挤压盆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弧后拉张盆地、弧后前陆和周缘前陆盆地等多种原型盆地并相互叠加和改造。

盆地中存在挤压、引张、扭动和叠加构造样式,可以形成良好的圈闭构造。

盆地中的大型隆起带是主要的油气聚集带,前陆盆地褶皱—冲断带具有较好的油气前景[22]。

塔里木盆地夹持在天山和昆仑山之间,边界为大型逆冲断裂带和走滑断裂带所限,塔里木盆地及邻区开展的地面地质、地震及钻井等方面的油气勘查和研究成果表明,该盆地具有复杂的演化历史、众多的构造样式和良好的油气远景。

图3塔里木盆地与周缘造山系的卫星影像图(许志琴等,2011)Fig. 3 Satellite image of the Tarim basin and its surrounding orogens 塔里木盆地是在前震旦纪陆壳基底上发展起来的大型复合叠合盆地。

不同时期盆地内的隆坳单元既有继承,又有反转,因此盆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就成为十分复杂的问题。

贾承造按构造性质将塔里木盆地划分为隆起构造、坳陷构造、边缘断隆三类共12个一级构造单元[24](图5、图6)包括7个隆起、5个坳陷,简称“七隆五坳”;盆地内部则为“三隆五坳”。

塔里木盆地经历严寒武纪-中泥盆世、晚泥盆世一三叠纪、侏罗纪等三大伸展一聚敛的构造旋回,发育从海相、海陆过渡相到陆相的完整海退沉积旋回。

塔里木盆地的主体由古生代海相克拉通盆地叠合而成,在南北两侧又叠置了库车、塔西南等中、新生代陆相前陆盆地[25]。

图4塔里木盆地大地构造背景略图(王鸿祯等,1990)Fig.4 Sketch map of the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Tarim Basin图5塔里木盆地构造区划分图(贾承造,1997)Fig.5 Division of the tectonic area of the Tarim Basin 1-盆地边界;2-一级单元界线;3-二级单元界线;4-断层;5-构造单元编号;6-井位;Ⅰ-库车坳陷;Ⅱ-塔北隆起;Ⅱ1-轮台凸起;Ⅱ2-英买力地凸起;Ⅱ3-哈拉哈塘凹陷;Ⅱ4-轮南低凸起;Ⅱ5-草湖凹陷;Ⅱ6-库尔勒鼻状凸起;Ⅲ-北部坳陷;Ⅲ1-阿瓦提凹陷;Ⅲ2-满加尔凹陷;Ⅲ3-英吉苏凹陷;Ⅲ4-孔雀河斜坡;Ⅳ-中央隆起;Ⅳ1-巴楚断隆;Ⅳ2-塔中低凸起;Ⅳ3-塔东低凸起;Ⅴ-西南坳陷;Ⅴ1-喀什坳陷;Ⅴ2-叶城凹陷;Ⅴ3-和田凹陷;Ⅴ4-麦盖提斜坡;Ⅵ-唐古孜巴斯坳陷;Ⅶ-塔南隆起;Ⅶ1-民丰北凸起;Ⅶ2-罗布庄凸起;Ⅷ-东南坳陷;Ⅷ1-民丰凹陷;Ⅷ2-若羌凹陷;Ⅸ-库鲁克塔格断隆;Ⅹ-柯坪断隆;Ⅺ-铁克力克断隆;Ⅻ-阿尔金山断隆图6塔里木盆地地质构造横剖面(贾承造,1997)Fig.6 Geological tectonic cross section of the Tarim Basin 盆地的形成经历了震旦纪—中泥盆世、晚泥盆世—三叠纪和侏罗纪—第四纪3个伸展-聚敛旋回演化阶段。

震旦纪到中泥盆世(古亚洲洋阶段或原特提斯洋阶段),盆地经历了陆内裂谷-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前陆盆地发展旋回;晚泥盆世到三叠纪(古特提斯洋阶段),塔西南边缘经历了陆内裂谷/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弧后伸展盆地-弧后前陆盆地发展旋回;侏罗纪到第四纪(新特提斯洋阶段),盆地经历了陆内裂谷(坳陷)-挤压调整作用-晚期前陆型盆地发展旋回。

陆内裂谷(坳陷)-挤压调整作用出现了3个次级旋回。

伸展期原型盆地地层层序较稳定,聚敛期原型盆地地层侧向变化大(图7)。

盆地演化与构造体制转换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与方式决定了盆地具有复杂的叠加地质结构,制约着油气聚集与分布的基本特点[27]。

图7 塔里木盆地构造体系区分Fig.7 Tarim Basin Basin Structural System Classification2.2 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构造演化过程寒武纪为大陆的快速裂解时期。

早寒武世盆地的西南缘与北缘分别发育北昆仑裂谷盆地和南天山裂谷盆地,东南侧为阿尔金-祁漫塔格隆起。

盆地内部呈西高东低,西部克拉通内部坳陷沉降较快,发育开阔台地与局限台地沉积。

盆地东部为克拉通边缘坳陷,属于强烈拉张环境的产物。

南天山裂陷作用东强西弱,东部为海水较深的槽盆,火山活动发育,西部为浅海陆架沉积。

兴地断裂为南天山裂陷与塔东克拉通边缘坳陷的分界断裂,其南侧为半深海盆地,北侧为浅水台地,也可能形成水下低隆起。

中寒武世原型盆地的主要特征是北昆仑洋的出现,相应地沿着塔西南缘的叶城-和田-于田一带形成了被动大陆边缘,主要发育开阔台地与斜坡相沉积(图8)。

其次是在海退背景下塔西克拉通内坳陷发育了宽广的含膏泥坪沉积,属局限台地内坳陷的产物。

与早寒武世相比,局限台地向东南的塔中地区扩展,而开阔台地向塔北西部地区拓展。

塔东仍为克拉通边缘坳陷,仅仅发生了沉积相带的迁移。

图8 塔里木盆地及邻区中寒武世构造沉积环境图(何登发等,2005)Fig.8 Map showing Middle Cambrian structures and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in Tarim Basin and its adjacent area晚寒武世基本继承了早、中寒武世原型盆地的特点。

北昆仑洋范围进一步扩大,南天山裂陷进一步加强。

由于北昆仑带拉张程度的加大,位于其北侧的叶城—和田一带形成了一个水下低隆起,这是塔西南隆起的雏形(也被称为和田隆起)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