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活校本课程教案

合集下载

适合生物做的校本课程

适合生物做的校本课程

适合生物做的校本课程一、植物的奥秘1. 课程目标- 了解常见植物的结构与功能。

- 探究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 认识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学习内容- 植物的细胞结构-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材中有关于植物细胞结构的基础知识,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叶绿体、液泡等结构的特点和功能。

可以使用教材中的图片、实验(如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观察细胞结构)来辅助学习。

- 植物的器官- 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材详细介绍了根的结构(根尖的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等)和功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根的形态观察实验,如观察不同植物的根系(直根系和须根系)。

- 植物的生长发育- 种子的结构与萌发: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材中有关于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的对比学习,以及种子萌发的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可以让学生进行种子萌发的实验观察,记录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变化。

- 植物的开花结果:教材中介绍了花的结构(花萼、花冠、雄蕊、雌蕊等),传粉和受精的过程以及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可以组织学生观察校园内植物的开花情况,制作花的结构模型等。

- 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生产者的角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教材中有相关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简单介绍,可以结合实际的生态系统案例,如校园中的花园生态系统,分析植物在其中的重要性。

- 保持水土、调节气候:课外资料如一些环保类书籍中提到植物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调节空气湿度和温度等。

3.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讲解植物学的基础知识。

- 实验教学:如上述提到的各种植物相关的实验。

- 实地观察:带领学生到校园内或植物园观察植物的形态、生长环境等。

二、动物的行为与生态1. 课程目标- 认识动物的行为类型及其意义。

- 了解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 探究动物行为与环境的关系。

2. 学习内容- 动物的行为类型- 学习行为:教材中提到动物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行为,如小狗做算术等。

生物与生活校本课程教案

生物与生活校本课程教案

生物与生活校本课程教案一、第一章:生物与食物的关联1.1 教学目标:了解生物与食物的关系。

认识不同生物对人类食物来源的重要性。

掌握基本的食品卫生知识。

1.2 教学内容:生物与食物的关系介绍。

主要食物来源的生物种类。

食品卫生知识的讲解和实践。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生物与食物的关系,食物来源的生物种类。

实践法:讲解食品卫生知识,进行食品卫生实践操作。

二、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的互动2.1 教学目标: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认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2.2 教学内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介绍。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案例分析。

环境保护原则的讲解。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案例。

讨论法:讨论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三、第三章:生物与健康的联系3.1 教学目标:了解生物与健康的关系。

认识不同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掌握健康生活方式的基本原则。

3.2 教学内容:生物与健康的关系介绍。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健康生活方式的原则讲解。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生物与健康的关系,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实践法:讲解健康生活方式的原则,进行健康生活方式的实践。

四、第四章:生物与技术的应用4.1 教学目标:理解生物技术与生活的关系。

认识生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掌握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

4.2 教学内容:生物技术与生活的关系介绍。

生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讲解。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生物技术与生活的关系,生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实验法:进行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实验。

五、第五章:生物与农业的结合5.1 教学目标:理解生物与农业的关系。

认识不同生物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掌握农业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

5.2 教学内容:生物与农业的关系介绍。

不同生物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案例。

农业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讲解。

生物与生活校本课程教案

生物与生活校本课程教案

生物与生活校本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课程名称:生物与生活课程性质:校本课程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生物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生物与生活的关系1.1 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2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3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第二章:植物与生活2.1 植物的生长与发育2.2 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2.3 植物在生活中的应用第三章:动物与生活3.1 动物的分类与特征3.2 动物的生态习性3.3 动物在生活中的作用第四章:微生物与生活4.1 微生物的分类与特征4.2 微生物在生活中的作用4.3 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第五章:生物技术与生活5.1 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5.2 生物技术的应用领域5.3 生物技术对生活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与生活的关系,阐述相关生物学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生物与生活的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学知识。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实验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等活跃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活动报告: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

4. 课程结束考试: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生物与生活校本课程教材。

2. 课件:教师自制的课件。

3. 网络资源:相关的生物学网站、视频等资源。

4. 实践活动材料:实地考察、实验等活动所需材料。

5. 辅导资料:为学生提供额外的学习资料。

六、人体生物学6.1 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各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人体器官的协同作用6.2 人体生理过程消化、吸收与营养呼吸与新陈代谢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6.3 健康与生活方式健康生活方式的定义与重要性饮食与运动对人体的影响常见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处理七、生态环境与保护7.1 生态环境的概念与重要性生态系统的组成与作用生态环境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7.2 生态环境问题全球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与后果7.3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与措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与实践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与途径八、生物伦理与法律8.1 生物伦理的基本原则生物伦理的定义与发展生命尊严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人类克隆、基因编辑等伦理问题8.2 生物法律与政策生物法律的定义与作用国际生物法律体系与主要公约我国生物法律体系与相关法律法规8.3 生物伦理与法律的实践应用生物伦理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生物法律在实际案例中的执行生物伦理与法律教育的重要性九、生物创新与未来9.1 生物科技创新的意义生物科技的发展历程生物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与影响生物科技在未来的发展趋势9.2 生物技术的应用领域医学与生物制药农业与生物育种环境保护与生物修复9.3 生物创新与伦理法律生物创新中的伦理法律问题生物创新对社会的影响生物创新的政策与法规保障十、课程总结与展望10.1 课程回顾回顾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与知识点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课程中的亮点与不足10.2 课程评价学生对课程的评价与建议教师对课程的评价与反思课程改进的方向与措施10.3 课程展望生物学在未来的发展趋势生物与生活课程的拓展与深化学生继续学习生物学的建议与期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生物与生活的关系补充说明: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与生活校本课程教案

生物与生活校本课程教案

生物与生活校本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课程名称:生物与生活课时:150分钟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生物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生物与生活的关系,生物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生物现象,运用生物知识解决问题。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与生物与生活相关的案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学生:提前阅读与生物与生活相关的资料,准备分享自己的发现和观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图片或一个生活案例,引发学生对生物与生活关系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明确学习目标。

3.案例分析:分享几个与生物与生活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生物知识是如何应用的。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生物现象,并分享给其他小组。

5.总结与展示: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有趣的生物现象,进行总结和展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运用生物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四、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现一个生物现象,并运用生物知识进行解释。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观察学生对生物与生活关系的理解和运用生物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六、第六课时教案课时:45分钟教学内容: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教学目标:1. 了解生态环境的概念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掌握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污染、破坏等。

3.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

教学重点: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思考。

生物与生活校本课程教案

生物与生活校本课程教案

生物与生活校本课程教案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让学生理解生物如何适应环境以及如何影响环境。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1.2 教学内容:生物与环境的定义及其相互关系。

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如沙漠植物的节水机制。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如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学生能采取的行动。

1.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学生分享对生物与环境的观察和理解。

案例研究:分析具体生物如何适应极端环境。

角色扮演:学生模拟环境保护者,提出保护环境的策略。

视频观看:播放有关生物与环境的视频资料。

1.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记录: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案例研究报告:评估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境保护策略提案:评估学生的创意和实用性。

第二章: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不同生态系统及其功能。

培养学生对生态平衡的维护意识。

2.2 教学内容:生物多样性的定义、层次和价值。

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和功能。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及现状。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践方法。

2.3 教学活动:图片展览:学生展示不同生态系统的图片,并分享其特点。

模拟游戏:通过模拟生态系统中的相互关系,让学生理解生态平衡。

实地考察:访问附近的自然保护区或公园,观察生物多样性。

制作展示:学生分组制作关于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展示。

2.4 教学评估:图片展览评论:评估学生的参与和对生态系统的理解。

模拟游戏表现:评估学生的策略选择和对生态平衡的认识。

实地考察报告:评估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展示评价:评估学生的创造力、表达能力和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第三章: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植物对人类生活的作用。

让学生认识不同植物的特点和用途。

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3.2 教学内容:植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包括食物、药物、材料等。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教案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教案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教案在教学活动中,你写过教案吗?作为一名生物学老师,你应该知道如何写一篇高中生物教案,它对你的生物教学工作有乐观的影响。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有关于高中生物校本课程教案,希望你喜欢。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教案1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二、教学重难点:1、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是重点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难点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求同存异讨论教学、自学指导法六、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稳定学生的情绪(二)、引入新课:问题:1、病毒是不是生物?2、病毒在细胞外不具备很多生命的基本特征,它是怎么复制的呢?3、冠状病毒在哪些细胞里面复制?(三)、问题讨论:1、浏览PPT上病毒的图片以及相关资料:2、组织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总结:小结上的内容,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在细胞外表现不出生命特征,说明细胞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细胞的任何一部分脱离了细胞就不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大分子物质也不具有生命的特征。

所以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问题:细胞能表现出哪些生命活动呢?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并进行小组讨论活动。

(四)、分析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学生自学资料并思考讨论实例一:草履虫除了分裂和运动,还能摄食、排泄、生长、应激;实例二:精子和卵细胞作为桥梁,胚胎发育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有关系;实例三:缩手反应的结构基础,强调多重分化细胞之间的协调合作;小结:细胞是生命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一个细胞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是在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上实现各种的生命功能;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

(五)、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1、快速阅读并速记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找学生上黑板板书这九个层次:2、依次讲解生命系统的几个层次,尤其是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3、强调单细胞生物,高等植物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与动物的区别小结:生命系统的宏观结构层次为生物圈,微观层次为细胞,各层次都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但彼此又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各层次之间紧密联系互相配合成为一个整体。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教案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教案
举例
组织学生参加生物实验操作技能 竞赛,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 、实验结果分析和实验报告撰写 等方面。
实验操作技能竞赛活动安排
步骤 1. 确定竞赛的目的和主题; 2. 制定详细的竞赛规则和评分标准;
实验操作技能竞赛活动安排
3.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并提交方案; 4. 对提交的方案进行筛选和评审; 5.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技能竞赛; 6. 对竞赛结果进行总结和表彰。
化和生理需求。
03
实验技能培养
实验设计原则与步骤
科学性原则
实验设计应基于科学理论,遵循科学方法 ,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对照原则
为了排除干扰因素,需要设置对照组,以 便更好地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
单一变量原则
实验过程中应控制其他变量不变,只改变 要研究的变量,以获得准确的实验结果。
重复原则
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03
环境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
措施来保护环境。
05
实践活动安排
实地考察或参观活动安排
目的
通过实地考察或参观,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生物学的应用和实际环境中的生物 现象。
举例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生态保护区、农业示范基地或生物科技企业,了解生物多样 性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农作物种植技术以及生物技术的应用。
评价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 握程度,可以通过作业、 测验、考试等方式进行评 估。
自我评价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 评价,培养他们的自主学 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教师自我评价及改进措施提
01 教学内容评价
对所教授的生物知识进行评价 ,包括难易度、实用性等方面 。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教案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教案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教案【篇一:生物与生活校本课程教案】生物与生活校本课程教案目录一.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课题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课题2.腐乳的制作课题3.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课题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三.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课题1.菊花的组织培养课题2.月季的花药培养四.酶的应用课题1.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课题2.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五.dna和蛋白质技术课题1.dna的粗提取与鉴定课题2.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六.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课题2.胡萝卜素的提取七.生态环境与生活课题1.环境保护课题2.低碳生活一.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课题1 果酒和果醋制作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果酒、果醋制作的原理。

2、能力目标:①学生根据果酒制作的原理设计果酒制作过程,体验制果酒的实践操作②在对果酒制作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环节,培养学生实验分析能力和严谨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果酒酿制历史的追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渗透sts 教育。

教学重点:①说明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②设计制作装置制作果酒和果醋教学难点:制作过程中发酵条件的控制教学过程引言: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很多事物都走在世界前列,酒也一样,有着它本身的光辉篇章。

在酒的记载中,有许多关于酒的有趣传说。

猿猴酿酒说——猿猴的主要食物就是含糖水果,猿猴在水果成熟的季节收贮大量的水果在“石洼”中,一段时间后,就有特殊香味的液体流出,这就是最早的果酒。

在国内市场上,近几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果酒,如枸杞酒、青梅酒等。

果酒与生活——果酒中虽然含有酒精,但含量与白酒、啤酒和葡萄酒比起来非常低,一般为5到10度,最高的也只有14度。

因此,被很多成年人当作饭后或睡前的软饮料来喝。

果酒简单来说就是汲取了水果中的全部营养而做成的酒,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人体所需的氨基酸。

有时候即使生吃水果也不能吸收的营养,通过果酒却可以吸收,因为营养成分已经完全溶解在果酒里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与生活校本课程教案目录一.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课题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课题2.腐乳的制作课题3.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课题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三.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课题1.菊花的组织培养课题2.月季的花药培养四.酶的应用课题1.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课题2.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五.DNA和蛋白质技术课题1.DNA的粗提取与鉴定课题2.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六.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课题1.植物芳香油的提取课题2.胡萝卜素的提取七.生态环境与生活课题1.环境保护课题2.低碳生活一.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课题1 果酒和果醋制作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果酒、果醋制作的原理。

2、能力目标:①学生根据果酒制作的原理设计果酒制作过程,体验制果酒的实践操作②在对果酒制作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环节,培养学生实验分析能力和严谨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果酒酿制历史的追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渗透STS教育。

教学重点:①说明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②设计制作装置制作果酒和果醋教学难点:制作过程中发酵条件的控制教学过程引言: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很多事物都走在世界前列,酒也一样,有着它本身的光辉篇章。

在酒的记载中,有许多关于酒的有趣传说。

猿猴酿酒说——猿猴的主要食物就是含糖水果,猿猴在水果成熟的季节收贮大量的水果在“石洼”中,一段时间后,就有特殊香味的液体流出,这就是最早的果酒。

在国内市场上,近几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果酒,如枸杞酒、青梅酒等。

果酒与生活——果酒中虽然含有酒精,但含量与白酒、啤酒和葡萄酒比起来非常低,一般为5到10度,最高的也只有14度。

因此,被很多成年人当作饭后或睡前的软饮料来喝。

果酒简单来说就是汲取了水果中的全部营养而做成的酒,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人体所需的氨基酸。

有时候即使生吃水果也不能吸收的营养,通过果酒却可以吸收,因为营养成分已经完全溶解在果酒里了。

果酒里含有大量的多酚,可以起到抑制脂肪在人体中堆积的作用,使人不容易积累脂肪和赘肉。

此外,与其他酒类相比,果酒对于护理心脏、调节女性情绪的作用更明显一些。

课题1从课题背景人手,然后从实验原理、实验流程示意图和提供的资料,较全面的介绍了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过程。

一、基础知识1.果酒制作的原理阅读课本,完成以下问题:(1)果酒的制作需要什么微生物?(2)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分布、种类及菌落?(3)酵母菌的代谢类型及其呼吸过程的反应式如何?(4)酵母菌的适宜温度是多少?(5)为什么在一般情况下葡萄酒呈红色?(6)什么叫发酵?发酵等同于无氧呼吸吗?酵母菌有何实际应用?(1)酵母菌形态、结构、分布、种类及菌落①形态、结构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属真核生物,细胞大小为1~30um,呈圆形、椭圆形等。

思考:你认为酵母菌的细胞中有哪些结构?你认为细菌与酵母菌在细胞结构上有什么区别?②繁殖酵母菌的繁殖方式有出芽生殖、分裂生殖和孢子生殖,但多以出芽方式进行无性生殖。

温度低时形成孢子,进入休眠状态,温度适宜时,进行出芽生殖,繁殖速度快。

③菌落:讨论:你知道什么的菌落吗?在生态学上一个菌落属于什么?酵母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其表面湿润、黏稠,呈白色或粉红色。

(在液体培养基中,有些在液体表面形成菌膜,或在容器壁上出现酵母环,或产生沉淀。

)④生存的环境自然界中,酵母菌分布广泛,但多分布在含糖较高的偏酸环境中,如水果、花、树皮上,(有些可与昆虫共生,有些使人致病,如白色假丝酵母引发鹅口疮、肺感染。

食品中常见的酵母菌有啤酒酵母、葡萄汁酵母、鲁氏酵母(酱油酿造)、球拟酵母属、粉状毕赤氏酵母等。

)一年四季,土壤始终是酵母菌的大本营。

思考:在发酵制作葡萄酒的时候,要对葡萄进行消毒吗?为什么?其他微生物与酵母菌的关系是什么?(2)酵母菌的代谢类型及其呼吸过程①酵母菌的呼吸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酶C6H1206+6O2 6CO2+6H20+能量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酶C6H12O6 2C2H5OH+2C02+能量思考:在发酵过程中,如果要使酵母菌进行大量繁殖,应怎样处理?如果要获得酒精呢?为什么?(3)发酵1).发酵概念广义:是通过微生物的培养来大量生产各种代谢产物的过程。

包括有氧发酵(如醋酸发酵、谷氨酸发酵)和无氧发酵(如酒精发酵)。

狭义:是指微生物的无氧呼吸(包括酒精发酵、乳酸发酵等)。

2).所以:发酵≠无氧呼吸。

3).应用:酿酒、发馒头、面包制作、酒精制造、生产药用酵母片、生产维生素、生产抗菌素等。

(4)温度要求繁殖的最适温度:20℃;酒精发酵的最适温度:18~25℃。

思考:你知道酵母菌需要适宜温度的原因吗?酵母菌有不同的最适温度说明了什么?补充:温度对发酵的影响酵母菌只能在一定温度下生活。

温度低于10℃,酵母菌发育很缓慢。

随着温度的升高,繁殖速度加快,20℃时为最佳繁殖温度,此时酵母菌生殖速度快、生活力强。

超过35℃,酵母菌生长受到抑制,繁殖速度迅速下降,到40℃酵母菌停止出芽,开始出现死亡。

如果想要获得高酒精浓度的发酵液、减少究竟的损耗,必须控制好发酵温度。

你知道吗?1、一般情况下,葡萄酒呈红色的原因?(在发酵的过程中,随着酒精度的提高,红葡萄皮的色素也进入发酵液,使葡萄酒呈红色。

)2、葡萄酒分成干红、干白等种类的依据是什么?(1、根据葡萄酒的颜色分成白葡萄酒、红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三种。

白葡萄酒:用白葡萄酿造,皮汁分离发酵;红葡萄酒:用红葡萄酿造,皮汁混合发酵;桃红葡萄酒:颜色介于白葡萄酒和红葡萄酒之间,皮的发酵时间短。

2、根据葡萄酒的含糖量分成干、半干、半甜、甜四种。

干葡萄酒:含糖量低于4克/升;半干葡萄酒:含糖量介于4克-12克/升之间;半甜葡萄酒:含糖量介于12克-50克/升之间;甜葡萄酒:含糖量高于50克/升。

)(5)菌种来源:⎩⎨⎧。

:。

:菌菌种分离获得得纯净的酵母人工培养型酵母菌附着于葡萄皮上的野生自然发酵 (在果酒的工业生产中为了提高果酒的品质也可以直接在果汁中加入人工培养的酵母菌,例如:干酵母或酒药)2、果醋制作的原理阅读课本,思考以下问题:(1)醋酸菌的形态?细胞结构?(2)醋酸菌有哪些方面的实际应用?(3)醋酸菌的代谢类型?(4)果醋的制作原理?(1)醋酸菌形态1).从椭圆到杆状,有单个,有成对,有成链状,以鞭毛运动或不运动,不形成芽孢,属原核生物,以分裂方式繁殖,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

(醋酸菌与酵母菌相比,最主要的特点是)2).应用:食醋、果醋(2)果醋制作的原理 ,醋酸菌是—种好氧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

变酸的酒的表面观察到的菌膜就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而形成的。

实验表明,醋酸菌对氧气的含当量特别敏感,当进行深层发酵时,即使只是短时间中断通人氧气,也会引起醋酸菌死亡。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茵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C6H12O6 →3CH3COOH (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反应简式如下)。

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一35℃。

2C2H5OH+O2 →2CH3CHO (乙醛)+2H2O 2CH3CHO+O2 →2CH3COOH (醋酸)过渡:根据这个原理,我们是怎样设计果酒、果醋制作方案的?提示: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选材、设计实验装置、操作过程二、实验设计1.果酒和果醋实验流程示意图阅读教材3-4页,对A 、B 两同学的实验装置进行讨论:A :每次排气时只需拧松瓶盖,不要完全揭开瓶盖;制醋时,再将瓶盖打开,盖上一层纱布,进行葡萄醋的发酵。

(来防止发酵液被污染,因为操作的每一步都可能混入杂菌)B :分析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装置中充气口、排气口和出料口分别有哪些作用。

为什么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充气口是在醋酸发酵时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用的;排气口是在酒精发酵时用来排出二氧化碳的;出料口是用来取样的。

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其目的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

使用该装置制酒时,应该关闭充气口;制醋时,应将充气口连接气泵,输入氧气。

2、实验操作(1)材料的选择与处理选择新鲜的葡萄,榨汁前先将葡萄进行冲洗,除去枝梗。

①、取葡萄500g ,去除枝梗和腐烂的叶子。

②、用清水冲洗葡萄1-2次除去污物。

(注意冲洗次数不宜太多,为什么? )讨论:你认为应该先冲洗葡萄还是先除去枝梗?为什么? 冲洗 榨汁 酒精发酵 醋酸发酵果酒 果醋挑选葡萄 酶酶 酶(应该先冲洗,然后再除去枝梗,以避免除去枝梗时引起葡萄破损,增加被杂菌污染的机会。

)(2)灭菌讨论: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防止发酵液被污染?(需要从发酵制作的过程进行全面的考虑,因为操作的每一步都可能混入杂菌。

例如:榨汁机、发酵装置要清洗干净;每次排气时只需拧松瓶盖、不要完全揭开瓶盖等。

)①榨汁机要清洗干净,并晾干。

②发酵装置要清洗干净,并用70%的酒精消毒。

(3)榨汁将冲洗除枝梗的葡萄放入榨汁机榨取葡萄汁。

(4)发酵①将葡萄汁装人发酵瓶,要留要大约1/3的空间(如图右图所示),并封闭充气口。

②制葡萄酒的过程中,将温度严格控制在18℃~25℃,时间控制在10~12d左右,可通过出料口对发酵的情况进行。

及时的监测。

③制葡萄醋的过程中,将温度严格控制在30℃~35℃,时间控制在前7~8d左右,并注意适时通过充气口充气。

结果分析与评价1.由于发酵作用,葡萄浆中糖分大部分转变为CO2和C2H5OH,及少量的发酵副产品。

C02排出越来越旺盛,使发酵液出现沸腾,CO2从排气口排出,在发酵10天后,现象最明显。

发酵过程产热,会使发酵液温度上升,但酒精发酵温度应严格控制在18℃~25℃,发酵过程中,果皮上的色素及其他成分逐渐溶解于发酵液中;在发酵瓶表面,生成浮槽的盖子。

2.设置对照组,将葡萄汁进行高压灭菌,分别装入A、B两个发酵瓶,并各留有1/3空间,A组加入酵母菌,B组不加,进行发酵,可证明葡萄酒的产生是由于酵母菌的作用。

证明葡萄醋中有醋酸生成,简单易行的方法是品尝或用pH试纸鉴定。

3.制作的葡萄酒色泽鲜艳、爽口、柔和、有浓郁的果实香味;果醋具有琥珀色或棕红色,具有特有的果香,酸味柔和,稍有甜味,不涩。

教学反思果汁发酵后是否有酒精产生,可以用重铬酸钾来检验。

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检测时,先在试管中加入发酵液2mL,再滴人物质的量浓度为3mol/L 的H2SO43滴,振荡混匀,最后滴加常温下饱和的重铬酸钾溶液3滴,振荡试管,观察颜色的变化。

想一想,如果要使检验的结果更有说服力,应该如何设计对照?课题2 腐乳的制作[教学目标]1.以制作腐乳为例了解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2.说明腐乳制作过程的科学原理3.设计并完成腐乳的制作,分析影响腐乳品质的条件[重点与难点]1.课题重点:说明腐乳制作过程的科学原理,设计并完成腐乳的制作2.课题难点:在实践中摸索影响腐乳品质的条件[教学过程]你知道吗?1、制作腐乳的原料是什么?2、为什么腐乳的味道比较鲜美?3、腐乳是如何制作的?引言:腐乳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调味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的一种微生物发酵大豆制品,品质细腻、营养丰富、鲜香可口,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其营养价值可与奶酪相比,具有东方奶酪之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