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校本课程
初中生物校本课程总结

初中生物校本课程总结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课程为初中生物校本课程总结,旨在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生物素养,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
课程内容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人体生理、遗传与进化等方面,通过系统的总结,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教学对象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他们已经完成了本学期的生物课程学习,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此基础上,通过校本课程总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总结中收获知识和成长。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和交流中共同进步,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人体生理、遗传与进化等方面的概念、原理和规律。
(2)了解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如观察、实验、调查等,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提高学生的生物信息素养,学会查阅生物学资料,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
(4)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组织学生参与实验、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3)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热爱和敬畏之心,增强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适合生物做的校本课程

适合生物做的校本课程一、植物的奥秘1. 课程目标- 了解常见植物的结构与功能。
- 探究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 认识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学习内容- 植物的细胞结构-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材中有关于植物细胞结构的基础知识,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叶绿体、液泡等结构的特点和功能。
可以使用教材中的图片、实验(如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观察细胞结构)来辅助学习。
- 植物的器官- 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材详细介绍了根的结构(根尖的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等)和功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根的形态观察实验,如观察不同植物的根系(直根系和须根系)。
- 植物的生长发育- 种子的结构与萌发: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材中有关于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的对比学习,以及种子萌发的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可以让学生进行种子萌发的实验观察,记录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变化。
- 植物的开花结果:教材中介绍了花的结构(花萼、花冠、雄蕊、雌蕊等),传粉和受精的过程以及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可以组织学生观察校园内植物的开花情况,制作花的结构模型等。
- 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生产者的角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教材中有相关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简单介绍,可以结合实际的生态系统案例,如校园中的花园生态系统,分析植物在其中的重要性。
- 保持水土、调节气候:课外资料如一些环保类书籍中提到植物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调节空气湿度和温度等。
3.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讲解植物学的基础知识。
- 实验教学:如上述提到的各种植物相关的实验。
- 实地观察:带领学生到校园内或植物园观察植物的形态、生长环境等。
二、动物的行为与生态1. 课程目标- 认识动物的行为类型及其意义。
- 了解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 探究动物行为与环境的关系。
2. 学习内容- 动物的行为类型- 学习行为:教材中提到动物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行为,如小狗做算术等。
校本课程----初中生物实验

1.调查与研究——生长基质的种类与作用教学目标:了解无土栽培中生长基质的种类及作用。
通过调查生产生活中生长基质的应用情况,价格等相关信息,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
利用验证生长基质对无土栽培植物的重要性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1.1背景资料当植物被置于100 %的营养液中培养时,我们有时称之“水剂营养液栽培法”。
这种栽培技术还需要为植物提供某中支撑物质。
通常,植物如果得到某种生长“基质”或泥土等的支撑,帮助植物固定根系,植物会长得更好。
只要生长基质一一或称“聚生体”一不为植物提供物质,这中栽培方法就可以被称为营养液栽培法。
一些可以被用作“无土质”的生长基质材料包括:沙、砾、LECA ~一种轻一一种轻度膨胀性聚生物质、小石块、有色砾石、锯木屑、蛭石和珍珠岩。
蛭石是一种自然形成的矿石,其中含有大量的小孔室,贮有空气和水分。
尽管这种矿石不断地进行分解,但不会影响土壤的pH值,也不会为植物提供任何营养物质。
珍珠岩是一种多孔的卵右:|这两种物质在农具店或工具店里都有出售。
每种介质都有其优点和缺点。
但其最终都是为了给植物的根系提供水分和氧气,以及为植物提供物理支撑。
类似于在自然界中,蚯蚓等软体爬虫为土壤松土,使其充满空气。
1.2展开调查根据上面介绍的内容,你一定对这些生长基质很好奇吧。
不妨就从我们身边做起,调查一下,这些生长基质从那里可以买到(可从花鸟鱼虫市场开始),价格如何,它们的优点和缺点,对无土栽培的植物有没有选择性等等。
开始行动吧,看看你有什麽新发现。
1.3进行研究通常植物固定根系后,会长得更好。
事实会是如此吗?让我们通过对比试验来验证一下吧请根据上述现象,选择调查中你较为喜欢的一种生长基质,设计实验,验证生长基质对无土栽培植物的重要性。
2.探究——植物根系的大小教学目标:观察植物根系的形态及生长情况,了解无土栽培植物根系生长的情况,学会科学测量和记录数值的方法。
增强生物探究意识,掌握探究实验的一版方法。
中学生物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精选13篇)

中学生物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精选13篇)中学生物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篇1生物学是一门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近年来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如粮食、人口、环境、资源等,都与生物科学的研究有直接的关系。
生物科学是当代科学的前沿,生物技术是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中国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根据新课程改革目标,中学生的生物学习,要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学生生活的联系,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主动学习精神,必须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一切生物课程资源。
我校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初级中学,各种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课程资源。
20xx年,校生物课题《农村初中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研究》荣获得岳阳市一等奖,并报送省教科院参评。
这些有利条件为我们实施生物校本课程,提前准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雄厚的物质基础。
一、课程目标1、通过参观调查,关注家乡的生物资源与环境变迁,产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逐渐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
2、通过实践探究,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基本技能;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参与探究获取知识的探究性学习方式。
3、通过给家庭当致富参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把生物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生活,提高运用能力;从一定程度上推动家乡经济建设。
4、使教师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驾驭新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明显提高。
5、使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指导水平明显提高。
二、课程内容七年级:参观调查(一)给校园花木做身份证(二)参观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实践探究(一)无土栽培(二)学做园艺师(三)吃自己种的蘑菇八年级:参观调查(一)调查本地鱼类资源(二)参观特种养殖专业户实践探究(一)培育绿化苗木(二)嫁接(三)试种良种综合应用致富参谋三、实施建议(一)建立校本课程资源库:我校生物校本课程修学内容由三个部分构成:必学部分;选学部分;助学部分。
初中生物校本课程

初中生物校本课程课程内容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包括以下内容:1. 生命的起源和发展:介绍生命起源的理论,了解生物进化和适应的基本原理。
2. 细胞结构与功能:研究细胞的基本结构,了解细胞的功能和组织构成。
3. 物质的交换与能量转换:探究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了解物质的吸收、消化和排泄。
4. 遗传与变异:介绍遗传基因的传递和性状的变异,了解基因工程和遗传疾病的相关知识。
5. 生物多样性与分类:研究生物的分类方法,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6. 生物与环境: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
研究策略与资源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研究生物,以下是一些研究策略和可用资源的建议:1. 注重实践:生物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学课程,学生应当积极参与实验、观察和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加深对生物概念的理解。
2. 创设情境: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设计,创设相关的情境和案例,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思考能力。
3. 使用多媒体资源:利用教学视频、动画和互动软件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物相关概念。
4. 参考科普书籍: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科普书籍,丰富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5. 探索自然环境:组织学生进行生物观察和探索活动,如户外考察、植物养殖等,让学生与自然亲密接触。
6. 设立研究小组:鼓励学生组织研究小组,互相讨论、分享和合作,促进彼此之间的研究成长。
结语初中生物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了研究生物的基础知识和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合理的研究策略和资源的应用,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和原理,培养科学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生物校本课程

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序言本课程包括传染病的预防和营养科学的知识,学习本课程的知识有助于熟悉一般疾病的预防方法,了解营养科学的基础知识,理解与疾病预防和营养科学相关的生物技术知识,学会对传染病的观察、分析、预防,对食品中营养成分进行分析比较、营养成分的配比、与营养失调有关疾病的成因。
进一步熟悉人类与疾病斗争的艰苦历程,重新审阅生命的价值,珍惜生命,形成准确的人生观。
目录第一章《熟悉传染病,让我们从熟悉甲型H1N1流感开始》第一节甲型H1N1流感及其传播第二节平衡膳食预防“甲流”第二章《校园流感》第一节流感及其预防…………第一章《熟悉传染病,让我们从熟悉甲型H1N1流感开始》第一节甲型H1N1流感及其传播什么是甲型H1N1流感?这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毒为A型流感病毒,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毒株,该毒株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断,是一种新型猪流感病毒,可以人传染人,严重的会导致死亡。
症状和其它流感类似,一般是高热、咳嗽,浑身没力气。
1、最早发现甲流的国家是哪一国?2009年3月18日开始,墨西哥陆续发现人类感染、死亡病例。
2、我国是什么时候发现第一例甲流?我国首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于今年五月十一日在四川确诊。
3、 ? 4、 ?甲型H1N1流感如何传播的?通过感染者说话、咳嗽或打喷嚏等方式将病毒散播到空气 中,易感者吸入后就会被感染。
人群拥挤、空气不流通的公用场所传播最快。
还可能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玩具、茶具、餐具、毛巾等方式间接传播,通过手接触最多。
预防甲型H1N1流感,你准备好了吗?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包括睡眠充足、吃有营养的食物、多锻炼身体勤洗手,要使用香皂彻底洗净双手。
2、家庭房间多通风,保持屋里空气流通,可以及时吹散病毒,降低它的浓度,减弱它的毒性,从而减少受感染的可能性。
3、定期服用板蓝根(可以考虑有一定规律性),最好每天服用,还可以把大青叶、薄荷叶、金银花作茶饮。
初中生物校本课程教案

初中生物校本课程教案
课时:1课时
教材:校本教材
教学目标:
1. 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掌握细胞的分类及特点;
3. 了解细胞的生命活动。
教学内容:
1. 细胞的基本结构
2. 细胞的分类
3. 细胞的生命周期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难点:理解细胞的分类及特点。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幻灯片图片,引发学生对细胞的好奇和探究。
2. 提出问题:什么是细胞?细胞的结构有哪些?细胞有哪些分类?细胞的生命周期是如何进行的?
3. 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和示意图展示,介绍细胞的基本结构、分类和生命周期。
4.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实验操作,观察不同类型的细胞结构。
5.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所学内容,强化对细胞的理解。
6. 作业布置: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资源准备:
1. 幻灯片图片
2. 显微镜及生物玻片
3. 实验用具和材料
教学评估:
1. 学生实验操作的观察记录
2. 练习题的答题情况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细胞为主题,通过实验操作和讲解,引发学生对细胞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细胞的基本知识。
下节课将进一步探讨细胞的功能及生命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细胞在生物世界中的重要性。
初中趣味生物校本课程教案

初中趣味生物校本课程教案
课程内容: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了解生物的基本知识和生物多样性。
适用年级:初中生
教学目标:
1. 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了解生物的基本知识,包括生物的定义、特征、分类等;
3. 探索生物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生物世界的热爱;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
1. 生物的定义和特征;
2. 生物的分类;
3. 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似和差异;
4.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
第一课时:生物的定义和特征
活动1:观察身边的生物,讨论生物的共性和特征;
活动2:介绍生物的定义和主要特征,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类身边的生物。
第二课时:生物的分类
活动1:介绍生物的分类原则和分类方法;
活动2:让学生根据生物的外形、行为等特征分类不同生物。
第三课时:生物的多样性
活动1: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不同种类的生物,讨论它们的相似和差异;
活动2:设计小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生物的特点和习性。
第四课时:生态系统
活动1:介绍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
活动2:组织户外探索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教学评价:
1. 学生参与度:通过课堂互动和实践活动,检查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 学生理解能力:通过课堂问答和小组讨论,检查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实验活动和户外探索,检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课程反思和总结:
总结本节课程的教学效果,讨论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对下一次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物校本课程
生物课程资源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同学们,在初一的生物课本中,我们学习到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生产者的角色,因为它们的细胞中含有叶绿体,而叶绿体能够使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出生物生活所需要的有机物,而且还能够释放出氧气,供给生物呼吸所用。
绿色植物具有舒缓视觉疲劳、安定情绪等优点,在我们平常居住、工作的空间里,不管是种满一阳台的花草,或者只是在书桌一隅摆盆好照顾的绿色盆栽,都能够替生活增添绿意与新鲜空气,让人可以平心静气的享受随着微风拂过带来的鲜绿凉意。
一、土壤遭到破坏
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由于森林植被的消失、耕地的过分开发和牧场的过度放牧,土壤剥蚀情况十分严重。
裸露的土地变得脆弱了,无法长期抵御风雨的剥蚀。
在有些地方,土壤的年流失量可达每公顷100吨。
二、气候变化和能源浪费温室效应严重威胁着整个人类。
三、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由于城市化、农业发展、森林减少和环境污染,自然区域变得越来越小了,这就导致了数以千计物种的灭绝
四、森林面积减少
在1980-1990 年,世界上有1 .5亿公顷森林消失了。
按照目前这种森林面积减少的速度,40年以后,一些东南亚国家就在也见不到一棵树了。
五、淡水资源受到威胁
据专家估计,从下个世纪初开始,世界上将有四分之一的地方长期缺水。
请记住,我们不能造水,我们只能设法保护水。
六、化学污染
工业带来的数百万种化合物存在于空气、土壤、水、植物、动物和人体中。
那些有毒产品,都集中存在于整个食物链中,并最终将威胁到动植物的健康,引起癌症,导致土壤肥力减弱。
七、混乱的城市化
八、海洋的过渡开发和沿海地带被污染
九、空气污染
多数大城市里的空气含有许多取暖、运输和工厂生产带来的污染物。
这些污染物威胁着数千万市民的健康,导致许多人失去了生命。
十、极地臭氧层空洞
北极的臭氧层损失20%到30%,南极的臭氧层损失50%以上。
以上的事例中有哪些与绿色植物有关呢,和大家交流一下,谈谈自己的看法吧植树造林好处多
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减轻噪声污染
考考你
你还知道植树造林有哪些好处呢
一棵树的价值是多少呢,
提供蛋白质的特价值制造氧气的价值相当相当于1.65万元人民于25.6万元人民币币
涵养水源的价值相当于30.5万元人民币
为鸟类提供栖息防止空气污染的价值地的价值相当于相当于5.1万元人民币25.6万元人民币
一、全民增绿行动
1、没人写一份增绿行动倡议书吧
2、大家都来参加植树节
3、退耕还林
同学们,植树节
是哪一天,
认真思考哟
二、让植树成为一种时尚
建议你及你的家人在每一个纪念日植一棵树留做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