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能力与作业疲劳

合集下载

人因工程

人因工程

三﹑坐姿与座位设计
3﹑座位与座椅设计的工效学要求 ①座椅的基本类型 专用工作椅、多用坐椅、休息椅 ②座位和座椅设计的一般原则 (1)座位与坐椅的尺寸应与使用者的人体尺寸 相适应。 (2)座位与坐椅设计应尽可能使坐者保持自然 的或接近自然的姿势。 (3)座位与坐椅设计应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原理
三﹑坐姿与座位设计
一﹑人因工程(工效学)具、机器、交通 工具、家庭用具、生活服务设施等)所应遵循 的工效学标准。 ② 研究人和机器的合理分工及相互适应的问题。 ③ 研究人与被控对象之间的信息交换过程,以 及人如何进行信息加工直至采取决定的过程, 探求人在各种工作环境中工作成效问题。 ④ 研究人对环境机制的生理心理反应,确定合 理调节和控制物理环境的手段,为人创造舒适、 安全、健康的劳动(生活)环境。
一﹑作业空间设计
③脚作业空间 与手操作相比,脚操作力较大,但精确度差,且 活动范围较小,一般脚操作限于脚踏板类装置。 正常的脚作业空间位于身体前侧,座高以下的 区域,其舒适的作业空间区域于身体尺寸与动 作的性质 ④ 功能臂长测量 近身作业空间主要由功能臂长决定,其测量以座 椅面最低点和肩关节转动轴为两参考点
二﹑人因工程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作业姿势与腰酸病的分析 办公桌高度与疲劳 传送带的作业面高度 生产机械的操作器配置 仪表的认读性能 中央控制室的仪表盘设计 自动化系统的作业负担
二﹑人因工程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单调劳动与作业疲劳 作业中人的差错与系统的安全 压力机械的安全设计 各种作业的劳动负荷测定 工厂照明、噪声环境及改善 使用方便的防护器具的研究 交接班制与健康危害
一﹑工程人体测量
2﹑主要人体尺寸的应用

第六章劳动强度测定与评价.

第六章劳动强度测定与评价.

疲劳的特征
身体的生理状态发生特殊变化。例如,心率
(脉率)、血压(压差)、呼吸及血液中的乳 酸含量等发生变化。 进行特定作业时的作业能力下降。 疲倦的自我体验。
疲劳测定的方法
生化法是通过检查作业者的血液、尿、汗及唾
液等液体成分的变化来判断疲劳。这种方法的 不足之处在于:测定时需要中止作业者的作业 活动,容易给受测者带来不适和反感。 生理心理测试法包括几种不同的方法
第六章 劳动强度测定与评价
【学习目标】 了解相关概念和内容 理解各种评价与分级 掌握测定方法
第一节 作业能力与作业疲劳
作业能力 作业疲劳 提高作业能力和降低作业疲劳的措施
一、作业能力
作业能力的动态变化
作业能力,即完成某种作业所具备的心 理、生理特征。这些心理、生理特征,可以 从作业者单位作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产量和 质量间接地体现出来。
膝腱反射机能检查法
两点刺激敏感阈限检查法
频闪融合阈限检查法 连续色名呼叫检查法等
他觉观察和主诉症状调查法
三、提高作业能力和降低作业疲劳来自措施 作业能力和作业效率受作业者的身体素质、
心理因素、技术水平和作业条件的影响。通 过改革机器、工具,改进操作方法,改善生 产条件、劳动制度、劳动组织和作业环境, 可以显著地提高作业者的作业能力和工作效 率。
合理安排作业休息制度
实际工作率(即工时利用率)的确定 轮班制度 休息日制度
改善工作内容克服单调感
单调感的心理特征 单调感的消极心理特征
单调感会引起人们的不愉快心理。 单调感会使工作能力曲线产生极特殊的改变。 单调感可引起疲劳。
对单调工作持积极态度的人的心理体验 被工作吸引。 摆脱工作。
劳动强度评价概述

《人机工程学》第5章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人机工程学》第5章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PPT文档演模板
《人机工程学》第5章人的作业能力 与疲劳
3. 活动代谢 活动代谢亦称劳动代谢、 作业代谢或工作代谢。 它是人在从事特定活动过程中所进行的能量代谢。 体 力劳动是使能量代谢量亢进的最主要的原因。 因为在 实际活动中所测得的能量代谢率(用AR表示), 不仅包 括活动代谢率, 也包括基础代谢率与安静代谢率, 所 以活动代谢率(用MR表示)应为
三种产能过程可概括于图5 - 1中, 其一般特性列 于表5 - 1。
PPT文档演模板
《人机工程学》第5章人的作业能力 与疲劳
PPT文档演模板
•图5 - 1 肌肉活动时能量的来源示意图
《人机工程学》第5章人的作业能力 与疲劳
• 表5 - 1 三种产能过程的一般特性
PPT文档演模板
《人机工程学》第5章人的作业能力 与疲劳
在肝、 肾内部又合成为糖原。 在食物营养充足地合理
条件下, 经过休息, 可以较快的合成为糖原。
PPT文档演模板
《人机工程学》第5章人的作业能力 与疲劳
虽然糖酸解时1g分子葡萄糖只能合成2g分子ATP, 但糖酵解的速度比氧化磷酸化的速度快32倍, 所以是 高速提供能量的重要途径。 乳酸系列需耗用大量葡萄 糖才能合成少量的ATP, 在体内糖原含量有限的条件 下, 这种产能方式不经济。 此外, 目前还认为乳酸是 一种致疲劳性物质, 所以乳酸系列提供能量的过程不 可能持续较长时间。
PPT文档演模板
《人机工程学》第5章人的作业能力 与疲劳
3. 乳酸系列
在大强度劳动时, 能量需求速度较快, 相应ATP 的分解也必须加快, 但受到供氧能力的限制。 此时,
则靠无氧糖酵解产生乳酸的方式提供能量, 故称为乳
酸系列:

安全人机工程学课件:人体作业疲劳

安全人机工程学课件:人体作业疲劳

四、作业疲劳的积累 按照疲劳的积累状况,工作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工作适 应期
最佳工 作期
疲劳期
疲劳过度 积累期
四、作业疲劳的积累
工作适 应期
最佳工 作期
疲劳期
疲劳过度 积累期
工作开始时,由于神经调节系统的“一时性协调功能”尚未完全恢复 和建立,造成呼吸循环器官及四肢的调节迟缓,人体的工作能力没有 完全被激发出来,处于克服人体惰性的状态,这时不会产生疲劳。
四、作业疲劳的积累
工作适 应期
最佳工 作期
疲劳期
疲劳过度 积累期
疲劳产生后,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减轻疲劳;否则由于疲劳的过度积累, 会导致人体暂时丧失工作能力,严重时容易引起作业者的身心损伤。
四、作业疲劳的积累
疲劳的积累过程可用“容器”模式来说明。操作者的疲劳受很多因素影响, 最典型的是以下五个方面。
四、作业疲劳的积累
工作适 应期
最佳工 作期
疲劳期
疲劳过度 积累期
人体逐渐适应工作条件,人体活动效率达到最佳状态并能持续较长时 间。只要工作强度不太高,这一阶段不会产生疲劳。
四、作业疲劳的积累
工作适 应期
最佳工 作期
疲劳期
疲劳过度 积累期
持续较长时间工作,伴随疲劳感增强,导致个体工作效率下降,出现 了工作兴奋性降低等待征。这一阶段中,疲劳将不断积累。进入这一 阶段的时间依据劳动强度和环境条件而有很大差别。
恢复
• 工作节奏:单调、重复、枯燥等

• 环境条件:照明、气候、噪声、温度等
• 生理心理:工作强度、工作持续时间等

• 身体素质:力量、耐力、健康状况等
• 营养、睡眠等
《安Hale Waihona Puke 人机工程》《安全人机工程》

人机工程学第5章 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人机工程学第5章 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5 - 3)
总能耗M∑=(1.2+RMR)×BR×体表面积(B)× 活动时间(t)(5 - 4)
第5章 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5.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影响人体作业时能量代谢的因素很多, 如作业类
型、 作业方法、 作业姿势、

由表5 - 3和表5 - 4可看出, 不同类型的作业对能 量代谢的影响。 图5 - 3给出了不同作业的能量消耗值, 其范围从1.6~16.2kCal/min。
动强度和作业时间。 劳动强度越大, 持续时间越长, 需氧量也越多。
从事体力作业的过程中, 需氧量随着劳动强度的 加大而增加, 但人的摄氧能力却有一定的限度。 因此, 当需氧量超过最大摄氧量时, 人体能量的供应依赖于 能源物质的无氧糖酵解, 造成体内的氧亏负, 这种状 态称为氧债。 氧债与劳动负荷的关系, 如图5 - 2所示。
第5章 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表5 - 5 三种营养物质氧化时的数据
第5章 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表5 - 6 非蛋白呼吸商和氧热价的关系
第5章 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实际应用中, 经常采用省略尿氮测定的简便方法, 即根据受试者在同一时间内吸入的O2量和CO2产生量 求出呼吸商(混合呼吸商), 而不考虑蛋白质代谢部分, 实践证明, 采用简便方法得到的结果不会有显著误差。
RMRMR ARRR (5 - 2) BR BR
第5章 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表5 - 3和表5 - 4为不同活动类型的RMR的实测值和 推算值。
除利用实测方法之外, 还可用简易方法近似计算 人在体力劳动中的能量消耗, 其计算公式为
AR=RR+MR=1.2×BR+RMR·BR
=(1.2+RMR)×BR
MR=AR-RR (5 - 1)

人机工程学第5章 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人机工程学第5章 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图5 - 5 (a) 仰卧(100%); (b) 坐姿(103%~105%); (C) 立姿(108%~110%)
(d) 跪姿(130%~140%); (e) 弯腰(150%~160%)
第5章 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5.1.4 能量代谢的测定 能量代谢的测定方法有两种, 直接法和间接法。
直接法是通过热量计测定在绝热室内流过人体周围的 冷却水升温情况, 换算成能量代谢率; 间接法是通过 测定人体消耗的氧量, 再乘以氧热价求出能量代谢率。
第5章 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第5章 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5.1 人体作业时的能量代谢 5.2 作业时人体的调节与适应 5.3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5.4 作业能力的动态分析 5.5 作业疲劳及其测定 5.6 提高作业能力与降低疲劳的措施
第5章 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5.1 人体作业时的能量代谢
5.1.1 人体能量的产生机理 由于骨骼肌约占人体重的40%, 故体力劳动的能
第5章 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既然通过作业时消耗的O2量和产生的CO2量可以 换算能量消耗, 相对代谢率也可以通过测定作业者在 作业时、 安静时消耗的O2量和产生的CO2的比值, 计 算作业者在安静时和作业时各自的O2消耗量, 然后乘 以每消耗1L O2所产生的热量(氧热价), 分别折算成作 业时和安静时的能量消耗。
各种不同姿势的相对氧耗量, 如图5 - 5所示。
第5章 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图5 - 4 (a) 单肩双包(100%); (b) 头顶(103%); (C) 双肩背(109%) (d) 前额挂背(115%); (e) 斜挎(123%); (f) 挑担(129%); (g) 双手提(144%)
第5章 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动强度和作业时间。 劳动强度越大, 持续时间越长, 需氧量也越多。

第6章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第6章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2)劳动时间率T计算方法
每天选择接受测定的工人2~3名,记录自上工 开始至下工为止整个工作从事各种劳动与休息的 时间。每个测定对象应连续记录3天,取平均值, 求出劳动时间率(T)。
工作日内纯净劳动时间(min) T (%) =—————————————————— ×100
工作日总工时(min)
∑[各单项劳动占用的时间(min)] =——————————————————×100
性别等级的主作业的rmr8h劳动能耗量kj一天能耗量kj男abcde011224477112303385238525234523473277327908590851084477469211921110676106761277012770146541465416329女abcde01l224477111926301430144270427059455945745374538h劳动能耗量kj一天能耗量kj男abcde011224477112303385238525234523473277327908590851084477469211921110676106761277012770146541465416329女abcde01l2244771119263014301442704270594559457453745389186908803980399295929510970109701247712477139428918690880398039929592951097010970124771247713942我国1984年颁布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gb3869831997年重新确定标准gb38691997代替gb386983标准规定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的划分原则和级别是劳动安全卫生和管理的依据
6.1 体力工作负荷及劳动强度

高空作业中的疲劳管理措施

高空作业中的疲劳管理措施

高空作业中的疲劳管理措施在现代工业领域中,高空作业已经成为许多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建筑施工、电力维护和通信设施维修等。

然而,由于长时间的身体劳累和环境条件的限制,高空作业人员容易出现疲劳,给工作安全和效率带来潜在风险。

因此,为了确保高空作业的顺利进行,必须采取有效的疲劳管理措施。

本文将探讨一些高空作业中常见的疲劳管理措施以及其实施的重要性。

一、轮班制度的合理安排为了避免高空作业中的疲劳问题,合理的轮班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工作时间应根据高空作业的性质和强度进行合理规划。

例如,工作时间可以划分为适当的时间段,每段时间之间应有充分的休息时间以恢复精力。

在安排轮班时,应考虑工作人员的个人生理特点和体力状况,合理分配工作强度,避免连续高强度的工作任务。

此外,定期轮换工作岗位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因为不同岗位之间的工作方式和环境可能有所不同,这有助于减少单一工作任务对人员的疲劳度。

二、充分的休息和睡眠时间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对于高空作业中的疲劳管理至关重要。

在工作场所提供适宜的休息设施,如休息室或休息区域。

这样,工作人员在需要休息或恢复疲劳时可以及时找到舒适的场所。

此外,为了保证高质量的休息和足够的睡眠时间,应制定相应政策,规定工作人员在每个轮班周期内享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

三、疲劳监测和评估定期进行疲劳监测和评估是高空作业中有效管理疲劳的重要手段。

通过使用现代技术和设备,可以实时监测工作人员的身体状况和生理指标,如疲劳程度、心率、血压等。

这些数据有助于识别潜在的疲劳问题和个体差异,并帮助管理人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调整工作安排。

四、培训和教育培训和教育是高空作业疲劳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工作人员应接受相关的培训课程,了解高空作业中的疲劳管理知识和技巧,学习如何识别和应对疲劳问题。

此外,定期开展疲劳管理相关的培训活动,增强员工意识和防范疲劳的能力。

五、良好的工作环境良好的工作环境对于高空作业疲劳管理同样非常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疲劳的可恢复性。 疲劳可以通过适当的休息得到恢复。
(5)疲劳的超前性。 人主观上已有疲倦感,而实际上机体尚未进入疲劳状态。 这种疲劳的超前性是由人的心理作用所致,与人的工作动机、 兴趣、事业心等有关。 (6)疲劳的暗示性。 分为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 自我暗示是一个人在某项活动中,自己向自己发出某种指 令。在同一活动过程中,由于自我暗示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 结果,积极的自我暗示能使人废寝忘食,消极的疲劳暗示易 使人疲劳。 他人暗示是指某人对疲劳的感受会传播给他人。如在紧要 关头,领导者的坚持往往会使下属克服疲劳感而完成任务; 而某人对疲劳的感受会暗示、传播给他人,使疲劳像传染病 那样蔓延开来。
(2)疲劳的可耐受性。 人对疲劳有一个从轻微疲倦到精疲力竭的感受过程,这 一过程所经历时间长短因人而异。 (3)疲劳的滞后性。 对疲劳的感受比较迟钝,虽然主观上尚未感受到疲劳, 但机体早已进入疲劳状况,这是疲劳的滞后性。滞后性除与 人的体质有和心理状态有关。体质较好的人或活动时注意力 较集中的人较能抑制疲劳感。疲劳的可耐性和滞后性有时会 造成人的过度疲劳,甚至会积劳成疾。
(2)生理心理测试法:七种
①膝腱反射机能法: 医用小榔头敲击膝盖部,根据小腿的弹起角度大小高度 评价疲劳的大小 。 5°~10°轻度疲劳,10°~15°中度疲劳, 15°~30°重度疲劳
②两点刺激敏感阈限法:针状物同时刺激皮肤。 疲劳愈严重——两点刺激敏感阈限值越大。 ③频闪融合阈限法:频闪光源刺激。 疲劳愈严重——频闪融合阈限值越低。 ④连续色名呼叫法:识别颜色 。 疲劳愈严重——回答速度越慢(反应迟钝),出错率越 高。
四. 疲劳的类型
1. 生理疲劳
体力疲劳 (1)根据产生疲劳的部位分类
局部性疲劳
全身性疲劳
脑力疲劳
技术性疲劳
急性疲劳
慢性疲劳 (2)根据引起疲劳的原因和状态分类 姿势疲劳 缺氧疲劳 病理疲劳
1. 局部性疲劳:在个别器官或肢体参与紧张活动时,在身体 局部产生疲劳,一般不影响其他部位的功能。 例如:抄写、打字,计算机操作所带来的手臂、视觉疲劳等。
(3)他觉观察及主诉症状法
第四节
提高作业能力及降低疲劳的措施
一、改进操作方法、合理应用体力
1.合理选择作业姿势和体位
(1)尽量避免和减少静态作业,采用随意姿势。
例如:搬运重物时的氧耗量比较:肩挑100%(基准), 一肩扛110%,两手提114%,头顶重物132%,一手 提140%。 (2)避免不良体位: 消耗能量大,易疲劳。 ①静止不动,②长期反复弯腰,③身体左右扭曲, ④单侧负重,⑤长期双(单)手前伸。
4. 锻炼和熟练效应
(1)锻炼可以巩固动力定型,使动作敏捷、准确、协调、肺活 量增加,使所从事的作业有良好的适应性和持久性。 锻炼对脑力劳动来讲。可以开发潜在的智力。 (2)熟练效应(动力定型):反复从事某项活动,形成一种全 身性的适应性变化,使机体协调、不易产生疲劳,达到提 高作业能力的效果。
通过熟练效应可以使人对所进行的动作产生预定位, 预定位指人脑高级神经活动配合作业过程所产生的预先意 识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例如,机车修理工人利用听觉的熟练,靠听铁锤敲打车轴的 声音,鉴别火车车轴有没有损坏;炼钢工人利用视觉 的熟练,通过钢水颜色判断炼钢的情况;印染工人靠 眼力辨别色度;皮革工人通过触觉判断皮革的品质。
(3)适宜采用立位姿势操作的作业:
①需经常改变体位的操作,如钳工、车工、装配工等。 ②工作地控制装臵分散,需手脚活动幅度较大的作业; 如锻打。 ③在无容膝空间的机台旁操作。 ④用力较大的作业。 ⑤单调作业。
(4)适宜采用坐姿操作的作业: ①持续时间较长的作业; ②精确而又细致的作业,如手表、钟表等装配; ③需要手和脚并用的作业,如缝纫机操作。
⑤反应时间测定法:通过简单反应时间,来判断疲劳程度。 疲劳愈严重——简单反应时间越长。
⑥脑电图、肌电图检查法:用脑电图判断疲劳程度,用肌电 图检测局部肌肉的疲劳程度。 疲劳愈严重——放电振幅越大,节律变缓。 ⑦心率、血压检查法:通过心率、血压的变化判定疲劳。 疲劳愈严重——脉压<1/2最大脉压,心率超过正常值40次。
第三节 作业能力与作业疲劳
4.1作业能力的动态分析
一、什么是作业能力?
指作业者完成某种作业所具备的生理、心理特征, 综合体现了个体所蕴藏的内部潜力。 在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作业中,如流水线作业,作业能 力可以从作业者单位作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产量和质 量间接地体现出来。 在以脑力劳动和神经紧张型为主的作业中,如仪表监 视、汽车、飞机的驾驶等,其作业能力可以用误动作 率、感受性、视觉反应时间等作为衡量指标。
2.全身性的疲劳:全身参加繁重体力劳动引起的疲劳。表现为 全身肌肉、关节酸痛、疲乏、不愿动等主观疲倦感和客观 的工作能力下降、误操作增加,反应迟钝、打瞌睡等。 例如:长时间的体力劳动,游泳运动。 3.脑力疲劳:由于长时间从事紧张的脑力劳动而引起的第二信号 系统机能减退,表现为头昏脑胀、全身乏力、失眠或瞌睡等。 例如:参加各种考试。 4.技术性疲劳:主要出现脑力和体力劳动均有的、神经系统高度 集中作业中,疲劳表现为头昏脑胀、全身乏力、瞌睡等。 例如:汽车、飞机驾驶、收发电报、电话接线员等。
五. 疲劳产生的机理
1.疲劳物质累积机理 短时间大强度体力劳动所引起的局部肌肉疲劳, 是由于乳酸在肌肉和血液中大量积蓄引起的。称为 “疲劳物质累积机理”。 这与机体的供能方式有 关。 2.力源耗竭机理 较长时间从事轻或中等强度体力劳动引起的疲劳, 既有局部肌肉疲劳,又有全身性疲劳。此时的疲劳是 由于肝糖原贮备耗竭引起的,故称为“力源耗竭机 理”。 3.局部血流阻断机理 长时间的静态作业,身体某个局部会产生血流阻 断或阻滞现象,就会出现局部机体的疲劳。静态作业 引起的局部疲劳,是由于局部血流阻断引起的。
1. 急性疲劳: 由于短时间过重的活动所引起的疲劳。这种疲 劳只要及时减轻或消除活动负荷,适当休息,即可恢复。
2. 慢性疲劳 :由于长时间活动累积成的疲劳。这种疲劳恢复 较慢,要进行长期的治疗和休养,如果得不到妥当的处理, 就会积劳成疾。 3. 姿势疲劳:由于某一姿势活动持续较久,又没有注意合理 调节,从而引起某些器官的疲劳。这种疲劳的产生过程较 长,未能引起操作者本人的注意,如长期伏案写字引起胸 痛、颈椎腰椎疲劳、肩部不适,时间久了会引起疾病。 4.缺氧疲劳:由于长期营养不足或氧气供应不足所造成的疲劳。 这种疲劳表现为乏力无劲,有的会造成疾病。如睡眠时间太 长,就会引起缺氧疲劳,这在医学上称为久卧伤身。 5.病理疲劳:指由于疾病造成的疲劳。如感冒发烧或肝炎病人 在发病期和恢复期,都会感到四肢酸痛、浑身乏力。
3.疲劳的表现特征 (1)生理状态发生特殊变化。 例如:心率、血压、呼吸及血液中的乳酸含量等发生变化。 (2)作业能力下降。 例如:对特定信号的反应速度、正确率及感受能力等下降。 (3)疲劳的自我体验。 例如:自我感觉体力不支、乏力,缺乏继续工作的动机。
4.疲劳测定的常用方法 疲劳的测定方法多种多样, 归纳起来有三类: (1)生化法:检查作业者的血液、尿液、汗液、唾液等成 分的变化,进行疲劳判断。 缺点:必须终止作业,易造成作业者带来反感和不适。
注意:坐姿操作时,要有合适的座椅、工作台、容膝空间、搁脚板等。
2.合理设计作业中的用力方法 (1)合理安排负荷。 例如:负重步行时,当负荷小于体重的 40% 时,氧耗量基 本不变,否则,氧耗量剧增。并非负重越轻,能耗越少。 (2)按生物力学原理,将力用于完成某一操作动作的做功上 去。 例1:挑扁担利用生物力学原理,扁担软较好。
4.2作业疲劳及其测定
一. 作业疲劳
在作业过程中,作业者的作业机能衰退、作业能力明显下降, 有时伴随有疲倦感等主观症状的现象,称为作业疲劳。
二. 作业疲劳的危害
不仅造成作业能力下降,而且诱发事故。 延长作业时间,疲劳增加,产量直线下降,原因是休 息恢复时间短。缩短工作时间,生产率却会大大提高,而 且劳动强度越大,生产率提高越大。
3 午 休
1
4 3
作业能力均值
0
1
2
3
4
0
1
2
3
4
1-入门期 2-稳定期 3-疲劳期 4-终末激发期 白班轻或中等强度作业时作业能力变化曲线
工作 时间 (h)
三.影响作业能力的主要因素
1.生理和心理因素 (1)身体条件 体力劳动的作业能力与身材、年龄、性别、健康和营养 状况、情绪等有关。
脑力劳动的作业能力与身材、年龄、性别无关系。 (2)情绪 积极情绪——能对人的神经系统增加新的活力,刺激 人的大脑皮层,发挥人体的潜在能力,提高人们的作业能 力和工作效率,对人的生命活动产生极为良好的作用。 消极情绪——会使人失去心理上的平衡,削弱有机体 潜力发挥的能力,产生肌肉的紧张度和负荷感,降低了作境因素,对脑力和体力劳动都有较大 影响,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
3.工作条件和性质 (1)生产工具是否按照工效学原则设计。 (2)作业时间:根据不同的作业性质、强度大小合理制定作 业时间。 (3)现代企业是集体协作的行为,要综合考虑社会、家庭、 体力等多种因素,制定合理科学的作业制度。
例如:一战期间的英国企业,缩短劳动时间,对于轻体力工作, 如加工枪管的妇女,每小时生产率提高13%,对于从事中 等强度作业的妇女,每小时生产率提高19%,对于从事重 体力劳动的男工,每小时生产率提高33%。
三. 疲劳的特点
疲劳不仅是一种生理反应,还包括大量的心理和环境因素。
(1)疲劳的可感受性。 人在主观上能够感受到疲劳状态的 存在,有自觉不适的反应,如感到身体不适、头晕、头痛、 控制力下降、注意力涣散、信心不足等。人对疲劳的可感受 性可以防止人产生过度疲劳。
(3)利用人体活动特点获得力量和准确性。 例:大肌肉关节弯曲时产生大的爆发力(适宜立姿操作)。 对抗肌肉群可获得准确性,如手臂操作(坐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