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与疲劳概述
《人机工程学》第5章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PPT文档演模板
《人机工程学》第5章人的作业能力 与疲劳
3. 活动代谢 活动代谢亦称劳动代谢、 作业代谢或工作代谢。 它是人在从事特定活动过程中所进行的能量代谢。 体 力劳动是使能量代谢量亢进的最主要的原因。 因为在 实际活动中所测得的能量代谢率(用AR表示), 不仅包 括活动代谢率, 也包括基础代谢率与安静代谢率, 所 以活动代谢率(用MR表示)应为
三种产能过程可概括于图5 - 1中, 其一般特性列 于表5 - 1。
PPT文档演模板
《人机工程学》第5章人的作业能力 与疲劳
PPT文档演模板
•图5 - 1 肌肉活动时能量的来源示意图
《人机工程学》第5章人的作业能力 与疲劳
• 表5 - 1 三种产能过程的一般特性
PPT文档演模板
《人机工程学》第5章人的作业能力 与疲劳
在肝、 肾内部又合成为糖原。 在食物营养充足地合理
条件下, 经过休息, 可以较快的合成为糖原。
PPT文档演模板
《人机工程学》第5章人的作业能力 与疲劳
虽然糖酸解时1g分子葡萄糖只能合成2g分子ATP, 但糖酵解的速度比氧化磷酸化的速度快32倍, 所以是 高速提供能量的重要途径。 乳酸系列需耗用大量葡萄 糖才能合成少量的ATP, 在体内糖原含量有限的条件 下, 这种产能方式不经济。 此外, 目前还认为乳酸是 一种致疲劳性物质, 所以乳酸系列提供能量的过程不 可能持续较长时间。
PPT文档演模板
《人机工程学》第5章人的作业能力 与疲劳
3. 乳酸系列
在大强度劳动时, 能量需求速度较快, 相应ATP 的分解也必须加快, 但受到供氧能力的限制。 此时,
则靠无氧糖酵解产生乳酸的方式提供能量, 故称为乳
酸系列:
安全人机工程学课件:人体作业疲劳

四、作业疲劳的积累 按照疲劳的积累状况,工作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工作适 应期
最佳工 作期
疲劳期
疲劳过度 积累期
四、作业疲劳的积累
工作适 应期
最佳工 作期
疲劳期
疲劳过度 积累期
工作开始时,由于神经调节系统的“一时性协调功能”尚未完全恢复 和建立,造成呼吸循环器官及四肢的调节迟缓,人体的工作能力没有 完全被激发出来,处于克服人体惰性的状态,这时不会产生疲劳。
四、作业疲劳的积累
工作适 应期
最佳工 作期
疲劳期
疲劳过度 积累期
疲劳产生后,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减轻疲劳;否则由于疲劳的过度积累, 会导致人体暂时丧失工作能力,严重时容易引起作业者的身心损伤。
四、作业疲劳的积累
疲劳的积累过程可用“容器”模式来说明。操作者的疲劳受很多因素影响, 最典型的是以下五个方面。
四、作业疲劳的积累
工作适 应期
最佳工 作期
疲劳期
疲劳过度 积累期
人体逐渐适应工作条件,人体活动效率达到最佳状态并能持续较长时 间。只要工作强度不太高,这一阶段不会产生疲劳。
四、作业疲劳的积累
工作适 应期
最佳工 作期
疲劳期
疲劳过度 积累期
持续较长时间工作,伴随疲劳感增强,导致个体工作效率下降,出现 了工作兴奋性降低等待征。这一阶段中,疲劳将不断积累。进入这一 阶段的时间依据劳动强度和环境条件而有很大差别。
恢复
• 工作节奏:单调、重复、枯燥等
疲
• 环境条件:照明、气候、噪声、温度等
• 生理心理:工作强度、工作持续时间等
劳
• 身体素质:力量、耐力、健康状况等
• 营养、睡眠等
《安Hale Waihona Puke 人机工程》《安全人机工程》
疲劳的规律及降低作业疲劳的措施

疲劳的规律及降低作业疲劳的措施疲劳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种状态,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
特别是在工作中,长时间的工作容易让人感到疲劳。
而如何降低作业疲劳,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本文将对疲劳的规律及降低作业疲劳的措施进行深入探讨。
1. 疲劳的规律疲劳并非是一种突发的状态,它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疲劳。
工作时间长短、工作内容的重复性和单调性、环境的噪音和气味、工作负荷等因素都会影响我们的疲劳程度。
而根据人体生物钟的规律,人们大多在清晨状态较好,到了下午或傍晚时分,疲劳感会逐渐加重。
这样的规律性让我们可以通过调整作息时间和工作方式来合理规避疲劳。
2. 降低作业疲劳的措施为了降低作业疲劳,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要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
单纯的“工作到疲劳,休息到饥渴”并不是明智的选择,应该在工作过程中适量休息,保证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
要避免长时间的单调重复性工作,可以在工作中适当加入一些交替性的任务,让大脑得到一些放松。
注意工作环境的舒适度,对于高噪音、刺激性气味等环境要尽可能进行改善,让工作环境更加适宜。
3.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疲劳是一种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状态,它不仅会影响工作效率,还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而对于降低作业疲劳,我认为要从综合的角度进行考虑,不能只重视单一的因素。
合理的时间安排、工作内容的多样性和环境的改善,都应该被纳入考虑范围。
总结回顾:疲劳是我们生活和工作中难以避免的状态,但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工作安排和改善工作环境来降低作业疲劳的发生。
关注疲劳的规律,采取相应的措施,将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保护身体健康。
对于疲劳的认识和应对,需要综合地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减少疲劳对我们的负面影响。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相信大家对疲劳的规律及降低作业疲劳的措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希望大家能够在工作中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科学合理地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从而更好地面对疲劳,提高工作和生活的质量。
人机工程学第5章 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5 - 3)
总能耗M∑=(1.2+RMR)×BR×体表面积(B)× 活动时间(t)(5 - 4)
第5章 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5.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影响人体作业时能量代谢的因素很多, 如作业类
型、 作业方法、 作业姿势、
。
由表5 - 3和表5 - 4可看出, 不同类型的作业对能 量代谢的影响。 图5 - 3给出了不同作业的能量消耗值, 其范围从1.6~16.2kCal/min。
动强度和作业时间。 劳动强度越大, 持续时间越长, 需氧量也越多。
从事体力作业的过程中, 需氧量随着劳动强度的 加大而增加, 但人的摄氧能力却有一定的限度。 因此, 当需氧量超过最大摄氧量时, 人体能量的供应依赖于 能源物质的无氧糖酵解, 造成体内的氧亏负, 这种状 态称为氧债。 氧债与劳动负荷的关系, 如图5 - 2所示。
第5章 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表5 - 5 三种营养物质氧化时的数据
第5章 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表5 - 6 非蛋白呼吸商和氧热价的关系
第5章 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实际应用中, 经常采用省略尿氮测定的简便方法, 即根据受试者在同一时间内吸入的O2量和CO2产生量 求出呼吸商(混合呼吸商), 而不考虑蛋白质代谢部分, 实践证明, 采用简便方法得到的结果不会有显著误差。
RMRMR ARRR (5 - 2) BR BR
第5章 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表5 - 3和表5 - 4为不同活动类型的RMR的实测值和 推算值。
除利用实测方法之外, 还可用简易方法近似计算 人在体力劳动中的能量消耗, 其计算公式为
AR=RR+MR=1.2×BR+RMR·BR
=(1.2+RMR)×BR
MR=AR-RR (5 - 1)
第6章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2)劳动时间率T计算方法
每天选择接受测定的工人2~3名,记录自上工 开始至下工为止整个工作从事各种劳动与休息的 时间。每个测定对象应连续记录3天,取平均值, 求出劳动时间率(T)。
工作日内纯净劳动时间(min) T (%) =—————————————————— ×100
工作日总工时(min)
∑[各单项劳动占用的时间(min)] =——————————————————×100
性别等级的主作业的rmr8h劳动能耗量kj一天能耗量kj男abcde011224477112303385238525234523473277327908590851084477469211921110676106761277012770146541465416329女abcde01l224477111926301430144270427059455945745374538h劳动能耗量kj一天能耗量kj男abcde011224477112303385238525234523473277327908590851084477469211921110676106761277012770146541465416329女abcde01l2244771119263014301442704270594559457453745389186908803980399295929510970109701247712477139428918690880398039929592951097010970124771247713942我国1984年颁布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gb3869831997年重新确定标准gb38691997代替gb386983标准规定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的划分原则和级别是劳动安全卫生和管理的依据
6.1 体力工作负荷及劳动强度
人的作业疲劳与安全

人的作业疲劳与安全作业疲劳是指由于长时间或过度劳累而导致的身体和心理疲劳。
作业疲劳是各种工作中最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严重的作业疲劳会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增加事故发生率,影响生产生活质量甚至无法正常工作。
此外,作业疲劳也是工作人员在控制风险方面遇到的一种重要挑战。
作业疲劳对人的身体和精神健康有不良影响。
长期从事高强度的作业工作,人的身体容易受到损害,比如长时间的重体力劳动可能导致骨头关节出现问题,长时间地站立或坐着不动对血管造成损害。
除此之外,人的思维能力和反应速度也会受到影响,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失眠,抑郁等问题,从而影响个人的整体健康及生活质量。
安全是我们生产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如果员工过于疲劳,他们的谨慎程度,反应速度和决策能力将下降,这意味着他们的工作安全受到威胁。
过度疲劳的员工会犯更多的错误和事故,这可能导致人员受伤和财产损失等严重后果。
其次,过度疲劳的人可能会导致人员的沮丧、情绪低落,从而影响工作的积极性,增加了事故发生的风险。
为了保卫员工的健康和安全,应该采取一系列的防止疲劳的措施,包括管理、工作环境、员工培训和修正等方面:1.管理上应该明确工作时长、工作强度、休息规定等,避免加班过多,设置睡眠区等方便员工休息的设施;2.在工作环境方面,可以采取调整环境条件,如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增加一些绿化和自然光线、开设休息室和放松区域等;3.关于员工培训,可以向员工传授一些防止疲劳的方法,如合理安排睡眠时间、注意饮食合理营养搭配、定期运动等;4.修正工作强度,优化工作任务安排,避免劳累过度,注意员工精神健康状况,如出现压力过大、注意力不集中等时及时调整工作任务。
最后,防止作业疲劳是确保工作者安全和健康的必备措施,这需要管理系统的支持和工作者个人的努力,并且应该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只有如此才能保障员工的健康,保障企业和员工的共同成长。
4作业能力与作业疲劳教程

4.1.2 影响作业能力的主要因素
1 生理因素
年龄:25-35岁以后,心血管功能和肺活量、氧上限降低,作业能力下降; 身材:同一年龄,身材大小与作业能力关系紧密 智力:对脑力劳动,智力发展到20岁左右才达到完善,20-30可能是脑力劳动效率最高阶段,而后逐 渐减退,与身材无关; 性别:男女生理差异,体力劳动有差异,但对脑力劳动,智力的高低和效率与性别关系不大。
1.高度视力紧张作业疲劳 2.高度精神紧张作业疲劳 3.交通疲劳
疲劳的测定方法
1.观察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2.记录受试者的感觉。采用主观感觉询问表,记录受试者工作前后的感觉。 3.分析脑电图 4.测定闪频值。通过工作前后的闪频值(可分辨最快光闪的频率)
5.智能测验
1.反应时测验 2.轻敲实验和方格内打点实验 3.握力和肌耐力测验 4.快速智力测验
疲劳的类型
1.个别器官疲劳,即局部疲劳。 2.全身性疲劳,主要是全身参与较繁重的体力劳动所致。全身肌肉,关节酸痛,整体作业能力明显
下降。 3.智力疲劳。主要是长时间从事紧张脑力劳动所致。头昏脑胀,全身乏力。失眠! 4.技术性疲劳。脑力和体力并重,神经高度紧张的作业。
现代工业疲劳特点的几种作业疲劳
4.3.1 疲劳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结果:事故频发 事故是最大的浪费!!!! 结论:违背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
4.4提高作业能力和降低疲劳措施
4.4.1 人的因素
核心关键:
合理用人,实
2.招聘、培养、使用不脱节
3.激励要及时,批评要滞后金香蕉.doc
2 环境因素 工作场所范围内的空气状况、噪声状况和微气候(温度、湿度、风速等)对体力和脑力劳动影响较大。
疲劳作业

作业疲劳定义作业疲劳是指在作业过程中连续不断消耗能量产生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变化而引起作业能力下降的现象。
通常划分为肉体疲劳和精神疲劳。
导致疲劳的因素分析(1)劳动条件导致疲劳①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不合理导致疲劳一是因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的不合理导致劳动时间过长,劳动负荷过大,工作速度过快,工作体位不良,工作岗位不稳定,夜班连续作业等。
以上情况由于消耗劳动者体内大量能量容易导致疲劳。
二是因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的不合理导致长时间静态作业引起疲劳。
静态作业引起疲劳,其原因是劳动时保持相对固定的体位,依据人体局部的肌肉伸长、收缩来进行作业。
静态作业虽然能耗水平不高,但由于人体的心血管往往难以维持收缩肌肉中被压血管的稳定血流而使局部肌肉缺氧,细胞代谢产生的乳酸堆积引起疼痛从而导致疲劳,如支持重物、把握工具、压紧加工物件等。
三是因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的不合理导致长时间连续单调的作业引起疲劳。
如依附于流水线作业的人员,周而复始地做着单一的工作,这种机器人式的作业,使人容易产生厌烦疲劳,这种疲劳并不是体力上的疲劳,而是大脑皮层的一个部位经常兴奋引起的抑制。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了连续单调作业导致疲劳的事实存在,如从事连续单调作业的人员其工作效率往往在接近下班时反而上升了,这就是由于作业人员感到快要从单调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而引起的兴奋所致。
②机器设备、工具设计不合理,不适应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使人操作繁杂、不准确,作业中有不安全感和不舒适感,增大人体生理消耗和心理压力,从而导致疲劳。
③不良的工作环境导致疲劳。
如光线的过强或过弱产生视觉疲劳;强烈的振动、噪声,抑制胃功能,减少腺液分泌;高温、高湿导致人体大量出汗,胃液分泌量减少,影响食物消化等,这些都增加了人体的体力消耗进而导致疲劳。
(2)劳动者的素质引起的疲劳劳动者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劳动者对工作的熟练程度及其对工作的适应性。
劳动者身体素质好,心脏承受负荷的能力大,工作中不易产生疲劳,反之则容易产生疲劳;劳动者工作熟练,作业中能充分协调身体的各个部位,巧妙地完成所从事的工作,所作的无用功少,体力消耗少,精神压力小,不容易产生疲劳,反之则容易产生疲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氧债和劳动负荷
• • • • 劳动负荷分类: 常量负荷 高量负荷 超量负荷
非繁重劳动时,需氧量小 于最大摄氧量。此时,只 有作业开始2-3min内,呼 吸、循环系统暂时略欠氧 债。其后转人稳定状态, 这是人体可以持久作业的 最理想的状态。稳定状态 结束后,归还所欠氧债, 见图。
2)氧债和劳动负荷
6 脉搏数的测定
• 主要是测定与疲劳程度有关的刚结束作业 的脉搏数、脉搏积及回复到安静时搏数 所用的时间。 • 脉搏积=脉搏数×(最高最低血压差) ÷100
7 发汗的测定
• 发汗是肌体散热维持恒定体温的有效途径,发汗 量是高温下劳动或重体力劳动肌体丧失水分程度 的标志。发出大量汗水可造成脱水,因此对发汗 量及汗液化学成分等应进行测定,可以防止高温 中暑等疾病。 • 在安静状态下,当气温达到28±1℃时便发汗。 • 如果空气湿度高且穿衣较多,气温达到25℃时即 发汗。 • 劳动时,气温在20℃以下,也会发汗。劳动强度 越大,发汗量越显著。
4 肌电图
• 肌电图 :肌纤维细胞收缩时产生生物电位一 一动作电位,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动作电位 可通过电极引出,再放大、记录得到曲线 叫肌电图(简称EMG)。 • 放电频率和振幅:肌肉从轻微收缩增加到最 大收缩时,放电频率可从5次/s增加到50次 /s。动作电位振幅(mV)的大小反映了参加 收缩的肌纤维数量的多少。因此,通过肌 电图可以测定肌肉收缩的强度。
1 耗氧量 1)概念比较
• 需氧量 • 摄氧量 • 耗氧量
体内单位时间所需要的氧气量叫需氧量; 成年人安静时每分钟约为0.2-0.3L/min。 总需氧量—劳动及劳动结束后恢复期所 需氧量之和:Vo2z=Vo2l+Vo2h一Vo2j(t1+th) 式中Vo2z—劳动时的总需氧量,mL/min ; Vo2l—作业期摄氧量,mL/min;Vo2h—恢 复期摄氧量,mL/min;Vo2j—安静时平均 需氧量,一般为2 5 OmL /min;t1—作业 时间,min;th—恢复时间,min。
三、疲劳的作用
• 疲劳是人所共有的现象,是劳动生理的一 种正常表现,它是提醒人们应该休息,起 着预防肌体过劳的警告作用。 • 如当大脑皮层的一个区域兴奋太久后,就 会进入抑制状态,产生一系列复杂的生理 变化从而达到保护大脑的作用。
四、疲劳的产生机理
• • • • •
作业者短时间内从事大 1)疲劳物质累积机理 强度体力劳动,消耗较 2)力源耗竭机理 多能量,能量代谢需要 的氧供应不足,产生无 3)中枢变化机理 氧代谢,乳酸在肌肉和 4)生化变化机理 血液中储积,使人感到 5)局部血流阻断机理 身体不适,即产生疲劳 感。
• • • • 劳动负荷分类: 常量负荷 高量负荷 超量负荷
劳动强度较大,需氧 量已接近或等于最大 摄氧量的负荷。此时, 氧债也是在需氧量上 升期间出现,到达最 大摄氧量后,便维持 稳定状态,见图。
2)氧债和劳动负荷
• • • • 劳动负荷分类: 常量负荷 高量负荷 超量负荷
劳动强度过大,需氧 量超过最大摄氧量, 人体一直在缺氧状态 下,形成较大氧亏, 处于“假稳定状态” 下的负荷,见图。
2)氧债和劳动负荷
• 氧债——剧烈活动时,呼吸、循环机能跟 不上氧需,致使肌肉缺氧,这时供氧量与 需氧量的差叫氧债。 • 缺氧时,能量必须以无氧分解代谢提供, 体内要透支1L氧,大约要产生7g乳酸。 • 氧债能力,一般人约为10L,训练有素的运 动员可达15-20L。氧债能力衰竭,血液中的 乳酸量会急剧上升,pH值迅速下降,这对 肌肉、心脏、肾脏及神经中枢都很不利。
3组不同坐姿的2-3腰椎背棘直肌肌 电图
5 呼吸量的测定
• 人体的活动时,新陈代谢率增高,氧气的 消耗量与二氧化碳的呼出量都随着活动量 而增多: • 呼吸频率由平静时的每分12-18次增加到每 分40-50次; • 呼出量由平静时的500mL升到2000mL上; • 通气量由平静时的6-8L升到100L以上。
超量负荷时,当心肺功能的惰性逐 渐克服后,每分钟需氧量仍高于最 大摄氧量,运动强度的持续,局限 在氧债能力范围内,活动不能持久。 劳动结束后,人体还要继续维持较 高的氧需以补偿欠下的氧债。
2 心率和最大心率
• 心率:单位时间内心室跳动的次数称为心率(HR)。 • 心率和劳动强度密切相关。正常人安静时的心率约75次 /min。在作业开始前1 min,由于心理作用,心率稍有增加。 作业开始后,为适应供氧要求,前30~40 S内迅速增加, 以后缓慢上升。一般经4~5min达到与劳动强度适应的稳 定水平。轻作业,心率增加不多;重作业能上升到150~ 200次/min。青年人中,当以50%的最大摄氧量工作时, 男子心率约为130次/min,女子140次/min。 • 最大心率:当人达到最大负荷时心室每分钟跳动的次数称 为最大心率(HRmax),最大心率几乎无性别差异,都随着年 龄(A)的增加而下降,近似计算式: HRmax=209.2-0.74AG(次/min) 式中HRmax —最大心率, 次/min;AG—年龄,岁。
四、疲劳的产生机理
• • • • •
作业时,肌肉收缩,肌 1)疲劳物质累积机理 肉变得坚硬,其内压增 2)力源耗竭机理 大,可达几十千帕,引 起部分或全部血流阻断。 3)中枢变化机理 能量代谢在缺氧或无氧 4)生化变化机理 状态下进行,血液中产 5)局部血流阻断机理 生乳酸堆积,产生局部 疲劳感。 一般认为肌体疲劳是上 述机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机学基础 ——作业与疲劳
教学目标
• 1、知道作业时人的生理变化特点,熟悉人 体的生理学参数(耗氧量、摄氧量、需氧 量、氧债、最大心输出量)的定义和计算 方法; • 2、知道疲劳概念、分类、机理、症状; • 3、掌握疲劳的测量方法、疲劳的影响因素、 疲劳的改善与消除。
教学的重点、难点
• 1、教学重点:氧债、疲劳的机理、测量方 法、疲劳的影响因素、疲劳的改善与消除 • 2、教学难点:疲劳的测量方法
四、疲劳的产生机理
• • • • •
美、英学者认为全身性 1)疲劳物质累积机理 疲劳是由于作业及其环 2)力源耗竭机理 境所引起的体内平衡紊 乱,引起紊乱的原因除 3)中枢变化机理 包含局部肌肉疲劳外, 4)生化变化机理 还有其他许多原因,如 5)局部血流阻断机理 血糖水平下降、肝糖元 耗竭、体液丧失、体温 升高等,此机理称为生 化变化机理。
四、疲劳的产生机理
作业者从事轻或中等劳 • 1)疲劳物质累积机理 动强度作业,时间较长, • 2)力源耗竭机理 造成肝糖元耗竭,使人 产生全身不适,即产生 • 3)中枢变化机理 全身性疲劳。
• 4)生化变化机理 • 5)局部血流阻断机理
四、疲劳的产生机理
• • • • •
前苏联学者认为,全身 1)疲劳物质累积机理 或中枢性疲劳是强烈或 2)力源耗竭机理 单调的劳动刺激引起大 脑皮层细胞贮存的能源 3)中枢变化机理 迅速消耗,这种消耗引 4)生化变化机理 起恢复过程的加强,当 5)局部血流阻断机理 消耗占优势时,会出现 保护性抑制,以避免神 经细胞进一步损耗并加 速其恢复过程,这一机 理称为中枢变化机理。
本章目录
第一节 作业时的生理变化
作业
第二节 作业疲劳和恢复
第一节 作业时生理变化的测定
• 活动时,人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进 而导致心率、耗氧量、肌电图、脑电图、 频闪值等一系列生理指标发生改变。通过 测定人的生理学参数,可以科学地推断人 从事某种活动所承受的生理负荷,并据此 合理安排劳动定额和节奏,从而提高工效 和安全。
二、疲劳的特点
• 1)局部引起的疲劳,可以引起全身症状和大脑疲劳; • 2)疲劳不但使作业能力下降,也使作业意志减弱,产生 休息的需要; • 3)疲劳能够恢复,不会留下损伤痕迹;年轻人比老年人 恢复得快;体力上的疲劳比精神上的疲劳恢复得快; • 4)心理造成的疲劳常与心理状态同步存在,同步消失; 同样由作业内容和环境引起的疲劳,当作业内容和环境改 变时,疲劳也可消减。 • 5)感觉和疲劳不一定同时发生,如乐不知疲。 • 6)疲劳有一定的积累效应,未完全恢复的疲劳可在一定 程度上继续存在到次日,如次日达到六分疲倦程度,就感 到十分疲乏。在重度劳累之后,第二天还感到周身无力, 就是积累效应的表现。 • 7)人对疲劳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如连续几天劳动,反而 不觉得累。
第二节 作业疲劳和恢复
• 当人体内的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平衡不能 维持,作业能力出现明显下降时叫疲劳。
一、疲劳的分类
疲劳分类
按疲劳原因分
按发生部位分
按疲劳程度分
生理性疲劳(新陈代谢) 心理性疲劳(感情影响)
精神疲劳(精神压力) 肌肉疲劳(肌肉劳累) 神经疲劳(用脑过度)
一般疲劳(肌体劳累) 过度疲劳(连续长期) 重度疲劳(接近病态)
1 耗氧量 1)概念比较
• 需氧量 • 摄氧量 • 耗氧量
单位时间内人体通过循环、呼吸 系统所能够摄入的氧气量称摄氧 量。 人在繁重体力劳动时,循环、呼 吸系统的功能经1-2min达到极限 摄氧能力,这时,单位时间内的 摄氧量叫最大摄氧量。
1 耗氧量 1)概念比较
• 需氧量 • 摄氧量 • 耗氧量
4 肌电图
• 肌电图在安全人机工程学上的应用主要是 作业设计、作业姿势、机械和工具设计的 人性化、合理化和最优化研究。在工业座 椅、家用沙发和床等尺度的研究中,肌电 图是一个实用的评价指标。一个具有良好 人机工程学设计的工业座椅能有效地减少 人体不必要的能量消耗,提高工作效率; 一个舒适的坐姿或者卧姿可使全身肌肉放 松,这种放松程度,可通过肌电图来评价。
3 搏出量与心输出量
• 搏出量:心脏每次搏动从左心室注人主动脉的血液 量称搏出量。 • 心输出量:单位时间内从左心室射出血量Q叫心输 出量。 • 重作业时,心脏每搏输出血液量由安静时的40~ 70mL可增大到 150 mL,每分钟输出血量可达 15~25 L,有锻炼的人可达 35 L/min。 • 最大摄氧量与最大心输出量关系: Qmax=6.55+4.35Vo2max(L/min) 式 中Qmax最大心输出量,L/min ; Vo2max最大摄氧量, L / (N· 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