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地区城市设计

合集下载

某城市滨水地区建筑设计

某城市滨水地区建筑设计

某城市滨水地区建筑设计本文根据笔者的实际经验,对某城市滨水地区的建筑设计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个人设计理念。

标签:建筑设计;控制指引一、某城市滨水地区建筑设计控制对象本指引主要是针对某城市域内的河流、湖泊、水库的滨水地段提出的相关建筑设计指引。

二、某城市滨水地区建筑设计总体要求1、目的性保护稀缺公共资源的公共性,注重滨水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空间的相互融合。

打通某城市滨水地区稀缺公共资源的步行和视线通廊,增强其对公众的开放性,增加城市活力,改善人居环境。

2、原则性应遵循“公众共同享用稀缺公共资源”的原则,避免公共资源被侵占。

保障公共资源的公共权属,对配套设施进行设计,同时滨水地区的城市设计要遵循建筑多样性、空间亲水性、绿化渗透性和交通可达性的原则。

3、控制指引(1)滨水地区的整体空间形态控制市域范围内滨水地段两侧200米范围为建筑高度控制区,其中临水两侧第一排住宅建筑以多层建筑为主,后排住宅建筑高度宜自河道向外依次递增阶梯式的形式,呈“V”性布局,公共建筑高度不受限制。

滨水地区鼓励形成高低错落的建筑空间形态,丰富天际轮廓线。

避免纯住宅建筑沿滨水地区连续布局过长,节点位置的建筑高度宜适当变化。

(2)滨水地区的建筑退距滨水地区的建筑退缩要求按《某城市建筑物退让管理规定》(增府[2010]11号)文执行,同时,建筑退距宜错落有致,避免出现单调的“一层皮”形态。

(3)滨水地区的建筑布局滨水地区的建筑布局宜与河流水域相互呼应,临水空间的建筑、街道的布局方向,在不阻挡视线的情况下,使单体建筑获得观水的最佳视角。

(4)滨水地区的建筑体量、尺寸滨水地区严格控制建筑体量。

遵循“宜小不宜大,宜低不宜高,宜疏不宜密”的原则。

由建筑群体的体量组合确定单体建筑的体量。

任何成片、成街、成组的建筑群的体量组合,都必须在规划控制建筑高度允许高程内,构成与山水环境融合的建筑外部空间,保持景观视廊;以高低、大小、进退的体量变化形成与背景滨水呼应的城市天际线,突出“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交融”的山水城市特色。

城市滨水区设计

城市滨水区设计

城市滨水区设计策略一、引言城市滨水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独特的自然和文化价值。

为了充分发挥滨水区的潜力,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设计策略。

本文将详细探讨城市滨水区设计的各个方面。

二、空间设计空间设计是城市滨水区设计的核心。

应根据滨水区的特点,合理规划公共空间、商业空间和休闲空间,创造一个多功能、开放式的滨水区。

同时,应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通达性,利用地形、建筑和景观等元素进行空间组织和引导。

三、生态保护生态保护是城市滨水区设计的关键。

应尊重和保护滨水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合理规划绿地、湿地和生态保护区,维护生物多样性。

同时,应采用生态友好的设计方法和技术,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通过生态保护,可以提升滨水区的整体环境品质。

四、交通规划交通规划是城市滨水区设计的重点之一。

应合理规划道路交通、公共交通和步行交通等多种交通方式,确保滨水区的可达性和便捷性。

同时,应注重交通与景观的融合,创造一个舒适、和谐的交通环境。

合理的交通规划可以促进滨水区的可持续发展。

五、景观设计景观设计是城市滨水区设计的亮点。

应根据滨水区的自然和文化特色,结合空间布局和生态保护,创造一个富有吸引力的景观。

景观设计应注重艺术性和实用性,提供多样化的景观体验和活动空间。

通过景观设计,可以提升滨水区的形象和魅力。

六、公共设施公共设施是城市滨水区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应根据滨水区的功能需求和人口规模,合理配置公共设施,如公园、广场、咖啡厅、卫生间等。

公共设施的设计应注重舒适性和便利性,满足市民的需求。

完善的公共设施可以增强滨水区的吸引力,提高市民的满意度。

七、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保护是城市滨水区设计的重要方面之一。

应尊重和保护滨水区的历史文化遗产,挖掘和传承历史文脉。

在设计中应融入历史元素和文化特色,通过景观小品、建筑风格和活动策划等方式展示滨水区的历史文化底蕴。

历史文化保护可以提升滨水区的文化价值,增强市民的文化认同感。

八、防洪排涝防洪排涝是城市滨水区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滨水景观规划设计

滨水景观规划设计

滨水景观设计
德国汉堡少女堤
设计理念
• 尽可能的开发少女堤的实际用途,满足 使用功能的多样性,在保障行车、行人 和休闲同时进行的情况下,使得少女堤 既是交通枢纽又是休闲散步的聚会点。
滨水景观设计
关键词: • 大尺度座阶;
滨水景观设计
• 浪漫的林荫道;
一条临水的菩提林 荫大道: 3排行距13m,树 间距7.5m,高8m的 菩提树组成街道和 河岸之间新的林荫 大道。
⑦ 滨河林阴路的游步道与车行道之间应尽可能用绿化带隔离 开来, 以保证游人安静休息和安全。国外滨河路的绿化一 般布置得比较开阔, 以草坪为主, 乔木种得比较稀疏, 在开 阔的草地上点缀修剪成形的常绿树和花灌木。有的还把砌 筑的驳岸与花池结合起来, 种植花卉和灌木, 形式多样。
滨水绿地的活动
⒈ 水中的活动与景观
• 在水位较低的地方,可以因地势高低,设计成两层平台,以 踏步联系。
• 在水位较稳定的地方,驳岸应尽可能砌筑得低一些,满足人 们的亲水感。
• 在具有天然坡岸的地方, 可以采用自然式布置游 步道和树木,凡未铺装的 地面都应种植灌木或铺 栽草皮。如有顽石布置 于岸边,更显自然。
• 在适于开展水上活动,可 以考虑相应的活动项目, 如游泳、划船、冲浪等, 使之成为滨河绿地中的 特殊景观,在夏天和节 假日会吸引大量游人。
●为了减少车辆对绿地的干扰,靠近车行 道的一侧应种植一两行乔木或绿篱, 形成绿化屏障。但为了使水面上的游 人和对岸的行人看到沿街的建筑,应 适当留出透视线,不宜完全封闭。道 路靠水一侧原则上不种植成排乔木。 其原因是影响景观视线,同时树木的 根系生长会对驳岸造成损坏。道路内 侧绿化宜疏朗散植,树冠线要有起伏 变化,植物配置应注重色彩、季节变 化和水中倒影,要使岸上的游人看到 水面的优美景色。同时水上的游人也 能看到滨水绿带的景色和沿街的建筑, 使水面景观与活动空间景观相互渗透, 浑然一体。

城市滨水区设计要素

城市滨水区设计要素

扬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文献综述滨水区设计要素综述***,园林专业****级,**号指导老师:**1 源起水是生命之源。

人类对水的依赖渗透于生存需要、经济发展、艺术创造和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

远古时期人类的逐水而迁、傍水而居,造就了后来一座座生机勃勃的城市。

因此,几乎所有临水的城市中,最具历史价值的遗存都集中于这个区域。

放眼世界,鹿特丹、新加坡、汉堡、伦敦、香港、大阪等城市,水运、港口的发展为城市提供了长期的发展动力。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功能、性质不断演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展,许多滨水城市旧区逐步衰落。

然而,水对于人的吸引力是如此之大,许多老旧的滨水建筑被人们自发地利用起来,成为具有特殊历史韵味的地区。

对于城市建设和设计者而言,衰落的滨水区如何更新、改造,使之重获生命力,新开发的滨水区如何处理好与水的关系,成为城市改造和复兴进程中最引人注目的焦点之一。

2 焦点20世纪70—80年代,世界许多城市建设潮流中,滨水区的建设与城市地位、竞争力和形象联系在一起,滨水地区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滨水区的城市设计也受到相应的关注。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城市中央商务区(CBD)和国际金融中心(IFC)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核心环节。

这些地区的开发建设日益强调环境质量和景观感受,滨水区成为首选。

一系列以滨水区开发为主题的国际会议相继隆重举行。

一系列以城市滨水区为主题的国际会议表明,滨水区的设计和研究受到国际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首先,会议举办的频率越来越高,近些年几乎每年举行数次以滨水区的规划开发为主题的国际会议。

如2003年坦桑尼亚、赞比亚的“全球化对滨水区影响”;加拿大蒙特利尔的“滨水区发展规划”等国际会议。

其次,会议关注的内容从开始的以绿化、环境、建筑、历史等设计领域的内容为主,逐步引入政府决策、政策扶持、房地产市场波动、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乃至全球城市网络和区域经济大循环等等重要因素,滨水区逐渐发展成为城市建设各相关领域均十分注目的焦点。

城市滨水地区景观规划设计策略探讨——以安徽休宁滨江公园规划设计为例

城市滨水地区景观规划设计策略探讨——以安徽休宁滨江公园规划设计为例
降水多集中于13项目规模生态湿地公园总用地面积约266000平方米其中一号地块约235000平方米二号地块约1000平方米三号地块约30000平方现状分析及优劣势分析场地有以下几大特征它们为设计提出了挑战和机会21良好的自然禀腹由于上游的山地和下游的拦水坝使本段内的水位保持恒定水质清澈设计地段内除部分被破坏和被占用外两岸植被茂密水生和湿生植物茂盛主要以菖蒲芦苇为主东岸的乡土乔木尤其茂盛多种生物在此栖息
1项目概况 I .I 地理位置 休宁县位于安徽省最南端,与浙、赣两省交界,全县总面积21 51 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山区县。休 宁县 区位优 势突出 ,交 通便捷 。 休宁滨江生态湿地公园位于休宁县城西南,毗邻休宁市政主干道 滨江 大道 ,是 休宁 通往 黄山 城区 的重 要交 通道 路。 12气候特征 休宁地处北亚热带,属于湿润性季风气候,具有温和多雨,四季 分明的特 征。年平均气温 15—16℃,大部分 地区冬无严寒, 无霜期 236 天。- ' 2- 均年降水量1 670毫米, 最高达 2706毫米 。降水多 集中于 5—8 月,水热资源十分丰富,适宜多种林木、茶叶、果树及农作物生 长。 13项目规模 生态 湿地 公园总 用地面 积约 266000平方 米,其 中一号 地块 约 235000平方 米,二 号地块 约1 Ooo平方米,三号地块约30000平方 米。 2现状分析 及优劣势 分析 场地有以下几大特征,它们为设计提出了挑战和机会 2.1良好的自然禀腹 由于上游的山地和下游的拦水坝,使本段内的水位保持恒定,水 质清澈,设计地段内除部分被破坏和被占用外,两岸植被茂密,水生和 湿生植物茂盛,主要以莒蒲芦苇为主,东岸的乡土乔木尤其茂盛,多种 生物在此栖息。 22 “脏乱差”的人为环境和残破的设施 场地具有城郊结合部的典型特征,多处地段已成为垃圾场,污水 流向水系,威胁水系卫生;残破的建筑和构筑物随处可见,严重影响着 场地的景观 风貌。 23使 用需 求压 力 目前这一地块的利用比较复杂,一方面,当地居民和村民继续以 原有方式使用,如开荒种田;同时,由于位于城乡结合部,缺乏管理, 场±也被低劣的建筑构筑物侵占。 2. 4开发 压力 由于良好的资源条件和自然景观,吸引了很多采砂经营者的目光, 在水系沿岸分布多处采砂点,人为的破坏和无休止的- R- =采,给水系的生

滨水城市空间规划设计(美国AOA案例研究)

滨水城市空间规划设计(美国AOA案例研究)
180m (16,000m2 approx) z 平均住宅地块规模 : 280m2-
3,250m2 z 地区人口规模 : 23,000
approx z 近期住宅销售价格 : 93m2
(1,000ft2) = USD394,000 (i.e. USD4,240 per m2)
温哥华南部滨水区现状
历史背景 History
案例七: 大阪道顿堀滨水区
道頓堀のルーツを探る~道頓堀の歴 史~
道頓堀の「景観」は、この街が開拓さ れ繁華街として有名になり、それを求 めて人び集うようになったことで、その 価値が認められるようになった。この 街の「景観」はように生まれたのだろう か。本節では歴史を紐解き、道頓堀が 代表的な繁華街としてした経緯を述べ たい。
本区域特点: 水网体系自由穿插在规则的城市 格网中。路网和河道叠加在一起 形成丰富有趣的城市空间。 Free waterways combine with inerratic urban grids. 沿河布置公共步行区域和滨水活 动空间。Place pedestrian paths and recreation space along rivers. 城市开放空间与当地节事文化与 休闲活动相结合。Put culture events and recreation activities into public open space.
本区域特色景点
案例三: 荷兰阿姆斯特丹
荷兰王国的首都阿姆斯特丹 (Amsterdam)位于艾瑟尔湖西南 岸,人口73.5万(2003 年)。阿姆斯特尔河从市内流过, 从而使该城市成为欧洲内陆水运 的交汇点。
阿姆斯特丹的水上面积超 过了这座城市总面积的四 分之一,运河数量超过了 威尼斯,桥梁总数则超过 了巴黎。市内地势低于海 平面1—5米,被称为“ 北方威尼斯”.全市共有 160多条大小水道,由 1000余座桥梁相连。 漫游城中,桥梁交错,河 渠纵横。从空中鸟瞰整个 水系状似蛛网。

天津市河西区滨水地区城市设计引导

天津市河西区滨水地区城市设计引导

天津市河西区滨水地区城市设计引导洪波吴遐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滨水地区开发的实际案例阐述滨水地区城市设计引导的几个方面:与城市关系、与公共活动关系、与道路交通关系和防洪及环保关系。

对滨水地区的现状特征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以城市设计引导的方式组织滨水地区各空间要素,指导城市的开发建设,以利于城市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得以健康有序的发展。

并具体对天津市河西区滨水地区建设开发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该区域滨水地区的建设发展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滨水地区引导公共空间天际轮廓线生态环境1前言2003年9月26日——28日,在北国江城吉林市隆重举行了中国吉林·滨水地区城市设计国际博览会。

博览会期间有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等42个国家、地区,233个城市设计机构展示滨水地区城市设计精品及实施成果。

作为国际、国内首次滨水地区城市设计的盛会,这次博览会探讨交流了滨水地区城市设计、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管理的经验。

在滨水地区城市设计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的背景下,本文通过对对国内外滨水地区建设开发案例的分析,归纳滨水地区建设开发的现状和问题,总结城市滨水地区建设开发引导的几个方面。

并结合规划河西区现有水系情况,尝试对滨水城市设计做一次探索,以城市设计引导的方式,通过一个过程阶段,实现对该区滨水地区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想,希望对该区域的健康和谐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2滨水地区城市设计引导研究2.1城市滨水地区相互关系引导2.1.1滨水地区与城市关系引导一个城市的滨水地区往往和城市中不同的地区相连。

从土地使用功能来看,与滨水地区相连的城市用地可以是中心商业区(CBD)、一般市区(以居住为主)、城市边缘区、城市郊区及非城市化的生态保护地区,如沼泽地、农田、森林等。

早期的滨水开发模式大多是随着滨水的港口仓库、滨水工业的衰退,不少城市利用这些土地建起了快速滨水道路。

这些快速道路从交通来看似乎开发费用少(因为拆迁量小),或甚至可以架空在水面上通过,但一旦想进一步开发滨水地区而跨越道路发展,这些道路就成为原市区和新的滨水区之间难以逾越的障碍。

滨水区域规划与设计方法

滨水区域规划与设计方法

滨水区域规划与设计方法滨水区域是指河流、湖泊、海岸线等水体与陆地相交接的地带,是城市中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如何科学规划和设计滨水区域,既能保护水体生态环境,又能满足城市发展需求,是当前城市规划和设计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滨水区域规划与设计的方法。

一、滨水区域特点分析滨水区域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滨水区域易受水灾影响,需要考虑防洪和排水措施。

其次,滨水区域生态脆弱,需要保护水体水质和生物多样性。

再者,滨水区域是城市重要的休闲娱乐场所,需要考虑人文景观和公共空间的规划。

因此,滨水区域规划与设计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

二、滨水区域规划原则1. 生态优先原则:保护滨水区域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

2. 风险防范原则:考虑滨水区域的防洪、防涝、防风等自然灾害风险,合理规划建设,降低灾害风险。

3. 公共利益原则:滨水区域规划与设计应充分考虑公众利益,提供优质的公共空间和服务设施。

4. 可持续发展原则:滨水区域规划与设计应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5. 文化传承原则:保护和传承滨水区域的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区域的文化品质和特色。

三、滨水区域规划与设计方法1. 土地利用规划:根据滨水区域的自然条件和城市发展需求,合理划分土地利用功能区,包括生态保护区、公共服务设施区、居住区、商业区等,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2. 绿地系统规划:设计滨水区域的绿地系统,包括湿地公园、滨水步道、绿化带等,提升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增加城市绿地覆盖率。

3. 水体治理与保护:采取生态修复、水质净化等措施,改善滨水区域水体环境质量,保护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

4. 城市景观设计:设计滨水区域的景观节点和景观廊道,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景观空间,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

5. 交通规划与设计:合理规划滨水区域的交通网络,包括道路、桥梁、码头等,提升区域的交通便捷性和通达性,促进城市与滨水区域的互联互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滨水地区城市设计学院建筑学院专业城市规划班级 09级1班姓名邓婵学号 090040106滨水地区城市设计滨水地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是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临近水体的部分。

”它既是陆的边沿,也是水的边缘。

空间范畴包括200-300米的水域空间,及与之相邻的城市陆域空间。

其对人的诱致距离为1-2千米,相当于步行15-30分钟的距离范围。

空间类型有环水(环湖,夹江,环海湾等等)功能类型按其在城市中的功能及其与城市的关系来看,有工业区改建的滨水区,与居住区相连的滨水区,与市中心相连的多功能滨水区,旅游休憩的滨水区,新开发的滨水区,生态保护的滨水区等。

滨水区的发展历程复兴时期随着“以人为本”价值的回归,也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环境改善的要求,滨水区再次成为城市的重点区域,承担着城市的重要功能,环境优美,公共活动集中。

改造及在开发时期由于城市的发展,原有的滨水地区相对于城市的区位,其形态及职能等均发生了变化,滨水地区在城市中的作用需要重新定位,需要对其进行改造,在开发等,使其成为城市的重要场所。

新区开发时期随着城市的拓展,城市化地区的扩大,原有的并不承担城市主要功能的滨水地区,需要从头开始,创造一个满足城市功能,市民生活需要的滨水地区。

景观环境改善滨水地区的景观环境,提升景观品质,创造更吸引人的景观环境面貌以为城市的各项功能服务。

公共性全市居民共同享受地区,倡导“水滨公有”“亲水为公共权益”等设计理念。

混合性提倡滨水功能的多样性和混合性,滨水地段分层分段,综合利用,同时提倡滨水活动的多样性。

亲水性创造亲水的公共活动空间,亲水的活动内容(包括水上活动),同时设置亲水设施,营造亲水的视觉感受。

特色性滨水地区的规划设计要充分体现地域性,本土性特色,要体现具体场地环境特色。

安全性城市的滨水地区要满足城市的防洪要求,滨水地区要保证安全。

注重生态景观滨水地区要更加注重绿化,对于生态环境(如湿地等)需要加强保护。

城市设计的土地利用1.大多数城市滨水地区位于城市的中心区域或重点区域,其与整个城市的功能布局,交通组织等关系密切,不能单独考虑,需要从整个城市的层面整体研究把握。

2.有意义的城市场所离不开丰富的活动,滨水地区的“人气”极为重要,其土地利用上不宜功能单一,应力求综合性和多元化,满足不同的需要,尤其是应该考虑三产的要求。

3.充足的绿地,由于其位置的特殊性,滨水地区的绿化数量,品质均应当高于其他城市普通地区。

城市设计的空间形态1.一般来说,滨水地区应当突出水面开场的空间形态特点,避免大量的高密度的开发压迫滨水地区。

2.在实体形态上宜做跌落处理,而靠近滨水地区尺度越近人,垂直于滨水地区体现空间层次。

城市设计的边界1.保证滨水地区边界的连续性2.营造滨水地区边界的韵律感(重在城市轮廓线及地标的引导和控制)城市设计的建筑控制建筑体量的控制,包括面宽的限制,高度限制等城市设计的交通组织人车分流优化步行环境,过境交通外移和公交优先等等开发策略国内目前在滨水地区的发展中,过多依赖政府的主导作用,受财政的制约因素过大,公众参与不足,易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可以汲取国外政府引导,企业投入,公众参与的经验,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参与滨水地区的发展工作。

实例分析青岛市是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胜地。

城市地处胶东半岛南部,面向黄海,中间环抱胶州湾,胶州湾东岸为青岛主城(包括市内六区),胶州湾西岸为黄岛区。

行政辖市内七区及郊区五市。

本文涉及的滨海地区是指青岛南部海滨地区,西起团岛东至崂山区石老人。

城市东有崂山、西有小珠山,市区内丘陵起伏,山峦叠翠。

城市海岸线蜿蜒绵长,海岸线长约730km,拥有良好的天然建港条件。

市区南部海岸礁石、岬角、海湾、沙滩遍布其中,近海岛屿与滨海挺拔峻秀的高山隔海相望,形成了旅游价值较高的自然景观。

在城市所依托的这条海岸线上分布着众多的人文景观与遗址,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载体。

城市建城之始就编制了总体规划,这也使青岛有别于国内其他历史形成的城市。

由于城市发展的前半叶处于德、日殖民统治时期,所以青岛老城区南部海滨地区初期是按照殖民统治者意志规划、建设与发展的,具有浓郁的异国文化风情,带有明显的欧洲滨海城市功能设置特点。

老城南部海滨现已确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区内城市设计讲究背山面海开放式格局,结合自然特,叔合理分区,优化利用滨海岸线,建筑依山就势与自然有机融合,道路顺应地势自由式布置,线型灵活,体现了与山、海的呼应,形成了青岛所特有的“山、海、城”相得益彰的城市风貌。

1992年青岛市行政中心东移,带动了东部新区的建设高潮,新区的开发建设使青岛老城区城市风貌得到了保护,沿海岸线发展的新区亦有了充足的伸展空间。

新区滨海地区成为青岛市新的行政商务中心。

新区滨海地区的城市设计在发展老城区城市设计特点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制定城市设计框架,研究城市空间形态,布置城市公共活动空间,设计城市竖向轮廓,研究城市道路和绿地系统,使新区滨海城市景观与老城区滨海城市景观形成新旧融合、与城市发展轴线相一致的丰富轮廓线。

区域、通道、节点、标志物凯文·林奇曾说:组成城市意象的元素是通道、边缘、区域、节点与标志物。

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重叠、相互引申的。

青岛滨海地区城市设计可以从区域、通道、节点、标志物四方面来认识和评价。

区域依托城市发展轴线,青岛滨海地区分为两大区域:老城区、新区。

老城区自西向东沿海岸线分布着青岛市七个历史文化保护区,集中了大量历史优秀建筑和文化遗址。

该地区多为低山和丘陵,地形复杂。

利用地形是城市设计的特色之一。

区域交通干道的分布和道路网的布置,都结合地形、利用地形,在道路选线、道路线形和道路纵横断面的设计上都充分考虑了降低坡度、联系便捷、与建筑物结合、与海结合、建筑物高度与道路宽度的比例等。

如观海一路、观海二路等。

道路尽端和转折点上都有良好的对景。

如青岛路以胶澳总督府为对景;中山路以栈桥为对景;江苏路、大学路以小青岛为对景等。

地形的利用还体现在城市排水上,利用山地道路的自然坡度,因势利导,设暗渠或管道。

在街坊规划、建筑群体和单体建筑设计上,因地制宜,在实用、经济和美观上创造出比平地更好的效果。

建筑物的布局依山就势,高低错落,利用踏步甬道垂直相通,建筑物和道路与地形的结合非常合理(图1)。

利用地形起伏、道路曲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位置,布置一些比较重要的公共建筑,丰富城市景观,也是城市设计的特点之一。

如天主教堂、公安局、胶澳总督府等。

沿海岸线分布的山体如小鱼山、信号山等在许多道路上都可以看到,人行道上多处能看到山景,增加了山城的城市风貌。

建筑石材及围墙、挡土墙、台阶大门等也是城市设计的特点。

以沿海岸线分布的别墅建筑群、休疗养建筑群、办公建筑群等为主体,以远处隐约可见的天主教堂为依托,组成了优美的海滨轮廓线,是青岛城市建设文化的宝贵遗产。

新区滨海地区是青岛市新的中心区,在总体规划的过程中从整体上制定了城市设计框架,用地布局上充分考虑了要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留有空间,建筑布局上借鉴老城区城市设计善于利用地形的特点,注重空间疏密有致及对城市开敞空间的处理。

城市设计的重点在行政商务中心区、东海路。

行政商务中心区以市政府为中心布置了高层建筑群,强调公共空间如广场及绿地景观系统的组织;香港路是临海的第二条道路,是行政商务区内的主要交通干道,两侧以商务、办公建筑为主,每一个单体建筑都在位置和外形上寻求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保持滨海城市特色。

由于城市设计框架为单体建筑开发提供了足够的自由度,两侧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建筑空间丰富多彩,成为新区的一条景观路。

东海路是临海的第一条道路,西起八大关风景区,东至崂山石老人风景区,是老城区海滨游览线的延伸,是连接新、老市区的海滨旅游大道,集旅游、商贸、休憩、居住、交通为一体(图2、图3)。

城市设计的目标是创造高品位的城市滨水空间。

城市设计特点是突出海滨特色,发挥环境优势,将园林、建筑、雕塑、道路、市政设施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城市视觉形象,注重各地段的有机结合;突出绿化雕塑广场的布置,以五四广场和青岛雕塑园为重点,布置了总面积约18万m2的11处雕塑园区,雕塑以中华文明和海之情为主题,分为标志性雕塑、主题雕塑、名人雕塑、对景点雕塑共100座(图4)。

通道新、旧脱开的总体布局结构,有效地保护了老城、控制发展了新区,沿滨海一线可以领会城市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加上山、沙滩、礁石、岬角、港湾、岛屿等自然诸要素的巧妙配合,使沿海岸线具有独特的吸引力,成为市民感受自然、体会文化、休闲健身、旅游观光的场所。

前海景观步行道的建设更为人们提供了最佳的滨海观光场所。

它是一条靠海以步行为主要特色的旅游线路,西起团岛,东至崂山区石老人,将新、老市区滨海景观区和景观节点串联起来,全长35.5krn,宽度为3至5mo前海景观步行道城市设计的目标是创造高品位的城市滨水空间,强化富有吸引力的城市旅游产业环境。

平面布局结合不同地段岸线的自然条件,修筑不同特色的步行道,如在人工驳岸上的步行道采用花岗岩或砖材铺装;在礁石或沙滩外侧岸线采用木质铺装;局部地段考虑少量的鹅卵石健身路面及其他铺装材料。

交通组织保障前海景观步行道的通畅;保障前海景观步行道与机动车游览线路联系通畅;既保障人车分离,又要游人步行与机动车旅游系统换乘方便。

绿化环境设计以自然海湾为依托,突出滨海特色,尊重地形与自然相融合。

开敞空间组织利用人流集散较集中的地方和主要视线节点处,适当扩大步行道宽度,提供方便自如的驻留空间,带来更好的观赏角度。

公共设施的布置与景观区相互结合,合理配置停车场和其他旅游服务设施。

城市轮廓线观赏组织分陆上和海上,陆上观赏选择了多处最佳观赏地点(图5、图6)。

节点青岛南部海岸线集中了内容丰富的景观节点,这些节点留住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自西向东有团岛湾景观节点、栈桥景观节点、海军博物馆景观节点、汇泉湾景观节点、汇泉角景观节点、太平角景观节点、五四广场景观节点、燕儿岛奥运比赛基地景观节点、青岛大剧院景观节点、雕塑园景观节点、石老人公园景观节点等。

其中,团岛湾景观节点以汽船航运参观为主,包括团岛灯塔、中苑海上广场、八大峡公园。

栈桥景观节点有迂回曲折的礁石岸线、海水浴场,海岸线上集中了许多历史优秀建筑,山海城相融合的城市风貌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民俗博物馆、栈桥展览馆,丰富了该节点的文化内涵。

海军博物馆景观节点集中了小青岛、海军博物馆、水族馆、海产博物馆、海底世界等景点,成为人们了解海洋、认识海洋的重要场所。

汇泉广场景观节点以体育健身、旅游休闲为主要职能,城市设计突出融海特点,突出体育休闲健身功能,通过调整南海路的交通功能,将阻隔海水浴场和广场联系的繁忙的过境交通从滨海区转移出去;通过拆除山东省外贸会展综合楼,改造第一海水浴场更衣室(利用地形将其做成半地下),打通广场观海视廊,将山、海、活动空间利用景观轴线联系起来;保留现有的体育场、体育馆,增加户外公共体育运动设施,将这些设施和广场融为一体,改善城市视觉景观;通过海水浴场的改造,整治沙滩,扩大沙滩面积,延长沙滩长度,改善浴场的整体环境,提高浴场的环境容量;滨海步行通道在这里与广场、浴场紧密结合(图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