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填埋场设计
垃圾填埋场南北剖面设计方案(一)

垃圾填埋场南北剖面设计方案(一)垃圾填埋场南北剖面设计方案背景•垃圾填埋场是处理城市垃圾的一种主要方法,通过将垃圾掩埋于地下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南北剖面设计方案是为了确保填埋场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防止垃圾渗漏和土壤侵蚀等问题。
目标•设计一个合理的南北剖面方案,以确保垃圾填埋场的稳定和可持续运营。
•保护周边的土地、水源和生态环境,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方案概述1.垃圾填埋场南北剖面设计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垃圾填埋工程的区域划分和布局–地基处理和排水系统设计–地下渗滤液收集和处理系统设计–垃圾填埋体的层次结构和配套设施设计–安全监测和管理措施的规划–垃圾填埋场的修复与复垦方案区域划分和布局•将垃圾填埋场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如填埋区、覆土区、防渗区等。
•合理划分区域,确保填埋场的可持续发展和运营。
地基处理和排水系统设计•对填埋场的地基进行处理,确保填埋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防止积水导致的问题。
渗滤液收集和处理系统设计•慎重设计渗滤液的收集和处理系统,确保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选择适当的处理方法,如生物处理、化学处理等。
垃圾填埋体的层次结构和配套设施设计•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体结构,确保垃圾的稳定和安全填埋。
•配套设施设计包括道路、围栏、照明等,以提高填埋场的管理效率和安全性。
安全监测和管理措施的规划•设计合理的安全监测系统,对填埋场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
•规划安全管理措施,确保填埋场的安全运营。
垃圾填埋场的修复与复垦方案•制定垃圾填埋场的修复和复垦方案,确保填埋场在运营结束后的恢复和改造。
•采取合适的技术和方法,修复填埋场对环境的影响。
结论•南北剖面设计方案是垃圾填埋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填埋场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起着关键作用。
•在设计方案中,需考虑区域划分、地基处理、排水系统、渗滤液处理、垃圾填埋体结构、安全监测和管理、修复与复垦等多个方面。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管理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垃圾填埋场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完整word版)垃圾填埋场设计方案

第1章总图与道路工程1.1 总平面布置1.1.1 总平面及功能分区由地形图可知,管理区所在区域地势平坦,场地标高最低点为26.20米,最高点为30.50米,整个卫生填埋场占地面积约13.53万m2,其中管理区及辅助生产区占地3.32万m2,填埋库区有效占地8.64万m2,其他用地1.57万m2。
厂前区XXXX1.1.21.1.3 竖向设计填埋区的竖向设计根据填埋工艺的需要XX场外工程衔接确定的,场前区与场外道路接点标高为27m,半环区道路标高XX场前区道路衔接,与垃圾坝接点标高为35m,最大标高为55m。
1.2 厂区道路、出入口及围墙1.2.1 厂区道路为满足运输及消防要求,本工程围绕综合办公楼等主要见构筑物设有环行道路或留有消防通道,有车辆进入的建构筑物均与道路相联。
道路路面宽度为4.0XX7.0米,道路横断面形式采用城市型,路面采用C30素混凝土厚20cm,基层则采用级配碎石或砾石厚15cm,垫层采用天然砂砾厚15cm。
1.2.2 出入口及围墙根据填埋场的规模,厂区设1个出入口,与厂外道路连接。
管理区部分围墙长712米,为砖砌实体围墙,而在填埋库区周围设铁丝网进行防护。
1.31.3.1(1)(2)1.3.21.4 绿化在一起。
(1)XX 种植灌木,防止垃圾XX覆盖土的裸露,并结合道路的修建,在道路两侧合理地种植乔木。
(2)填埋封场后,其终场顶面可铺砌草皮,并结合当地气候种植适宜林木。
第2章卫生填埋区工程2.1 处理对象本填埋场除作为应急措施外,原则上不接受除生活垃圾等以外的其他类型垃圾,特别是危险废弃物,具体如下:1、本处埋场受纳的填埋物为以下城市生活垃圾:(1)居民生活垃圾;另外,从经济角度XX使用年限方面考虑,除在临时作业道路考虑建筑垃圾外,建筑垃圾不应进入填埋场。
2.2 库容方案与坝体工程2.2.1 库容方案一般的,对于山谷型填埋场,坝体工程的设计XX库容的大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影响库容的因素有以下几条:(1)填埋库区的占地面积:有效占地面积越大,相应的库容相对也较大;(2)垃圾坝:一般,垃圾坝坝顶标高越大,相应获得库容就越大,但是填埋库区的有效占地面积XX垃圾坝高是相互关联的,垃圾坝越高,由于放坡的关系,占地就会越大,对其他构筑物的布置就会有影响。
垃圾填埋场设计范文

垃圾填埋场设计范文垃圾填埋场是处理城市垃圾的一种常见方式,然而如果填埋场设计不合理,可能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在进行垃圾填埋场设计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垃圾填埋场选址、工程设计、污染防控、再利用和监测以及后期处理。
首先,垃圾填埋场选址是设计中的第一个重要步骤。
选址需要考虑地质条件、水资源和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
通常,垃圾填埋场应远离居民区和水源地,以避免垃圾渗漏对水质的污染。
此外,填埋场选址还需要考虑土地的稳定性和透水性,以避免填埋场下方地下水的污染。
其次,工程设计是垃圾填埋场设计的关键环节。
垃圾填埋场的设计需要考虑垃圾的容量和压实程度。
填埋场的容量应根据垃圾数量和垃圾产生速率进行合理规划,以避免填埋场提前饱和。
压实程度的控制也是设计中的重要方面,过度的压实可能会导致填埋场下方的地下水受到影响。
污染防控是垃圾填埋场设计的重要内容。
填埋场设计应考虑垃圾沉降、渗滤液和气体的处理。
垃圾的沉降可能会导致填埋场地面塌陷,因此设计中应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少沉降的影响。
渗滤液是垃圾中产生的液体,包含有害物质,应通过有效的渗滤液收集和处理系统进行处理。
此外,填埋场中产生的气体,如二氧化碳和甲烷等,也应考虑适当的控制和处理方法。
再利用和监测是垃圾填埋场设计中的另外两个重要方面。
填埋场设计中应考虑垃圾的再利用和资源回收,以减少垃圾填埋场的负荷。
同时,监测填埋场的运行情况也至关重要,可以通过监测渗滤液的质量、地下水的污染以及气体的排放情况等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最后,后期处理是垃圾填埋设计的最后一步。
填埋场的使用寿命有限,一旦填埋场达到容量,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关闭和修复。
关闭填埋场后,还需要对填埋场进行修复和监测,以确保不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进一步的影响。
总之,垃圾填埋场设计需要综合考虑选址、工程设计、污染防控、再利用和监测以及后期处理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合理的设计和管理可以减少垃圾填埋场对环境的污染,保护人体健康,并最大程度地利用垃圾资源。
建筑垃圾填埋场设计方案

建筑垃圾填埋场设计方案建筑垃圾填埋场设计方案建筑垃圾填埋场是一种处理和处理建筑废弃物的常见方法。
它是将建筑垃圾倾倒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和处理。
为了确保建筑垃圾的妥善处理和环境保护,设计一个良好的填埋场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一个建筑垃圾填埋场设计方案的示例。
首先,填埋场的选址是一个关键因素。
应选择远离居民区和水源的地点,以防止垃圾的污染和对生活环境的影响。
此外,应考虑地质条件和土壤类型,以确保填埋场的稳定和垃圾的安全填埋。
其次,填埋场的设计应考虑垃圾的分类和处理。
建筑垃圾中包含许多可回收和可再利用的材料,如砖块、混凝土、金属等。
因此,填埋场应设立相应的分类和回收设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垃圾的填埋量。
此外,填埋场还应配备垃圾处理设备,如破碎机和压实机,以减少垃圾的体积和提高填埋效率。
此外,填埋场的设计还应考虑环境保护和垃圾渗滤物的控制。
在填埋过程中,垃圾会产生大量的渗滤液,其中含有有害物质。
为了保护地下水和环境,填埋场应设置防渗滤系统,如防渗膜和渗滤液收集池。
渗滤液应定期进行处理和处理,以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
此外,填埋场的气体处理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建筑垃圾填埋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如甲烷和硫化氢。
为了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和降低环境影响,填埋场应设置气体收集系统和气体处理设备,如气体收集井和气体燃烧设备。
最后,填埋场的运营和监控也是设计中的重要因素。
填埋场应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垃圾的收集、分类、处理和监督。
定期巡查和检测应进行,以确保填埋场的运营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
总之,一个良好的建筑垃圾填埋场设计方案应综合考虑选址、垃圾分类和处理、环境保护、气体处理以及运营和监控等因素。
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和管理,可以确保垃圾的妥善处理和环境保护,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城市垃圾填埋场工程设计方案

城市垃圾填埋场工程设计方案一、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垃圾产生量不断增加,垃圾处理成为城市管理中的一项重要问题。
垃圾填埋场作为目前主要的垃圾处理方式之一,其设计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以某市某平原地区城市垃圾填埋场工程设计为例,就填埋场选址、场地整理、垃圾填埋、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旨在为城市垃圾填埋场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二、填埋场选址1.地质条件填埋场选址首先要考虑地质条件,要求选址地区地下水位较低,地质层坚实且不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影响。
通过地质勘察,确定填埋场的选址,并对选址地区进行地质调查和评价。
2.交通条件填埋场选址应考虑交通便利度,选址地区应有较好的交通条件,在有效范围内要能够方便快捷地进行垃圾收运、管理和监测。
3.环境保护填埋场选址应尽量避开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地和居民住区,选址地区周边环境要能够满足填埋场建设后的环保要求,如密切关注风向和地下水流动方向等。
三、场地整理1.场地规划依据填埋场的设计规模和布局,对选址地区进行规划,确定填埋场的布局和用地范围。
要满足填埋场的垃圾填埋、垃圾处理、设备区和管理区等功能分区的要求。
2.场地平整对选址地区进行场地平整工作,包括地表的平整、排水设施的设置、场地围护墙的建设等,确保填埋场的地表平整度高、排水畅通、围护墙结实。
3.管理设施建设针对填埋场的管理需求,需要建设管理设施,包括办公室、仓库、洗车房、消防设施、通讯设施等管理用房和设施,以便于填埋场的日常管理运作。
四、垃圾填埋1.填埋施工填埋场建设要符合国家填埋场设计标准和要求,选用适宜的填埋设备,进行垃圾填埋施工,确保填埋作业的安全和效率。
2.监测系统建设建设填埋场的环境监测系统,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噪声等各项环境监测,以及填埋场内垃圾的沉降、渗滤液等的监测,确保填埋场的环境保护工作。
3.填埋场覆盖在垃圾填埋完成后,进行填埋场的覆盖工作,包括填埋场地表的覆盖层、植被的种植,确保填埋场的地表环境得到恢复,达到“三无”目标。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设计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设计
一、填埋场位置选择
1、填埋场位置选择应考虑距离生活垃圾污染源的距离,减少生活垃
圾对环境空气污染和水体污染的程度,防止对居民健康的危害。
2、填埋场位置应尽量选择在水体和河流边上,以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3、填埋场位置可以考虑在地形陡峭的地方,例如丘陵、山谷、山丘等,以防止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二、填埋场工程设计
1、填埋场工程设计应考虑操作环境的安全,以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2、填埋场工程设计应注意设计分层抗腐蚀技术,以防止生活垃圾的
腐蚀对环境的污染。
3、填埋场工程设计应考虑排水设施的设计,以防止环境对污水的污染。
4、填埋场工程设计应考虑缓冲区的设置,以防止生活垃圾对环境的
污染。
5、填埋场工程设计应考虑环境保护改造,以防止生活垃圾对环境的
影响。
三、填埋场运行管理
1、填埋场运行管理应根据当地的生活垃圾类型、数量和性质,制定
合理的运行管理办法。
2、填埋场运行管理应充分考虑各项技术指标的综合性,确保生活垃圾填埋不致于环境污染。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设计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设计1. 填埋场位置选择填埋场位置选择是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设计的首要环节。
在选址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符合国家环保政策法规和当地城乡规划要求;(2)远离居民区、水源地、交通枢纽和名胜古迹等重要区域;(3)综合考虑交通状况、土地利用前景、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因素;(4)选择具有适当的地质条件和土地资源。
此外,对于填埋场的运输条件要进行充分分析,包括运输距离、路况、运输时间等因素,以确保填埋场垃圾运输的便捷和安全。
2. 垃圾清理与处置垃圾清理与处置是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填埋场运营过程中,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垃圾清理和处置工艺,对垃圾进行分类、压实、覆盖等处理,以防止垃圾产生二次污染。
具体工艺流程如下:(1)垃圾分类: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等分类收集;(2)垃圾压实:采用垃圾压实机将垃圾进行压实,缩小垃圾体积,提高填埋效率;(3)垃圾覆盖:采用防渗材料对填埋场垃圾进行覆盖,以防止垃圾渗滤液和有害气体的产生。
此外,还可以采用焚烧、堆肥等其他处置技术对垃圾进行处理。
3. 填埋场覆盖填埋场覆盖是填埋场设计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其主要目的是防止垃圾产生有害气体和渗滤液,同时减少外界环境对填埋场内部的影响。
在覆盖材料的选择上,应选用具有良好防渗性能、耐老化性能的材料,如高密度聚乙烯土工膜等。
在覆盖施工工艺方面,应严格遵守相关施工技术规范,确保覆盖材料的施工质量。
同时,为了监测和维护填埋场覆盖系统的有效性,需要在覆盖层下方设置监测系统,对填埋场内部的湿度、温度等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
4. 渗滤液处理渗滤液处理是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设计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渗滤液是一种高浓度有机废水,如不及时处理,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针对渗滤液的处理,一般采用生化处理和物化处理相结合的方式。
具体工艺流程如下:(1)预处理:采用沉淀、气浮等物化处理方法,去除渗滤液中的悬浮物和油脂等杂质;(2)生化处理:采用厌氧-好氧组合工艺对渗滤液进行生物处理,降低有机物浓度和氨氮含量;(3)深度处理:采用膜生物反应器等物化处理方法,进一步降低渗滤液中的污染物浓度。
垃圾填埋场工程设计方案

工程设计方案1 垃圾收运系统工程设计1.1垃圾收集方式1.1.1垃圾收集方式城市生活垃圾的收集、贮存和运输是垃圾处理系统的起始环节,其耗资最大,操作过程也最复杂。
据统计,垃圾收运费要占整个处理系统费用的60%~80%。
城市垃圾收运的原则是:首先应满足环境卫生要求;其次应考虑在达到各项卫生目标时,费用最低,并有助于降低后续处理阶段的费用。
因此,必须科学的制定合理收运计划、提高收运效率。
城区生活垃圾收集点位置应固定,既要方便居民使用,又要不影响城市卫生和景观环境。
居民生活垃圾收集点也暂不考虑垃圾的分类收集。
近期将所有开放性垃圾池立即逐渐拆除,并在次要道路、支路和居民区内按服务半径70m 设置符合环卫要求的垃圾箱;在规划新建住宅时,多层住宅一般按每4幢设置一个垃圾箱,实行定时定点收集以方便居民使用,减少垃圾二次污染。
1.1.2城市生活垃圾的贮存管理虽然要求垃圾处理是日产日清,但由于城市垃圾产生量的不均性和随意性,以及对环境部门收集清除的适应性,需要配备城市垃圾贮存器。
这就要求设计者和当地环卫部门配合,选择合适的垃圾贮存容器,规划容器的放置地点,设置足够的容器数量。
1、垃圾贮存容器(1)家庭现在一般使用塑料垃圾筒、塑料袋和纸袋。
(2)单位公共贮存可用垃圾房、活动式带车轮的塑料垃圾筒、车式集装箱等。
(3)商业部门可以全用大型塑料袋、纸袋,但以带架式较方便。
(4)街道贮存箱,即果皮箱应以经济、美观、实用为准,现以不绣钢的较为多见。
设置间距:商业大街20~30m,交通干道40~80m,一般道路50~100m。
如有条件也可设置可以区别可回收物和不可回收物的简易塑料果皮箱。
2、垃圾容器间对市中心城区以外未设垃圾中转站的居民生活小区,可设置符合前述卫生标准的垃圾容器间,收集的垃圾由后装压缩式自卸垃圾车运往垃圾中转站或直接运往垃圾填埋场。
3、关于垃圾的分类收集垃圾分类收集,可回收许多有用的资源,但从市城区生活垃圾成份分析调查可知,现在市城区生活垃圾中可回收利用的成分较少,仅10~11%,主要成分为纸、塑料膜、废布料、玻璃,并且经过多次翻拣后,可回收物不多,而垃圾的分类收集应视情况逐步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概论1.1 项目简况项目名称:云南省西贡县生活垃圾处理工程项目业主:西贡县环保产业科技开发公司主管单位:西贡县建设环境保护局委托单位:云南省环境保护局设计单位: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建设地点:城市西南20km 的前水沟1.2 设计依据及主要设计资料1.2.1 设计依据(1)设计委托书及设计合同(2)《云南省计委关于西贡县城市垃圾处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
江计投资[2002]1315号文(3)云南省环保局《关于西贡生活垃圾处理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意见》。
江环监发[2003]号文(4)《泸水河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5)云南省计委关于印发《江西省泸水河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方案(2001 -2010)》的通知。
云计投资[2002]942号文(6)《国务院批转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解决我国城市生活垃圾问题几点意见的通知》。
国发[1992]39 号(7)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1992.5(8)建设部、国家科委关于印发《加强垃圾处理科学技术工作的几点意见的通知》。
建科[1991]663 号(9)《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环境卫生与当前产业政策实施办法的通知》。
城建[1992]637号(10)建设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部关于印发《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通知。
城建[2000]120 号(简称技术政策通知)(11)《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101号(12)《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建设的决定》。
云发[2000]8 号文(13)云南省建设厅发布《关于搞好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垃圾处理工作的通知》。
2000年8 月24 日(14)国家计委、财政部、建设部、环保总局《关于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促进垃圾处理产业化》的通知。
计价格[2002]872 号1.2.2 基础资料(1)《西贡县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及规划图纸2000.5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西贡县计划建设环境保护局(2)《云南省西贡县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修订本)》昆明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2002.11(3)西贡县垃圾处理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报告云南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2002.11(4)西贡县垃圾处理场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云南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2002.12(5)西贡县1/100000 地形图(6)西贡县垃圾处理场1/2000 地形图(7)西贡县城垃圾处理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云南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2002.5(8)本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9)建设单位提供的环卫现状、垃圾成分、气象、价格信息等资料。
(10)西贡县污水处理厂及截污管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2002.4 (11)前水沟垃圾场引洪渠设计说明书西贡县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队1999.2(12)《泸水河区小城镇垃圾处理场标准化纲要》国家投资项目评审中心专家组2002.7.28 (13)《泸水河区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工程项目初步设计和概算审查暂行规定(送审稿)》1.2.3 采用的主要标准和规范(1)《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 17―2004);(2)《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1997);(3)《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监测技术标准》(CJ/T 3037);(4)《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5)《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6)《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 12348~12349―90);(7)《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9)《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编,“建标[ 2001] 101 号”文;(10)《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11)《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12)《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13)《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88);(14)《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 5085);(15)《室外排水设计规程》(GBJ 14);(16)《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6―98);(17)《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 22);(18)《城市生活垃圾采样和物理分析方法》(CJ/T 3039―1995);(19)《地基处理技术规范》(DBJ 0840―99);(20)《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 08―11―99);(21)《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 50052);(22)《市政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DGJ 08–76―1999);(23)有关市政、水利、给排水、电力等工程的其他设计、施工最新技术标准和规范。
1.3 城市概况及自然条件1.3.1 城市概况西贡县位于云南省南部。
西濒金沙江,东与莲花县毗邻,西和吉水县接壤。
距东经104°03'27" ~104°25'25" ,北纬26°22'15" ~26°39'16" 之间。
东西最大横距38km,南北最大纵距32km,国土面积438km2。
县城位于金沙江下游与泸水河汇合处,东经104°25' ,北纬28°38' 。
距省会昆明市786 km。
西贡县2005 年底总人口20 万人。
全县2005 年国内生产总值238 亿元,其中第一产业54 亿元,第二产业96 亿元,第三产业88 亿元。
全年财政收入39 亿元,财政支出38 亿元。
全县在巩固第一产业的发展基础和提高增长质量外,加快了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第三产业发展,努力巩固和壮大水泥建材、电力能源和煤炭、造纸等地方工业。
1.3.2 自然条件(1)地形地貌西贡县地处高原山区盆地地带,四周山脉相连,属滇东北中山山原地貌亚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成阶梯状下降。
金沙江由县境北缘自西向东而流,泸水河于县境西部汇入金沙江,形成县境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的特征。
西南部多为山地,中部多为二半山区和深丘陵区域,沿北部和东部多为河谷平坝与矮丘陵地区。
(2)气温与风向西贡县地处云南高原山区盆地地带,是金沙江低海拔地区,季风环流是支配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
夏秋季受西南暖湿气流控制,降水多、湿度大、温度高、雨热同季;冬春季手极地大陆季风影响,降水少,温度较低,常年主导风为东南风。
虽有垂直高度的气候差异,但差异甚小,具有盆地气候的主要特点:气温高、降水多、湿度大、日差较小。
多年平均气温23.6°C,极端最高气温达41.2°C,相对湿度64%常年主导风为东南风。
(3)降雨量历年平均降雨量869.7mm;最大年降雨量987.6mm;最小年降雨量508.9mm;一日最大降雨量185.6mm。
(4)蒸发量历年平均蒸发量1099.3mm。
西贡县20年逐月平均降雨量如表1-1表1-1 西贡县20 年平均降雨量表月项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合计月降雨量(mm)9.6 14.7 24.8 63.4 78.5 147.1 175.3 182.5 97.6 50.2 18.4 7.6 869.7月蒸发量(mm)36.2 42.1 63.5 119.8 153.4 129.7 155.6 152.4 99.2 61.8 51.9 33.7 1099.3 (5)水文西贡县多年平均降雨量为869.7mm。
降水区实施由西南向东北递减。
径流深度与降水趋势基本一致,年平均径流深度为86.75mm,径流总量为 3.48 亿m3。
县境附近主要河流有金沙江和泸水河。
泸水河沿县境南部向西北而流,在距县城西边5km 处汇入金沙江,流域面积242km2,据刘庄水文站资料,年平均流量11.8m3/s,洪峰为每年8 月,流量25.12m3/s,枯水期为12月至下年元月,流量 4.18~9.34 m3/s(6)区域地质区域工程地质参照1:2 万区域地质图和1:20 万区域水文地质图,结合场区及其周围地质调查,地层主要为:场地内基岩裸露状况较好,地层时代为中生代侏罗纪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粉砂质泥岩、泥岩夹砂岩。
沟中有少量第四系冲洪积、崩积块石、碎石堆积、结构松散,左岸谷坡上有第四系残坡积粉质粘土覆盖。
区域水文地质场地处山体斜坡整体倾向南东,山脊走向北东,场地分水岭最高处龙颈坡为826.5米,场地距分水岭1500 米,沟谷上段无水流;本次调查时冲沟中下段总流量约2L/s。
(7)地质构造及地震西贡县地处金沙江断裂带与横江断裂带的交汇处,地质活动较为活跃。
场区区域构造属新华夏构造体系,场区处于北东向横江褶皱带石城山向斜北西翼,裂隙不发育,地层整体倾向南东,区内未见活动断裂,为地震低频区。
场地处于7 度抗震设防裂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3g,必须按此进行抗震设防。
1.4 城市环卫设施现状1.4.1 垃圾清运西贡县环卫工作由县环保产业科技开发公司负责管理,该公司隶属于县建设环境保护局。
该环保局现有职工98 人,其中管理人员 6 人。
主要负责该县所在地中城镇的环境卫生工作。
对西贡县主要街道的环境卫生实行定点定人,分片包干,每日早晨清扫一次,下午保洁,垃圾送至临时堆场堆放,除少部分作农家肥使用外,其余粪泥由吸粪车收集后,倾倒于泸水河内。
该县目前有垃圾车24 辆,洒水车 5 辆,吸粪车8 辆,人力车80 辆。
共设置垃圾收集点95 个,街道上设置果皮箱210 个。
目前城市的日清运生活垃圾均露天堆放在泸水河边。
目前的收运系统存在以下问题:垃圾收运作业机械化程度低,作业方式落后;垃圾收运车辆密闭性差,收运过程中存在垃圾散落和气味散发等问题,影响环境卫生和人民生活。
收运车数量不足,设备老化,急需更新;垃圾贮运设施小而分散、标准低、配套性差、存在不同程度的二次污染,达不到无害化要求。
1.4.2 垃圾成分(1)现状根据环保局提供的资料及对西贡县生活垃圾成分的调查分析,得到西贡县生活垃圾成分:玻璃、塑料、金属、织物、废电池等废品占5%,煤渣土砂石等无机物为68%,厨余物等有机物为27%左右。
其垃圾成分有以下特点:城市垃圾多以煤渣土砂石为主,玻璃、塑料、金属、织物、橡胶等可回收物所占比例相对较小。
按以上垃圾成分特点,经与新兴发达城市,以及贫困县的垃圾成分进行类比分析,在初步设计阶段暂以上述资料为基础进行技术分析。
建议西贡县城建、环卫等部门对城区生活垃圾成分进一步进行调查分析,提供全面、准确的现状垃圾成分分析资料和垃圾成分变化预测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