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望岳》《春望》公开课

合集下载

诗歌《望岳》《春望》朗读教学设计(大全五篇)

诗歌《望岳》《春望》朗读教学设计(大全五篇)

诗歌《望岳》《春望》朗读教学设计(大全五篇)第一篇:诗歌《望岳》《春望》朗读教学设计诗歌《望岳》《春望》朗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朗诵水平。

2、吟诵,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把握诗歌内容,以读促思以思导读;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合作探究,品读分析3、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二、教学重点:吟诵,感知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意境课时安排:一课时三、预习作业上网收集资料,了解杜甫其人的特点,尤其是杜甫诗歌的风格。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教师由朱德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者千秋”引出作者杜甫。

2.明确本课学习内容:《望岳》《春望》(二)、朗读《望岳》,初步感知1.指名朗读杜甫的《望岳》。

2.个性化朗读。

(1)老师在学生读完后略作鼓励性评价并提问:如果你是杜甫,你在朗读这两首诗时,处理方式是否会有所不同?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朗读、讨论并交流,看如何朗读,才是你心中的“杜甫原声再现”。

(2)交流品味,感悟意境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读一读,品一品,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老师点评,引导学生感情诗歌的意境,体会其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3)明确:这首诗都写望中所见,写《望岳》时,二十多岁的诗人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意气风发,面对泰山,诗人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誓言。

年轻的诗人要攀登人生的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充溢于字里行间。

所以朗读本诗时,应读出诗人青春勃发的豪迈之情。

3.欣赏录音朗读4.师生共同交流朗读时应注意的问题(1)朗读技巧(2)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正确把握。

5.男女生分别齐读这首诗。

(三)合作探究,朗读《春望》 1.学生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明确:诗人人生经历及所见情景各不相同。

《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中,诗人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的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春望望岳教学课件.doc

春望望岳教学课件.doc

春望望岳教学课件春望望岳教学课件1【教材简析】杜甫早期作品《望岳》感情基调热情奔放;后期作品《春望》感情基调舒缓沉郁。

【教学目标】1.力求从停顿、语速、重音、语调四方面做到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理解诗意,掌握诗的主要内容。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教学课件;【教学方式】教学、自学、互学联动,练习辅助【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语:同学们,唐代被视为中国各朝代旧诗最丰富的朝代,因此今天有“唐诗,宋词”之说,而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又当数素有“诗圣”之誉的杜甫,他的诗歌可谓是写尽了人间的疾苦,世事的沧桑。

今天,就让我们再学两篇老杜的诗歌——《望岳》和《春望》,感受一下他的现实主义诗风。

2.走近“诗圣”杜甫(请一名同学朗读作者资料):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就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其作品思想深刻,风格沉郁顿挫,形式多样。

由于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

代表作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登高》等。

3.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幻灯片,学生齐读,以便起到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

):(1)力求从停顿、语速、重音、语调四方面做到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理解诗意,掌握诗的主要内容。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法简介:学诗三读法:诵读:解决生字词,做到熟读成诵;译读:了解诗歌主要内容;悟读:悟出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授此法,为学生以后自学诗歌做好铺垫。

)二、尝试三读法教学、自学《望岳》:1.诵读《望岳》:(1)注意正确读音:夫(fú)眦(zì)(2)朗读提示:停顿(二一二、二二一)、语速(适中)、重音(有轻重变化)、语调(热情奔放)学生齐读后订正字音;教师从停顿、语速、重音、语调四方面做指导并范读;学生自由读;找一个同学诵读并请学生点评;教师与学生合读,达到熟读成诵。

杜甫诗两首《望岳》《春望》说课稿

杜甫诗两首《望岳》《春望》说课稿

“杜甫诗两首《望岳》《春望》”说课稿一、教学背景《望岳》《春望》位于八上第五单元——古诗文单元,是“杜甫诗三首”中的前两首。

八年级的诗文学习既要完成诵读、疏通文意的初步任务,更要满足学生深入学习的需求,做到披诗文入情,注重赏析,读出志趣,品出味道。

(二)文本分析解读诗歌:1、外在形式上:1)文体风格《望岳》为古体诗,问句开头,主体描景,结尾直抒胸臆,喷薄而出,颇具雄豪诗风,为盛唐之音;《春望》为五律,讲求对仗平仄,景情交融,字字珠玑,字字泣血,句句含情,情感含蓄深沉,颇具沉郁诗风,见中唐之貌。

2)所选景物典型。

《望岳》中泰山参天耸立、巍峨雄伟、气势磅礴,与杜甫青年志向心境相契合;《春望》中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一片断壁残垣、满目疮痍的景象,与中年杜甫内心的深沉悲痛相契合。

3)锤炼词语“语不惊人死不休”。

《望岳》:“钟”:为“集中”“钟情”之意,把大自然写得有情,对泰山情有独钟的偏爱。

“割”:化静态为动态,化被动为主动,泰山能左右日光,改变天地。

《望春》:一个“破”字,让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一个“在”字,意为山河不变,江山易主,好似《虞美人》中所写“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长安城早已“物是人非”。

表面字字无情,实则字字泣血。

一个“溅”字,不能替换为“流”“落”字。

“溅”意为“迸溅”,意味着悲痛到了极点。

一个“惊”字,让人触目惊心。

4)景情关系。

《望岳》为诗人即景抒怀之作,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春望》为诗人触景伤怀之作,移情于物,物我一体。

2、内涵方面:题眼“望”字统摄全诗。

“望”字内涵丰富,有“眼望”“心望”“守望”之递进关系。

《望岳》《春望》“望”到的景不同,抒发的情不同,甚至创作风格都有很大变化,需要对比品析。

但变化之中始终不变的是杜甫对国家的守望之情。

此外,深入赏析《春望》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后世称杜甫为“诗圣”的原因。

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明青年时代的杜甫胸怀高远,壮志凌云,有一股年轻人的冲劲,颇具理想主义色彩。

《春望》杜甫 公开课一等奖优秀课件

《春望》杜甫 公开课一等奖优秀课件

话见

诉 真 情
诗 圣 ”
请以“诗圣啊,诗圣”开 头,把你最想对他说的话 写出来?



会 学
读见

致 敬 意
诗 圣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谢 谢



谢 阅 读
谢 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一封,极力夸张,才能体现诗人对家书的急 切盼望,对家人安危的无比担心。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因忧国伤时思家而未老先衰的苍老之 态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 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望见“诗圣”
忧国
伤时
思家



会 学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喜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 雨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
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 甫
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 其杜工部、杜拾遗、杜草堂、杜 少陵。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破败
国都长安
杂草丛生
一个“破”字描绘了国都残垣断壁的景 象,写尽了国都的破败不堪。
一个“深”字再现荒无人迹的凄凉。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鸟本美好,为何落泪?
衬托。更显诗人对时局的感伤 ,对别离的痛恨程度之深。
拟人化的写法,将花鸟人格化,诗人 将自己的感情寄寓在花鸟上,花落泪 ,鸟惊心,其实就是诗人因感伤时局 而落泪,因痛恨离别而惊心,表现出 了诗人内心感伤的程度之深。

《望岳》、《春望》微课教学设计

《望岳》、《春望》微课教学设计

《望岳》、《春望》微课教学设计环节内容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学习通过“知人论世”来了解作者,品读诗歌;学会正确朗读诗歌。

2、在微课程的独立学习中,完成进阶测试题,初步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培养学生关心国家、生活的情感态度。

3、在新媒体、新技术的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自学意识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通过“知人论世”来了解作者,品读诗歌。

教学难点: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学会将写作背景与诗作内容的结合,理解诗人的写作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明目标同学们,欢迎大家走进微课课堂,今天微课学习的内容是:《杜甫诗三首》的前两首《望岳》、《春望》,我们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微课学习,了解什么是“知人论世”,并且通过“知人论世”法去了解杜甫,品读作者不同时期的两首诗《望岳》、《春望》,初步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PPT1-2)二、听读,初感知(一)学习诗歌离不开朗读,下面请大家仔细聆听,初步感受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PPT3-4)(二)听完了范读,大家是不是发现两首诗虽然是同一个作者,但它们的情感却完全不同,这是为什么呢?它们分别又有着什么样的情感?今天老师就教给大家一种欣赏诗歌的方法,那就是“知人论世”法,它的意思是: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PPT5)三、明方法,知背景(一)关于杜甫,同学们你对他的了解有多少呢?你知道他的创作历程,可分几个时期吗?对,共分四个时期(PPT6)下面就请大家点击这个链接/s/blog_724293fc0102v3fu.html去具体了解一下杜甫诗歌创作的四个历程。

(二)同学们,此时你对《望岳》和《春望》这两首诗的写作背景有了初步的了解了吧。

(PPT7-8)1、我们的目光先聚焦到《望岳》上,你注意到课本下的注释了吗?这是杜甫早期的作品。

当时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yǎn)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

【部编】2018人教新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春望》《望岳》课件(公开课优质课件)

【部编】2018人教新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春望》《望岳》课件(公开课优质课件)
杜甫诗二首
《望岳》
《春望》
民 间 疾 苦,笔 底 波 澜; 世 上 创 痍,诗 中 圣 哲。 满 眼 河 山,大地早非李唐有; 一 腔 君 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 子美 ,是中国文 学史上伟大的 现实主义 诗人,他的诗深 刻地反映了唐朝由 盛 走向 衰 时期的社会面 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 时代色彩和 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 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 “诗 圣” 。他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 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 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等。《 三吏》指:《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 《三别》指:《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第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 第二种是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
触景伤怀 移情于物
情景交融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 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都表达了诗人感 时伤世的感情。可见:好诗的含蕴是非常丰 富的。
拓展延伸
请你从体裁、写作背景、思想感情等方面 比较《望岳》和《春望》的不同。
团队合作探究
1、《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 的角度不同。请写出作者分别是怎样“望”的“ 岳”,又分别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其中尾 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根据五言 律诗的首、颔、颈、尾四联具体分析)
远望---泰山---绵绵不尽
望 岳
近望---泰山---秀美高大 细望---泰山---极高幽深
体裁:《望岳》是五言古诗;《春望》是五言律诗 。 写作背景:《望岳》和《春望》是唐朝由盛转衰的 过程。 思想感情:《望岳》透露一种远大的抱负,《春望 》表达一种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时代不同风格迥异:《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 ,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 《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 怆美。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第25课 杜甫诗三首 《望岳》、《春望》 课件 (共22张PPT)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第25课 杜甫诗三首 《望岳》、《春望》 课件 (共22张PPT)
《春望》(被安史之乱叛军所俘,带回长安)
安乱时期 《石壕吏》“三吏”“三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安史之乱平息) 《蜀相 》 《春夜喜雨》 《江畔独步寻花 》
成都时期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老年时期 《登高》《 登岳阳楼》 《江南逢李龟年》
《望岳》时代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 (736),年轻的诗人离开长安, 到兖(yǎn)州去省亲。他到处 漫游,在那里他结交了不少朋 友。这首诗就写于这期间。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仰望提出愿望,抒发远大抱负。
语出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 是诗人攀登泰山顶峰的宣言,也是 诗人攀登人生顶峰的宣言。
再读诗歌,领悟诗情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 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 露出诗人早年远大的政治抱负。
杜甫(712-770),字子美, 是我国文学史上伟 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称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反映出当时 社会现实与政治的腐 败,显示了唐代由开 元盛世转向分裂衰微 的历史过程,故被称 为“诗史”。诗风 “沉郁顿挫”,语言 精炼传神,对后世诗 人影响极大,诗人被 看作一代诗宗,被誉 为“诗圣”。
杜甫的诗歌: 青年时期 《望岳》(25岁,现存最早的杜诗)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 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 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 几不胜簪。
“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 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 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 老2,0 则更增一层悲哀。
小结
前四句统在“望”字中。 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 从城到山河,再到花鸟。 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 进。再逐步转入低首沉思,过渡到后面 的想念亲人,忧心忡忡。 全诗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情感强烈 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杂乱。

望岳、春望教案

望岳、春望教案

《望岳》《春望》教案教学目标:1.背诵诗篇。

2.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并掌握如何学习诗。

3.大致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理解他诗歌的风格变化。

教学重点:1.背诵诗篇2.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并掌握如何学习诗。

教学难点: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并掌握如何学习诗。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课时安排:一个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许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而且意境深远: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颂,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

同学们,你们学习诗歌已经有好几个年头了,那你们知道要如何学习诗歌吗?二、知人论诗,了解作者诗歌鉴赏中要真的读懂一个诗人蕴藏于诗中的感情是很不容易的。

除了诗的字句意思之外,还要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风格,甚至是他生活的时代、所处的境地等,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诗,知时论诗。

——这是欣赏诗歌的前提。

今天我们要学习著名诗人杜甫的两首诗歌,现在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作者的生平。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望岳》这首诗写于开元盛世。

开元(公元713—741年)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的年号。

从太宗李世民贞观初年到开元末年,经过一百多年的积累,唐朝出现了全面繁荣的景象,历史上叫做“开元盛世”。

《望岳》就写于这个时期。

此时诗人年方24岁,正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

诗人的背后是一个鼎盛的唐王朝,所以在他的诗里便投射了足够的“盛唐气象”。

三、如何学习诗歌?方法一:多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岱(dài)了(liǎo)曾(通“层”)眦(zì)先划分诗的节奏,后正确诵读:①注意停顿和重音,读出诗的节奏;②读中想象诗的意境,③读中想象诗人的思想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岳
杜甫
1
岱宗夫如何? 远望泰山参天耸立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近望泰山高大秀美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细望泰山情由景生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望中所感抒怀言志 一览众山小。
名句赏析一锤定音
2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作者怎 样的雄心壮志?蕴含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表现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 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站的高,才能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 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挑战困难,才能享 受成功带来的自豪和喜悦。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理解性默写(二)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1、《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我 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 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造化钟神秀 ,__________ 阴阳割昏晓 两句虚 2、《望岳》中__________ 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作者生平
因直言敢谏触怒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不久,关内大旱,他弃官携家西去,千辛万苦跋涉 到成都,靠朋友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一座草 堂。后经友人保荐,当了检校工部员外郎,这就是 后人称他“杜工部”的由来。后因成都战乱,杜甫 又迁至夔州,过着贫穷的生活。最后病逝于湘水的 一条破船上。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在文学史上,他把 现实主义传统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 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与李白齐 名,世称"李杜"。有《杜工部集》。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之二)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为人性僻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江 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杜甫《赠花卿》)
杜甫诗两首“七步 走”
《望岳》
《春望》
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怀有远 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 第,漫游各地,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755年, 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 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 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 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 “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 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 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 部集》。
泰山是什么样子?(1分); 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1分)
(二)《春望》
1、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 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写 出作者因感时伤别的情感。 2、《春望》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 感。
布置作业:
1、默写这两首诗,课外阅读杜甫的 《登高》《春夜喜雨》等诗。 2、积累古诗中蕴含哲理的诗句。
1、诗题为《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 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而且角度有别,试对此作具体 分析。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作者怎样的
雄心壮志?蕴含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3、《春望》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4、《春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结合《春望》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 “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栏目导航
十 八 盘
听名家朗诵录音, 初步感知诗歌魅力
自由诵读思考
A、《春望》中哪两个词在章法上 呈上启下? B、《春望》中哪一句总写诗人忧 国思家的形象?
自由诵读思考
《望岳》描写了泰山 怎样的特点,从哪些 句子可以看出?
地域之广阔 齐鲁青未了 景色之秀美 造化钟神秀
山势之高峻 阴阳割昏晓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 杜甫赴洛阳应试落第,于是漫游齐、赵(今 山东、河南、河北省)一带,这诗是游泰山 时所作。杜甫的父亲杜闲这时官兖州司马。 可能当时急于省亲,来不及登泰山,所以写 了《望岳》。
《春望》写作背景: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诗人赴奉先(今陕 西蒲城)探亲,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 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七月,肃宗 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 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 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 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 凤翔县。《春望》写于757年1月他逃离长安 的前夕。诗篇集中抒发了诗人伤悼国家残破、眷 念亲人,“感时”与“恨别”交织的满腔愁情。
借花鸟之景抒______之情。花鸟本应使人快乐,诗人
感时伤别,见到花鸟反自落泪伤心。(触景生情) 因_________
感伤
也可解释为移情于物,花鸟也是有情物,它们也因悲 伤哀怨而溅泪惊心,以此衬托诗人心情。
温馨提示:可 从词语、修辞、 句子、写作手 法、感情等角 度任意谈。
学生独唱 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 “岱宗夫如何”是什么意思,描绘“齐鲁青未了” 所展现的画面。 答:“岱宗夫如何”的意思是: “齐鲁青未了”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 苍翠的山色中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2分)。 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的什么精 神和气概? 2分; 答: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和登上绝 顶、俯视一切的气概。
3、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4、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 思想感情。
5、《春望》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 包含哪两层意思?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 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望。
内涵丰富众说纷纭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联一般有两种解释: (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 (2)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 你赞成哪一种解释? 理由是什么?
《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
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 健拔的风格。 《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 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
理解性默写(一)
1、《春望》一诗中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的千古 诗句: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2、《春望》一诗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对国 事的忧伤,对家人思念感情的两句诗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