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约词与豪放词特点比较
(完整版)婉约词与豪放词特点比较

婉约词与豪放词特点比较明人张^首先明确地用婉约、豪放的概念来概括词中这两种不同的创作倾向,他在《诗余图谱》中说:“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
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
”对于词的婉约与豪放的特点的比较,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以讨论。
(一)题材内容不同婉约词在题材内容方面,以儿女情长、欢爱离别为第一主题,不太涉及民生大计,而是歌咏那些在居于正统地位的“诗”中不宜歌唱的主题。
豪放派词作题材广阔。
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
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象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
词一出现,就以“艳情”为宗旨,这就确立了诗庄词媚、诗雅词俗的分野。
这一分工,给了士大夫一个发泄情欲的途径,尤其天然的合理性和反封建性,因此,题材主题上多以描写男欢女爱、儿女情长、生离死别、感时伤世为主,是都市繁华、艳月歌舞等市井文化的产物,娱乐色彩比较浓厚。
自词之诞生,直至柳永发挥至极致,“词为艳科”的俗的属性就这样天坛合理地存在着、发展着。
但如果任其从俗媚俗地发展下去,势必为士大夫等正统文化的代表们所不满,甚至会毁掉这一新兴的诗歌体裁。
而就在此时,苏轼“以诗为词”,标举“词是古人长短句诗也”的倡导,并非要抹煞次的特殊审美趣味,他指示要用诗之雅来改造词之俗,提倡词的品格,使之能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境界,因此出现了后来的豪放词,词的风格日趋变雅,并且多以军情国事等题材为主,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这便是婉约词与豪放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不同。
(二)艺术表达方式不同婉约词表达上侧重含蓄婉约,并不像豪放词那样直抒胸臆,这主要是与其题材内容有关。
婉约词适宜合于音乐,演唱男女情爱的内容,婉转柔美,轻歌曼舞,这样才能更好的把它的艺术美展示出来。
试想,在酒宴樽前,灯红酒绿之下,依红偎翠之时,如果真请关西大汉来高歌政治风云,大谈治国安邦之道,岂不大煞风景!这一切都恰恰是所谓遣宾娱兴的需要。
婉约派与豪放派的区别

婉约派与豪放派的区
别?
1.宋代,是词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耸立着争雄对峙、相映生辉的两座奇峰;这就是以柳永、李清照为旗帜的婉约派和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
顾名思义,婉约派和豪放派显然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词风。
2.(1)题材的广阔和狭窄是豪放派与婉约派最显著的区别。
3.(2)在词的形式上,婉约派与豪放派也走着两条不同的路子。
婉约派词人一般都更注重词的形式,就拿婉约派中成就最著的李清照来说吧,明明面对着国破家亡、穷愁潦倒的严酷现实,却抱定“词别是一家”的艺术偏见,生怕在词作中流露出一丝半点。
而豪放派则不是为形式所羁,而是充分调动形式为表现内容服务。
最突出的是苏轼,苏轼充分发挥词这种独特语言文学样式的长处,利用长短句的错落形式,造成节奏的舒卷变化,用词造句也力求铿锵响亮;从而达到了形式与内容与情感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
4.(3)表现手法不同,婉约派写景则铺叙细腻,曲尽其形,且辞藻华美,抒情则委婉含蓄;而豪放派写景则大笔勾勒,朴实明快,不用辞藻,
婉约派与豪放派的区别1
抒情则直写胸臆。
此可比较李清照《声声慢》与
苏轼《念奴娇》便知。
而豪放派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结构上跳跃动荡,纵横潇洒,造成
一种开阔、健朗的艺术境界,格调显得清超豪迈,固然为婉约派所不及,但在具体形象以及人物心
理状态的细致描写和刻画上似稍逊于婉约派。
2
婉约派与豪放派的区别。
宋词中的婉约与豪放风格之辨析

介绍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其中宋词是古代文学中的瑰宝之一。
宋词以其精致的语言、深情的表达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在宋词中,婉约与豪放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本文将详细分析宋词中的婉约与豪放风格之间的区别和特点,以及它们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和意义。
婉约风格婉约的定义婉约是指一种温和、柔美、委婉的风格。
它以精致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为特点,通过隐喻、比喻、拟人和象征等修辞手法来表现深情和意境。
婉约风格的特点1.轻柔细腻:婉约风格以轻柔细腻的笔触展现情感,不夸张、不直接,而是通过微妙的描写和间接的表达来打动读者的心灵。
2.委婉含蓄:婉约风格追求含蓄的表达方式,往往使用隐喻和比喻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感受。
3.柔和意境:婉约风格通过诗情画意的描写,创造出柔和的意境,给人以宁静、安详的感觉。
4.人文关怀:婉约风格注重表达对人生的关怀和对社会的思考,关注人性的善恶和生活的真实。
1.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首词以清新的意境和婉约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李清照《如梦令》:“罗帐暖,床帐凉。
梦里梦见你,梦醒泪沾裳。
”这首词以细腻的语言传达了女性对爱情的思念和眷恋。
豪放风格豪放的定义豪放是指一种大胆、激情、奔放的文学风格。
它以生动活泼、直接坦率的表达为特点,注重对情感的直接爆发和积极的表达方式。
豪放风格的特点1.激情奔放:豪放风格强调情感的直接表达,不加掩饰,让读者能够真实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激情和冲动。
2.形象生动:豪放风格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和情境,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作者的热情和激情。
3.自由奔放:豪放风格崇尚自由和无拘无束的表达方式,不拘泥于传统的文学规范,大胆创新,充满个性。
4.爱情豪放:豪放风格在爱情词中尤为突出,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和对爱情的狂热追求。
1.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不道闲情是旧时,奈良天子今王师。
婉约派 豪放派区别

婉约派豪放派区别宋词两大风格:婉约派,豪放派。
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虽各因其质,而词贵感人,要当以婉约为正。
”徐师曾的说法与张綖相近。
婉约与豪放并不足以概括风格流派繁富多样的宋词,但可以说明宋词风调具有或偏于“阴柔”之美、或偏于“阳刚”之美的两种基本倾向,有助于理解宋词的艺术风格。
婉约,是宛含蓄之意,辞意婉约。
词本来是为合乐演唱而作的,起初演唱的目的多为娱宾遣兴,演唱的场合无非宫廷贵家、秦楼楚馆,因此歌词的内容不外离思别愁、闺情绮怨,“香软”的词风。
北宋词家承其余绪,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且都能各具风韵,自成一家,然而大体上并未脱离宛柔美的轨迹。
因此,前人多用“婉美”“软媚”、“绸缪宛”、“曲折委婉”,来形容他们作品的风调。
明人径以“婉约派”来概括这一类型的词风,应当说是经过长时期酝酿的。
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
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内容比较窄狭。
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
如《弇州山人词评》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法。
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
豪放派的形成与发展约分为四个阶段。
范仲淹写《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发豪放词之先声,可称预备阶段。
苏轼大力提倡写壮词,欲与柳永、曹元宠分庭抗礼,豪放派由此进入第二阶段即奠基阶段。
但豪放词派毕竟肇始于此。
南宋词论家王灼说苏轼作词“指出上天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近世作词者不晓音律,乃故为豪放不羁之语,遂借东坡、稼轩诸贤自诿。
苏轼之后,经贺铸中传,加上靖康事变的引发,豪放词派获得迅猛发展,集为大成。
这是第三阶段即顶峰阶段。
这一时期除却产生了豪放词领袖辛弃疾外,还有李纲,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元干、张孝祥、陆游、陈亮、刘过等一大批杰出的词人。
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不同

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不同与豪放派的不同婉约派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婉约,派。
婉约,即婉转含蓄。
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转和谐,语言圆润清有一种柔婉之美。
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欧阳修、秦观、周邦李清照( 彦、李清照(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 著名的女词人)等。
豪放派豪放派,豪放派,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
格流派之一。
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欧阳王安石、苏轼、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 苏辙都曾用“豪放” 一词衡文评诗。
一词衡文评诗。
第一个用“豪放” 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
是苏轼。
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轼、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以后遂相沿用。
婉约派诗代表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处。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处。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李清照( ),今山东李清照(1084-1155),今山东- ), 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
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
早期生活优裕,词人,婉约词派代表。
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 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能诗,留存不多,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完整版)婉约派与豪放派词风比较

婉约派与豪放派词风比较宋代,是词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耸立着争雄对峙、相映生辉的两座奇峰;这就是以柳永、李清照为旗帜的婉约派和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
顾名思义,婉约派和豪放派显然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词风。
那么,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不同之处?这里,我觉得应该注意历代评论家、作家概括豪放派的开拓者和主要代表苏轼的词的创作特色时常用的一句话,即“以诗为词”(见《后山诗话》等)。
评价苏轼的褒贬双方都众口一词,可见此说是有道理的。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很赞同中国科学院编《中国文学史》的说法:“词的诗化,并不是取消词作为独立文学样式的体制和格律,而是意味着词的题材的扩大,作家个性更鲜明的呈现和语言的革新。
”我想基于此还加上音律的突破一条,从题材、形式(包括音律、语言)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试对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不同词风作一粗浅的分析比较。
至于两派词人各自身世经历、才学性情等对其词风形成的影响,限于篇幅,略去不谈。
一、题材:“樽前”“花间”与“塞外”“江天”题材的广阔和狭窄是豪放派与婉约派最显著的区别。
纵观从婉约派的开山鼻祖温庭筠到后来的吴文英、王沂孙这三百余年间所谓“以婉约清丽为宗”的词人作品,数量浩繁而题材狭窄,绝大部分是写伤离送别、男女恋情、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
虽其间柳永、李清照等有所开拓,但毕竟难脱桎梏。
而豪放派则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藩篱。
苏轼以一个革新者的勇气,把词从“娱宾遣兴”的工具改造发展为独立的抒情艺术;把词从“樽前”“花间”推向较为广阔的社会人生。
“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载熙《艺概》),山川景物、记游咏物、农舍风光以及吊古感旧、说理抒怀等都大量写入词中。
如《念奴娇》(“大江东去”)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最能体现这一特色的不朽名作。
到南宋辛弃疾,又有了新的发展。
在此不赘言。
婉约派那么多词人,那么多词集,词作总数达数千首之巨,但即使是统统加起来,就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以及题材范围而言,恐怕还远不及苏轼一个人的三百多首词之广阔!二、形式:削足适履与革新突破在词的形式上,婉约派与豪放派也走着两条不同的路子。
婉约派和豪放派的区别

婉约派和豪放派的区别
主要是风格的不同: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多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表达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扩展资料
豪放派:
豪放词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
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这则故事,表明两种不同词风的对比。
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婉约派:
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
婉约,即婉转含蓄。
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张先、晏殊、晏几道、欧阳修、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等(一般也包括晚唐五代时期的温庭筠和李煜)。
婉约词与豪放诗:两种文学风格的比较

婉约词与豪放诗:两种文学风格的比较引言婉约词与豪放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两种不同的创作风格。
婉约词以细腻、委婉、含蓄为特点,而豪放诗则更为奔放、豪情激荡。
本文将对这两种文学风格进行比较和探索,由浅入深地探讨它们的起源、特点、表现形式以及对后世文学影响等方面。
一、起源背景1.婉约词的起源:婉约词起源于南朝时期,主要流行于唐宋时代。
2.豪放诗的起源:豪放诗起源于魏晋时期,开展于南朝宋代。
二、特点比较1.婉约词的特点:•细腻描写情感,表达内心真挚之情。
•着重意境营造,追求雅致和典雅之美。
•文字华丽精炼,意境优美。
2.豪放诗的特点:•挥洒自由不羁情感,追求奔放真实之美。
•用词豪放张扬,直抒胸臆,抒发心中所想。
•倡导自由创作,破除限制,追求个性表达。
三、表现形式对比1.婉约词的表现形式:•多采用双调和长短句相结合的方式。
•注重音韵和韵味的表达,以古乐府为韵脚。
2.豪放诗的表现形式:•运用各种格律、韵脚与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技巧丰富,在布局、语言运用上灵活自由。
四、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婉约词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婉约词风格影响了宋代文人,并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
•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婉约派艺术风格。
2.豪放诗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豪放诗激励了唐宋以及明清时期的文人追求创新精神与个性表达。
•留下大量的优秀作品,对后世文学刮起了一股自由奔放的风潮。
结论婉约词与豪放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两种不同而鲜明的创作风格。
婉约词以细腻、委婉为特点,注重意境营造,而豪放诗则追求奔放、直抒胸臆之美。
它们在表现形式、对后世文学影响等方面也有着不同的特点。
这两种风格都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多样性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婉约词与豪放词特点比较明人张綖首先明确地用婉约、豪放的概念来概括词中这两种不同的创作倾向,她在《诗余图谱》中说:“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
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
”对于词的婉约与豪放的特点的比较,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以讨论。
(一)题材内容不同婉约词在题材内容方面,以儿女情长、欢爱离别为第一主题,不太涉及民生大计,而就是歌咏那些在居于正统地位的“诗”中不宜歌唱的主题。
豪放派词作题材广阔。
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
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象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
词一出现,就以“艳情”为宗旨,这就确立了诗庄词媚、诗雅词俗的分野。
这一分工,给了士大夫一个发泄情欲的途径,尤其天然的合理性与反封建性,因此,题材主题上多以描写男欢女爱、儿女情长、生离死别、感时伤世为主,就是都市繁华、艳月歌舞等市井文化的产物,娱乐色彩比较浓厚。
自词之诞生,直至柳永发挥至极致,“词为艳科”的俗的属性就这样天坛合理地存在着、发展着。
但如果任其从俗媚俗地发展下去,势必为士大夫等正统文化的代表们所不满,甚至会毁掉这一新兴的诗歌体裁。
而就在此时,苏轼“以诗为词”,标举“词就是古人长短句诗也”的倡导,并非要抹煞次的特殊审美趣味,她指示要用诗之雅来改造词之俗,提倡词的品格,使之能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境界,因此出现了后来的豪放词,词的风格日趋变雅,并且多以军情国事等题材为主,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这便就是婉约词与豪放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不同。
(二)艺术表达方式不同婉约词表达上侧重含蓄婉约,并不像豪放词那样直抒胸臆,这主要就是与其题材内容有关。
婉约词适宜合于音乐,演唱男女情爱的内容,婉转柔美,轻歌曼舞,这样才能更好的把它的艺术美展示出来。
试想,在酒宴樽前,灯红酒绿之下,依红偎翠之时,如果真请关西大汉来高歌政治风云,大谈治国安邦之道,岂不大煞风景!这一切都恰恰就是所谓遣宾娱兴的需要。
而豪放词表达起来喜欢直抒胸臆,开门见山地切入主题。
对于“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的豪放词来说,其深邃的思想,高雅的情趣,引人深思的哲理,“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艺术风格,足以使人倾倒,故无暇无须作太多的辞藻修饰。
这两种表达方式,无所谓孰就是孰非,都就是为其主题而服务的,各有各的长处。
试想,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去表达儿女情长,或用婉约含蓄的方式去抒发壮志豪情,那势必会大大消减它们的艺术性,令人读起来十分别扭。
(三)意境味道不同婉约词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主题的消遣娱乐性质注定了婉约词要与音律结合起来,与着节拍唱与,因此比较柔美,甚至奢华。
内容上强调对风花雪月,离别伤感,故国情怀的表达,使得婉约词必须敏感细致,崇尚艺术的美的境界,这样才有它的存在价值。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就是一种闲情逸致的小资情调,就是一种柔与的美,读起来很美妙,回味起来更美,经得起推敲。
豪放词给人的感觉就就是大气磅礴,有气势,像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与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它不像婉约词那样重视音律的谐婉,豪放词不拘守音律,内容比较充实。
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
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与领袖。
豪放词派不但“屹然别立一宗,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沾溉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
豪放词与婉约词比较宋词中的婉约、豪放问题,就是一个关乎到如何认识宋词的整体成就、发展规律及词人在词史上地位的问题。
不管您就是否同意这种两分法,这都就是词学研究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近年来,学术界对此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据不完全统计,各地报刊发表的文章有十几篇,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意见。
但就是,不管就是赞成这种两分法(或理解为两种基本风格,或理解为两种流派,或理解为阳刚与阴柔两种美学范型),还就是否定这种两会法(或认为婉约、豪放只就是多种流派的两种,或认为二者只就是多种风格的两种),都对以下两个问题注意不够。
一就是用婉约、豪放的明确概念来论词,尽管源于明人张yán@①,但对词中这两种创作倾向的认识则就是从宋代就开始了的。
二就是很少有人注意到前人在论述这一问题时的出发点,即词中婉约、豪放问题的提出就是与诗词的体性之辨相联系的。
这两点就是相互关联的。
因而我们把它放在一起论述。
一最早意识到宋词中有两种不同创作倾向的就是欧阳修。
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云:“范文正公(仲淹)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
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
而这种被欧阳修讥讽的“穷塞主之词”,正与欧阳修写的诗若合符契。
《隐居诗话》云:“晏元献殊作枢密使,一日,雪中退朝,客次有二客,乃欧阳学士修、陆学士经。
元献喜曰:…雪中诗人见过,不可不饮也‟。
因置酒共赏,即席赋诗。
”就是时西师未解,欧阳修句有“主人与国共体戚,不惟喜乐将丰登。
须怜铁甲冷彻骨,四十余万屯边兵”。
此诗因“颇述边镇之劳苦”,而惹得“元献怏然不悦”。
被人称为“开宋代豪放词先声”的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被欧阳修讥为非“本色”的“穷塞主之词”,有趣的就是,欧阳修却冒着权贵不喜的风险用诗写“边镇之劳苦”。
在欧阳修瞧来,诗词有别,“分工”明确,范仲淹的“穷塞主之词”,若就是言志之诗,自就是当行本色,若填入小词,则不免旁门左道了。
到了苏轼,有意创立一种新词风,以与传统词风相对抗,使词中的两种创作倾向更为明显。
这一现象立即引起了词学界的注意。
王直方云:“东坡尝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游‟?二人皆对曰:…少游诗似词,先生词似诗‟”。
〔(1)〕苏轼的另一个弟子陈师道也说:“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2)〕十分明确地指出苏轼所代表的创作倾向就就是词的“诗化”,她所创作的“豪放”词就就是与“本色”词相对的“诗化”词。
其后的李清照也批评苏词“皆句读不葺之诗耳”。
〔(3)〕而从肯定苏轼的创作倾向的一些议论来瞧,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
胡寅云:“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
于就是《花间》为皂隶,而耆卿为舆台矣。
”〔(4)〕王灼说:“东坡先生以文章余事作诗,溢而作词曲,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
或曰:…长短句中诗也‟,为此论者,乃就是遭柳永野狐涎之毒。
诗与乐府同出,岂当分异?若从柳氏家法,正自分异耳。
”〔(5)〕二人都指出苏轼的新词风与《花间集》、柳永词为代表的传统词风迥别,而苏轼的“乐府(词)”却与诗“岂当分异”?尽管王灼不同意别人视苏轼词为“长短句中诗也”,而她自己却恰恰视苏轼词为“长短句中诗也”。
我们再瞧宋人对“豪放”词风的另一代表辛弃疾的议论。
范开《稼轩集序》说,辛弃疾就是“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方将敛藏其用,以事清旷,果何意于歌词哉,直陶写之具耳。
”这种把词当作“陶写”“经济之怀”的工具的创作主张,与“诗言志”的传统一脉相承。
而潘fāng@②说得更为明确:“东坡为词诗,稼轩为词论。
”〔(6)〕从宋人的论述中不难瞧出,她们把范仲淹肇其端、苏东坡开其风、辛弃疾集其成的词的创作倾向,瞧作一种与传统词风相对的词的“诗化”倾向,她们所创作的词自然就就是有别于“本色”词的“诗化”词了。
明人张yán@①首先明确地用婉约、豪放的概念来概括词中这两种不同的创作倾向,她在《诗余图谱》中说:“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
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
然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就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就是豪放”。
徐师曾就张延的瞧法进一步发挥说:“至论其词,则有婉约者,有豪放者。
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
盖虽各因其质,而词贵感人,要当以婉约为正。
否则,虽极精工,终乖本色,非有识之所取也”。
〔(7)〕词重抒情,尤其就是重在表现超出“礼义”规范的情感,不同于“言志”之诗。
因“婉约”词“旖旎近情”,符合“词贵感人”的特质,故“当以婉约为正”。
而“豪放”词趋向于诗的“言志”传统,较少抒发超出“礼义”规范的个人情感,故“虽极精工,终乖本色”。
而王世贞的瞧法则更为明确。
她说:“词须婉转绵丽,浅至儇俏,于闺詹内奏之,一语之艳,令人魂绝,一字之工,令人色飞,乃为贵耳。
至于慷慨磊落,纵横豪爽,抑亦其次,不作可耳。
作则宁为大雅罪人,勿儒冠而胡服也。
”〔(8)〕那种“婉转绵丽、浅至儇俏”的婉约词,以抒发违背“大雅”的情感、追求审美快感为己任,而不同于文学史上的任何一种文学。
而“慷慨磊落、纵横豪爽”的豪放词,以词体的形式,表达了诗的内涵,故王世贞称之为“儒冠而胡服”。
元明清三代肯定苏轼词风的人,也总就是把苏轼词与“风骚”、“六义”相联系,把它与诗相提并论。
元代叶曾为《东坡乐府》写的序中就说:“公之长短句,古《三百》篇之遗旨也……东坡先生以文名于世,吟咏之余,乐章数百篇,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真得六义之体。
”清人陈廷焯几乎说了同样的话:“东坡不可及处,全就是去国流离之思,却又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所以为高。
”〔(9)〕就连苏轼自己也公开承认自己的词就是“古人长短句诗也”。
她在《与蔡景繁》中说:“颁示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
得之惊喜,试勉继之”。
而辛弃疾更就是“果何意于歌词哉”,而把词当作“陶写之具”,以抒发满腔忠愤。
因而,我们把苏辛为代表的创作倾向,称之为词的“诗化”,把“豪放”词视为“诗化”词,恐怕不就是厚诬古人吧。
二宋词中之所以会形成婉约与豪放两种创作倾向,就是由多种原因决定的。
首先,这两种创作倾向的形成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
婉约词风的定型时期,正就是中国封建社会从繁盛走向衰落的晚唐五代。
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仍,时运衰颓,朝不保夕。
这使文人们“致君尧舜”、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失去了实现的外部条件,她们由追求社会政治价值转而追求自我价值,追求内在情感的满足与审美快感。
晚唐诗人李商隐就公开批评“周公孔子之道”,她说:“盖愚与周孔俱身之耳”,所以“夫所谓…道‟者岂古所谓周公孔子者独能耶”?〔(10)〕在她瞧来,人皆有“道”,而非周孔所能垄断。
进而提出文学的功能在于独抒“性灵”,张扬人性:“人禀五行之秀,备七情之动,必有咏叹,以通性灵。
”〔(11)〕那种外在的“政教人伦、修齐治平”,在她们瞧来,远不如痴男怨女们的缠绵悱恻,歌宴舞席上的声色之娱更令人销魂荡魄。
文学回归到人本身,被压抑了几千年的人的“七情”成为文学的真正主题。
畸形繁荣的城市经济(成都、金陵等),为这种艺术趣味提供了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