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
保护红树林研究报告

保护红树林研究报告引言红树林是一种生态系统,由红树树种组成,并分布在沿海地区。
它们在维持海岸线稳定、提供栖息地和净化水源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红树林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威胁,包括城市化、污染、过度伐木和气候变化等。
本文旨在研究并提出措施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
1. 规划可持续发展为了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规划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部门需要制定并执行合适的政策,确保红树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这包括建立专门的红树林保护区,限制开发和破坏性行为,并鼓励可持续的旅游业。
2. 加强环境监测为了了解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需要加强环境监测。
这包括定期监测水质、土壤质量和种群数量,并利用科学数据制定保护策略。
政府和科研机构应该合作开展这项工作,并共享数据。
3. 加强公众教育公众教育是保护红树林的关键。
人们需要了解红树林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红树林的影响。
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应该组织宣传活动、举办讲座和培训班,提高公众对红树林保护的认识。
4. 促进可持续利用为了保护红树林,我们需要寻找可持续利用红树林资源的方式。
例如,开展红树林旅游项目,但要确保游客和经营者的行为不会对红树林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还可以考虑红树林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等可持续利用方式。
5. 加强国际合作红树林生态系统不仅在国内扮演重要角色,也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国际合作也是保护红树林的重要一步。
各国政府应该加强合作,共享经验和技术,在保护红树林方面取得更大的成果。
结论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是一项艰巨而非常重要的任务。
通过规划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监测、加强公众教育、促进可持续利用和加强国际合作,我们可以为红树林的保护付出努力并取得积极成果。
只有确保红树林的健康,我们才能继续享受其带来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在结束之前,让我们共同关注红树林保护,为未来的世代创造一个更可持续的环境。
注:这是一篇基于虚拟信息的生成文本,仅供参考。
红树林资源保护调研报告

红树林资源保护调研报告红树林资源保护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红树林是我国沿海地区独特而重要的生态系统,它是沿岸带地区的重要生态保护屏障,对于维护海岸线稳定、净化水体等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增加,红树林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和威胁。
为了更好地保护红树林资源,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当前红树林资源保护的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民众对红树林资源保护的认知和态度,并根据调查结果选择了若干个调查点进行实地考察,以了解红树林资源的实际状况和面临的问题。
三、调研结果1. 资源现状:经过实地考察,发现红树林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破坏。
部分地区存在乱砍滥伐和不合理开发利用的现象,导致红树林面积减少,物种数量减少。
2. 缺乏保护意识: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民众对红树林资源保护的认知较低,缺乏相应的保护意识。
很多人对红树林的重要性和保护价值了解不够,存在对红树林开发利用的过度追求。
3. 法律法规不完善:红树林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相关法律对违法破坏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导致部分开发商和个人逃避法律制裁,继续破坏红树林资源。
四、问题分析1. 缺乏保护意识问题:民众对红树林资源保护的认知较低,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广大民众的保护意识。
2. 管理不善问题:红树林资源保护管理部门存在管理不善、监管不到位的问题,需要加强管理力度,完善保护措施。
3. 法律法规不完善问题: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提高对违法破坏行为的惩罚力度,加强监督执法工作。
五、解决方案1.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民众对红树林资源保护的认识,加强保护意识。
2. 加强管理力度:加大管理部门的投入,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红树林资源保护的管理机制,确保保护措施落地。
3.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红树林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提高对违法破坏行为的法律惩处力度,加强执法和监督工作。
中国红树林湿地重金属污染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红树林湿地重金属污染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红树林湿地是我国海岸线上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其高度海洋化和盐碱环境下,动植物能够在严酷环境中顽强生存,为海洋自然保护区提供重要地位。
然而,由于近年来部分地区严重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一些红树林湿地面临着环境污染的危机,严重影响其生态保护功能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其中,重金属污染是该地区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根源并对其进行有效治理。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红树林湿地重金属污染的调查研究,了解其污染现状及主要污染源,寻求治理方法和途径,促进该地区红树林湿地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1、重金属污染调查研究:对所选取的红树林湿地进行地面和水体采样,采取先进的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研究样品中重金属的种类、含量、分布等方面,揭示污染的程度和现状,为后续治理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2、重金属污染源分析研究:对区域内的生产企业、排放管理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找出污染的源头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建议。
3、治理工作方案研究:综合考虑调查研究和污染源分析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包括技术措施、机构管理、法规建设等方面,为红树林湿地重金属污染治理工作提供思路。
本研究采取综合性的实证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将借鉴相关国内外期刊、资料库、专家专业知识等资料,加上实地调查,采样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四、预期成果
本研究将为红树林湿地重金属污染治理工作提供调查数据和治理思路,并能够为沿海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红树林湿地提供有益的参考。
未来,该研究成果能为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
红树林毁坏现状分析报告

红树林毁坏现状分析报告引言红树林是地球上独特而宝贵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许多动植物的栖息地和重要的渔业资源。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可持续性发展和环境污染,红树林正面临着严重的毁坏。
本报告旨在分析红树林毁坏的现状,探讨其根本原因,并提出可行的保护措施。
现状分析1. 生境破坏红树林生态系统是由红树林植物、海洋和潮汐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并且这些因素相互依赖。
然而,由于近年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迅猛,大量的红树林生境被破坏,导致物种多样性下降和生态系统崩溃。
2. 污染水污染是红树林毁坏的重要原因之一。
工业废水、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水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流入红树林。
这些污染物不仅破坏了红树林植物的生长环境,还影响了生物多样性和食物链的稳定性。
3. 过度捕捞红树林为许多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和繁殖场所。
然而,由于过度捕捞的现象日益严重,许多重要的渔业资源正在减少。
这不仅对渔民的生计造成威胁,也影响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4. 气候变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红树林面临着更大的威胁。
气候变化导致了更频繁和更强烈的自然灾害,例如飓风和洪水,这可能会摧毁红树林,破坏其结构和功能。
根本原因分析1. 缺乏环境意识许多人对红树林的价值和重要性缺乏充分的认识,忽视了其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贡献。
缺乏环境意识导致了对红树林的过度开发和污染,进一步加剧了毁坏的问题。
2. 经济利益驱动红树林周边地区的经济活动往往以资源开发和利益为导向,忽视了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考虑。
这种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思维模式是红树林毁坏的根本原因之一。
3. 不完善的法律和监管机制许多地区缺乏有效的法律和监管机制来保护红树林。
缺乏有效执法和监测导致了违法行为的普遍存在,这进一步破坏了红树林的生态系统。
保护措施建议1. 提高环境教育水平加强对公众和决策者的环境教育,提高他们对红树林价值的认识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只有通过增加环境意识,才能实现红树林的长期保护。
广西山口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海域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广西山口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海域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广西山口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南宁市东北部,是中国最大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之一。
红树林生态系统是海陆交错的特殊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红树林生态系统面临着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海域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
本文就广西山口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海域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及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
一、重金属污染状况重金属是指相对密度大于4.5的金属元素,通常包括铅、镉、汞、铬、锌等元素。
这些重金属元素在自然环境中不易分解,对生物体具有慢性毒性和生物蓄积性,对生态系统具有较大的危害。
在山口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海域的沉积物中,研究表明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金属污染。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汞污染:在研究中发现,山口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的海域沉积物中存在着汞的污染。
汞主要来自于工业排放和农业活动,沉积于河流和海洋底部的泥沙中,经过生物转化进入生态系统中。
而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中,汞的蓄积将对红树林植物和动物产生不利影响。
2. 铅污染: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的海域沉积物中还存在着铅的污染。
铅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重金属元素,主要来源包括燃煤、化肥、电镀、废水排放等。
铅的累积会影响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底栖生物和鱼类等生物。
山口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海域沉积物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金属污染,这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构成一定的威胁。
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针对山口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海域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需要进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以了解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为后续的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生物毒性评价:针对海域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需要进行生物毒性评价。
通过生物毒性测试,可以评估汞、铅等重金属元素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从而了解其对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底栖生物、鱼类等生物的影响程度。
深圳红树林保护区水质重金属含量

Ab s t r a c t :T h e c o n t e n t a n d i n lu f e n c e o f t h e s e v e n h e a v y me t ls a o f C r ,C d,P b,C u, Mn,Z n a n d N i we r e s t u d i e d b y mo n i t o i r n g t h e w a t e r f r o m 5 s a mp l e s i t e s i n ma n g r o v e n a t u r e r e s e r v e s o f t h e S h e n z h e n b a y f o r t w o y e a r s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t h e c o n t e n t s o f P b a n d Cd i n a l l s a mp l i n g s i t e s we r e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0 . 0 5 mg / k g a n d 0 . 0 1 mg / k g.
第3 0卷 第 4期
2 0 1 3年 7月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J O URNAL OF S HE NZ HEN UN I VE RS I TY S C I EN CE AND E NGI NE E RI NG
红树植物对海水污染的净化探究

红树植物对海水污染的净化探究作者:廖洋邓淇丹陈靖文海韵来源:《学苑创造·C版》2021年第11期近年來,随着沿海地区工业化发展加快,工业污染物排放入海洋的情况日益加剧。
重金属元素是近海海域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生长在沿海地区的红树植物,因其特殊的自然地理分布和生长环境,能吸收、富集土壤和水体中的重金属,具有很强的净化功能。
我们决定探究红树植物对海水中重金属如铜、铅元素污染的净化作用,希望以此呼吁人们保护红树林以及海洋生态环境。
实验周期为五个月,主要有以下步骤:①选取红树植物(秋茄和红海榄);②移植红树植物;③配制培养液(人工海水、以硫酸铜和乙酸铅来配制的重金属溶液);④观察记录红树植物的生长状况;⑤采集样本(叶片、植株根茎、水、土壤);⑥测定数据(在实验室中对样本进行分取、研磨、过筛、烘干、称重、消解等处理后,测定样本中的铅含量和铜含量);⑦记录和分析数据。
实验显示,红树植物对水体中的重金属元素有一定的富集能力和耐受力;红树植物各器官积累、净化重金属的能力不同;同种红树植物对不同的重金属净化能力存在差异。
结论:红树植物能通过自身机制将重金属污染物吸附后沉积在体内,以此净化被污染的海水,在治理水体污染方面具有一定的生态价值。
本项目也存在不足,比如本项目是简易的沙培实验,不能反映红树植物在自然环境下的真实生长状态,有一定局限性;实验周期较短,只有五个多月,对于红树植物的生长来说,还不足以充分说明其各器官对铜、铅的富集和耐受程度。
本项目全程得到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的支持和指导。
探究心得之廖洋我作为这一次科技研究小组的组长,一直很担忧因不懂融入团队而不能尽到组长的职责。
但在研究过程中,我和组员们不断接触,互相了解,为完成好研究这一目标一起努力,最终成了朋友。
我因此收获了新的友谊,也更敢于大胆与他人交流沟通。
实验过程中,也会发生出现失误的小插曲,比如我们因仪器显示数据出错而称量错误2号箱的乙酸铅加入量。
热带及亚热带滨海湿地—红树林生态系统

群落结构位置
灌木/乔木 灌木 乔木 灌木 乔木 乔木
灌木/乔木 乔木
类别
真红树
1 假茉莉 2 黄槿 3 卤蕨
Clerodendrum inerme Hibiscus tiliaceus Acrostichum aureum
灌木 乔木 蕨类植物
假红树
1 露兜树 2 芦苇 3 莎草
Pandanus tectorius Phragmites australis Cyperus *
The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Coastal Wetland -Mangroves Ecosystem
主要内容
CONTENT
1. 红树林生态系统简介
Part 1. Brief Introduction of Mangrove Ecosystem
2. 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群落
Typical Mangrove Sites Our Research Group Visited
1.1 什么是红树林(生态系统)
What is Mangrove (Ecosystem)
问题一 什么是红树林?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及河口潮间带, 受周期性海水浸淹的木本植物的总称。
红树林生态系统是世界上最富多样性、生产力最 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
3. 拉姆萨尔湿地公约和世界自然基金会保护的红树林——香港米浦红树林
Mai Po Mangrvoe, Hong Kong, which is listed as Reserve by Ramsar Convertion and WWF
米浦红树林是香港面积最大、植物种类最为 齐全的红树林。主要树种有秋茄、桐花、木 榄、白骨壤、老鼠簕、海漆。底泥为泥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树林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摘要:红树林湿地,因其固有的一些特性,能够净化来自潮汐、河水、地表径流所携带的重金属污染物。
近年来红树林湿地重金属污染问题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们的极大关注,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重点对红树林沉积物中的重金属的分布,迁移与释放以及其对红金属污染的净化机制进行了综述;此外还对不同的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介绍。
最后,对今后红树林的研究趋势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红树林沉积物;重金属;分布;净化机制;污染评价随着人口膨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急速发展,再加上飞速发展的海洋船泊运输业、农业和渔业等人为活动的影响,大量的污染物被排放到江河湖海中,这样就会给环境带来沉重的生态恢复的压力[1]。
尤其是重金属污染物,因不能被生物降解、残留时间长,而且通过食物链富集等特性,受到我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如何处理受重金属污染的水体和土壤日益受到环境和生态学家们的重视。
传统的重金属处理方法,如物理、化学方法,都存在价格昂贵、易造成二次污染等缺陷。
由于植物除重金属具有成本低、易操作、无副作用等特点,得到迅猛发展,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湿地中生长的红树林植物群落了。
红树林湿地是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湾、河口潮间带重要的植被类型,对维护海湾河口地区的生态平衡起这重要的作用。
现在将红树林湿地作为废物,污水处理厂已引起关注[2]。
1 在红树林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特征的研究1.1 在红树林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和迁移近些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和各国对红树林湿地保护的重视,有关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物的富集及其与沉积物理化性状关系的研究得到了较多的开展. 从近年来国内外一些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几种主要重金属含量的测定结果,可以看出,红树林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大体上表现为:Mn> Zn> Cu、Pb> Ni> Cd[3]。
植物吸收重金属取决于环境中重金属的种类、数量以及植物的种类和特性。
在红树林群落里,不同的物种对不同重金属离子的吸收也不相同。
植物对不同的重金属吸收能力不同。
红树林对Cu、Pb、Zn、Cd的吸收累积能力有显著差异:Cu、Pb、Zn含量在叶中为:白骨壤叶>秋茄叶>桐花树叶,Cd含量为白骨壤叶>桐花树叶>秋茄叶[1]。
不同的植物对重金属吸收的能力不同。
Del Rio等人[4]曾对99种湿地植物对重金属Pb、Cu、Zn、Cd、Sb、As的吸收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A.azurea,B.vulgaris,C.fuscaturm,C.arvensis,C.dactylon等植物对重金属有较高的吸收性能。
植物的不同部位的吸收重金属能力也不同。
一般植物地下部分重金属的含量比地上部分高很多倍。
郑文教等研究表明,红树林细根是吸收重金属的主要器官,元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部位,地上部茎、枝、叶、花各元素中,Cu仅为细根中含量的26%-48%(茎皮最低),Pb仅为细根的12-22%,Zn为18-22%,Mn叶中含量较高,仅比细根低10.3%,其余部位为细根的7-20%;地下各部分的重金属含量顺序为:细根>中根>大根[5,6]。
而且缪绅裕对植物各器官中Ni 、Cu 含量进行测定(详见见表1)也表明:植株Ni 含量基本为根> 叶> 茎> 原胚轴;Cu 含量,C0 组和C1 组为根> 茎>叶> 原胚轴,C5 和C10组为根、茎> 原胚轴> 叶. 随着污水处理浓度的增大,各器官的重金属含量均增大,其中以叶中的Ni 和原胚轴中的Cu 增加最为显著。
与背景值比较,C0 组累积系数变大,各污水处理组均变小。
同一处理组中植株对Cu的累积系数平均大于Ni ,但随着污水处理浓度的上升,二者差异越来越小。
累积系数平均值大小排列有一定差异,Ni 为根> 叶> 原胚轴、茎,而Cu 为根> 茎> 原胚轴和叶。
不同处理组植株的不同器官对Ni 、Cu 的富集作用差异较大. 各器官的累积系数随污水处理浓度的上升而下降[7]。
表1 植物体各器官中Ni、Cu 含量1.2 重金属元素在沉积物中存在形态土壤和沉积物中的重金属不是简单地以某一离子或基团存在,而是以各种不同的结合形态存在的,不同形态的金属具有不同的化学活性和生物有效性,单纯地测定重金属污染物的总浓度不足以说明水体沉积物复杂的地球化学过程和确切表征其污染特性和对生物的危害性。
重金属在沉积物中的存在方式主要有4 种,即吸附、与铁锰的水合氧化物共沉淀、被有机分子络合、结合于矿物晶格中,据此可以将沉积物重金属的形态划分为: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残渣态[8]。
刘景春[9]的研究表明:东寨港红树林沉积物中Cr 以硫化物及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存在;Cu 以硫化物及有机结合态为主;Zn 主要以硫化物及有机结合态和可交换离子态存在;Cd 以残渣态为主;Pb 基本上以残渣态和硫化物及有机结合态存在。
其通过对中国主要红树林地区沉积物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Cr、Cu、As、Pb 形态中有机质- 硫化物结合态含量相对较高,这可能是由于红树林沉积物中高有机质含量和高硫含量所致。
重金属污染物在沉积物中具有不同的存在形态就涉及到不同的研究方法。
对于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或沉积物颗粒物上结合形态的的分布可直接用 X 射线衍射法(XRD)、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和质子诱导 X 射线发射分析法(PIXE)等方法测定[10]。
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总是在不断地发生时空的迁移和价态、形态的转化,这一过程极其复杂多样;归纳为四个主要物理化学作用,即:溶解-沉淀作用、离子交换与吸附作用、络合-离解作用、氧化还原作用[11]。
这些作用过程受到沉积物的酸碱度(pH)、氧化还原电位(Eh)、温度、盐度、有机质含量、植物根系及微生物生活能力等多种环境、生物因素的综合制约,进而影响着重金属在沉积物中存在的形态和分布[3]。
2 红树植物抗重金属污染的机制红树林湿地系统具有独特而复杂的净化机理,能够利用植物-土壤的共同作用,通过过滤、吸附、离子交换、植物吸收来实现对重金属离子的净化作用。
2.1 吸收到体内的重金属重新排出体外这种降解重金属毒害的方式是生物界最为常见的植物应对环境的毒害时,自我的排斥现象。
在重金属胁迫红树植物时,由于红树群落里的乔木或者灌木通过自我的净化途径,将吸收到体内的重金属排到体外环境中去。
Nies 和Siler研究不同耐性植物的金属离子吸收与代谢关系时, 认为耐性植物的原生质膜有主动排出金属离子的作用[12]。
另外, 红树植物还可以把有害的物质包括重金属离子转移到老叶中, 通过老叶脱落达到有害成分的排除。
2.2 根部富集一般情况下, 植物吸收到体内的重金属主要积累在根部, 地上部位含量极低,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植物的抗性。
红树植物所生长环境的特殊性, 其根际环境特别是根际pH 变化、Eh 状况, 根系分泌物, 根际微生物效应, 金属有机成分的改变等可能影响了红树植物根系对重金属的吸收和运输[13]。
2.3 抗氧化系统的增强重金属胁迫与其他形式的氧化胁迫相似, 能导致大量的活性氧自由基产生, 自由基能损伤主要的生物大分子蛋白质和核酸, 引起膜脂过氧化。
植物体内拥有完善的抗氧化机制的调控,为植物的正常生长提供有力的保障。
植物受到重金属的胁迫,能量代谢不足,植物就会产生大量的活性氧,植物内部的抗氧化机制发挥作用,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 、过氧化物酶(POD) 、谷胱甘肽还原酶(GR)和抗氧化剂类物质(抗坏血酸(ASA) 、谷胱甘肽(GSH) 和生育酚(VitE) 等)产生,清除氧自由基。
在镉对红树植物根系的毒害机理的研究中,发现Cd2+ 浓度为0.25~ 10mg/L 均能诱导桐花树幼苗根系CAT 、POD 活性升高[14]。
抗氧化保护酶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提高, 其抗氧化保护作用随胁迫浓度的加大而增强(详见表2)。
表2 Cd2+胁迫对桐花树幼苗根系CAT 与POD 活性的影响不同Cd 浓度下,桐花树叶POD 和SOD活性的变化的试验中,结果表明Cd 对两种酶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其中POD 对Cd 金属的敏感性大于SOD[15]。
图1 Cd 对桐花树叶片过氧化物酶(POD) 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活性的影响3.红树林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评价红树林表层积物中重金属含量比相应水相中的重金属含量高很多倍, 并易产生二次污染, 有效地评价红树林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危害情况, 有利于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管理与治理。
近些年来,有关红树林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评价和指示的研究已有较多开展。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对深圳的大亚湾的水质进行检测,结果表明, 大亚湾海域的重金属污染主要为汞和砷(其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值较高)。
红树林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的主要研究方法是采用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
前者可反映沉积物重金属富集程度,并广泛用于研究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情况。
后者可应用沉积学原理评价重金属污染及生态危害的方法。
通过地质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2种评价方法对海南岛北部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及潜在生态风险性进行了评价[16]。
4. 展望红树植物重金属耐性机理尚无系统性认识,仍需进一步研究;而且我们对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代谢途径缺乏进一步的探讨,更重要的是我们对植物抗重金属胁迫的具有机理了解的还比较浅显。
最后就是现在红树林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推广,今后一方面要注重净化效率,筛选出重金属净化效果最好的红树植物及搭配方式,同时也要严防二次污染;另一方面要兼顾经济效益,与生产实践和人民生活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1]程皓,陈桂珠,叶志鸿.红树林重金属污染生态学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9,29(7):3894-3900. [2]王文卿,林鹏.红树林生态系统重金属污染的研究[J].海洋科学,1999,3:45-47.[3]王军广,赵志忠,赵广孺,张忠伟,王鹏.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及其存在形态研究进展[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3(3):343-346.[4]Del Rio M,Font R,Almela C.Heavy metals and arsenic uptake by wild vegetation in the Guadiamar river area after the toxic spill of the Aznzlclar mined[J].Journal of Biotechnology,2002,98(1):125-137.[5]郑文教, 林鹏. 深圳福田白骨壤红 Cu, Pb, Zn, Cd 的累积及分布[J]. 1996, 27(4): 386-393. [6]郑文教, 王文卿, 林鹏. 九龙江口桐花树红树林对重金属的吸收与累积[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996, 2(3): 207-213.[7]缪绅裕, 陈桂珠.模拟秋茄湿地系统中镍、铜的分布积累与迁移[J].环境科学学报,1999, 19(5): 545-549[8]陈静生,王飞越,宋吉杰,等. 中国东部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与沉积物主要性质的关系[J]. 环境化学,1996,15(1): 8- 14.[9]刘景春. 福建红树林湿地沉积物重金属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D]. 厦门:厦门大学,2006.[10]陈小勇,曾宝强,陈利华. 香港汀角红树植物沉积物及双壳类动物重金属含量[ J ]. 中国环境科学,2003,23(5):480- 484.[11]杨永强. 珠江口及近海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分布、赋存形态及其潜在生态风险评价[D]. 广州: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12]Nies DH , Silver S , 1989. Plasnid2determined inducible efflux is responsible for resistance to Cadmium , Zinc and cobalt in Alcatigenes eutrophus [J ] . J Bacteriol , 1989, 171: 896 —900[13]Yang Y, Chen YX , Sun ZS. Progress on effects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rhizosphere [J ] .Agroenviron Mental Protection, 2001, 20(1) : 55 —58[14]李裕红,王荣富,应朝阳. 桐花树幼苗根系对镉胁迫的抗氧化生理响应[J].福建农业学报,2007,22( 2) : 193-196.[15]杨盛昌,吴琦.Cd 对桐花树幼苗生长及某些生理特性的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2003,22(1):38-42. [16]鲁双凤,王鹏,王军广,赵志忠,王瑞强,袁建平.琼北红树林湿地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及环境质量评价[J].江苏农业科学, 2011, 39 ( 4) : 431 - 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