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锂电池充电管理芯片的研究与设计

合集下载

一款基于锂电池保护芯片的均衡充电设计方案

一款基于锂电池保护芯片的均衡充电设计方案

一款基于锂电池保护芯片的均衡充电设计方案
常用的均衡充电技术包括恒定分流电阻均衡充电、通断分流电阻均衡充电、平均电池电压均衡充电、开关电容均衡充电、降压型变换器均衡充电、电感均衡充电等。

成组的锂电池串联充电时,应保证每节电池均衡充电,否则使用过程中会影响整组电池的性能和寿命。

而现有的单节锂电池保护芯片均不含均衡充电控制功能,多节锂电池保护芯片均衡充电控制功能需要外接CPU;通过和保护芯片的串行通讯(如I2C总线)来实现,加大了保护电路的复杂程度和设计难度、降低了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增加了功耗。

 本文针对动力锂电池成组使用,各节锂电池均要求充电过电压、放电欠电压、过流、短路的保护,充电过程中要实现整组电池均衡充电的问题,设计了采用单节锂电池保护芯片对任意串联数的成组锂电池进行保护的含均衡充电功能的电池组保护板。

仿真结果和工业生产应用证明,该保护板保护功能完善,工作稳定,性价比高,均衡充电误差小于50mV。

 锂电池组保护板均衡充电基本工作原理
 采用单节锂电池保护芯片设计的具备均衡充电能力的锂电池组保护板示意图如图1所示。

其中:1为单节锂离子电池;2为充电过电压分流放电支路电阻;3 为分流放电支路控制用开关器件;4为过流检测保护电阻;5为省略的。

锂电池充电管理芯片__概述说明以及概述

锂电池充电管理芯片__概述说明以及概述

锂电池充电管理芯片概述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锂电池充电管理芯片是一种关键性的电子元件,广泛应用于各种设备和系统中,用于控制和管理锂电池的充电过程。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锂电池在移动设备、可穿戴设备、电动汽车以及能源存储系统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对高效安全的充电管理方案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本文将对锂电池充电管理芯片进行全面概述,并介绍其定义、原理、功能特点以及应用领域。

此外,还将详细解释充电管理芯片的工作原理,包括充电控制功能、温度监测和保护机制以及电压和电流检测技术。

在实际应用案例分析部分,我们将通过手机电池充电管理芯片实践案例、电动汽车充电管理芯片实践案例以及太阳能储能系统中的充电管理芯片实践案例来展示该技术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情况。

最后,在结论与展望部分将总结文章中主要观点和要点,并对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展望和建议。

通过深度理解锂电池充电管理芯片的特点和工作原理,有助于推动相关技术的创新发展,提升锂电池充电效率和安全性。

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关于锂电池充电管理芯片的全面介绍,并激发对该领域研究的兴趣,促进更广泛的应用和进一步发展。

2. 锂电池充电管理芯片2.1 定义和原理:锂电池充电管理芯片是一种集成电路,它主要用于监测和控制锂电池的充电过程。

它通过与锂电池进行连接,并采集关键参数,如温度、电压和电流等。

然后,根据这些数据,利用内部算法实现对充电过程的精确控制。

锂电池充电管理芯片的工作原理基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首先,它能够对输入的直流信号进行转换和处理,以获得所需的信息。

例如,可以通过采样来测量锂电池的电压和充放电过程中的实时电流。

其次,芯片具备自我保护机制,能够在有异常情况出现时及时断开充电回路,从而防止因过热、过压或其他故障导致锂电池发生损坏或事故。

此外,在不同情况下(如温度变化、大功率输入等)还可以根据芯片内部预设的算法调整充电策略和参数设置。

2.2 功能和特点:锂电池充电管理芯片具备以下主要功能:1) 充电控制功能:芯片可根据充放电状态实时调整充电方式和策略,确保锂电池的安全和高效充电。

锂电池高压充电IC的研究与设计

锂电池高压充电IC的研究与设计

锂电池高压充电 IC 的研究与设计[摘要]锂离子电池具有充放电快速、寿命长、功率密度大等优点,因而其逐渐占据能源市场的较大份额,并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针对便携式电子产品锂电池进行研究,讨论了六种常见的充电控制方式。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电流电压特性控制方式能源市场1.引言17世纪初,伏特发明了原始电池——不同金属作电极,电解质进行能量转换。

此后200年间,随着电子产品的频繁使用,人们对高能量密度的要求,促使二次电池出现。

在这个环境下,可充电性能更好的二次电池——铅蓄电池、镍镉电池、镍氢电池以及现在的锂电池应运而生。

锂电池问世于20世纪70年代,可大致分为金属锂电池、合金锂电池、锂离子电池。

金属锂电池和合金锂电池通常不可充电,因为它们循环性不好,容易在充电时短路。

随着人们对便携、绿色可循环的追求,这两种锂电池逐渐被淘汰。

锂离子电池因具有充电快、轻便、功率密度大及循环寿命较长的优良特性,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烟、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电子,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等混合交通工具,以及航空航天领域。

目前,人们通常把锂离子电池简称为锂电池锂离子电池按照正极材料可以分为:锰酸锂电池、钴酸锂电池、镍酸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等。

其中钴酸锂和镍酸锂的热稳定性相对要低一些,但能量密度却相对高一点。

离子电池的负极也是含锂的化合物,这样才保证了锂离子电池能够进行循环充放电。

根据电解质的形态,锂离子电池又可以分为液态电解质锂电池、固态电解质锂电池。

其中,固态电解质通常是聚合物,所以固态电解质锂电池也称聚合物锂电池。

现在新能源汽车所使用的电池就是聚合物锂电池中的三元锂电池,包括镍钴锰酸锂电池(NCM)和镍钴铝酸锂电池(NCA)。

在新能源汽车所使用的三元锂电池中,NCM占据了更大份额。

锂离子电池的量产和性能提高,离不开各国对锂离子电池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1990年,索尼公司率先研发出锂离子电池,第二年就将其产业化。

尽管我国很早就开始研究锂离子电池,但在产业化进程上仍落后于日本。

锂电池充电管理芯片

锂电池充电管理芯片

锂电池充电管理芯片现在,锂电池作为一种高能量密度和长寿命的电池,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便携设备和电动车辆中。

而锂电池充电管理芯片则起到了对锂电池进行安全、高效充电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锂电池充电管理芯片的工作原理、应用领域和优势进行探讨。

锂电池充电管理芯片,也被称为锂电池充电管理IC,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能够对锂电池的充电过程进行监控和控制,确保充电过程安全、高效。

锂电池充电管理芯片通常包括电压监测、温度监测、电流控制和通信接口等功能模块。

在锂电池充电管理芯片中,电压监测模块可以实时监测锂电池的电压变化,并对其进行采样和检测。

通过电压监测模块,锂电池的电压状态可以被实时反馈,从而实现对充电过程的控制和保护。

温度监测模块则可以监测锂电池的温度情况,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对锂电池的安全性造成影响。

电流控制模块是锂电池充电管理芯片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可以根据锂电池的实际情况,调整充电电流的大小和方向。

通过电流控制模块,锂电池的充电速度和充满程度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实现锂电池的高效充电。

此外,锂电池充电管理芯片通常还会提供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的接口,如I2C、SPI等接口。

通过这些接口,锂电池充电管理芯片可以和电池管理系统(BMS)等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和控制,实现对锂电池的全面管理和保护。

锂电池充电管理芯片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便携设备方面,锂电池充电管理芯片可以保证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的安全充电和长寿命使用。

在电动车辆领域,锂电池充电管理芯片可以实现对电动车辆电池组的充电管理,确保电动车辆的行驶安全和电池寿命。

锂电池充电管理芯片相比传统充电管理方式有很多优势。

首先,锂电池充电管理芯片集成度高,能够在一个小芯片上实现多种功能模块,从而减小了电路板面积,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

其次,锂电池充电管理芯片具有高效、精确的充电控制和保护功能,可以有效提高锂电池的充电效率和安全性。

最后,锂电池充电管理芯片具有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的接口,能够与电池管理系统等设备配合工作,实现电池的全面管理。

具有高适应性的锂电池充电器IC的研究与设计概要

具有高适应性的锂电池充电器IC的研究与设计概要

I摘要锂电池由于具有体积小、质量轻、寿命长、能量密度高等优点,在便携式电子设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锂电池充电器作为电源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否为锂电池安全高效地充电,对锂电池的性能及应用来说至关重要。

为了对锂电池安全、可靠、快速、高效地充电,本文结合锂电池的基本特性以及常用的充电方法,设计了一款针对单节锂电池的充电器IC 。

本文采用了以恒流恒压充电法为基础的三阶段法:第一阶段使用小电流对电池进行预处理,对出现过放电的电池进行修复和保护;第二阶段采用较大的恒定电流对电池充电,实现快速充电的目的;第三阶段采用恒压充电,确保电池充满。

此充电器IC 的最大特点是其高适用性,可以使用各种不同的适配器和USB 端口进行供电,尤其是当其结合电流限制适配器时,兼有线性式充电和脉冲式充电的优点,使充电效率大大提高。

此外,本设计增加了芯片温度控制、电池温度检测与保护、电源状态检测和充电定时等功能等,实现了对充电过程的智能控制。

本文采用0.5µm CMOS N阱工艺,降低了成本。

通过HSPICE 仿真可知,在各种工艺角,-40℃~125℃的温度范围和4.3V~6.5V的电源电压输入范围内,电池最终充电电压达到4.1V ±0.56%。

充电器IC 结合限定电流为0.5A 的电流限制适配器进行恒流充电时,其充电效率高达96%以上。

此IC 还具有外部电路简单的特点,只需与外部少数电容、电阻配合使用,就可以完成充电功能。

文中首先对锂电池的组成及化学原理进行了简单介绍,然后介绍锂电池的特性及常用的充电方法,接着说明充电器IC 的整体结构和原理,最后着重介绍内部具体电路的设计与实现,并给出了HSPICE 仿真结果。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锂聚合物电池,充电器,恒流/恒压,电流限制适配器II ABSTRACTBecause of small size, light weight, long life and high energy densities, Li-ion and Li-polymer battery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opular i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s.Charger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the battery power management system. In order to charge battery safely, reliably, fast and efficiently, based on the Li-ion and Li-polymer battery’s character and general charging method, a charger IC for single Li-ion or Li-polymer battery is designed.The charging mode based on the CC/CV has been adopted, in which the process has been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 At the first phase, the battery is pre-charged with a trickle current to repair and protect the over-discharged battery; at the secondary phase, the battery will be charged by a large constant current to allow the fast charging; at the last phase, the constant voltage charging is adopted to guarantee the battery fully charged. The particular characteristic of this IC is high applicability, because its power supply can use different adapters or USB ports, especially when using the current-limited adapter, it integrates the advantages of linear charging mode and pulse charging mode, which improves charging efficiency. Besides, the modules such as the chip temperature control, battery temperature detection and protection, power status detection and charge timing are also added to the system to allow the intelligent control of the charging process.The process of 0.5µm CMOS with N well has been applied, which reduces the cost. Through HSPICE simulation, batt ery’s final float voltage reaches 4.1V±0.56% at different process corners, the temperature between -40℃ and 125℃, and input voltage between 4.3V and 6.5V. The charging efficiency is up to 96% in constant current charging phase when the IC is supplied by a current-limited adapter whose limited current is 0.5A. This IC simplifies the outside circuit so that it can accomplish all the charging functions only at the cooperation of few additional capacitances and resistances. In this paper, the composition and chemical principle of the Li-ion and Li-polymerIIIbattery are firstly presented, which are followed by their characteristic and common charging approaches introduction. And then, the whole structure and principle of thischager is illuminated. At last, the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actual circuits are emphasized, the HSPICE simulation results are provided as well.Keywords: Li-ion battery, Li-polymer battery, battery charger, CC/CV, current limitedadapterIV目录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锂电池特性及充电方法 (3)2.1锂电池的工作原理 (3)2.2 锂电池特性 (5)2.3 锂电池对充电器的要求 (6)2.4 锂电池充电方法 (7)第三章锂电池充电器IC 的系统分析与设计 (11)3.1锂电池充电器IC 系统的主要功能与特点 (11)3.2锂电池充电器IC 系统电路的设计 (14)第四章锂电池充电器IC 内部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18)4.1带有欠压闭锁功能的基准电压源的设计与实现 (18)4.1.1 基准电压的设计考虑 (18)4.1.2 带隙基准的原理 (19)4.1.3 欠压闭锁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20)4.1.4 2.8V基准电压的设计与实现 (24)4.1.5 可精确微调的基准电压源 (28)4.2精确可调的基准电流源的设计与实现 (32)4.2.1 基准电流源结构的选择 (32)4.2.2 基准电流源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34)4.3 充电电流编程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6)4.3.1 充电电流IREF 的设定 (37)4.3.2 终止充电电流IMIN 的设置 (40)4.4 恒流充电的设计与实现 (42)4.5 恒压充电的设计与实现 (48)4.6 温度控制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52)V4.6.1 电池温度控制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52)4.6.2 芯片温度控制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54)4.7 定时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57)4.7.1 振荡器的设计与实现 (57)4.7.2 计数器的设计与实现 (61)4.8其它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65)4.8.1 启动模块的设计 (65)4.8.2 电流采样电路的设计 (66)4.9 整体电路的仿真与验证 (67)4.9.1 锂电池充电过程的仿真 (67)4.9.2 锂电池最终充电电压的仿真 (69)4.9.3 锂电池充电电流的仿真 (71)4.9.4 漏电流的仿真 (72)4.9.5 性能参数表 (73)第五章结论 (75)致谢 (76)参考文献 (77)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9)1第一章绪论锂电池最早出现于1958年[1],20世纪70年代进入实用化。

锂电池转1.5v专用充放电管理芯片

锂电池转1.5v专用充放电管理芯片

锂电池转1.5v专用充放电管理芯片1.引言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编写:1.1 概述随着现代电子产品的普及和多样化,锂电池作为一种理想的能源储备方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然而,在许多消费电子设备中,如遥控器、手电筒等,依然需要使用1.5V电压的电池。

为了满足这些设备的需求,开发一种能够将锂电池的高电压转换为1.5V的专用充放电管理芯片变得非常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一种专门设计用于锂电池转换为1.5V电压的充放电管理芯片。

通过这种管理芯片,用户可以更灵活地使用锂电池,以满足各种设备的能源需求。

同时,该管理芯片还能提供电池状态监测、充电保护等功能,增强了锂电池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锂电池的特点以及1.5V专用充放电管理芯片的需求。

探讨锂电池的优势,讨论转换为1.5V电压对于电子设备的意义。

我们还将探讨该管理芯片的发展前景和应用前景,展望未来锂电池管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能够了解到锂电池转换1.5V专用充放电管理芯片的重要性和优势,以及该技术的应用前景。

同时,读者也可以通过本文对相关技术的介绍,进一步了解锂电池的特点和在电子设备中的应用。

接下来的章节将逐一介绍锂电池的特点以及1.5V专用充放电管理芯片的需求,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该技术的背景和应用场景。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编写: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锂电池转1.5V专用充放电管理芯片展开讨论,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Chapter 1)首先概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目的,介绍了锂电池和1.5V专用充放电管理芯片的基本情况,并提出了文章的研究动机。

正文部分(Chapter 2)主要分为两个小节。

首先(Section 2.1),我们将详细探讨锂电池的特点,包括其优点和缺点,以及当前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其次(Section 2.2),我们将深入分析1.5V专用充放电管理芯片的需求,包括其功能和特性,以及应用领域和市场需求。

可编程锂动力电池充放电管理芯片的研究与设计的开题报告

可编程锂动力电池充放电管理芯片的研究与设计的开题报告

可编程锂动力电池充放电管理芯片的研究与设计的开题报告一、论文题目可编程锂动力电池充放电管理芯片的研究与设计二、选题依据随着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锂电池已成为电动汽车主要的能量来源之一。

锂电池的性能与寿命取决于其充放电管理系统的质量,因此充放电管理芯片是锂电池充放电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常见的电池管理系统由固定的充放电参数和保护措施组成,无法根据用户实际需求进行个性化调整和优化。

此外,充放电管理系统的高成本也制约了电池技术的普及。

本文旨在研究一种可编程的锂动力电池充放电管理芯片,该芯片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实时调整充放电参数,实现充放电管理的个性化和优化,并在成本上具有优势。

该研究对于促进电动汽车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三、研究目标本文的研究目标包括:1.设计一款可编程的锂动力电池充放电管理芯片,实现充放电管理的个性化和优化。

2.研究开发充放电管理芯片的算法和软件,实现对芯片的编程和控制。

3.进行充放电管理芯片的功能和性能测试,验证其可行性和效果。

四、主要研究内容1.锂动力电池充放电管理介绍:介绍锂电池充放电管理的原理、组成和目前存在的问题。

2.可编程锂动力电池充放电管理芯片的研究与设计:研究开发一款可编程的锂动力电池充放电管理芯片,实现充放电管理的个性化和优化。

3.充放电管理芯片的算法和软件设计:研究开发充放电管理芯片的算法和软件,实现对芯片的编程和控制。

4.充放电管理芯片的性能测试:进行充放电管理芯片的功能和性能测试,验证其可行性和效果。

五、研究方法本论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理论研究法和实验研究法。

首先,通过文献资料法了解锂电池充放电管理的原理和现状,为研究可编程锂动力电池充放电管理芯片提供理论依据。

其次,采用理论研究法,对可编程锂动力电池充放电管理芯片的设计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确定其设计方案和关键技术。

最后,采用实验研究法,进行充放电管理芯片的功能和性能测试,验证其可行性和效果。

锂电池线性充电管理芯片LTC4065及其应用

锂电池线性充电管理芯片LTC4065及其应用

锂电池线性充电管理芯片LTC4065及其应用摘要锂电池具有体积小、能量密度高、无记忆效应、循环寿命高、高电压电池和自放电率低等优点,近年来已经成为微型移动终端设备的首选电源。

本文介绍了基于LTC4065芯片的线性充电管理方案,仅需要非常少的外围元件配合,就可以实现低成本、超小尺寸的单节锂电池充电管理。

关键词锂电池充电管理LTC4065 SG2003随着移动计算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微型移动终端设备在移动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及个人信息服务等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锂电池因其体积小、能量密度高、无记忆效应、循环寿命高、高电压电池和自放电率低等优点,近年来已经成为微型移动终端设备的首选电源。

锂电池的特性以及应用环境的需求,对微型移动终端设备充电方案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在充电方案的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成本、体积、噪声、效率等因素。

LTC4065是一款用于单节锂电池的完整恒定电流/恒定电压线性充电管理芯片,可提供高达750 mA且准确度为5%的可设置的充电电流,并支持直接使用USB端口对单节锂电池进行充电。

同时其热反馈功能可调节充电电流,以便在大功率工作或高环境温度条件下对芯片温度加以限制,确保安全工作。

由于采用了内部MOSFET架构,因此无需使用外部检测电阻器或隔离二极管。

很少的外部元件数目加上其2 mm×2 mm DFN封装,使得LTC4065尤其适合无线PDA、蜂窝电话、无线传感器终端等应用。

功能齐全的LTC4065还包括自动再充电、低电池电量充电调节、软启动等丰富功能。

1 LTC4065的引脚功能LTC4065采用了热处理能力较强的6引脚小外形封装(DFN),且实现产品无铅化,底部采用裸露衬垫,直接焊接至PCB以实现电接触和额定散热性能。

引脚排列如图1所示。

各引脚功能如下:引脚1,GND,接地端。

引脚2,CHRG,漏极开路充电状态输出。

充电状态指示引脚具有三种状态:下拉、2 Hz 脉动和高阻抗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款锂电池充电管理芯片的研究与设计
林超
【摘要】:锂离子电池是目前便携式电子产品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可充电电池。

而且随着电池容量的不断提高,锂离子电池将成为21世纪电动汽车的主要动力电源之一,并将在人造卫星、航空航天和储能方面得到应用。

由于锂离子电池本身电学特性的原因,几乎每一块锂离子电池都需要一个充电管理芯片来提供充放电保护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本文设计并实现一款成本较低、应用广泛,性能优良的锂电池充电管理芯片。

采用全定制设计思想,完成了从底层电路开始到整个芯片电路的正向设计,实现了过放电保护、过充电保护、短路保护、过温保护以及涓流充电、恒流充电、恒压充电等控制功能。

芯片内部用来驱动充电晶体管的MOS 管耐压高达30V以上,在不外加扩展电路的情况下,可设计成多节串联电池的充电电路。

低压线性稳压器集成在芯片内部,提高了集成度,使芯片具有较小的面积,降低了成本。

芯片的外围电路既可以设计成线性控制也可采用PFM控制,应用电路简单。

此外,改变芯片应用电路的外围电阻就可以调节芯片的恒流充电电流、预充电(涓流充电)截止电压、恒压充电电压和电池充满判断电流。

这使得芯片具有很强的适用性,能够应用在很多不同的场合。

芯片采用CSMC0.5um DPTM Mixed Signal工艺,使用Cadence工具完成电路设计、仿真、版图设计和验证。

仿真结果表明,在电池温度端检测电压大于4.51V时,充电终止,表明此时电池没有接入;当电池温度检测端电压大于0.05V且小于0.5V时,充电电流为24mV/Rs;当电池温度检测端电压大于0.5V且小于4.51V时,芯片系统正常工作,此时涓流充电电流为24mv/Rs,预充电结束判断电压为0.61V,恒流充电电流为240mv/Rs,恒压充电判断电压为1.21V,充饱判断电流为24mV/Rs,这些参数均符合设计指标,并且电池充电曲线也符合设计预期。

仿真成功后进行版图设计和验证,最终导出GDS文件去foundry流片。

【关键词】:锂电池锂电池充电管理芯片三阶段充电法锂电池充放电保护过温保护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M912
【目录】:
摘要3-4
ABSTRACT4-8
第一章绪论8-14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8-10
1.2 锂电池充电管理芯片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10-11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11-14
第二章锂电池充电管理芯片设计基础14-24
2.1 锂电池工作原理14-15
2.2 锂电池的电学性能及其充电保护要求15-17
2.3 锂电池充电方法17-22
2.3.1 线性充电方式18-21
2.3.2 开关充电方式21
2.3.3 脉冲充电方式21-22
2.4 本章小结22-24
第三章锂电池充电管理芯片的系统设计24-30
3.1 芯片功能及充电流程24-26
3.2 芯片的规范定义和电路结构26-28
3.3 芯片的电气特征和工作参数28-29
3.4 芯片的典型应用电路29
3.5 本章小结29-30
第四章具体电路的设计与实现30-54
4.1 带隙基准源的设计与实现30-42
4.1.1 带隙基准源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性能指标31-34
4.1.2 电阻修调技术34-36
4.1.3 带隙基准电压源的具体实现电路36-41
4.1.4 带隙基准电压源的仿真结果41-42
4.2 电压比较器的设计42-45
4.2.1 运算放大器的基本原理42-44
4.2.2 电压比较器的基本原理和设计44-45
4.3 低压线性稳压器(LDO)的设计实现45-47
4.3.1 低压线性稳压器的基本原理45-46
4.3.2 低压线性稳压器的具体实现电路46-47
4.4 电池接入检测和温度保护电路的设计47-49
4.5 涓流、恒流、恒压充电以及充电终止控制电路的设计49-52 4.6 本章小结52-54
第五章芯片整体仿真结果54-58
5.1 芯片充电过程仿真54-55
5.2 芯片过温保护功能仿真55-56
5.3 本章小结56-58
第六章版图设计与验证58-66
6.1 整体版图布局设计58-59
6.2 模拟部分版图实现59-60
6.3 电阻部分版图实现60-61
6.4 数字模块版图实现61-62
6.5 整体版图实现62-63
6.6 版图验证63-64
6.7 本章小结64-66
第七章结论66-68
致谢68-70
参考文献70-7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