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实现语文教学中的对话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对话探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对话探讨引言: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有效的对话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语言表达和学习乐趣的重要方式。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情况,教学中的对话缺乏互动和深入,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将探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对话方式,以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1.制定复习计划,增加学生参与决策的机会。
可以让学生参与讨论和制定每周的学习计划,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分享观点,从而提高对话的质量和效果。
3.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对于有效的对话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创设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1.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对学生的尊重,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思维方式。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节奏,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给予每个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和表达。
3.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的发言以积极的反馈和肯定,鼓励学生的参与和表达,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合理安排对话环节,注重对话的质量和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安排对话环节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高对话的质量和方式:1.设立问题答案不唯一的对话环节。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拓宽学生的思维,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对话探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对话探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教师-学生对话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然而,有效的对话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策略。
在本文中,我将讨论几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对话的方法。
首先,教师应该创造一个积极的氛围,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想法。
这可以通过使用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的方法来实现。
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纠正或扩展学生的回答,以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
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增强他们对课程的投入感。
其次,教师应该学会倾听,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
当学生表达他们的想法和观点时,教师应该避免立即否定或批评他们的观点,而是应该询问更多问题并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观点。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第三,教师应该采用一些激励性的回应来鼓励学生参与到对话中。
这可以通过使用一些积极的词语,如“不错”、“很好”、“非常有趣”等,来表达教师对学生的欣赏和鼓励。
这种鼓励式的回应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对话中,并让他们带着更多的自信去学习。
最后,为了实现真正的对话教学,教师需要建立一个互动式的教学模式。
这可以通过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问题解答等课堂活动来实现。
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参与课堂,并从和同学的对话中获得更多的学习收获。
总之,有效的对话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理解,提高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
为了实现真正的对话教学,教师需要创造积极的氛围,倾听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并采用一些激励性的回应来鼓励学生参与课堂。
此外,教师还需要建立一个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落实对话式教学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落实对话式教学语文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科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文本的解读,缺少互动性和趣味性。
而对话式教学是一种注重学生参与、交流和合作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本文将介绍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落实对话式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一、构建合作学习氛围对话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交流,因此首先要构建一个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1.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
教师要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友好互助精神。
可以采用一些课堂管理技巧,如小组活动、竞赛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展开合作学习。
2.鼓励学生参与讨论。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和鼓励学生的不同声音。
通过多样的讨论活动,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分工合作中互相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对话式教学要求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创设情境。
1.虚拟情景创设。
通过虚拟情景的创设,将学习内容与生活情境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在学习古文《论语》时,可以设计一些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孔子、学生等角色,亲身体验古代文化,提高对古文的理解和感受。
2.现实生活应用。
将学习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使学习内容具有实际意义。
如在学习《小石潭记》时,可以引导学生走进小石潭,观察水域生态,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思考。
3.多媒体资源应用。
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学习情境。
如在学习古诗词时,可以播放名家朗诵的诗歌音频,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音乐感受和审美能力。
三、精心设计对话活动对话式教学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小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的要素及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的要素及有效策略随着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对话教学也逐渐被引入课堂。
对话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为目标,适合小学孩子的年龄和特点。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小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的要素及有效策略。
一、要素1.激发学生兴趣:小学生喜欢活泼有趣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唱歌、玩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情境: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对话。
学习春节时,可以设计一个过年的情境,让学生在对话中体验过年的氛围。
3.合作学习:对话教学强调合作与交流,可以让学生进行伙伴活动,互相交流、合作完成任务。
学生可以分组,配合完成角色扮演或情景对话。
4.引导思考: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的思维引导,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5.多元评价:对话教学的评价应当多元化,可以通过表演、演讲等形式进行评价。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出不同的评价方式和建议。
二、有效策略1.合理设置对话任务:教师在设计对话任务时要注意任务的难易程度和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任务可以包括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
任务的目标也要明确,学生要明白任务的要求和目的。
2.语言输入和模仿:教师可以通过听力和阅读材料的输入,帮助学生掌握对话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表达方式。
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进行模仿,让学生能够逐渐模仿并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对话教学中常用的策略之一,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对话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真实对话情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掌握对话技巧: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练习,教会学生一些对话技巧,如如何倾听对方、如何提问、如何回答等。
学生在实际对话中可以举一反三,从而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5.分享交流: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对话结束后进行分享和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通过分享交流,学生可以互相学习,扩展自己的视野。
小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要素包括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合作学习、引导思考和多元评价。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对话

语文教育 >>120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对话杨绍辰河北省巨鹿县何寨校区对话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常见的现象,但是有效对话却不容易做到。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独白占据主要地位,同时辅之以问答式的教学。
实施新课改以后,出现了对话这一新名词。
对话,其实就是交往双方在相互尊重、平等的基础上,以语言等符号为中介而进行的精神上的双向交流、沟通与理解。
它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已成为新的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
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对话。
一、明确学生在对话中的主体地位(一)关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留足学生阅读时间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指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体验的一种对话。
教师想要让学生有效地去探究文本,首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
有的老师在上课时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学生从快速浏览课文到在教师循循善诱下发表见解,往往不过是十几分钟乃至几分钟的事。
这种学生快速阅读的背后,文本应有的障碍被消除了,应有的深度被搁浅了,应有的感悟时间被缩短了,应有的鲜活真切被风干了,应有的审美愉悦被稀释得索然寡味,最终,营养丰富的文本便成了方便省时的快餐。
其次,教师要让学生重视直觉解读。
如今的学生几乎都有配套的参考资料,一学习新课文,相应的资料总紧随其后,久而久之,这势必让学生已养成依赖资料的习惯,丧失阅读时自我的理解与体验。
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最好开始不要依靠教参等解读资料,让学生与文本有个本真接触,这样的感悟更为真切,更精彩,更个性化,以后再逐步做到知人论世。
再次,要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经历,阅历与心境去细心体验与感知文本内容,使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感受与作者作品产生共鸣,必要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料,从而让学生更好地领略文本意境,感受文本精神,提升审美意趣。
使学生对文本就有了尽可能充分的理解,使语文走进生活,为课堂教学注入时代活水。
(二)组织生生之间的对话,力求提高对话效率学生与学生对话是生生之间思维的相撞和激活,知识的相融与吸收,能力的相提与共升,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教学形式。
语文教学的有效对话

浅谈如何有效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这里的所谓“对话”,一是指教学中师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参与文本的意义构建,与作者的心灵进行沟通,包含教师、学生对文本的内容和形式的理解鉴赏和消化吸收,或者反思批判和补充修正;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体验感受、思想见解的交流碰撞和彼此分享;三是教师在其他方面的引导权与学生自主权之间的协调和统一。
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的进行对话教学,并在对话中促进学生的成长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确保对话主体的平等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基础。
(一)师生与文本的关系平等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学生与教材、教参,后者处于强势,具有无上的权威。
教师往往把教材、教参神圣化,视教参对教材的解读为“标准答案”,充当教参与学生之间的传声筒,放弃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权利,学生更是不敢越雷池半步。
而新课改背景下阅读教学的对话过程中,学生、教师和文本都是主体。
师生作为读者,与文本的地位平等,师生均有对文本的解释权、质疑权。
(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平等教师与学生不再是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对话交往的关系。
双方之间互相倾听和言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感受体验的交流和分享。
此时,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不再仅仅被教,也通过对话在教,师生共同成长。
当然这种平等关系,还包括教师在其他各方面的引导权与学生的自主权的平等。
《蝈蝈与蚂蚁》一文通过蝈蝈懒惰与蚂蚁勤劳进行对比,说明懒惰会导致死亡,只有辛勤劳动才能获得生存和快乐的道理。
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教师问:“你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辛勤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生活?”学生兴高采烈的讨论着。
突然一个学生说:“蚂蚁的粮食是偷来的?”老师惊奇地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学生回答:“书上说,‘夏天真热,一群蚂蚁在搬粮食。
’粮食是农民伯伯放在家里吃的,蚂蚁把农民的粮食搬去为自己过冬,这不是偷吗?”另一个学生说:“蚂蚁是个小偷,偷粮食是不好的行为,我们不能像蚂蚁学习!”接下来教者没有做出正确的引导,而是被学生牵着鼻子不知该如何收场……其实,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既是对话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同时也是对话的参与者,是平等对话的主体之一,对于学生的浅读、偏读、误读完全可以理直气壮的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受,与学生分享,只要不强加给学生。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对话”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对话”语文教学作为对学生语言能力、综合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对话”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话,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交流和碰撞,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实践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合理有效地引入“对话”,成为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借助对话,活跃课堂氛围初中语文教学中,适时引入对话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动活泼的对话,例如“老师和学生的对话”、“同学之间的对话”、“小说中的对话”等等,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进行对话,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学习方法。
通过对话,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增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更好地理解文本背后的意义和情感,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
二、通过对话,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适时引入对话,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设计一些角色对话、情景对话、辩论对话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对话练习,促进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的提高。
通过对话,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提高语言运用的灵活性,增强语言表达的自信心,并且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语言错误,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
三、利用对话,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入对话,可以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在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文学人物对话、作者和读者对话等活动,让学生深入思考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主题意义等内容,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审视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通过对话,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情感语文教学中,引入对话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情感,使学生更好地感知社会、感悟生活。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落实对话式教学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落实对话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对话式教学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还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落实对话式教学至关重要。
一、对话式教学的定义对话式教学是以对话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之间或小组之间通过对话、讨论来达到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
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指导者,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和交流来激发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与他人交流,了解更多的观点和思考方式,从而达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对话式教学的具体实践1. 提倡多元化的对话形式对话式教学的形式不仅包括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对话,还包括小组之间的对话、黑板报告、小组展示和演讲等多种形式,这样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活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自由选择对话的形式,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定制对话形式。
例如,如果学生比较害羞或者不太喜欢发表意见,可以让他们先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再进行全班讨论。
2. 设计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对话内容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段和实际情况,设计符合实际应用场景的对话内容,这样有助于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更好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小学生阅读课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并让学生就课文中的主题,进行讨论和辨析。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了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教师应该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例如,在全班讨论中,教师可以提前告诉学生讨论的主题,并给每个学生规定一个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能够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讨论前让学生预习讨论内容,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提前做好思考和准备。
4. 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帮助对话式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互相学习和帮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如何实现语文教学中的对话
《语文新课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
对话过程。
”这里所说的“对话”,已不是一般语言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教学对话。
它意味着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
教师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
同时,阅读活动的本质并不在于只去探究文本的原意,而应鼓励学生站在自己特定的理解立场上,以特定的视觉去理解和诠释文本的意义。
从这一角度看,阅读是一种创新过程,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努力去实现这种过程,形成“百花齐放, __”的对话氛围。
最终,以发展学
生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
如何实现语文教学中的“对话”呢?在实际教学中,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地改变来实现学生、教师、文
本之间的“对话”。
一、用“心”体验学生,给予对话“基础”
从“激发”阅读兴趣,到“激活”对话欲望
教育家那什维利认为:“衡量教师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是你的学
生是否有阅读的愿望。
如果大部分不愿意阅读,那么这个教师就不是一个好教师;如果班上大部分学生都愿意阅读,那他就是一个好教师;如果班上全体学生都喜欢阅读、热衷于读,那他就不仅是一个好教师,而且也是一个优秀的教师。
”
对话的前提就是学生充分的阅读即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如果失去了学生富有个性的阅读体验,那么对话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同时,只有学生对阅读文本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表现欲望。
这也课堂能行之有效地进行师生共同对话的基础。
最终,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对话中学习、积累语言,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在体验中认识社会生活,这是每个学习主体发展 __。
从“尊重”学生思想,到“积极”参与对话
赞可夫在《知识的谈话》中说道:“当教师解释他要说明的事件
和谈话的时候,必须克服那种形式主义、装腔作势的作风。
如果班级里能创造一种推心置腹地交谈气氛,孩子们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中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参加到对话中,发表自己 __,就可以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同时,托兰斯研究表明:儿童往往因教师不能理解支持他们的思想而隐藏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对他们的对话欲望产生了严重的抑制作用。
可见,尊重学生思想,是师生“对话”的情感基础。
只有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氛围。
更关键的是,生生之间也必须是平等的,教师既不能在课堂教学
中使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贵族”,也不能使一部分学生沦为
“对话”的“奴隶”。
要实现生生之间的平等,教师就要学会调控自己,清除自己的依赖心理,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平等对待学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如教《把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在校图书馆找到名为《肖邦日记》的课外读物,我有机地让他们把其中与课文相关内容的资料采摘下来。
并试着把这些课外资料经过后,重新纳入课文中,并要求安排合理,说说自己这样安排的理由。
其中一位同学经过后,在课文中有机地插入了这样一系列话“当听到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后,我悲痛欲绝。
我恨不得插上翅膀马上飞回自己的祖国,可我却什么也不能做。
我就像一只漂泊在外的孤雁,只能发出悲鸣的涕哭。
我渴望做一个用音乐作武器的战士,召唤起波兰人民反抗的灵魂。
告诉全世界:波兰永远不会灭亡”
课外资源的有效利用,既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又激发了学生新的体验,为学生提供了“对话”的内容和基点,使课堂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用“心”钻研教材,开拓对话“空间”
要实现课堂上教师、文本、学生三者有效的“对话”。
除了尊重学生体验之外,还必须建构在教师很好地把握教材的基础上。
于永正也曾经说过:“我备课没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当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我便敢走进课堂。
”可见,教师走进课堂与学生进行“对话”时,先要静下心来与文本对话,开拓对话“空间”。
这样才能使师生双方与文本的契机程度越深,“对话”水平就会越高、越有效。
向文本要空间
教师的着力点应放在疏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渠道上。
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感知。
阅读时,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生活体验都被读物的信息激活,与文本意义发生碰撞。
也就是说,文本给对话提供了凭据和依托。
教师善于挖掘文本中的“引爆点”,组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借以形成独特的体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如我在上《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我故意把借写成了“骗”,学生马上发现了问题:明明课文中诸葛亮是从曹操那“骗”到了箭,而文中却写“借”呢?一时间,学生的思维活跃,都纷纷再次细细地读课文,认真地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
笔者认为,教师就应该善于从无疑处质疑,引发学生再次品读文本的兴趣,开发学生广阔的思维对话空间。
向生活要空间
有些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置之度外的,教学前有意地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从而在实际观察中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给“对话”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空间。
如教《学会合作》这篇课文之前,我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观察,有哪些是合作?并把它写下来,学生带这问题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等我教学时,每个学生都写了满满的一张纸,而且他们还说有很多事例没写进去。
同时在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对合作的理解加以引申和例证。
这样使文本与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演绎成平等、开放,不断生成创新火花的对话过程。
三、用“心”推进生成,创设对话“平台”
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应该是渐进式的、生成式的,其间需要三者之间不断地融合、激活。
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构建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
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
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
”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形成了不同的“平台”。
学生和文本、学生和学生对话
学生和文本,学生和学生的对话是语文教学中的主导。
它是学生基于对文本独特体验基础上,各种思维碰撞的结果。
这是也学生畅所欲言的空间,需要充分地给学生以说、讨论,甚至于辩论的权利。
从而推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给教师引导的渠道。
师生对话
师生对话成为推进生成的动力,形成生成的合力,也是教师“平等中的首席”的体现。
这里的“对话”和过去的谈话截然不同。
它是教师进行合理引导的工具,是引发下一个讨论的契机。
教师就要时时留心,有意捕捉“战机”,营造“对话”的高潮。
这样,才能避免“对话”流于形式,流于“平庸”。
自我内心的对话
各种“对话”过程中,都包含学生、教师自我内心的对话。
它是自我知识构建的过程,也是自我再创新的过程,更是形成能力的必要前提。
因此,教师在对话过程中,就要充分地给学生自我思考的空间,并不是看似热闹的交流,就一定是非常有效的“对话”。
四、用“心”赏识学生,提升对话“品位”
如果“对话”的最后结果仅仅是形成一种师生之间唯一的标准答案,那么就失去了“对话”的真正意义。
课堂中的“对话”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虽然通过“对话”可能得不出什么结论,但却换来了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这才是给予教育者最为丰厚的回报。
因此,教师应用赏识的心,点燃“对话”中的闪光点,引发新的遐想。
一直很喜欢一则绘画上的话语:“从平凡中看出神奇就是天才。
在 __毛虫、一只蛋和婴儿身上,天才能看出一只蝴蝶、一只雄鹰和哲人。
”
用“心”去赏识“对话”中,看似平凡的见解,因为那是孕育天才的摇篮。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