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聚落与环境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地理七年级地理上册《6聚落与环境》教案.docx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地理教案七年级地理上册《6:聚落与环境》教案七年级地理上册《6:聚落与环境》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聚落;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培养学生读图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4、正确认识和对待城乡差异。
教学重点1、比较城、乡景观的差异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教学难点1、造成城乡差异的原因2、环境对聚落的影响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比较、归纳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居住在农村,有些人居住在城市。
各位同学,你们老家住在哪里呢?一、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一自然段,并提问:1.什么是聚落?学生回答后老师讲解: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也就是人民生活居住的地方。
这个词源于德文,意即居住地。
2.聚落分为哪两种类型?城市和乡村是两种基本的聚落类型。
一般来说,城市的出现晚于乡村的出现。
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乡村的基础上产生的。
据考古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出现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距今约6000年。
3.聚落仅是人们的居所吗?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4.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一般来说先有什么后有什么?承转:根据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可知,人类是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那么,乡村是怎样形成的呢?补充讲解:人类为了生存,必定希望互助合作和共同生活,由此可以构成聚居。
最早的人类,为了躲避风雨,御寒免晒,逃避野兽的袭击,或凿木为巢,或洞居穴隐。
在漫长的采集和渔猎社会,人类经历过上百万年的穴居和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随着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先后起源,出现了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人类才开始进入分散的乡村聚落阶段。
最初人们居住的是一种半固定的原始棚舍。
当时的耕作方式落后,一旦地力衰竭,村落就需搬迁到新的适合耕作的地方。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乡村聚落逐渐稳定下来,规模和范围也在逐渐扩大,就形成了我们今天常见的乡村聚落。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6.1《聚落与环境》说课稿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6.1《聚落与环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聚落与环境》是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聚落的形成、发展和分布,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居住地的形成过程,掌握聚落的发展和分布规律,并认识到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人类居住地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聚落的形成、发展和分布规律,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聚落的形成、发展和分布,掌握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例和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形成、发展和分布,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典型的聚落图片,引发学生对聚落的兴趣,导入新课。
2.教学新知:讲解聚落的形成、发展和分布,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具体的聚落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总结提升: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6.课后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形成: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交通运输、社会文化等因素发展:规模扩大、功能多样化、景观特色突出分布: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关系:环境影响聚落的发展和分布,聚落发展影响环境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方面进行。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习题61聚落与环境练习-有答案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习题61聚落与环境练习-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7e878ae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a9.png)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习题61聚落与环境练习-有答案6.1聚落与环境一、单选题1.聚落的两种基本形态是()A.平源和高原B.气温和降水C.乡村和城市D.工人和农民【答案】C【解析】解: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故选:C.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本题主要考查聚落的类型,牢记即可.2.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下列地区中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是()A.荒漠地区B.高原、山区C.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D.内陆地区【答案】C【解析】解:河流中下游沿岸平原地区一般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交通便利,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而高山地区地形崎岖,是人口稀疏区;热带雨林地区,气候太湿热,不适合人类居住;热带沙漠地区,气候干旱,土地贫瘠,水源缺乏,不适合人类居住;故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的地区.崎岖山地,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本题考查的是聚落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的条件.3.下列四幅图片选项,不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是()A.平遥古城B.丽江古城C.桂林山水D.皖南古村落【答案】C【解析】解:C桂林山水是著名的自然风光,不在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单之列.故选:C.人类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为数众多的文化遗产.本题主要考查文化遗产,理解解答即可.4.城市和乡村最主要的差异是()A.人口多少的差异B.从事的生产劳动方式C.交通方式不同D.面积大小的差异【答案】B【解析】解:城市和乡村最主要的差异是从事的劳动生产方式不同,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故选:B.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和乡村景观有明显的差别,城市自然景观变化快,道路纵横,网线密集,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较多.随着经济技术的提高,社会经济和文化条件对聚落的影响日益明显.本题考查城市与乡村的差异,牢记即可.5.如图所示的传统民居中,最适合游牧民族居住的是()A.B.C.D.【答案】A【解析】解:读图可知,A图所示的是蒙古包,B图所示的是冰屋,C 图所示的是窑洞,D图所示的是高脚屋;蒙古包呈圆形,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故选:A.该题考查人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理解解答即可.6.下列不是条带状聚落分布地区的是()A.平原B.沿河C.山麓地带D.谷地【答案】A【解析】解:聚落的形态因自然环境而异,沿河流、山麓、谷地等的聚落延伸呈条带状;故A符合题意.故选:A.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沙漠干旱、绿洲有水,说明水源影响聚落分布;石油丰富带动聚落发展,说明矿产资源影响聚落发展;紧邻香港,地理位置优越,便于经济发展,说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影响聚落发展;山区城市呈条带状分布是受地形因素的制约.本题考查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理解解答即可.7.下图邮票中传统民居能充分体现人们对降水充沛的自然环境适应的是()A.B.C.D.【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读图解答即可。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6.1 聚落与环境》教学设计2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6.1 聚落与环境》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6.1 聚落与环境》是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章,主要讲述聚落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类型的聚落及其特点,掌握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聚落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来进一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不同类型的聚落及其特点,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不同类型的聚落及其特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难点:聚落与环境关系的深入理解,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实例等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图片素材:收集各类聚落的图片,如乡村、城市等。
2.案例资料:准备相关聚落与环境关系的案例,如乡村环境变化、城市化进程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如乡村、城市等,引导学生关注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呈现相关聚落与环境关系的案例,如乡村环境变化、城市化进程等,引导学生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代表分享小组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
6.1聚落与环境

平定县“八学四环节”导学案七年级地理上第六章 6.1聚落与环境主备人:刘昧银审核人:授课时间:平定县城关中学班姓名教师流程第一环节导学出示一些景观图片,如水城威尼斯,北京的四合院,黄土高原上的窑洞,这些都是我们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的聚落方面的知识吧。
我们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什么是聚落及聚落的两种类型。
2、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
3、认识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人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的差异。
4、初步学会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接下来教师布置自学提纲。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情况,以便适时辅导。
第二环节讲学1、在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老师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给予点拨、引导、讲解。
如比较乡村和城市聚落有无农田、果园、鱼塘时,让学生了解乡村聚落里既有农业村庄,又有牧民聚落,又有渔民之港。
2、80页表格,教师对疑难问题讲解。
第三环节议学了解,诊断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效果,纠正、补充、完善、评议来达到课标要求,如学生巩固练习或知识归纳小结方面。
第四环节评学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思路、方法、效果作出客观的评价。
对表现好的个体和小组进行激励性评价。
学生流程第一环节自学1、布置自学题纲:(1)什么是聚落?它的主要形式有哪些?(2)乡村和城市有和差异。
(3)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怎样?试举例说明。
2、学生自主学习。
(1)读课本76页一至二段结合图 6.1回答:聚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般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类型。
2、填表比较,城乡和乡村的差异。
比较项目城市聚落乡村聚落人口的多少居民主要从事的活动建筑物的高度、密集程度商店医院学校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交通第二环节说学1、指导学生看图 6.2分析汾河谷地的城市分布有什么特点。
2、聚落一般分布在地形____________、土壤___________、水源___________、气候_________的地区。
6.1聚落与环境(一)

西亚 的房 屋
厚墙、小窗,厚墙可以尽量减少白 天通过墙壁传导进入的太阳热量, 小窗可以减少白天沙漠地区吹来的
热风。
炎热多雨, 比较潮湿。
雨雪天气较 多。
气候严寒, 冰天雪地, 人烟稀少。 热带沙漠气 候,昼夜温 差大,降水
稀少。
与自然条件关系密切 早期城市在农业发达地区 自然条件影响大 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军事
如果你是几千年前的一个原始部落的首 领,带领人们寻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地,甲乙 丙三地你会选择哪里?说明理由。
●甲 ●丙
●乙
聚落与自然环境关系非常密切,聚落大多分布在
自然环境_优__越___的地区
土壤
肥沃
水源 充足
第六章 聚落—— 人类的聚居地
6.1聚落与环境
1、聚落的含义: 聚落是人类各种_聚__居__地___的总称。
聚落的大小千差万别。 乡村
2、聚落的两种类型 城市
3、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先有___乡__村__聚落, 然后才有__城__市____聚落。
2
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1
4
看,人们正在做什么? 农村→耕作
我的家在汾河谷地西侧的 吕梁山区,城市和乡村比 较少的原因是:
聚落的形态
• 聚落的形态往往受__地__形__、 __河__流__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有的 呈__条__带__状分布,有的呈_团__块___ 状分布。
傍河流分布的条带状聚落
呈条带状的村落
呈 团 状 的 村 落
自然环境与房屋建筑
• 自然环境往往影响着房屋的 _建__筑___材__料___、_结__构___和__形__态__
这是哪里?气候特点如何?
【教案】晋教版七年级地理6.1《聚落与环境》

3.初步学会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习任务及展示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分析法和分组合作讨论。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内容,完成下列问题:一、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1.聚落的概念: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总称。
2.聚落的分类:聚落分为和。
3.聚落的差异:道路交通房屋建筑生产活动乡村城市二、聚落与自然环境1.聚落大多分布在、土壤肥沃、、、交通便利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
2.平原地区,聚落一般呈状。
3.河流、山麓、谷地,聚落一般呈状。
4.自然环境往往也影响着房屋的建筑材料、和。
5.连线题东南亚地区四合院北极地区厚墙小窗的房屋黄土高原水城威尼斯高架屋北京四合院西亚地区窑洞【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1.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你能看出这些房屋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吗?据此:思考建设聚落应该如何合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
【达标检测】1.聚落的形成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在一些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B.气候C.资源D.交通2.如图生活在印尼加里曼丹岛的达雅克人聚居的高脚屋,长达200米。
这样的生活习惯与何种自然条件或民族习俗有关?()A. 山坡地区,气候干热B. 气候严寒,住木屋C. 气候湿热,人们过着聚居生活,种植水稻D. 热带干旱,人们过着游牧生活3.哪些地理条件有利于聚落形成()A.地形崎岖,资源匮乏B.土壤肥沃,水源充足C.交通不便,远离水源D.气候恶劣,土壤贫瘠【拓展阅读】中西传统建筑的差异1.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
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
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
唯有我国古典建筑(包括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地区)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
七年级上册 地理 课件 6.1 聚落与环境1共20张ppt

城市一般以服务业和工业为主
农村—— 耕作
渔村— —
捕鱼
牧村—— 放牧
伐木林场——
想一想:假如你生活在人类社会的早期, 你会选择什么样的自然环境定居?为什 么?
影响聚落形成的自然环境
水源充足
土壤肥沃
自然资源丰富
交通便利
气候温暖湿润
地形平坦
讨论:我们的家乡的聚落分布与地 形,气候,河流的关系。
北方的四合院
1、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 儿响四方,百鸟儿齐飞翔,这首歌描述的乡村聚落
是( B )
A 农村 B 牧村 C 渔村 D 林场
2、下列条件不利于交通便利
C气候温和湿润
D地形崎岖
3、下面是中纬度的某地区图,仅 从图中提供的信息考虑,四地中最
A 不肯能形成城市聚落的是 ( )
A① B ②
C ③ D④
4.下列民居中,属于炎热干燥气候条件 下形成的是 ( B ) A、墙壁较厚、窗户较小的民居 B、双层木楼或竹楼 C、山西平遥古城 D、北京的四合院
谢谢
生命力的意义在于拚搏,因为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竞技场。 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时间和机会;不愿意做的事情也总能找得出借口。 思想如钻子,必须集中在一点钻下去才有力量。 好好扮演自己的角色,做自己该做的事。 只有在患难的时候,才能看到朋友的真心。——克雷洛夫 所谓成长,就是逼着你一个人,踉踉跄跄的受伤,跌跌撞撞的坚强。 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得快。 不要吃着碗里的惦记锅里的,直接抱着锅吃多省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士搏出惊涛骇流而不沉沦,懦夫在风平浪静也会溺水。 平时没有跑发卫千米,占时就难以进行一百米的冲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渔业和林业
D .副业和建筑业
3.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①地形 ④水源 ⑦地质 A.①③⑤⑦ ②资源 ⑤气候 ⑧交通 B.②④⑥⑧ ③土壤 ⑥植被
(
D )
C.②③④⑤
D.全部都是
再见
乡村聚落
返 回
城市聚落
返 回
山区聚落 平原聚落
返 回
城市 近景
城市远景
返 回
东南亚的高架屋
聚落的分类
乡村聚落
(点击进入)
(点击图片观看更多资料)
城市聚落
(点击进入)
乡村和城市景观的差异 房屋 房屋 道路 密集 高度 修建 情况 度 乡 村 稀疏 低矮 少 商 店 多 少 有 有 学 校 医院 无 无 多 多少 农 果 田 园 少 有 无 鱼 塘
少 少 小诊所 多 多 多
城 密集 高楼 四通 很 多 大而多 无 无 无 市 林立 八达 多
(点击图片观看更多资料)
返 回
1.关于聚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A.有人居住的地方称为聚落
B.聚落可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C.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D.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 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2 .城市聚落居民从事的工作是 A. 耕作业和服务业
单击页面即可演示
目标导航 情景感知 探究新知
(点击进入)
(点击进入)
(点击进入)
学以致用
(点击进入)
学习目标
1.运用图片说明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返 回
返 回
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
(点击进入)
聚落与自然环境
(点击进入)
返 回
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返 回
聚落与自然环境
思考
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土壤肥沃 优 越 地势平坦 的 聚 水源充足 地 落 交通便利 理 环 资源丰富 境
思考 思考
聚落与环境
北 欧 的 房 屋
不同的自然环境下的房屋为何不同,主要考虑何种因素?
西双版纳 的傣家竹楼
西 亚 的 房 屋
北极地区 因纽特人的 冰屋
云南傣族竹楼
在全年炎热多雨的热带,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 林楼或竹楼,下层空着或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 因为上层风大凉爽,还可以避免潮湿。
返 回
为了防止过重的积雪压塌房顶,北欧的建筑 都以尖顶、坡顶为主 。 返 回
北极因纽特人的冰屋
气候寒冷,冰屋低矮、无窗、保温效果好。
返 回
在热带沙漠地区,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当地 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厚墙可以尽量减少白 天通过墙壁传导进入的热量,小窗可以减少白天从沙 漠地区吹来的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