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题的一般解题方法
小学科学实验探究解题方法

一滴水
(乙图)
液体的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是否有关呢?
变化因素:
温度
液体蒸发快慢
研究对象:
问题模式:
研究对象
变化因素
与
是否有关呢?
所提的问题没有思考或研究价值;
2
所提的问题和给定的材料、猜想、实验设计、结论等不相关联。
1
1、在提出问题环节答题易出现的错误:
……的大小和……是否有关?
01
探究问题
02
=
03
研究对象
04
+
05
影响因素
06
提问题:是否? 猜想:可能 结论:有关或无关
如果研究对象是生物,则控制的不变量应确保生物的正常生活。
注意对比实验的应用
明确实验过程中的变量: 确定实验过程中的需变量和控制不变量
二、制订计划(设计实验方案)注意点:
提出问题:
实验材料:
作出假设: 探究材料的厚度与抗弯曲 能力的关系? 厚纸、垫片、书本 材料的厚度约厚抗弯曲能力越强
总结:
01
02
设计实验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有无对照组,若有则设计是否合理
实验步骤顺序是否合理
(反推)按照设计是否能得到我们所预期的结论
安全、环保、经济、方便、普遍
有无遵照单一变量原则
01
02
03
04
05
一般思路:
01
02
应用3:如何根据实验数据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下表是某同学做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部分数据记录:
(1)分析实验1、4、5,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实验1、2、3,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5节科学探究-实验探究题解题方法总结(有答案)

科学探究一、探究题的答题技巧1、控制变量法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而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从而研究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变量,是指没有固定的值,可以改变的数。
变量一般有水分,光照,温度,长度,粗细,材料等等2、对照不做处理的一组称为对照组(做处理的一组称为实验组)对照作用的标准答案:①对照②与……(一般指实验组)作对比,得出……③排除……对实验结果的干扰3、对实验材料选择的要求(1)种子:颗粒饱满植物:生长良好,大小高度差不多动物:健康,大小,年龄差不多(2)数量相同且一般为多个例1、某同学在两个同样的花盆中种下大豆种子,并设计了如下实验。
从实验可知:他在研究影响大豆种子发芽的因素是()花盆光线情况温度水分甲向阳处20 ℃充足乙向阳处20 ℃不充足A. 阳光B. 空气C. 温度D. 水分例2、为了探究有关食品腐败的问题。
李敏同学取三个相同的锥形瓶,各加入50 毫升牛奶,高温煮沸后按下表要求进行处理,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甲瓶乙瓶丙瓶瓶口敞开敞开用消毒棉球塞住温度25℃5℃25℃A.实验前将锥形瓶中的牛奶高温煮沸,目的是杀灭原有的细菌B. 甲瓶与乙瓶形成一组对照实验,探究的是温度对食品腐败速度的影响C. 甲瓶与丙瓶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的变量是牛奶中有无细菌D. 乙瓶与丙瓶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的变量是瓶口是否敞开例3、某同学在培养皿底部铺上棉花,然后把相同数量的豌豆种子放在棉花上。
实验过程与A. 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光照、温度和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B. 对比甲、丁两组实验,可以得出种子的萌发与水分有关C. 该实验选用具有活胚且大小相同的豌豆种子作为实验材料,属于控制变量D. 对比乙、丙两组实验,可以得出种子的萌发与光照有关4、探究环节一般情况下,探究问题,提出问题,假设和结论都可以用一句话来回答,只是句式不同。
实验探究题的解题技巧

实验探究题的解题技巧
实验探究题是一种常见的题型,用于考查学生对实验探究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实验探究题中,通常会要求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等。
以下是一些实验探究题的解题技巧和拓展。
1. 确定实验目的和问题。
在解决实验探究题之前,需要先明确实验的目的和问题。
这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题目的要求,并确定实验方案。
2. 设计实验方案。
在确定实验目的和问题后,需要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应该包括实验的具体内容、实验的步骤、实验的变量和指标等。
3. 进行实验操作。
在进行实验操作时,需要注意实验的细节和操作规范,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收集数据。
在收集数据时,需要注意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并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的方法可以包括统计方法、图表分析等。
5. 得出结论。
在得出结论时,需要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并根据实验目的和问题提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结论和建议应该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行性。
6. 撰写实验报告。
在完成实验探究后,需要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的目的、实验方案、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等。
实验报告应该具有简明扼要、清晰易懂的特点,以便他人阅读和理解。
实验探究题的解题技巧包括确定实验目的和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和撰写实验报告等。
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实验细节和操作规范,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根据实验目的和问题提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中考科学探究题的解题策略

一、心理因素(调整心态) •二、解题思路、技巧
1、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观察和实验------得出结论------评价交流
2、科学实验探究题设置的问题类型:
(1)与提出问题、实验目的有关 (2)与猜想、假设有关 (3)与设计实验有关 (4)与实验方案评价有关 (5)与得出结论有关
你的观点并解释:
。
(2013湖州30)大蒜被人们誉为天然‘抗生素”.大蒜真 的能抑制细菌的生长吗?甲、乙两位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 两个实验.实验前先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匀地接种在培养 皿的营养琼脂上。
根据上述实验,回芥下列问题: (1)圆纸片周围的清晰区为无菌区.本实验得到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哪位同学设计的方案合理并简述理
(1)小明同学的解决方案是
。
(2)写出解决方案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
。
(2015绍兴27)人们很早就发现植物具有向光性,而生长素的发现至
今不到百年。许多科学家先后用胚芽鞘对此进行过实验研究。如图是 三位科学家所做的部分实验。
(1) 达尔文通过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向光一侧弯曲生长与 有关.
(2)拜尔的试验D中,推测几天以后胚芽鞘将 (选取向左弯曲,向 右弯曲,直立生长。
由._乙__方__案_更__合__理_,__因__为_其__采__用_对__照__组进行对比,
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2015湖州25)小明同学学习了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化学性 质后知道: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都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二氧化
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能产生明显的现象。于是小明同学提出了 一个问题 能否让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产生明显现象
初中科学探究题解题策略

初中科学探究题解题策略引言初中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探究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一些有效的解题策略,以帮助中学生在探究题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级标题1:理解问题在解决任何问题之前,首先需要全面理解问题的要求和背景。
这个阶段非常关键,因为对问题的理解不透彻可能导致错误的解答。
以下是一些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策略:三级标题1:认真阅读题目在大多数情况下,题目中都包含着解题的关键信息。
学生应该仔细阅读题目,并在心中形成对问题的初步理解。
三级标题2:分析问题的关键要素在理解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应该识别出问题中的关键要素,这些要素将作为解题的关键步骤。
例如,如果问题涉及到一个物体的运动,学生将需要考虑物体的质量、速度和施加在物体上的力等方面。
三级标题3:寻找问题的背景信息问题通常会提供一些背景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理解问题的背景和条件。
学生可以通过仔细阅读问题,确定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以便在解决问题时使用。
二级标题2:制定解题计划在理解问题之后,学生需要制定一个解题计划,明确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制定解题计划的策略:三级标题1:确定解题步骤学生应该确定解题的步骤和方法。
他们可以将问题分解为更小的部分,并制定解决每个部分的具体步骤。
这有助于他们明确思路,避免迷失在问题中。
三级标题2: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学生应该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
例如,如果问题涉及到数学计算,学生可以选择使用公式或数学关系来解答。
三级标题3:评估解题计划的可行性在制定解题计划之后,学生应该评估计划的可行性。
他们可以思考解题计划是否涵盖了解决问题所需的关键步骤和方法,并且计划是否能够在给定条件下进行。
二级标题3:实施解题计划一旦制定了解题计划,学生就可以开始实施计划,解决问题。
以下是一些实施解题计划的策略:三级标题1:按照计划逐步解决问题学生应该按照解题计划的步骤逐步解决问题。
科学探究题解题思路与方法指导

同时摇
乒乓球跑出 玻璃球跑不出
m
=ρ 是否与ρ有关
V
六、评估
考试要求:能对探究的结 果进行评价,能注意假设与结 果间的差异,能注意未解决的 矛盾,发现新问题,改进探究 方案,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 训的意识。
例10、电视机的遥控器可以发出一种不可见光,叫红外线,用它来传递信息 实现对电视机的遥控。有三个同学在各自家里用实验探究纸片、塑料薄膜、 棉布对电视机遥控信号的阻挡能力,他们的探究过程分别是:甲同学将纸片 放在遥控器与电视机之间,手指按遥控器控制键,如果遥控器能对电视机起 控制作用,则增加纸片的层数,直到遥控器不能控制电视机时,记下纸片的 层数。
例11、积雪对公路行车的危害主要表现在路况的改变。路面积雪 经车辆压实后,车轮与路面的摩擦力减小,汽车易左右滑摆,同 时,汽车的制动距离也难以控制,一旦车速过快、转弯太急,都 可能发生交通事故。专家研究表明,气温不同,积雪的厚薄不同, 对汽车的危害也不一样。当积雪厚度在5~15cm,气温在00C左 右时,汽车最容易发生事故。因为在这种条件下,路面上的冰雪 常会呈“夜冻昼化”状态。此时,护路工人常在路面上撒大量的 盐,以避免“夜冻昼化”现象,即在相同气温条件下,融化了的 冰雪不再结冰,从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提出问题:在相同气温条件下,为什么水不再结冰了?
(4)分析上述实验数据及现象后回答:猜想1____ ,猜想2 _______ 。 (均选填“正确”或“错误”)你认为乒乓球能从米中“跑”出来的原因 是________ 。(5)运用这个现象所隐含的物理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什 么问题(试举一例或说出你的一个设想)?
变化的原因
变化的结果
m不同 两球
V不同
内部气体 压强增大
例5、让足球和铅球都静止在地面 上,足球轻轻一踢就能运动起来, 但要使铅球运动起来却不那么容 易,针对以上情景,请你提出一个 值得探究的问题。
温州中考初中科学实验探究题答题思路

温州中考初中科学实验探究题答题思路温州中考初中科学实验探究题答题思路一、实验目的和背景:在中考科学考试中,出现探究题的概率较高。
这类题目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来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本文将以温州中考初中科学实验探究题为例,介绍一下答题思路。
二、实验思路:1. 仔细审题: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要求,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要控制的变量。
通过仔细分析题目,可以确定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总结实验的目的和实验内容。
2. 设计实验:在设计实验时,要注意实验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合理选择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确保实验过程的科学性。
3. 正确操作:在操作实验时,要准确无误地进行实验步骤。
注意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的过程,保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4. 组织实验结果:实验结束后,要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根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
可以通过绘制实验曲线、制作图表等方式直观地展示实验结果。
5. 问题解答:最后,要根据实验结果回答题目提出的问题。
要仔细分析实验结果,遵循科学的思维逻辑,给出合乎要求的解答。
要注意逻辑严密、言之有理,用丰富的语言叙述实验思路和得出的结论。
三、注意事项:在解答实验探究题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仔细审题:对题目要求进行准确理解,确定实验目标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2. 运用科学知识:在掌握实验技能的基础上,要灵活运用科学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解释。
3. 阐述实验思路:在回答问题时,要将实验思路清晰地展示出来,让阅卷老师能够理解你的实验过程和推理思路。
4. 结论的准确性:结论必须与实验结果相符,且具备科学的解释性和合理性。
5. 表达语言的规范性:在答题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避免出现语病和错误表达。
四、实践与总结:为了提高对实验探究题的应对能力,同学们应多进行实际操作,积累实验经验。
在实验过程中,要善于观察、思考和总结,提高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
通过反复实践和总结,积累实验思维,才能在中考中游刃有余地应对实验探究题。
浙教版中考科学探究题解题方法

(1)他按一定的步骤进行了探究实验,其结果如下表: (1)他按一定的步骤进行了探究实验,其结果如下表: 他按一定的步骤进行了探究实验
菊花变浅绿色可能 水的酸碱性有关 可能与 试分析,实验前该同学建立的假设是菊花变浅绿色可能与水的酸碱性有关 _____ __________。 试分析,实验前该同学建立的假设是_____ __________。
(1)与提出问题、实验目的、得出结论有关 与提出问题、实验目的、 (2)与猜想、假设有关 与猜想、 (3)与设计实验有关 (4)与实验方案评价有关
学生解题时容易出现的问题
1、题目太长,看到后面忘了前面,容易烦躁; 题目太长,看到后面忘了前面,容易烦躁; 2、书写、表达时有困难; 书写、表达时有困难; 3、关于实验有何不足之处或合理与否不知从哪个方 面入手思考; 面入手思考;
1、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 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 设计实验--提出问题 猜想和假设 设计实验 ---观察和实验 观察和实验------得出结论 得出结论------评价交流 观察和实验 得出结论 评价交流
2、科学实验探究题设置的问题类型: 、科学实验探究题设置的问题类型:
衢州) (08衢州)用菊花冲泡菊花茶时,某同学发现菊花的花瓣会变成浅 衢州 用菊花冲泡菊花茶时, 绿色。通过查阅资料得知,这是由于花色素发生变化的缘故, 绿色。通过查阅资料得知,这是由于花色素发生变化的缘故,并不 影响菊花茶的品质。后来该同学又发现用不同的水冲泡菊花时, 影响菊花茶的品质。后来该同学又发现用不同的水冲泡菊花时,变 色的情况又不同。为研究这一问题,他开展了探究活动。 色的情况又不同。为研究这一问题,他开展了探究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探究题的一般解题方法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它既是新课标理念实施中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也是九年级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
科学探究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能让学生学会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或从化学问题的实际情景中,发现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科学探究活动可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
因而科学探究能力也就理所当然成为中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但不少同学对于科学探究类试题,往往不知如何入手去解答。
实际上该类问题一般来说是在同学们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计的,只要基础扎实,掌握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可以说并不难解,下面选择几例典型探究类中考题,从科学探究的步骤出发,剖析该类试题解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仅供参考。
一、要在已学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敢于和大胆的做出合理的猜想和假设。
实际上科学探究试题中的许多内容都是平时已学过的,或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关键问题是很多同学做题时联想不到,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同学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注意从化学的视角去观察思考学习和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并能根据自己已有的化学知识和经验对问题做出有意义的猜想和假设。
例1.甲同学在某食品包装袋内,发现有一个装有白色颗粒状固体A的小纸袋,上面写着“生石灰干燥剂,请勿食用”。
甲同学随手将小纸袋拿出来放在空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纸袋内的白色颗粒粘在一起成为块状固体B。
请你与甲同学一起对块状固体B进行探究。
(1)猜想一:块状固体B中除氧化钙外还可能有:、。
写出白色颗粒状固体A在空气中转化为块状固体B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猜想二:块状固体B溶于水可能有现象(填“放热”或“吸热”)。
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你的这一猜想(至少写出两种方案,如果写出三种正确方案奖励1分):①;②;③。
(3)取适量块状固体B加入盛有一定量水的试管中,振荡、静置、过滤,得到少量白色固体C。
就白色固体C的成分,甲同学与乙同学进行讨论,一起猜想。
甲同学认为,白色固体C可能是:氢氧化钙;乙同学认为,白色固体C可能是:碳酸钙;你认为,白色固体C还可能是:。
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填写下表):[思路点拨]本题是一道较为典型的探究性中考题,它的命题紧扣课标和教材,同时又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探究能力及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它以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食品干燥剂生石灰作为试题的情景,通过分析生石灰放在空气中变成块状固体的原因进行猜想和探究。
事实上本题考查的仍然是知识的应用,考查的是相关物质的性质。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生石灰氧化钙及其在空气中变质后一系列物质的性质(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氢氧化钙,同时放出热;而氢氧化钙是碱,水溶液显碱性,并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所生成的碳酸钙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一旦做到这一点,思维就很通畅,解题就很顺手,所有设置的探究性问题也都会迎刃而解,这也就是平时一再强调双基重要性的原因,也是“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的原因之所在。
[规范解题]⑴Ca(OH)2;CaCO3(填物质名称同样对)CaO+H2O=Ca(OH)2;Ca(OH)2+CO2=CaCO3↓+H2O⑵放热;①取适量块状固体B放入烧杯中,加入少量水,用手触摸烧杯外壁。
②取适量块状固体B放入烧杯中,加入少量水,立即用温度计测定溶液温度的变化。
③在试管中加入适量块状固体B,加入少量水,立即塞上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同时将导管的另一端放入盛水的水槽中,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放出。
④在试管中加入适量块状固体B,加入少量水,立即在试管口套上一只瘪气球,观察气球体积的变化。
(只要写出其中的正确答案或其他合理答案即可)(其他合理方案,也对)二、根据试题的要求、结合已有的化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简单的化学探究性实验。
设计探究性实验是综合考察学生能力的题目,对学生的要求很高。
它不仅要求学生对物质的性质、检验和制备很熟悉,而且还要求实验方案简单易行,原料价格低廉,无污染等。
对于该类问题同学们实际上只要根据题意搞清或确定实验的原理,然后紧紧抓住原理进行设计,难点也就化解了。
例2.铁暴露在空气中会生锈。
不知你注意了没有,将苹果切开不久,果肉上就会产生一层咖啡色的物质,也好象是生了“锈”一样。
某化学活动小组对此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切开的苹果“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猜想与假设】猜想①:可能与空气没有关系,只是果肉内的物质自身相互反应而“生锈”。
猜想②: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而“生锈”;猜想③: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氮气作用而“生锈”;猜想④: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用而“生锈”;猜想⑤: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而“生锈”,并且苹果“生锈”的速度还可能与温度有关。
【收集证据】(一)查阅有关资料:已知苹果“生锈”是果肉里的物质(酚和酶)与空气中的一种物质发生反应,生成咖啡色的物质。
(二)实验探究:针对上面的猜想①至猜想⑤,化学活动小组依次设计了实验方案,进行了实验验证,并依次观察到下列实验现象。
请你将他们设计的可行的实验探究方案,填写【得出结论】。
【反思与评价】(1)在②—⑤四种猜想中,你认为猜想填代号)最不合理,理由是。
(2)在验证猜想①时,同学们发现,如果水不与空气隔绝,果肉放在水中时间长了也会变色,其可能的原因是。
【应用】根据上述结论,要防止果汁变质,果品加工厂加工和保存果汁时可采取的措施是。
[思路点拨]本题是一道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探究性中考题,命题设计新颖、独特,题材鲜活,情景真实。
试题联系生活实际,从同学们的生活中切入,选择同学们在生活中熟视无睹、但蕴涵着丰富化学知识的苹果生“锈”作为探究试题的情景,探究的是苹果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
该题实际上是源于课本——以教材中已学的探究铁生锈条件为知识背景,但又高于课本——拓展引申为探究苹果生锈的原因,同时还渗透了类比和迁移的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
该题不仅考查了学生进行信息获取、整理、加工的能力,而且将科学探究的过程完成的呈现给学生,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
最后的应用突出了探究的价值和社会意义,画龙点睛。
可以说本题很好的体现了“化学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新课标理念,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从化学的视角去观察、去思考,体味“处处留心皆学问”,我想做到这一点,就能真正感受“万变不离其宗”的涵义。
至于本题中的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抓住各种猜想,在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设计是不难的。
[规范解题]【得出结论】是果肉中的成分与氧气作用的结果,“生锈”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果肉变色速度越快。
【反思与评价】(1)③氮气化学性质很稳定,通常不与其它物质反应。
(2)水中溶解了氧气【应用】将水果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工,采用真空包装并低温保存。
三、要善于对实验所得出的事实证据通过比较、归纳、概括、总结等方式进行处理,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并由此解释化学现象,说明问题.对实验所得出的事实证据进行比较、归纳、概括、总结等是初中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方法,也是中考考查的重要内容。
近几年中考着重是通过呈现探究性实验的事实来考查上述能力的,而上述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逐步培养这些能力,当中考面对探究性试题中相关内容时,也就不会束手无策。
例3、“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的反应方程式。
某同学做了该实验后,展开了下列思考与探究:(1)催化剂MnO2的用量对反应速率有没有影响呢?他做了这样一组实验:每次均用30 mL 10%的H202溶液,采用不同量MnO2粉末做催化请分析表中数据回答:MnO2的用量对反应速率有没有影响呢?如果有,是怎样影响的呢?答:。
(2)H2O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对反应速率有没有影响呢?他又做了一组实验:每次均取5 mL 30%的H2O2溶液,然后稀释成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请分析表中数据回答:H2O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对反应速率有没有影响呢?如果有,是怎样影响的呢?答:。
由表中数据还可看出,该反应是个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3)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该反应的速率呢?请说出你的一个猜想:。
[思路点拨]本题是对探究性实验事实进行处理并得出正确结论的最典型例子。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探究性实验的事实,并对实验事实通过比较、归纳、概括、总结等方式进行处理,得出结论,然后应用结论分析解释现象,说明问题。
本题通过对实验(1)、(2)所提供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可得出正确的结论:MnO2的用量对双氧水分解反应的速率有影响,而且在一定的范围内,MnO2的用量越大,反应越快;H2O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对双氧水分解反应的速率也有影响,且H2O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反应越快。
由(2)中所提供的反应后液体温度的变化情况还,双氧水分解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
对于(3),借助(1)与(2)的实验事实的启发、结合学习和生活经验可大胆的提出影响该反应速率的因素有:MnO2颗粒大小可能对反应有影响、环境温度可能对反应有影响、气压可能对反应有影响、实验时是否振荡可能对反应有影响等等。
[规范解题]2H2O2MnO22H2O+O2 ↑(1)有影响。
在一定范围内,MnO2的用量越大,反应越快。
(2)有影响。
H2O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反应越快。
放热。
(3)MnO2颗粒大小、环境温度、气压、是否振荡等,合理答案均可。
四、要会对简单的化学实验探究方案的优劣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科学探究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创新,养成“勇于实践,敢于质疑”的科学品质。
而近几年中考探究性试题中设置的对探究性实验方案的评价内容,应该说是上述精神最好的体现。
对一个实验方案的评价,要注意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原理是否正确,即能否达到实验的目的;②所用原料是否常见易得、廉价;③是否节约药品,即原料的利用率是否高;④操作是否简单,即操作过程是否简捷优化;⑤是否对环境产生污染;⑥是否有实验误差;⑦方案是否有新创意;⑧安全性是否好等等。
能达到上述八点要求的实验方案应该说不失为最优实验方案。
至于提出合理化建议,也就是基于上述几个方面、结合题意来提出符合要求的建议。
例4.化学活动小组的同学在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铜与稀硫酸在常温或短时间加热的条件下均不反应。
那么,铜与浓硫酸能否发生反应呢?[猜想与假设]猜想①在常温下能反应;猜想②在常温下不能反应,但在加热条件下能反应;猜想③在加热条件下不能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