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_以甘肃省和江苏省为例

合集下载

关于耕地保护基本知识10问10答

关于耕地保护基本知识10问10答

【导言】发展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而耕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

保护耕地资源,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为了增强公众对耕地保护的基本认识,本文针对耕地保护开展了“10问10答”的形式,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耕地保护的基本知识。

一、什么是耕地保护?答:耕地保护是指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对耕地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的一系列综合性措施。

耕地保护的基本任务包括保持耕地数量稳定、提高耕地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等。

耕地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我国耕地保护的现状如何?答:我国拥有丰富的耕地资源,是世界上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

然而,在长期的经济建设过程中,我国的耕地资源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工商业用地和建设用地非法占用、耕地质量下降、城市扩张对耕地的挤占等。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了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力度。

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耕地保护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如何保护耕地资源?答:保护耕地资源,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要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对耕地资源的占用,限制建设用地和工商业用地的扩张。

要加强耕地质量的保护和恢复工作,实施耕地轮作、休耕和退耕政策,有效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

再次,要加强对耕地资源的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耕地资源的变化情况,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保护耕地资源还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对耕地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思维。

四、耕地保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是怎样的?答:耕地保护与农业生产是密不可分的。

耕地保护不仅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也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增产。

保护好耕地资源,可以提高农田的产能和质量,保障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

良好的耕地保护政策也可以激励农民保护耕地资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和耕地保护的关系?答: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是我国农村改革的重要成果,是农村耕地保护的重要保障。

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的相关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的相关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 京农 业 大学 土 地管 理学 院 ,江 苏 南 京 20 9 ) 南 10 5
摘 要 :在 界定 城 市化 的 内涵 、城 市化 水 平测 度指 标 的基 础上 ,运用 相关 系数 和 回归 分 析模 型 对 江 苏 省城 市 化 水平 与 耕 地
面积 的关 系进 行 了分 析 。结 论是 :城 市 化 与保 护耕 地是 对立 统 一 的关 系 ,城 市化发 展 有利 于保 护 耕 地 ,协 调 两者 关 系 的
The r l to hi t e r a z i n nd e a i ns p be we n u b ni ato a
c tv t d a ha e uli a e l nd c ng s o i c c s t d n J a g u Pr v n e
的 辨 证 关 系 ,进 而 提 出城 市化 进 程 中土 地 利 用 的 对 策 。
1 城 市 化 的定 义 及 其 水 平 的 测 度
c l vtd ln ra i in s rvn ew ihu b nzt ni hs nC iawa tde sI c reainid xa drge so n lssmo ・ ut ae a d ae Ja g uPo ic hc r a iai ihi hn ss id u i orlt n e n e rsina ayi i n o s u o d
me to r u iain i h l flt rtc u t ae a d. n e f n a na y o o r i ai g te e t o a p cs c n it i a tn t e n fu | l t s e pu o p o e tc l v td l n a d t u d me tlwa fc o d n t h s w s e t o sss n fse h z 0 i h n po eso r rc s fu l  ̄ a i n n e sv a d u e. z t n a d it n ie ln s o

城市化进程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

城市化进程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

城市化进程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的数量持续增加,城市用地的需求也不断增长。

这样的城市化进程,不仅对环境、资源、能源、交通等方面的影响非常大,还会对粮食生产带来负面影响。

那么,城市化进程对粮食生产究竟会带来哪些影响呢?一、城市化进程对粮食生产面积的影响城市化进程对粮食生产的第一方面影响是土地面积的减少。

众所周知,粮食作物需要耕种土地,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大量的农田被用于城市建设,使得粮食生产面积越来越少。

许多农民因为遭受了土地流失的打击,导致他们的生计受到了很大的威胁。

而城市生活的便捷、高收益的职业又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打工,造成了粮食生产面积的进一步减少。

可以说,城市化进程对粮食生产面积的影响是非常直接和显著的。

二、城市化进程对粮食生产方式的影响城市化进程对粮食生产的第二个方面影响是生产方式的改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的种田、捕鱼和养殖等粗放型的粮食生产方式无法满足城市人口的需求。

为了满足粮食需求,农民开始采用更加现代化的粮食种植技术,比如大棚种植、温室种植和水培种植等。

这些现代化的种植方式顺应了城市化进程的需求,但是种植成本却比传统方式更加高昂。

这些种植方式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更多的劳动力和更多的技术支持,这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而一些小农户可能无力承担这些成本而退出种植业。

这将导致农业的产能、可持续性受到挑战,从而进一步影响粮食的生产和供应。

三、城市化进程对粮食消费的影响城市化进程对粮食生产的最后一个方面影响是粮食的消费。

城市居民人口的数量的增加,会对粮食消费带来更大的压力。

城市人们的消费口味和习惯也在不断改变,对粮食供给提出更高的要求,成品粮食经常需要进行加工、提纯或调制,需要加入大量的化学成分,取代传统的人工顺势法和风干法,从而转化为外观好、口味好、质量好的商品。

这些新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方式使得粮食生产的要求显得更加严格,对生产和供应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城市化对传统农业的影响

城市化对传统农业的影响

城市化对传统农业的影响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这一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愈发显著。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显著的社会和经济变革正在影响着各个行业,其中传统农业受到了深刻的冲击。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对传统农业的几大影响。

一、土地资源的减少城市化导致了大量农田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

随着城市的扩展,农田被大量占用,农作物种植面积逐渐减少。

许多城市的周边农田被征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住房和商场。

这一过程不仅减少了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也破坏了土壤的质量。

土地的减少使得农民面临更大的压力,他们不得不寻找其他生计方式,导致农业从业人员的减少。

二、人口迁移和劳动力短缺城市化的另一大影响是人口迁移。

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

随着年轻人逐渐离开农村,传统农业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日渐突出。

与此同时,留在农村的人口多为老人和儿童,使得农业的生产效率下降,传统农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三、农业模式的转变城市化促使农业向现代化和产业化转型。

为了适应城市居民对食品的需求,传统农业不得不改变以往的生产模式,引入新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理念。

这一转变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但也使得传统的耕作方式和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造成了部分农民的文化认同感下降。

四、消费模式的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消费模式的转变也对传统农业产生了影响。

城市居民对食品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品质化,对有机食品和绿色农产品的需求逐渐上升。

传统农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劣势开始显露,许多农民选择向有机农业和特色农产品转型,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

这一转变虽然为农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也使得那些无法适应市场变化的传统农业陷入了困境。

五、生态环境的压力城市化的进程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城市扩张导致了森林、湿地和水体的减少,使得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传统农业在整体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下,也难以持续发展。

因此,现代农业在追求高效生产的同时,还需关注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寻找适合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

城市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与治理

城市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与治理

城市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与治理近年来,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建设不断扩张。

然而,城市化的背后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以及相应的治理措施。

一、城市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1. 城市扩张导致土地消耗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农用土地被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这导致了土地的消耗。

土地消耗不仅会减少可用土地的面积,还会破坏土壤的结构和质量。

土地消耗还会导致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下降,增加土壤的侵蚀风险,进而影响土壤质量。

2. 城市污染对土壤的影响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固体废弃物排放到土壤中,导致土壤受到污染。

废水中的重金属、有机物和化学物质会渗入土壤中,对土壤质量造成破坏。

此外,固体废弃物的填埋也会导致土壤污染,填埋场中的有害物质渗入土壤,进而影响土壤质量。

3. 城市化对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植被被砍伐,土地被铺设水泥和建筑物,导致土壤生物多样性减少。

土壤中的微生物、蚯蚓等生物对土壤的结构和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它们可以促进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

城市化导致土壤生物多样性减少,进而影响土壤质量。

二、城市化对土壤质量的治理1. 合理规划城市发展合理规划城市发展是治理城市化对土壤质量影响的关键。

在城市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过度消耗农用土地。

同时,要合理安排城市建设用地和绿地比例,保护原有的农田和植被,减少土地破坏和水土流失。

2. 加强污染治理为了减少城市污染对土壤的影响,应加强废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工作。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应进行有效处理,确保排放达标。

固体废弃物应采取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减少填埋对土壤的污染。

3. 推行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念,它可以减少对土地的消耗,减少对土壤的破坏。

绿色建筑注重节能、环保和生态平衡,通过合理设计建筑结构、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手段,减少对土地的占用和污染。

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分析

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分析

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土地利用也面临着巨大的变化。

城市化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一、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土地的使用面积不断扩大。

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首先表现为城市扩张带来的农业用地下降和城市建设用地增加。

其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原有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已经无法满足城市的发展需要,因此,城市不断地向周边地区扩展,农村土地逐渐被城市所占据。

这种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后果是明显的,城市扩张所需的土地资源大量消耗,使得原有的自然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利用,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

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城市化进程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而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在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很多城市在土地利用上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将会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

二、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包括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增长、政府土地政策等。

首先,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非常大。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的人口和经济规模也逐渐扩大。

这将导致城市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变得更加突出,使得城市不断拓展,形成一定规模的城市群,对周边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的破坏。

其次,人口增长也是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重要影响因素。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也相应增加,这将促使城市不断扩张。

另一方面,城市人口的增长也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垃圾问题等,这些问题也需要土地资源来解决。

最后,政府的土地管理政策也是影响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

政府的土地管理政策将直接影响到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城市发展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耕地面积对比城市与农村的差异分析

耕地面积对比城市与农村的差异分析

耕地面积对比城市与农村的差异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们逐渐将目光从农村转向城市,对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异也产生了兴趣。

而耕地面积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比城市与农村的耕地面积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两者的发展状况和趋势。

一、城市耕地面积的差异城市耕地面积受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一般来说会呈现减少的趋势。

城市的不断扩展,会占用大量的耕地来建设工厂、住宅区、商业设施等。

同时,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对耕地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但是,并非所有城市都出现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

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城市,通过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可以有效控制城市的扩张速度,并通过高效农业生产来保证耕地面积的稳定。

同时,一些城市还会通过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将部分工厂和住宅区与农业耕地相结合,实现土地的多功能利用,从而减少土地的浪费。

二、农村耕地面积的差异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的耕地面积相对更稳定。

农村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区域,耕地是农民谋生的重要基础。

在一些农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农村耕地面积甚至可能保持增长的态势,以满足人口增长和农业发展的需要。

然而,农村地区的耕地面积也面临一些挑战。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影响,部分农村地区也面临着耕地被占用、开垦和变为非农用地的问题。

同时,一些农民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和收入,选择转行或外出打工,导致部分耕地闲置或者被低效利用。

三、差异分析与问题解决城市与农村耕地面积的差异主要受城市化进程、人口增长、土地管理等因素的影响。

针对这些差异,我们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来解决相应的问题。

在城市方面,需要通过城市规划、土地管理和农业技术的引进,使城市的扩张速度得到控制,并保证农业耕地的稳定。

同时,可以加强城市农业的发展,通过多样化的耕作方式和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实现城市工业和耕地的有机结合,达到资源的最优利用。

在农村方面,需要加强土地管理和保护工作,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和扶持力度,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城市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及调控策略

城市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及调控策略

城市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及调控策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快速发展给土地利用带来了许多影响。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调控策略。

一、城市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1. 城市扩张导致土地资源紧张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的扩张不可避免。

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给土地资源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城市用地的不断扩大,导致原本的农田、林地等耕地被不断占用和破坏,使得土地资源日益紧张。

2. 城市化增加土地开发强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为满足不断增长的城市规模和人口需求,土地的开发强度也在增加。

大量新建的建筑、基础设施等都需要占用土地资源,对土地进行开发和利用,使得原本的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自然湿地、水源地等宝贵的土地被破坏,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损害。

3. 城市化带来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城市化不仅仅是简单的城市扩张,更包括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向城市转移的人口增加,农业用地逐渐减少,而城市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则相应增加。

这种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会导致农村土地流转、农民转产转业等问题,对农村经济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调控策略1. 优化土地利用规划为了适应城市化发展的需要,需要对土地利用进行规划和调整。

政府应加强对土地利用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合理划分不同功能区域,并制定相应的土地利用政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 加强土地节约利用和保护在城市化进程中,应加大对土地的节约利用和保护力度。

通过推行节约用地政策,鼓励土地的多功能利用和集约利用,减少不必要的土地占用。

同时,要加强对农田、林地等重要耕地资源的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

3. 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为解决农村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问题,政府可以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加强土地的集约利用。

通过土地流转市场化和规范化的运行,鼓励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4. 提升城市规划和管理水平为了更好地应对城市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政府应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期729~734 JOURNAL OF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双月刊城市化进程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以甘肃省和江苏省为例牛星,欧名豪(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摘要:城市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是人口非农化、经济非农化发展的一个过程,也是土地非农化的过程。

文章以甘肃省和江苏省为例,运用相关系数和回归分析模型对我国城市化水平和耕地面积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在不同地区和不同阶段城市化水平和耕地面积的关系有不同的表现,但要协调好两者的关系,根本在于加快城市化进程,走集约利用土地的道路。

关键词:城市化;耕地面积;相关分析;集约利用中图分类号:F 30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15(2004)06-0729-0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cultivated land change——taking Gansu and Jiangsu provinces as examplesNIU Xing1, OU Ming-hao2(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Jiangsu, Nanjing, 210095, China)Abstract: Urbanization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and result of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It is the developing course of nonagricultural population, non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nonagricultural land. By taking Gansu and Jiangsu provinces as example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cultivated land area in China using correlation index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mode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spects was quit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areas and different phases, but the fundamental way of coordinating these two aspects was consist of accelerating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intensive land use.Key words: urbanization;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intensive land use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目前中国城市化水平只有36.09%[1],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比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低22%,比高收入国家低42%。

提高城市化水平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是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占用一部分耕地,如何正确处理好城市化和耕地保护的关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甘肃省和江苏省为例,通过对城市化进程和耕地面积变化的相关研究,揭示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的对策。

1 城市化内涵及其水平测度1.1 城市化的内涵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一种趋势,一般是由经济产业化、人口集中化、社会生活方式文明化所作者简介:牛星(1980-),女,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0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

资助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70373020)。

通讯作者:欧名豪(1964-),男,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地籍管理、城乡规划。

收稿日期:2004-10-21引起的城市人口不断聚集、城市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城乡差别不断缩小的一种发展过程。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扩大内需、提高经济总量、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也是工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

1.2 城市化水平的测度城市化水平测度的方法通常有单一指标法和综合指标法[2]。

单一指标法是通过某一最具本质意义且便于统计分析的指标,来描述城市化水平。

如用城市人口比重指标,非农人口比重指标或非农产业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指标等,单一指标法通常存在一定的偏差,难以全面地考察城市化的进程。

综合指标法是选用与城市化相关的多项指标,借以考察城市化的进展状况。

常选用城市人口占所在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人口密度即城市建成区单位土地面积的人口数,城市的面积和城市之间的平均距离四项指标,依据特定的规律,以其综合值来描述城市化水平。

相对于单一指标法,综合指标法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反映城市化水平,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用多项指标综合衡量城市化水平。

2 城市化进程与耕地面积的变动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资料显示,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达到36.09%(按市镇人口测算)。

根据城市化发展规律,我国已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但是城市化发展的过程是城市地域空间不断向外延伸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耕地面积会频繁变动,这种变动会给目前日趋紧张的耕地资源带来怎样的影响?下面以甘肃省和江苏省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为例来看看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会受到社会、经济、自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通常有非农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比重、非农产业GDP占一个地区总GDP的比重、城市人口密度、城市面积及城市之间的距离等。

文章考虑到甘肃省和江苏省城市化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数据的可得性,确定出两个主要指标:(1)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C1;(2)非农产业GDP占总GDP的比重C2;运用特尔斐法分别赋予C1和C2 0.8和0.2 的权重[3],进行加权平均得到综合指标C:C= C1×0.8+C2×0.2来衡量城市化水平。

表1 1985~2000年间甘肃省城市化水平和耕地面积状况[6~9]年份C1/% C2/% C/% 耕地面积(×103 hm2)1985 15.25 69.5 26.1 3 490.971986 15.73 68.66 26.32 3 480.371987 15.99 72.19 27.23 3 478.991988 16.19 72.49 27.45 3 475.571989 16.35 79.79 29.04 3 477.131990 16.22 64.02 25.78 3 476.761991 16.39 73.85 27.88 3 479.871992 16.71 75.4 28.45 3 482.361993 16.93 79.91 29.53 3 481.151994 17.35 82.79 30.44 3 481.081995 17.76 85.41 31.29 3 482.491996 18.12 73.7 29.24 3 486.381997 18.39 75.71 29.85 3 488.271998 18.66 76.75 30.28 3 488.911999 18.83 77 30.46 3 486.172000 19.22 80.34 31.44 3 433.2第6期牛 星:城市化进程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以甘肃省和江苏省为例 731 2.1 甘肃省土地资源概况 甘肃的土地资源丰富,是中国资源开发极具潜力的地区之一。

全省总土地面积45.5万平方公里,人均2.3公顷,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一倍多,居全国第七位。

据统计[4],全省有耕地后备资源75.1万hm2,可开垦为耕地的69.2万hm2,有15°~25°坡耕地137万hm2、25°以上坡耕地32万hm2。

总耕地面积中,山地226万hm2,占全省总耕地的64.7%,川地97万hm2,占26.67 %;塬地(中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

)26.7万hm2,占7.6 %。

从中可以看出,全省的耕地资源开发具有一定的潜力,但是由于山地占了耕地资源的大多数,这就加大了后备耕地资源规划和开发的难度,所以必须从合理利用现有耕地资源入手,切实保护好耕地。

2.2 甘肃省城市化水平和耕地面积的变动情况 根据表1作出甘肃省1985~2000年耕地面积与城市化水平的变动曲线,见图1和图2。

2.3 江苏省土地资源概况江苏省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地区,长期以来用占全国1%的土地面积养活着占全国6%的人口,容纳着占全国10%的经济[5]。

江苏省土地总面积10.26万km2,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07%,2000年末全省的总人口为7327.24万人,人口密度为7人/公顷,耕地面积为432.157万hm2,人均耕地面积0.06hm2。

快速发展的经济和不断增长的人口使全省的耕地资源受到严重的威胁,如果不能合理的规划、利用和有效的保护,将会影响到这一地区的粮食安全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2.4 江苏省城市化水平和耕地面积的变动情况 表2 1985~2000年间江苏省城市化水平和耕地面积状况[4~6]年份C1/% C2/% C/% 耕地面积/万hm21985 16.31 69.98 27.05 460.4031986 18.22 69.9 28.56 459.0791987 18.51 73.24 29.46 457.9811988 19.9 73.6 30.64 456.8841989 21.63 75.48 32.4 456.2321990 21 74.93 31.79 455.7861991 21.2 78.45 32.65 454.9971992 21.82 81.56 33.77 452.1771993 23.48 83.64 35.51 449.5661994 24.04 83.44 35.92 446.4001995 24.87 83.54 36.61 444.8311996 26 83.92 37.58 442.0071997 26.45 84.9 38.14 439.5451998 26.88 85.89 38.68 437.0821999 28.95 86.96 40.55 434.6192000 32.16 87.99 43.32 432.157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04年732根据表2作出江苏省1985~2000图3 江苏省城市化水平变动曲线(1985~2000)图4 江苏省耕地面积变动曲线(1985~2000)由以上两个省的曲线可以看出甘肃省和江苏省的两项指标在1985~2000年间的发展趋势差异很大(见表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