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王朝耕地面积考察

合集下载

中国历代农田治理年表

中国历代农田治理年表

中国历代农田治理年表夏朝(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其农田治理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

夏朝古人尚重农耕,因此农田治理在夏朝得到了较为重视。

夏后氏族的首领夏禹开辟灌溉和排灌水系,改善了黄河流域的灌溉条件,提高了农田的耕种面积和产量。

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集权王朝,商朝的农田治理事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商朝开展了较为有系统的农田治理,建立了大规模的灌溉系统,使得黄河流域农田的灌溉面积显著增加。

此外,商朝还引进了农业机械,如镰刀、犁等,提高了农田的开垦和耕作效率。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西周继承了商朝的农田治理事业,继续发展和完善了农田灌溉和农作物种植技术。

西周时期,中国的农业生产进入了相对稳定和繁荣的阶段。

西周采用轮耕制度,推行农业均田制,保障了农民的基本生计。

此外,西周还加强了对水利设施的修建和维护,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率。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农田治理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农田治理取得了重大进展。

各诸侯国相互竞争,推动了农田治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春秋战国时期采用了一系列新的农田治理方法,如水利工程和灌溉技术的改进,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以及农田防护设施的建设。

这些措施有效地增加了农田的产量和耕地面积。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朝崇尚农耕,农田治理成为国家重要政策。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农田治理。

秦朝重视农业生产,加强农田的灌溉和排灌工程,修建了一些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如灌溉渠道和水库,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率。

秦朝还统一了度量衡标准,标准化土地面积和产量计算方法,便于统一农业生产管理。

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明清时期中国农田治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明朝和清朝时期,逐渐形成了一套以水利工程为核心的农田治理体系。

隋朝经济研究

隋朝经济研究

隋朝经济研究隋朝经济研究之一:人口变化及真实的耕地面积原创2019-10-26 00:09·明析历史【理性讨论、数据说话,关注明析历史,探究古代的经济真相】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朝代,统一了天下,规范了度量衡,却又因隋炀帝的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导致国家重新陷入战乱。

隋朝前朝很强盛,但留存于后世的有关财政、耕地、物价等经济数据却极为稀少。

今天,笔者就基于隋朝的人口和税赋制度,探究隋朝的耕地面积。

语焉不详的耕地情况关于隋朝的耕地面积,史书的数据太过夸张。

据《通典》记载:“开皇9年(589年),任垦田四千九百四十万四千一百七十六顷。

”任垦,允许垦辟的意思,相当于应受田的数量,并不是实际的耕地面积。

因为4940万顷(49.4亿亩)的应受田,相当于现代39亿市亩(隋朝1亩=522平米,约0.78市亩),比新中国的耕地面积还多,不符合实际。

如何估算隋朝的耕地面积?隋朝实行均田制,人口数量与耕地面积正相关,即:耕地面积=户数x每户平均受田面积(实际值)。

每户实际受田面积与赋税制度、人口分布和各地资源禀赋有关,比如A郡只能开发出1000万亩土地,如果户数达到20万,户均受田只能是50亩,无法达到法定标准。

先明确一点:后人会在先辈的基础上开垦土地,随着人口增长,耕地不断增加,往后的朝代自然有着更多的耕地。

打开中国的地形图,我们能清楚的看到:从古至今,中国的耕地都集中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和南方丘陵。

隋朝时,南方并未大规模开发,东北平原和云贵高原的开发更是明清两朝的事情,所以隋朝的耕地集中在华北平原、关中平原和四川盆地,而疆域更大的西域本来并没有多少耕地。

隋朝的人口概况全盛时期的人口,有两个数据,略有出入,但总人口都是4602万:1)根据《通典》的记载,隋朝大业2年(606年)达到891万户,总人口4602万;2)将《隋书·地理志》各郡的户籍数量累加,总计908万户。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化历程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化历程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化历程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经历了多次变化。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重要历程:
1. 原始社会时期:在原始社会时期,土地属于整个部落或氏族共有,没有明确的土地私有制。

2. 耕地制度:尧舜时期(公元前2356年-公元前2181年),
出现了耕地制度,将土地分配给人民,并规定了耕作方法和税收制度。

3. 封建社会时期:周朝时期(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封建制度逐渐形成。

国家将土地分封给贵族和官员,而底层农民只能作为农奴依附于土地的拥有者。

4. 秦汉时期:在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和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期,实行了均田制,即按照人
口的多少分配土地,以实现社会平等。

5. 徭役制度:在东汉时期(公元25年-公元220年),土地逐
渐归于中央政权所有,农民被迫劳作于大规模的徭役制度下,导致了社会的衰败。

6. 分田制度:唐朝时期(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实行了
分田制度,将土地分配给农户,并对土地进行了精确的测量和登记,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

7. 均田制复兴:宋朝时期(960年-1279年),均田制重新复兴。

宋神宗时期(公元1067年-1085年)实行了均田制度,土地按照人口分配,以实现公平与稳定。

8. 土地私有化: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农民的土地所有权逐渐被私有化,土地的买卖和流转成为常态。

地主阶级逐渐崛起,农民的土地权益受到侵害。

以上是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主要变化历程,不同朝代和时期有着不同的制度,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

【精品】清朝的真实耕地面积

【精品】清朝的真实耕地面积

【关键字】精品清朝的真实耕地面积郑正/马力/王兴平据历史记载,我国从西汉直至元朝人口均未超过六千万,只有明朝的人口峰值才略高于此值。

到清朝,在所谓的“乾隆盛世”,中国人口扶摇直上由几千万直升至三亿,继而至嘉庆、道光年间人口增至四亿多。

耕地在中国这个农业社会里是保证人口增殖的物质基础,那么清朝的耕地究竟是多少就成为一个必须搞清楚的重要问题。

官方的统计数据我们将清朝政府的统计数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些较为权威的出版物上所采用的数据一并列于下表。

表1清朝耕地数据人口( 百万) 耕地( 万顷) 人均耕地( 亩) 时间资料出处1 42.53 268.06 6.30 1615 《清世祖实录》卷612 76.55 485.22 6.34 1661 《清圣祖实录》卷53 81.37 560.19 6.88 1685 康熙《会典》4 81.65 551.95 6.76 1706 《清圣祖实录》卷2275 103.05 784.37 7.16 1722 《清世宗实录》卷26 109.42 820.35 7.50 1734 《清世宗实录》卷1507 183.68 677.58 3.69 1753 乾隆《大清会典》8 286.33 700.94 2.45 1784 乾隆《大清一统志》9 333.70 727.08 2.18 1812 嘉庆《大清会典》10 372.46 696.92 1.87 1822 《户部则例》11 434.39 697.00 1.60 1851 《户部则例》12 426.45 852.37 2.00 1887 光绪《大清会典》13 443.00 847.78 1.91 1900 《中国自然资源手册》14 419.64 1455.24 3.47 1910 《中国自然资源手册》注:1900年人口用的是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史》数据,1910年人口用的是国民政府内政部《内政年鉴》中1912年数据,因为宣统年间进行的人口统计殊不可信,相信两年间人口变化不会太大。

中国朝代土地发展史

中国朝代土地发展史

中国朝代土地发展史1.引言1.1 概述中国历史悠久,各朝代间的土地发展历程千差万别。

土地发展在中国的历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反映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也体现了政治、文化的演变。

本文将针对中国历代朝代的土地发展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旨在深入探讨各朝代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中国的土地发展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并对土地进行改造。

而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土地的利用和管理也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例如,在奴隶社会时期,土地主要由贵族和奴隶主统治阶级占据,而普通劳动者则无权拥有土地,这种制度为后来的封建土地制度奠定了基础。

随着封建社会的到来,土地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各个朝代在土地制度方面的政策和实践有所差异。

有些朝代实行土地国有制,将土地划归国家所有,以实现对土地的统一管理和利用。

而另一些朝代则鼓励封建贵族私有土地,使得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在土地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生产始终是一个关键的议题。

不同朝代的农业生产方式也有所不同。

一些朝代倡导耕者有其田,鼓励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以增强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和所有权意识。

而另一些朝代则采取集体耕作的方式,将土地收归集体或国家所有,并由农民合作耕种。

这些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通过对中国各朝代土地发展的概述,我们可以发现历史上土地制度的演变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变革密切相关。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后来的农民起义和土地改革运动,中国历史上土地问题一直是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的焦点之一。

通过对不同朝代土地发展的总结与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丰富我国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同时也有助于为当今社会的土地管理与农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结构进行说明和概括。

在编写这一部分时,可以简要介绍各个章节的内容和安排,帮助读者理解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

中国历代疆域面积最全一览(值得收藏),都超百万平方公里

中国历代疆域面积最全一览(值得收藏),都超百万平方公里

中国历代疆域⾯积最全⼀览(值得收藏),都超百万平⽅公⾥中国历代疆域⾯积⼀览,你猜猜哪个朝代最⼤夏:210万平⽅公⾥;夏代商:300万平⽅公⾥;商代周:320万平⽅公⾥;西周秦(公元前210年):347万平⽅公⾥;秦朝西汉(公元前150年):210万平⽅公⾥;西汉(公元前120年):267万平⽅公⾥;西汉(公元元年):610万平⽅公⾥;西汉东汉(公元85年):425万平⽅公⾥;东汉(公元100年):570万平⽅公⾥;东汉(公元140年):580万平⽅公⾥;曹魏(公元260年):292万平⽅公⾥;蜀汉(公元260年):108万平⽅公⾥;东吴(公元260年):145万平⽅公⾥;三国西晋(公元280年):545万平⽅公⾥;西晋东晋(公元400年):280万平⽅公⾥;刘宋(极盛期):278万平⽅公⾥;南齐(极盛期):260万平⽅公⾥;南梁(极盛期):260万平⽅公⾥;南陈(极盛期):132万平⽅公⾥;北魏(极盛期):520万平⽅公⾥;隋(公元581年):275万平⽅公⾥;隋(公元612年):470万平⽅公⾥;隋朝唐(公元628年):430万平⽅公⾥;唐(公元660年):1210万平⽅公⾥;唐(公元700年):930万平⽅公⾥;唐(公元750年):840万平⽅公⾥;吐蕃(765年):510万平⽅公⾥;北宋(公元1120年):283万平⽅公⾥;南宋(公元1200年):200万平⽅公⾥;辽(公元1100年):490万万平⽅公⾥;⾦(公元1150年):360万平⽅公⾥;元(公元1300年):2270万平⽅公⾥; 明(公元1426年):1000万平⽅公⾥;明(公元1440年):950万平⽅公⾥;明(公元1585年):750万平⽅公⾥;明(公元1640年):350万平⽅公⾥;清(公元1690年):975万平⽅公⾥;清(公元1760年):1310万平⽅公⾥;清(公元1820年):1300万平⽅公⾥;清(公元1910年):1131万平⽅公⾥;中华民国(公元1920年):1131万平⽅公⾥;中华⼈民共和国(公元2000年):960万平⽅公⾥;。

【明清史论文丛】明初耕地数额考察

【明清史论文丛】明初耕地数额考察

【数据库】人大全文1998年文史类专题【文献号】2576【摘要】【原文出处】历史研究【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199805【原刊页号】124~135【分类号】K24【分类名】明清史【复印期号】199806【标题】明初耕地数额考察【作者】田培栋【作者简介】作者田培栋,1927年生,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正文】据目前的明史研究,洪武时期有两个土地数字,一个是《明太祖实录》卷二一四记载洪武二十四年,“天下官民田地三百八十七万四千七百四十六顷七十三亩”;另一数字是《诸司职掌》记载洪武二十六年,“十二布政司并直隶府州田土总计八百四十九万六千五百二十三顷零”。

究竟哪一个数字代表当时的实际耕地数字,学界多年来争论不休。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三月《诸司职掌》一书完稿,朱元璋遂诏令“颁布中外”。

从此,该书记载的田土8496523 顷便成为最权威的田土数字,正德刊本《大明会典》及正德至嘉靖后修订的《后湖志》、万历重修的《大明会典》及清初编写的《明史》等书,都采用这个数字。

再加上景泰六年户部尚书张凤奏疏:“洪武年间,天下征纳粮草田地山塘共八百四十万余顷”(注:《英宗实录》卷二五四。

),嘉靖八年(1529年)詹事霍韬奏疏:“洪武初,天下田土八百四十九万六千顷有奇”(注:《霍文敏公文集》卷三《修书疏》。

),进一步肯定了800 余万顷的记载,更增加了《诸司职掌》的可信度。

至20世纪30年代,日本和中国的学者曾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

最近十几年,明史界又开展了讨论,其中影响较大的一种看法是“定位错误”观点。

有人认为洪武时期湖广布政司在统计时,极可能在该地区耕地数字202175.95顷之前,多写了一个“二”字,这一笔误使耕地虚增了2亿亩。

河南的耕地也极可能是在449469.82顷前多抄了一个“一”字,虚增了1亿亩。

按此推理,《诸司职掌》记载的数字多写了3亿亩。

对这一种观点,顾诚先生曾进行论驳,他说:“《诸司职掌》是遵照朱元璋的指示编纂的重要法典,成书之后又由他下令颁行中外,朱元璋并不是个昏庸的皇帝……如果出现这样明显的重大错误,他不能不发现或漠然处之。

地理看世界:中国各朝代领土演变

地理看世界:中国各朝代领土演变

地理看世界:中国各朝代领土演变中国各各时期国土的平方公里数如下:夏1、夏(210万,包括长江以北的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京津和江苏,陕西的一小部分)商2,商(320万,除上述土地外,还包括陕西江苏的剩余土地,辽宁,甘肃,湖南,浙江,重庆和四川的一部分)周3、周(340万,基本与商差不多,在东南沿海为中心)秦4、秦(360万,还包括整个宁夏并包括重庆全部和更大的几乎整个四川的土地,东晋各诸侯国的国土总合与西周基本相同)汉5、汉(890万,在两汉最顶盛的时代,由西汉武帝和后人西汉宣帝、东汉光武帝、东汉明帝打下了惊人的国土。

现在朝鲜的几乎全部,越南的北方。

大半的新疆,包括中亚相当大的土地都在汉的西域都护府范围中,还有全部的四川和云贵的大片土地,辽宁的全部土地也在汉治下,和吉林的一片土地,内蒙也有相当大的土地在汉的治内,估约国土为1040万平方公里。

东汉后期出现严重缩水,失去了云贵和内蒙的土地,新疆北部的土地也丧失殆尽,国土应为890万平方公里。

三国6、三国(魏:530万平方公里,所有的长江以北的汉人地区和在新疆甚至中亚的土地,也包括朝鲜的少量土地和内蒙的土地)(吴:240万平方公里,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和越南北方。

)(蜀:170万平方公里,湖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和青海的一小部分,缅甸的极北方。

)晋7、晋(西晋的国土大小为920万平方公里。

在云贵两地上略少于蜀的控制,在越南和朝鲜的土地缩小了。

但略增加了内蒙的土地)隋朝8、隋、(国土为840万平方公里,突厥占领了甘肃和宁夏相当大的土地,云南和贵州也正走向独立,丧失了在越南和朝鲜的国土)唐朝9、唐、(强盛时的唐国土大的非常惊人的!比现在中国少黑龙江和西藏与云南,多了中亚的大片土地,大半个蒙古国和俄贝加尔湖,共1240万平方公里,在数十年后竟缩为1030万平方公里,安史之乱后更是缩为800万平方公里)宋朝10、宋、(国土为460万平方公里,与现在中国比没有新疆,甘肃,宁夏,内蒙,整个东北三省,青海和西藏,云贵地区和台湾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代耕地面积
(注:由于种种原因,记录的数字不一定真实。

望请见谅。


人与土地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我们的假设:耕地面积的大小与人口多寡是有一定联系的
(说明:民国1912年的数据有点模糊,找到的资料中是101752亩,这个数字是偏小的。

而隋612年的数据是偏大的,在20多年里耕地增长了36.5亿亩,这个增长速度的不可靠的。

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三个时期由于是国家战乱分裂时期,资料记载很少,没能找到比较准确的数字,所以在图表上没有计入。


假设得到一定的证明:在生产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劳动力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投入因素,人口就是生产力,人口的多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耕地面积的大小。

我们可以从这一图表中看出,人口数量与耕地面积在一些时期内是成一定正相关联系的。

我们也可以很直观的看出我国耕地是比较缓慢的增长的,即使是在人口快速增长的时期。

另一方面,明朝以后,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耕地增长速度,人口压力增大。

根据图表表示的信息,我们也发现在隋朝和清朝两个朝代有些“异样”,是什么原因呢?这些原因会不会也是影响耕地增长的原因呢…….....
我们假设的原因1、国家政策鼓励人民耕种荒田和开垦荒地:每个朝代的初期都行此道。

2、军屯、民屯: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都实行这一措施,
解决了军队的粮饷问题。

3、政府改变赋税制度:朝代的初期减免赋税,税收制度的改革,从“两
税法”到“摊丁入亩”的变革。

4、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工具的进步,亩产量的提高等等。

我们的总结:纵观历代耕地面积的变化,改变了我们潜意识里认为的,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人口越多耕地面积就会越大。

通过收集整理材料,我们明白了在一些人口相对较少的朝代,它的也耕地面积比人口多的朝代多,人是影响因素,不是决定因素。

我们还要考虑政治、生产技术、生产方式、水资源承载量等多方面的因素,尤其政治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国家的干预影响着耕地根据经济发展现状而增减的惯性。

其他小组总结了有关影响农业发展的,与农业紧密相关的各个方面,它们都能促进农业的发展。

从以扩大耕地面积为手段提高产量到在有限的耕地资源前提下提高产量,我国的农业走向科学的发展。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载体,没有耕地就谈不上生产,耕地面积的扩大或减小直接影响着耕地资源是否得到合理的利用,同时也影响着资源环境是否得到合理的分配。

在整理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困难,有些资料没能找到,书籍中没有详细的记载或者记载的数目不同。

同时也让我们懂得了史料研究的不易。

人口与耕地面积的关系,我们会想到一个数字——人均耕地面积
从图中得到的信息,我国从古至今的人均耕地面积是呈下降的趋势,这一趋势反映了人地矛盾的加剧。

明清之前,这样的矛盾只是在贫苦大众中出现,“民无立锥之地”。

而在当今,“人多地少”的现实情况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人地矛盾的愈发尖锐,资源环境所承受的压力加大,对每个人来说,这已变成不可逃避的问题。

小组成员:霍春英、梁丽、张厶文、柳广凤、闵启燕、韦雅静、张永、廖碧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