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昌平——历史人物简介
北京昌平流村英雄故事

在北京昌平流村,有一位英雄人物,他是昌平区消防救援支队支队长刘少如。
在7月31日的暴雨中,他带领搜救队挺进流村重灾区,面对危险和重重艰难险阻,他数次带领队伍打通了流村镇5个失联村庄的应急通道,并成功转移了村民。
在8月3日中午12时,经过昼夜奋战、连续施工数十小时,昌平区域内南雁路全线应急通道已打通。
当天夜晚,刘少如再次带领9车109人前往受灾较重的5个村庄开展全面搜救。
截至当晚22点,除留守村干部外,全部村民完成转移,共计疏散转移群众341人。
刘少如和他的搜救队在抗洪救灾过程中展现出了顽强拼搏、舍生忘死的精神。
他们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用实际行动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他们是真正的英雄,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第1页共1页。
何孟雄与昌平早期党组织的建立

2021年第5期何孟雄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长期在北方从事工人运动,为北京地区的党组织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1931年,年仅32岁的何孟雄在上海英勇就义。
他的事迹和精神被党和人民所铭记,毛泽东在延安时常向身边人谈起他们在长沙搞学生运动的经历,怀念他的崇高人格。
何孟雄在北京期间,主要活跃于今天昌平等地,他曾先后四次在南口实地考察、发动工人运动,故本文利用北京市档案馆和昌平区档案馆的资料,梳理何孟雄与昌平早期党组织建立和发展的关系。
一、中国共产党最早一批党员何孟雄(1898-1931),原名定礼,字国正,号梦雄,后来改为孟雄,生于湖南酃县,1914年考入长沙岳云中学,在校期间就积极参加爱国运动。
1918年夏天,他和很多湖南籍同学北上来京。
当时很多同学选择赴法勤工俭学,何孟雄北上的最初目的也是如此,但是后来他改变了主意,决定留在国内探求救国之路。
[1]在北京的几年,何孟雄的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他接触并最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1920年3月,在李大钊的指导下,他参与成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当年11月他参加了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北京共产党小组,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2]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何孟雄属于最早的一批党员。
1922年7月,北京的地方党组织便按照中共一大确定的要求,积极培养和吸收知识分子和工人入党,尤其重视在产业工人中发展党员。
但是这一时期,由于地方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强大,共产党在地方上的组织十分薄弱,1922年6月底北京地区党员仅20余人,至1923年,北京地委下面仅有东城、西城和西山三个支部,周边郊县也只有长辛店机厂一个独立支部。
[3]昌平地区基本没有党组织。
在历史上,昌平一直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贫穷县,大多数人处于饥饿状态。
全县接受初级教育的男性不足40%,女性只有0.4%,基本没有卫生和娱乐设施。
[4]20世纪初,清政府开始修建京张铁路,后延长到今内蒙古境内,改称京绥铁路。
北京的古代名人介绍

北京的古代名人介绍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杰出的古代名人。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位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名人。
首先要介绍的是李白,他是唐朝时期的一位伟大诗人。
李白的诗作风格奔放豪放,他用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热情。
他的诗中常常描绘山水风景,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他的诗歌流传至今,被誉为“诗仙”,对后世的文学影响深远。
其次要介绍的是文天祥,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伟大爱国诗人和政治家。
文天祥在抵抗外敌入侵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的诗作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关怀,他的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至今仍被广为传诵。
再来介绍一位古代名人——郭沫若,他是近代中国的一位伟大诗人和学者。
郭沫若早年参与了中国的革命斗争,后来成为了一位重要的文化名人。
他的诗歌作品以激情澎湃、意境深远而著称,他的名诗《七律·长征》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壮丽历程,深受人们喜爱。
最后要介绍的是袁崇焕,他是明朝时期的一位杰出将领。
袁崇焕在抵御倭寇入侵和保卫边疆的战斗中表现出色,被封为“大将军”。
他以勇猛善战、忠诚敬业而著称,他的事迹鼓舞了无数后来的军人。
这些古代名人各有各的特点和贡献,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
在不同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们的事迹激励着后人,成为了我们学习和崇拜的榜样。
他们的辉煌事迹使北京这座古老而庄严的城市更加璀璨夺目。
北京昌平流村英雄故事

北京昌平流村英雄故事
昌平流村英雄故事是指发生在中国北京市昌平区流村镇的一段英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具体的细节和人物可能因不同版本而有所不同。
根据一些版本的故事,流村英雄故事讲述了一位名叫刘大勇的年轻人。
刘大勇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在抗日战争期间,他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斗争。
故事中,刘大勇是一个有勇气、有正义感的年轻人。
他在战斗中表现出色,多次指挥部队进行抗日战斗,取得了重要的胜利。
他不畏艰险,敢于与敌人决一死战,为保卫家园和民族利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刘大勇的英勇事迹在流村镇广为传颂,他成为了流村的英雄。
人们对他的敬佩和赞美使他的事迹被流传下来,成为了一个典型的英雄故事。
昌平流村英雄故事代表着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无数普通人为保卫国家和民族利益所做出的贡献。
它象征了中国人民坚毅不屈的精神和对正义的追求,成为了一个激励人们勇往直前、奋发向前的正能量故事。
1/ 1。
昌平历史与红姓家族

红姓与昌平历史一、姓氏源流红(Hóng)姓源出有三:1、出自芈姓,为熊氏所改,以祖字为氏。
春秋时期,楚国君主姓熊,而楚国公族子孙中,有一位公子叫熊挚,字红,故又叫熊红,受封于鄂,称鄂王。
熊红的后代,就以祖上名字为姓,形成一支红姓,世代相传。
2、出自以地名取姓形成的。
汉代时候,有个地方称为“红”,就在现今江苏省肖县西南一带,住在那里的人有的以红为氏,称红姓。
3、出自刘姓,以地名为氏。
西汉楚元王刘交之子叫刘富,就受封于红地,他原来就已封为侯爵,所以人们称他为红侯,或称红侯富。
他的子孙理应世袭封地和爵位的,可是传到他曾孙时,因为曾孙没有生儿子,朝廷便收回了封地和封爵位的。
而红侯富不止一个妻妾,他的支系儿孙还很多。
这些后代,有的就取封地为姓,世代姓红。
得姓始祖:刘富。
从《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三书上考证,红氏出自,是楚元王交子刘富的后裔,因刘富被封为红侯,他的支庶子孙以国为氏而得姓。
春秋时代的楚国,是上古颛顼帝芈姓后裔所传。
而颛顼帝是黄帝轩辕氏的嫡孙,红氏既然系出二三千年前的楚国公族,推算起来,则是黄帝子孙。
故红氏族裔奉刘富为红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缺)红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春秋时期,楚国的皇室子孙中,有公子挚,又叫熊红。
他的后代中为了显示祖上的皇系身份,就取祖上的名字为姓氏,称为红氏。
另一说,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封自己的同母弟刘交为楚元王,刘交之子刘富被封为休候,后来改封为红候,封于红(今安徽省萧县西的红亭)。
他的子孙后来就以封地名为姓氏,称为红氏。
汉代时候,有个地方名为“红”,在现今江苏省肖县西南附近,居住者多以红为姓。
发祥于楚国的红氏家族,按照历史位置,在今山西省境内。
望族居昌平郡(今北京市昌平县东)。
三、历史名人红氏或许是长期人丁不旺,红姓中人一向不太知名,仅在明英宗正统年间出现过一位官拜郧西县丞的红尚朱。
这位红尚朱,为山西省阳曲人,长期以来,红氏家族,也主要以今山西地区为繁衍中心。
北京市东城区英雄人物事迹

北京市东城区英雄人物事迹
北京市东城区有许多英雄人物,他们的事迹涉及各个领域。
以下是其中几位英雄人物及其事迹的介绍:
1. 邓小平,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人。
他在东城区出生并成长,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政策,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 鲁迅,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在东城区的广外小学任教期间,积极参与社会运动,发表了一系列具有深刻影响的文学作品,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
他的作品对于中国文学和社会思潮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钱学森,钱学森是中国著名的航天科学家和导弹专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东城区的北京大学学习期间,积极参与科学研究,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主持研制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和导弹等重要项目,为中国的国防建设和科技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4. 赵朴初,赵朴初是中国著名的军事家和革命家,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
他在东城区的北京市第一中学就读期间,积极参与革命活动,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参与领导了多次重要的战役和战斗,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取得了胜利。
以上只是对于东城区英雄人物事迹的一些简要介绍,实际上,东城区还有许多其他杰出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
这些英雄人物的贡献不仅对于东城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也对于整个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事迹鼓舞着人们追求进步和奋斗,成为了东城区的骄傲和榜样。
昌平第一位革命烈士杨诗田

昌平第一位革命烈士杨诗田
昌平档案馆的区情展里,有一隅让所有参观者驻足,这里展出了昌平第一位革命烈士杨诗田的画像和遗物。
杨诗田,1883年出生在北京昌平介山村一个农民家庭。
幼年曾入私塾读书。
1920年,参加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在长辛店创办的劳动补习学校,接受了革命教育。
1921年加入长辛店铁路工会,当选为科代表,后任科干事。
1923年,在震惊中外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中,受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负责人指示,参与组织领导。
1923年2月7日,工人大罢工遭到镇压时,杨诗田打起“还我工友”的大旗,带领3000多工人向关押工人的火神庙冲去,不幸被反动军警开枪击中,当场壮烈牺牲。
2014年,在西峰山昌平烈士陵园树立了“杨诗田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
饮水思源,无数革命烈士用青春和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9月30日已经以国家法律的形式设立为烈士纪念日。
我们只有牢记历史,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到现在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才能更强烈的感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每一个后来者奋发图强。
让我们继承先烈遗志、牢记党的教导,立足本职,开拓创新,谱写新时期昌平各项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北京通州区历史英雄人物事迹

北京通州区历史英雄人物事迹
北京通州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有许多英雄人物曾在这里产生或活动。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历史英雄人物及其事迹:
1. 马占山(1821-1870):清朝末年的抗击洋操战斗英雄。
马
占山是通州人,他带领义勇军与英法联军进行了多次血战,事迹感动了无数人。
2. 于右任(1879-1964):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学者和文化
名人。
于右任是通州水口镇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政治家之一,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3. 魏绍有(1899-1977):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和一位著名
的抗战军事将领。
魏绍有在通州积极组织抗日游击队,奉命进行敌后游击战,曾多次打击日军。
4. 李大钊(1888-1927):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
主义理论家和无产阶级革命家。
李大钊在通州进行过宣传工作,积极组织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
5. 岳飞(1103-1142):南宋时期著名将领,是中国历史上反
抗外来侵略最具代表性的英雄之一。
岳飞曾经在通州参与抵抗金兵入侵的战斗,并多次取得重要胜利。
这些历史英雄们以他们坚定的信念、英勇的斗志和伟大的奉献精神,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书写了不朽的篇章,对于中国历史和通州地区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昌平有关历史人物简介
昌平四君
寇恂,字子翼,汉族,上谷昌平人,东汉名将,历任偏将军,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汝南太守,执金吾,辽西太守,赐爵关内侯,“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后汉书〃寇恂列传》称其明习经术,德行高尚,朝廷倚重,遐迩闻名。
他一生戎马倥偬,威望素著,治民有方。
素好学,修乡校,教生徒。
又能屈己为国,顾全大局,时人归其长者,以为有宰相器,谥威侯。
刘贲,字去华,幽州昌平人,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进士,博学能文有大志。
其时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其因直斥宦官祸国殃民的罪行而名动京师,贬柳州司户,柳民世称刘贤良。
元泰定二年 (1325)立祠于昌平县。
毛泽东1958年读《旧唐书.刘贲传》有感题诗:千载长天起大云,中唐俊伟有刘贲。
孤鸿铩羽悲鸣镝,万马齐喑叫一声。
其友李商隐有《哭刘蕡》:帝深宫闭九阍,巫咸不下问衔冤。
黄陵别后春涛隔,湓浦书来秋雨翻。
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
崔学履,昌平州人,明朝官员,学者。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官至尚宝司少卿,多次伴驾至昌平视察。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崔学履修纂《昌平州志》,“考索群集,访求故实”,“开卷尽在目中,比入境则历历指数,不烦访问而俱得其实”。
隆庆二年(1568年)十月刻版刊行《昌
平州志》,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一部昌平地方志。
孙祖寿,字必之,明末将领,原是袁崇焕部下,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武进士,其祖上任昌平长陵卫,遂定居昌平县。
幼年受家庭熏陶,文学武备,颇具学者气派,时人称为“彬雅”。
为官清正廉洁,自律甚严,治军有方,毁家纾难,英勇抗清,兵部尚书孙承宗赞其:“一钱不取,廉勇绝伦”。
死后朝廷特赐“廉威忠勇”,诏命府、州为其立祠,追赠少保、左都督,后又改赠太师,谥忠节,葬于昌平州龙虎台。
在昌七杰
卢植办学军都山。
卢植,字子干,涿郡涿县人,东汉著名学者,曾任九江太守、庐江太守。
董卓之乱,避祸北归,隐居上谷郡昌平县军都山,开办黉学。
顾炎武《昌平山水记》载“后汉卢植隐居于昌平军都山中,昭烈(蜀汉昭烈帝刘备)修弟子礼事之”。
郭守敬开凿通惠河。
郭守敬,字若思,顺德邢台人,元代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和水利专家。
曾主持开发白浮堰,1293年引昌平县白浮泉水入什刹海,开凿通惠河。
《昌平山水记》载“至元二十八年都水监郭守敬奉诏书兴水利,上自昌平县白浮村引神山泉”。
昌平公园镜明湖旁立有其像。
蒯祥设计明皇陵。
蒯祥,字廷瑞,吴县香山(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建筑工匠,官至工部左侍郎。
明永乐帝迁都
北京后,蒯祥任“营缮所丞”,曾主持营造位于昌平的长陵、献陵、景陵、裕陵等皇室工程。
史载其“能目量意营,准确无误”,世人称为“蒯鲁班”。
戚继光整军戍边。
戚继光,字元敬,山东蓬莱人,明代抗倭名将,著名军事家。
隆庆元年(1567年),调入京师,任神机营副将,隆庆二年(1568年),任左都督,节制蓟州、辽东、昌平、保定四镇凡16年,经其整军经武,边备修饬,军容为边防之冠。
杨洪督造永安城。
杨洪,字宗道,江苏六合县人,将门世家,其远祖是北宋名将杨业。
明景泰元年(1450年)封昌平侯,并受命督造永安城(昌平县城旧址)。
《明实录〃代宗实录》载:景泰元年……命于天寿山之南筑城。
杨洪病逝后,其子杨杰承父业,继续督造,于景泰三年落成。
顾炎武著《山水记》。
顾炎武,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史学家、思想家。
1659年,五十初度的顾炎武来到北京,由德胜门向北边走边写到昌平州。
在以后的19年中,六谒十三陵,足迹遍及昌平州,并参照史籍,三易其稿,著成《昌平山水记》,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财富。
詹天佑建京张路。
詹天佑,字眷诚,近代铁路工程专家。
1905年,主持修建京张铁路,多次踏勘选测自延庆经德胜口、十三陵到昌平的比较线路。
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典礼在南口举行。
它的建成通车是“中国人民的光荣”(周恩来题词),“为深受侮辱的当时中国人争了一口大气”(李四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