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及成因浅析
青少年犯罪现象调查与分析

青少年犯罪现象调查与分析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面对这一现象,我们有必要进行调查与分析,以更深入地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本文将通过对青少年犯罪现象的调查与分析,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
一、青少年犯罪现象的调查青少年犯罪的发生与许多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家庭内部的矛盾和冲突等都可能导致青少年的不良行为。
其次,学校环境也是影响青少年行为的重要因素。
学校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一些学校学风不正、教育资源欠缺等问题,容易导致学生道德素质下降和犯罪行为的增加。
此外,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对青少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媒体暴力内容的普及和网络沉迷等,都可能使青少年产生攻击性、冲动性等心理问题,促使其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青少年犯罪现象的分析针对青少年犯罪现象,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
首先,心理学的角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青少年的内心世界。
青少年常常处于叛逆期,他们对于社会的不满和对自我认同的迷茫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诱因。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内心的问题。
其次,社会学的角度可以从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的角度来分析青少年犯罪。
如今社会的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加大,这使得一些青少年面临着生存的压力。
同时,缺乏良好的教育资源和就业机会也进一步推动了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社会公平正义的建设,提高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防止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
最后,法律的角度对于解决青少年犯罪现象也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建立健全的青少年犯罪预防机制,加强法律意识教育和法治宣传,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养。
对于犯罪行为,我们应该依法惩处,并帮助犯罪青少年进行社会适应和心理辅导,促使他们重新回归正轨。
三、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措施针对青少年犯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措施,以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原因分析青少年犯罪是社会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其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需要分析引发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原因。
本文将从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社会因素1. 社会经济压力:当前社会经济压力不断加剧,许多家庭生活负担沉重。
一些青少年受到贫困、失业或家庭经济负担过重的影响,缺乏物质享受和尊严感,通过犯罪活动来获取物质需求。
2. 教育水平不平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使一部分青少年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缺乏个人发展的机会。
这些青少年可能会感到自卑,面临就业竞争压力,导致选择犯罪活动。
3. 社会价值观扭曲:社会价值观的扭曲也是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原因之一。
一些不良价值观如物质主义、暴力倾向等在社会中泛滥,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使他们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导,从而犯罪。
二、家庭因素1.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许多家庭在教育子女过程中存在问题。
一些家长忙于工作,缺乏与子女的沟通和关心,使得青少年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在这种环境下,青少年追求刺激和快乐的冲动推动他们参与犯罪活动。
2. 家庭暴力和亲子关系紧张:虐待和暴力在家庭中的存在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了消极影响。
在这种不稳定和暴力的环境中,青少年可能学习到暴力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对他人的不尊重,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增加。
3. 家庭经济条件差:家庭经济条件差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家庭可能会驱使青少年选择违法犯罪手段来改善生活状况。
三、个人因素1. 自我控制能力不足:一些青少年缺乏自律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难以抵御错误的诱惑。
他们往往冲动、好胜,容易受到同伴压力的影响,从而选择犯罪行为。
2. 心理问题:一些青少年存在心理问题,如情绪不稳定、攻击性、过度自信等。
这些个人因素增加了他们参与犯罪的可能性。
3. 良好社交能力缺失:缺乏良好的社交能力使一些青少年难以适应社会,无法建立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
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及原因

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及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原来封闭式的传统计划经济模式转向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在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各种社会问题也不断显现,其中之一是青少年违法犯罪上升较快,成为令人瞩目的社会现象。
一是犯罪总量持续增长。
二是青少年犯罪占刑事犯罪比率呈上升趋势。
全国判处未成年人犯罪占刑事犯罪比率由1998年的6.36%上升到2003年7.93%。
三是青少年犯罪类型呈扩展式发展。
全国未成年人犯罪罪名由1998年的98个发展到2003年末的120个,增幅达22.45%。
青少年犯罪整体上呈现出较为严峻的态势,其特点主要有:(1)从犯罪主体来看。
一是犯罪年龄呈集中性和阶段性分布。
2000年以来,14—16岁青少年违法犯罪增长率持续增高。
据统计,14—16岁未成年人犯罪比率从1999年的11.42%逐年递增至2003年的15.09%。
而16—18岁的青少年犯罪率始终居高不下。
二是性别分布上以男性为主,但部分地区女性青少年违法犯罪比例有所上升。
三是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2002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研究报告表明,在未成年人犯罪群体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4.6%,而初中没毕业的占到了47.3%。
四是身份比较集中。
主要集中在城市闲散青少年、进城务工青年、学生等群体。
一项针对未成年人犯罪调查中的数据显示,闲散未成年人犯占全部调查对象的61.2%。
(2)从犯罪行为来看。
一是团伙性明显。
由于青少年主观独立性较弱,有渴望友情,乐于群聚,向往集体的心理需求。
二是“五性”突出。
青少年群体兴趣爱好广泛,情感丰富,常对许多人、事物和社会事件产生情绪反应,由于青少年情绪的冲动和不稳定,导致了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盲目性、冲动性、暴力性、模仿性和偶发性。
例如某中学两名13岁男生偶然翻到了家长藏在家中的黄色录像带,二人看完后即模仿录像中的行为将邻居的少女轮奸。
三是智能性趋向。
由于青少年文化程度的普遍提高和信息渠道的不断丰富,青少年犯罪行为开始由低级、简单、随意向高级、高智能发展,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科技手段进行的青少年犯罪开始显现。
关于对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和预防的调研报告

关于对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和预防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和预防一、引言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青少年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本次调研报告旨在探讨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以及相关的预防措施,以期为相关部门制定有效的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政策提供参考。
二、青少年犯罪的特点1. 频率高: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犯罪群体中占比较大,并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2. 集团化倾向:青少年犯罪更容易形成犯罪团伙或集团,其犯罪行为往往具有一定的组织性。
3. 倾向性犯罪:青少年犯罪主要表现为偷盗、抢劫、吸毒、校园暴力等与年龄群体相关的犯罪行为。
三、青少年犯罪的成因1. 家庭环境:不良家庭环境、家庭暴力、父母溺爱或冷漠等因素会导致青少年的不健康发展和犯罪倾向的增加。
2. 教育因素:教育质量低、学校氛围差、教育失灵等原因会使青少年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从而产生犯罪行为。
3. 社会环境:社会流氓文化、媒体暴力影响、社区犯罪多发等会对青少年产生消极的影响,容易导致犯罪行为的出现。
4. 心理因素:青少年个体的心理问题,如自卑、攀比心理、叛逆心理等也会导致他们选择犯罪作为表达自我、追求刺激的方式。
四、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措施1. 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家长对子女的关注与引导,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注重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2. 学校教育:加强学校教育,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注重素质教育,教育青少年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
3. 社会环境改善:加大社会治理力度,扫除社会流氓文化,减少暴力媒体内容,提供安全和健康的社区环境。
4. 心理辅导: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问题,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5. 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并加强对青少年犯罪的法律惩处与教育改造措施。
五、总结与建议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特点与成因需要多方面的探索和解决。
未来应当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研究机制,并在政策制定层面加大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力度,以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与对策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与对策引言青少年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
究其原因,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1. 家庭因素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言传身教对青少年的影响深远。
•父母离异:调查显示,父母离异的青少年犯罪率明显高于普通家庭的青少年。
缺乏父母关爱和陪伴,可能导致心理问题,增加犯罪风险。
•家庭暴力:生活在家庭暴力中的青少年,容易形成暴力倾向,可能模仿家庭中的暴力行为,进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教育缺失:若父母不注重子女教育,或自身文化水平低下,青少年容易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增加犯罪的可能性。
2. 学校因素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对于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校园暴力:校园暴力事件的频繁发生,使得一些青少年在心理上形成阴影,甚至会寻求通过暴力来解决问题。
•学业压力:过重的学业负担和竞争压力,可能导致一些青少年由于无法承受心理压力而走上歧途。
•缺乏心理辅导:一天班级里,老师的关注多集中在学业,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缺乏心理辅导的青少年在面对挫折时,可能采取极端行为。
3.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于青少年的成长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良社会风气: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例如暴力电影、网络游戏等,可能对青少年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社交圈影响:青少年受同龄人影响较大,若交友不慎,可能进入不良的社交圈,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经济因素:家庭经济条件不佳,青少年可能受到物质匮乏的影响,走上偷盗、抢劫等犯罪的道路。
对策建议1. 加强家庭教育•父母的责任:父母应更加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和关爱,通过良好的家庭氛围来塑造孩子的性格。
•家庭咨询:对于离异家庭或存在家庭暴力的问题,社会应提供更多的家庭咨询和心理辅导服务,帮助青少年走出阴影。
2. 完善学校管理•加强心理辅导:学校应设立心理辅导老师,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应对压力与挫折。
对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及居高不下的分析与对策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此需要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对策的制定。
本文将从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以及如何降低犯罪率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首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有以下几点:一是犯罪行为偏向性比较显著,大部分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以抢劫、偷盗、入室盗窃等财产犯罪为主。
二是犯罪者的年龄相对较小,常见的是青少年犯罪,尤其是15至17岁的人群。
三是社会影响较大,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发生频率高,不仅给受害人造成经济和心理上的损失,还对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全产生较大的影响。
其次,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庭因素。
缺乏家庭教育和关怀导致未成年人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从而容易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而犯罪。
二是社会环境。
社会现象复杂多样,未成年人很容易接触到各类不良信息和不良行为示范,导致他们对法律和道德观念的认同度降低。
三是学校因素。
教育体系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学校对学生行为管理的不力以及学校没有提供良好的社交环境等,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四是自身因素。
未成年人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很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特别是与不良同龄人的交往,导致他们犯罪。
针对以上的特点和原因,下面提出一些对策以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
一是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环境,应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体系,父母要加强与子女的沟通,注重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关注孩子的成长需求,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二是加强社会教育。
社会应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特别是针对青少年开展社会责任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同时,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知识普及,使其充分了解法律的约束和制裁。
三是改进学校教育。
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行为的管理,建立规范化的学生行为管理制度,加强师生之间的互信和沟通,提供积极健康的社交环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是加强社会监管。
社会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机制,建立相关的监管制度和社会防控体系,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管控和辅导,及时发现并解决未成年人的问题行为,避免其沉迷于不良环境和行为。
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原因及预防对策

目录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及特点 (1)(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 (1)(二)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2)二、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分析 (3)(一)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 (3)(二)受社会不良文化影响 (3)(三)不正确的家庭教育给孩子造成难以矫治的人格障碍 (3)(四)学校缺乏给学生一个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3)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对策 (4)(一)家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4)(二)转变家长教育理念 (4)(三)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4)参考文献 (5)内容摘要我们一直都在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直接影响着祖国未来的发展方向,然而事实却并不那么乐观。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与青少年相关的许多问题也接踵而至,作为社会特殊群体的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方向。
然而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却呈上升趋势,并由单一性、松散性、突发性、偶然性向纠合性、紧密性、智力性、反复交叉感染等新的特征转化,已严重地影响着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的安定,牵动着千家万户。
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更不要说青少年违反治安管理处罚规定的行为更是多不可数。
可见,其违法犯罪的极度严重性己经到了让我们不得不去重视,不得不采取多方而有效的措施去预防和解决的地步,它已成为我国现代社会犯罪中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给社会面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对国家未来发展的间接影响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热点。
引发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很多,纠其根本不外乎三个方面:家庭、学校教育及社会影响是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原因预防对策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原因及预防对策【内容摘要】我们一直都在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直接影响着祖国未来的发展方向,然而事实却并不那么乐观。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与青少年相关的许多问题也接踵而至,作为社会特殊群体的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方向。
青少年犯罪现状调查与分析

青少年犯罪现状调查与分析青少年犯罪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青少年犯罪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因素、青少年犯罪的类型及数量、犯罪成因以及应对青少年犯罪的有效措施。
1. 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因素青少年犯罪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家庭环境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中的暴力、冲突、疏离和无法提供足够的关爱与支持等不良家庭因素,往往造成青少年的困惑、挫折和无助感,从而产生犯罪行为。
其次,社会环境也对青少年犯罪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均衡、教育资源的缺乏、社会道德价值观的混乱等都会给青少年创造犯罪的土壤。
此外,个体因素如性别、年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教育程度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少年产生犯罪行为。
2. 青少年犯罪的类型及数量青少年犯罪的类型多种多样,其中常见的有盗窃、伤害、贩毒、校园欺凌等。
在这些犯罪类型中,盗窃犯罪是最为普遍的。
据统计,青少年盗窃行为的数量在过去几年呈增长趋势。
此外,伤害犯罪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青少年之间的暴力冲突和欺凌事件在学校和社区中频繁发生,给受害者带来了巨大的身心创伤。
此外,贩毒犯罪也在青少年犯罪中占据一定比例,这给青少年的健康和社会稳定都带来了严重影响。
3. 犯罪成因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复杂多样。
其中,家庭因素是影响犯罪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庭暴力、疏离、冷漠以及缺乏家庭监督等因素,容易导致青少年产生挫折感和无助感,从而诱发犯罪行为。
此外,社会环境因素也是犯罪的重要诱因。
失业率较高、社区犯罪率较高、教育资源不均等问题,都会影响到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增加他们接触犯罪的可能性。
最后,个体因素如心理健康问题、学业压力、自我认同等也会对青少年犯罪产生较大影响。
4. 应对青少年犯罪的有效措施为了有效应对青少年犯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性的措施。
首先,建立完善的家庭教育和社区引导体系,提供给青少年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及成因浅析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及成因浅析学号:20092793 姓名:杨宇翔专业:交通运输班级:四班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现状、特点、成因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现在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及案例分析,得出青少年犯罪率不断高高不下的原因,希望通过分析这些原因,抛砖引玉,能有更多志同道合之士生发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our present case studies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juvenile delinquency rate reached no less than the reasons for continued high hope that by analyzing these reasons, the initiate to have more like-minded people in health issue to address these problems.正文:建国初期,由于战争刚刚结束,百废待兴,再加上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青少年犯罪甚至是犯罪率都保持在一个极低的水平内,青少年犯罪尚未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然而,随着70年代因为政治原因导致的司法系统崩溃,加上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的社会其他领域的制度尚未确立以及西方不健康思潮的迅速侵袭,青少年犯罪比例逐年上升。
一、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及特点统计资料表明,整个80年代的青少年犯罪在全部刑事案件中的比例基本呈增加趋势:1980年为61.2%,1981年为64%,1982年为65.9%,1983年为67%,1984年为63.3%,1985年为71.3%,1986年为72.5%,1987年为74.4%,1988年为75.7%,1989年为74.1%。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政策的生效,青少年犯罪在全部刑事案件中所占的比例虽有下降之势,但仍然十分严重:1990年为57.31%,1991年为52.88%,1992年为50.78%,1993年为50.74%,1994年为49.12%,1995年为45.54%,1996年为40.53%,1997年为37.85%,1998年为39.39%。
可见,青少年犯罪率的居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治安的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
青少年犯罪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1贪财性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所占比重最高,且犯罪数量呈上升趋势。
2003年全国查获的青少年犯罪中,盗窃占67.4%,抢劫占7.1%,诈骗占6.88%。
抢劫案件中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犯罪人1985年为9.39%,1986年为11.28%,1987年为14.8%,1994年超过20%。
2青少年犯罪中使用暴力手段作案的倾向高于中、老年人犯罪,暴力犯罪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在对1996年、1999年两年入狱罪犯的抽样调查中发现,在被调查的青少年罪犯中,使用暴力手段作案的分别占30.6%(1996年)、51.6%(1999年)。
相对应的中老年罪犯,使用暴力的比例分别为27.2%(1996)、38.6%(1999年)。
3青少年性犯罪近年来增长与淫秽色情宣传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淫秽宣传品扭曲了人的性观念,它强调性满足的极端性,把性享乐视为性行为的最高目的,宣扬性问题方面的无责任性,将性欲望的满足超越社会规范的约束。
二、青少年犯罪居高不下的成因分析1经济飞速发展,贫富差距加大,消费层次多元化,经受不住高消费的诱惑。
王某,年仅24岁,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大型国有企业任会计,一年内贪污公款100多万元,期间,王分别带着其三个女朋友去高级饭店就餐,住酒店,购物,案发时已挥霍完全部赃款。
当前,绝大部分的青少年犯罪的动机源自企图非法侵占他人或公有的财产。
究其根本原因,便是因为经受不住高消费的诱惑。
但由于青少年本身收入有限,很难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从而导致了违法犯罪的产生。
分析这些青少年贪污或者受贿案件可以看出,青少年在这一类犯罪中与中老年犯罪存在一个显著差异——挥霍。
中老年在犯了此类案件后,往往选择将赃款藏匿起来,如若案发,便潜藏或者逃逸出国。
而青少年一旦出现此类犯罪,往往选择将钱全部挥霍一空。
由此可以看出,青少年犯罪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对消费的需求,贪图享乐、追求奢侈,而中老年犯罪往往是贪图钱财。
2对特定消费场所的管理不完善。
17岁少年小新(化名)为了偷钱上网,竟然将奶奶当场砍死,将爷爷砍成重伤。
事后,小新投案自首。
两年前,小新开始沉浸在网络里,学习成绩陡然下降。
初中还没有毕业便辍学。
因担心儿子整天沉迷于网吧,小新的妈妈让他照看家里的台球桌。
小新把看台球桌挣的钱拿去上网。
后来家里不再提供上网的钱,小新就想到了偷。
今年6月上旬,小新偷了爸爸2000多元在网吧呆了一个星期。
父亲的一顿打骂对小新来说已经起不到任何作用。
仅仅几天后,上网的欲望又像虫子一样噬咬着他的心。
此时,爸爸月初给奶奶生活费时说的一番话浮现出来。
“爸爸说爷爷那儿有4000多块钱,当时听了也没太注意,后来就想去偷爷爷的钱。
6月15日中午我就去爷爷家,晚上,看爷爷奶奶都已经睡了,就去翻,可一想怕把奶奶吵醒了,就想用菜刀把奶奶砍伤了再翻。
”睡梦中的奶奶倒在了血泊中,响声惊动了爷爷。
不顾一切的小新又将菜刀砍向了他。
爷爷受伤后逃出家门。
小新翻箱倒柜也没有找到那4000元钱,只在奶奶兜里找到了两元钱。
事后,小新的爷爷说,那是奶奶为孙子准备的早点钱。
小新捏着两元钱在村口的一个洞里躲了起来。
思来想去,还是投案自首了。
如今,网络普及率大大上升。
从呱呱坠地的孩子到步履蹒跚的老奶奶,无一不受到网络的影响。
然而,网络是把双刃剑。
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健全、又显偏激的青少年来说,网络很多时候弊大于利。
不论是游戏中的暴力、网页里的色情,都让青少年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最终导致模糊现实与网络的界限,在现实中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这其中,网吧、游戏厅等消费场所的管理不完善起着很大的负面影响。
有些个体商贩大肆非法兴办网吧、游戏机室,老板为了赚钱,不择手段招徕中小学生等未成年人入内,有的游戏室甚至设有包房,包玩、包吃、包睡。
游戏内容不乏色情、暴力。
无论是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还是地处偏远的乡村,网吧、游戏厅都泛滥成灾,不少城市到处可见“网吧一条街”,网吧甚至对学校形成包围之势。
为了上网、游戏,很多青少年甚至可以无视亲情、友情,眼里只有电脑、网络、游戏。
不论是血亲还是挚友,只要是阻碍其上网的,甚至可以举刀相向。
这类无视后果的冲动犯罪往往导致罪犯落网后的后悔、无助,却永远也无法弥补自己的过错。
3媒体不健康宣传的影响。
段某今年18岁,家住株洲攸县县城,中专毕业后在家待业。
今年1月3号晚7时多,段某来到家附近的网吧上网。
经朋友介绍,她与当地一个叫廖某的男青年进行视频聊天,谈得十分投机。
廖某的稳重和帅气的外表让段某心生好感。
只有18岁的她,很快就向这个初识男子敞开了心扉。
见段某个性直爽,廖某开始抛出诱饵,他把自己的电话号码留给了段晓薇。
不知不觉,两人聊到了第二天凌晨5时,经过一夜的畅谈,沉浸在甜言蜜语中的段某突然有了与廖某见面的冲动。
于是她拨通了廖的电话,约好与他在文化路上某酒店的403房间见面。
清晨6时左右,天真的段某单身赴会。
见到身材魁梧、温柔体贴的廖某后,段某以为遇到了自己的白马王子。
可当她进入403房后,眼前的一幕让她吓了一跳:房里乌烟瘴气,一片狼籍,4个年轻男子正在聊天。
见情形不对,段某转身要走。
廖某挡住了她的去路,随手将门反锁上。
无奈之下,段某只得跟着廖仔乃坐到床边。
让她万万没想到的是,露出狰狞面目的廖某竟当着其他4人的面,提出要与她发生性关系。
段某断然拒绝,起身准备离开。
凶相毕露的廖某与另外4人对她大打出手。
随后,廖某当着其他人的面,将无力反抗的段某奸污。
在这之后,他又两次强行与段某发生性关系。
整个上午,段晓薇都处于生与死的极度恐惧之中。
案件侦破后,廖某交代,他因为受到不良媒体宣传后,一时无法自制,做出了这样丧心病狂的举动。
改革开放以来,涌现了许多有积极意义的新思想、新事物,但暴力、色情文化也相伴而生,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处在青春期过程中的青少年。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发育时期,进入青春发育期的男女青少年身体迅速长高,体重迅速增加,第二性征出现,性发育成熟。
生理上的变化,致使青少年萌发了朦胧的性意识和性冲动。
而青少年模仿能力强,易受外界影响。
各种黄色传媒对青少年的性冲动具有明显的激发作用,由于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淡薄,自控力较差,在黄色传媒的刺激下,抑制不住生理躁动,便可能冲破法律约束,实施性犯罪。
4.家庭的不良影响。
由于父母工作忙,李某从小与住在上海的祖父母共同生活,祖父母对李某百依百顺,非常宠爱。
上中学后,李的父母将其从上海接回北京,并经常因学习成绩差等问题批评李,李某对其父母产生了不满,认为父母不如祖父疼爱他。
中学毕业后,李未考上大学,待业家中,后与女友发生性关系致女友怀孕,为了人工堕胎,李某向母亲要手术费。
其母指责其不务正业,还给家里惹麻烦,李某对其父母的怨恨被激发,遂拿起家中的斧子,将其母砍死,其父闻声赶至,李又将其父砍死。
随后,翻出家中的存折,取出11万余元存款,若无其事的外出旅游,直至案发被捕。
被告人王某年仅17岁,在初中尚未毕业时,即离开家乡山西,独自来到北京打工,一次与人因琐事发生争执,在互殴中持刀将对方砍死。
依照法律规定,由于王某在审判时系未成年人,其法定代理人必须到庭参加诉讼,但王某之父在一审审理时未到庭,在高级法院进行二审审理时,在多次与其父联系后,其父仍借故拒不到庭。
家庭被称为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的影响对人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父母兄长有违法犯罪行为的不良家庭往往埋下了青少年犯罪的种子。
根据心理学研究,模仿在人的早期发展阶段上有很大的意义,未成年人的理解能力较差,但模仿能力却很强。
家长的不良行为也是诱发子女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天津市对103名未成年人犯的家庭情况的调查表明,其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曾被劳改、劳教过的为26人,占总数的25%。
上海市某工读学校的879名学员中,家庭成员有违法行为的为187人,占总数的21.3%。
有些青少年,尽管父母本身没有不良行为,但由于未受到正常、适当的家庭教育也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这有几种情况:一是家庭破裂。
二是未与父母同居住。
由于父母工作条件、性质决定未在父母身边长大,而与祖父母等同居住的青少年,往往受到祖父母的溺爱,逐渐形成好逸恶劳、任性的性格特点,在回到父母身边后,突然受到严厉的管教,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在发生冲突时,这种心理被激发,成为导致犯罪的诱因。
三是父母疏于管教。
这种类型主要发生在内地农村地区及城镇中父母文化层次较低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