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武汉被毁百大历史建筑
古建筑被毁的例子

古建筑被毁的例子古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但由于各种原因,一些珍贵的古建筑遭到了毁坏。
以下是十个古建筑被毁的例子:1. 天安门广场的正阳门:正阳门是明代皇城的大门,但在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时,正阳门遭到了严重破坏。
2. 雅典帕台农神庙:帕台农神庙是古希腊的一座重要神庙,但在1687年,奥斯曼帝国与威尼斯共和国的冲突中,神庙遭到了威尼斯炮火的摧毁。
3. 大英博物馆的尼尼微城:尼尼微城是古代亚述帝国的首都,但在公元7世纪,该城被入侵的波斯军队摧毁,现在只能通过考古遗址来了解其存在。
4. 罗马斗兽场:罗马斗兽场是古罗马帝国最著名的建筑之一,但在中世纪,该建筑被用作石材的矿场,导致其大部分结构被拆除。
5. 秦始皇兵马俑坑:秦始皇兵马俑坑是中国古代的一大奇迹,但在历史上的战乱和地震中,许多兵马俑被毁坏。
6. 古巴比伦城的宝塔:古巴比伦城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中心,但在历史上的战争和掠夺中,该城的宝塔遭到了严重破坏。
7. 雅典帕特农神庙:帕特农神庙是古希腊著名的神庙之一,但在17世纪的几次战争中,神庙遭到了火灾和爆炸的破坏。
8. 埃及卢克索神庙:卢克索神庙是古代埃及的一座重要神庙,但在19世纪的一次洪水中,神庙遭到了严重的水患,导致部分结构被毁。
9. 美索不达米亚的乌鲁克城:乌鲁克城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一座重要城市,但在历史上的战争和掠夺中,城市遭到了严重破坏。
10. 法国巴黎的圣母院:圣母院是巴黎最著名的教堂之一,但在2019年的大火中,教堂遭到了严重破坏,导致尖塔和屋顶倒塌。
以上是十个古建筑被毁的例子,这些毁坏不仅带走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也使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受到了限制。
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好现存的古建筑,以便后代能够继续欣赏和学习。
中国被火烧掉的著名建筑

中国被火烧掉的著名建筑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许多著名的建筑见证了中国古代的辉煌。
然而,一些重要的建筑遗址却在历史的洪流中被火烧掉,永远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
一、古代图书馆中国古代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然而,历史上许多图书馆因火灾而被毁。
其中最著名的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行动,这一事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秦始皇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下令烧毁了许多古代书籍,造成了巨大的文化损失。
虽然后来汉朝恢复了图书馆的建设,但古代图书馆的火灾给中国文化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二、紫禁城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
然而,在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紫禁城遭到了严重的火灾。
当时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纵火烧毁了大量的建筑。
虽然后来紫禁城得到了修复,但一些珍贵的文物和建筑已经永远消失了。
三、北京故宫文华殿文华殿位于北京故宫的中轴线上,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
然而,在1889年,一场大火彻底摧毁了文华殿。
这场火灾使得文华殿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火灾之一。
在火灾中,文华殿的大量文物和文献被烧毁,给中国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后来,文华殿经过修复,但已无法再现当初的辉煌。
四、承德避暑山庄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建筑的杰作,也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
然而,在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中,承德避暑山庄遭到了严重的火灾。
这场火灾使得避暑山庄的大部分建筑被毁,只剩下残垣断壁。
这次火灾给中国古代园林建筑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也让人们对中国历史的伤痛倍感深切。
五、南京大报恩寺南京大报恩寺是中国古代佛教建筑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木结构建筑。
然而,在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中,大报恩寺遭到了严重的火灾。
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纵火烧毁了大部分建筑,其中包括大报恩寺。
这场火灾对中国佛教文化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也给人们带来了深深的悲痛。
这些被火烧掉的著名建筑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消失让人们深感惋惜。
我国著名的建筑被爆破拆除的例子

我国著名的建筑被爆破拆除的例子以下是 8 条相关内容:
1. 哎呀,你知道吗,沈阳夏宫那可是曾经多么辉煌的存在呀!就那样被爆破拆除了,多可惜啊!就像原本璀璨的星星突然坠落了一样。
2. 哇塞,济南的老火车站呀,那精美的建筑风格多让人着迷,却也逃不过被爆破的命运,这难道不是一种遗憾吗?
3. 嘿,浙江的环球中心,它曾经也是个地标呀,结果也被爆破拆除了,这多像一个时代的落幕啊!
4. 可不是嘛,南通的有斐大酒店,承载了那么多人的回忆,说拆就拆了,真让人心里不是滋味呀!这和我们失去了一个老朋友有啥区别?
5. 哇哦,青岛的老火车站,那么有特色,却也没能留下,被爆破掉了,这得多让人心疼呀!
6. 哎呀呀,武汉的外滩老建筑,那可是历史的见证呀,却也遭遇了爆破拆除的命运,这不是让人唏嘘吗?
7. 嘿哟,温州的东瓯大厦,曾经也是很显眼的呀,就这么没了,真让人感慨万千呀!
8. 哟呵,重庆的会仙楼,多有标志性啊,却被爆破了,这不是像我们失去了一段珍贵的记忆吗?
总之,这些著名建筑的爆破拆除真的太让人惋惜了,它们本可以成为我们永远的骄傲和财富呀!。
武汉里份:浓得化不开的历史情结

武汉里份:浓得化不开的历史情结近年来,武汉市的旧城改造如火如荼,老城区大多被高楼大厦所取代。
处于繁华地段的老里份也不可避免地成为被拆除的对象。
虽然早在1993年,武汉市政府便把大陆坊、江汉村、同兴里定为二级优秀历史建筑保护项目,但还有大量优秀里份没有进入保护行列,而成为被拆除的对象。
据1996年的统计,武汉原有里份208条,而至此仅有140条,锐减68条;到1998年,仅仅两年时间,又有30条里份被夷为平地。
2003年下半年,武汉市规模最大的里份——生成里也在机器的轰鸣声中消失了。
诸多武汉人耳熟能详的里份地名一夜间便成为了历史。
武汉的里份能像北京的胡同、上海的石库门一样,成为展示独特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吗?为此我曾登门拜访武汉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李百浩先生。
他指着一大箱有关里份的材料,不无遗憾地说: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赶快把里份的资料保存下来。
因为我们前年或去年曾去测量过的里份,今年就已经不见了。
关于里份的价值,李院长如是说:里份就好像老年人,身上有一些很有价值的东西。
大面积拆除里份,就像利用战争来杀死老年人一样,不可取。
对于已经拆掉的建筑,我们怎么看待呢?李院长如是说:拆掉就拆掉了,拆掉了再花钱去复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因为已经不是原来的了。
应该从拆除中找教训,学会如何保护仍然存在的确有保护价值的部分,以便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因为像这样的历史遗存,一旦毁掉就是永远失去。
为了寻找现存的里份,我用了相当一段时间穿行在武汉的大街小巷。
走进里份,如同走进一段仍在延续的历史,那精巧严谨的建筑、优雅宁静的百姓生活和汉派文化的浓郁厚重,无不吸引着我探究的目光和流连的脚步。
犹如一道浓得化不开的历史情结,让人充满怀想充满眷念,唤起的是我对这座城市深深的热爱和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武汉百年民居的精彩缩影汉口的里份民居是近百年民居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汉口开埠之后西方低层联排式住宅和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式建筑的结合体,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是“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标本。
这些都是武汉人消失的记忆

这些都是武汉人消失的记忆最近在网上会经常看到关于武汉的消息,可能是年龄渐渐的大了,开始怀念曾经的岁月了吧。
确实,曾经年少时那些记忆都已经模糊起来,曾加的美好都已经成为回忆。
曾经在武汉大街上,那些熟悉的地方,想念的味道,现在几乎都看不到,回想起儿时的老武汉,竹床阵,二厂汽水,还有那浑厚的吆喝声“磨剪子嘞戗菜刀”都已渐渐的流逝。
竹床阵还有那些渐渐消失的地理位置,你是否还熟悉?建国初武汉有湖泊127个,到目前锐减至38个。
50年来,近100个湖泊人间“蒸发”,杨汊湖、范湖等耳熟能详的名字仅仅成为带“湖”字的符号。
杨汊湖前:东至姑嫂树路,北至张公堤,南至发展大道路,西至常青路,都属于杨汊湖的区域,几近于今天南湖的面积。
当时的杨汊湖水非常清澈甘甜,当地居民生活饮用水都是直接从湖里挑,稍稍沉淀就可以直接饮用和用来做饭。
今:杨汊湖是近20年来较早消亡的湖泊之一。
80后、90后的一代武汉人大多已经不知道,今天这个以“湖”命名的地方,曾经是一片湖区,因为杨汊湖早在他们出生前,就流干了最后一滴眼泪。
范湖前:现在从湖北省测绘局1995年的航摄影像中,还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范湖,犹如一块不规则的璞玉,镶嵌在城市的中央。
今:到2008年,范湖已经完全消失,淹没于大片大片的房子中。
短短几年,范湖就从一个湖泊变成了一个都市中心。
到目前2019年,范湖已经是武汉繁华的城区,地铁高架桥全部通了。
高楼林立,甚是繁华。
武大牌匾想必武大的牌匾大家都很熟悉,不单单是武汉人民,全国人民都很熟悉。
1931年,在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新校舍一期工程正在进行中时,建起了一座木结构的校门牌坊,是为武汉大学历史上第一座校门牌坊。
可惜的是,不久之后,这座在材质上不够坚牢、在结构上更是“头重脚轻”的木质牌坊,就被一场大风所吹垮!倒下的牌坊武汉大学在木质牌坊被毁后,学校又在原地重新修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牌坊,牌坊横幅正面仍为“国立武汉大学”(从右往左读)的校名。
历史的记忆在建筑之武汉建筑

历史的记忆在建筑之武汉建筑摘要:习惯了喧嚣的城市,习惯了奔波忙碌,习惯了行色匆匆。
或许我们需要将脚步暂时停下,重拾渐渐遥远的宁静,在武汉这个美丽的城市细细游览,你会发现一个与你每天所见的不一样的城市……关键词:武汉古建筑建筑历史寻觅楚汉建筑古建筑,一个城市沧桑的见证、文化的荟萃。
它将历史,科学,艺术完美融为了一体。
来到武汉,又怎能不在武汉的古建筑中去体会一下其中的浓厚的文化气息?黄鹤楼——天下第一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干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位于武汉市长江边的蛇山之顶。
原建于武昌黄鹤矶头,被赞为“千古名胜, 天下绝景”, 与岳阳楼、藤王阁并称江南三大楼。
浩浩长江与汉水在此汇合,隔江与龟山对望。
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运用现代建筑技术施工,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
飞檐5层,攒尖楼顶,金色琉璃瓦屋面,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
全楼各层布置有大型壁画、楹联、文物等,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
与之交相辉映的白云阁,坐落在蛇山之颠,共4层,高29.7米。
据《极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
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
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
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个传说,有一位名叫费韦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
历代的名人如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夏竦、陆游等都曾先后到这里游览,吟诗、作赋。
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了开篇的千古流传的名作,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从此名气大盛。
历史文化建筑的SOS:——记于武汉展览馆被拆毁之际

历史文化建筑的SOS:——记于武汉展览馆被拆毁之际晓默
【期刊名称】《新建筑》
【年(卷),期】1995(000)004
【总页数】2页(P40-41)
【作者】晓默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2.5
【相关文献】
1.浅探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和更新--由武汉历史文化建筑现状所想到的 [J], 严丹;阎春林
2."鑫海":武汉建筑装饰业的一匹黑马--记武汉鑫海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海飞[J], 林敏
3.搜城记之武汉篇:历史文化 [J], 无
4.奉化烟草展览馆十年——记中国首家县烟草展览馆 [J],
5.历史文化名城的丰碑——写于《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批准之际 [J], 卢建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武汉市108处优秀历史建筑介绍

武汉市108处优秀历史建筑介绍武汉市108处优秀历史建筑介绍一、导言武汉是中国的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作为长江流域的重要城市,武汉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也是众多优秀历史建筑的宝库。
本文将全面介绍武汉市108处优秀历史建筑,以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
二、黄鹤楼黄鹤楼作为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是中国三大名楼之一,也被誉为中国十大名楼之一。
黄鹤楼建于唐代,历经千年沧桑,是中国古建筑的典范之一。
黄鹤楼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登上黄鹤楼,可以远眺长江,领略武汉的壮丽景色,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和建设的公铁两用桥梁,也是中国十大著名桥梁之一。
长江大桥的建成不仅极大地方便了武汉市的交通,同时也成为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长江大桥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也成为武汉市的一张名片,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和游览。
四、汉口江滩汉口江滩位于武汉市汉口地区,是一处历史悠久、风景优美的地方。
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传统的江南水乡风光,感受古老的汉口文化,品味正宗的武汉美食。
江滩上的众多历史建筑如汉口火车站、汉口江滩公园等,都是武汉市值得一游的地方。
五、总结武汉市108处优秀历史建筑是武汉市的一张重要名片,展示了这座城市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
这些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和观赏。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们可以对武汉市的文化底蕴有更深入的了解,也为更多人士提供了向往的旅游地。
六、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个多年的武汉市居民,对这座城市的历史建筑始终怀有无限的热爱和敬意。
这些历史建筑见证了武汉的发展和变迁,也承载着居民们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和热情。
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和热爱这座城市,也为它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七、参考资料1. 《武汉市志》2. 《武汉市风光旅游地图》3. 《中国历史建筑目录》以上就是对武汉市108处优秀历史建筑的介绍,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拆迁被毁的百大历史建筑历史文化名城武汉,大量历史建筑遭受了轰然倒下、永远消失的厄运,少数的则被搬离原址或被拆除后再仿造,城市的个性已经越来越少,家园氛围也越来越淡。
痛定思痛,特筛选罗列百处武汉三镇最近三十年来被拆毁和被移迁、仿造的历史建筑【编者按】建筑,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着城市的历史。
二十年来,尤其是近十年来,现代化的剃刀正把中国一座座拥有独特经历、充满传统意蕴的城市,修剪成千人一面的“暴发户”。
本文作者是一位有心人,筛选武汉一百处被拆毁破坏的历史建筑立档公布。
其中不少是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意义的符号,例如辛亥首义指挥机关旧址、辛亥首义烈士祠、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墓、先烈恽代英故居、国学大师黄侃故居,等等。
惋惜之馀,恳望武汉(以及其它城市)的主管读到此文。
本文是罗时汉著《白沙洲芦家》(中国文联出版社)的附录。
《白沙洲芦家》正是反映中国“拆迁之痛”的长篇小说,以虚构和纪实、历史与现实的交错,敍述武汉白沙洲芦家的发展史和故宅的拆迁,提出“如何保护城市文化遗産”的严峻命题。
武汉拆毁备忘录刘谦定拆除消失的历史建筑1、叶挺24师师部旧址位於武昌首义路81号,该旧址是武昌鄂园的组成部分。
鄂园是张之洞为了安排来鄂协办新军新学的外国教习们居住而兴建的花园别墅,当年,鄂园内有多栋住房和桥亭景物。
叶挺24师师部驻扎过的这栋老房子,是清代鄂园幸存至今的唯一建筑,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0月12日因该旧址所在地要建办公楼而被拆除。
2、革命先烈施洋故居位於汉口皮业巷9号,里份(即里弄)式建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拆除。
3、革命先烈项英故居位於武昌粮道街273号,江夏民居式建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拆除。
4、革命先烈恽代英故居位於武昌涵三宫1号,江夏民居式建筑,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拆除。
5、汉口楚善里19号辛亥首义指挥机关旧址位於武汉市江岸区,里份式建筑,1995年拆除。
6、汉口永清街片历史街区7、汉口花楼街片历史街区8、汉口万国跑马场看台位於汉口唐家墩,1909年落成,市优秀历史建筑。
9、王裕丰商号旧址位於汉口沿河大道,民国商铺建筑,2005年拆除。
辛亥首义烈士祠光剩下牌坊。
10、汉口新世场旧址(即民众乐园)位於汉口中山大道,市优秀历史建筑。
1919年5月1日竣工后,曾与上海的“大世界游乐场”齐名。
20世纪90年代,该建筑内部18个大小不同的剧场被全部拆除,现仅留下了该建筑的部分外壳。
11、天仙大舞台旧址(即新汉剧场)位於汉口天声街,民国娱乐性建筑。
12、光明大戏院旧址(即中南剧场)位於汉口兰陵路,民国娱乐性建筑。
13、日租界共乐花园俱乐部旧址位於汉口永清街中原村,民国娱乐性建筑。
14、德华学堂暨上智中学主教学楼旧址位於汉口球场街,天主教兴建的校园建筑,1905年落成。
15、法汉中学与法汉小学旧址位於汉口岳飞街,天主教兴建的校园建筑,1898年兴建。
16、汉口普爱医院主楼及普仁护校旧址位於汉口汉正街市四医院内,基督教英国循道会1864年始建,1907年与1930年部分改建。
在普仁护校的讲堂上方,当年曾镶嵌了一块全世界弥足珍贵的“南丁格尔砖”。
17、汉口万国医院旧址(今武汉市中医院)位於汉口黎黄陂路,欧式建筑,1912年落成。
18、梅神父纪念医院主楼旧址位於汉口江汉北路,天主教教会人士捐建,1926年落成。
19、陈太乙药堂旧址位於汉口民权路,民国商铺建筑,1915年落成。
今湖北省林业勘察设计院内的大总统黎元洪之墓,1935年落成,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原墓园占地面积达百馀亩,今墓园占地面积仅一亩左右20、广东会馆旧址位於汉口大夹街大火路小学内,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始建。
21、民国工商界名人刘祥花园公馆旧址位於汉口循礼门,中西合璧式园林建筑,1905年落成,2005年拆除。
22、俄国领事馆官邸旧址位於汉口沿江大道,1898年落成,市优秀历史建筑。
23、汉口法租界巡捕房旧址位於汉口岳飞街,法国建筑风格,1895年落成。
24、基督教新圣保罗座堂旧址位於汉口鄱阳街,基督教美国圣公会信众於1951年在汉口老圣保罗堂废墟上兴建。
25、汉口水厂天主堂旧址(即耶稣君主堂)位於汉口张公堤,罗马风建筑,1932年落成。
26、汉口十方寺旧址位於汉口大夹街,原名乐园寺,清顺治三年(1646年)为赈饥所,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重修后改为佛教丛林。
27、汉口大方广讲寺旧址位於汉口郭家墩,佛教丛林,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活动场地和菜园的面积约4600平方米。
28、汉口大道观旧址位於汉口利济路,清光绪年间成为武汉三镇全真道教四大丛林之一。
29、汉口和记蛋厂旧址位於汉口胜利街283号,英商和记洋行於1903年投资兴建。
30、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汉口制造厂旧址位於汉口仁寿路,简氏家族於1926年投资兴建。
31、汉口申新第四纺织厂旧址位於汉口铁桥村,荣宗敬等人於1922年投资兴建。
32、既济水电公司大王庙电厂旧址位於汉口利济路2号,1908年建成投产,着名的近代民族工业建筑。
33、汉阳高公街片历史街区34、天主教圣高隆庞医院旧址位於汉阳显正街市五医院内,爱尔兰天主教高隆庞修女会主持兴建,1946年正式挂牌。
35、汉阳元妙观部分旧址位於汉阳西大街,道教建筑,北宋乾德五年(967年)始建。
36、吴氏鹤云飞堂旧址位於武昌戈甲营,该堂是清咸丰三年(1853年)湖广总督吴文兴建的私人豪宅。
20世纪90年代在拆毁该堂时留下了几根巨大梁枋,至今还存放在武昌长春观。
37、李氏务本堂旧址位於武昌宜孝巷,明代大宅院建筑。
38、刘氏鹿随堂旧址位於武昌涵三宫,清代大宅院建筑。
39、辛亥名人殷子恒故居位於武昌马道门,江夏民居式建筑。
40、国学大师黄侃故居位於武昌马家巷,江夏民居式建筑。
41、着名教育家陈时故居位於武昌昙华林中段,中西合璧式住宅建筑。
42、私立华中大学公寓暨韦卓民校长等名人旧居位於武昌昙华林东段,基督教美国圣公会兴建,市优秀历史建筑。
43、文化名人卢春荣梅园故居位於武昌云架桥,中西合璧式住宅建筑。
44、革命家伍修权故居位於武昌戈甲营,江夏民居式建筑。
45、辛亥名人孔庚公馆旧址位於武昌粮道街中段,清代大宅院。
46、民国名人方本仁公馆旧址位於武昌鼓架坡,中西合璧式园林建筑。
47、民国名人杨锦昱公馆旧址位於武昌候补街,中西合璧式住宅建筑。
48、辛亥名人夏斗寅公馆旧址位於武昌昙华林141号大院内的西边,市优秀历史建筑,2002年拆毁后,如今还剩半间残房和一座地堡。
49、民国名人邵百昌与杨啸伊的公馆旧址位於武昌昙华林141号大院内的华平里,市优秀历史建筑。
50、辛亥名人蔡汉卿(又名蔡希圣)公馆旧址位於武昌紫阳路中段,该公馆当年还配有一个叫“湖上园”的私家园林。
20世纪80年代,该公馆的建筑与残存的园林被拆毁后建了宿舍。
51、民国工商界名人鲁寿安公馆旧址位於武昌汉成里,民国里份式建筑。
52、民国名人刘佐龙官邸旧址位於武昌三道街,1920年落成,市优秀历史建筑。
53、武昌水陆街片历史街区54、武昌九龙井片历史街区55、武昌黄土坡27号暨1921年***湖北第一个党支部所在地旧址位於武昌长湖南村,两层砖木结构住宅建筑,20世纪80年代在开发首义住宅小区时拆毁。
56、武昌府文庙棂星门牌坊及泮池和石碑等位於武昌大成路市第十中学内,明清遗物,该庙的大成殿毁於“文革”时期,牌坊等古建筑因盖商品住宅楼被挤占,全部毁於20世纪90年代。
57、辛亥首义烈士祠位於武昌紫阳路中段,明清时的皇殿建筑,里面还有小桥流水。
辛亥首义刚刚一个月时,这里便被起义民军正式改成了烈士祠。
20世纪90年代拆毁,现仅剩下一座牌楼。
58、民国时期的湖北省政府旧址位於武昌彭刘杨路,中西合璧式衙署建筑。
59、明清布政使司署遗址暨民国时期省政府公寓旧址位於武昌司门口,花园别墅建筑,20世纪90年代末拆毁。
60、湖北方言学堂旧址(今湖北教育学院)位於武昌蛇山南麓的阅马场,晚清中西合璧式校园建筑。
61、武昌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旧址位於武昌司门口,1920年落成,是当时司门口的标志性建筑。
62、武昌亚新地学社旧址位於武昌民主路,前店后厂式建筑,邹代钧创办於1896年,中国近代着名的文化产业。
63、文华公书林旧址位於武昌昙华林东段,市优秀历史建筑。
文华公书林是美国友人韦棣华女士筹资兴建,1910年落成的图书馆新大楼,内藏各种图书三万多册。
如按1903年初创时间计算,文华公书林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诞生的公共图书馆。
该建筑在20世纪90年代被拆毁。
64、武昌三佛阁山门旧址位於武昌读书院西段,唐代始建,市优秀历史建筑。
65、上相国寺旧址位於武昌晒湖路,佛教丛林,宋代始建。
66、玄天宫旧址位於武昌文明路,道教宫观,清代建筑。
67、大堤口天主堂(即圣多默堂)旧址位於武昌大堤口,哥特式建筑,1847年始建,1938年改建。
该堂是武汉历史上最早的天主教教堂之一,毁於20世纪90年代。
68、基督教生命堂旧址位於武昌民主路西段,基督教瑞典行道会兴建,1918年落成。
武汉市在1958年实行基督教联合礼拜后,该堂是江南武昌片区唯一开展宗教活动的基督教堂,毁於20世纪90年代。
69、武昌同仁医院暨仁主堂旧址位於武昌彭刘杨路市三医院内,基督教美国圣公会兴建,1918年落成。
70、基督教圣安德烈堂旧址位於武昌和平大道,其主体建筑是两座覆盖琉璃瓦的中西合璧式宫殿,基督教美国圣公会兴建,1915年落成。
71、基督教道路堂旧址位於武昌昙华林中段,基督教瑞典行道会兴建,1896年落成。
72、天主教武昌文学书院旧址位於武昌郎家巷,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1916年落成。
73、湖北省立图书馆1908年至1935年期间所使用的大楼旧址位於武昌解放路中段,是基督教英国循道会兴建的校园建筑。
74、武昌寸园旧址位於武昌胭脂路72号,寸园是尚书张月卿告老还乡后於清同治七年(1868年)兴建的。
张月卿说:“今退老是园,寸木拳石,可以怡情也;寸晷分阴,可以习静也。
余固不欲得寸而进尺、累寸而成丈也,夫亦得寸则寸而已;其用剑南诗意,而以‘寸’名吾园。
”1981年,寸园旧址在旧城改造中全部拆毁。
75、紫?仙馆旧址位於武昌黄家巷,私家园林建筑,清同治八年(1869年)胡月樵兴建。
1983年,在旧城改造中全部拆毁。
76、震寰纱厂旧址位於武昌上新河,1921年由刘子敬等人创建,占地面积约4.1万平方米。
迁离原址的历史建筑77、黄兴铜像原位於武昌蛇山,1933年落成,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从武昌蛇山挪到汉阳龟山。
78、孙中山先生纪念碑原位於武昌蛇山头南坡,1928年落成,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碑挪到武昌首义公园内的现址。
79、武昌楚王府梳妆台旧址原位於武昌梳妆台中段,明代遗物,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因建住宅楼被挤占,挪到附近的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