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武汉租界建筑文化
浅析汉口原租界区近代住宅建筑遗产保护李锋

浅析汉口原租界区近代住宅建筑遗产保护李锋发布时间:2022-03-06T05:17:54.129Z 来源:《建筑模拟》2021年第12期作者:李锋[导读]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近代住宅建筑遗产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我国特殊的历史发展背景,租界区近代住宅建筑成为文化保护单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人文历史和艺术价值。
以汉口原租界区近代住宅建筑遗产为例,是现状遗存数量较大的的历史建筑群,其风格鲜明、形制典型,为近代中西风格住宅类建筑提供了较为广泛的参考。
鉴于此,在新时代下如何加强对汉口原租界区近代住宅建筑遗产的保护,成为现阶段维持文化建筑保护价值的重要课题。
本文基于其风貌特征、建筑形制、营造技术以及街巷空间等特征,提出相关保护策略,旨在为文物建筑的实际保护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武汉岸房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近代住宅建筑遗产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我国特殊的历史发展背景,租界区近代住宅建筑成为文化保护单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人文历史和艺术价值。
以汉口原租界区近代住宅建筑遗产为例,是现状遗存数量较大的的历史建筑群,其风格鲜明、形制典型,为近代中西风格住宅类建筑提供了较为广泛的参考。
鉴于此,在新时代下如何加强对汉口原租界区近代住宅建筑遗产的保护,成为现阶段维持文化建筑保护价值的重要课题。
本文基于其风貌特征、建筑形制、营造技术以及街巷空间等特征,提出相关保护策略,旨在为文物建筑的实际保护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汉口原租界区;近代住宅建筑;遗产保护前言汉口原租界区是武汉近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依存,是近现代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组成部分之一。
该租界区近代建筑呈现沿江集中设置的特点,主要布局为在沿江区域设置仓库和货场,目的是便于水上运输和集散。
并沿江主干道建造大型公共建筑,租界区西侧为商业街,建造有银行、教堂、医院、学校、别墅、公馆、公寓等住宅。
充分体现近代城市功能分区的特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论文(武大)(租界)

从汉口英租界看中国近代史摘要:作为中国近代各国原租界故址的集合区域,研究汉口各租界的发展历史可以由小见大,对把握中国近代历史形势的演变有着重要意义。
19世纪至20世纪初,各国列强分别在汉口设置了租界,原租界区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中山大道至沿江大道之间。
从江汉路起,依次为:英租界、俄租界、法租界、德租界、日租界和比利时租界。
这一带至今还保留着具有各国特色的老式建筑。
租界的发展历程,对于我们了解中国近代史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通过浅谈汉口英租界,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形势,分析其间联系。
关键词:武汉;中国近代史;汉口原租界区目录1.英租界概况与历史形势 (3)1.1历史概况 (3)1.2历史形势 (3)2.英租界历史分析 (5)2.1英租界的典型性 (5)2.2英租界历史对当今中国的意义 (5)1.英租界概况与历史形势1.1历史概况汉口英租界,是近代中国7个英租界之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英国人极为重视新开辟的3处长江口岸(镇江、九江、汉口),立即派遣参赞巴夏礼与舰队司令贺伯乘军舰到这些口岸勘定租界界址。
1861年3月11日,巴夏礼到达汉口,与湖北布政使唐训方共同丈量,确定了将汉口镇镇区的末端,长250丈、进深110丈,面积485亩的一片土地开辟为汉口英租界。
3月21日,唐训方与巴夏礼签订了开辟汉口英租界的条约,确定界内一切事宜由英国驻汉口领事管理。
1901年,英国人将今郡阳街至中山大道、江汉路至南京路之间的大片土地窃掠而去,并从江汉路到合作路筑起一道把今天的中山大道包括在内的4米高墙,还在今江汉路沿江大道、黄陂街、花楼街口分别建立铁栅,从而在中国的土地上建成方方正正的国中之国。
1927年初,江汉关前发生了英国水兵枪杀中国居民的“一·三”惨案,愤怒的武汉军民起而还击,一举收回了英租界,设立第三特别区。
[1]1.2历史形势1856年起,英法两国对我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廷在1858年与之签订《天津条约》,增辟汉口等十个通商口岸。
租界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

基本内容
租界建筑是指在我国近代史上,外国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或租借协议获得的 土地使用权和建筑经营权,并在这些土地上建造和经营的建筑。这些建筑具有特 殊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伤痛和耻辱的象征。然而,在现代 化的进程中,这些租界建筑也面临着保护和再利用的挑战。
当前,租界建筑的保护状况并不乐观。由于年代久远、产权复杂、保护意识 淡漠等原因,许多租界建筑正处于失修和破败的状态。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保 护措施和资金支持,租界建筑的消失和破坏现象也日益严重。因此,加强租界建 筑的保护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汉口法租界拥有众多历史性建筑,如法国领事馆旧址、汇丰银行大楼等,这 些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然而,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速, 这些历史性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面临着诸多挑战。
二、汉口法租界历史性建筑保护 与再利用措施
1、建立保护规划
为了保护汉口法租界历史性建筑,武汉市相关部门已制定《汉口历史文化风 貌区保护规划》,明确规定了历史性建筑的保护范围和控制要求。
总之,文物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采取有效 的措施,在保护的基础上实现合理的再利用,以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推动文化繁 荣发展和社会进步。
谢谢观看
综上所述,租界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以汉口原俄 租界公共建筑为例,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其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采取有效的措施 进行保护和再利用。同时,我们也需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不断完 善和提升租界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城市的 历史文化遗产,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租界建筑再利用方面,汉口原俄租界公共建筑也面临诸多挑战。由于这些 建筑多为中心城区的核心资产,土地资源稀缺,再利用的难度较大。同时,由于 这些建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对其再利用需充分考虑到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 传承。因此,从实践和理论角度探讨租界建筑的再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汉口租界调研报告

汉口租界调研报告汉口租界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汉口租界是20世纪初华中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租界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重要的外国租界之一。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深入了解汉口租界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以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二、调研目的和方法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汉口租界的历史沿革、城市规划和文化遗产等方面的情况。
采用了文献调研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
三、历史沿革1. 租界设立:汉口租界于1861年正式设立,由英法两国在汉口建立。
2. 发展壮大:随着租界的建立,汉口逐渐成为了外国商人、传教士和游客的聚集地。
各国在租界内修建了许多建筑,形成了独特的外国风情。
3. 交通便利:租界附近修建了许多码头和铁路,与上海、武汉等地实现了便捷的交通联系。
4. 地标建筑:租界内的地标建筑包括汉口火车站、定慧寺、天主教堂等,成为了汉口的标志性建筑。
四、城市规划1. 道路规划:租界内的道路规划呈网格状,十分规整。
主要有珞珈山路、江汉路、民权路等。
2. 建筑风格:租界内的建筑大多具有欧洲风格,如中山大道上的法式建筑、江汉路上的新哥特式建筑等。
3. 公共设施:租界内拥有许多公共设施,如邮局、银行、学校等,为当时的居民提供了便利。
五、文化遗产1. 街区风情:租界内保存有许多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街区,如英租界的江汉路、法租界的中山大道等。
2. 建筑遗产:租界内的建筑多为欧洲风格,保存完好,如汉口火车站、汉口大楼等。
3. 历史事件:租界内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如五四运动、辛亥革命等,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六、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 经济繁荣:租界的建立使汉口成为了一个繁荣的商业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和商品贸易。
2. 文化交流:租界吸引了许多外国文化的引进和传播,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3. 规划理念:租界的城市规划理念影响了后来的城市规划,为后来的城市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七、结论汉口租界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最重要的外国租界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汉口租界调研

承建:康生记营造厂 结构:砖木结构,外墙用铁砂砖 层数:正面四层,另加地下室和屋面暗层 建成时间: 1915年 现为武汉基督教青年会办公地
地址:黎黄陂路10号
美国海军青年会旧址
路牌看起来如此的熟悉,不
禁想起我们美丽的珞珈山。这里 是珞珈山街,这条宁静的小路边 坐落着童话般的美丽房子。这栋 房子原本是英商怡和洋行修建的 高级住宅,建于1910-1927年间, 是带有西班牙风格的近代西式建 筑,清水红砖外墙,红瓦坡顶, 窗户大小不一上下错落,室内卫 生设备齐全。
“五百年前一荒洲,五百年后楼外楼”。汉口,一座汉水汇入长江之河的城市,曾是芦苇 丛生的荒滩,后因汉水改道,历经变迁,创造“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的辉煌。 而那些散落的百年老建筑,见证了世事沧桑,仿佛古典的乐章,陈旧却优雅。 汉口的租界区是中国近代建筑的博物馆。那一砖一瓦堆积起来的,不仅仅是一座建筑, 还有更多的被积累其中的细微末节,它仿佛是矗立着,想要倔强的对所有人说明年华老去,些 许斑驳却永不退色的味道。其实,古老也是一种美。
民国的生活,名人的故居
沿江大道往北走,到了这个充满记 忆的小路入口,首先进入眼帘的房 子是“宋庆龄汉口故居” 。这里 是时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的宋子文 为宋庆龄安排的住宅兼工作间,也 是华俄道胜银行旧址。虽然宋庆龄 在这里生活了不到一个年头,不过 经历一个世纪,它依旧伫立在原处, 仿佛见证着一代名人的足迹。
地址:沿江大道167号
三北轮船公司旧址
历史回眸—民族资产阶级勇于开拓的精神
episode
20世纪初叶,中国的内河、江海以及远洋航线,几乎全被外轮势力所垄断,航运主权近 乎全部控制于外国人手中。虞洽卿创办的三北集团是在与外商竞争中发展壮大的,而且在驱 逐外国轮运势力、维护中国航运主权和民族航运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在抗日战争中做 出了卓越的贡献。公司的创办体现出虞洽卿浓厚的故乡情结和勇于开拓的实业家精神。 1945年4月,虞洽卿病逝,国民政府题赠“轮财报国”匾额一块,以示对虞洽卿振兴民 族航业、力行“实业救国”的褒奖。
汉口租界沿江大道的历史建筑

汉口租界沿江大道的历史建筑19世纪60年代起,英、俄、法、德、日相继在汉口开辟租界,租界沿长江向下游展开,一百多年后,租界的历史早已成为过去,而租界里各国风貌的建筑却成为今天城市的风景线。
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很多建筑几经拆建,如今留下的已是非常宝贵的财富,汉口租界的建筑还有很多,但保留较好的还是集中于沿江大道。
就从这说起吧。
上图为江汉关大楼。
200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江汉关大楼,1924年建成,大楼一经建成,就成为汉口的地标性建筑。
从它的始建到今天一直是海关的办公地点(**几年除外),不久武汉海关将搬离,这里将作为武汉城市博物馆向市民开放。
与江汉关隔江汉路相望的是日清洋行大楼,1928年建成,日清洋行是日资日清汽船株式会社在汉口的机构,大楼非常漂亮,60年代的电影《大浪淘沙》中收回英租界的戏就是在这栋楼前取的景。
日清洋行大楼。
1998年列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的每一个细节都非常讲究。
沿江大道134号的交通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大楼,墓碑式的建筑当然是近几十年的产物。
从航务局大楼一直到南京路口,是一溜没有什么特点的上世纪后期建筑。
这里的老租界建筑也不知道消失于哪一年,好象在不知不觉中这些新建筑拔地而起。
十多年前中间那座连锁酒店曾经是家夜总会,名字叫“福尔摩莎”,四个硕大的店招就挂在楼顶上,因“福尔摩莎”曾是荷兰人对台湾地区进行殖民统治时用过的称呼,于是一度“招牌带有浓厚的殖民色彩”呼声“甚高”。
最后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大吊车将其招牌拆下才算了事。
听说后来夜总会生意一落千丈,老板算是倒了霉。
横滨正金银行大楼,位于沿江大道129号南京路口,日本横滨正金银行成立于1880年,1894年在汉口设立分行,1921年建造了这栋大楼。
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金即正币之意,也就是金银硬币,取此名立意表明正金银行是专门供给金银币流通的银行。
此家银行虽是民营,却受日本政府的特殊优惠和保护。
1946年横滨正金银行被同盟国最高司令部命令解散。
汉口租界建筑

汉口租界建筑汉口沿江大道(长江外滩)上的西洋建筑一览在武汉汉口的沿江大道上,有着长达3600米,占地两平方公里有余的欧式楼群,这在全国都是少有的。
我散步来到这里,沿着江汉路往江边走,远远就看到了沿江大道上的江汉关大楼,就到了沿江大道,这里排列着各式的欧式建筑,如果不是身边不断穿行的东方面孔,还真容易让人产生到了某个欧洲国家的错觉。
汉口和上海、天津并称为近代史上的三大租界区,而汉口的五国租界,全部集中在今日江岸的沿江一线。
这些洋楼的外观极为考究,有的墙体外形呈现的是花岗岩的大气与坚固,有的房子红瓦坡顶,浓烈鲜艳而不失庄重,有的在清水红砖外墙上勾出精细的线条,华丽不俗。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些高楼前面竖有粗大的廊柱,顶天立地,排列整齐,造型十分庄严,格外富丽华彩。
在武汉三镇的发展史上,汉口特别突出。
自东汉末年开埠以来,到明末清初一跃而成为全国四大名镇这一,号称“九省通衢”;到本世纪初,更为西方人交口称赞而盛极一时,被誉为“东方芝加哥”。
其原因不仅是独具地理优势,工商业极其发达,更因为鸦片战争之后,汉口被辟为内陆的能商口岸,从1861年开始,又相继有了英、汉、俄、德、日等五国租界,形成了颇成规模的西洋建筑群。
1861年汉口开埠后,英俄茶商取得了在中国茶区直接采购、加工、通商的权利,使得汉口茶叶出口量大增,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茶叶出口地,被西方人誉为“茶叶港”。
但此时的汉口并没有一家从事国际汇兑业务的外资银行。
这时刚在上海成立不久的麦加利银行捷足先登,于1863年率先在汉口开设分行,专为办理英俄茶商的存储和汇兑业务,成为汉口第一家外资银行。
随后,英国汇丰银行、德国德华银行、日本横滨正金银行、法国东方汇理银行、俄国华俄道胜银行等先后入驻汉口,至1920年,西方银行多达18家。
1889年,张之洞督鄂,除了吸引外国资本之外,还大力扶植国内商业。
20世纪初,中国通商银行、中国银行(大清银行)等现代金融企业陆续成立,成为武汉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支柱。
汉口原日租界历史建筑现状研究

! "#$%&'()*
! +,-.
4.2 保护方式不当
日本同仁会医院 院 长 住 宅,日 本 居 留 民 团 办 事 处 旧 址
两栋优秀历史建筑被高高的院墙围合起来,与世隔绝,虽然
有益于对建筑本体的保护,但是使建筑与人群隔离,不易发
现(见图 6,图 7)。涂长望陈列馆以及日本领事馆,将外墙,
摘 要: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及时有效的对现存的历史文化建筑进行保护和再利用,是我们每个建筑学者面临的问题。
汉口租界风貌街区是武汉珍贵的建筑遗产聚集地,位于最北端的日本租界历史建筑常年缺乏关注,现状不容乐观。通过分析汉口
日租界内的历史建筑现状,总结其保护与再利用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据此提出建议。
关键词:汉口,日租界,历史建筑
用 护 栏 围 护 起 来,对 建 筑 本 体 改 造 较 少,保 留 建 筑 原 始 样
貌。部分保护是保留建筑部分结构、细节,原有建筑经过改
! "#$%&'()*
造,供人使用。历史建 筑 的 现 状 按 照 保 存 状 态 可 分 为 以 下
收稿日期:20201009 作者简介:陈小飞(1994),男,在读硕士; 沈博融(1995),男,在读硕士
建筑是艺术与技 术 的 结 合,优 秀 的 历 史 建 筑 是 遗 留 在 城市中的艺术佳作,其 艺 术 价 值 包 含 可 供 研 究 的 科 学 价 值 与提升城市品味的文化价值。汉口日租界内的很多老建筑 带有早期日式建筑的风格,这些建筑是中西文化的汇集,具 有强烈的时代与地域特征,历久弥新,可谓是近代建筑的百 科全书[2]。它们对研究日式建筑的结构,装饰,特点具有参 考研究作用。对于丰 富 武 汉 区 域 的 建 筑 风 格,提 升 人 们 文 化视野层次有珍贵作用。 5.3 社会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武汉租界建筑文化
一、历史沿革:
从历史角度来看,租界无疑是国家的耻辱,是半殖民地的罪恶见证。
而从建筑角度来看,租界的兼容并包与中西合璧,丰富了武汉的建筑语言的同时,又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一笔丰盛的艺术大餐。
在中国近代史时期(1840年-1949年),随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年轻中国建筑师们的留洋归来,西方建筑风格开始逐渐渗入了这个时期各大城市。
鸦片战争后《中英天津条约》的签订,使汉口于1861年开埠,外国列强纷纷涌入。
在246km2区域内(北抵京汉大道。
南至江边,西起江汉路,东至一元路的范围,如图下图所示)划分了英、俄、法、德、日、美等国租界,建立了12个外国领事馆,设立了近30家外资银行和金融机构。
汉口逐渐由典型的内地封闭城市转变为开放型的国际城市。
汉口租界区遗留下来的许多近代历史建筑记录了西方资本主义殖民者侵略中国的罪证,也开启了武汉建筑史新的一页。
二、汉口租界区近代建筑的代表作
1、江汉关大楼
1.1 建筑历史与发展:
最早的江汉关大楼是1845年建造的。
是一幢典型的中国官衙式建筑,建筑平面呈凹字形。
三进楼房。
正檐翘角,歇山顶,屋面上有一座小阁。
大门为牌楼式,门楣上书“江汉北关”4个字。
1891年,江汉关大楼己由英国人赫德掌权,所以请英国工程师设计,由浦东人杨斯盛的营造厂承建,于1893年上海开埠50周年时落成。
新江汉北关沿用了旧址的基础,平面与旧关基本相近,为凹字形,砖木结构,中间有6层高的方形钟楼,钟楼南北两边各有假4层楼房相对,大门两旁围墙上加铁栏杆。
1925年,新的江汉北关再一次重建,请汇丰银行的设计者威尔逊设计,于1922年11月4日奠基,至1927年12月9日落成,现为武汉海关办公楼。
1.2建筑特点:
汉口江汉关旧址位于沿江大道与江汉路交汇口。
占地1499m2,建筑面积4009m2。
主楼四层,高约21m(不包括钟楼),底层为半地下室,矩形结构,沿中轴上升有高耸的钟楼四层,建筑总高度46.3m,为武汉当时最高建筑,亦为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之一。
大楼采用钢筋混凝土和花岗石砌筑,刻凿租犷的花纹线条,使大厦更显得坚固壮观。
江汉关大楼是武汉古典复兴风格的典范建筑。
建筑风格属于文艺复兴式样,三段式构图,中部设有典雅的钟楼,钟楼四面装有直径4m的时钟,准点的钟声构成了武汉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外墙用花岗石垒砌,大楼的东、西、北三方均带花岗石廊柱,采用变形的古典科林斯柱式。
这些花岗石上面刻有花纹线条,坚固而壮观。
尤其是面对租界区北面的8根廊柱,高约10m,直径1.5m。
人们来到它的面前,面对通向大门的28级台阶和并排而立的廊柱,皆能感受到威严和庄重。
正面入口,大台阶直抵二楼,上层外墙用湖南花岗石对缝叠砌,并为虚实相映的柱廊构成,大门两侧柱廊为双柱,并开口较大,以增加其刚强感,大门为拱形券式,边饰宽带席石制的楔形券石,极富古罗马风格。
2、德国领事馆旧址
2.1 建筑历史与发展:
1895年中德签订《汉口租界合同》,开辟了德租界,1888年设立德国领事馆。
此前,由于在汉商务及常住汉口的德国人甚少,从1883年起,德国在汉领事业务及侨民事宜由英国领事代管。
1917年中国和德国绝交后,中国政府收回租界,德国领事馆关闭。
1925年重又开馆,1945年再次关闭。
现为武汉市政府办公地。
2.2 建筑特点:
汉口德国领事馆旧址在汉口租界现存的领馆建筑中,保存得最完好的莫过于它。
德国领事馆坐西朝东,为一幢二层砖混结构维多利亚建筑,四周巷廊,轻盈活泼,建筑面积3202m2,由德国设计师韩贝礼设计,采用砖木结构,地上两层,地下半层,1895年建成。
德国领事馆属殖民地建筑,周边采用两层券廊处理。
黄色拉毛外墙,红瓦坡屋面。
主人口设在正中,有门斗凸出。
正面用条石砌筑台阶,两边做坡道可直接驶进汽车。
屋顶中设有塔楼,塔楼四侧开半圆形天窗,既满足了室内采光要求,又丰富了建筑立面,并且塔楼顶有德式花饰。
楼顶四角各建有1个小圆尖塔。
内部木工精细,并雕有精美花饰。
具有典型德式建筑风格。
园内建有一座附楼,二层砖木结构,除无塔楼外,其余部分与正楼参考。
据翟跃东介绍,德国领事馆属典型的殖民地风格建筑,具有德式建筑风格,同时考虑到武汉的地域因素或气候特点也做了一些转变。
“按照欧洲的立面结构理论,古典主义在建筑立面的上层多半是采用柱式,到了武汉,则变成了大的回廊和阳台。
德国建筑专家认为这种转变是为适应本地的气候,因为需要通风。
”
3、金城银行
3.1 建筑历史与发展:
金城银行,中国著名“北四行”(北方四大私营银行)之一(另外是大陆银行、盐业银行、中南银行),由人称“银行奇才”的著名银行家周作民创办于1917年5月,取“金城汤地、永久坚固”之意。
总经理部设在北京,总行设在天津。
北京、青岛、上海、汉口都设有分行。
上海分行大楼建成于1927年,由中国第一代建筑大家、上海留美建筑师庄俊设计。
汉口金城银行大楼于1928年选址,1930年动工,1931年落成,依然由庄俊担纲设计,景明洋行绘图,汉协营造厂施工,连同银行住宅金城里,共计建筑费28万元。
1936年,金城银行总行迁到上海,周作民任总董兼总经理,当年银行存款总额达18000万元,为全国私营银行之冠。
1938年,日军占领武汉,选汉口金城银行大楼为日占领军总司令部办公地,1945年抗战胜利,大楼归金城银行收回。
1952年,金城银行先是“联营”后是“合营”最终关闭,汉口保华街金城银行大楼由当时的“公私合营银行”出租给武汉图书馆,1957年设立武汉少年儿童图书馆直到2003年迁出。
2008年,汉口金城银行大楼以及金城里建筑群扩(改)建为“新型”的武汉美术馆,对于这幢美丽的老建筑来说,这将是它最好的归宿。
3.2建筑特点:
建筑呈现庄俊所擅长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共四层,大楼建面为二千二百平米,正面7间8柱,立面采用欧洲变形爱奥尼柱式前廊,古典式八根仿爱奥尼克巨柱贯通一至三层,构成了立面的核心。
廊柱高达三层,额枋以上有阁楼层开半圆形拱窗,上面有厚重檐口和山花女儿墙;进大门须登上21级台阶才能踏上首层地面,以中部的拱门人口为中心,两侧各开三个拱形大窗,使得原本已经美仑美奂的柱廊更增添了异域风情。
厚重的山墙上原刻有银行的中英文名称。
金城银行充分展现了学院派古典主义风格。
三、汉口租界区建筑的特点
在建筑空间处理上,租界区基本沿袭欧洲传统的古典主义手法:道路多采取尽端式布局,主要街道端部都有高大建筑作底景,着重显示建筑体量的高大与豪华。
五国租界区的各国建
筑大体反映了本国的文化背景和建筑艺术传统。
但大量的建筑仍属于西方古典主义建筑形式。
而作为国家象征物的领馆建筑,对于近代武汉的影响绝止于建筑,随着建筑确立起来的是西方现代城市的样本及西方文明在这块土地上的移植作用。
银行建筑其一般的特点是:外观及立面严谨对称,尺度雄伟,内部营业大厅宽敞、通透、空间大,普遍采用藻井天花:建筑材料、内外装修及设备等,均属当时武汉建筑的上乘,因此至今多数比较完好。
汉口租界区的特点是沿江设置,位置集中,面对长江,背靠京汉铁路,水陆交通便利。
虽然五国租界的内部建设大多各自为政,但由于租界相互毗连,不得不考虑内外的交通联系。
由于英租界开放较早,已形成城市地段的基本格局,导致其后四国租界区在总体上也统一布局:即沿江边开辟码头,设仓库与货场,便于水上运输与集散:沿江主干道并布置大型公共建筑:沿租界区的西侧(今中山大道)辟为商业街,内部的生活与办公区布置使馆、银行、洋行、教堂、医院、学校、饭店等公建及公馆、别墅、公寓等住宅。
这样的布局,避开了喧闹的商业街与大量人、货流集散的码头区的影响,保证了租界区内部的安静,也反映了近代城市功能分区的特点。
四、西方建筑文化对武汉近代建筑形体冲击的深思与启迪
除以上所介绍的几处外,现还有一大批保存尚好的历史建筑,如位于汉口洞庭街74号的汉口俄国领事馆旧址、双口洞庭33号第一家在汉设立的外资银行汉口英国麦加利银行旧址、汉口沿江大道97号汉口美国花旗银行旧址、汉口上海路天主教堂旧址、汉口江汉路电信银行旧址和汉口日清银行旧址等等。
在1861年到1937年间。
从租界区最早出现的两三层砖木结构外廊建筑样式,形形式式的教堂和领事馆建筑,绚丽多姿的住宅和里弄样式,再到后期折衷主义闪现光芒和现代建筑和装饰艺术风格席卷,几百处的旧址和遗址反映了武汉城市形态上的历史演变和武汉市建筑的风貌,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和文物保存价值。
回顾西方建筑思潮对武汉乃至中国近代建筑的影响,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必须有目的地、主动地、有选择性地向西方学习,闭关自守、目空一切地发展自己。
“西化”并不一定会导致民族性和地方性的消失,相反,世界建筑的潮流越来越强调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发挥出自身的魅力,外来文化与传统生活方式是可以和谐共存的。
对于西方建筑文化,应该以积极、客观的态度对待,论文格式范文形而上的模仿形式和形而下的引进理论,而是立足本土建筑理论体系的建构,使我国建筑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