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武汉市的市民文化

合集下载

武汉出名的旅游景点

武汉出名的旅游景点

武汉出名的旅游景点
武汉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许多秀丽的旅游景点,令游人望而却步。

一、湖北省博物馆:是湖北省的中心文化建筑,位于武汉市的中心地带,是一座集艺术、文化、历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博物馆有5000种展品,可以让游人边走边看,从而更好地理解湖北文化历史。

二、洪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洪山山脉的高处,整个风景区风景秀丽,有黄鹤楼、西湖公园、财富塔、红椿谷、南湖森林公园等著名景点,是一处能让游人放松休息、感受迷人风景的好去处。

三、武汉市民之家: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的文化旅游中心,被誉为“山水之家”,它拥有1500年的历史文化,是一处集文化、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大型文化旅游中心。

中心包括中华文化广场、武汉青年文化广场、武汉国际博览中心等大型文化场所,使游客能够更好地游览武汉的历史文化景观。

四、武汉之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一处以现代艺术景观为特色的旅游景点,使游客能够从上空俯瞰武汉的美景,并欣赏武汉发展的大气视觉,是武汉的一颗明珠。

武汉的历史文化和城市特色

武汉的历史文化和城市特色

武汉的历史文化和城市特色
武汉这座城市的特点是历史悠久,人文气息浓厚。

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境内盘龙城遗址有3500年历史。

春秋战国以来,武汉一直是中国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明清时期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天下四聚之一。

清末汉口开埠和洋务运动开启武汉现代化进程,使其成为近代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被誉为“东方芝加哥”。

武汉是辛亥革命首义之地,近代史上数度成为全国政治、军事、文化中心。

武汉的城市特色:
武汉市地貌属鄂东南丘陵经汉江平原东缘向大别山南麓低山丘陵过渡地区,中间低平,南北丘陵、岗垄环抱,北部低山林立。

全市低山、丘陵、垄岗平原与平坦平原的面积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5.8%、12.3%、42.6%和39.3%,海拔高度在19.2米至873.7米之间,大部分在50米以下。

研究武汉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研究武汉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研究武汉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武汉是中国著名的城市之一,也是中部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

作为湖北省的省会城市,武汉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些文化遗产是武汉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无价之宝。

本文旨在探讨武汉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希望通过了解武汉的历史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这座美丽的城市。

一、武汉历史文化的传承武汉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的新石器时代,是6000多年文明史的化身。

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武汉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商业和经济中心。

汉朝时期,武汉地区成为了著名的商贸城市,这里的商人走向世界,将丝绸、茶叶等中国特产带到了世界各地。

唐朝时期,武汉成为了一个军事重镇,作为“江陵戍卫州”,守卫长江,成为唐军南下的起点。

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武汉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典型的商业和重要的文化中心。

在这段时间里,武汉的建筑、文化和艺术都出现了重要的变化,形成了独特的武汉文化。

例如,武汉名楼古刹云峰寺,作为中国佛教的重要代表之一,至今依旧保留着宋代的建筑风格,成为了武汉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

近代以来,武汉的历史一直承受着大环境中的变化和动荡,尤其是1980年代末以来,武汉经历了一系列的城市建设,旧城改造,到了21世纪,人们重视起了传承历史文化的责任。

目前,武汉已经建立了专门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对于历史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状况比较良好,在出发点上也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如今,武汉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向全球范围内散发着它的光辉。

二、武汉历史文化的发展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武汉历史文化也在发生着变化。

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武汉将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和城市建设相融合,创造了独特的城市文化氛围。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汉阳造”工艺文化。

武汉市中区汉口常青花园就是汉阳造客家风情园,采用传统的工艺,呈现出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人民智慧的精髓,令人为之叹服。

此外,武汉在文化艺术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短短几年,武汉就承办了多个国家级文化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加强了文化、艺术、历史等多领域的国际交流。

对武汉的评价

对武汉的评价

对武汉的评价
武汉是中国中部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湖北省的省会城市。

作为
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武汉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
面都有着较为突出的发展和贡献。

首先,从经济方面来看,武汉是中国中部地区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2019年,武汉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万亿元人民币,位列全国第十四位。

同时,武汉还拥有一批优秀的企业和知名品牌,如东风汽车、
华帝股份、长江证券等,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

其次,在文化方面,武汉也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和传统。

自古以
来就是文化名城的武汉,在历史上曾孕育了许多杰出人物和文化遗产。

例如楚文化、三国文化等都与武汉密不可分。

此外,武汉还拥有众多
高水平的艺术团体和博物馆等文化机构。

再者,在教育方面,武汉也是中国重要的教育中心之一。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同时也培养了许多杰出人才。

此外,武汉还拥有一批优质的中小学和
职业教育机构,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最后,从城市环境和社会治安方面来看,武汉也有着不俗的表现。


为一个大型城市,武汉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管理都十分完善。

同时,武汉还注重社会治安建设,在保障市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方面
做出了很多努力。

综上所述,武汉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发展突出、教育水平较高和社会治安良好的城市。

在未来的发展中,相信武汉将
继续保持其优势和活力,成为中国中部地区更加繁荣发展的重要引擎
之一。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意见-武政规〔2017〕48号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意见-武政规〔2017〕48号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意见正文:----------------------------------------------------------------------------------------------------------------------------------------------------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意见武政规〔2017〕48号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17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鄂政发〔2016〕29号)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全市文物工作,推动文物事业发展,促进文化强市建设,经研究,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深刻认识加强文物工作的重要意义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是城市的“金色名片”。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市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展示文明城市形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存丰富,文物事业蓬勃发展。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文物保护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全市文物事业的健康发展。

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提升文物整体保护能力十分迫切。

对此,各区(含开发区、风景区、化工区,下同)、各部门和单位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切实提高对文物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要以强烈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加强对文物工作的组织领导,促进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推动文物事业科学发展,为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开启全面复兴大武汉的新征程作出应有贡献。

情感倾诉故事与武汉市民文化研究——以武汉四家都市类报纸为例

情感倾诉故事与武汉市民文化研究——以武汉四家都市类报纸为例
定量分析 。

s — — — — 一 l } F 二二二二二 ’ - ————


情感倾诉故事的题材选择:突出矛盾
- 楚天金报 -武汉晚报 - 武汉晨报
图 l
。楚天都市报
顾 名 思 义 , 情 感 倾 诉 故 事 将 围 绕“ 感” 情 主题 展 开叙 述 , 但 在 题 材 上 并 非 千 篇 一律 ,而 是存 在 一 定 的差 别 。综 观 16 1介 批评
情感倾诉故事与武汉市 民文化研 究
— —
以武 汉 四 家都 市类报 纸 为例

静 ,曹
坤2
《 育周报》 体 ,湖 北 武 汉 4 0 7 ) 30 0
( . 中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湖 北 武 汉 4 0 7  ̄2湖 北 日报 传 媒 集 团 1 华 309 .
缺乏。本研 究将着眼于情感故事在武汉都市类报纸 中的呈现 形态,从选材 、结构和话语三个方面分析其特 征。同时,都
市类报纸孕育于某一特定城市及其周边辐射 区域 ,既受到市
民文化 的深刻影响 ,也是该地市民文化 的重要反映 。因此 , 研究将从武汉市 民文化层面切入 ,进一步探析这一层“ 情感” 色彩的形成原因。 本文所说的“ 情感故事” 主要是指情感倾诉故事,是采 用 口述实录的方式进行叙述 ,与人们 的恋爱、婚姻等情感生活 密 切 相 关 的报 道 形 态 。2 0世 纪 9 0年代 ,记 者 安 顿 开始 关 注 、 记录当代中国人 的情感生活 ,推 出 《 绝对隐私—— 当代 中国 人情感 口述实录》系列 。安顿成为“ 中国第一位采访情感 隐秘 的女记 者” 其使用 的口述实录体也成为纸媒报道情感故事 的 , 重要形 态。在武汉市 的四大都市类报纸中,情感倾诉故事主 要集 中于其创立的情感专版 , 百味人生” “ 即“ 、 百姓讲述” “ 、 倾 诉 热 线 ’ “ 述” ' 讲 和 。本 文 笔 者 就 以 2 1 0 0年 9月 为研 究 期 限 , 从 四家 都 市 报 的情 感 专 版 中共 获 得 16个 样 本 , 并对 其 进 行 1

风雅武汉(人文历史)(

风雅武汉(人文历史)(

风雅武汉(人文历史)大江大河,滔滔不尽;人类文明,生生不息。

江汉汇同、“天下之中”的地势形胜,带来的是历代兵家的争相控扼以及经济、人文之独特亲和。

因而,武汉的人文历史演绎也诚如《诗经》、《尚书》所寄寓——大江大河的翕张之势,成就武汉亘古的开放之利;琴台知音的人文底蕴,造就武汉纯正的亲和之缘;白云黄鹤的诗情画意,塑就武汉独特的个性魅力。

武汉文化的主源,并非人们常说的简单意义上的楚文化,而应该是“三源合一”。

其渊源可上溯至史前三苗土著原始耕织文明、先楚中原文化及楚文化。

这三者之间的撞击、冲突、交融所产生的文化潜移和文化整合,才汇成了武汉文化的真正主源。

武汉的人文历史演绎轨迹,则大致可分为六个时期:早在8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武汉地区先民就在这片水网之地,缘水而行,傍水而居,用石器拓荒创世,使武汉人文步入滥觞期;大约在距今4100—3100年前,先楚中原文化开始与土著文化整合,武汉人文步入以土著文化为基础、以中原文化为主导的千年茁长期;距今3100—2220年间,周之崛起和楚之强盛,使武汉人文进入交融期,最终以楚文化为主导,形成地域文化的主源;公元前210年—公元185年,武汉经历秦汉400年之沉寂徘徊,谓之滞缓期;东汉末至南北朝的400余年间,战乱所形成的城港一体化军事要塞所孕生的城港文明,奠定了武汉三镇的城廓,武汉人文历史进入重要转折期;唐宋至明清,是武汉人文的勃兴期,最终形成上承土著文化、中原文化、楚文化滋养,下融百家之长的独特地域文化——汉派文化,其独特个性可归纳为:“江汉汇通、楚风汉韵、兼容并包。

”“江汉汇通”,不仅是一个自然地理概念,更是人文意义上之汇聚通达、汇通衔远;“楚风汉韵”,既展示先楚凤翥文明之影响与积淀,也揭示出汉唐遗风乃至辛亥精神之雄强奋发、敢为人先之遗承和光大;“兼容并包”,道出地理生态与人文传承共同孕育之文化个性:开襟博纳、开放畅达、开明睿智。

古老城邑商代之前武汉地区的人文历史尚带着若干模糊的面纱,无论是舜亲率大军至江汉平原南征三苗部族,还是大禹治水导汉水入江,多为传说而已。

武汉的特色

武汉的特色

武汉的特色武汉是中国中部地区的一个大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和特色。

以下是一些武汉的特色:1.热干面:热干面是武汉的传统小吃之一,以其独特的口味和风味而著名。

热干面是一种拌面,使用干面条、芝麻酱、酱油、辣椒油等调料制成,味道香辣可口。

2.黄鹤楼:黄鹤楼是武汉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

黄鹤楼坐落在长江南岸的蛇山之巅,是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3.东湖:东湖是武汉最大的湖泊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城市湖泊之一。

东湖风景秀丽,有着广阔的水面和丰富的水生植物,是休闲、旅游和观光的胜地。

4.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和建造的长江大桥,也是武汉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大桥全长1670米,连接了武汉两岸,是交通和旅游的重要景点。

5.汉口江滩:汉口江滩是武汉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有着广阔的草坪、美丽的花坛和丰富的娱乐设施,是市民和游客休闲、娱乐和观光的好去处。

6.武大樱花:武汉大学是中国著名的大学之一,其樱花景观也是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每年春季,樱花盛开,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

7.汉正街:汉正街是武汉历史悠久的商业街区之一,以其传统的商业文化和建筑风格而著名。

这里有着各种各样的商铺和小吃摊贩,是购物和品尝当地美食的好去处。

8.黄陂泥塑:黄陂泥塑是武汉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以其生动的造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著名。

黄陂泥塑以黄陂地区的黏土为原料,经过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价值。

9.汉阳造:汉阳造是中国近代工业的代表之一,也是武汉的重要工业遗产之一。

这里曾经是中国最大的兵工厂之一,生产了大量的武器和军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0.武汉小吃:武汉的小吃非常丰富多样,除了热干面以外,还有豆皮、汤包、鸭脖等特色小吃,口味独特,让人回味无穷。

以上只是简要列举了武汉的一些特色,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值得探索的地方和体验的文化活动等待您去发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武汉市的市民文化摘要:每个城市有自身独特的文化,文化是反映一个城市精神的一块镜子。

武汉是笔者的家乡,同时作为华中重镇,历史名城,荆楚文化的中心,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

本文选取市民文化作为研究武汉文化的切入点,不仅因为市民文化是中国近现代城市文化的核心,更因为近代以来武汉市民文化在中国城市文化中一直显示出自身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个性。

希望通过对武汉市民文化历史,现状及未来的描述和分析,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和切实可行的建议,为建设当代武汉新型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武汉;市民文化;市民性格;生活方式一、市民文化概述1.市民文化的定义在论述武汉市市民文化之前,必须先对市民文化做一个明确的界定。

关于文化,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曾于1871年在《原始文化》中将其定义为:“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所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而关于市民,最早则是指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居民。

因此,本文所谓市民文化,是指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居民基本的思想行为以及受之指导的生活方式及行为模式,它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主要内容。

2.市民文化的影响城市是由人组成的,这些人的生活方式部分的形成了市民文化。

市民文化反过来又影响着千万市民的生活,其中涉及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

本文所要做的就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展开,分析武汉市市民文化涉及到的方方面面。

二、武汉的市民文化1.武汉的自然条件及城市格局从宏观鸟瞰,武汉首先是一个内联腹地、外通海洋的港口城市,港口的兴衰与城市的变迁具有同步性。

武汉自古便以临江的舟楫之利,成为控扼南北,援引东西的九省通衢。

明清时期,汉口以商贸和航运的双重优势,跻身于四大名镇之列,外国侵略者之所以选择汉口为通商口岸,看中这里的港口运输是重要原因之一。

从微观审视,武汉三镇市内交通首先让人想到的是“拥挤”二字。

武汉三针既以长江汉水相连,又因长江汉水相隔。

从地形看,武汉为冲积平原,多小山湖泊,这为市内交通带来了不便;从地势看,武汉尤其汉口地势低洼,水患频繁,解放前汉口多次提防溃口,自然条件的障碍为武汉人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易中天在《读城记》里说:“冬天,北方有暖气,南方有暖风;夏天,北方有凉风,南方有海风。

武汉夹在中间,不南不北,不上不下,什么好处都没有。

别的地方,再冷再热,好歹还有个多处。

武汉倒好,夏天屋里比外面还热,冬天屋里比外面还冷。

冬天滴水成冰,夏天所有的家具都发烫,三台电风扇对着吹,吹出来的风都是热的。

”可见居于中部的地理位置,并不能给武汉提供一个理想的气候条件。

2.武汉的市民性格正如《读城记》所说:“在如此恶劣条件下熬过来的武汉人,有着其他地方人寻常没有的大气和勇气。

然而,武汉的自然气候极差,历史气候不佳,文化气候却不坏。

”“北边,是作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南边,是屡次成为革命策源地,如今又是经济活力最强的珠江三角洲;东边,则有得天独厚、深藏不露的成都。

各种森华在这里驻足,从而使武汉人的文化性格变得复杂起来。

”事实上,武汉人的文化性格中,确有周边四邻的影响。

既有西边巴人的好斗,又有南边湘人的倔强。

所以,维新和革命的领导者虽然是广东人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首义第一枪却在武昌城打响。

可见,武汉的城市性格中,天生就有其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一面。

由于地理环境等原因,武汉的市民性格注定是包容开放,汇纳多元的。

武汉市民向来善于批判本位文化而吸收外地甚至异域文化。

摒弃封闭,十分大度的对待异省、异市、异地文化,欣赏之,享用之,化为己有,从而使武汉特有的市民文化得以形成。

同时,武汉的市民性格中少不了慕异趋新这一条。

《汉口小志》中有一段材料,反映了人们的这种趋新意识:“国人心理崇尚新剧,前新民所排之大香山,社会趋之若鹜,而舞台之座殊觉冷淡,后大舞台排潘烈士投海等剧,武汉人亦喜趋之,而新民之座不觉顿减,可见人心世道好奇新此其证也。

”这种此起彼衰,喜新厌旧的现象,正好说明武汉市民性格中慕异趋新这一点。

每一种文化产品既能很快成为时尚,被人推崇、欣赏、捧场或者叫好,又能很快被人所遗弃忘记,顷刻间成为过眼云烟。

如果说江浙一带的市民文化是一种雅文化,那么武汉的市民文化和市民性格中就避免不了一个俗字。

清人范锴所著《汉口丛谈》有一段文字描绘清代中后叶汉口市井情形:“汉口东达吴会,西通巴蜀,是以瑰货方至,集贿纷陈,鬻良杂若,既引既迁。

居斯地者,半多商贾致富。

书奇风雅勿尚,故会馆公所之名,野墅琳宫之号,楹贴榜额之文,系皆从俗,未能雅驯。

至于金石碑碣,照以前无考,后亦寥寥无可录也。

”类似范锴说的这些现象,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同样有描述:“名园赖得花好枝,供奉财翁献四时,可惜主人都太俗,不能饮酒不能诗。

”可见,武汉市民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欠缺风雅,在审美习情趣上也趋俗。

武汉如此的市民性格,深深影响到了其市民的生活方式,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面。

而武汉市民的生活方式,则是了解武汉市民文化的一个最好的窗口。

3.武汉市民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自然通过衣食住行来体现,因此本文也就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括与总结。

(一)服饰文化。

在开埠以前,武汉市民大多是用各地运销武汉的土布制成各式传统服饰。

1861年开埠以后,洋纱洋布大量进入武汉市场。

清末时,洋布在武汉已相当盛行,中等以下社会阶层亦以穿洋布衣服为尚。

民国以后,服饰的款式也出现很大变化,民初“西服热”盛极一时,中山装也在知识阶层、政界人士中颇受欢迎。

武汉市民在服饰方面趋新之特点逐步形成。

即使是现在,武汉的服饰工业仍然紧随时代潮流,与中国社会发展密切相连。

武汉人的服饰是不断更新的,是时髦的,是大胆的。

但是,有时也会给人一种火爆、粗俗、过于张扬过于盲从、缺少个性和品味的感觉,而这和武汉市民文化的整体性质是息息相关的。

(二)饮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这一俗语在武汉体现得特别明显。

清末,武汉不少中产以上家庭已经不再满足于山珍海味,他们转而开始追求西方风味饮食。

汉口市场上原来陈列着各地运来的名目繁多的国产名酒,在开埠以后渐渐转变为国外倾销的洋酒。

至于外国人在汉口开设的饭店,上等华人,亦有前往者。

不少富商大贾之家还自备有西餐厨师,而西点及白兰地等洋酒,已经成为武汉上层社会的日常生活必需品。

不得不说的是,即使在今天,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在武汉大受欢迎,也同样能体现武汉饮食趋洋的特点。

如果说趋洋是武汉市民饮食的特点之一,那么博采广纳、南北荟萃更是武汉市民饮食的一大特色。

近代武汉,随着全国各地人口的流入,为适应各种口味的需要,各种地方风味饮食应运而生。

如面粉业,汉口即有本帮、川帮、湖南帮、小京帮和江浙川陕等多种帮口。

风味各具的地方饮食汇聚武汉,大大丰富了武汉人的饮食习惯。

不说远的,且看当今武汉饮食行业流传的风采便可知武汉市民饮食博采广纳的特色。

尽管是博采广纳,武汉饮食也并非没有自己的特点。

从早点和夜宵上看,没有几个城市能比得过武汉。

“热干面”是武汉之独创,是武汉饮食文化最突出的体现,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它看着不是那么清爽和雅致,吃法也有些不拘礼节,然而它实在、简单、实惠、方便而且四季适宜,这集中体现了武汉人实惠、便捷、乐观的性格。

武汉的饮食文化里缺少大手笔,绝不能和南北大菜相媲美,但她有一种广纳嘉宾的气度,还有一种独自享受生活的从容。

而这两点,也能成为武汉市民精神的一个概括。

(三)住宅文化。

汉口开埠以前,地方高档建筑以木构架为主题,砌以砖墙,冠以青瓦,所谓“秦砖汉瓦”,有一套传统的工具和操作方法。

汉口开埠后,租界建筑采用近代西方的测绘、设计技术,建筑了一大批西方领事馆、教堂、工厂、洋行、银行。

租界是展示西方建筑艺术的“万国博览会”,很明显,汉口租界的建筑模式对近代武汉城市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

近代武汉地区的建筑特色看似不明显,既有江南传统建筑之特点,亦有趋洋之势。

但是所有这些都恰当的体现了武汉文化的特征:融合中西,在追求经济合理性、功能合理性的同时,为传统生活方式留感情和余地。

建筑和住宅是城市的外衣,其特点能反映出城市的形象和城市文化,因此,从建筑中,武汉市民文化也能找到自己的一个窗口。

这些生活方式的选择,和武汉人趋洋赴新的心理是分不开的,这在某些方面是一件好事。

它能使武汉这个城市尽快融入社会大发展的潮流,可是也导致了武汉陷入一直以来“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怪圈。

引用易中天《读城记》里的一段话:它“雅”也不够,“俗”也不够,既不是特别新潮,也不是十分古朴。

似乎什么味道都有一点,却又什么味道也没有。

武汉人自嘲兼自慰的说法是“以无特色为特色”,然而如果表现不出特色来,岂非“不出色”了么?时代在变化。

武汉市的市民文化,仍然有无穷多的可能。

武汉市民文化的特点,也只有武汉市民自己能创造。

建设自己独特的的城市文化,塑造自己独有的的城市人格,相信一旦把这个难题解决,武汉便会让国内其他大城市刮目相看。

======================================================================参考资料:1.《武汉市民文化研究》作者:黄沁茗2.《读城记》作者:易中天3.《汉口竹枝词》作者:叶调元4.《武汉码头的转型及其大码头文化》作者:涂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