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知音文化
让千古知音“活”起来

武 汉 文 化 研 究 ・
让千古知音“ 起来 活”
吴艳 荣
( 湖北省社会科 学院,湖北 武 汉 4 0 7 30 7)
摘
要 :知 音 文 化 是 历 史 留给 我 们 的 宝 贵精 神 财 富 ,其 蕴 含 的 现代 价 值 是 多方 面 的 :旅 游 价 值 ;
构建和谐社会 的重要 文化基 因;永恒 的魅 力等。深度 开发知 音文化旅游 ,宜在 知音文 化 的源头上作挖掘 ,以 “ 琴”为 中心 ,以 “ ”为辅 ,让琴 声与钟鸣相得 益彰 ,让人 钟
武 汉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二 O 一0 年
武 汉 文 化 研 究
W u anCu u eSt de h R r u is
口 艳 夭
荣
. 让 .
千
古
知
音
『 活 I
一起
来
历 史 上 堪 为 知 己佳 话 的 故 事 并 不 少 ,也 一直 为 人
们 了解伯 牙与钟 子期 可贵的人格精神 ,高超 的音 乐造 诣 ,为知音 文化增添 新的 亮点。
在此基础上整合开发 ,扩 大知音文化旅游的规模。
关 键 词 :知 音 文 化 ;现 代 价 值 ;文化 旅 游 ;旅 游开 发
中图分类号 :F 9 .6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号 :1 7 — 3X (00 5 0 0 — 4 52 3 7 6 19 1 2 1)0 —0 5 0
在 于 高 山 流水 与 知 音 文 化 相伴 相 生 ,折 射 出 古 今 都 为 之 所 推崇 向往 的 “ 人 合一 ” 至高 境 界 。 外 , 种 民 天 的 此 一
族 民 间 传 统 文 化 之 所 以 亘 古 不 衰 ,还 在 于 它 能 与 时 俱
武汉知音文化及其旅游开发研究

被提及和吟咏, 积淀在 中国传统 的文化审美心理结构 中。基
于此 ,在物质层面上 的知音 文化就表 现在 当年俞伯 牙遇知
音 的古琴 台和琴断 口以及 与故事 发展有 关 的一些地 方 , 它
知音文化这一历史文化瑰 宝不仅 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同
关键词 : 音文化 ; 游开 发 ;武 汉 知 旅
中 图 分 类 号 :F 9 . 5 03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 4 7 2 0 ) 3 0 6 — 2 0 3 87 ( 0 6 0 — 0 9 0
说到 高山流水遇 知音 和俞伯牙 摔琴 谢知 音的故 事 , 相 信不仅许多华人都知道 ,就是在世界 范围 内也 是享有盛名 的。但说到古琴台 的所在 和知音 的故 乡 ,知道 的人 却并不
现。
( ) 二 制度层 面的知音 文化。制度层面的知音文化是指 人们在 长期的生活 中形 成 的社 会规范 和约定俗成 的习惯性 定势 。比喻说当地人的民俗风情 、 为习惯 、 行 生活制度等。 知
音文化之所 以发生在武汉这个地方是有多种原 因的。 武汉地
汉市一种最有竞争力 的文化 旅游资源 , 不仅在 国 内、 而且在
问题。
一
处 中原腹地 , 素有 “ 九省通衢 ” 之称 , 特殊 的地理位置造就 了
武汉人 的兼 容性 性格 , 他们 既有北方人 的豪 爽 , 也有南方人
的婉约 。 这样 的兼 容性性格使得武汉 人很 容易跟来 自不 同地
方 的人交往 。在传 统的 中国思想里 , 在人 们心 目中的位 朋友
作 者 简介 : 名俭 (9 1 ) 男 , 刘 17 一 , 湖北 大 学旅 游 发展 研 究 院讲 师 , 兼任 湖 北省 旅 游 学会 秘 书 长 。柳 红 姣 (9 1 ) 女 , 汉 17 一 , 武 市 第三 十 中学 高级 教 师 。
武汉古琴台,伯牙钟子期的知音之约

出门之前一直学古琴,所以一定要来看看这古琴台。这古琴,看起 来拨弦容易,其实是很难的。又要看起来没什么力气,柔柔的,但 实际上又要用力拨弦,才会发出明亮的声音。左右手搭配也是如 此。因为是小众景点,整个古琴台不大,人又少,整个院子里都很 安静,只有叽叽喳喳的鸟叫声。古琴台里还展览着很多碑帖,也是 供游人欣赏一番。景点内的解说可以通过微信扫二维码来完成,很 方便。
• 古琴台,又名俞伯牙台,始建于北宋,重建于清嘉庆初年。 后人为赞颂“高山流水”的典故而筑馆纪念,称为琴台。
• 位于龟山脚下的古琴台,又称伯牙台。希望来这里的你也能 如伯牙子期般,高山流水,觅得知音。顺便写一下伯牙子期 的故事,相传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音乐大师伯牙善于鼓琴, 有一次他乘船忽遇狂风暴雨,伯牙鼓琴消遣。隐士钟子期赞 称:“美哉!巍巍乎如泰山、荡荡乎若江河。”伯牙喜遇知 音,便与其结为挚友,相约次年再见。届时子期病故,伯牙 痛失知音,于是碎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后人为赞颂此事在 此筑馆纪念,称为琴台。
月湖边上,对面是龟山。著 名的知音的故事发生在这里。
在汉阳区月湖公园内,是纪 念钟子期和俞伯牙的琴台龟 山下遇知音的历史故事。景 区内遗留下的古迹并不多, 门票15元性价比有点低。
• 怀古的一个小公园,基本上没什么古迹了,要是没有那么一点历 史情怀来这里意思不大。
• 古琴台这个景点来源于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故事,那就是传 说中的“高山流水遇知音”。古琴台就是为纪念俞伯牙与钟子期 这一对知音之间的友谊而修建的。虽然规模不大,但却布局精巧, 层次分明。
“知音文化”解读

“知音文化”解读统编版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一文教学,是一次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洗礼。
伯牙失去了子期,为何一定要破琴绝弦呢?这个故事是“知音文化”的源头,为何流传千年而不衰?教材编者将这篇小古文放在六年级教材中,恐怕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小古文的意思,感知伯钟之间的浓厚情谊,更有一种文化传承的意味深藏其间,教者要能够借助文本载体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备课之时,研读“知音文化”则必不可少。
一、从传奇小故事说起伯牙,名瑞,字伯牙,本来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在晋国做官,官至上大夫。
他的琴声不仅优美动听,而且意境高远。
虽然有许多人称赞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
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
完成使命之后,他决定改走水路返回复命,探访知音。
行至汉阳江口,船队就近停泊在一座小山下。
晚上,江面波光粼粼,俞伯牙兴致大发,便命童子焚香摆琴,意欲弹奏一曲,以遣情怀。
然而,一曲未了,指下“呱啦”一声,断了一根琴弦。
俞伯牙顿觉惊讶。
这时忽听岸上有人答话,说:“船上大人不必生疑,小子并非奸盗之徒,乃是樵夫。
只因砍柴归晚,遇到风雨,在崖石下避雨,听见你弹琴,我就听了一会儿。
”俞伯牙颇不以为然地说道:“打柴之人也敢说‘听琴’二字,岂不是假话。
”便进一步问道:“既然你能听琴,那么,我问你,我刚才弹的是什么曲子?”樵夫笑着回答说:“大人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并随口吟出了第四句的歌词。
俞伯牙听了樵夫的这番回答,不禁喜出望外,忙邀请他上船来深谈。
当伯牙弹奏的琴声激越高亢时,樵夫说:“巍峨壮美呀!大人志在高山。
”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樵夫说:“宽广优美呀!大人志在流水。
”至此,俞伯牙彻底叹服了。
想不到自己渴求多年的知音就在面前。
如此神交契合,真是相见恨晚。
伯牙当即表示,自己在明年这个时候,还是到这个地方来与钟子期相会。
第二年中秋前夕,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琴召唤这位知音,还是不见人来。
武汉音乐文化的武汉性

武汉音乐文化的武汉性发布时间:2021-12-14T06:46:06.944Z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12期作者:李姣彭琦[导读] 武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更是一座音乐的圣城。
3500年的城市发展史李姣彭琦音乐学院湖北武汉 43000摘要武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更是一座音乐的圣城。
3500年的城市发展史,也是一部弦歌不断、楚声荡漾的城市音乐史。
为此,针对武汉音乐文化的武汉性进行分析,彰显出其蕴含的文化内涵、艺术及历史意义。
关键词知音文化武汉性城市音乐古琴台一、元典文化的起源知音是心灵深处的一种交流,是灵犀的感知,也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最高境界。
高山流水的故事想必人人耳熟能详,伯牙与钟子期很好的诠释了“知音”这个词,能让知音传说最后能成为文化传承的唯一文物载体也就是坐落在武汉蔡甸区的钟子期墓。
所以知音文化成为了武汉特有的文化,知音文化也成为了武汉的元典文化。
2007年“伯牙与子期的传说”被列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8年钟子期墓所在的蔡甸区蔡甸街马鞍山还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两位音乐大师相遇成知音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中,而现在知音文化已经走出了武汉,走出了中国,成为了能够影响世界性文化的一个话题。
二现代音乐印象谈到武汉的现代音乐印象,我能首先想到的就是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的女生合唱团?“天空合唱团”。
这个合唱团的并非专业的合唱团,但它仍然被业内人称为最美合唱团,这也并不影响她们演唱的内在真挚。
声音干净通透,张力恰到好处,表演舒适自在,令人赏心悦目。
据说当时她们在美国演出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在合唱界留下很好的口碑。
相比许多地方都拿地标建筑当城市名片,而武汉将合唱当作城市名片就要独特的多。
大概是因为自己是音乐生加上武汉有独立的音乐院校让我觉得武汉的整个艺术氛围是非常不错的。
在我们这种氛围下还是需要更多的非专业的各种各样人去喜欢唱歌,而且,能够发展成专业会更好,或者是了解的越多越好。
“知音湖北,遇见无处不在”

2023年12月27日,湖北文旅宣传语发布会在武汉举行,向全世界发出了“知音湖北,遇见无处不在”的美好邀约,成为湖北文旅推广的响亮声音。
2023年,湖北人民奋力谱写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湖北篇章。
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以思想之光照亮奋进之路。
出台《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实施意见》,为先行区建设提供了最新行动指引,推动三大都市圈同心向未来。
全省粮食总产量555.4亿斤,连续十一年稳定在500亿斤以上,十一连丰的丰收答卷诠释着湖北的“三农”使命,再次展现了“仓廪实、天下安”的湖北担当。
全省前三季度GDP增速排名进入全国前10,同比增长6.0%,快于全国0.8个百分点;新出炉的2023年全国工业百强县(市)新增枣阳上榜,原有五市的位次持续提高。
深入实施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以“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推动构建美美与共的靓丽图景。
一批原创性科研成果在光谷实验室诞生,众多“卡脖子”关键技术被一一破解,各级创新平台助推武汉成为“最强大脑”城市,迸发出磅礴的创新活力。
这份2023年的湖北成绩单数据亮眼、成果斐然,为广邀天下客的湖北文旅行动鼓足了底气和信心。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方针。
随着稳经济政策效应的持续显现,我国文旅产业迅速回暖、强势复苏。
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1619亿元,同比增长7.7%;国内旅游达到36.7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5%、114%,文旅产业作为经济增长“新引擎”的突出作用已经充分显现出来。
从“甜野”男孩代言、带动“天空之城”理塘全县全域发展的丁真现象,到山东淄博与感恩大学生双向奔赴、吸引全国流量赴美食盛宴的“出圈”,再到2024年元旦小长假新晋网红“尔滨”以旅游服务承接“泼天”情谊的佳话,全国各地都在文旅市场盘清家底、拿出真章,铆足干劲、抢抓机遇。
武汉古琴台景点介绍

武汉古琴台景点介绍面向游客《走进武汉古琴台,领略千古知音情》朋友,你来过武汉古琴台吗?这可是个充满韵味的好地方!一走进古琴台,就仿佛穿越回了古代。
这里的建筑古色古香,每一块砖瓦都好像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在这里偶遇钟子期,弹奏一曲《高山流水》,子期能懂其音律中的高山巍峨、流水潺潺,两人遂成知音。
后来子期病故,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就为了这一段感人至深的友谊,也值得你来感受一番。
在古琴台里,你能看到伯牙抚琴的雕像,那专注的神情,仿佛还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
还有那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漫步其中,微风拂面,让人心旷神怡。
如果你运气好,还能碰上一些古装表演,演员们身着华服,演绎着当年的知音故事,那场景,真是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的盛会之中。
别犹豫啦,快来古琴台,寻找属于你的知音之旅吧!《武汉古琴台,一个有故事的地方》嗨,各位旅行爱好者!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武汉的一个超棒景点——古琴台。
当你踏入古琴台的大门,一种浓厚的历史氛围就会扑面而来。
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
想象一下,俞伯牙坐在这儿,轻轻拨动琴弦,那美妙的音符在空中飘荡。
而钟子期呢,就在一旁静静聆听,心灵相通。
他们的友谊,纯粹又深厚,真让人感动。
比如说,古琴台里有个知音亭,据说就是当年伯牙子期相遇相知的地方。
站在亭子里,闭上眼睛,仿佛能听到那悠扬的琴声。
而且啊,周边的景色也特别美。
湖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嬉戏。
岸边的柳树随风摇曳,就像在向你招手。
不管你是喜欢历史文化,还是想欣赏美丽的风景,古琴台都不会让你失望。
赶快来吧,亲身体验一下这里的魅力!《武汉古琴台,等你来探秘》亲爱的游客朋友们,武汉有个好地方叫古琴台,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
古琴台啊,那可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
一说起它,就不得不提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故事。
这故事大家都听过吧?但在古琴台,你能更真切地感受到那种情谊。
你看那展示馆里,一幅幅图画,一个个物件,都在讲述着当年的情景。
传承开发地域文化 服务地方文化建设

口
。
中 ,坚持 “ 五 主五辅 ”原 则 ,
使知 音 文 化得 到 较 好 传承 和
老 年 大 学 具 有 独 特 的优 势 ,
一
东 省 老
干 部 大
些 老 年 大 学 在 这 方 面取 得
了显 著 进 展 。 比 如 , 江 西 省
用 , 老 年 大 学 的 师 生 员 工 就
展 赣 南 采 茶 戏 作 为 学 校 的 品
牌 和 特 色。现 在 ,该 校 学 习
可 以在 传 承 地 域 的物 质 文化 遗 产 、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 和 人
赣 南 采 茶 戏 的 学 员 已有 几 千
人 ,他 们 不 仅 活 跃 在 校 园,
发展 。
事 实 证 明 , 老 年 大 学 的
的 赣 南 采 茶 戏 是 流 传 在 赣 南
师 生 在 一 个 地 方 生 活 了 大 半
生 , 他 们 的 思 想 、 观 念 、 意
民 间 的 歌 舞 小 戏 种 , 具 有 浓
厚 的 生 活 气 息和 鲜 明 的 客 家 特 色 ,是 客 家 文 化 的 重 要 组
文 精 神 等 方 面做 出 自 己 的 贡 献 , 使 地 域 历 史 文 化 资 源 在 为 地 方 文 化 建 设 服 务 中体 现
出 以 下 五 个 方 面 的 价 值 :一
是 现 代 文 明 的 “ 老 本 ” , 具
每 年 还 要 到 社 区 、 广 场 举 办
公 益 性 把 知 音 文 化 作 为 品
文 化 建 设 ,抓 了五 大 板 块 文 化 阵 地 ,在 教 学 与 文 化 活 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知音文化
11旅行社班程维
如果要在武汉寻找一处精巧雅致的古朴庭院,非古琴台莫属。
在汉阳区龟山西麓、月湖东畔,白墙黑瓦的清代院墙内,有15亩地的山水、楼台、亭阁与城市的喧闹隔绝。
这里,曾是春秋时期楚国琴师俞伯牙鼓琴抒怀之所,这里,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年浪漫故事的发生地,这里更是全世界游客来汉之后的必到之处。
伯牙、钟子期与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展示了非凡的音乐意象和音乐境界,深蕴着重情、守信的人生哲理,几千年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元素之一,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也越来越显示出无穷的魅力。
不少人仅将之当作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其实她有着翔实的历史考证,古琴台扬声海外,伯牙、钟子期确有其人,钟子期的墓碑也保留至今,而知音文化更是根植于汉阳以及武汉人的心中。
武汉社科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历史学家皮明庥先生主编的《简明武汉史》所述,最早记述伯牙钟子期知音佳话的是秦代呂不韦门徒所著的《呂氏春秋》。
楚国郢都有好琴者名伯牙,琴技高超,在晋国做了大夫,出使楚国时,在一个风高浪急的中秋之夜,遇雨,在船头把琴,作高山流水之音,以抒大江明月之怀。
一个叫钟子期的樵夫,识得瑶琴,听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的情怀,得伯牙赏识,结成知音。
一年后,伯牙依约寻子期不遇,一曲《高山流水》成了千古绝响。
此外,其他如《列子·汤问》、《荀子》、《韩诗外传》、《淮南子》等都有记载,可谓史不绝书。
特别是明代冯梦龙所编小说《警世通言》及后人所编的《今古奇观》,使“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故事更加大众化、民间化,以致家喻户晓,广为流传。
琴台是知音文化的主要载体。
据说北宋年间,有人感于马鞍山附近琴台处地偏僻,于是在汉阳城北面筑台,命名为“琴台”。
现在月湖边的古琴台是清嘉庆时湖广总督毕沅主持建造的。
距今200年左右。
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对古琴台进行全面修葺,使之成为武汉三大名胜之一。
现在,汉阳区有钟家村、琴台路、琴台村、知音路、知音东村、知音西村、琴断口等地名。
有专家认为,在地名学上,“地以人传”的现象普遍,多数是用一个地名纪念一个人,而像这样围绕“牙期佚事”产生这么多的有关地名,在全国范围内也是罕见的。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知音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