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白血病反应
罕见的中性粒细胞类白血病反应1例

25 U L C 4 3 / 、 K—MB 17 . U L 考 虑 出现 9 5 9 / , “ 纹 肌 溶解 症 、 横 急性 肾 损 伤 ” 转 肾 内 科 ,
贝特类药 物是 临床 常用 的一类 调
血 脂药 , 发 挥 调 血 脂 作 用 外 , 除 尚兼 具 抗
组 临床综 合征 。R 常见 临床 症 状 为 M
肌痛 、 无 力 等 症 状 ;K 升 高 超 过正 常值 肌 C 上限 1 0倍 ; 电图 示 肌 源 性 损 害 ; 肉 组 肌 肌 生未见明显受抑制 ;A N P积 分 值 3 8 1。
m hpe ogn yt flr J] rC r u il ra ss m aue【 .Ci ae e i t
C i ,0 3,9 3)4 1 l 2 0 1 ( :4 . n
高 。急性粒细胞 白血病 合并感染 可增 高 , 但 N P积分值 不 如单纯 细菌 性感 染 高。 A 本病例 , 临床 症状无 明显 出血 、 、 、 肝 脾 淋 巴结肿大 , 无胸 骨 压痛 等 急性 白血病 症 状; 粒红 比正 常 , 红系增生相 对稍减低 , 巨
t n n r t e t J .E rJ Itr d i sa d t am n 『 ] u n n Me . o e e
2 08, 9: 6 . 0 1 5 8
考虑狭窄可能 , 肾体 积略小 , 左 左肾囊肿 , 左 肾动脉 血 流速 度增 快 , I R 增 高 , P及 I
及时停药 , 做到早发现 、 早诊断 、 早治 疗和
及 时 处 理 并 发症 。治 疗 时需 要 大 量 补 液 、 碱 化 尿 液 、 制 感 染 、 防低 血 容 量 休 克 控 预 的发 生 。如 效果 不佳 , 考 虑 早 期 行 血液 可
类白血病反应讲课PPT课件

病因多样,可由感染、药物、肿瘤等多种因素引起
单击添加正文,文字是思想的提炼
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如 EB病毒、巨细
胞病毒等
细菌感染:如 金黄色葡萄球 菌、肺炎链球
菌等
寄生虫感染: 如疟原虫、弓
形虫等
真菌感染:如 念珠菌、隐球
菌等
肿瘤因素
抗菌治疗:在病因未明确的情况下,可适当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激素治疗:在某些情况下,激素治疗可能对缓解症状有帮助。
预防和康复指导
预防措施:定期 进行身体检查, 及时发现并治疗 潜在疾病,避免 接触有害物质, 保持健康的生活 方式。
康复指导:在医 生的指导下进行 治疗,保持良好 的心态和饮食习 惯,适当进行锻 炼,增强身体免 疫力。
注意事项:如有 异常症状,及时 就医检查,避免 病情恶化。
预防和康复的重 要性:预防和康 复是类白血病反 应治疗的重要组 成部分,可以提 高患者的生活质 量和预后效果。
典型病例介绍和分析
病例一:患者男性,52岁,因发热、贫血、脾肿大入院,诊断为类白血病反应。 病例二:患者女性,35岁,因关节疼痛、肝肿大入院,诊断为类白血病反应。 病例三:患者男性,48岁,因肺部感染、白细胞升高入院,诊断为类白血病反应。
类白血病反应讲课PPT课 件
目录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类白血病反应概述 类白血病反应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类白血病反应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类白血病反应的治疗和预防 病例分享和经验总结
定义和分类
类白血病反应是一种 非白血病性的血液异 常反应,其特征是外 周血中出现幼稚白细 胞。
类白血病反应通常 是由于感染、肿瘤、 药物或应激等因素 引起的。
新生儿类白血病反应1例分析

增 生 减 低 ( 占 4 ) 红 细 胞 形 态 无 明 显 异 常 , 核 细 胞 1 仅 , 巨 5
个/ , 小板少见 。 片 血
23 细 胞 组 化 检 查 结 果 碱 性 磷 酸 酶 染 色 ( . NAP 积分 2 5 ) 7。 24 生 化 常 规 检 查 . 2 5 血 液 培养 . 黄色葡萄球菌 。
增生 , 骨髓主要细胞成分 , 为 中性 粒 细 胞 易 见 中毒 性 颗 粒 , 系 红
酶 活 性 及 积 分 明 显 升 高 , 慢 性 粒 细 胞 明 显 降 低 。 ( ) 白 血 而 7类
病反应 P h染 色 体 阴性 , h染 色 体 核 型 分 析 或 B R L融 P C 2AB 合 基 因 的检 测 有 助 于 慢 性 粒 细 胞 与类 白 血病 反 应 间 的鉴 别 。 ] 由 于新 生 儿 类 白血 病 反 应 临 床 表 现 不 典 型 , 情 复 杂 , 病 早 期 诊 断 有 赖 于 医 生 对 本病 的 高 度 警 惕 , 其 有 前 期 感 染 病 灶 , 尤 如脐炎 、 脓疱 疹 、 吸 道 消 化道 感染 等 , 高 治 愈 率 的 关键 在 于 呼 提 认 真 查 找 原 发 病 , 期 诊 断 , 理应 用抗 生 素及 加 强 支 持 疗 法 , 早 合
3 讨 论
注 意鉴 别 , 切忌 盲 目化 疗 , 免 造成 误 诊 和误 治 。 以
参 考 文 献
丙 氨 酸 氨 基 转 移 酶 2 i, 门 冬 氨 酸 0u/ 大
氨 基 转 移 酶 3 1 7谷 氨 酰 转 移 酶 3 0u/ 。 9u/ - , 8 i 检 出 凝 固 酶 阴性 葡 萄 球 菌 , 液 培 养 检 出 金 脓
血病反应E 。
类白血病反应 名词解释

类白血病反应名词解释类白血病反应是指某种原因导致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升高,甚至高达50×10^9/L,称为类白血病反应。
类白血病反应有明确的病因,例如严重的感染、中毒、恶性肿瘤、大出血、急性溶血或服用某些药物等。
类白血病反应引起白细胞明显增高,一般以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外周血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的测定值正常,血小板计数正常,升高的白细胞一般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粒细胞中可以见到中毒颗粒和空泡,外周血可以见到核左移现象,也可以见到粒细胞病态,但原始细胞小于20%。
原发病去除之后患者的血象可恢复正常,类白血病反应骨髓细胞分类正常。
类白血病反应的发生常与各种感染、中毒、恶性肿瘤变态反应性疾病甚至急性失血、溶血性贫血、组织损伤等有关。
1.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
常见病原体有细菌、螺旋体、原虫、病毒等。
感染引起的类白血病反应,分为以下几类:(1)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常见于肺炎、脑膜炎、白喉、结核病(主要为粟粒性结核、浸润性结核溶解播散期肺外结核)等重症传染病。
(2)淋巴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常见于百日咳、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等。
(3)单核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常见于结核病、巨细胞病毒感染、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
(4)嗜酸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常见于寄生虫感染,如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棘球蚴病(包虫病)等。
2.恶性肿瘤多见于晚期患者肺和胃肠道恶性肿瘤,尤其是转移到肝骨髓后易发生类白血病反应。
多发性骨髓瘤、霍奇金病、黑色素瘤骨肉瘤、乳腺癌、绒毛膜上皮癌引起类白血病反应亦见报道。
肿瘤引起的类白血病反应多属粒细胞型亦有类似红白血病淋巴细胞型较少见并常伴有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3.中毒(1)化学因素鶒:如汞、有机磷、苯、亚硝酸盐等中毒。
(2)药物性:如砷剂、解热镇痛药、磺胺药、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锂盐等。
还有报道:用大剂量阿糖胞苷治疗急性白血病缓解期引起健康搜索的类白血病反应。
(3)其他:子痫、一氧化碳中毒四氯乙烷中毒、尿毒症、酮症酸中毒、食物中毒等。
类白血病反应名词解释

类白血病反应名词解释
类白血病反应是一种免疫系统的异常,可以是急性或慢性的。
它的发病率较低,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在本文中,将会解释类白血病反应,以及其发生的原因和与之相关的后果。
类白血病反应是一种免疫系统异常,可以是急性或慢性的。
急性发作可能在24小时内发生,典型症状包括发热、支气管痉挛、全身乏力、呼吸困难和血液无力等。
慢性发作也可能出现,症状包括发热、全身乏力、慢性咳嗽、慢性腹泻及提高的白细胞计数等。
类白血病反应的实际原因仍不清楚。
但是,有人认为,它可能是由免疫系统无法处理外源性蛋白质而导致的。
当免疫系统误把外源性蛋白质认为是人体细胞的时候,就会发起一系列的反应,包括产生抗体来攻击这些误认为是“外来”的蛋白质。
受到这种反应的人,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症状,而且症状各不相同。
其中一些比较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贫血、浓痰、咳嗽、低血压、口腔溃疡,以及头晕头痛等。
症状可能比较轻,也可能比较严重。
如果发现有类白血病反应的情况,应该尽快接受治疗。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抗炎症剂、抗体治疗、血液替换等。
根据病情及形式的不同,治疗方案也不同。
另外,抗体治疗可以抑制免疫系统反应,缓解和控制类白血病反应的发展,但是这类治疗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
类白血病反应是一种不常见的疾病,可以是急性或慢性的。
它的实际原因尚不清楚,但它的发病率不高。
如果及时加以治疗,可以有
效控制病情,减轻相关症状,但是治疗方案应根据不同情况而定。
总之,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及时就医,可以有效控制和预防类白血病反应的发生。
海文琪教你如何鉴别白血病与类白血病反应

海文琪教你如何鉴别白血病与类白血病反应
海文琪专家提示:类白血病反应多有明确诱因,但当原发病较隐蔽时,应注意与白血病鉴别。
(1)类白血病反应时,没有贫血、出血症状或较轻;而白血病常有且较重。
(2)类白血病反应时,多无肝、脾、淋巴结肿大,而白血病恰恰相反。
(3)类白血病反应时,无脏器组织浸润,白血病有脏器组织漫润表现。
(4)类白血病反应时白细胞总数多在(50 - 100) x 109/L,末梢血幼稚细胞小于5%,粒细胞核左移,细胞有严重毒性改变,胞浆内有毒性颗粒和空泡等,骨髓中原始细胞小于10%。
白血病时,白细胞总数多在(10 - 300) x 109/L,末梢血白血病细胞>10%,骨髓中白血病细胞大于30%。
(5)类白血病反应时,中性粒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和糖皆明显增高。
而白血病时,两者均显著降低。
(6)白血病时,细胞内多有特异的染色体改变,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内可见Ph染色体,类白血病反应则无。
(7)类白血病反应本身不需要治疗,原发病因去除后,临床表现及血象可迅速恢复,预后良好。
而白血病需作化疗控制,预后不良。
目前,国内治疗类白血病西医并没有有效的方法,专家推荐中医疗法“五联一体滋髓疗法”,是中医治疗类白血病的特色疗法,目前独家临床应用于北总三院。
类白血病反应名词解释

类白血病反应名词解释
白血病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免疫系统反应,它可以引起人体发生很多不良反应。
白血病反应的具体症状可能会因人而异,因此,了解这种反应的有关信息对于病人和医护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白血病反应的病因可以溯源于一种叫做“溶血性抗原”的物质,这种物质在病变组织中会被激活,但它在正常组织中不会被激活,因此,白血病反应需要激活溶血性抗原。
这种抗原可能来源于各种来源,比如慢性病病毒感染、一次性医疗器械使用和术后康复等。
白血病反应的伴随症状可能包括出血、发热、皮疹、水肿、疼痛、皮肤溃疡等,这些症状会导致血液偏低,血小板浓度降低,还可能会引起细菌感染。
为了控制和预防白血病反应,需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应该尽量避免术前激素和药物治疗。
其次,应该尽可能减少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因为这些器械会携带病原体。
最后,应尽量避免医疗错误,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可能引发白血病反应的因素。
此外,当发现白血病反应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是非常重要的,这将有助于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应根据病情,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手段,一般来说,可以采取药物抑制反应、免疫抑制剂和血液置换等措施。
总之,了解白血病反应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以避免反应引起的损伤。
了解此类反应的有关信息对于病人和医护人员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样可以帮助我们
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病人。
高职答辩题库:儿科专业技能部分(14)

高职答辩题库-儿科专业技能部分191、何谓类白血病反应,与白血病的区别有哪些?答:类白血病反应为造血系统对感染、中毒和溶血等刺激因素的一种异常反应,以外周血出现幼稚白细胞或白细胞数增高为特征。
当原发疾病被控制后,血象即恢复正常。
其与白血病区别为血小板数多正常,白细胞中有中毒性改变,如中毒颗粒和空泡形成,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显著增高等。
192、简述白血病的化疗原则。
答(1)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2)应严格区分患儿的白血病类型,按照类型选用不同的化疗药物联合治疗;(3)早期予连续强烈化疗;(4)要长期治疗,交替使用多种药物;(5)同时要早期防治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和睾丸白血病,注意支持疗法;(6)连续完全缓2.5-3.5年者方可停止治疗。
193、嗜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分类?答:嗜血细胞综合征是一组以发热、肝脾肿大、出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由感染诱发者称为感染相关嗜血细胞综合征,由恶性肿瘤诱发者称为恶性肿瘤相关嗜血细胞综合征。
二者均属继发性嗜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194、小儿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预防性治疗方法有哪些?答:(1)三联鞘内注射法:常用甲氨蝶呤、阿糖胞苷、地塞米松。
(2)大剂量甲氨蝶呤-四氢叶酸钙疗法。
(3)颅脑放射治疗:多用于>3岁的高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白细胞数>100×109/L、有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不宜大剂量甲氨蝶呤-四氢叶酸钙疗法者。
195、如何判断小儿消化道出血仍然处于活动期?答:①呕血或黑便次数增多;②补充有效血循环血量后,周围循环衰竭未见明显好转;③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压积继续下降,网织红细胞计数持续上升;④补液与尿量足够的情况下,血尿素氮持续升高;⑤胃管抽出物仍为血性;⑥内镜下病灶出血或渗血;⑦核素扫描提示有活动性出血。
196、简述小儿急性白血病的按次序分阶段化疗方法。
答:(1)诱导治疗:联合数种化疗药物,最大程度地杀灭白血病细胞,从而尽快达到完全缓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疾病名:类白血病反应英文名:leukemoid reaction 缩写:别名:白血病样反应ICD号:D75.8分类:血液科概述: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是指患者在某些情况下出现外周血白细胞显著增高(>50×109/L)和(或)存在有异常未成熟白细胞,与某些白血病相类似,但随后病程或尸检证实没有白血病。
类白血病反应是正常骨髓对某些刺激信号作出的一种反应。
类白血病反应并不与幼粒幼红细胞增多症同义,后者是指外周血中有幼稚粒细胞和有核红细胞,而不考虑白细胞总数。
幼粒幼红细胞增多症反应了严重的骨髓功能异常,较少见,而类白血病反应较常见。
流行病学:类白血病反应的流行病学调查报道很少。
原岛三郎等分析了国立东京第一医院连续3年类白血病反应的发生率,分别占住院患者的0.28%、0.39%和0.90%,占门诊病人的0.04%、0.05%和0.12%。
病因:类白血病反应的发生常与各种感染、中毒、恶性肿瘤、变态反应性疾病,甚至急性失血、溶血性贫血、组织损伤等有关。
1.感染 是最常见的原因。
常见病原体有细菌、螺旋体、原虫、病毒等。
感染引起的类白血病反应,分为以下几类:(1)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常见于肺炎、脑膜炎、白喉、结核病(主要为粟粒性结核、浸润性结核溶解播散期、肺外结核)等重症传染病。
(2)淋巴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常见于百日咳、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等。
(3)单核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常见于结核病、巨细胞病毒感染、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
(4)嗜酸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常见于寄生虫感染,如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棘球蚴病(包虫病)等。
2.恶性肿瘤 多见于晚期患者。
肺和胃肠道恶性肿瘤,尤其是转移到肝、骨髓后易发C DDC DDC DDC DD生类白血病反应。
多发性骨髓瘤、霍奇金病、黑色素瘤、骨肉瘤、乳腺癌、绒毛膜上皮癌引起类白血病反应亦见报道。
肿瘤引起的类白血病反应多属粒细胞型亦有类似红白血病,淋巴细胞型较少见,并常伴有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3.中毒(1)化学因素:如汞、有机磷、苯、亚硝酸盐等中毒。
(2)药物性:如砷剂、解热镇痛药、磺胺药、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锂盐等。
还有报道:用大剂量阿糖胞苷治疗急性白血病缓解期引起的类白血病反应。
(3)其他:子痫、一氧化碳中毒、四氯乙烷中毒、尿毒症、酮症酸中毒、食物中毒等。
4.急性失血与溶血 任何原因引起的大出血、急性血管内溶血。
5.急性组织损伤 常见于外伤性组织创伤(如颅脑外伤、挤压综合征)、大面积烧伤,此外还可见于肺梗死、心肌梗死、电休克等。
6.其他疾病 变态反应性疾病(如剥脱性皮炎、过敏性肺炎)、高热中毒、电离辐射性疾病、脾切除术后、妊娠晚期等。
发病机制:外周血白细胞增高或出现幼稚细胞,是细胞产生或释放的异常,可能伴有清除、破坏的缺陷,其具体机制不一致,目前主要的几种观点如下:1.细胞调控机制改变 造血细胞的增生、分化受多种细胞生长因子的调节,这些因子在类白血病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微生物或内毒素进入机体,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宿主防御系统迅速做出反应,巨噬细胞和T细胞被激活,产生各种造血生长因子,如G-CSF,GM-CSF,M-CSF,并可释放细胞因子、淋巴因子(如IL-1,IL-3,TNF等)。
lL-1,IL-3,TNF及细菌产物又可刺激GM-CSF和G-CSF等的分泌。
CM-CSF,G-CSF,IL-3等可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和前体细胞的增生、分化,促使贮存池中的中性粒细胞大量释放至边缘池、循环池,使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同时亦可出现一些早幼粒、原粒等幼稚细胞,呈现白血病样的变化。
当微生物被包裹或清除后,刺激集落刺激因子(CSF)基因表达的因素被清除,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又可恢复正常。
嗜酸性粒细胞的调控与中性粒细胞相似。
许多因素如抗原抗体反应、外源蛋白、寄生虫等均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通过嗜酸性粒细胞释放因子、可刺激嗜酸性粒细胞产生的易扩散因子、来源于致敏T细胞的嗜酸性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可刺激嗜酸性粒C DDC DDC DDC DD细胞产生的低相对分子质量多肽等,促进嗜酸性粒细胞的增生、释放。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致敏T细胞亚群,它合成细胞因子(如IL-5),刺激嗜酸性粒细胞的增生、分化,并在短期内释放至循环池中,出现白血病样的改变。
嗜酸性粒细胞的释放足有选择的,很少出现幼稚嗜酸性粒细胞。
另外,某些肿瘤细胞也可产生集落刺激因子,刺激造血细胞的增生、分化、释放。
毒素、缺氧、免疫反应、化学物质等因素可损伤骨髓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使髓血屏障受损,导致部分幼稚细胞进入血循环,出现类白血病反应。
脾切除后,可能因为骨髓失去了部分凋控作用,因而当某些外因刺激骨髓时,更易于将幼粒或幼红细胞释放至外周血内。
2.髓外造血 骨髓纤维化症、癌症晚期及慢性严重贫血均可出现肝、脾等处的髓外造血灶,外周血中可出现中性幼粒细胞及有核红细胞。
3.血细胞的再分布 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时外周血淋巴细胞明显增多,还可出现幼淋巴细胞,可能与淋巴细胞重新分布有关。
百日咳患者的百日咳杆菌可产生一种抑制淋巴细胞由血液向组织转移的因子,致淋巴细胞在血液中停留时间过长,数量增多。
此时血中的淋巴细胞以辅助性T细胞为主。
另外,在一些感染恢复期患者,由于组织中需要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致中性粒细胞在外周血中积聚,出现类似白血病的反应。
临床表现:可见于各年龄组,但儿童较为多见,男女发生率无区别。
临床表现主要是原发病的症状和体征。
发热较常见,可有肝、脾、淋巴结肿大及皮肤淤斑等出血症状。
在一76例系列中脾大发生率为20.0%,在另一50例系列中脾大发生率为22.0%,但一般仅只有轻度肿大。
并发症:最常见的并发症为继发感染、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贫血、溶血性贫血。
实验室检查:1.血象 两个较大系列报道血红蛋白平均值分别为116g/L、124g/L,白细胞平均值分别22.7×109/L、28.0×109/L,血小板计数平均值分别为274×109/L、275×109/L。
类白血病反应患者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一般正常,白细胞计数一般在(50~100)×109/L。
在结核病引起的类白血病反应患者有白细胞高达220×109/L的报道。
白细胞分类可见少量幼C DDC DDC DDC DD稚细胞,但以较近成熟阶段细胞为主,原粒细胞很少>15%,无Auer小体。
有75%的细胞为中幼粒细胞和晚幼粒细胞以及嗜碱粒细胞高达15%的报道。
类白血病反应常伴有原始红细胞血症(erythroblastemia),中性粒细胞常有中毒颗粒,有时还有D öhle小体。
2.骨髓 造血细胞增生活跃,粒系可有核左移,但原始粒细胞极少超过20%,一般无Auer小体,但也偶见于结核病类白血病反应。
红系和巨核系一般正常。
癌骨髓转移类白血病反应还可见数量不等的癌细胞。
3.其他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正常或升高,四氮唑蓝染色在感染性类白血病反应时显著增高。
其他辅助检查:1.X线 结核病者X线提示肺结核,肺部感染胸片可提示。
2.B超 肝、脾、淋巴结肿大。
3.骨髓组织病理特点 窦状血管正常或轻度增多,常有假戈谢细胞,肥大细胞易见,含铁颗粒巨噬细胞可显著增多,脂肪细胞分布异常,大部分分布在骨小梁旁。
诊断:类白血病反应的诊断应综合考虑以下几点: 1.有明确的病因如感染、中毒、恶性肿瘤等。
2.原发病治愈或好转后,类白血病反应可迅速消失。
3.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大致正常。
4.根据白细胞计数和分类情况各型类白血病反应诊断标准如下:①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计数>50×109/L,或外周血白细胞计数<50×109/L,但出现原粒、幼粒细胞,成熟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常出现中毒性颗粒和空泡,碱性磷酸酶积分明显增高。
骨髓象除了有粒细胞增生和左移现象外,没有白血病细胞的形态异常;②淋巴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数明显增多,超过50×109/L,其中40%以上为淋巴细胞;若白细胞<50×109/L,其中异形淋巴细胞应>20%,并出现幼淋巴细胞;③单核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30×l09/L,单核细胞>30%;若白细胞<30×109/L,幼单核细胞应>5%;④嗜酸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加,但无幼稚嗜酸粒细胞;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不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形态无异常;⑤红白血病型类白血病反应,外周血白细胞及有核红细胞总数>50×109/L并有幼稚粒细胞;若白细胞总数<50×109/L,原粒细胞应>2%。
骨髓中除粒细胞系增生外,尚有红细胞系增生;⑥浆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总数增多或不增多,外周血浆细胞>2%。
C DDC DDC DDC DDLR是一种并发症,或是一种中间病理过程,主要表现在血液学异常,故临床病史及体征无法提供任何诊断线索。
血象检查是诊断的关键,骨髓检查的主要意义在于排除白血病。
原发病存在,以及原发病缓解好转后血象随之恢复正常是最主要的诊断依据。
尤其是类急性白血病反应,在某时间段内几乎无法与急性白血病区分,随诊动态观察为惟一的鉴别手段。
鉴别诊断:1.尽管类白反应的血液学改变多种多样,大多数病例诊断并不困难;但对有淋巴结肿大、脾大、发热或出血的患者与白血病的区别较困难,有些病例只有在尸解时才能确诊。
类白血病反应与白血病的主要鉴别要点见表1。
2.恶性肿瘤不仅易出现类白血病反应,也易发生骨髓转移,甚至以骨髓转移为首发症状,正常骨髓细胞被肿瘤细胞抑制,成为“肿瘤性白血病”。
此时既应与类白血病反应鉴别,又应与原发白血病相鉴别,并寻找原发病灶,以便及时正确治疗。
治疗:类白血病反应的治疗主要是针对原发病的治疗,如抗感染、治疗肿瘤、控制溶C DDC DDC DDC DD血、解毒等。
同时还应加强支持、对症治疗,包括补充叶酸、维生素B 12等造血原料;对严重贫血患者应及时输血;伴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患者还应积极纠正之。
预后:类白血病反应预后一般较好,去除或治疗原发病后类白血病反应可消失,预后主要由原发性疾病决定。
预防:1.尽可能减少感染,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及药物。
2.防止一氧化碳中毒、食物中毒。
3.对于子痫、尿毒症、急性失血、溶血、急性组织创伤、恶性肿瘤及时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
4.适时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
C DDC DDC DDC 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