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曼斯和布劳的社会交换论
社会交换论

布劳将霍曼斯的分析扩大和延伸,得出了他自己的交换观。
他的《日常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势》一书 (1964 年 ) 和两篇论文 (1964 年, 1968 年 ) 是研究他的观点的主要素材。
布劳虽然不像霍曼斯引起那样多的争议,但他对社会学现象的研究方法还是受到了一些学者的批评。
理论基础一般来说,学者们对布劳的批评少于对霍曼斯的批评。
布劳的观点之所以被人接受,原因之一是他认识到发生特性是社会交换的控制因素,并且依靠经济学原理——而不是操作心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
如前所述,霍曼斯信奉简化论;他相信任何复杂行为都能简化为他提出的几项命题。
这一立场未能获得普遍赞同,继而发生了热烈的争论。
布劳承认,在人际交换中,会出现一些无法用双方过去的强化事例来解释的特性,这样他就避免了争议。
他并不否认操作心理学的有效性,但也指出:操作心理学无法解释人际交换中的所有现象——不能解释发生特性。
按照布劳的观点,发生特性“实质上是一个结构之中各个成分之间的种种关系。
这些关系虽然必定与诸成分共存,但并不寓于成分之内,它们限定了该结构。
例如,人际社会交换中的发生特性就是交换双方之间的关系。
从关系双方经历过的强化事例不一定可以看出双方取得的一致的性质何在。
两人对对方采取某些人际行为,可能是因为在过去这样做曾一直使双方得益。
除非双方都发现对方的反应有利可图,否则就可能无法继续对方所期望的行为。
假定有一个人曾把做家务和受惩罚联系在一起,从这一过去的强化事例我们可能预料他将竭力逃避这类家务。
但是,为了保持与别人的某一关系,他可能不得不分担家务。
人们为了获取回报,有可能达成一些难以用过去的强化事例来解释的一致。
这些一致甚至可能是出于对未来回报的期望,而不是基于对过去回报的记忆。
布劳运用经济学作为其主要理论基础。
霍曼斯也谈论经济学,但他首先是从操作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相反地,布劳固然承认操作心理学的重要性,却偏向于主要依靠经济学。
第一章中已指出,布劳看到了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之间的若干重要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来源于社会交换的非正式性和非特定性。
第十一章社会交换理论

列维一斯特劳斯提出了一些基本的交换原则: several fundamental exchange principles:
第一,所有的交换关系都包括了个体所付出的代价, 但与经济学和心理学对交换的解释不同,列维一斯特 劳斯认为,这种代价应归因于社会——归因于使行为 付出代价的那些风俗、规则、法律和价值。个体本身 不承担这些代价,但把它归之于“社会秩序”; First, all exchange relations involve costs for individuals, but, in contrast with economic or psychological explanations of exchange, such costs are attributed to society to those customs, rules, laws, and values that require behaviors incurring costs. Thus, individuals do not assign the costs to themselves, but to the “social order.”
②马林诺斯基和非物质交换论 Bronislaw Malinowski and Nonmaterial Exchange
《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The 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在这本书中,马林诺斯基对物质性或经济性的交换同非 物质性或符号的交换进行了区别。 马林诺斯基认为,库拉圈不仅是经济的或物质的交换网,而且 是用来加强社会关系网络的符号交换。他指出:“一次交易并 未结束‘库拉圈(Kula ring )’的关系,规则是,‘一旦进 行库拉交易,永远进行库拉交易’,两个人之间的伙伴关系是 永久的、终生不变的事。”“尽管在库拉原则中的确存在着纯 经济性的交易,但马林诺斯基观察到,臂环和项链(armlets and necklaces)的仪式性交换才是库拉交换原则中的主要功 能。 库拉圈的交换关系具有“炫耀”、共享、给予的基本功能,并 且具有创造社会联系的深切愿望( the Kula to mean “the fundamental impulse to display, to share, to bestow and the deep tendency to create social ties.” )。马林 诺斯基认为,像库拉圈这样的永久性的社会模式具有积极的功 能性后果,可以满足个人的心理需求,也可以满足社会整合和 社会团结的社会性需要。
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概述 社会交换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学理论

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概述社会交换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学理论。
由于它对人类行为中的心理因素的强调,也被称为一种行为主义社会心理学理论。
这一理论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此,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
社会交换理论由霍曼斯创立,主要代表人物有布劳、埃默森等。
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对社会交换的定义、条件、特征、原则、过程、社会交换与权力、社会交换与宏观结构及社会交换中出现的不平等与异质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形成了社会交换理论从微观向宏观的过渡。
布劳的理论明显受到霍曼斯和马克思的影响:一方面,布劳在结构交换论中吸收了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命题中的合理内核;另一方面,布劳又通过汲取马克思辩证法思想的精髓,运用“集体主义方法论”与整体结构论,进行了对社会交换中宏观结构的研究,并用不对等交换的原则揭示了权力产生、反抗及变迁的基本规律。
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什么是社会交换?布劳接受了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而由霍曼斯进一步讨论的社会交换的基本心理原则。
他认为虽然大部分人类行为是以对于社会交换的考虑为指导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是这样受到交换考虑的指导,社会交换只是人类行为的一部分。
他提出了使行为变为交换行为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该行为的最终目标只有通过与他人互动才能达到;二是该行为必须采取有助于实现这些目的的手段”。
布劳把社会交换界定为“当别人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发生、当别人不再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停止的行动”。
他认为社会交换是个体之间的关系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权力分化与伙伴群体关系、对抗力量之间的冲突与合作、社区成员之间间接的联系与亲密依恋关系等的基础。
社会的微观结构起源于个体期待社会报酬而发生的交换。
个体之所以相互交往,是因为他们都从他们的相互交往中通过交换得到了某些需要的东西。
社会交换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已解决-搜搜问问

社会交换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已解决-搜搜问问社会交换论的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
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G.C.霍曼斯、P.M.布劳和R.埃默森。
霍曼斯是交换理论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一组普遍性命题:①成功命题。
一个人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的奖赏,他就会重复这一行动;某一行动获得奖赏愈多,重复活动的频率也随之增多;获得的奖赏愈快,重复活动的可能性就愈大。
②刺激命题。
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性行为。
如某人过去在某种情况下的活动得到了奖赏或惩罚,而在出现相同的情况时,他就会重复或不再重复此种活动。
③价值命题。
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去重复同样的行动。
④剥夺与满足命题。
某人(或团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愈多,那么,这一奖赏对该人(或团体)的价值就愈小。
⑤攻击与赞同命题。
该命题包括两方面:一是当个人的行动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或者受到了未曾预料到的惩罚时,就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从而出现攻击性行为;二是当个人的行动得到预期的奖赏,甚至超过期待值,或者没有遭到预期的惩罚时,他就会高兴,就会赞同这种行为。
霍曼斯将5个命题看成是一组“命题系列”,强调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并认为只要将5个命题综合起来,就能够解释一切社会行为。
霍曼斯指出,利己主义、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由于每个人都想在交换中获取最大利益,结果使交换行为本身变成一种相对的得与失。
对个人来说,投资的大小与利益的多少基本上是公平分布的。
布劳的交换理论是从社会结构的原则出发考察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换过程,其理论目标既想克服功能主义忽视研究人的理论缺陷,又想弥补霍曼斯理论只局限于微观层次方面的不足。
布劳的理论方法是从描述交换过程及其在微观层次上的影响开始,再从群体层次上升到制度与社会的宏观层次。
他认为,社会交换关系存在于关系密切的群体或社区中,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的。
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和布劳)

霍曼斯倾向于个人主义方法论与心理还原论即以个人的心理的解释推导所有群体行为布劳则更多地倾向于集体主义方法论与整体结构论即认为社会复杂的结构不能还原为个人的心理现象而且具有整体的效应
国外社会学理论
授课教师 李伟梁
lwl7208@
社会交换理论
Social Exchange Theory
3.理论意义与不足 (1)理论意义 A.对社会整合的有效解释 B.对权力的有效解释 C.对地位的有效解释 (2)理论缺陷 A.心理还原主义 B.关于人的行为是一种理性行动的批评 C.理论命题中的同义反复
三、布劳的结构交换理论
生平与著述
Peter Michael Blau (1918-2002)
1.布劳的学术思想比较 (1)其理论与结构功能理论的不同之处: 结构功能主义重视均衡,而布劳则比较重视不均衡的 交换 ( 2 )布劳的社会交换论在方法论上不同于霍曼斯的地方, 有两点: ①霍曼斯倾向于“个人主义方法论”与心理还原论,即以 个人的心理的解释推导所有群体行为,布劳则更多地倾 向于“集体主义方法论”与整体结构论,即认为社会复 杂的结构不能还原为个人的心理现象,而且具有整体的 效应。 ②霍曼斯用对等性原则解释社会交换,布劳则用对等性解 释部分社会交换,用不对等性解释另外一些社会交换。 布劳认为,不对等交换产生了社会的权力差1.社会交换的基本概念 (1)行动 (2)报酬 (3)价值 (4)情感 (5)互动 (6)规范 (7)代价 (8)资源 (9)利润
2.基本命题 (1)成功命题:个人的某种行动越是经常地得到相应的报酬, 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重复这一行动。 (2)刺激命题: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的行动。 (3)价值命题: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 他就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 (4)剥夺与满足命题:指某人在近期内重复获得相同报酬的次 数越多,那么这一报酬的追加部分对他的价值就越小。 (5)攻击与赞同命题:A.当个人的行动没有得到预期的报酬或 受到未预期的惩罚时,就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或出现攻击性 行为;B.当个人的行动得到预期的报酬或超过预期的价值, 或没有得到预期的惩罚时,他就会高兴,心理上也会赞同这 种行动。 (6)理性命题:人类的行为不是一种单纯的刺激—反应,而是 一种理性行为。
布劳与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

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的影响。
一是19世纪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交换学说。
斯密在《国富论》中认为,交换是古往今来一切民族、一切社会普遍具有的现象,人们之所以乐于互相交换是希望从中得到奖励和报酬。
霍曼斯从功利主义经济学中吸取了灵感,并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不论是物质活动还是非物质活动,都是一种交换活动。
二是人类学的考察资料.人类学家对原始部落中形形色色的经济交换形式和社会交换的论述使霍曼斯确信,交换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普遍现象.而且.人类已丛经济交换发展为社会交换,已从单纯的物质交换发展为物质与非物质的综合性交换。
三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霍曼斯深受行为主义心理学斯金纳的影响,认为斯金纳对鸽子和白鼠的研究结果同样适用于解释人类行为。
来自经济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的思想使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一具有浓重的功利主义和行为主义色彩。
并且尤其强调对人类的社会交换行为作心理学解释.布劳是一位典型科班出身的社会学家,他的理论来源于各个派别的思想。
功能理沦、冲突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观点和概念都出现在布劳的著作中,布劳可以说是采各家之长,立己之论.共同点: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是以霍曼斯的为基础,两人都认为任何复杂的社会结构都产生于基本的社会交换过程.不同点:(一)研究主题的差异霍曼斯的交换理论不是从人的社会关系、从社会的动态过程去揭示人的需要和人的动机的存在和变化,未能认识到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效应.布劳批判霍曼斯的交换论忽略了社会结构所具有的突生性质,因此它只适用于直接人际互动关系的小群体,只能解释非制度化的社会行为.布劳认为霍曼斯从心理学原理来解释所有社会现象的做法犯了“无视社会突生属性的还原主义错误”,为此,他为自己确立了新的研究主题,即“分析社会交往、维持它们的过程和它们具有的形式,并且进一步探究它们所引起的复杂的社会力量和结构",或者说“回答较为复杂的社会交往过程是怎样从较为简单的过程中演化出来的"。
社会交换论

社会交换论在20实际60年代早期,针对结构功能主义的不足,交换理论开始初露头角,在经过霍曼斯、布劳、科尔曼和埃默森等人的努力后,在20世纪60、70年代,交换理论已经成为社会学理论中最重要、最多产的分支之一。
那么为什么称他们的理论为交换论呢?原因在于这些社会学家都认为社会领域的特征在于:生活于其中的行动者在同他人的关系中受其得到的酬赏或效用的驱使而彼此交换资源。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下面重点来对霍曼斯和布劳的理论进行介绍,来详细了解这句话的意思。
社会交换论主要有三个理论渊源:古典政治经济学、人类学和行为主义(尤其是斯金纳的)心理学【大家自己看看,吸收古典经济学中的成本、报酬、利润等概念,该理论认为经济学对商品的分析不仅适用于经济领域,而且也适用于社会领域,如父亲和孩子交换;人类学,我们在经济人类学中学到,人类学认为在初民社会,交换的功能并不仅在于经济、物品的交换,更重要的是交换是实现社会整合的一种方式;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关键在于刺激,即人的一切行为都可以用刺激——反应的公式来表示】。
我们要讲的这两个人,霍曼斯着眼于个人层次对个人行为进行解释,其理论是建立在行为主义和功利主义基础之上,我们一般将他的理论成为行为主义交换论;而布劳的理论侧重于探索从人际互动的交换过程到支配社区与社会复杂结构的交换过程,我们一般将他的交换论称为社会结构交换论。
首先我们来看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
第一节、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霍曼斯1910年出生于美国的波士顿,原来在哈佛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一次偶然的机会使得他转向了社会学研究,他曾任哈佛大学社会学系主任,1964年当选为美国社会学会主席。
霍曼斯从事社会学研究的早期对结构功能主义很有兴趣,《人类群体》是他这段研究的代表作。
后来他的研究转向交换论,成为社会交换论的主要代表人之一,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1961);《返回到人》(1964);《社会交换的性质》(1967)。
社会交换理论PPT

信息沟通
02
03
协商与决策
交换双方需要就交换内容、条件 等信息进行沟通,确保双方对交 换行为有共同的理解。
在明确交换条件后,双方会进行 协商和决策,确定最终的交换方 案。
交换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信任建立
信任是交换关系的基础,双方需要通过诚信行为和履行承诺等方式 建立信任关系。
规则制定与执行
为确保交换关系的稳定和公平,双方需要制定并执行相应的交换规 则。
理论自身的局限性及挑战
忽视非物质交换
社会交换理论主要关注物质资源的交换,相对忽视了情感、认同等 非物质资源的交换。
难以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
对于某些复杂的社会现象,如利他行为、社会规范等,社会交换理 论往往难以提供充分的解释。
量化研究的困难
社会交换涉及的主观感受和判断很难进行精确的量化测量,这给相 关的实证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冲突解决机制
在交换过程中可能出现冲突和分歧,双方需要建立有效的冲突解决机 制,确保交换关系的持续和稳定。
交换结果的评估与反馈
结果评估
在交换完成后,双方会对交换结 果进行评估,判断交换是否达到 预期目标。
满意度调查
通过对交换双方的满意度进行调 查,可以了解交换过程中存在的 问题和不足,为后续交换提供参 考。
探讨礼物交换在社会关系维护中的作用,以及互 惠原则在其中的体现。
心理学中的交换动机研究
动机理论
研究个体行为的动机基础,探讨交换行为背后 的心理驱动因素。
认知失调理论
分析个体在交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认知失调现 象,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认知来维护心理平衡。
情绪与交换决策
探讨情绪在交换决策中的作用,以及情绪对交换行为和结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