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曼斯 交换理论
霍斯曼社会交换论

霍斯曼社会交换论
罗伯特·霍斯曼提出的社会交换理论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人际关系理论。
该理论提出,为了获取有关报酬,人们在一个交换关系中会提供不同的资源或服务。
它是基于理性人性论与社会意义社会学的观点。
理论也被称为“分工理论”,认为每个人只投入他们能够做的资源,以便从另一方获得有价值的东西,以换取市场价值。
霍斯曼的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关系是以劳动成本作为交换的基础,最好从总体收益中获得更多的回报。
这种社会交换的定价是根据两个因素来的:一是交换的占有者需要得到的“报酬”,二是交换的另一方“支出”的代价,以及如何从中提高价值。
该理论考虑了各方的满意度来评估交换。
此外,霍斯曼认识到对于一个成功的社会交换,社会主义和利己主义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社会主义是指关注社会问题和表达共同利益,而利己主义是指关注个人利益。
它们在社会交换中都起到重要作用,因为它们促进了双方之间的均衡关系。
霍斯曼的社会交换理论已经成为事实认识的一部分,在商业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
该理论为理解和确定生产者、消费者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基础。
在一段时间段内,通过使用利己的想法来促进特定的利益,同时也可以维护公共利益,让个人收获他们所想要的报酬。
霍曼斯行为主义交换理论

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个人生平•代表著作•主要理论•相关评价个人生平1910年8月11日生于美国麻省波斯顿,父亲Robert Homans 是一位律师,母亲Abigail Adams Homans 是美国第二任总统John Adams 的后裔。
1923-1928年在ST.Pauls预科学校读书;1928年入哈佛学院,主修英美文学,1932年毕业。
1934-1939年,到哈佛大学新建的Harvard society of fellows 任Junior Fellow,研究社会学、心理学和历史学。
1939年成为社会学系教师,讲授工业社会学、功能主义人类学和中世纪历史。
1941年入海军参加二战,4年后返回哈佛。
1946年任哈佛社会学系副教授,1953年任教授,1955年在剑桥访学并获得MA,1964年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1967-1970年任社会学系主任,1970年退休。
霍曼斯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89年5月29日逝世于麻省坎布里奇。
代表著作1950 年《人类群体》The Human Group1958年“作为交换的社会行为”Social Behavior As Exchange1961年《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Social Behavior:Its Elementary Forms1967 年《社会科学的本质》The Nature Of Social Science1984年Coming To My Senses:The Autobiography of a Sociologist《人类群体》1950年在纽约出版。
书中确定了小群体的定义,提出了群体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以及描述小群体的概念如活动、情感、规范、方向、频率等。
作者受T.帕森斯和R.K.默顿的影响,基本上采用功能分析方法。
书中主要分析了5个调查报告,即F.罗特利斯伯格等人的《管理和工人》、W.F.怀特的《街角社会》、R.弗思的《我们是提克皮亚岛人》、D.L.哈奇的《一个农村社区结构的变化》、C.阿伦斯伯格等人的《在一个工业公司中的干劲测量》,并力图对这5个个案研究提出描述性总结,把内部系统因素与命题相结合,把下一研究作为上一研究的印证,而把上一研究作为下一研究的来源,从而创造出一系列概括、描述不同类型群体合成及其活动、互动和情绪的内部系统的各种方式。
霍斯曼的社会交换论的基本原则

霍斯曼的社会交换论的基本原则
霍斯曼的社会交换论是人类行为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提出将社会环境中
交换活动视为经济和心理概念相结合的一种方式。
这种理论指出,当我们面
对着一种某种情境时,我们可以采取一些行为,这种行为称为社会交换。
下面介绍霍斯曼的社会交换论的三大基本原则:
第一,安全和需要导致交换。
换句话说,我们的行为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如需求和安全性。
人们会对自己的安全有很强的需求,因此,他们会采
取行动以获得这种安全,例如,人们可以采取积极措施来保护自己、家人和
财产,以便安全和满意。
第二,期望。
这个原则指出,在安全和需求的基础上,人们对未来行为
结果有某种期望。
也就是说,人们会对自己所采取行动的结果有一定的期望,并尽可能地期望这种结果是正面的。
最后,满足感。
换句话说,在安全、需求和期望的基础上,人们会有一
种快乐的感觉或满意感,因为这种感觉与自己对未来行为结果的期望相一致。
霍斯曼的社会交换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为什么人们会以不同的方式
做出决定,而且还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人类行为的本质。
通过对这三个原则的
理解,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们在安全、需求、期望和满足感的基础上如何做
出决定,以及这些决定会带来什么结果。
霍曼斯行为主义交换理论

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个人生平•代表著作•主要理论•相关评价个人生平1910年8月11日生于美国麻省波斯顿,父亲Robert Homans 是一位律师,母亲Abigail Adams Homans 是美国第二任总统John Adams 的后裔。
1923-1928年在ST.Pauls预科学校读书;1928年入哈佛学院,主修英美文学,1932年毕业。
1934-1939年,到哈佛大学新建的Harvard society of fellows 任Junior Fellow,研究社会学、心理学和历史学。
1939年成为社会学系教师,讲授工业社会学、功能主义人类学和中世纪历史。
1941年入海军参加二战,4年后返回哈佛。
1946年任哈佛社会学系副教授,1953年任教授,1955年在剑桥访学并获得MA,1964年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1967-1970年任社会学系主任,1970年退休。
霍曼斯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89年5月29日逝世于麻省坎布里奇。
代表著作1950 年《人类群体》The Human Group1958年“作为交换的社会行为”Social Behavior As Exchange1961年《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Social Behavior:Its Elementary Forms1967 年《社会科学的本质》The Nature Of Social Science1984年Coming To My Senses:The Autobiography of a Sociologist《人类群体》1950年在纽约出版。
书中确定了小群体的定义,提出了群体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以及描述小群体的概念如活动、情感、规范、方向、频率等。
作者受T.帕森斯和R.K.默顿的影响,基本上采用功能分析方法。
书中主要分析了5个调查报告,即F.罗特利斯伯格等人的《管理和工人》、W.F.怀特的《街角社会》、R.弗思的《我们是提克皮亚岛人》、D.L.哈奇的《一个农村社区结构的变化》、C.阿伦斯伯格等人的《在一个工业公司中的干劲测量》,并力图对这5个个案研究提出描述性总结,把内部系统因素与命题相结合,把下一研究作为上一研究的印证,而把上一研究作为下一研究的来源,从而创造出一系列概括、描述不同类型群体合成及其活动、互动和情绪的内部系统的各种方式。
霍曼斯交换论 课件

George Casper Homans
于艳华
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 论
• • • • • 个人生平 代表著作 主要理论 相关评价 参考文献
2
个人生平
•1910年8月11日生于美国麻省波斯顿,父亲Robert Homans 是一位律师,母亲Abigail Adams Homans 是美国第二任 总统John Adams 的后裔。 •1923-1928年在ST.Pauls预科学校读书;1928年入哈佛学院, 主修英美文学,1932年毕业。 •1934-1939年,到哈佛大学新建的Harvard society of fellows 任Junior Fellow,研究社会学、心理学和历史学。 1939年成为社会学系教师,讲授工业社会学、功能主义人 类学和中世纪历史。 •1941年入海军参加二战,4年后返回哈佛。 •1946年任哈佛社会学系副教授,1953年任教授,1955年在 剑桥访学并获得MA,1964年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19671970年任社会学系主任,1970年退休。 •霍曼斯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89 年5月29日逝世于麻省坎布里奇。 3
18
主要命题
• 理性命题 (Rationality Proposition)
在对两种行动之间进行选择时,人们会根据当 时的认识,选择那种随着获利可能性的增加,其结果的总 价值也会增大的行为。 该命题是对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的 综合,同时也是对它们的限定。 行动=价值×可能性 霍曼斯断言,人们在这种意义上是理性的,即 在各种选择面前,他们往往倾向于导致等式右边价值最大 化的行为。 理性命题在指出行动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指 出行动的可能性问题。
对个体来说,其行动的结果越有价值, 他就越可能从事这种行动;反之,其行动的结果 越是没有价值,或带来惩罚,他就越不可能进行 这类行动。 价值命题指出人们在进行行动选择时是 有价值判断参与的。
霍曼斯原理

霍曼斯原理
霍曼斯交换理论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的经济思想以及行为心理学。
霍曼斯认为交换是社会行为中的一种基本形式,其基本假设是人们在进行行为时总是努力获得报偿而避免惩罚。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霍曼斯深受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影响,尤其是斯密在《国富论》中的观点,即商品之间的交换是自古到今一切社会、一切民族普遍存在的经济社会现象。
这是因为参加交换的各方都期望从中获得报酬或利益,以满足自身的某种需要,这是人类的本性。
同时,霍曼斯也受到了马克思的经济思想的影响,认为物质交往是物质生产得以实现的前提,物质生产从来就是社会性的生产,它必须以许多个人共同活动为前提,而这种共同活动只有通过物质交往才能实现。
此外,霍曼斯还深受他的同学斯金纳的行为心理学的影响。
他进一步指出,经济学描述交换关系,社会学描述交换发生的社会结构,而心理学才是解释的钥匙。
他通过斯金纳的行为心理学的五个相互关系命题来解释社会交换的存在和社会制度和社会本身的存在。
这五个命题是成功、刺激、价值,剥夺与满足、赞许与侵犯。
然而,霍曼斯的理论遭到了许多批判,因为他的理论过于狭窄,主要来自斯金纳的行为心理学,这种心理学原理主要来自对动物行为的研究,忽略了人的行为和动物的不同之处,忽略了人的行动具有积极主观的能动性。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人物简介霍曼斯(George Casper Homans,1910—)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交换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生于波士顿。
193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39—1941年任大学讲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海军服役。
1946年回到哈佛大学,转入社会学系,1953年任社会学教授,1967—1970年任社会学系主任。
1963—1964年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
他早期受结构功能主义的影响,强调小群体研究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其中的行为变量,如活动、交往和情感三者的关系,为交换理论奠定了基础。
后期,他强调人和人的动机的重要作用,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交换过程,把社会学的研究还原为微观的社会心理研究。
他把社会看作是个人行动和行为交换的结果,社会结构是个人行为的集合,因而个人行为应成为社会学研究的最高原则。
霍曼斯的社会学思想被称为行为主义交换论。
社会学家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任何人际关系,其本质上就是交换关系。
只有这种人与人之间精神和物质的交换过程达到互惠平衡时,人际关系才能和谐,而且只有在互惠平衡的条件下,人际关系才能维持。
一、背景2O世纪4O年代以后,帕森斯的功能主义在美国乃至全世界社会学界占据着绝对统治地位,适应美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帕森斯把社会看成一个有机整体,它们由AGIL等四个有机部分构成,其中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占据一定的结构、承担相应的角色、发挥各自的功能。
这正如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所说:“在二战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整个世界的社会学都为美国社会学所主宰,社会学理论中深深地埋下了帕森斯的印记”。
然而,社会结构和功能如此的完美性忽视了社会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的丰富性特征.因而往往也就表现为一种抽象的理论,显然不符合20世纪6O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社会现实,这种理想主义的社会学研究方法所构造的“理想类型”引起了社会科学家们的严重不满。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人物简介霍曼斯(George Casper Homans,1910—)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交换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生于波士顿。
193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39—1941年任大学讲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海军服役。
1946年回到哈佛大学,转入社会学系,1953年任社会学教授,1967—1970年任社会学系主任。
1963—1964年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
他早期受结构功能主义的影响,强调小群体研究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其中的行为变量,如活动、交往和情感三者的关系,为交换理论奠定了基础。
后期,他强调人和人的动机的重要作用,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交换过程,把社会学的研究还原为微观的社会心理研究。
他把社会看作是个人行动和行为交换的结果,社会结构是个人行为的集合,因而个人行为应成为社会学研究的最高原则。
霍曼斯的社会学思想被称为行为主义交换论。
社会学家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任何人际关系,其本质上就是交换关系。
只有这种人与人之间精神和物质的交换过程达到互惠平衡时,人际关系才能和谐,而且只有在互惠平衡的条件下,人际关系才能维持。
一、背景2O世纪4O年代以后,帕森斯的功能主义在美国乃至全世界社会学界占据着绝对统治地位,适应美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帕森斯把社会看成一个有机整体,它们由AGIL等四个有机部分构成,其中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占据一定的结构、承担相应的角色、发挥各自的功能。
这正如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所说:“在二战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整个世界的社会学都为美国社会学所主宰,社会学理论中深深地埋下了帕森斯的印记”。
然而,社会结构和功能如此的完美性忽视了社会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的丰富性特征.因而往往也就表现为一种抽象的理论,显然不符合20世纪6O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社会现实,这种理想主义的社会学研究方法所构造的“理想类型”引起了社会科学家们的严重不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霍曼斯人物简介霍曼斯(George Casper Homans,1910—)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交换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生于波士顿。
193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39—1941年任大学讲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海军服役。
1946年回到哈佛大学,转入社会学系,1953年任社会学教授,1967—1970年任社会学系主任。
1963—1964年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
他早期受结构功能主义的影响,强调小群体研究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其中的行为变量,如活动、交往和情感三者的关系,为交换理论奠定了基础。
后期,他强调人和人的动机的重要作用,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交换过程,把社会学的研究还原为微观的社会心理研究。
他把社会看作是个人行动和行为交换的结果,社会结构是个人行为的集合,因而个人行为应成为社会学研究的最高原则。
霍曼斯的社会学思想被称为行为主义交换论。
霍曼斯交换理论背景2O世纪4O年代以后,帕森斯的功能主义在美国乃至全世界社会学界占据着绝对统治地位,适应美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帕森斯把社会看成一个有机整体,它们由AGIL等四个有机部分构成,其中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占据一定的结构、承担相应的角色、发挥各自的功能。
这正如吉登斯所说:“在二战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整个世界的社会学都为美国社会学所主宰,社会学理论中深深地埋下了帕森斯的印记”。
然而,社会结构和功能如此的完美性忽视了社会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的丰富性特征.因而往往也就表现为一种抽象的理论,显然不符合20世纪6O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社会现实,这种理想主义的社会学研究方法所构造的“理想类型”引起了社会科学家们的严重不满。
其情形诚如吉登斯所言:“现在回过头来看。
帕森斯的思想享有的声望未免太高,因为他那种抽象、含混的风格引起许多人的麻烦。
”所以,反思社会学功能主义研究理路、寻求社会学方法论突破、构建真正能够反映和把握社会现实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就成了帕森斯以后社会学家的共同心声。
因此,针对帕森斯整体主义方法论。
6O年代初,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个体主义力法论自然就应运而生,霍曼斯便成了开路先锋。
霍曼斯交换理论的来源按照恩格斯的理解,任何一种社会科学理论都是。
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它总会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及理论来源。
总体上看,霍曼斯交换理论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马克思的经济思想。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深受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马克思的经济思想的影响。
斯密在《国富论》中认为,商品之间的交换是自古到今一切社会、一切民族普遍存在的经济社会现象。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参加交换的各方都期望从中获得报酬或利益,也就获得是满足自身的某种需要,这是人类的本性,它“为人类所特有,而在其它动物中是找不到的。
”马克思也认为,物质交往是物质生产得以实现的前提.物质生产从来就是社会性的生产,它必须以许多个人共同活动为前提,而这种共同活动只有通过物质交往才能实现。
所以,离开了物质交往不可能有物质生产。
马克思恩格斯说:“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
”生产力“只有在这些个人的交往和相互联系中才能成为真正的力量。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更是直接地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只要“有5O%的利润就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有300%的利润就敢冒受绞刑的危险。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中最常见的商品开始,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交换关系得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由物质商品结构分析出社会结构。
霍曼斯发展了斯密和马克思的这一思想。
认为交换不仅仅产生经济关系,交换促进了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交换产生整个社会关系,并由此形成社会结构。
第二,文化人类学家的交换思想。
l9世纪末2O世纪初欧洲产生了一大批文化人类学家,尤其是弗雷泽、马林诺夫斯基以及莫斯等人对初民社会中形形色色的经济社会交换研究深深地影响着霍曼斯。
弗雷泽认为,社会交换包括职位的交换,而这种交换也与宗教仪式、文化习俗息息相关。
意大利阿里奇亚内米湖人为了获得祭司职位必先破坏自己前任祭司所保护的橡树树枝后再杀死他就是一个奇特而很有说服力的例子。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特洛布里安人的礼物“大多数是要求回偿的,只有丈夫定期给妻子的礼物却是无偿的”。
然而马塞尔·莫斯研究表明原始人之间礼物的馈赠都是以回礼为前提的,丈夫之所以送礼给妻子其实是因为妻子向丈夫赠送了自己的肉体使丈夫得到了性的满足。
而且,原始人之间礼物的交换“不是以个体而是集体之间互设的契约和义务为条件的”。
礼物的交换品种很多,包括“仪式、宴会、妇女”等。
“财富交换仅仅是其中的一项”,这样的自愿交换形成了初民社会的基本形态。
文化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研究使得霍曼斯坚信交换是所有社会普遗存在的一种现象,人类不仅能够进行简单的经济上的物物交换。
在此基础上已经发展为非物质方面的社会交换,交换成为社会整合以及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通过交换可以揭示初民社会的社会结构。
第三,斯金纳的个体主义心理学思想。
如果说经济学、人类学启发了霍曼斯思想的形成.那么斯金纳的心理学理论就直接成为他的交换理论不可或缺的理论资源。
霍曼斯认为按照进化论学说,既然人从低等动物进化而来,低等动物的行为必然成为人类行为的主要来源,因此斯金纳对鸽子和老鼠的研究同样适用于对人类行为的解释。
斯金纳认为,对人的行为研究应当专注于对其行为的检验与控制以及影响行为的条件,而不能仅仅只关注情感、价值和目标等。
通过对“鸽子以及老鼠的研究”,斯金纳发现动物接受某种报酬或奖励以后就会愿意重复某种特定的动作。
而当报酬或奖励取消以后动物趋向报酬的反应就会消退。
由此可以发现动物的行动纯粹是一种。
刺激反应行动”而不是一种。
内省行动”。
在他看来,人的行为首先是对外部环境的一种刺激反应,人也会寻求酬赏而避免或减少惩罚,“刺激反应”行动方式和理念应当是人类行动的基础方式。
与霍曼斯同时代的斯金纳的理论直接影响着他自己.并且构成交换理论的重要来源。
可以这么说.没有斯金纳就没有霍曼斯的交换理论.对此,霍曼斯也非常诚恳地指出:。
我一直是斯金纳主义者。
”他认为斯金纳的心理学理论的优点不仅是如何描述个体行为的发生,还在于能够为个体行为提供科学的解释功能,而这正是社会交换论所需要的。
霍曼斯交换理论的主要内容大致看来,霍曼斯是在吸收上述思想家们的思想并总结斯金纳心理学理论五个命题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命题。
这些理论命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成功命题。
这是就个人的全部行动而言的。
人的行动与动物有着相似的地方,他要遵循报酬原则。
也就是说,如果个体的某个行动越是经常受到报酬和奖励,那么他就越有可能有经常类似的行动。
因此,个人行动的频率往,庄取决于得到报酬和奖励的频率以及获得报酬与奖励的方式。
霍曼斯进一步指出,频率的有规律性所获得的报酬和奖励要低于没有规律所得到的奖励和报酬。
这是因为没有规律的报酬或奖励更具有意外性与刺激性。
第二个是刺激命题。
在过去的某个时间里.如果某一特定的刺激或者一组刺激的出现会给某人的行动带来某种报酬或奖励。
那么现在的刺激与过去的刺激越相似,个体就越有可能进行类似的行动。
因此,在日常生活领域,很多球星往往穿着固定颜色、固定号码的衣服、保持着相对固定的发型就在于这种颜色、号码以及发型曾经带给他辉煌,使他获得过巨大的成功,这种衣服和发型就成了他幸运的标志。
因此只要出现同样的衣服和发型就能够激发他的潜能。
第三个是价值命题。
正如同鸽子的某种行动可以得到食物的奖励那样.如果某种行动所产生的结果对一个人来说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采取同样的行动.反之。
如果某种行动产生的结果使得此人受到惩罚.那么他就有可能采取措施避免类似行动的发生.因此,在正常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常常会遵循趋利避害原则.总要花费一些时间去选择能够获得较高报酬、奖励即有价值的社会交往行动。
当然.霍曼斯所讲的价值不仅仅指经济价值也包含了社会价值乃至伦理道德价值因素在内.第四个是剥夺——满足命题。
也就是获得的报酬和奖励遵循经济学上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这就是说,一个人在最近越是经常地得到某种报酬,那么随着报酬的增加此人所获得此报酬的满足感和价值感就会减少。
剥夺是指某人在得到某一报酬后所经历时间的长度。
满足是指一个人在刚刚过去时间里得到的报酬使他不再马上需要更多的酬赏。
霍曼斯的这个命题是对前三个命题的限定,即个人的行动与获得报酬的满足感必须把时间因素考虑进去。
他说,如果一个人时常得到报酬,起初他会有非常满足的感觉,但此后这种报酬如果重复出现,其价值就会降低。
其情形犹如一个非常饥饿的人吃第一个烧饼是感到极大的舒服,然而继续给他吃第二个、第三个以及第n个烧饼,伴随着他越来越饱,那种舒服感和满足感会越来越小,乃至消失。
第五个是攻击——赞同命题。
这个命题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当某人的行动没有得到他期望的报酬或者他得到了料想不及的惩罚时,他将被激怒并越有可能采取攻击性行为,而这种行为可以发泄他的不满情绪,因而对他来说有价值。
其二。
当某人的行动获得了他所期望的报酬,特别是报酬比预期的还要大,或者他的错误行动没有受到预想中的惩罚,他都会非常高兴,继续做得到报酬的行动或者避免错误行为的再度发生。
霍曼斯认为,这五个命题是把斯金纳对鸽子以及老鼠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推广到对人类行为的研究与分析。
行动者进行社会行动时之所以会遵循上述原理就在于人是一个理性的人,人的行动首先是一个理性行动,于是在吸收斯密关于“经济人”假设观点基础上他提出了自己的命题。
第六个是理性命题。
斯密认为人能够从各种利益中选择最大的利益,以最小的代价实现自身的最大需要。
斯密同时认为,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交换往往是通过市场交易来实现的,运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就会实现个人选择的最优组合,从而实现个人选择与社会选择的有机结合,使整个社会富裕起来。
霍曼斯继承了这一思想,认为一个人在选择采取何种行动时。
不仅会考虑到价值的大小,还考虑行动成功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人们在进行选择时总会选择那些随着获利可能性增大其总价值也能够增大的行为,包括初民社会中礼物的交换也是交换者理性选择的结果。
霍曼斯指出,个体行动与否取决于成功与价值这两个因素,如果报酬的价值大但成功率小,这会降低采取这种行为的可能性;相反,价值小但成功率大就会增强这种行为的可能性,用数学公式表示就是:行动发生的可能性=价值×概率。
霍曼斯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他们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取决于方程式中右面数值的大小。
这一命题充分说明了在人际交往中,人们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最高酬赏和利润。
霍曼斯坚信,他的六个命题不仅可以解释动物和个人的行动,而且也可以解释整个人类的行动,社会行动只不过是理性的行动者借助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进行无数次搏弈最终达到“纳什均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