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的中医治疗》PPT课件
合集下载
面神经炎中医治疗PPT课件

02
中医治疗理念
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治疗的核心思想,它强调人体内部各个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治疗面神经炎时, 中医认为不仅要针对面部症状进行治疗,还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如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 案。
具体而言,整体观念要求在治疗面神经炎时,要关注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如是否有其他慢性疾病、心理状态等,以避免因 单纯治疗面部症状而忽略其他方面的问题。
治未病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为主的治疗思想,它强调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措施预防其发生。在治疗面神经炎时 ,中医认为不仅要针对已出现的症状进行治疗,还要注重预防该疾病的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
具体而言,治未病要求患者在治疗后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如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愉悦 、注意面部保暖等,以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面神经炎的再次发生。同时,中医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 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措施,如中药调理、针灸等,以降低该疾病的复发风险。
治疗效果
治疗结束后,患者左侧面 部肌肉瘫痪明显改善,面 部表情逐渐恢复正常。
05
注意事项与预后
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针灸治疗
避免在面部感染或炎症 时进行针灸,以防炎症
扩散。
中药治疗
饮食调理
情绪调节
遵循医嘱,注意药物配 伍禁忌和煎煮方法,避
免不良反应。
避免生冷、辛辣等刺激 性食物,宜清淡易消化,
多食用温性食物。
患者情况
治疗效果
患者李某,男性,45岁,因左侧面部 肌肉瘫痪就诊。经检查诊断为面神经 炎。
治疗结束后,患者左侧面部肌肉瘫痪 明显改善,面部表情逐渐恢复正常。
治疗方案
采用针灸治疗,取穴太阳、阳白、四 白、颧髎、下关、颊车、地仓等,每 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4周。
《面瘫的中医治疗》PPT课件

硬、麻木、疼痛等。
风热型面瘫
中医认为,风热型面瘫是由于风邪 和热邪共同作用所致。这种类型的 面瘫通常表现为面部肌肉松弛、无 力、流口水等。
气血瘀阻型面瘫
中医认为,气血瘀阻型面瘫是由于 气滞血瘀所致。这种类型的面瘫通 常表现为面部肌肉疼痛、麻木、僵 硬等。
03
中医治疗面瘫的方法
中药治疗
中药内服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具有疏风散邪、 解表通络、活血化瘀等功效的中药进 行内服,如牵正散、小活络丹等。
护措施。
保持口腔清洁
饭后及时漱口,避免食物残渣 滞留,以免引发感染。
眼部护理
经常清洁眼部,避免长时间看 电视、电脑等,减少眼部疲劳
。
刺激性食物。
预防面瘫的生活习惯
保持良好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 过度疲劳和情绪波动。
加强锻炼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身 体免疫力,提高抵抗力
手法按摩
通过按摩面部肌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常用的手法有揉 法、捏法、推法等。
拔罐疗法
通过拔罐产生的负压,吸附于患处,以舒筋活血、祛风散寒。常用的穴位有太阳 、阳白等。
04
面瘫的日常护理和预防
日常护理措施
01
02
03
04
保持面部温暖
避免冷风、冷水等刺激,冬季 外出时可以戴口罩、围巾等防
THANKS
。
注意保暖
避免面部受到寒冷刺激 ,特别是在季节交替时
要注意保暖。
保持心情愉悦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 过度焦虑、紧张等不良
情绪的影响。
05
案例分析和结论
成功治疗案例分享
案例一
患者李某,男性,35岁,因左侧面部肌肉瘫痪就诊。经过中 医针灸和中药治疗,一个月后症状明显改善,半年后基本恢 复正常。
风热型面瘫
中医认为,风热型面瘫是由于风邪 和热邪共同作用所致。这种类型的 面瘫通常表现为面部肌肉松弛、无 力、流口水等。
气血瘀阻型面瘫
中医认为,气血瘀阻型面瘫是由于 气滞血瘀所致。这种类型的面瘫通 常表现为面部肌肉疼痛、麻木、僵 硬等。
03
中医治疗面瘫的方法
中药治疗
中药内服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具有疏风散邪、 解表通络、活血化瘀等功效的中药进 行内服,如牵正散、小活络丹等。
护措施。
保持口腔清洁
饭后及时漱口,避免食物残渣 滞留,以免引发感染。
眼部护理
经常清洁眼部,避免长时间看 电视、电脑等,减少眼部疲劳
。
刺激性食物。
预防面瘫的生活习惯
保持良好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 过度疲劳和情绪波动。
加强锻炼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身 体免疫力,提高抵抗力
手法按摩
通过按摩面部肌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常用的手法有揉 法、捏法、推法等。
拔罐疗法
通过拔罐产生的负压,吸附于患处,以舒筋活血、祛风散寒。常用的穴位有太阳 、阳白等。
04
面瘫的日常护理和预防
日常护理措施
01
02
03
04
保持面部温暖
避免冷风、冷水等刺激,冬季 外出时可以戴口罩、围巾等防
THANKS
。
注意保暖
避免面部受到寒冷刺激 ,特别是在季节交替时
要注意保暖。
保持心情愉悦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 过度焦虑、紧张等不良
情绪的影响。
05
案例分析和结论
成功治疗案例分享
案例一
患者李某,男性,35岁,因左侧面部肌肉瘫痪就诊。经过中 医针灸和中药治疗,一个月后症状明显改善,半年后基本恢 复正常。
面瘫中医针灸治疗PPT课件

3
诊断标准
• (1).发病期常有受凉、吹风史或咽痛上感 史。
• (2).起病急,数小时或一天内面部瘫痪 的症状全部显现。
• (3).临床表现常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 口眼歪斜,目闭不全,额纹消失,鼻唇沟 平坦,口角流涎,面部被牵歪向健侧为主 要特征。有时伴有病前侧前2/3舌部味觉减 失,听觉过敏。病侧乳突部疼痛等症状。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
面瘫中医针灸治疗
医者人之司命,如大将提兵,必谋定而后战。
开始啦!请将手机调成静音,如有疑问可以随时打断我!
面瘫简介
• 面瘫,西医称面神经炎,又称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激发因素 可能为受风吹或着凉,起病较急。面瘫, 中医又称“口癖”“吊线车”“歪嘴 风”“口眼歪斜”。中医认为,面瘫的发 生多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络脉 空虚,风邪夹寒,或夹热,夹暑湿等邪乘 虚入中面部阳明、少阳等脉络,致使营卫 不和,气血痹阻,筋脉失养而致。
• 选穴:阳白(患侧)、四白(患侧)、地 仓(患侧)、下关(患侧)、足三里、太 冲、血海、合谷。
13
其它配法
• 电疗:取地仓与頬车、阳白与瞳子髎。通电 10~15min,用断续波,通电量以患者舒适为度, 面部肌肉微微跳动为宜。适用于病程已有2周以上 的治疗。
• 刺血拔罐:用皮肤针轻轻叩刺地仓、口禾髎、夹 承浆、頬车、下关、阳白、太阳、翳风。配用小 口径火罐拔吸5~10min。隔日一次。适用于难治 性“面瘫”和面部有“倒错现象”。
• 风痰互结,流窜经络,气血运行不畅,阳 明络脉壅滞不利而致口眼歪斜,眼睑闭合 不全,口角流涎。常伴有颜面麻木作胀, 头重如裹,胸脘满闷,呕吐痰涎,舌苔白 腻或滑,脉弦或滑。
• 选穴:阳白(患侧)、四白(患侧)、地 仓(患侧)、下关(患侧)、足三里、阴 陵泉、风池。
诊断标准
• (1).发病期常有受凉、吹风史或咽痛上感 史。
• (2).起病急,数小时或一天内面部瘫痪 的症状全部显现。
• (3).临床表现常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 口眼歪斜,目闭不全,额纹消失,鼻唇沟 平坦,口角流涎,面部被牵歪向健侧为主 要特征。有时伴有病前侧前2/3舌部味觉减 失,听觉过敏。病侧乳突部疼痛等症状。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
面瘫中医针灸治疗
医者人之司命,如大将提兵,必谋定而后战。
开始啦!请将手机调成静音,如有疑问可以随时打断我!
面瘫简介
• 面瘫,西医称面神经炎,又称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激发因素 可能为受风吹或着凉,起病较急。面瘫, 中医又称“口癖”“吊线车”“歪嘴 风”“口眼歪斜”。中医认为,面瘫的发 生多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络脉 空虚,风邪夹寒,或夹热,夹暑湿等邪乘 虚入中面部阳明、少阳等脉络,致使营卫 不和,气血痹阻,筋脉失养而致。
• 选穴:阳白(患侧)、四白(患侧)、地 仓(患侧)、下关(患侧)、足三里、太 冲、血海、合谷。
13
其它配法
• 电疗:取地仓与頬车、阳白与瞳子髎。通电 10~15min,用断续波,通电量以患者舒适为度, 面部肌肉微微跳动为宜。适用于病程已有2周以上 的治疗。
• 刺血拔罐:用皮肤针轻轻叩刺地仓、口禾髎、夹 承浆、頬车、下关、阳白、太阳、翳风。配用小 口径火罐拔吸5~10min。隔日一次。适用于难治 性“面瘫”和面部有“倒错现象”。
• 风痰互结,流窜经络,气血运行不畅,阳 明络脉壅滞不利而致口眼歪斜,眼睑闭合 不全,口角流涎。常伴有颜面麻木作胀, 头重如裹,胸脘满闷,呕吐痰涎,舌苔白 腻或滑,脉弦或滑。
• 选穴:阳白(患侧)、四白(患侧)、地 仓(患侧)、下关(患侧)、足三里、阴 陵泉、风池。
面瘫的中医治疗及ppt课件

面瘫的中医治疗及护理
面瘫〔又称为口歪眼斜、面神经麻木、面 神经炎〕,多由风邪入中面部,痰浊阻滞经络 所致,以突发面部麻木,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 的疾病。临床表现为突发性一侧口歪眼斜,闭 目不能,口角下垂或耳后疼痛,耳鸣,流泪。 患侧面部表情运动丧失,额纹消逝,不能皱眉 和闭目,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健侧歪斜,鼓腮 漏气,双侧面瘫时,面部呆板,无表情。
临床中医护理
1.1 心思引导 患者大多忽然起病,导致患者心 境紧张,担忧难以治愈及留后遗症,产生焦虑不 安、恐惧等不良心情。尽量将患者安排单间或其 他面瘫患者房间,应自动关怀体恤患者,多与其 交谈,多谈胜利案例,加强患者的康复自信心, 这对缩短康复时间有很重要的作用。护士应积极 协助顺应医院环境,病房提供电视来自可分散患者 对本人疾病的留意力。
周围性面瘫多与病毒感染和冰冷刺激有关,从 脑桥面神经核发出直至面肌的周围神经通路任何部 位受损均可引起面神经麻木。
周围性面瘫属祖国医学“口眼歪斜〞的范 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学以为面 瘫是因人体正气缺乏,脉络空虚,风邪挟痰乘 虚入中面部脉络,致使气血闭阻,筋脉失养, 肌肉缓慢不收,而发生口眼歪斜。因此,其构 成以风、痰、瘀为表,以虚为本,按照疾病的 分期,辨证施治,分别采用祛风化痰、活血通 络、补虚益气等根本大法。
①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留意思想集中,不 能分散精神,以免艾条挪动,不在穴位上;
②体位在温馨、自然、穴位要准确,普通取患侧脸部 的攒竹、丝竹空、阳白、四白、地仓、颊车、迎香、 听宫、印堂、人中、水沟等穴,每个穴位灸5~7min;
③施灸过程中要随时讯问病人对温度的感受, 以病人觉得温馨部分皮肤细微红晕为度,对于 皮肤觉得愚钝者和小儿,艾条间隔穴位要稍远 一些,做到既不烫伤皮肤,又能收到较好的效 果,施灸终了30min内,防止外出或迎风受寒 而加重病情。
面瘫〔又称为口歪眼斜、面神经麻木、面 神经炎〕,多由风邪入中面部,痰浊阻滞经络 所致,以突发面部麻木,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 的疾病。临床表现为突发性一侧口歪眼斜,闭 目不能,口角下垂或耳后疼痛,耳鸣,流泪。 患侧面部表情运动丧失,额纹消逝,不能皱眉 和闭目,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健侧歪斜,鼓腮 漏气,双侧面瘫时,面部呆板,无表情。
临床中医护理
1.1 心思引导 患者大多忽然起病,导致患者心 境紧张,担忧难以治愈及留后遗症,产生焦虑不 安、恐惧等不良心情。尽量将患者安排单间或其 他面瘫患者房间,应自动关怀体恤患者,多与其 交谈,多谈胜利案例,加强患者的康复自信心, 这对缩短康复时间有很重要的作用。护士应积极 协助顺应医院环境,病房提供电视来自可分散患者 对本人疾病的留意力。
周围性面瘫多与病毒感染和冰冷刺激有关,从 脑桥面神经核发出直至面肌的周围神经通路任何部 位受损均可引起面神经麻木。
周围性面瘫属祖国医学“口眼歪斜〞的范 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学以为面 瘫是因人体正气缺乏,脉络空虚,风邪挟痰乘 虚入中面部脉络,致使气血闭阻,筋脉失养, 肌肉缓慢不收,而发生口眼歪斜。因此,其构 成以风、痰、瘀为表,以虚为本,按照疾病的 分期,辨证施治,分别采用祛风化痰、活血通 络、补虚益气等根本大法。
①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留意思想集中,不 能分散精神,以免艾条挪动,不在穴位上;
②体位在温馨、自然、穴位要准确,普通取患侧脸部 的攒竹、丝竹空、阳白、四白、地仓、颊车、迎香、 听宫、印堂、人中、水沟等穴,每个穴位灸5~7min;
③施灸过程中要随时讯问病人对温度的感受, 以病人觉得温馨部分皮肤细微红晕为度,对于 皮肤觉得愚钝者和小儿,艾条间隔穴位要稍远 一些,做到既不烫伤皮肤,又能收到较好的效 果,施灸终了30min内,防止外出或迎风受寒 而加重病情。
面瘫的中医治疗ppt课件

7
• 根据病情程度及治疗是否及时得当,一般约2-3周后开始好转, 轻者1-2个月内可以恢复,约3-6个月大部分可恢复。部分患者不 能完全恢复时,常见瘫痪肌的挛缩、面肌痉挛或联带运动,如 “鳄鱼泪”现象(咀嚼食物伴有病侧流泪)。
•
二、治疗:
• 1、毫针疗法
• 治法:远近配穴法,平补平泻法。
• 处方:主穴;面三针:面瘫1:地仓穴下1寸;面瘫2:
9
行针手法
• 1.提插法;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使针在穴内
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使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 插;由深层向上退到浅层为提。一般来说,提插幅度大, 频率快,刺激量就大;提插的幅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就 小
• 2.捻转法;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指
和中、食二指持住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
相当于大迎穴;面瘫3:大阳穴下1寸。
•
配穴; 攒竹 下关 颊车 阳白 合谷 足三里
• 进针法
• 面瘫1向颊车穴透刺,进针2.5寸,面瘫2向颧髎穴透刺,进针 2.5寸,面瘫3横透刺通过四白穴,进针1.5寸,穴位横透选用3 寸长针,沿皮刺,顺着面部肌纤维走向而进行透刺。
• 基本手法
• 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 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产酸、麻、胀、重等感觉。
印堂、人中、水沟等穴,每个穴位灸5~7min;
• 1.地仓穴:在面部,瞳孔之下,平行嘴角的位置,大概相当于嘴角外侧 0.5—1厘米。
• 2.颊车穴:在耳朵下方,简便的取穴方法是,做咀嚼的动作,同时用手去 摸腮帮,那块隆起的肌肉就是颊车。
• 3.迎香穴:在鼻翼两旁的鼻唇沟中。 • 4.翳风穴:大约在耳垂后面的凹陷处。 • 5.合谷:在手背第一和第二掌骨之间,就是平时我们说的“虎口”。
• 根据病情程度及治疗是否及时得当,一般约2-3周后开始好转, 轻者1-2个月内可以恢复,约3-6个月大部分可恢复。部分患者不 能完全恢复时,常见瘫痪肌的挛缩、面肌痉挛或联带运动,如 “鳄鱼泪”现象(咀嚼食物伴有病侧流泪)。
•
二、治疗:
• 1、毫针疗法
• 治法:远近配穴法,平补平泻法。
• 处方:主穴;面三针:面瘫1:地仓穴下1寸;面瘫2:
9
行针手法
• 1.提插法;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使针在穴内
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使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 插;由深层向上退到浅层为提。一般来说,提插幅度大, 频率快,刺激量就大;提插的幅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就 小
• 2.捻转法;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指
和中、食二指持住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
相当于大迎穴;面瘫3:大阳穴下1寸。
•
配穴; 攒竹 下关 颊车 阳白 合谷 足三里
• 进针法
• 面瘫1向颊车穴透刺,进针2.5寸,面瘫2向颧髎穴透刺,进针 2.5寸,面瘫3横透刺通过四白穴,进针1.5寸,穴位横透选用3 寸长针,沿皮刺,顺着面部肌纤维走向而进行透刺。
• 基本手法
• 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 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产酸、麻、胀、重等感觉。
印堂、人中、水沟等穴,每个穴位灸5~7min;
• 1.地仓穴:在面部,瞳孔之下,平行嘴角的位置,大概相当于嘴角外侧 0.5—1厘米。
• 2.颊车穴:在耳朵下方,简便的取穴方法是,做咀嚼的动作,同时用手去 摸腮帮,那块隆起的肌肉就是颊车。
• 3.迎香穴:在鼻翼两旁的鼻唇沟中。 • 4.翳风穴:大约在耳垂后面的凹陷处。 • 5.合谷:在手背第一和第二掌骨之间,就是平时我们说的“虎口”。
《面瘫的中医治疗及》课件

3
祛瘀解毒
同时可以祛除体内湿气,减轻炎症反应。
经络刮痧治疗面瘫的方法
刮痧仪器
使用特定形状的刮痧工具在面部 刮痧,促进营养物质的供应。
刮痧油
在面部刮痧前先涂上草药油,增 加刮痧效果。
瘀斑
在刮痧后会留下瘀斑,代表有害 物质排出,治疗效果良好。
拔罐治疗面瘫的作用
1 疏通经络
2 驱除湿气
通过拔罐,可以放松肌肉, 疏通经络,促进气血流通。
面瘫的中医治疗及
中医治疗面瘫已有数百年历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本课程将向您介绍 中医对面瘫治疗的原理、方法和效果。
面瘫的介绍
表现
面部肌肉麻痹,导致部分或全部面部表情消失。
病因
多因面神经损伤所致,也可能是遗传因素或感染引起的。
影响
影响人们自我形象和社交功能,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中医治疗面瘫的优势
按摩工具
借助按摩工具可加强按摩效果, 缓解脑部紧张感。
面部按摩
面部按摩可刺激面部神经,缓解 面瘫的症状。
中医疗法的注意事项
1 不可激烈
针刺、刮痧、按摩等方法一定要缓慢柔和,防止产生不必要的刺激。
2 遵医嘱
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中医治疗,不可自行使用中药或施行针灸等疗法。
3 避免误区
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活中适量进行面部 运动,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增强 肌肉弹性。
均衡饮食
保持充足的营养,多食用新鲜蔬 菜和水果,增强免疫力。
身体平衡
通过瑜伽等身体训练,提高身体 平衡能力,预防因跌倒等导致的 面神经损伤。
营养学与中医治疗面瘫的结合
营养学与中医面瘫治疗结合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传统中药方剂可以和营养成分搭配使用。
《面瘫的中医治疗》课件

中医治疗面瘫的原理
1
攻下方补上
首先保证患者的肝、脾、肺、胃、肾等脏腑功能平衡,再通过按摩、针灸、推拿等功法,搜 查患者体内的穴位,治疗面瘫。
2
引出风湿
中药和艾灸通过热导可以增进血液、营养物质的流动,导引出体内的风湿湿邪,并减轻患者 的所患面瘫病症。
3
祛风化瘀
手法和气功疗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面部的运动功能,促进血液、气血的流通,使面瘫患者得 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面瘫是一种传统疗法,使用中药和针灸对身体有益,无副作用。患有面瘫的患者可以接受中医治疗。 如需求医咨询,建议您到正规医院进行面瘫治疗。
某公务员的面瘫自我治 疗经历
该公务员因工作压力大而得 了面瘫,开始通过自我按摩 和食疗治疗,效果不佳,后 来得到了中医调理,拥有一 次健康的面瘫治疗。
所有面瘫患者注意事项
治疗期间避免吃辣、油腻、 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每日注 意面部清洁,保持愉快、放 松的心情,并加强面部按摩 来提升面部血液循环。
中医治疗面瘫的注意事项
医务透明化
反复治疗
寻找正规医院,避免假冒伪劣医 疗机构或人员诱导患者接受治疗。 了解患者治疗的详细过程和使用 的中药和针灸力,使其面 瘫得到治疗,并且不再失控。
治疗期限
面瘫的治疗周期时长因人而异, 根据正常恢复情况,建议治疗期 限为一个星期。
结论和建议
《面瘫的中医治疗》PPT 课件
面瘫是面神经麻痹症的俗称,中医疗法是一种传统疗法。本课件将为大家介 绍面瘫的中医治疗过程。
中医治疗的概述
中医治疗通过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增强组织功能和代谢能力,以维护机体的 平衡和健康。 面瘫不同于其他病症,需要由懂得中医治疗的医师来针对病情进行辨治。
什么是面瘫?
面瘫-针灸治疗ppt课件.ppt

54
3、耸鼻训练 耸鼻运动主要靠提上唇肌及 压鼻肌的运动收缩来完成。耸鼻训练可 促进压鼻肌、提上唇肌的运动功能恢复。 有少数患者不会耸鼻运动,在训练时应 注意往鼻子方向用力。
4、示齿训练 示齿动作主要靠颧大、小肌、 提口角肌及笑肌的收缩来完成。而这四 块肌肉的运动功能障碍是引起口角歪斜 的主要原因。嘱患者口角向两侧同时运 动,避免只向一侧用力练成一种习惯性 的口角偏斜运动。
53
1、抬眉训练 抬眉动作的完成主要依靠枕 额肌额腹的运动。在失用型、轻、中度 病变型面瘫中,枕额肌额腹的运动功能 最容易恢复。可嘱患者上提健侧与患侧 的眉目,有助于抬眉运动功能的恢复。
2、闭眼训练 闭眼的功能主要依靠眼轮匝 肌的运动收缩完成。训练闭眼时,嘱患 者开始时轻轻地闭眼,两眼同时闭合 10~20次,如不能完全闭合眼睑,露白 时可用示指的指腹沿着眶下缘轻轻的按 摩一下,然后再用力闭眼10次,有助于 眼睑闭合功能的恢复
56
【思考题】
1.什么叫( 面 瘫 )“ 倒 错 ” 现 象 ? 2.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如何鉴别。 3.简述面瘫的治则、针灸处方及方义。
57
▪ 足三里 ▪ 三阴交 ▪ 合谷 ▪ 外关 ▪ 内关 ▪ 尺泽 ▪ 曲泽
58
45
▪ 温针灸法: 适用于风寒型及正虚型。取颧髎、下关、曲 池、三里、外关、合谷等穴,行温针灸;或 悬灸面部。注意防烫伤。
46
▪ 拔罐疗法:
适用于风寒型和正虚型。用小号火罐行面部闪罐。 以温热舒适、不留罐印为度。注意防烫伤。
47
▪ 穴位注射: 取患侧阳白、四白、颊车、地仓, 太阳、牵正、下关、迎香、翳风及 曲池、足三里,选维生素B12或加兰 他敏注射液,面穴0.2-0.3ml/穴, 体穴1~2ml/穴。每次取2~3穴注射, 隔日一次。适用于各型各期。
3、耸鼻训练 耸鼻运动主要靠提上唇肌及 压鼻肌的运动收缩来完成。耸鼻训练可 促进压鼻肌、提上唇肌的运动功能恢复。 有少数患者不会耸鼻运动,在训练时应 注意往鼻子方向用力。
4、示齿训练 示齿动作主要靠颧大、小肌、 提口角肌及笑肌的收缩来完成。而这四 块肌肉的运动功能障碍是引起口角歪斜 的主要原因。嘱患者口角向两侧同时运 动,避免只向一侧用力练成一种习惯性 的口角偏斜运动。
53
1、抬眉训练 抬眉动作的完成主要依靠枕 额肌额腹的运动。在失用型、轻、中度 病变型面瘫中,枕额肌额腹的运动功能 最容易恢复。可嘱患者上提健侧与患侧 的眉目,有助于抬眉运动功能的恢复。
2、闭眼训练 闭眼的功能主要依靠眼轮匝 肌的运动收缩完成。训练闭眼时,嘱患 者开始时轻轻地闭眼,两眼同时闭合 10~20次,如不能完全闭合眼睑,露白 时可用示指的指腹沿着眶下缘轻轻的按 摩一下,然后再用力闭眼10次,有助于 眼睑闭合功能的恢复
56
【思考题】
1.什么叫( 面 瘫 )“ 倒 错 ” 现 象 ? 2.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如何鉴别。 3.简述面瘫的治则、针灸处方及方义。
57
▪ 足三里 ▪ 三阴交 ▪ 合谷 ▪ 外关 ▪ 内关 ▪ 尺泽 ▪ 曲泽
58
45
▪ 温针灸法: 适用于风寒型及正虚型。取颧髎、下关、曲 池、三里、外关、合谷等穴,行温针灸;或 悬灸面部。注意防烫伤。
46
▪ 拔罐疗法:
适用于风寒型和正虚型。用小号火罐行面部闪罐。 以温热舒适、不留罐印为度。注意防烫伤。
47
▪ 穴位注射: 取患侧阳白、四白、颊车、地仓, 太阳、牵正、下关、迎香、翳风及 曲池、足三里,选维生素B12或加兰 他敏注射液,面穴0.2-0.3ml/穴, 体穴1~2ml/穴。每次取2~3穴注射, 隔日一次。适用于各型各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瘫的中医针灸治疗
城关卫生院
医学PPT
1
• 面瘫面瘫(又称为口歪眼斜、面神经麻痹、面
神经炎),多由风邪入中面部,痰浊阻滞经络所 致,以突发面部麻木,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疾 病。临床表现为突发性一侧口歪眼斜,闭目不能, 口角下垂或耳后疼痛,耳鸣,流泪。患侧面部表 情运动丧失,额纹消失,不能皱眉和闭目,鼻唇 沟变浅,口角向健侧歪斜,鼓腮漏气,双侧面瘫 时,面部呆板,无表情。
• 3.迎香穴:在鼻翼两旁的鼻唇沟中。 • 4.翳风穴:大约在耳垂后面的凹陷处。 • 5.合谷:在手背第一和第二掌骨之间,就是平时我们说的“虎口”。
• ②操作;将艾条悬于穴位之上,距离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以
使穴位局部温热红晕,又不致烧伤皮肤为度。每穴灸10—15分钟, 每天1—2次,7日为一个疗程。
2
• 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且常有 口水自口角淌下。角膜反射、眼轮匝肌反射、口轮匝 肌反射、瞬目反射均减弱至消失。肌电图的面神经传 导速度测定,对面神经损伤程度诊断有帮助。
• 周围性面瘫根据病变部位及临床特点分四种类型: • 1、单纯性面神经炎占60~75%,病变在茎乳孔以下
部位。临床表现:前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 坦,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 • 2、病变在茎乳孔内,损及鼓索神经及镫骨肌支,临 床表现:面肌麻痹,舌前2/3味觉丧失,涎腺分泌功能 障碍,听觉过敏。 • 3、病变在膝状神经节处,损及岩浅大神经,临床表 现:泪腺分泌减少,耳甲与乳突区痛,亦可出现耳廓、 外耳道疱疹。称为Hunt征,占面瘫的12%, • 4、面神经核损伤:表现为周围性面瘫,脑干CT有 病灶。
医学PPT
7
• 根据病情程度及治疗是否及时得当,一般约2-3周后开始好转, 轻者1-2个月内可以恢复,约3-6个月大部分可恢复。部分患者不 能完全恢复时,常见瘫痪肌的挛缩、面肌痉挛或联带运动,如 “鳄鱼泪”现象(咀嚼食物伴有病侧流泪)。
•
二、治疗:
• 1、毫针疗法
• 治法:远近配穴法,平补平泻法。
• 2.捻转法;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指
和中、食二指持住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
医学PPT
10
治疗注意事项
• 每次治疗30分钟,每周治疗6次,10次为一 个疗程
• 治疗禁忌;过于饿,疲劳,紧张,不宜针 刺,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肿瘤部位 不宜针刺。
医学PPT
11
。
• 面瘫的艾灸治疗
的方法。适用于面三穴。
• 3.深度;面瘫1向颊车透刺,进针2.5寸;面瘫2向颧
穴透刺,进针2.5寸;面瘫3向四白穴透刺;进针1.5寸, 针选用3.0寸针,尽量顺着面部肌纤维走向进行透刺。
医学PPT
9
行针手法
• 1.提插法;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使针在穴内
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使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 插;由深层向上退到浅层为提。一般来说,提插幅度大, 频率快,刺激量就大;提插的幅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就 小
• (二)治法
• 贴敷药物:分2组。1、麝香2克,全蝎1.5克,白胡椒1.5 克,白花蛇1克,蜈蚣1条。共研细末。2、川芎、当归各 500克,黄连600克,植物油500克,同置煎枯去渣,炼至 滴水成珠,加黄丹360克,搅匀,收膏,取膏用文火熔化 后,加入天牛粉286克,搅匀,分摊于纸上配,每帖膏重2 克。
• 一、诊断
• 通常呈急性起病,每在睡眠醒来时,或在冷风
吹面部后,发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部
分病人起病前几天有同侧耳后、乳突区轻度疼
痛。检查时可见病人前额纹消失,眼裂扩大,
不能皱眉、蹙额、露齿、鼓颊,口角歪向健侧,
病侧鼻唇沟变浅,闭目时眼睑不能闭合,眼球
向外上方转动显露白医学色PPT巩膜称Bell征。
• 基本手法
• 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 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产酸、麻、胀、重等感觉。
医学PPT
8
• 进针深度与角度
• 1.直刺;针体和腧穴皮肤约呈90°左右针刺角度刺入
的方法。适用于攒竹 下关 颊车 阳白 合谷 足三里
• 2.平刺;针体与腧穴皮肤约呈15°左右针刺角度刺入
医学PPT
12
• 注意事项:
• 1.面部穴位灸患病一侧,合谷穴灸左右两侧。
• 2.由于面瘫患者局部皮肤感觉下降,因而要特别注意 艾条与皮肤间的距离,切不可过近,可以用另一只手的 手指放在被灸穴位处以感受温度变化。
• 3.面瘫急性期,面神经处于水肿状态,不宜灸,3天后 才宜施灸。
• 4.施灸后,面部毛孔张开,应注意避风。
医学PPT
13
穴位敷贴治疗面瘫
• (一)取穴
• 主穴:分3组。1、阳白、四白、牵正、地仓;2、下关、翳 风;3、阿是穴。 配穴:颊车、太阳、大椎、大迎、瞳 子髎。 阿是穴位置:共九个刺激点。第1点在患侧内 颊膜部咬合线上,相当于第二臼齿相对区,在此点前后 0.5厘米处各为1刺激点,然后在咬合线上下约0.5厘米的 平行线上各选和前3点相对应的刺激点6个。
• 艾灸是治疗周围性面瘫常用的一种有效方法,艾灸具有效果明显,简便易行, 经济实用的优点。
• ①选穴;一般取患侧脸部的地仓、颊车、迎香、翳风穴、合谷、
印堂、人中、水沟等穴,每个穴位灸5~7min;
• 1.地仓穴:在面部,瞳孔之下,平行嘴角的位置,大概相当于嘴角外侧 0.5—1厘米。
• 2.颊车穴:在耳朵下方,简便的取穴方法是,做咀嚼的动作,同时用手去 摸腮帮,那块隆起的肌肉就是颊车。
• 处方:主穴;面三针:面瘫1:地仓穴下1寸;面瘫2:
相当于大迎穴;面瘫3:大阳穴下1寸。
•
配穴; 攒竹 下关 颊车 阳白 合谷 足三里
• 进针法
• 面瘫1向颊车穴透刺,进针2.5寸,面瘫2向颧髎穴透刺,进针2.5 寸,面瘫3横透刺通过四白穴,进针1.5寸,穴位横透选用3寸长针, 沿皮刺,顺着面部肌纤维走向而进行透刺。
医学PPT
3
医学PPT
4
医学PPT
5
医学PPT
6
中医的认识
• 周围性面瘫属祖国医学“口眼歪斜”的范 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学认 为面瘫是因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 邪挟痰乘虚入中面部脉络,致使气血闭阻, 筋脉失养,肌肉迟缓不收,而发生口眼歪 斜。因此,其形成以风、痰、瘀为表,以 虚为本,按照疾病的分期,辨证施治,分 别采用祛风化痰、活血通络、补虚益气等 基本大法。
城关卫生院
医学PPT
1
• 面瘫面瘫(又称为口歪眼斜、面神经麻痹、面
神经炎),多由风邪入中面部,痰浊阻滞经络所 致,以突发面部麻木,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疾 病。临床表现为突发性一侧口歪眼斜,闭目不能, 口角下垂或耳后疼痛,耳鸣,流泪。患侧面部表 情运动丧失,额纹消失,不能皱眉和闭目,鼻唇 沟变浅,口角向健侧歪斜,鼓腮漏气,双侧面瘫 时,面部呆板,无表情。
• 3.迎香穴:在鼻翼两旁的鼻唇沟中。 • 4.翳风穴:大约在耳垂后面的凹陷处。 • 5.合谷:在手背第一和第二掌骨之间,就是平时我们说的“虎口”。
• ②操作;将艾条悬于穴位之上,距离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以
使穴位局部温热红晕,又不致烧伤皮肤为度。每穴灸10—15分钟, 每天1—2次,7日为一个疗程。
2
• 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且常有 口水自口角淌下。角膜反射、眼轮匝肌反射、口轮匝 肌反射、瞬目反射均减弱至消失。肌电图的面神经传 导速度测定,对面神经损伤程度诊断有帮助。
• 周围性面瘫根据病变部位及临床特点分四种类型: • 1、单纯性面神经炎占60~75%,病变在茎乳孔以下
部位。临床表现:前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 坦,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 • 2、病变在茎乳孔内,损及鼓索神经及镫骨肌支,临 床表现:面肌麻痹,舌前2/3味觉丧失,涎腺分泌功能 障碍,听觉过敏。 • 3、病变在膝状神经节处,损及岩浅大神经,临床表 现:泪腺分泌减少,耳甲与乳突区痛,亦可出现耳廓、 外耳道疱疹。称为Hunt征,占面瘫的12%, • 4、面神经核损伤:表现为周围性面瘫,脑干CT有 病灶。
医学PPT
7
• 根据病情程度及治疗是否及时得当,一般约2-3周后开始好转, 轻者1-2个月内可以恢复,约3-6个月大部分可恢复。部分患者不 能完全恢复时,常见瘫痪肌的挛缩、面肌痉挛或联带运动,如 “鳄鱼泪”现象(咀嚼食物伴有病侧流泪)。
•
二、治疗:
• 1、毫针疗法
• 治法:远近配穴法,平补平泻法。
• 2.捻转法;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指
和中、食二指持住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
医学PPT
10
治疗注意事项
• 每次治疗30分钟,每周治疗6次,10次为一 个疗程
• 治疗禁忌;过于饿,疲劳,紧张,不宜针 刺,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肿瘤部位 不宜针刺。
医学PPT
11
。
• 面瘫的艾灸治疗
的方法。适用于面三穴。
• 3.深度;面瘫1向颊车透刺,进针2.5寸;面瘫2向颧
穴透刺,进针2.5寸;面瘫3向四白穴透刺;进针1.5寸, 针选用3.0寸针,尽量顺着面部肌纤维走向进行透刺。
医学PPT
9
行针手法
• 1.提插法;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使针在穴内
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使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 插;由深层向上退到浅层为提。一般来说,提插幅度大, 频率快,刺激量就大;提插的幅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就 小
• (二)治法
• 贴敷药物:分2组。1、麝香2克,全蝎1.5克,白胡椒1.5 克,白花蛇1克,蜈蚣1条。共研细末。2、川芎、当归各 500克,黄连600克,植物油500克,同置煎枯去渣,炼至 滴水成珠,加黄丹360克,搅匀,收膏,取膏用文火熔化 后,加入天牛粉286克,搅匀,分摊于纸上配,每帖膏重2 克。
• 一、诊断
• 通常呈急性起病,每在睡眠醒来时,或在冷风
吹面部后,发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部
分病人起病前几天有同侧耳后、乳突区轻度疼
痛。检查时可见病人前额纹消失,眼裂扩大,
不能皱眉、蹙额、露齿、鼓颊,口角歪向健侧,
病侧鼻唇沟变浅,闭目时眼睑不能闭合,眼球
向外上方转动显露白医学色PPT巩膜称Bell征。
• 基本手法
• 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 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产酸、麻、胀、重等感觉。
医学PPT
8
• 进针深度与角度
• 1.直刺;针体和腧穴皮肤约呈90°左右针刺角度刺入
的方法。适用于攒竹 下关 颊车 阳白 合谷 足三里
• 2.平刺;针体与腧穴皮肤约呈15°左右针刺角度刺入
医学PPT
12
• 注意事项:
• 1.面部穴位灸患病一侧,合谷穴灸左右两侧。
• 2.由于面瘫患者局部皮肤感觉下降,因而要特别注意 艾条与皮肤间的距离,切不可过近,可以用另一只手的 手指放在被灸穴位处以感受温度变化。
• 3.面瘫急性期,面神经处于水肿状态,不宜灸,3天后 才宜施灸。
• 4.施灸后,面部毛孔张开,应注意避风。
医学PPT
13
穴位敷贴治疗面瘫
• (一)取穴
• 主穴:分3组。1、阳白、四白、牵正、地仓;2、下关、翳 风;3、阿是穴。 配穴:颊车、太阳、大椎、大迎、瞳 子髎。 阿是穴位置:共九个刺激点。第1点在患侧内 颊膜部咬合线上,相当于第二臼齿相对区,在此点前后 0.5厘米处各为1刺激点,然后在咬合线上下约0.5厘米的 平行线上各选和前3点相对应的刺激点6个。
• 艾灸是治疗周围性面瘫常用的一种有效方法,艾灸具有效果明显,简便易行, 经济实用的优点。
• ①选穴;一般取患侧脸部的地仓、颊车、迎香、翳风穴、合谷、
印堂、人中、水沟等穴,每个穴位灸5~7min;
• 1.地仓穴:在面部,瞳孔之下,平行嘴角的位置,大概相当于嘴角外侧 0.5—1厘米。
• 2.颊车穴:在耳朵下方,简便的取穴方法是,做咀嚼的动作,同时用手去 摸腮帮,那块隆起的肌肉就是颊车。
• 处方:主穴;面三针:面瘫1:地仓穴下1寸;面瘫2:
相当于大迎穴;面瘫3:大阳穴下1寸。
•
配穴; 攒竹 下关 颊车 阳白 合谷 足三里
• 进针法
• 面瘫1向颊车穴透刺,进针2.5寸,面瘫2向颧髎穴透刺,进针2.5 寸,面瘫3横透刺通过四白穴,进针1.5寸,穴位横透选用3寸长针, 沿皮刺,顺着面部肌纤维走向而进行透刺。
医学PPT
3
医学PPT
4
医学PPT
5
医学PPT
6
中医的认识
• 周围性面瘫属祖国医学“口眼歪斜”的范 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学认 为面瘫是因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 邪挟痰乘虚入中面部脉络,致使气血闭阻, 筋脉失养,肌肉迟缓不收,而发生口眼歪 斜。因此,其形成以风、痰、瘀为表,以 虚为本,按照疾病的分期,辨证施治,分 别采用祛风化痰、活血通络、补虚益气等 基本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