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煜光老中医治疗小儿疳证的临床经验
『儿科集』中药方:小儿疳积

『儿科集』中药方:小儿疳积疳积是小儿时期,尤其是1~5岁儿童的一种常见病证。
是指由于喂养不当,或由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而导致全身虚弱、消瘦面黄、发枯等慢性病证。
疳证与麻疹、惊风、天花并称为儿科四大证。
但古代所说之“疳积”已与现代之“疳积”有了明显的区别,在古时候,由于生活水平的限制,人们常常饥饱不均,对小儿喂哺不足,使脾胃内亏而生疳积,多由营养不良而引起,也就是相当于西医所讲的“营养不良”。
而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且近来独生子女增多,家长们又缺乏喂养知识,盲目地加强营养,反而加重了脾运的负荷,伤害了脾胃之气,滞积中焦,使食欲下降,营养缺乏,故现在的疳积多由营养失衡造成。
为什么小儿时期易生疳积呢?这是由于婴幼儿时期脏腑娇嫩,机体的生理功能未成熟完善,而生长发育迅速,对水谷精微的需要量大。
因此,产生了生理上的“脾常不足”。
而很多家长生怕孩子吃不饱,就像填鸭一样喂哺饮食尚不能自节的婴幼儿。
俗话说:“乳贵有时,食贵有节”绝不是吃的越多就能长的越好。
孰不知,哺食过早,甘肥、生冷食物吃得太多,会损伤脾胃之气,耗伤气血津液,就会出现消化功能紊乱,产生病理上的脾气虚损而发生疳积之证。
那么小儿病患疳积,都会出现哪些症状呢?又应如何进行治疗呢?小儿面黄肌瘦,烦躁爱哭,睡眠不安,食欲不振或呕吐酸馊乳食,腹部胀实或时有疼痛,小便短黄或如米泔,大便酸臭或溏薄,或兼发低热,指纹紫滞,此为乳食积滞的实证。
治疗应用消乳消食,导滞和中之法。
方药可用砂仁3g,神曲10g,生麦芽10g,陈皮6g,莱菔子6g,白术6g,茯苓6g等药物治疗,中成药可用化食丸、消乳丸等。
简单的方是指由于喂养不当,或由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而导致全身虚弱、消瘦面黄、发枯等慢性病证。
疳证与麻疹、惊风、天花并称为儿科四大证。
但古代所说之“疳积”已与现代之“疳积”有了明显的区别,在古时候,由于生活水平的限制,人们常常饥饱不均,对小儿喂哺不足,使脾胃内亏而生疳积,多由营养不良而引起,也就是相当于西医所讲“营养不良”。
小儿疳证的证治

• 对于周岁以内婴儿,因缺乳引起的,要重 视人乳供养,加强必要的营养,药疗为辅, 嘱吮新产乳母血乳两盅,作用较好。总之, 干疳一证要重视胃气,若并发其它兼证, 则在顾护胃气的基础上配合治疗
4.兼证
出现于疳积后期与干疳阶段,常见的有以下 几种:
(1)眼疳二日干涩,畏光羞明,甚则眼珠混浊, 白膜遮睛。肝开窍于目,脾病及肝,肝阴 不足,治疗宜侧重于柔肝养肝,取石斛夜 光丸、羊肝丸为主,以养肝明日。亦可用 鸡肝一具(或猪肝30克),苍术9克。煮熟, 吃肝和汤,连服1~2周。
(2)心疳又名“惊疳”。身有发热,面赤唇红, 口舌生疮,甚则糜腐堆积,秽臭难闻,五 心烦热,乃心火内炽,治宜清心泻火,佐 以养阴,方选泻心导赤汤、清热甘露饮, 使心火下降,从小肠而去。
治法和方药: • 治法:和脾健运。 • 方药:资生健脾丸。
方解及临证加减:本方是疳气初起的常规用方,
可作水剂煎服,也可作丸剂分服。方中主药党参 益气;山药、莲子肉、山楂健脾;配合白术、茯 苓、苡仁、扁豆、泽泻,在健脾同时,并有淡渗 利湿之功;另有藿香、砂仁、麦芽,能和胃醒脾, 增进食欲,有助于饮食精微的摄取。 • 若腹胀嗳气厌食,舌苔厚腻,见于积重,多取消 法,方中去党参、白术、山药,加入鸡内金粉磨 谷消积; • 大便溏者,用小量炮姜温运脾阳。 • 对于能食善饥,啼哭不宁的患儿,去黄连加用胡 黄连抑木除烦; • 若大便干结者,加用炒决明子,或蜜水调服,以 润肠通便,亦可用肥儿八珍糕,作糕点吃。
其他疗法
预防与护理
本病的预防与护理较治疗更为重要,使其发 病率降低,有助于早日康复:
火疳病-[小儿疳火(便结)的中医证治]
![火疳病-[小儿疳火(便结)的中医证治]](https://img.taocdn.com/s3/m/b40350fa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6f.png)
火疳病[小儿疳火(便结)的中医证治]火疳病 [小儿疳火(便结)的中医证治]病历简介患儿,男,5岁。
20XX年2月10日初诊。
患儿微胖,好动活泼,思维敏捷,喜食甜香松脆之物,因近数月便结难下,需7~8天用多种方法才能排便1次,给予蜂蜜水、蔬果、油类通便,肛门塞药或灌药亦不缓解。
患儿面部青筋贯鼻梁,口唇燥结如涂浆糊,唇色红而绛,口气秽浊,腹尚柔软,稍有压痛,大便1周未解,与其对话心情急躁,不听家长的教导。
脉弦细而数,舌红苔微腻。
证属疳火,系久食甘腻之物所致。
治宜清泄脾胃之火,佐以通腑泄浊。
给予:芦根15g,淡竹叶10g,石膏15g,北沙参10g,生甘草3g,白茅根15g,番泻叶2g(后下)。
7剂。
7天后,大便2天1次,一切正常。
复诊时,颜面鼻梁青筋变淡,口唇清爽无黏腻之物,口无秽浊之气味,脉细数,舌红苔薄白。
宜养胃阴、清脾火,以善后调治。
药用:芦根15g,荸荠7g,鲜竹叶1把(小区竹林有采约30g),胖大海5g,梨半只(约50g,去心、取肉及皮),生甘草5g,番泻叶5片(1~2g),1次/日,水煎代饮,15剂。
嘱其除喝汤外,荸荠、梨、胖大海均可食用。
学生在临床上当今小儿疳证很少见到,今老师所说的“疳火”是否为小儿疳证中一种,因为现在多为独生子女,小儿营养丰富,生活优裕,很少见到疳证一类虚损羸弱的儿科病证,请释疑解惑。
老师确实如过去物质匮乏、营养不良的疳证少见了,但脾胃负担过重,营养过剩,造成的疳证却增多了,这是一个当今儿科疳证中的新课题,值得引起我们关注,并加以研究和提出新的治疗方法。
所谓疳证,是指小儿脾胃虚损运化失职,以致气液耗损,出现一系列虚中夹实之象。
这种病变有两种临床表现,一是以虚损羸弱为主的疳证,即传统所见到的疳证,也是过去我们所见到的一类疳证;二是当今饮食不节,或营养过剩,脾胃不胜负担,造成脾虚失运,胃肠积滞,湿热内生,脾胃阴伤,虚火兼夹实火,虚实夹杂,火邪内炽,故为虚中夹实之疳证。
因此,当今我们看到的疳证常夹内火,这种内火,非单纯的虚火,也常伴随着湿热蕴结日久化火的实火,本案小孩的病证就由此进行命名,即疳火证,其临床特点:一是便结不下,二是内火炽盛。
儿童疳证中医中药

儿童疳证中医中药疳证是指小儿脾胃受伤,运化失健,气液耗损,导致全身虚弱赢瘦的慢性病证。
与西医的营养不良症相类似。
儿童疳证的诊断要点多发生在3岁以内的婴幼儿,有长期喂养不当、饮食失调及疾病的影响。
临床上以形体消瘦,肌肉松弛,面色无华,头发干枯,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腹部胀大,青筋显露或腹凹如舟,饮食异常为主要表现。
患儿虽有消瘦等症状,但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如先天畸形的兔唇、狼咽,以及寄生虫病、肺痨及其他慢性疾病引起的消瘦,均不属疳证范畴。
儿童疳证的辨证分析本证主要病因是由于饮食不节,脾胃受伤,运化失职,或喂养不当,营养失调,生化乏源,或久呕久泻,或病后失调,均可使脾胃受损,气血津液耗伤,不能濡养脏腑、肌肉、四肢百骸,渐至形体赢瘦而成疳证。
疳证虽为脾胃病,但病久气血虚衰,诸脏失养,必累及其他脏腑,而出现各种兼证。
辨证首要辨明虚实。
一般而言,病初起大多偏实,中期虚实互见,晚期属虚为主。
总的治疗原则,以顾护脾胃为本。
实证者,应着重消积,然后理脾;虚实并见者,可攻补兼施;倘虚象毕现者,应着重补脾益气。
儿童疳证的辨证论治积滞伤脾【证见】面黄肌瘦,毛发稀疏,烦躁口渴,乳食减少,或多吃善饥,或食则呕吐,腹满拒按,大便干结,或溏泄臭秽,小便黄浊,或午后潮热。
舌苔厚腻,脉象滑数,指纹紫滞。
【治法】消积理脾。
【方药】1.主方消疳理脾汤(吴谦《医宗金鉴》)加减处方:神曲6克,麦芽12克,槟榔10克,陈皮3克,独脚金12克,山楂10克,鸡内金6克,胡黄连6克,使君子10克,甘草3克。
水煎服,每日l剂。
若积滞甚者,加三棱6克、莪术6克。
若积滞化热者,加黄连6克。
脾虚者,加党参12克,白术10克。
2.中成药(1)肥儿丸,口服,每次1~2丸,每日1~2次。
3岁以内小儿酌减。
空腹服。
(2)消积健儿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2次。
(3)保儿安冲剂,冲服,每次5—10克,每日2次。
3岁以内小儿酌减。
3.单方验方(1)疳积散(江育仁等《中医儿科学》)处方:鸡内金30克,神曲、麦芽、山楂各100克,研成细末。
小儿疾病-疳证2

(二)兼证 1.眼疳 证候 两目干涩,畏光羞明,眼角赤烂,甚 则黑睛混浊,白翳遮睛或有夜盲等。
本证以形体消瘦,两目干涩,畏光羞明 为特征。
辨证 肝开窍于目,脾病及肝,肝之阴血 不足,不能上荣于目,故两目干涩,畏光羞 明,目睛失泽,黑睛混浊,白睛生翳,夜晚 视物不清;肝阴不足,肝火上炎,故眼角赤 烂。
口渴多饮,肌肤干燥,加玉竹、石斛、天花粉滋 阴养胃;
腹部青筋显露,胁下痞块,加丹参、郁金、穿山 甲活血散结;
嗜食异物,揉眉擦眼,或吮指磨牙,大便下虫, 加苦楝皮、雷丸、使君子、榧子杀虫消积。
3.干疳 证候 形体极度消瘦,皮肤干瘪起皱,貌似老 人,毛发干枯,面白无华,精神萎靡,啼哭无力, 腹凹如舟,杳不思食,大便稀溏或便秘,舌质淡 嫩,苔少,脉细弱。
搽患处。
3.疳肿胀 证候 足踝浮肿,甚或波及全身浮肿,按之 凹陷,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四肢欠温,小便 不利,舌淡嫩,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本证以形体消瘦,面色无华,肢体浮肿, 按之凹陷难起为特征。
辨证 疳证日久,脾气虚弱,中阳不振, 水湿不运,泛溢肌肤,则足踝或全身浮肿, 按之凹陷难起,小便短少;脾虚失运,气血 不充,则面色无华,全身乏力。舌淡嫩,苔 薄白,脉沉迟无力均为脾虚气弱之象。
治法 消积理脾。
主方 肥儿丸加减。
常用药 人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 神曲、山楂、麦芽、鸡内金消食化滞; 大腹皮、槟榔理气消积; 黄连、胡黄连清心平肝,退热除烦; 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
腹胀明显,加枳实、木香理气宽中;
大便秘结,加火麻仁、郁李仁润肠通便;
烦躁不安,揉眉挖鼻,加栀子、莲子心清热除烦;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疳证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疳证疳证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多见于1-5岁的儿童。
它主要表现为形体消瘦、饮食异常、面色无华等症状,严重影响着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
本文将为读者提供一份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以帮助医生和家长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疳证。
疳证的诊断主要依据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
患儿多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形体消瘦、面色无华、头发干枯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贫血、营养不良、消化不良性腹泻等。
辅助检查可发现血常规、微量元素、肝功能等异常。
中医治疗疳证多采用综合治疗手段,包括饮食调理、药物治疗和针灸治疗。
饮食方面,应遵循“三餐定时定量,荤素搭配,营养均衡”的原则,适当增加蛋白质、脂肪和糖的摄入。
药物治疗方面,可根据患儿的证候选用健脾开胃、消食化积、养血补气等中药方剂。
针灸治疗则可选用足三里、中脘、脾俞等穴位进行针刺或艾灸。
对于疳证患儿,西医治疗主要针对病因和并发症。
对于感染性疳证,可使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对于营养不良和贫血,可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
预防疳证的关键在于合理的饮食和营养均衡。
家长应孩子的饮食,避免过度喂养和偏食。
适当的户外活动和心情舒畅也有助于预防疳证的发生。
疳证在基层医疗单位和综合医院中均有应用。
在基层医疗单位,可通过定期开设健康讲座和义诊,提高家长对疳证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早期发现并干预疳证。
在综合医院,儿科医生应加强对疳证的诊疗,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迅速有效地改善患儿的症状和体征,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疳证是一种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的疾病。
通过中医和西医的综合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患儿的症状和体征,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家长和医生应孩子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早期发现并干预疳证,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本指南旨在为医生和家长提供一份实用的疳证诊疗指南,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概述小儿汗证是指小儿在安静状态下,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至大汗淋漓的一种病症。
中医认为,小儿汗证多由体质虚弱、营卫不固、阴虚内热等多种原因引起。
【儿科专家门诊知识】疳积证治

【儿科专家门诊知识】疳积证治小儿疳积是婴幼儿时期多发的一种消化功能障碍,营养紊乱的慢性疾患。
疳与积本是两个概念,由于“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疳是积发展的必然趋势,故临床多概称疳积,有人又称为“疳积综合征”。
它包括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及多种维生素缺乏症等。
造成本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断乳之后,杂食并进,摄获失调,或误食虫卵,或继发于他病之后,阴液内耗,脾胃运化失司所致。
其临床多表现为身体羸瘦,慢性病容及消化不良等。
治疗本病有消积化滞、益气健脾、清热除蒸、活血化瘀、消疳理脾等法,因其寒热交织,虚实夹杂,必须辨证求因,从因论治。
兹将业师治疗经验简述如下。
一、消积导滞,时时注意疏解理气。
疳积初起阶段,多为实证。
主要表现为厌食纳呆,五心烦热,两颧发赤,便秘溲赤,或大便酸臭,小便如泔,舌苔剥离,状如地图。
此类病儿大都为饮食不节,寒温失调,伤及脾胃所致。
正如《内经》所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治积之法,古有“伤之轻者保和丸,伤之重者木香导滞丸”之训,以消积化滞为治。
然而积之形成,除饮食内伤之外,每多兼有卫外不固,寒凉所伤之诱,即或先伤于食,或先感于寒,两者往往互为因果而发病。
因此,业师在临床治疗中,对此类病儿多以消积化滞,配予疏解理气之味。
比如用木香导滞丸时,多配苏梗叶以理气散寒;用保和丸时,多配藿香以芳香疏解。
疳积初期,以厌食、纳呆、消瘦、腹胀为主症的病儿,业师多宗保和丸化裁。
通常用方:广藿香、川厚朴、半夏、陈皮、连翘、六曲、云苓、枳壳、莱菔子。
若五心烦热,两颧发赤者,加银柴胡、胡黄连、地骨皮以清热除蒸;舌苔剥落,状如地图者,加石斛、麦冬以甘润养阴;呕吐者,加吴萸、生姜以温中散寒(或单以生姜汁温服);腹泻者,去莱菔子、连翘,加葛根、山楂炭,一则升发阳明之胃气,二则取其止泻寓消之意;便秘不畅者,加芦荟以清热导滞,《本草求真》指出:“芦荟一药,功专杀虫除疳,安心明目,最为小儿惊痫疳积上品”。
二、消积化滞不应,需兼以益气健脾。
中医巧治小儿疳积

中医巧治小儿疳积小儿疳积,医学上叫“慢性营养障碍性疾病”。
患儿面黄肌瘦,精神痿靡,饮食不佳,腹胀,大便拉稀而酸臭异常。
常见于1-3岁的儿童。
据有关资料表明,虽然卫生条件和经济条件不断改善,但由于独生子女在家长的溺爱中,进食随意性很大,常因急性消化不良而转为慢性营养障碍,故小儿疳积症并不少见。
中医在小儿疳积的治疗方面有着相当的优势,下面介绍几种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以供参考。
刮痧疗法(1)选穴脾俞、胃俞、中脘、天枢、章门、气海、足三里、鱼际、四缝。
(见图8-2-1、图8-2-2、图8-2-3、图8-2-4、图8-2-5、图8-2-6)(2)定位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在背部,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
旁开1.5寸。
中皖: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天枢: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向左右三指宽处。
章门:在侧腹部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缘。
气海:仰卧位。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1.5寸。
足三里: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鱼际:在手拇指本节(第一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四缝:在手掌面,除拇指外,食、中、无名、小指四指中节缝纹的中央。
(3)刮拭顺序先刮背部脾俞至胃俞,再刮腹胁部中脘、章门、天枢、气海,然后放痧鱼际、四缝,最后刮足三里。
(4)刮拭方法补泻兼施。
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
先刮拭背部脾俞至胃俞穴,宜用刮板角部从上向下刮拭,应一次到位,中间不要停顿,出痧为度。
刮拭腹部正中线,从中脘穴向下刮至气海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为度。
再分别刮拭腹部章门、天枢穴,30次,不宜过重,出痧为度。
鱼际、四缝放痧,针刺前先推按被刺部位,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经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中三指夹紧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1~2分深,随即将针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
最后刮下肢外侧足三里穴,由上至下,中问不宜停顿,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