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234井钻井液工艺技术

肯234井钻井液工艺技术

邓小刚1庄立新2黄来根3

(1西南石油学院,四川南充;2中油钻井液有限责任公司,北京;3华北石油管理局第二钻井工程公司,河北任丘)

摘要西哈萨克斯坦滨里海盆地东缘肯基亚克构造带的肯基亚克油田.田地质情况极为复杂.喷、漏、塌、卡等复杂事故频繁发生,钻井的成功率极低。完全采用中国钻井浓工艺技术的肯234井.针对地层特点.选用两性离子聚合物(磺化)钴井液体系及配套技术,克服了太尺寸井跟大段泥岩的造浆、井壁稳定、高密度盐水钻井液的流变性控制、涓喷同层的压力控制等复杂问题.使该井在施工期间,井壁稳定、起下钻井眼畅通,垒井事故、复杂时效均为零。通过该井的施工,初步建立了肯基亚克油田的钻井液技术方集.并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

美键词:两性离子聚合物钻井液井眼稳定井漏井喷盐水钻井液高密度流变性肯基亚克

肯基亚克油田位于西哈萨克斯坦滨里海盆地东缘肯基亚克构造带上,区域构造属于乌拉尔一恩巴盐丘构造带,是典型的以下二叠系孔谷阶(Ptx)组盐丘为核心的穹隆短轴背斜。该油田盐下油藏已勘探30年,共完钻42口探井,在这期间因地层条件的复杂性和钻井技术的局限性,喷、漏、塌、卡等复杂事故频繁发生,平均钻井周期长达26个月,除3口井转交采油部门外,其余39口井都由于工程技术和地质原因而报废。肯234井是中哈长城钻井公司在该油田施工的第一VI井,完钻井深为4500m,实际钻井周期为lO.8钻机台月,平均钻速为0.99m/h,在钻井施工期间起下钻畅通,全井安全无事故。

井身结构及地质特点

1.井身结构

∞722mm导管埋深为5m;用9660.4mm钻头钻至井深650m,下入∞508.4rilm套管至井深646.05m;用∞444.5mrn钻头钻至井深2373m,下人p339.7mm套管至井深2372.3m;用p311.2mm钻头钻至井深3730m,下人口244.5mm套管至井深37】9.0“;用9215.9mm钻头钻至井深4500123.,下人p168.3mm和∞139.7mm油层套管至井深4497.18m。

2.地质特点

肯基亚克盐下油田在泥盆系的基底上沉积了4000~4500133厚的占生代和中生代地层,地层序列为第四系、白垩系、侏罗系、三叠系、二叠系和石碳系储油层。肯234井石碳系油藏埋深为4300~4500in左右,岩性主要为泥岩、砂岩、石膏、盐岩、石灰岩和自云岩。上部中生界地层是成岩性羞、胶结强度低的砂泥岩互层,中部的上二叠系软泥岩、泥板岩水化能力强,复杂情况主要为上部易漏、中部易塌。下二叠系孔谷组主要为石膏层、盐岩层,易缩径和甥性流动,而上、下二叠系地层结台部的泥岩,往往因盐层溶解失去依托而坍塌,对钻井威胁极大。下二叠系和石碳系为高压油气层、溢漏同层,钻井液密度安全窗口小,石碳系油层压力系数为l_86,而邻井实钻资料表明钻井液密度在2.04g/cm3左右时可能出现井漏,油层压力与漏失压力的接近极易造成严重井漏和先漏后喷事故的发生,严重危及钻井安全。

钻井液工艺对策

从肯基亚克油田26El完成井的统计数据看,钻井事故最少为1次.最多为16次,总事故次数达96次,平均每口井3.7次,其中卡钻占事故总数的30%。由此可见,事故复杂的高发性是制约该油田钻井施工的主要难题。钻井液工艺应针对复杂地层特点,以减少井下事故复杂为中心来制定。

1,主要技术难点

①解决上二叠系井壁坍塌及下二叠系盐膏层缩径的井壁失稳问题,减少井下复杂情况,确保安全钻井作业。②解决在石碳系和二叠系高压油气层、漏喷同层的压力控制及高密度钻井液的防漏问题。③高密度(饱和)盐水钻井液的性能优化及调控,包括流变性、润滑性、热稳定性、防塌抑制能力、封堵能力及抗盐、钙污染能力。

2.技术思路

根据肯基亚克盐下油藏的地质特点,要求选用的钻井液体系必须具有:①良好的抑制性和控制地层造浆的能力;②强的抗盐、钙污染能力;③良好的润滑防卡能力;④高密度、高矿化度条件下优异的流钻井囊与完井液?2003卑弟20毫第3期?41?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