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教学案

合集下载

“电化学基础与应用”教案

“电化学基础与应用”教案

“电化学基础与应用”教案课程名称:电化学基础与应用一、课程目标1.理解电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电池反应、电解反应、电化学能转换等。

2.掌握电化学实验技能,包括电极材料的制备、电池性能测试、电化学测量等。

3.能够应用电化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能源储存与转化、环境保护、材料科学等。

二、课程内容第一章:电化学基础知识1.电化学发展史与基本概念2.电解质溶液的性质与离子导电3.电解与电池反应的基本原理第二章:电极材料与电池反应1.电极材料的性能与选择2.电池反应动力学与反应速率3.电池反应的能量转换效率第三章:电化学能转换与储存1.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工作原理2.电池能量储存与释放的机制3.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等实例第四章:电化学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1.电化学方法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2.电化学在空气净化与保护中的作用3.电化学传感器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第五章:电化学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1.电化学方法制备新材料2.电化学腐蚀与防护技术3.电化学在表面处理与涂层制备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通过讲解、演示、讨论等方式,使学生理解电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实验教学:进行电化学实验操作,包括电极材料的制备、电池性能测试、电化学测量等,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3.问题解决: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使学生能够应用电化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交流思想和观点,提高其协作能力。

5.网络教学:利用网络平台,提供课程资料、实验指导、在线答疑等资源,方便学生学习和交流。

四、考核方式1.课堂表现: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参与程度等进行评价。

2.实验报告: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的撰写质量进行评价。

3.期末考试:进行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电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高中化学电化教学设计教案

高中化学电化教学设计教案

高中化学电化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设计:电化学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电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电化学中的基本方程和计算方法;
3.能够分析电化学中的相关实验数据。

二、教学内容:
1.电化学基本概念
2.电化学基本方程
3.电化学实验
三、教学步骤:
1.引入:通过实验示范和实例引入电化学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解:介绍电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程,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框架;
3.示范:进行一些电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
4.实践:布置相关的实验报告和计算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梳理思维逻辑,巩固学习成果。

四、教学方法:
1.示范教学:通过教师示范实验操作和计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电化学的基本概念;
2.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3.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增加学生对电化学的理解和认识。

五、教学评价:
1.课堂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分析实验数据并提出结论;
3.小测验:定期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电化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
1.教材:高中化学教材;
2.实验器材:电化学实验所需器材;
3.课件:电化学相关的课件资料。

七、教学反思:
1.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2.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3.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是一份高中化学电化教学设计教案范本,仅供参考。

大学电化学教案设计模板

大学电化学教案设计模板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电化学基本概念;2. 电化学原理;3. 电化学应用。

教学难点:1. 电化学原理的理解;2. 电化学实验操作。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电化学的基本概念,如氧化还原反应、电极、电解质等;2.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对电化学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1. 电化学基本概念:- 氧化还原反应: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包括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等;- 电极:介绍电极的种类、作用和分类;- 电解质:介绍电解质的性质、分类和导电原理。

2. 电化学原理:- 介绍电化学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原电池、电解池等;- 介绍电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介绍电化学势、电极电势、电池电动势等概念。

3. 电化学应用:- 介绍电化学在能源、材料、环境等领域的应用;- 举例说明电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电池、电解、电镀等。

三、实验操作1. 介绍电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2. 指导学生进行电化学实验,如原电池、电解池等实验;3. 分析实验数据,验证电化学原理。

四、课堂小结1. 总结电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2. 强调电化学在科学研究和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3. 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深入了解电化学。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查阅资料,了解电化学在某一领域的应用。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 针对教学难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实例分析、实验演示等,帮助学生理解电化学原理;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4.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电化学教学设计一等奖

电化学教学设计一等奖

电化学教学设计一等奖一. 引言电化学作为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旨在研究电子与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化学反应中的电荷转移过程。

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电化学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如能源领域、环境监测、药物研究等。

因此,电化学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介绍一种获得电化学教学设计一等奖的教学方案,该方案将重点放在实践操作和科学探究上,以激发学生对电化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实验能力。

二. 目标与实施步骤2.1 教学目标通过该教学设计,旨在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对电化学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2.2 实施步骤步骤1:简要介绍电化学基本概念和应用领域,激发学生对电化学的兴趣,并解释教学目标。

步骤2:进行小组分组,每个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

每个小组成员在小组内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小组长、实验操作员、数据记录员等。

步骤3:将小组分配到不同的实验室,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基础知识,设计一系列的电化学实验。

例如,测量电极电位、构建电化学电池、测量电导率等。

步骤4: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进行科学探究。

教师可以提供背景知识和相关文献,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研究电化学现象。

步骤5:每个小组完成实验后,学生需要交流实验结果,并在班级内分享实验心得和问题。

这将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步骤6:在课堂上进行总结和讨论,与学生一起回顾整个实验过程,强调实验设计和操作中的关键问题,并展示和讨论实验结果。

通过课堂讨论,帮助学生建立深入的概念,并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 教学评估与反馈为了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改进教学,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评估方法:3.1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需要撰写详细的实验报告,说明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第十五章 电化学教案

第十五章 电化学教案

第十五章电化学教案一、教学内容与目标本章主要介绍电化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知识,包括电解池和电动势的概念、电解过程、电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消耗性电池和储存性电池等。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应能够理解电化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电解池和电化学方程式的表达方式,了解电池的分类及其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1. 电解池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2. 电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和意义。

3. 消耗性电池和储存性电池的特点及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与电化学相关的现象,如电池的使用、电解水制氢等。

通过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本章内容。

2. 电解池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电解池是指进行电解反应的装置,由电解槽和电解质溶液组成。

引导学生了解电解池的构成要素,包括阳极、阴极和电解质溶液。

3. 电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和意义介绍电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包括氧化半反应和还原半反应的写法。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方程式中物质的电荷、质量以及摩尔数之间的关系。

4. 电解过程详细介绍电解过程的原理和条件。

引导学生了解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在电场作用下的运动规律,了解导电性质和浓度对电流的影响。

5. 消耗性电池介绍消耗性电池的特点及其应用。

引导学生了解最常见的消耗性电池——原电池,如干电池的组成、工作原理和使用注意事项。

6. 储存性电池介绍储存性电池的特点及其应用。

引导学生了解可充电电池(二次电池)的原理和使用场景,如铅蓄电池和锂离子电池。

7. 总结与拓展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电化学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如蓄电池的应用、电解水制氢的原理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的教学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如讲解、示范、实验观察和讨论等。

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理解基本理论和实验操作,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对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小组讨论和实验报告等形式的评价,检验学生对电化学基础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化学电化学反应教学教案

化学电化学反应教学教案
作业:布置相关电化学反应的习题,要求学生完成并提交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结果和结论
批改:认真批改作业和实验报告,记录学生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反馈:根据批改情况,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电化学反应的知识和技能
考试和测验:通过考试和测验,评估学生对电化学反应的掌 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案例分析:对所选案例进行深入分 析,探讨电化学反应在其中的作用 和应用原理。
案例总结:总结案例中的电化学反 应应用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 如何在生活中运用电化学反应知识。
教学评价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估学生对电化学反 应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 在课堂上的表现,评 估学生对电化学反应 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内容
电化学反应的定义和原理
电化学反应是涉及电子转移的氧化还原反应 原理包括法拉第定律和能斯特方程 定义了电极电势和氧化还原反应的能量变化 原理用于解释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电化学现象
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和电极反应
电解池的工作原理:电解池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通过外加电源使电解质溶液中的阴 阳离子分别在两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定义:通过考试和测验评估学生对电化学反应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目的:了解学生对电化学反应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的掌握情况,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
方法:采用多种形式,如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实验操作等,全面评估学生的表现。
反馈:根据考试和测验结果,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电化学反应 知识和应用能力。
掌握电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了解常见电化学反应的类型及其特点 理解电化学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掌握电化学反应的能量转化和物质转化

大学电化学教案设计

大学电化学教案设计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电化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1. 电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

2. 电化学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难点:1. 电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 电化学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教学内容:一、电化学基本概念1. 电化学的定义及发展简史2. 电化学中的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反应、电极、电解质、电池等3. 电化学中的基本定律:法拉第定律、欧姆定律等二、电化学基本原理1. 电池的工作原理2. 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迁移3. 电极反应及其影响因素4. 电化学势和电极电势三、电化学实验操作技能1. 电池的制作与测试2. 电解质溶液的配制与测试3. 电极反应的观察与测量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引入电化学的概念。

2. 提问:什么是电化学?电化学有哪些应用?二、新课讲解1. 讲解电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

2. 通过实例讲解电池的工作原理、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迁移、电极反应及其影响因素、电化学势和电极电势。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讨论,解答以下问题:a. 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b. 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迁移有何特点?c. 影响电极反应的因素有哪些?d. 如何计算电极电势?四、总结与布置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作业: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完成课后习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提问学生掌握情况。

2. 引导学生思考电化学实验操作的重要性。

二、电化学实验操作技能讲解1. 讲解电池的制作与测试、电解质溶液的配制与测试、电极反应的观察与测量等实验操作技能。

2. 通过视频或实物展示实验操作步骤,让学生了解实验操作的要点。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电化学教案

电化学教案

电化学教案电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电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关键术语。

2. 理解电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3. 能够进行电化学实验,并正确处理实验数据。

4. 能够运用电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电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关键术语。

2. 电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3.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课时:电位的测量和电节的构成1. 电位的概念和计量单位。

2. 电极的分类和构成要素。

3. 电节电位的测量方法和步骤。

第二课时:电池的电动势和工作原理1. 电池的概念和分类。

2. 电池的电动势和标准电动势。

3. 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第三课时:电解池和溶液电导性1. 电解池的构成和工作原理。

2. 电解池中的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3. 溶液电导性的测量和影响因素。

第四课时:电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和应用1. 电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电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方程式。

3. 电化学反应在工业和生活中的应用。

第五课时:电解和电镀1. 电解的概念和过程。

2. 电解池中的正、负极反应。

3. 电镀的原理和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介绍电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法:进行电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讨论法:开展小组讨论,加深学生对电化学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媒体和工具:1. 电化学实验装置:包括电位计、电解池、电池等。

2. 多媒体教学:使用投影仪、电脑等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六、课堂评价与作业:课堂评价:1. 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分析能力。

3. 对电化学原理和应用的理解程度。

作业:1. 阅读相关教科书和参考资料,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2. 完成相关练习题和实验报告。

3. 提出对电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思考。

七、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到。

2.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否适当。

3. 学生对电化学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如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伊宁县二中高三化学一轮复习资料电化学原理1---原电池主备人:林晓红备课时间:上课时间:复习目标:1、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即原电池原理2、能书写电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电极反应式)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原电池装置复习难重点:原电池原理,能书写电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复习课时:两课时基础知识预备:1、原电池是将转化为的装置。

其本质是原理的应用。

2、判断下列装置为原电池的是:镁铜2 4稀H2SO4 稀H2SO4AB CA稀H2SO4 稀H2SO4 稀H2SO4 NaOH溶液E F G小结:构成原电池的4个条件是: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出上图中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找规律,小结:①负极产生阳离子或消耗阴离子,正极〈〉产生阴离子或消耗阳离子②观察电极,看负极是否参加电极反应,注意负极产生的阳离子能否与电解质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

③注意溶液的酸碱性,适当在电极反应式两边添加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以遵循电荷守恒和质量守恒。

[自主学习]:一、盐桥在原电池工作中的应用看〈实验4-1〉,结合图4-1,阅读课本P71页有关实验论述,解决如下问题:1、图4-1和必修2的Cu-Zn原电池装置对照,实验装置有何变化?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盐桥的作用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原电池工作的原理和应用:1、工作原理〈以Cu-Zn原电池为例正极:〈〉_________电子,发生________反应。

负极:〈〉_________电子,发生________反应。

外电路2 4内电路:________向负极移动______向正极移动2、有盐桥的原电池的工作原理:Zn半电池铜半电池思考:内电路中,离子是如何移动形成闭合回路的?[练习]:依据氧化还原反应:2Ag+(aq) + Cu(s) == Cu2+(aq) + 2Ag(s)设计的原电池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1)电极X的材料是;电解质溶液Y是;(2)银电极为电池的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X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3)外电路中的电子是从电极流向电极。

三、原电池原理的应用:1、比较金属的活泼性:(活动性负极金属〉正极金属)[例]、有A、B、C、D四种金属。

将A与B用导线连结起来,浸入电解质溶液中,B不易腐蚀。

将A、D分别投入等浓度的盐酸中,D比A反应剧烈。

将铜浸入B的盐溶液里,无明显变化。

如果把铜浸入C的盐溶液里,有金属C析出。

据此判断它们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须序是()A.D>C>A>B B.D>A>B>C C.D>B>A>C D.B>A>D>C2、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形成原电池,加快了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例]、将等质量的A、B两份锌粉装入试管中,分别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同时向装A的试管中加入少量CuSO4溶液。

图表示产生氢气的体积V与时间t的关系,其中正确的是()A B C D3、试着设计一个原电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类试题主要考查原电池的概念、正负极的判断、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移动方向、外电路电子的流向、正负极上所发生反应的类型等。

【例2】铜锌原电池(如图9)工作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正极反应为:Zn—2e-=Zn2+B.电池反应为:Zn+Cu2+=Zn2+ +CuC.在外电路中,电子从正极流向负极D.盐桥中的K+移向ZnSO4溶液【分析】原电池的两极,一般是活泼的金属为负极,活泼性较弱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为正极,所以Zn是负极,故A错;电池总反应和没有形成原电池时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同,故B正确;外电路中,电子是由原电池的负极流向正极,故C错;在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故D错。

【答案】B课堂练习:一、选择题1.(2003年春季高考理综题)家用炒菜铁锅用水清洗放置后,出现红棕色的锈斑,在此变化过程中不发生的化学反应是A.4Fe(OH)2+2H2O+O2===4Fe(OH)3↓ B.2Fe+2H2O+O2===2Fe(OH)2↓C.2H2O+O2+4e-===4OH- D.Fe-3e-===Fe3+2.(2000年上海高考题)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废电池必须进行集中处理的问题被提到议事日程,其首要原因是A.利用电池外壳的金属材料B.防止电池中汞、镉和铅等重金属离子污染土壤和水源C.不使电池中渗出的电解液腐蚀其他物品D.回收其中的石墨电极3.铁棒与石墨棒用导线连接后浸入0.01 mol·L-1的食盐溶液中,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铁棒附近产生OH-B.铁棒被腐蚀C.石墨棒上放出Cl2D.石墨棒上放出O24.某原电池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Fe===3Fe2+,不能实现该反应的原电池组成是A.正极为铜,负极为铁,电解质溶液为FeCl3溶液B.正极为碳,负极为铁,电解质溶液为Fe(NO3)3溶液C.正极为铁,负极为锌,电解质溶液为Fe2(SO4)3溶液D.正极为银,负极为铁,电解质溶液为CuSO4溶液5.生物体中细胞膜内的葡萄糖,细胞膜外的富氧液体及细胞膜构成微型的生物原电池,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可能是: O2-4e-+2H2O===4OH-B.正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可能是: O2-4e-===2O2-C.负极反应主要是C6H12O6生成CO2或HCO-3D.正极反应主要是C6H12O6生成CO2或CO-236.以下现象与电化腐蚀无关的是A.黄铜(铜锌合金)制作的铜锣不易产生铜绿B.生铁比软铁芯(几乎是纯铁)容易生锈C.铁质器件附有铜质配件,在接触处易生铁锈D.银制奖牌久置后表面变暗7.锂电池是新一代的高能电池,它以质轻、能高而受到普遍重视,目前已经研制成功了多种锂电池。

某种锂电池的总反应可表示为:Li+MnO2===LiMnO2。

若该电池提供5库仑(C)电量(其他损耗忽略不计),则消耗的正极材料的质量约为(式量Li:7;MnO2:87,电子电量取1.60×10-19C)A.3.2×103 gB.7×10-4 gC.4.52×10-3 gD.4.52×10-2 g8.据报道,美国正在研究的新电池可能取代目前广泛使用的铅蓄电池,它具有容量大等优点,其电池反应为2Zn+O2===2ZnO,原料为锌粒、电解液和空气,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锌为正极,空气进入负极反应B.负极反应为Zn-2e-===Zn2+C.正极发生氧化反应D.电解液肯定不是强酸9.将两个铂电极插入KOH溶液中,向两极分别通入CH4和O2,即构成CH4燃料电池。

已知通入CH4的一极,其电极反应式是:CH4+10OH--8e-===CO-23+7H2O;通入O2的另一极,其电极反应是:O2+2H2O+4e-===4OH-,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通入CH4的电极为负极 B.正极发生氧化反应C.燃料电池工作时溶液中的阴离子向负极移动D.该电池使用一段时间后应补充KOH二、非选择题(共55分)10.(10分)如右图所示的装置,在盛有水的烧杯中,铁圈和银圈的连接处吊着一根绝缘的细丝,使之平衡。

小心地从烧杯中央滴入CuSO4溶液。

(1)片刻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指悬吊的金属圈)。

A.铁圈和银圈左右摇摆不定B.保持平衡状态不变C.铁圈向下倾斜D.银圈向下倾斜(2)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11.(10分)(2000年全国高考理综卷)熔融盐燃料电池具有高的发电效率,因而受到重视,可用Li2CO3和Na2CO3的熔融盐混合物做电解质,CO为阳极燃气,空气与CO2的混合气为阴极燃气,制得在650℃下工作的燃料电池,完成有关的电池反应式:阳极反应式:2CO+2CO-23−→−4CO2+4e-阴极反应式:总电池反应式:12.(10分)(1)今有反应2H2+O2KOH====2H2O构成了燃料电池,则负极通的应是,正极通的应是。

电极反应式为:负极,正极:。

(2)如把KOH改为稀H2SO4做电解质,则电极反应式为:负极,正极。

两电极附近溶液的pH各有何变化?(3)如把H2改为CH4、KOH做导电物质,则电极反应式为:负极,正极。

13.(12分)下表数据是在某高温下,金属镁和镍分别在氧气中进行氧化反应时,在金属表面生成氧化薄膜的实验记录:注:和均为与温度有关的常数。

请填空回答:(1)金属高温氧化腐蚀速率可以用金属氧化膜的生长速率来表示,其理由是。

(2)金属氧化膜的膜厚y跟时间t所呈现的关系是(填“直线”“抛物线”“对数”或“双曲线”):MgO氧化膜厚y属型,NiO氧化膜厚y′属型。

(3)Mg与Ni比较,哪一种金属更具有耐腐蚀性,其理由是。

14.(8分)电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教学科研等各个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电池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应用最广泛的是电化学电池。

(1)电化学电池能够把能转化为能。

电化学电池的工作原理是的迁移扩散和电化学反应。

下列属于电化学电池的有。

①蓄电池②锌锰电池③充电电池④一次性电池(2)电化学电池的组成可以表示为:(-)负极材料‖A‖正极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