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经典文本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刘俐俐教授课件)
领略文本剖析的魅力——评刘俐俐的《外国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

作者: 杨茜
作者机构: 山东师范大学
出版物刊名: 创作评谭
页码: 59-61页
主题词: 文本形式 文学研究方法 编排体例 出版发行 北京大学出版社 编著者 魔幻现实主义批评方法 竞选州长 饥饿艺术家
摘要:<正> 刘俐俐教授的《外国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是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博雅导读丛书"中的一本,已于2004年10月出版发行。
作者在书中大胆运用了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方法对国外优秀短篇小说进行了具体而细微的阐释,尽可能地把作品的真实从遮蔽状态中释放出来.其体悟深入浅出,独到而深刻,让我们在领略作品魅力的同时。
也体会到了文本剖析的快感与愉悦。
本书在编排体例上非常合理。
首先,编著者在每篇文。
第十一章--文本分析法PPT课件

7
四、 符号学方法的分析步骤
第十一章 文本分析法
第一节 文本分析法在大众传播
文本分析的理论资源来自阐释学和人 文主义,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学者就 已经开始进行文学批评,后来逐渐发展到 电影批评领域,研究目的在于发现文学作 品和电影的价值,使得其他人也能够欣赏 和理解文学作品和电影的内容。
1
第二节 文本分析法的特点
作为跟内容分析法并列的两种主要的 研究媒介内容的方法,文本分析法的优势 和缺陷都正好跟内容分析法形成对应。两 种方法各有所长,研究者应该根据具体情 况来斟酌使用合适的方法。
13
第六节 话语分析(disc“话语”(discourse,也译成“论述”) 一词来自拉丁文discurrere,本意是“来回往 复地跑”,它的名词形式是discursus,意思 是“当快要沉浸于某事物的时候,转身跑 掉”,也就是“天马行空的讨论”,中古 时期的拉丁文里,discursus也有“轨道”和 “交通”的意思。
17
4、找一则广告,试着对它进行符号学分析。 5、什么是拉康的镜像理论?试着用它来分析
一部电影。 6、戈夫曼所发展的“框架”概念是什么?它
包含哪些研究角度?当前哪些媒介研究领 域使用到了框架分析?
18
进行符号学分析时,研究者可以遵循 如下步骤: 第一,文本里都出现了哪些符号?尽可能多 地列举它们。 第二,文本里的符号如何组合在一起? 第三,文本里的符号采用了哪些手法而被联 系在一起?
文学经典与文本分析

文学经典与文本分析文学经典,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而其中的文本分析方法,更是深入剖析文学作品内涵、风格、结构等方面的有效手段。
本文将通过对文学经典与文本分析的探讨,阐述其相互之间的关联与作用。
一、文学经典的概念及意义文学经典是指那些代表一个民族或时代文化最高水平的文学作品,具有普遍的艺术性、思想性和认识性,被广泛认可并流传至今。
文学经典之所以被奉为经典,不仅是因为作品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类思考和情感体验,更是因为其通过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文学经典承载着人类思想的精髓,是人们深入了解历史、文化、人性的一个窗口。
二、文本分析方法的意义与应用文本分析是一种全面深入的文学研究方法,通过对作品中的语言、结构、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分析,揭示出作品的内在规律与主题思想。
文本分析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品味文学经典,同时也为文学研究者提供了科学、系统地研究文本的途径。
文本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分析:通过对文本中的词汇、修辞、句法等语言元素的分析,揭示出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语言艺术特点。
2. 结构分析:研究作品的整体结构、章节结构、情节安排等,揭示出作品的艺术构思和叙事方式。
3. 人物形象分析:通过对作品中人物的塑造、语言和行为的描写等方面的分析,揭示出人物的性格、命运和作品的主题。
4. 主题思想分析:探究作品所表达的核心思想、主题和情感,揭示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不同的解读角度。
三、文学经典与文本分析的关联文学经典与文本分析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文学经典是文本分析的对象,而文本分析是对文学经典进行解读和理解的工具。
通过文本分析,可以深入挖掘文学经典的内含意蕴、艺术形式和行文技巧等方面的特点,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和品味作品。
文学经典的存在也为文本分析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对象。
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分析,可以归纳总结出一系列的文学规律和创作方法,为文学研究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文本解读与文学鉴赏的方式方法ppt

(5)文体学批评(建立在语言学基础上); (6)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叙事的角度、文本 的深层结构); (7)文化学批评(从民族文化形态入手,揭 示其地域文化特征); (8)心理批评(无意识的作用、文学补偿人 类欲望、阅读时的分享); (9)新批评的细读法(中国式的细读,如穷 源溯流、比较品鉴、精细评点)。
文本解读与文学鉴赏的 方式方法
一、文本解读与文学鉴赏的含义和内容:
▲语文教学一贯以“文学作品”来培养学生 热爱祖国优美语言,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和较高的审美能力。 ▲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 文学教学被赋予了崭新的定位:“感受文 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语言与艺术技巧的 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1)功能定位:
①文体模式为写作提供编码程序; ②文体模式为阅读暗示解码方式; ③文体论阅读是信息解码的预设与向导 ④文体论阅读就是演绎思维在解读中的 运用(文体结构模式→文本携带信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文体类型:
文章因 结构形式、语言运用和表达方式 的不同 而形成不同的文体。 二分法:“韵文”如诗、词、曲、谣等;“散 文”,可分“非文学性散文”和“文学性散 文”。另有多种“边缘文体”,如骈文、赋等。 三分法:叙事文学、抒情文学、戏剧文学。 四分法: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文学作 品);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一 般文章);新闻文体、文学文体、理论文体、 应用文体(写作学分类)。
【案例3】 《理发店》(废名)
理发店的胰子沫 同宇宙不相干, 又好似鱼相忘于江湖。 匠人手下的剃刀 想起人类的理解, 画得许多痕迹。 墙上下等的无线电开了, 是灵魂之吐沫。
缺点——容易产生“误解”现象:
《文学理论Ⅱ》课件

目录 CONTENTS
• 文学理论概述 • 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 • 文学作品的解读方法 • 文学批评实践 • 文学理论的应用与影响
01
文学理论概述
文学理论的定义与目的
总结词
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的本质、特征、创作、传播和接受的系统研究,旨在揭示文学的内在规律和价值。
详细描述
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的深入探讨和思考,它不仅关注文学作品的文本本身,还关注文学与文化、社会、 历史等方面的关系。文学理论的目的在于揭示文学的本质特征,探究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以及理解 文学在人类文化和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04
文学批评实践
文本选择与背景了解
文本选择:
01
选择具有挑战性的文学作品,能够引发深 入思考和讨论。
03
02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能够反映文学 发展历程和特点。
04
背景了解:
了解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和文学流派。
05
06
了解作品的主题、风格和技巧,以及作品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文本解读与批评观点
文学理论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在未来,文学理论将继续关注新的文学现象和 文本,不断更新和发展自身的理论体系和方法
论。
文学理论将继续关注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的问题,加 强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的研究和理解。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文学理论也在 不断发展和演变,呈现出多元化、跨学科、综 合性等趋势。
人物与角色
总结词
人物是文学作品中的虚构形象,角色则是人物在特定情境中 的身份。
详细描述
人物是文学作品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语言塑造的虚构形象。 角色则是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身份和地位,能够反映社会关 系和文化背景。
刘俐俐教授简介

作者: 无[1]
作者机构: [1]不详
出版物刊名: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F2-F2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5期
主题词: 刘俐俐;常务理事;教育部
摘要:刘俐俐,女,1953年生,南开大学英才教授,博士生导师,三峡大学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刘俐俐教授是国内著名的文艺学学者.主要研究方向是文学批评理论,是小说文本分析领域开拓者和标志性专家,至今依然处于文艺学前沿,承担多项国家社科项目和教育部项目.著作和论文曾多次获省部级奖.。
《文学理论教程》课件

戏剧
以表演为主,通过对话、 动作和舞台布景来展示情 节和人物。
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与技巧
创意构思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首先需 要确定主题和情节,并构 思出主要人物和情节线索 。
叙事技巧
作家运用不同的叙事技巧 ,如倒叙、插叙、伏笔等 ,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 吸引力。
修辞手法
作家运用比喻、拟人、排 比等修辞手法来丰富语言 表现力和增强作品的艺术 效果。
古典主义文学理论
总结词
强调理性、秩序和规范,重视作品的教化功能。
详细描述
古典主义文学理论主张文学作品应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标准,强调理性、秩序和 完美,重视作品的教化和道德作用。它强调作品的结构和形式,追求作品的完 整性和统一性。
浪漫主义文学理论
总结词
强调个性和情感,重视对自然和人类心灵的探索。
详细描述
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强调个性和情感,主张文学作品应表达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感 受。它追求自由、个性和创新,反对传统束缚和规则,重视对人类心灵的探索和 表达。
现实主义文学理论
总结词
强调对现实的客观描写和反映,追求真实和细节的再现。
详细描述
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主张文学作品应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通 过对现实生活的细致描写和刻画,揭示社会和人性的真相。 它追求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注重细节描写和对人物心理 的刻画。
02
文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
语言文字
文学是由语言文字构成的,是表 达思想、情感和意义的基本工具 。
意象与象征
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象征是表达 深层含义和情感的常见手法。
文学作品的类型与风格
01
02
03
小说
以叙述为主,通过人物、 情节和环境来反映社会生 活。
《文学理论导论》课件

跨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学理论的 多元性和包容性,有助于打破 文化壁垒和偏见。
文学理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文学理论与其他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的交叉研究有助于拓展研究领域 和深化理解。
通过跨学科的方法和视角,可以更全面地揭示文学与社会、文化和心理等方面的联 系。
交叉研究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文学理论的创新发展。
。
新媒体形式如网络文学、电子书 等对传统文学理论提出了挑战, 需要重新审视文学的本质和定义
。
数字技术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更多 数据分析方法和可视化工具,有 助于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和文学现
象。
全球化与跨文化交流对文学理论的挑战
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 的交流与碰撞对文学理论提出 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需要关注跨文化语境下的文学 现象,探索文学的跨国界传播 和影响。
文学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总结词
文学理论经历了从古典到现代、再到后现代的发展历 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详细描述
古典时期的文学理论主要关注文学作品的道德教化和审 美愉悦功能,强调作品的艺术性和形式美。到了现代时 期,文学理论开始关注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心 理状态,注重作品的内在意义和象征性表达。而后现代 时期的文学理论则更加多元化,关注文本的游戏性和不 确定性,强调读者的参与和解读。随着全球化的发展, 跨文化交流和比较文学研究逐渐成为文学理论研究的重 要方向。
文化交流
探究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学交流和影响,理解其对 文学发展的意义。
跨文化比较
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探究其 共同点和差异。
世界文学
关注世界各地的文学作品,理解其多样性和共性 ,以更全面地理解文学的本质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催粮差
• 2、小说文本中成功与失败的两种情形。让 两种情形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三、脱胎于民间故事类型的人物及魅力 1、笨人形象:我们发现,这个被崔九孩雇 用的催粮差,是在中国几个民间故事模式 基础上形成的。 A、“乡下人进城”的故事模式, B、“笨拙的模仿者”的故事模式。 C、 “刻舟求剑”的故事模式。
• 2、选择《催粮差》的第二个思考,是来自 赵树理执着地继承了中国小说传统叙述模 式。他的小说一般都采用连贯叙述,全知 叙述视角,基本以情节为结构,仿佛说书 人说出来的。如果按西方叙事学的话语类 型理论划分,赵树理的小说当属于叙述性 的话语类型。
二、分析《催粮差》的结构主义总体思路 1、三合一体的模式: 可能性的实现{ 敞开一个可能性的情景 { 可能性的非实现 失败 成功
• 意识流(Sream of Consciousness )“这是威 廉· 詹姆斯(William James )在他的著作《心理 学原理》(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1890) 里所使用的一个词组,特指在一个清醒的头脑中, 源源不断地流动着的思想和意识。‘意识流’现 在表示现代小说的一种叙述方法……自20年代始, 意识流就成了文学叙述的一种模式。作家利用它 来捕捉人物的心理活动过程的范围和轨迹。在这 一过程里,人的感觉认知与意识的和半意识的思 想、回忆、期望、感情和琐碎的联想都融合在一 起”。 (《欧美文学术语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年版)
美 国 康 乃 尔 大 学 教 授 乔 纳 森 ·卡 勒 (Jonathan Cullero)在他的理论著作《当 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Literary Theor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1997年出版) 中关于文学研究两种模式的说法。
• “在文学研究中也有一个经常被忽略 的基本区别,就是两个课题的区别: 一个根据语言学的模式,认为意义就 是需要解释的东西,并且努力证明为 什么意义会成为可能。另一个与其相 反,它从形式开始,力图解释这些形 式,从而告诉我们这些形式意味着什 么”。这就是诗歌学和解释学的对比。
• 由于中国传统小说脱胎于话本而擅长于叙 述。传统小说的叙述视角基本采用第三人 称全知视角。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自 然地融合于无所不知的叙述者。这个叙事 传统滋养了古代小说家,也被现代小说家 所娴熟。白先勇既充分地继承传统叙述的 自如便捷,又富有创造性地拓展了叙述视 角,达到了传统手法与现代手法的圆融, 突出体现在三个层次叙述的递进。
• 诗歌学以已经验证的意义或者效果为 起点,研究它们是怎样取得的。 (由 果溯因) • 语言学模式认为,意义就是需要解释 的东西,并且努力证明为什么意义会 成为可能。也就是力争搞明白作品是 怎样收到现有效果的。
2文学作品是如何存在的?
此问题是如何提出来的? 韦勒克(Renz Wellek) 沃伦 (Austin Warren)《文学理论》中在 “文学作品的存在形态”一章中提出 来的。
• 2、隐喻的概念。 • 雅各布逊在《隐喻与转喻的两极》一文 中提出,在一般的语言行为中,通过话题 相似性的对话延伸,是隐喻的方式,通过 话题接近性的对话延伸,则是转喻的方式。 这两种方式总是持续地起作用。“隐喻和 转喻这两种方式彼此竞争,并且表现在任 何象征方式中,或是个人内心,或是社会 的”。(胡经之、张首映主编《西方二十 世纪文论选》第二卷“作品系统”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1页)
7何为文学经典?
• 文学经典是那些能够产生持久影响的 伟大作品。文学经典具有原创性、典 范性和历史穿透性,并且包含着巨大 的阐释空间。 • 也可概括为具有易感性、普遍性、永 恒性、正极性和给予性。
白先勇的《游园惊梦》 永远的游园与梦醒时分的痛苦
《游园惊梦》艺术效果描述
• 具有浓重感伤情绪,表达了诸如青春不再、 世事沧桑、人生如戏的感慨。也隐约地表 达了某种似乎说不清的哲思。而且因读者 阅历的不同、人生经历的不同,又各有区 别。
文学经典文本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文学经典文本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的 若干知识点
• • • • • • •
1文学研究的两种模式 2文学作品是如何存在的? 3文学经典问题域的基本问题 4文学经典重读的三个层面 5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区分 6文学作品文本分析的性质 7何为文学经典?
1 文 学 研 究 的 两 种 模 式
文学作品存在于语辞构成的多层次 结构中。这些层次依次为:
• • • • • 语辞所具有的语音和语义 句子和句子所组成的意群 已经形成的形象或者意象及其隐喻 文学作品的客体世界 “形而上性质”
3文学经典问题域的基本问题
• 基本问题为:文学经典的性质、生成、流 变、拓宽、消解等。
业已达成的共识:文学经典是建构的产物 • 文学经典的建构起码需要如下六个要素: (1)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2)文学作 品的可阐释的空间;(3)意识形态和文化 权力的变动;(4)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价值 取向;(5)特定时期读者的期待视野; (6)发现人。
《游园惊梦》
重要的不是作家采用了意识流手法, 而是如何采用意识流手法。以上三个 层次交错和递进,可以看作是作家将 意识流置于了其他叙述手法的和谐使 用中。 或者说 ,叙述视角的变化,是 为了进入意识流状态。
二、中国文学的丰厚传统造就了优秀的“互文
性”小说艺术
1、互文性概念。朱力亚· 克里斯蒂娃 (Julia Kristeva )提出的互为指涉 (intertextuality )这一术语,表示任 何一部文学文本‘应和’(echo)其 他的文本,或不可避免地与其它文本 互相关联的种种方法。这些方法可以 是公开的或隐蔽的引证和引喻;较晚 的文本对较早的文本特征的同化;对 文学代码和惯例的一种共同积累的参 与等”。
互文性在这个作品文本中贯穿在全篇。 人物关系与互文性。 唱词、曲牌名பைடு நூலகம்戏剧名与互文性。 人名、物名、曲名、地名与互文性。
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通过 叙述视角的转换而进入意识流,目的 何在?引入《牡丹亭》的唱段,也是 一种互文现象,意识流与这种互文现 象有怎样的关系? 所有互文性现象中,最为核心的 互文性现象,则是的“内核”—— 《牡丹亭》中“惊梦”中的“皂罗袍” 唱段:
• 如此效果即艺术价值如何形成?理论分析 来回答这个问题。
总述 : 我采用了叙事学、 意识流和互文性的 思想及方法分析 《游园惊梦》,发 现其本质上是诗性 的,因为它采用的 是隐喻艺术构思。 隐喻艺术构思又主 要依赖于《游园惊 梦》与汤显祖的 《牡丹亭》所构成 的互文关系。
一、叙述角度的自如转换与意识流手法 三个层次的叙述, 1、叙述视角的变换与意识流手法
杜丽娘游弋了后花 园之后颇有感悟,唱的 那段“皂罗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便赏心乐事谁家院—— 是《游园惊梦》隐喻的
核心。
《游园惊梦》
互文而产生的“戏中戏”艺术效果。 以“皂罗袍”为核心,以戏中戏的形式, 让相似的情境和人物感悟内涵多次互文关 系,每形成一次互文关系,其抽象的哲理 意味就得到了一次提升,“皂罗袍”唱词 的隐喻功能就得到了一次强化。
催粮差
2、聪明人形象 • 聪明人的故事分为三个阶段展开。首先是 崔九孩先去二先生家赔礼道歉,索要催粮 票。其次,是崔九孩去红沙岭路上的形象, 第三个阶段,是到了红沙岭村以后,这部 分作家充分利用了一个场面,在场面中描 绘几个人物相互之间关系和性格。
赵树理的《催粮差》
• 今天怎样阅读赵树理的小说?
《催粮差》
一、为什么选择《催粮差》 ? 1、选择《催粮差》的第一个思考,来 自对于赵树理中短篇和长篇小说的总体把 握和不同评价。
• 短篇小说的篇幅限制无法“解决问题”, 只允许作家提出问题,这在客观上往往成 就了作家,即篇幅逼迫作家无法“解决问 题”,因而使小说更符合艺术规律。《催 粮差》就是因为只“提出问题”而没有 “解决问题”,因此更具有艺术分析的价 值而进入我们研究视野。
• 微观的“重读”:对已经被认定的某位作 家的某部作品予以阅读,即借重于既有选 集,而且有反复细细品味的意思,由此而 成为“重读”。 • 我们的文本分析即是微观层面的“重读”。
5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区分
• 存在着两种阅读。 • 审美阅读和研究目的的阅读。
• 以审美态度完成的阅读,即一般读者 的阅读,这种阅读在审美经验中产生 审美价值。 • 出于研究目的的阅读,是为了发现那 些使它成为一部艺术作品的特性和要 素,这种东西永恒地存在于作品文本 中,是具有价值的,可称之为“艺术 价值”。
4、文学经典重读的三个层面
• 宏观、中观、微观
• 宏观的“重读”:既有的文学批评观念和 批评理论,表明对优秀文学作品之与人类 意义的确认和定位,人类的文学批评行为 作为整体以及文学经典化的过程都是宏观 的“重读”;
• 中观的“重读”:各种文学史以及各 种文学选集,文学史是文学史家秉承 特定文学观念,在品评作家作品基础 上,给予其文学史的一个特定地位, 各种文学选集,亦是根据特定文学观 念与标准,经过遴选编辑成各类文学 经典选集,选集是“重读”的产物;
与此问题相关的理论资源有 : 英加登Roman · Ingarden 《对文学的艺术作 品的认识》
韦勒克(Renz Wellek) 沃伦(Austin Warren)《文学理论》
弗莱( Northrop Frye )《批评的剖析》 刘勰《文心雕龙· 知音》
• 《知音》: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 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 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述既形,则优劣 见矣。
• 1)互文营造了“戏中戏”,寓意人在戏中, 人在演戏,人生就是一场戏。 • 2)“姹紫嫣红开遍”也好,“良辰美景” 也好,“赏心乐事”也好,作为客观的存 在,都不固定地属于哪个地点,哪个时间, 哪个人家,是永远的“物自体”,以此映 照出人世的变迁和短暂。
• 3)寓意了人永远都在游园,游园是常态, 而人们又偏偏没有意识到这个玄机。游园 中偶尔惊一次梦,是对人生的一次感悟, 有感悟就有痛苦,所以,永远的游园伴随 着梦醒时分的痛苦。痛苦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