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

合集下载

文本分析七个层次

文本分析七个层次

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孙绍振许多文本分析之所以无效,原因在于,空谈分析,实际上根本没有进入分析这一层次。

分析的对象是文本的矛盾,而许多无效分析,恰恰停留在文本和外部对象的统一性上。

如认为《荷塘月色》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知识分子的苦闷,“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惟妙惟肖地反映了美好的“景色”。

这从哲学上说,是机械反映论。

就是那些注意到文本和外部对象的矛盾的分析文章,也往往把文本当做一个绝对的统一体。

如认为《再别康桥》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别绪,等等。

其实这首经典诗作表现的矛盾很明显:一方面是激动——“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一方面又是不能放歌——“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一方面是和康桥再别,一方面又是和云彩告别。

文本分析的无效之所以成为一种顽症,就是因为文本内在的矛盾成为盲点。

许多致力于文本分析的学者,满足于为复杂的文本寻找一个原因,单层次的思维模式就这样流毒天下。

这不能笼统地怪罪中学和大学教师,而应该怪罪我们这些研究理论的。

要进行具体分析,如果没有一定的方法论的自觉,则无从下手。

在面对文学经典时,这种困难就更为突出。

因为文学形象天衣无缝、水乳交融,一些在方法论上不坚定的老师,在无从下手之时,就妥协了,就不是进行分析,而是沉溺于赞叹了。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本文把可操作性和操作性的系统化作为最高目标,但愿能对把具体分析落实到文本分析的系统工程上,有所助益。

第一,艺术感觉的“还原”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不得不举一些颇有代表性的例子。

唐人贺知章的绝句《咏柳》,从写出来到如今一千多年了,仍然家喻户晓,脍炙人口。

原因何在?表面上看这是个小儿科的问题,但是,要真正把它讲清楚,不但对中学教师,而且对大学权威教授,也一点都不轻松。

有一位权威教授写了一篇《咏柳赏析》,说“碧玉妆成一树高”是“总体的印象”,“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具体”写柳丝,柳丝的“茂密”最能表现“柳树的特征”。

这就是他的第一个观点:这首诗的艺术感染力,来自表现对象的特征;用理论的语言来说,就是反映柳树的真实。

文本解读的六个层面

文本解读的六个层面

文本解读的六个层面——以《沁园春雪》为例文本解读总是走不出“循环解释”的悖论:整体的理解总是从局部开始,并综合局部的信息才能提升;可是局部的理解又必须在整体的观照下才能展开。

文本的意义就是在局部辐射与整体辏聚中生成的。

然而在教学实际中,我们在文本解读时往往固守于其中一端,而忽视了另外一端,以致产生了种种偏离文本基本意义的理解。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极端:一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拘泥于文本的局部意义,却看不到文本的整体意义,坐井观天,结果总是难以令人信服;另一种是凌空蹈虚,架空分析,偏执于文本的整体意义,却沉不到文本的局部中去,囫囵吞枣,使语文异化为“泛语文”、“非语文”。

这两种缺乏动态呼应的静态解读,都是不可取的。

文本解读应该走局部与整体“循环解释”之路。

在局部——整体关系中,没有谁是终极的局部,也没有谁是终极的整体,只有彼此的隐喻、象征、暗示、召唤等相对关系。

下面以毛泽东《沁园春雪》为例,聚焦于“风流人物”的意义,谈谈文本解读的层面问题。

一、从文本的角度看解读对于一个文本而言,如果字、词、句、段等构成单位是局部,那么文本就是整体;如果考虑到文本是在作者的情意和时代文化(包括其他文本)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那么独立的文本就是局部,而文本所属的作者情意和时代文化就是整体;如果再考虑到作者的情意也是时代文化的一种具体显现,而整个时代文化又是有历史传统的,那么相对传统而言,时代文化就是局部,而整个传统就是整体。

1.第一个层面:文字语境。

文字是表达意义的符号,也是贮存意义的基层单位。

就意义而言,文字层面即可构成小语境。

首先,从原始意义(本义)到延伸意义(比喻义与引申义),文字就形成了庞大的意义家族。

其次,文字还拥有众多的远亲近戚,既有同义、近义等关系,又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等差别。

这样,文字层面就形成了一个丰富的意义世界。

但是,丰富的字义(词义)是一把双刃剑,有时可以促进对文本的解读,有时却可以阻碍对文本的准确解读。

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

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

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分析文章结构层次,应当注意不同文体在结构上的不同特点,以及同一文体在结构上的变化。

如,分析记叙文的结构层次有以下方法:1、按时间先后划分;2、按地点的转换划分;3、按事情发展的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4、按描述内容的不同角度划分;5、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

分析说明文有以下常见的结构形式:1、并列式;2、连贯式(按时间、空间顺序);3、递进式(按逻辑顺序);4、总分式(包括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

议论文划分层次时可根据引论—本论—结论的总体结构来划分。

具体结构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逐层深入的“纵式”结构,另一类是并列展开论述的“横式”结构。

(二)准确概括段意的方法1、抓住表明文章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中心句)。

2、有些段没有中心句,就要抓住贯穿全段文章的中心意思。

概括段意的有效办法有三种:①摘句法:摘出文段的中心句。

②概括法:概括文段的主要意思。

③联合法:有些文段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要意思,就要把这些意思连接起来,概括出联合段意。

(三)中心思想的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指作者在文中表现的中心意思(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归纳中心思想要求学生能从宏观上理解和分析文章的核心。

在不同体裁的文章中,文章中心思想的表现形式是有差别的:在议论文中,中心论点是文章中心思想的集中表现;在说明文中,介绍事物的牲或所说明的事理,就是文章的主题;在记叙文中,作者通过写人、叙事、状物所表达出来的某种观点、认识或情感(包括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主要有以下方法:1、从分析标题入手。

(如《白杨礼赞》)2、从分析材料入手。

(如《孔乙己》)3、从分析首段入手。

(如《背影》)4、从分析篇末入手。

(如《故乡》)5、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句入手。

(如《白杨礼赞》)6、从概括段意和分析人物事件入手。

(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7、联系作品背景。

(如《孔乙己》)概括记叙文的中心一般规律和常用格式:①以写人为主的文章,概括中心思想时侧重抓人物形象的精神品质。

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续)

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续)

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续)作者:孙绍振来源:《语文建设》2008年第04期第四,价值的“还原”价值还原是个理论问题,但得从具体的个案讲起。

《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并不完全是吴敬梓的发明,而是他对原始真人真事改编的结果。

清朝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中有一段记载:明末高邮有袁体庵者,神医也。

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狂,笑不止。

求体庵诊之。

惊曰:“疾不可为矣!不以旬数矣!子宜亟归,迟恐不及也。

若道过镇江,必更求何氏诊之。

”遂以一书寄何。

其人到镇江而疾巳愈,以书致何,何以书示其人,曰:“某公喜极而狂。

喜则心窍开张而不可复合,非药石之所能治也。

故动以危苦之心,惧之以死,令其忧愁抑郁,则心窍闭。

至镇江当已愈矣。

”其人见之,北面再拜而去。

吁!亦神矣。

“吁!亦神矣。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啊!医术真是神极了。

”可以说这句话是这个小故事的主题:称赞袁医生医术高明。

他没有用药物从生理上治这个病人。

而是从心理方面成功地治好了他。

其全部价值在于科学的实用性,而在《儒林外史》中却变成胡屠户给范进的一记耳光,重点在于出胡屠户的洋相。

范进这个丈人本来极端藐视范进。

可一旦范进中了举人,为了治病硬着头皮打了他一个耳光,却怕得神经反常,手关节不能自由活动。

以为是天上文曲星在惩罚他,连忙讨了一张膏药贴上。

这样一改。

就把原来故事科学的、实用的理性价值转化为情感的非实用的审美价值了。

这里不存在科学的真和艺术的美统一的问题,而是真和美的错位。

如果硬要真和美完全统一,则最佳选择是把刘献廷的故事全抄进去,而那样一来,《范进中举》的喜剧美将荡然无存。

把科学的实用价值搬到艺术形象中去,不是导致美的升华,而是相反,导致美的消失。

创作就是从科学的真的价值向艺术的美的价值转化。

因为理性的科学价值在人类生活中占有优势,审美价值常常处于被压抑的地位。

正因为这样。

科学家可以在大学课堂中成批成批地培养。

而艺术家却不能。

要欣赏艺术,摆脱被动,就要善于从艺术的感觉、逻辑中还原出科学的理性,从二者的矛盾中。

文本分析的使用方法

文本分析的使用方法

文本分析的使用方法文本分析是一种利用计算机算法和技术对大量文本数据进行结构化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它可以帮助人们对海量文本数据进行快速、准确且系统化的分析,从而发现隐藏在文本背后的有用信息和洞察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文本分析的基本概念、常见方法和实施步骤,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技术。

首先,让我们介绍一下文本分析的基本概念。

文本分析主要涉及两个方面:文本预处理和文本分析技术。

文本预处理是指对原始文本数据进行清洗、去噪和标准化的过程,以减少噪音和提高分析的准确性。

一般的预处理步骤包括停用词过滤、词干提取、词向量化等。

文本分析技术包括文本分类、情感分析、主题建模和实体识别等。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不同的分析目标,比如确定文本的主题、评估情感倾向或识别特定的实体对象。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常见的文本分析方法。

首先是文本分类,也被称为文本标签化。

它是将文本分为预先定义的类别或标签的过程。

常见的文本分类方法包括朴素贝叶斯、支持向量机和深度学习模型,如卷积神经网络和循环神经网络。

这些方法根据文本的特征和上下文来确定文本所属的类别。

第二种常见的文本分析方法是情感分析,也称为情绪分析。

它旨在确定文本的情感倾向,即文本中包含的积极、消极或中性情感。

情感分析可用于社交媒体监测、品牌声誉管理和舆情分析等领域。

常用的情感分析方法包括基于词典的方法、机器学习方法和深度学习方法。

这些方法通过识别情感词汇、上下文分析和情感规则来确定文本的情感倾向。

第三种常见的文本分析方法是主题建模。

它是通过发现文本中的隐藏主题或话题来理解和概括文本的内容。

主题建模可以帮助我们识别文本中的关键话题、发现话题之间的关系以及预测未来的话题趋势。

常见的主题建模方法包括潜在语义分析(LSA)、潜在狄利克雷分配(LDA)和非负矩阵分解(NMF)。

这些方法通过对文本进行矩阵分解和概率建模来实现主题的发现和推断。

最后一种常见的文本分析方法是实体识别,也被称为命名实体识别。

文本分析法

文本分析法

方法
互文、对话理论分析 此方法起源于巴赫金,成熟于托多罗夫、克里斯特娃、热奈特等。结构主义一直视文本为相对封 闭的系统,从而忽视了现实和社会的因素,而传统批评又只看到了社会忽略了文本,各有弊端。 互文、对话理论的出现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因为文本与现实社会之间被视为是互为文本的, 是对话关系的,于是社会的因素与文本的规则都被分析到了。 文本社会学方法 这是一种综合性的分析方法,是将结构主义等形式主义的方法与社会学方法结合起来的产物,而 且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也关系密切。
方法
叙述学分析法 主要是故事分析(包括故事序列分析,故事类型分析等等),与叙述视角分析(包括叙述者的人 称、位置、可信度;叙述者的声音、叙述的速度等)。当然,叙述学也同样人物的话语分析,看 他说的话是直接引语还是间接引语,亦或是自由间接引语。因为叙述学、符号学等都是建立在语 言学基础上的,所以分析一篇小说就犹如分析一个句子,人物相当于主语,人物的行动相当于谓 语,而人物的品质则相当于定语或状语。 解构主义法 解构主义的方法,代表人物是法国人德里达和美国人德·曼。解构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从文 本的边缘进入,从而颠覆掉整个文本的通常意义。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解构主义者就 像那个颠覆了千里之堤的大蚂蚁。
方法
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从传统文学批评到现代文学批评,史称“语言学转向”,而文学批评向大众文化批评 的转向,史称“文化转向”或“意识形态转向”。文化研究是个非常复杂的话题,说来话长,不 提也罢。只说两点,首先文化研究将以往文学研究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视野大大地拓展了,以前只 研究所谓的经典文本,而文化研究则更针对当代消费社会的当下语境,将大众文化(包括电视、 广告、娱乐等等)也纳入了研究的范围。其次就是特别注重意识形态分析,葛兰西、阿尔图塞等 人的理论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如果说文化研究还有什么特点的话,那就是“左”,基本上都是 西方左派知识分子的人在搞,比如大师级的人物杰姆逊。

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

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

读《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的感悟现在有许多人觉得语文老师谁都可以当,把分析文本分析看作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分析得学生听不懂,或是毫无用处的。

现在无效分析在语文教学中经常出现,培养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刻不容缓。

读了孙绍振老师的《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之后,我觉得其中的语文思维很重要,老师们不能被文本的统一性禁锢,不能只局限在作者本人、现实环境等这些因素当中,老师们要尝试使思维变得发散、跳跃、开阔。

第一,艺术感觉的还原。

其实就是在看似统一的文本布局中找到找到语句或者是用词里的差异和矛盾。

文学作品是作家以自己的生命和生活体验为蓝本,对其进行抽象的概括和艺术加工,它看似带有生活的影子,让读者在其中找到熟悉感,但又在其中加入了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作者和读者之间有产生差异。

而我们在分析文本时,可以借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在文本中产生共鸣。

但不能脱离文本,有先入为主的想法,结合自己的体验,对文本进行还原,发现文本和现实状况之间的不同,分析不同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同?分析要在文本中进行,切记妄加揣测,把与作者或时代相关的知识过多的强加给文本,这样容易偏离中心。

学生和老师要把自己置于文本的情景中去,感受其中的画面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文本不是生活本身,否则作品就失去了思考和研究的价值了。

它是对生活的升华,和原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矛盾和差异就是我们分析的对象。

例如,《湖心亭看雪》中“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这句话中用“芥”和“粒”来形容舟和人,一般人都会把观看的视角定在远处的岸上,但实际的情况是诗人是在湖中的舟上,这就形成了矛盾。

真实的视角和描写的角度经过对比后,发现作者人虽在舟中,但心却在高处,感觉自己处在高处,这里的“高”不仅是空间意义上的高度,更是心灵和审美情趣上的高。

这时他看到西湖的美,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体会到的。

他借在湖中之感,表达人的微不足道和命运的飘摇。

第二,多种形式的比较。

对比同题材而不同形式的艺术形象的差异,正是分析的线索。

读完本文你就了解什么是文本分析

读完本文你就了解什么是文本分析

读完本文你就了解什么是文本分析文章较长,建议先收藏有时间再阅读~插播一个广告《Python网络爬虫与文本数据分析》视频课程中对本文中的绝大部分技术都有讲解~一、文本的作用文本涉及两个主体,即文本生产者和文本消费者:•文本生产者: 生成文本的主体;传递生产者想表达的内容,可能也会潜在蕴含着生产者的一些特质属性•文本消费者: 阅读文本的主体;消费者阅读这段文本时,文本又对消费者认知活动产生影响。

在大数据的今天,通过互联网超文本链接,无数的个人、团体、公司、政府等不同组织形态的主体均深深嵌入到互联网世界,在网络世界中留下了大量的文本。

社会、管理、经济、营销、金融等不同学科,均可以研究网络上海量的文本,扩宽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

下面大部分内容是从政治学和经管领域的两份文档翻译来,我觉得讲的挺明白的,其中加入了我的一些理解和扩充。

二、理解文本•text as text 原始的文本,定性的文本•textual data(text as data) 量化后的文本数据,可定量2.1 text as texttext as text 原始的文本,定性的文本文本的重点是传递着某种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形式的文本都包含可以被视为数据形式的信息。

因此,文本总是以某种方式提供信息(即使我们不了解如何操作)。

但是,言语活动的主要目标不是记录信息,而是进行交流:传达思想,指令,查询等。

我们可以记录下来并将其视为数据,但是将我们的想法或思想表达为单词和句子的目的主要是交流,而不是将我们的想法或思想记录为数据形式。

大多数数据是这样的:它表征的活动与数据本身完全不同。

例如,在经济学中,可能是我们想要刻画的经济交易(使用价值媒介交换商品或服务),而数据是以某种聚合形式对这些交易进行抽象,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交易的意义。

通过就抽象的相关特征达成共识,我们可以记录并分析人类活动,例如制造业,服务业或农业。

从通信行为中提取文本数据特征的过程遵循相同的过程,但有一个主要区别:由于原始文本可以直接通过记录的语言与我们交谈,因此文本首先不需要进行处理或抽象化待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的感悟现在有许多人觉得语文老师谁都可以当,把分析文本分析看作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分析得学生听不懂,或是毫无用处的。

现在无效分析在语文教学中经常出现,培养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刻不容缓。

读了孙绍振老师的《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之后,我觉得其中的语文思维很重要,老师们不能被文本的统一性禁锢,不能只局限在作者本人、现实环境等这些因素当中,老师们要尝试使思维变得发散、跳跃、开阔。

第一,艺术感觉的还原。

其实就是在看似统一的文本布局中找到找到语句或者是用词里的差异和矛盾。

文学作品是作家以自己的生命和生活体验为蓝本,对其进行抽象的概括和艺术加工,它看似带有生活的影子,让读者在其中找到熟悉感,但又在其中加入了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作者和读者之间有产生差异。

而我们在分析文本时,可以借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在文本中产生共鸣。

但不能脱离文本,有先入为主的想法,结合自己的体验,对文本进行还原,发现文本和现实状况之间的不同,分析不同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同?分析要在文本中进行,切记妄加揣测,把与作者或时代相关的知识过多的强加给文本,这样容易偏离中心。

学生和老师要把自己置于文本的情景中去,感受其中的画面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文本不是生活本身,否则作品就失去了思考和研究的价值了。

它是对生活的升华,和原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矛盾和差异就是我们分析的对象。

例如,《湖心亭看雪》中“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这句话中用“芥”和“粒”来形容舟和人,一般人都会把观看的视角定在远处的岸上,但实际的情况是诗人是在湖中的舟上,这就形成了矛盾。

真实的视角和描写的角度经过对比后,
发现作者人虽在舟中,但心却在高处,感觉自己处在高处,这里的“高”不仅是空间意义上的高度,更是心灵和审美情趣上的高。

这时他看到西湖的美,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体会到的。

他借在湖中之感,表达人的微不足道和命运的飘摇。

第二,多种形式的比较。

对比同题材而不同形式的艺术形象的差异,正是分析的线索。

同一主题或者题材,我们关注的不是运用了什么题材,反映的究竟是什么主题,而是在不同形式下所体现的不同侧面,这样对文本的理解比在统一性中理解的更深,更容易理解表达的本质。

一旦明白不应该那么写,就说明作者心中对表达的事物已经有了一个框架和标准,通过过程中的反复比较,文本才能更接近所要表达的目的,更加明白应该如何写。

无论是文本还是其他事物,只有经过反复比较,才能分出高低优劣,最重要的是把双方的突出特点显现出来,以便更加深入的理解文本。

课堂中老师经常会分析课文中那句话或者那个字用的好,但究竟好在哪里往往老师们解释不清,这就是缺乏理解的方法。

老师可以查找文本成形之前的的修改情况,也可以用相近的表达方式替代,仔细品位与比较,自会有所收获。

例如,《小石潭记》和《醉翁亭记》两个作品都是描写自然景观,写景表达快乐之情。

柳宗元用工笔描绘,是一个特写镜头,写水写鱼细致入微,形神兼备,使用微观视角,而欧阳修的则是简练概括,运用长镜头将朝暮之景,四时之景呈现出来,视角稍大。

为什么两人一个是工笔描绘一个是笼统概括呢?柳宗元的精微细致让我们到他一瞬超越现实的愉悦,但这种感觉很快又回到现实。

欧阳修则用简练概括传达较长时间的快乐,他对现实的超越不是景德触发而是酒的作用。

第三,情感逻辑的“还原”。

艺术作品是经过个人主观的情感和理智歪曲的,作者以此来达到自己所要的效果,为文本的内容服务,超越了科学性和理性。


性和科学传达给我们的是客观的事实,激不起更丰富的感觉和想象,就像是纪录片和电影之间的微妙差异一样。

作家把创作目的作为一个点,其他要素都围绕这个点发生变化,用不同于常规的方法呈现内容。

文学欣赏有不同尺度,不能单单只用我们熟悉的尺度去分析作家的创作。

例如,陶渊明的《饮酒》(五)中的第一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将这两句按理性逻辑还原后应该是“结庐在人境,定闻车马喧”,而作者却说“无”,这就形成了矛盾。

此句中的“无”字,不是没有,而是视若无闻,熟视无睹,是心静如水,宁静淡薄。

“无”字表达的不是客观现实,而是心灵的主观选择,是陶渊明用心中的静消除了外在的车马喧,而这一理解很难用理性去分析。

我们可以从“无”字里看出陶渊明归隐的境界,还有归隐的决心之大。

语文教师使用多种方法进行有效地分析,给学生呈现文本的独特视角,给予他们深刻的启示,让他们学会运用语文思维,尝试在文本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可以做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