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讲解——拾晓峰精编版
文本分析七个层次

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孙绍振许多文本分析之所以无效,原因在于,空谈分析,实际上根本没有进入分析这一层次。
分析的对象是文本的矛盾,而许多无效分析,恰恰停留在文本和外部对象的统一性上。
如认为《荷塘月色》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知识分子的苦闷,“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惟妙惟肖地反映了美好的“景色”。
这从哲学上说,是机械反映论。
就是那些注意到文本和外部对象的矛盾的分析文章,也往往把文本当做一个绝对的统一体。
如认为《再别康桥》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别绪,等等。
其实这首经典诗作表现的矛盾很明显:一方面是激动——“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一方面又是不能放歌——“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一方面是和康桥再别,一方面又是和云彩告别。
文本分析的无效之所以成为一种顽症,就是因为文本内在的矛盾成为盲点。
许多致力于文本分析的学者,满足于为复杂的文本寻找一个原因,单层次的思维模式就这样流毒天下。
这不能笼统地怪罪中学和大学教师,而应该怪罪我们这些研究理论的。
要进行具体分析,如果没有一定的方法论的自觉,则无从下手。
在面对文学经典时,这种困难就更为突出。
因为文学形象天衣无缝、水乳交融,一些在方法论上不坚定的老师,在无从下手之时,就妥协了,就不是进行分析,而是沉溺于赞叹了。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本文把可操作性和操作性的系统化作为最高目标,但愿能对把具体分析落实到文本分析的系统工程上,有所助益。
第一,艺术感觉的“还原”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不得不举一些颇有代表性的例子。
唐人贺知章的绝句《咏柳》,从写出来到如今一千多年了,仍然家喻户晓,脍炙人口。
原因何在?表面上看这是个小儿科的问题,但是,要真正把它讲清楚,不但对中学教师,而且对大学权威教授,也一点都不轻松。
有一位权威教授写了一篇《咏柳赏析》,说“碧玉妆成一树高”是“总体的印象”,“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具体”写柳丝,柳丝的“茂密”最能表现“柳树的特征”。
这就是他的第一个观点:这首诗的艺术感染力,来自表现对象的特征;用理论的语言来说,就是反映柳树的真实。
文本分析与解析(精选)

文本分析与解析(精选)文本分析与解析(精选)文本分析与解析是一门研究文本内容的学科,通过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从而揭示其内在的意义和结构。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文本分析与解析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大量的文本数据。
一、文本分析的基本概念文本分析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对文本进行结构化和语义化的处理,从而形成可供机器理解和应用的数据形式。
文本分析的基本步骤包括文本获取、文本预处理、特征提取、模型构建和结果评估等过程。
1. 文本获取文本获取是指从各种平台和渠道获取文本数据,包括电子邮件、社交媒体、新闻网站、博客等。
文本获取需要考虑到数据来源的可信度和数据采集的效率,以便获得高质量的文本数据。
2. 文本预处理文本预处理是指对原始文本进行清洗和标准化的过程。
它包括去除非文本内容、分词、去除停用词、词形还原、词性标注等步骤。
文本预处理的目的是提高后续处理步骤的效果,减少噪音和冗余信息的影响。
3. 特征提取特征提取是指从文本中抽取出与分析目标相关的特征。
常用的特征包括词频、词向量、主题模型等。
特征提取的目的是将文本数据转化为可供机器学习算法处理的数值形式。
4. 模型构建模型构建是指根据分析目标选择适当的机器学习算法,并进行模型的训练和优化。
常用的模型包括分类模型、聚类模型、时序模型等。
模型构建的目的是建立一个能够对文本数据进行准确分类和预测的模型。
5. 结果评估结果评估是指对模型构建的结果进行准确性和鲁棒性的评估。
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精确率、召回率、F1值等。
结果评估的目的是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并不断改进和优化模型的性能。
二、文本分析的应用领域文本分析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涵盖了自然语言处理、舆情监测、情感分析、信息检索等多个领域。
1. 自然语言处理自然语言处理是指通过计算机对人类自然语言进行理解和处理的技术。
文本分析是自然语言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应用于文本分类、命名实体识别、情感分析等任务。
论文写作中的文本分析与语义解释

论文写作中的文本分析与语义解释在论文写作中,文本分析和语义解释是至关重要的。
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文本中的含义、主题和结构。
本文将从文本分析和语义解释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本分析文本分析是对文本进行系统性分析和解读的过程。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文本总体分析在进行文本分析时,我们首先需要进行总体分析。
这包括确定文本的主题、目的和结构。
通过分析文本的标题、开头和结尾等部分,我们可以初步了解文本的大致内容和结构。
2. 文本结构分析文本结构分析是对文本中的各个部分进行分析,包括段落、句子和词语等。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段落的开头句和结尾句,来判断段落的主题和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析句子的结构和词语的用法,来揭示作者的表达意图。
3. 文本语言分析文本语言分析主要是对文本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进行分析。
我们可以注意到文本的修辞手法、词汇选择和句法结构等方面,来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意图。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析文本中的重复、隐喻和对比等修辞手法,来揭示文本的深层含义。
二、语义解释语义解释是对文本中的词语和句子的意义进行理解和解释的过程。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词汇语义解释在进行语义解释时,我们首先需要理解文本中的具体词语的意义。
这需要我们参考词典和背景知识,以了解词语的多义性和语境中的特殊意义。
通过准确理解每个词语的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整个文本的含义。
2. 句子语义解释句子语义解释是对文本中的句子进行理解和解释的过程。
我们需要分析句子中各个词语的意义和语法关系,以确定句子的基本含义。
同时,我们还需要考虑句子的语境和作者的表达意图,才能准确地解释句子的含义。
3. 上下文语义解释上下文语义解释是对文本中的句子和段落的意义进行理解和解释的过程。
我们需要将每个句子和段落的意义与文本的整体语境相结合,才能准确理解文本的含义。
同时,我们还需要考虑文本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的意图,才能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语义解释。
现代汉语语法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美国描写语言学称为“直接成分分析法” (Immediate
Constituents Analysis, 简称IC Analysis)。最早是由布 龙菲尔德
(L.Bloomfield)在《语言论》(Language)一书中提 出来的。按
照层次分析法的观点,句子不是一个简单的词的线性组 合,它是由
其次,这种分析法虽然能适用于句法,但也只适用于对单句的 分析,不适用于对复句的分析。
再次,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分析方法即使用来分析单句也有 很大的局限性。例如不能分析“这张照片放大了一点儿”的歧义。
句子的内部构造都有层次性。句子成分分析法的致命弱点—— 严重忽视句法构造的层次性——决定了它在今后的汉语语法研究 中不能再给我们提供新的积极的东西。它只能在普及性的语法教学 中还可以用。
墓室里壁画有40余幅。
说“生、死”与“前”的组合
俺兄弟生前说,别为他难受……(冯德英《迎春花》)
他死前曾对我说,要求批准他为共产党员。(李晓明、 韩安庆《平原枪声》)
他生前很痛苦。
他死前很痛苦。
崇祯的生母姓刘,生前地位很低,……(姚雪垠《李 自成》)
崇祯的生母姓刘,死前地位很低,……
听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高中语文第三册)(指她 的人生经历)
那婴儿死前动过手术。(婴儿是无所谓经历的)
替换分析(substitute analysis)
所谓替换就是在一个语言组合里,一个语言项 目替代另一个语言项目的过程。
替换的运用: (1)对语素的确定 (2)对词类的划分
a) 谦虚一点儿! 别不谦虚! 灵活一点儿! 别不灵活! 稳重一点儿! 别不稳重! 大方一点儿! 别不大方! * 聪明一点儿! * 别不聪明! * 可爱一点儿! * 别不可爱! * 愚蠢一点儿! * 别不愚蠢! * 可笑一点儿! * 别不可笑!
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续)

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续)作者:孙绍振来源:《语文建设》2008年第04期第四,价值的“还原”价值还原是个理论问题,但得从具体的个案讲起。
《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并不完全是吴敬梓的发明,而是他对原始真人真事改编的结果。
清朝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中有一段记载:明末高邮有袁体庵者,神医也。
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狂,笑不止。
求体庵诊之。
惊曰:“疾不可为矣!不以旬数矣!子宜亟归,迟恐不及也。
若道过镇江,必更求何氏诊之。
”遂以一书寄何。
其人到镇江而疾巳愈,以书致何,何以书示其人,曰:“某公喜极而狂。
喜则心窍开张而不可复合,非药石之所能治也。
故动以危苦之心,惧之以死,令其忧愁抑郁,则心窍闭。
至镇江当已愈矣。
”其人见之,北面再拜而去。
吁!亦神矣。
“吁!亦神矣。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啊!医术真是神极了。
”可以说这句话是这个小故事的主题:称赞袁医生医术高明。
他没有用药物从生理上治这个病人。
而是从心理方面成功地治好了他。
其全部价值在于科学的实用性,而在《儒林外史》中却变成胡屠户给范进的一记耳光,重点在于出胡屠户的洋相。
范进这个丈人本来极端藐视范进。
可一旦范进中了举人,为了治病硬着头皮打了他一个耳光,却怕得神经反常,手关节不能自由活动。
以为是天上文曲星在惩罚他,连忙讨了一张膏药贴上。
这样一改。
就把原来故事科学的、实用的理性价值转化为情感的非实用的审美价值了。
这里不存在科学的真和艺术的美统一的问题,而是真和美的错位。
如果硬要真和美完全统一,则最佳选择是把刘献廷的故事全抄进去,而那样一来,《范进中举》的喜剧美将荡然无存。
把科学的实用价值搬到艺术形象中去,不是导致美的升华,而是相反,导致美的消失。
创作就是从科学的真的价值向艺术的美的价值转化。
因为理性的科学价值在人类生活中占有优势,审美价值常常处于被压抑的地位。
正因为这样。
科学家可以在大学课堂中成批成批地培养。
而艺术家却不能。
要欣赏艺术,摆脱被动,就要善于从艺术的感觉、逻辑中还原出科学的理性,从二者的矛盾中。
现代汉语语法学第七章关于层次分析法及有关问题

(一)句法组合的层次性 (二)层次分析法 (三)对汉语一些特殊结构的处 理 (四)广义同构和狭义同构 (五) 对两种分析法的评论 1、中心词分析法
(1)基本原则
①句子分析就是分析一个句子(单句) 的句子成分。句子成分有六种——主语、 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②词与句子成分发生直接关系,短语 中只有联合短语和主谓短语可以直接充当 句子成分。
(2)局限性: ①层次分析法无法揭示句法结 构内部的深层语义关系。例如: 鸡不吃了 |_||_____| 主谓关系 |_||_| 状中关系 ②不易于归纳句型,对长句较 难检查出毛病。
(4)中心词分析法的局限性: ①应用范围有限。 ②忽视句法构造的层次性。 ③语义理解容易偏差 。 ④ 短语在句中的位置没有了。
一、句法组合的层次性 二、层次分析法 三、对汉语一些特殊结构的处理 四、对两种分析法的评论 1、中心词分析法 2、层次分析法
(1)优越性: ①注意到了句子构造的层次 性; ②有效地分化了歧义句; ③有一贯性。
一、现代汉语句法结构的基本类型 二、句法结构的扩展和替换 三、句法结构的层次性和层次分析法
(一)句法结构的层次性 一个句法结构是由若干个词组成 的一个序列,这个序列表面上呈线性 状态。其实,它的内部组织是有层次 性的。它是由小到大,有密到疏,有 层次地进行组合的。句法结构的这种 一层一层地组合起来的特点,就是句 法结构的层次性。
(一)句法组合的层次性 (二)层次分析法 1、什么是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就是逐层顺次找出某一语言 片断(包括短语和句子)的直接组成成分的 一种方法。又叫直接组成成分分析) 我们利用层次分析法把一个语言片段分 出许许多多的大小不同的片段,如果把一个 大片断包含的小片断叫做“成分”;小片断合 成的大片断叫做“组合”。
小学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层次化

小学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层次化作者:尹尚蕾来源:《新课程》2022年第26期一线语文教师要始终把解读文本的能力作为自己的教学核心技能。
著名特级教师、小学语文教学的新生代人物孙双金老师在谈到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就强调,“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一定要善于从多个层次逐步推进。
一、正确把握文章脉络结构,品味精妙构思文本解读,把握脉络结构和语言组织结构是首要前提,我们要善于从文本脉络着眼、从语言入手发现关键的地方,从而把握文章整体结构的特色,逐层剖析言语内在的组织架构,进而鉴赏文学作品谋篇布局的精妙。
如四年级下册的《麦哨》,课文两次写了麦哨,“‘呜卟,呜卟,呜……’,田野里,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采用前后照应的结构编排,构成形式上的对称美。
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也要采用前后照应的形式,让学生不仅体会到文本形式美,还在对麦哨声的反复吟诵中体会到麦哨本身所具有的象征含义:孩子们的欢快和童年美好的生活。
二、立足编者意图,联系时代背景,品味文本主旨小学语文的课文内容并不深奥,当对文章的脉络做到准确把握之后,就需要了解教学的重难点,在各种知识点之间该怎样取舍。
这个时候,各类参考资料的查找对于形成最基础的课文解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材背景解读学知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在教学《少年中国说》时,我们不仅要带着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中所描述的少年中国的宏伟气象与似锦前途,更要让学生明白梁启超先生当时为什么会写下这一篇文章。
于是,在老师查找了各种背景资料以后,发现梁启超先生并不仅仅是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更多的是希望自己的祖国能够在一代又一代新生力量的努力下不断强盛起来,这是一种对祖国的信心,是一份对国外鄙视祖国的强有力的反击,更是对祖国各种新生力量的号召。
全面讲解课文的写作背景后,学生理解的深度自然就得到了加强。
(二)作者生平解读每位作者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如个性、兴趣、经历等,不一样的作者写出不一样的文章。
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

读《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的感悟现在有许多人觉得语文老师谁都可以当,把分析文本分析看作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分析得学生听不懂,或是毫无用处的。
现在无效分析在语文教学中经常出现,培养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刻不容缓。
读了孙绍振老师的《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之后,我觉得其中的语文思维很重要,老师们不能被文本的统一性禁锢,不能只局限在作者本人、现实环境等这些因素当中,老师们要尝试使思维变得发散、跳跃、开阔。
第一,艺术感觉的还原。
其实就是在看似统一的文本布局中找到找到语句或者是用词里的差异和矛盾。
文学作品是作家以自己的生命和生活体验为蓝本,对其进行抽象的概括和艺术加工,它看似带有生活的影子,让读者在其中找到熟悉感,但又在其中加入了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作者和读者之间有产生差异。
而我们在分析文本时,可以借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在文本中产生共鸣。
但不能脱离文本,有先入为主的想法,结合自己的体验,对文本进行还原,发现文本和现实状况之间的不同,分析不同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同?分析要在文本中进行,切记妄加揣测,把与作者或时代相关的知识过多的强加给文本,这样容易偏离中心。
学生和老师要把自己置于文本的情景中去,感受其中的画面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文本不是生活本身,否则作品就失去了思考和研究的价值了。
它是对生活的升华,和原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矛盾和差异就是我们分析的对象。
例如,《湖心亭看雪》中“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这句话中用“芥”和“粒”来形容舟和人,一般人都会把观看的视角定在远处的岸上,但实际的情况是诗人是在湖中的舟上,这就形成了矛盾。
真实的视角和描写的角度经过对比后,发现作者人虽在舟中,但心却在高处,感觉自己处在高处,这里的“高”不仅是空间意义上的高度,更是心灵和审美情趣上的高。
这时他看到西湖的美,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体会到的。
他借在湖中之感,表达人的微不足道和命运的飘摇。
第二,多种形式的比较。
对比同题材而不同形式的艺术形象的差异,正是分析的线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的还原和比较
流单派击的添还加原大和标比题较
Your text
一切审美语境都不但形式(文本)分不 开,而且与它所属的流派分不开,与作家本 人的创作思想分不开。
比如: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与闻一多的《死水》
基本无法比较,原因在于徐志摩倾向于浪漫 主义,闻一多则深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 响。
文 本分析的七个层次 主讲:拾晓峰
论文及作者简介
• 论文题目:《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 • 作者:孙绍振 • 发表刊物:《语文建设》2008年03期 • 作者简介:孙绍振(1936-),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
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主要论文有《文学创作论》、《论变 异》、《美的结构》、《当代文学的艺术探险》、《直谏中学语文教 学》等,主编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一至六册。 • 写作背景:当下语文教学很多文本分析处于无效的状态。原因在于, 空谈分析,实际上根本没有进入分析这一层次。分析的对象是文本的 矛盾,而许多无效分析,恰恰停留在文本和外部对象的统一性上。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 第六 第七
流派的还原和比较
单单击击添添加加大大标标题题
YYoouurr tteexxtt
若上述六种分析方法全部趋同,那该如 何区分?作品分析的最终目标不是分析作品 之间的共同点,而是分析作品的特殊之处, 作品分析最忌讳将许多作品的共同点拿来冒 充。 如: 1.说《荷塘月色》是描写大革命失败后小资产 阶级的苦闷和彷徨。 2.《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3.《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对蝉声和蛙声 的不同处理
是相互了望的星星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
星星之间的轨迹 而是纵然轨迹交汇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 世
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瞬间无处寻觅 而是尚未相遇便注定无法
相聚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鱼与飞鸟的距离 一个在天 一个
却深潜水底
@点击添加文本
单多击种添形加式大比标较题
Your text
托尔斯泰在《复活》中描写聂赫留道夫到第一 次到监狱探望卡秋莎的情景时,他这样写道:
他向她问起他们的孩子,她开始感到震惊,被 唤醒的往事使她寻痛找苦分万析的分切。入但口并她非只只简有“单还对原答”一几种方法,最便捷 句,把聂赫留道的夫方当法作是寻可找利作用家创的作男过人程中,的给修了改稿他。 一个媚笑,向他要十卢布的烟酒钱以麻醉自己。 聂赫留道夫对卡秋莎的变化感到又惊又怕。 原文:喀秋莎立刻认出了聂赫留道夫并非常粗 暴的拒绝了她的求婚,并说:“我不配……”
情感逻辑的还原
TEXT TEXT
TEXT
TEXT TEXT TEXT TEXT TEXT TEXT
TEXT
Your text here
单价击值添加的还大原标题
Your text
创作就是从科学的真的价值向美的 审美的价值的转化。
比如: 1.《范进中举》胡屠夫扇范进的耳光 2.李白“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感慨 3.阿Q临死前不喊冤枉,而仍是在思考为什么 圆圈画不得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 第六 第七
价值的还原
Text 1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标题
Text 2
Text 3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历单史击的添还加原大和标比题较
Your text
艺术感知还原,逻辑还原,艺术价值还 原不过是静态的分析。“历史的还原和比较” 是拿到动态的历史的长河中去比较。
比如: 《三国演义》到《水浒传》到《金瓶梅》再 到《红楼梦》的演变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 第六 第七
多种形式比较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爱到痴迷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 而是想你痛彻心脾却只能深埋心底 @点击更换文本
单情击感添逻加辑大的标还题原
2019/6/1
单击添加标题
艺术感觉的还Yo原ur text here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 第六 第七
艺术感觉的还原
世界最远的距离不是树与树的距离 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
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树枝无法相依 而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 第六 第七
风格的还原和比较
Thank you 主讲:拾晓峰
单击添加大标题
Your text
Your text
艺术家在艺术形象中表现出来的感觉不同 于科学家所表现出来的冷酷严峻,简而言之, 艺术真实不等于科学真实。 e.g 1."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 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2.“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 却死了”
第一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