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英加登文本层次结构理论分析中国古诗

合集下载

用西方现象美学解码中国古典诗歌——以《春江花月夜》为例

用西方现象美学解码中国古典诗歌——以《春江花月夜》为例

用西方现象美学解码中国古典诗歌——以《春江花月夜》为例作者:黄蓓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20年第10期黄蓓黄蓓,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教师。

对于广大的中学生而言,中国古典诗歌是一门玄学——读不懂凝练,品不出韵味,悟不了情志。

对此,古诗教学界有诵读感悟派,强调还原场景,精读慢读多读,希冀如春雨滋润大地般,自然生发读者的鉴赏力;技术派推崇方法论,认为没有文本解读技巧的品鉴,犹如庖丁欲解牛却无利器,最终只能徘徊于对象外部。

笔者赞成技术论,但不愿囿于常规技术,譬如读题目,读诗人,读意象,读诗句,读尾联……。

如果总是那样教,必然会使诗歌教学趋于无趣,学生照样无感。

笔者认为波兰哲学家、文艺学罗曼·英伽登的现象美学分析法可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解码方式。

罗曼·英伽登在《文学的艺术作品》中提出作品的整体结构由四个异质层次组成:语音层、意义层、再现客体层和图式观相层。

这四个层面不仅能解释古典诗歌外在的含蓄跳跃和内在的血脉分明,更能推动读者由浅入深思考,有技巧步骤地解码诗歌。

本文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例,逐层实践。

一、语音层:扬抑交叠与百转千回语音层即字音和以字音为基础的高级语言构造,如语调、节奏、旋律、音力等。

“语音层”的内涵对应古典诗词,可特指诗的韵律。

《春江花月夜》的韵律节奏、感情旋律极具特色:既清新热烈,又深沉隽永,于平和中抑扬,在舒缓中起伏。

全诗共三十六句,除“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之外,平均四句换一次韵,共换九韵。

杨清良的《实用音韵一点通:帮你学习十三道辙》[1]对“合辙押韵”有分章解析,笔者归纳之后结合本诗韵脚辙得出以下结论:首韵(平,生,明)中东辙(由韵母eng、ing、ong、iong拼成的字);第二个韵脚(甸,霰,见)言前辙(由韵母an、ian、uan拼成的字);第三个韵脚(尘,轮,人)人辰辙(由韵母en、in、un拼成的字),此三辙发声都属于热烈、火爆、雄壮、激昂型,体现出花好月圆“融合”的喜悦。

《诗两首》结构分析

《诗两首》结构分析

《诗两首》结构分析
《诗两首》结构分析
【层次结构】
1、《乡愁》:
第一段:写小时候离家外出读书,小小邮票封封家书寄乡愁──思念母亲。

第二段:写长大后奔走他乡谋生,窄窄船票趟趟归路连乡愁──思念爱人。

第三段:写到后来时空隔离沟通,矮矮坟墓生死分割断乡愁──怀念母亲。

第四段:写至现在形势所迫离国,浅浅海峡台湾大陆隔乡愁──思乡思国。

2、《我爱这土地》:
第一部分(第1节):以鸟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之情。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使诗的境界更为深邃博大。

诗人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并运用一系列意象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土地”为什么是被暴风雨所打击的?“河流”何以是悲愤的?“风”又怎样会激怒?读着这些诗句,人们不能不想到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正遭受的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进行。

从格式塔整体性原则谈汉语古诗歌意象的英译——以温庭筠《商山早行》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为例

从格式塔整体性原则谈汉语古诗歌意象的英译——以温庭筠《商山早行》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为例

使英译文符合其 自身的语言特 点。 二、格式塔整体性原则
意象进行 想象与联想 ,进而真 正了解诗人欲 抒发之情 。所 以,从形式上而 言 ,汉语古 诗的意象是孤 立的 、离散 的、
格式塔 心理学又称 为完形心理学 ,是2 世纪初发源 于 块 状 的 , 体 现 了 汉 语 在 语 言形 式 上 的空 间性 特 质 。但 从 意 O 德 国的一个 现代心理 学派 。格式 塔心理学 的一个重要 原则 境上 而言 ,诗 中每一个意象 的选择和组合 都是经过诗 人慎 便是完形 原则 ,即认 为一个格 式塔就是一 个心理经验 上的 重 选 择 和 精 心 安 排 的 ,有 助 于 读 者 进 行 联 想 和 思 考 以 达 到 整体 ,这个 整体不 是个个部分 的机械相加 。整体是大 于部 与诗 人产生共 鸣的一种效果 。下面我们 以温 庭筠 的两 句名
的 这 样 一 种特 质 。
该译文在联结这六个意象时,从英文重形合这一特征 出发 ,以格式塔整体性原则为准则,运用 了各种手段将其有机 结
合 。译 者 用 了谓 语 动 词 “ rw ” “ r lf ” ,一 个 时 间状 语 从 句 “ s t e m o st oe h ta c e in cos ae et a h o n e s v r t e h t h d n ”,在 该从 旬 中有 完 整 的 主 语 、谓 语 以及 状 语 , 一个 介 词 短 语 “ n t e w o r d e O h o d b ig ”和 一个 作 后 置 定语 的过 去 分 词 短语 “ a e pvd w t r s ” 。译 者 运 用 这 些 手段 ,将 汉 语 的 六个 意 象 组 合 成 了 两 句完 整 的句 子 , 具有 明显 的 形 合特 征 。 ih f o t 下 面再 来 分 析 马 致 远 的 《 净 沙 ・ 思 》 : 天 秋

英国十四行诗与中国古诗韵律比较-2019年文档

英国十四行诗与中国古诗韵律比较-2019年文档

英国十四行诗与中国古诗韵律比较诗作为模仿的艺术,亚里士多德指出,“诗的特征便是在于用节奏、语言、音调来模仿”“也是出于我们的天性”。

他也谈到诗的起源,认为这是“出于模仿的本能,”同时,亚里士多德是用“音调感”“节奏感”来概述诗在表现上的特征。

诗歌的音调感,节奏感,主要是通过韵律表现。

英国十四行诗形式要求韵律节拍,严格押韵合辙,原本是由行吟诗人创造,以琵琶伴奏演唱.从意大利传入英国,在这块土地上茁壮成长,清芬竞吐,成为文坛的一颗奇葩。

体裁样式多种多样。

最为著名的是莎士比亚式以及斯宾塞体。

莎士比亚式:行: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韵:a b a b c d c d e f e f g g共有七个韵脚。

最后两句对仗。

如:Sonnet 18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ei/)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t/)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ei/) And summer's lease hath too short a date,(/t/)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ai:ns/)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 (/md/)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ai:ns/)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untrimm'd(/md/)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eid/)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st(/oust/)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rest in hisshade,(/eid/)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oust/)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ei/)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ei/) 格律严谨,与欧洲鸣奏曲相似,短短的十四行诗中,完成对于时间,变化,美与永恒等主题的深刻思考过程。

汉诗英译的语篇构建——《登鹳雀楼》的语篇纯理功能分析

汉诗英译的语篇构建——《登鹳雀楼》的语篇纯理功能分析
要意义 。
小 句 之 间 的 逻 辑 一 语 义 关 系 (o i — sma t ea 1gc o e ni rl— c
t n 包 括 扩 展 (x a s n ( 释 、 伸 和 增 强 ) 投 射 i) o ep n oet n 。 ] o 4

引 言

te ) h me系统和信息 中心 ( fr t n fcs 系统 , 接 i omai - ou ) n o 衔
语篇分析 , 又称语篇语言学 , 2 是 0世纪 6 O年代才逐渐
发 展 起 来 的一 门学 科 。
(o ei ) 统 以 及 逻 辑 一 语 义 (o i — sma t ea ch s n 系 o 1gc o e ni rl c —
Hal a 把纯理功能分为三种 : ld y i 语篇纯理 功能 ( e t— T xu
a Meau cin , 际 纯 理 功 能 (nepro a Meau c l tfnt ) 人 o Itresnl tfn t n 和 概 念 纯 理 功 能 (dainlMeau ci )[1 i) o Iet a o tfn t n 2 。语 o ]
接 (ojn t n 以及 词 汇 衔 接 ( xcl o ei )4 cnu c o ) i 1 i h s n [ e ac o ]
( ) 三 逻辑 一语 义 系统
语篇分析诗歌 对我们来 说也 并不 陌生 。20 0 2年 黄 国 文就用功能语篇分 析 了《 寻隐者 不遇 》 一诗 的英译 文并 证
第 1 卷 第 1期 1
20 0 9年 2月
滁 州 学 院 学 报 JU N LO H ZO NV RIY O R A F U H UU IE S C T

从英伽登文学作品结构理论中的语音层次看诗歌

从英伽登文学作品结构理论中的语音层次看诗歌

从英伽登文学作品结构理论中的语音层次看诗歌作者:王健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09期摘要: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伽登通过对老师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理论进行分析创新,确立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文学作品本体论。

作为“纯意向性客体”的文学作品被其分成四个异质的层次结构。

四个层次相互联系,产生“复调和谐”,语音层是其中最基本的层次。

关键词:现象学英伽登文本结构理论语音层诗歌中图分类号:I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098-01英伽登深入分析了胡塞尔的“意向性”问题,他通过对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理论的扬弃,确定了自己的艺术作品本体论。

在指出文学作品是“纯意向性客体”之后,英伽登揭示了文学作品的四个异质的层次结构:语音层、意义单位层、再现客体层和图式化观相层。

四个结构相互联系,构成“复调和谐”,读者通过“具体化”感受文学作品的“形而上质”。

在英伽登的《论文学作品》和《对文学的艺术作品》中使用的例证多半是以小说为例,以诗为例并不太多,所以用其理论与诗歌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是值得我们实践的。

语音层次是文学作品的最基本的层次。

在这一层次中,英伽登区分了“具体的语音材料”和“语音的典型形象”,并且认为“文学作品的语音,指的是作为典型形象的语音”,诗歌当然也是一种典型形象。

诗歌中有韵律、格律等,诗歌近似于音乐。

英伽登说:“作诗的技巧在于它能掌握语音不同的乐调属性,将它用于作品中表现纯粹的乐调美,并且把这种美当成一种艺术表现的工具,使语音的乐调属性作为一种艺术价值体现在作品整体的构建中。

”法语中音素在诗句中的巧妙运用可以产生特殊效果。

比如,[l]、[m]、[n]等音素,蕴含一种流动性,常与水发生联系。

对于语音层,我们可以以保罗·魏尔伦的诗歌为例进行分析。

以《我熟悉的梦》(Mon rêve familier)为例:这是一首十四行诗,押韵方式为ABBA、ABBA、CCD、EFE的形式,前两节为环抱韵。

从李白《静夜思》的英译看英汉语篇结构差异

从李白《静夜思》的英译看英汉语篇结构差异

从李白《静夜思》的英译看英汉语篇结构差异李 勤(扬州大学外语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9)[摘 要] 以李白的《静夜思》英译文为例,从语篇层面上探讨英语与汉语在表现形式上的本色和差异。

总的说来,在语篇上,英语具有衔接严谨、诉诸理性、语篇较长的特点;汉语则连贯紧凑、诉诸意象、语篇较短。

正因如此,英诗诗意易于明朗,汉诗诗意易于模糊。

了解两者之间的显著差异可以提高英汉互译的质量,促进英语的学习研究。

[关键词] 语篇结构; 翻译; 《静夜思》[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322(2005)0620053204收稿日期:2005204218作者简介:李勤(1966— ),女,福建南平人,讲师,主要从事英语课程教学论研究。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努力从事古典汉诗英译这一艰巨的工作,而且出了不少汉英对照版本,其中不乏佳译,足见译者的功力和所下的功夫。

然而,当我们在以中国读者的身份去读英译汉诗时,除感谢译者付出的巨大努力外,却总感到有一丝憾意:原诗中的神韵并没有完全转达出来,难以使读者达到欣赏原作时那种物我交融的陶然境界。

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古典汉诗的英译是对原诗的一种“误读”或“误释”,但却是被动的无可奈何的“误读”或“误释”。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特别是在语篇结构上存在着差异,因此,英译的汉诗在形象传意方面达不到原诗的境界,达不到原诗对读者所产生的那种效果。

语篇语言学(text linguistics )最近有了很大发展,西方学者纷纷把其理论引进翻译研究领域,这主要是因为当代语言学(尤其是语篇语言学)不再限定于研究语言本身,而是把视野扩大到语境和语言的交际功能。

例如,语篇语言学把文本视为交际活动,而不是一串串定形的文字与结构,而语用学则研究语言的使用,而不是把语言作为一个抽象的系统(Baker .1992:4—5)。

翻译工作者要研究语言,掌握语言的基本结构,明白语言如何在实际中运作,了解语言的本质及其功能,才可以系统地、有效地进行翻译研究。

《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的现象学解读——以英伽登文学作品结构层次理论为例

《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的现象学解读——以英伽登文学作品结构层次理论为例

《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的现象学解读——以英伽登文学作品结构层次理论为例摘要:英伽登在《文学的艺术作品》中将文学作品的内部结构划分出四个层次:语音层次、意义单元层次、图式化观相层次和再现的客体层次。

这一理论对文艺作品的分析和鉴赏可能产生有益的启示。

因此本文将以英伽登的文学作品结构层次理论为例,对杜甫的《题张氏隐居二首》进行语音、意义、图式和再现客体诗歌层面的解读。

关键词:语音意义图式再现客体1.语音层次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的语音造体层次是文学作品永远固定的外壳,只有通过这个外壳,才能进入到作品里面。

杜甫的《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从诗体形式上看是一首五言律诗。

五言律诗是从五言古诗中脱胎出来的新诗体,它继承了五言古诗的句有定字和隔句押韵的原则,并且借鉴了骈体文的声律和对偶原则,《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自然也不例外,例如:第一句和第二句中的“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见”和“留”就成为两句诗中的定字,并与第五、六句“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中的“劝”和“求”押韵。

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

除此之外律诗本身的“对偶原则”,也使得它的语音层次格外的丰富。

在《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中“霁潭鱣发发,春草鹿呦呦”两句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并且将对偶原则表现的淋漓尽致。

“霁潭”与“春草”,“鱣”与“鹿”,“发发”与“呦呦”对仗十分的工整,再加上平仄音的呼应,使得诗歌的语言给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

2.意义单元层次英伽登将“意义”定义为“所有与语词发音有联系并且和它一起创造了‘语词’的东西”。

1这一层次是建立在语音层的基础之上,并且在文学作品中这一层次主要是由词句的意义的构成。

单个语音及其具体的语音材料构成词语,若干词语的意义构成句子,若干句子的意义再构成句群,最终形成作品的整体意义。

在《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中,每句诗都由五个字组成,句式简短但意义悠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英加登“文本层次结构理论”分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首先,从语音层面来看。

一则整首诗作读来朗朗上口,除最后一句为三三隔开外,之前全部为两两隔开,停顿明显,节奏感很强。

二则在押韵方面,通篇押一韵,且相当整齐:鸦、家、马、下、涯。

三则在平仄方面,声调和谐,与节奏相结合,音乐感很强,故可以谱曲演唱。

其次,从意义单元来讲。

马致远的这首《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

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

藤缠树,树上落鸦。

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

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

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

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

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

第三,从轮廓化的图像层来讲。

黄昏时分,苍茫的天底下,几只乌鸦正在围着缠绕着枯藤的老树寻觅着栖身之所,依傍着小桥和流水居住的人家,此时也升腾起袅袅炊烟,漂泊天涯的游子,牵着一匹瘦马在荒凉的秋风古道上漫无目的地艰难移步前行。

夕阳的余晖已经昏暗西下,只有远离家乡的游子还漂泊游荡在天涯。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又使人感到幽雅闲致。

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

“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

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

作者描绘出的图画可以完整的出现在读者的脑海中,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无限的遐思,这就是这首诗歌最大的魅力所在。

最后,从被表现的对象层来分析。

马致远在创作《天净沙•秋思》时为了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感,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
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最后才以点晴之笔揭示全曲主题,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

悲秋,是人们面对秋景所产生的一种悲哀忧愁的情绪体验,由于秋景(特别是晚秋)多是冷落、萧瑟、凄暗,多与黄昏、残阳、落叶、枯枝相伴,成为万物衰亡的象征,故秋景一方面确能给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发人心之中固有的种种悲哀之情。

此外,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

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

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