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休克液体复苏进展PPT课件
合集下载
创伤性休克的液体复苏及监测

但不能保证有效的组织灌注。 ❖ 重度创伤性休克患者需要通过中心血流动力学监测(中心
静脉压或肺动脉漂浮导管)评估血容量的状态和指导进一 步液体复苏。
创伤性休克的液体复苏与监测
❖ 酸中毒/碱剩余
❖ 组织低灌注及低氧供使其从需氧代谢转为厌氧代谢, 导致代谢性酸中毒。
❖ 代谢性酸中毒可通过碱剩余进行量化来估算患者的缺 氧程度。
❖ 动脉血碱剩余及血乳酸浓度是组织灌注充分与否的全 身性指标。
❖ 碱剩余能够预测患者的死亡率(如碱缺失 >15mmol/L死亡率为20%~50%)。
创伤性休克的液体复苏与监测
❖ 酸中毒/碱剩余
❖ 应用多重回归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动脉血乳酸和 碱剩余是患者死亡率、重症监护时间及住院时间的独 立危险因素。
创伤性休克的液体复苏与监测
❖ 血流动力学监测
❖ 创伤性休克患者在指导复苏的过程监测心率和血压是 不可靠的。
❖ 中心静脉压(CVP) ❖ 肺动脉楔压(PCWP) ❖ 心脏指数和左心室射血量 ❖ 右心室终末收缩容量指数(RVEDVI) ❖ 创伤性休克患者复苏要尽力做到恢复正常的静脉充盈压并 维持正常的心输出量。
创伤性休克的液体复苏与监测
❖ 胃黏膜PH值
❖ 监测胃黏膜PH值可以评估胃肠道灌注的充分性。 ❖ 创伤性休克患者经过积极复苏治疗(12h内)胃黏膜
PH值>7.35可显著提高患者的预后。
创伤性休克的液体复苏与监测
❖ 小结
❖ 重度创伤性休克患者在入ICU前行详细检查评估是必 要的,有复苏不足的证据时要谨慎地追踪观察。
创伤性休克的液体复苏及监测
休克/创伤性休克
❖ 休克最恰当的定义是氧输送不足不能满足机体正 常代谢需要的病理生理状态。
静脉压或肺动脉漂浮导管)评估血容量的状态和指导进一 步液体复苏。
创伤性休克的液体复苏与监测
❖ 酸中毒/碱剩余
❖ 组织低灌注及低氧供使其从需氧代谢转为厌氧代谢, 导致代谢性酸中毒。
❖ 代谢性酸中毒可通过碱剩余进行量化来估算患者的缺 氧程度。
❖ 动脉血碱剩余及血乳酸浓度是组织灌注充分与否的全 身性指标。
❖ 碱剩余能够预测患者的死亡率(如碱缺失 >15mmol/L死亡率为20%~50%)。
创伤性休克的液体复苏与监测
❖ 酸中毒/碱剩余
❖ 应用多重回归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动脉血乳酸和 碱剩余是患者死亡率、重症监护时间及住院时间的独 立危险因素。
创伤性休克的液体复苏与监测
❖ 血流动力学监测
❖ 创伤性休克患者在指导复苏的过程监测心率和血压是 不可靠的。
❖ 中心静脉压(CVP) ❖ 肺动脉楔压(PCWP) ❖ 心脏指数和左心室射血量 ❖ 右心室终末收缩容量指数(RVEDVI) ❖ 创伤性休克患者复苏要尽力做到恢复正常的静脉充盈压并 维持正常的心输出量。
创伤性休克的液体复苏与监测
❖ 胃黏膜PH值
❖ 监测胃黏膜PH值可以评估胃肠道灌注的充分性。 ❖ 创伤性休克患者经过积极复苏治疗(12h内)胃黏膜
PH值>7.35可显著提高患者的预后。
创伤性休克的液体复苏与监测
❖ 小结
❖ 重度创伤性休克患者在入ICU前行详细检查评估是必 要的,有复苏不足的证据时要谨慎地追踪观察。
创伤性休克的液体复苏及监测
休克/创伤性休克
❖ 休克最恰当的定义是氧输送不足不能满足机体正 常代谢需要的病理生理状态。
创伤性休克的液体复苏医学PPT课件

37ppt学习交流晶体液与胶体液复苏safe研究入选7000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白蛋白组3499例生理盐水组3501例研究结果表明icu危重患者使用白蛋白或生理盐水进行液体复苏其死亡率机械通气时间肾脏替代治疗时间icu留置住院时间及生存时间均无显著差异两组出现器官衰竭的比例也相似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
PPT学习交流
1
定义
• 休克是指机体在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下,引 起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导致全身性微循环 功能障碍,使脏器的血流灌注不足,引起缺血、 缺氧、代谢障碍及重要脏器损害,直到细胞死 亡为特征的病理综合征。
• 其主要特点是:重要脏器组织中的微循环灌流 不足、代谢紊乱和全身各系统的机能障碍。
——α受体阻滞剂
可解除强烈的血管收缩,有利于增加组织 灌流,防止在达到足够的容量补充前肺水肿的 产生。将其与拟交感胺合用,可缓解后者的缩 血管作用。但其引起的快速血管扩张可能会迅 速降低心脏的充盈压,有加重低血容量的危险。 对休克病人,在使用α受体阻滞剂前一定要确认 病人已补足了血液容量,用药过程中要密切监 测血压及中心静脉压。
• 右旋糖酐在血中停留时间比盐溶液长,但由于它干扰 血小板功能,可引起过敏反应,现已很少使用。
• 为减轻输入大量盐溶液引起的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可输入人白蛋白溶液。
PPT学习交流
8
休克的液体治疗
• 低容量休克液体疗法的第一目标是纠正细胞外 液量的不足。
• 衡量输入量是否足够主要不是靠液体缺失量的 估算,而是依据液体补充的反应。
• 休克实际上是大多数疾病死亡前的一条最后必 经途径,是濒死的一个可逆转阶段。
PPT学习交流
2
有效循环血量
• 有效循环血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系统 进行循环的血量(不包括贮存于肝、脾的淋巴 血窦中或停留于毛细血管中的血量)。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
PPT学习交流
1
定义
• 休克是指机体在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下,引 起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导致全身性微循环 功能障碍,使脏器的血流灌注不足,引起缺血、 缺氧、代谢障碍及重要脏器损害,直到细胞死 亡为特征的病理综合征。
• 其主要特点是:重要脏器组织中的微循环灌流 不足、代谢紊乱和全身各系统的机能障碍。
——α受体阻滞剂
可解除强烈的血管收缩,有利于增加组织 灌流,防止在达到足够的容量补充前肺水肿的 产生。将其与拟交感胺合用,可缓解后者的缩 血管作用。但其引起的快速血管扩张可能会迅 速降低心脏的充盈压,有加重低血容量的危险。 对休克病人,在使用α受体阻滞剂前一定要确认 病人已补足了血液容量,用药过程中要密切监 测血压及中心静脉压。
• 右旋糖酐在血中停留时间比盐溶液长,但由于它干扰 血小板功能,可引起过敏反应,现已很少使用。
• 为减轻输入大量盐溶液引起的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可输入人白蛋白溶液。
PPT学习交流
8
休克的液体治疗
• 低容量休克液体疗法的第一目标是纠正细胞外 液量的不足。
• 衡量输入量是否足够主要不是靠液体缺失量的 估算,而是依据液体补充的反应。
• 休克实际上是大多数疾病死亡前的一条最后必 经途径,是濒死的一个可逆转阶段。
PPT学习交流
2
有效循环血量
• 有效循环血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系统 进行循环的血量(不包括贮存于肝、脾的淋巴 血窦中或停留于毛细血管中的血量)。
创伤性休克ppt课件

如果需要输液,必须将肢体和输液针头固定牢固以 免途中脱出。
28
治疗方法
一.急救复苏原则及 程序 复苏是指为了挽救病人生命而采取的医疗措施。 早年所指的复苏主要指人工呼吸、心脏按压等较
为狭义的概念。 而目前是将抢救危重病人的所有 措施都称之为复
苏。
29
休克急救复苏原则
对严重创伤并发休克的急救复苏原则是 (1)尽早去除引起休克的原因; (2)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将前负荷调整
37
治疗方法
2、复苏液体的选择: (1)晶体液 平衡盐液 抢救创伤性失血性休克首选药物。 生理盐水 高渗氯化钠溶液
38
A平衡盐液
A、平衡盐液:首选药物 (因电解质浓度、渗透压、缓冲碱浓度及酸碱浓度
均与血浆相似,且对H+有缓冲作用,输入后能使血 液稀释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浆流速,改善微循环 预防和纠正酸中毒,以及预防发生不可逆休克)。 快速失血时,最初15~30min内经数根静脉通路快速 输入平衡盐液2000ml。血细胞比容可降到0.23上 下。但有人认为短期内降低到0.15也无大防碍。
有人用4ml/kgHSD复苏失血性休克,可吸引出细胞 内液约700ml。
Onarheim在烧伤治疗中证明伤后1h给4ml/kg的 7.5%NaCI/6%Dextran溶液,弹丸式输入后15min血 浆容量基本恢复正常;心脏收缩力增加,心功能得 以改善;改善器官和组织血流恢复其固有功能;改 善了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减轻了脑水肿,降 低颅内压。
10
休克指数
休克指数 是临床常用的观察休克进程的指标。 休克指数=HR/SBP , 正常值0.5左右。
指数=1,表示血容量丧失20%-30%。 指数﹥1-2时,表示血容量丧失30%-50%。
28
治疗方法
一.急救复苏原则及 程序 复苏是指为了挽救病人生命而采取的医疗措施。 早年所指的复苏主要指人工呼吸、心脏按压等较
为狭义的概念。 而目前是将抢救危重病人的所有 措施都称之为复
苏。
29
休克急救复苏原则
对严重创伤并发休克的急救复苏原则是 (1)尽早去除引起休克的原因; (2)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将前负荷调整
37
治疗方法
2、复苏液体的选择: (1)晶体液 平衡盐液 抢救创伤性失血性休克首选药物。 生理盐水 高渗氯化钠溶液
38
A平衡盐液
A、平衡盐液:首选药物 (因电解质浓度、渗透压、缓冲碱浓度及酸碱浓度
均与血浆相似,且对H+有缓冲作用,输入后能使血 液稀释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浆流速,改善微循环 预防和纠正酸中毒,以及预防发生不可逆休克)。 快速失血时,最初15~30min内经数根静脉通路快速 输入平衡盐液2000ml。血细胞比容可降到0.23上 下。但有人认为短期内降低到0.15也无大防碍。
有人用4ml/kgHSD复苏失血性休克,可吸引出细胞 内液约700ml。
Onarheim在烧伤治疗中证明伤后1h给4ml/kg的 7.5%NaCI/6%Dextran溶液,弹丸式输入后15min血 浆容量基本恢复正常;心脏收缩力增加,心功能得 以改善;改善器官和组织血流恢复其固有功能;改 善了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减轻了脑水肿,降 低颅内压。
10
休克指数
休克指数 是临床常用的观察休克进程的指标。 休克指数=HR/SBP , 正常值0.5左右。
指数=1,表示血容量丧失20%-30%。 指数﹥1-2时,表示血容量丧失30%-50%。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规范PPT课件

家属支持
鼓励家属给予患者情感和生活上的支持,帮 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提高生活质量。
THANKS
观察皮肤颜色和温度
评估外周循环状态,判断失血 量和休克程度。
止血与包扎技术应用
布或干净布料直 接压迫出血部位。
止血带止血
对于无法直接压迫止血的 四肢大出血,可使用止血 带。
包扎固定
对伤口进行包扎,减少污 染和进一步出血,同时固 定骨折部位。
疼痛控制与液体复苏初步措施
发病机制
主要包括血容量减少、心血管功能障碍和细胞代谢异常三个 方面。血容量减少导致血压下降,心血管功能障碍使心输出 量减少,细胞代谢异常则引起组织器官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速、呼吸急促、尿量减少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出 现血压下降、意识模糊、昏迷等严重症状。
05 康复期管理与随访计划
早期康复介入时机和方法
早期康复介入时机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应尽早开始康复 介入,以避免长期卧床导致的并发症。
VS
康复方法
包括物理疗法、作业疗法、心理疗法等, 根据患者病情和康复目标制定个性化方案 。
心理干预和营养支持重要性
心理干预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可能经历恐惧、焦虑等心理问题,心理干预有助于缓解情绪,提高 康复信心。
纠正
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或血小板 等血液制品;应用止血药物,如氨甲 环酸等;必要时采取手术治疗止血。
感染风险降低策略
预防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避免医源性感染;加强患者营养支持,提高免疫力;合理应用抗生素,避免 滥用。
处理
一旦发现感染迹象,立即进行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加强 感染部位的引流和换药处理。
《创伤性休克篇》课件

《创伤性休克篇》ppt课件
目 录
• 创伤性休克概述 • 创伤性休克的治疗 • 创伤性休克的预防与护理 • 案例分析
01
创伤性休克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创伤性休克是由于机体受到严重创伤 ,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 注不足,进而引发一系列生理功能紊 乱和病理改变的综合征。
分类
根据休克发生的速度和严重程度,可 分为急性和慢性创伤性休克;根据休 克发生的机制,可分为低血容量性、 心源性、分布性和梗阻性休克。
案例分析二
张某的创伤性休克主要是由于多发性骨折和内脏 损伤引起,治疗时需注意多器官功能的维护和损 伤的控制。
案例分析三
王某的创伤性休克主要是由于失血过多和器官功 能衰竭引起,治疗时需迅速补充血容量,同时进 行器官功能支持治疗。
经验教训与展望
经验教训
创伤性休克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早期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救 治成功率。同时,加强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安全意识, 减少创伤事故的发生。
案例二
张某在建筑工地不慎从高处坠落,导致多发性骨 折和内脏损伤,引发创伤性休克。
案例三
王某在交通事故中遭受重创,出现失血过多和器 官功能衰竭,经抢救后诊断为创伤性休克。
案例分析
1 2 3
案例分析一
李某的创伤性休克主要是由于车祸导致的骨折和 内出血,治疗过程中需及时止血、补充血容量, 纠正休克状态。
康复指导
心理辅导
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帮助患者重建信心 。
康复训练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促进功能恢复 。
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
鼓励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提高生 活质量。
目 录
• 创伤性休克概述 • 创伤性休克的治疗 • 创伤性休克的预防与护理 • 案例分析
01
创伤性休克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创伤性休克是由于机体受到严重创伤 ,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 注不足,进而引发一系列生理功能紊 乱和病理改变的综合征。
分类
根据休克发生的速度和严重程度,可 分为急性和慢性创伤性休克;根据休 克发生的机制,可分为低血容量性、 心源性、分布性和梗阻性休克。
案例分析二
张某的创伤性休克主要是由于多发性骨折和内脏 损伤引起,治疗时需注意多器官功能的维护和损 伤的控制。
案例分析三
王某的创伤性休克主要是由于失血过多和器官功 能衰竭引起,治疗时需迅速补充血容量,同时进 行器官功能支持治疗。
经验教训与展望
经验教训
创伤性休克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早期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救 治成功率。同时,加强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安全意识, 减少创伤事故的发生。
案例二
张某在建筑工地不慎从高处坠落,导致多发性骨 折和内脏损伤,引发创伤性休克。
案例三
王某在交通事故中遭受重创,出现失血过多和器 官功能衰竭,经抢救后诊断为创伤性休克。
案例分析
1 2 3
案例分析一
李某的创伤性休克主要是由于车祸导致的骨折和 内出血,治疗过程中需及时止血、补充血容量, 纠正休克状态。
康复指导
心理辅导
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帮助患者重建信心 。
康复训练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促进功能恢复 。
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
鼓励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提高生 活质量。
创伤性休克控制性液体复苏课件

复苏的标准是桡动脉脉搏可触及(收缩压约80-90 mmHg) 和恢复意识。
早期复苏的时机
英军:对战伤休克的治疗原则是挽救生命、防止恶化、促 进恢复。 对出血可控制的伤员,如无休克表现,不输液;如有 休克,则给予 2L 晶体液(乳酸林格氏液或Hartmann’s溶 液),并根据伤员反应慢速输液维持脉搏可触及。
2组临床病例报告:
(1)20 例 多发伤病人: pHi<7.32 在最初24小时内纠正的死亡率0 未纠正的死亡率50%。
pHi未纠正的2.6器官/病人 器官功能障碍,
pHi纠正的0.62器官/病人器官功能障碍。
液体复苏终点标准
(2) 57例创伤病人:
在复苏后24小时pHi>7.30的44例病人仅三例(6.8%) 死于MODS;
72h
0 1 6 0
院前期监测的各项指标显示: 第3组切尾失血量和血球比积较第1、2组未见统计学差异; 第4组较第1、2、3组切尾失血量有极显著的增加(p<0.05)。
限制性液体复苏概述
因而研究者认为有活动性出血的情况下,限制性 或低血压性复苏,既可减少失血量和避免血液过度稀 释,又可减轻休克所致的酸中毒,从而降低早期死亡 率,改善预后。
上述结果提示:血乳酸盐水平与预后及死亡率密切相关, 是一较好的复苏终点标准。
液体复苏终点标准
3.碱缺失(Base Deficit)
指滴定1升动脉全血到pH7.4所需的碱的mmol数, 与 病情轻重、预后密切相关。
轻:2 - -5 mmol/L
中:-6 - -14 mmol/L 重:-15 mmol/L以上
治疗应用冲击剂量的氢化可的松,100mg,每6~8小时一 次。
创伤性休克液体复苏
休克与液体复苏ppt课件

4*109/L,或幼稚杆状白细胞>10%
完整版ppt课件
16
Diagnostic criteria of septic shock
• 有明确感染灶; • 有全身炎症反应存在; • 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较原来基础值下
降40mmHg,经液体复苏后1小时不能恢复 或需血管活性药维持; • 伴有器官组织的低灌注,如尿量<30ml/h, 或有急性意识障碍等; • 血培养可能有致病微生物生长。
静脉液体复苏是急危重病医学的重 要组成部分,液体复苏的根本目标就是 纠正低血容量,增加有效循环血量,以保 证有效的心输出量和器官的血流灌注。 液体复苏是一种诊断和治疗低血容量 的有效方法之一。液体复苏的失败往 往会导致病人发生多器官功能不全综 合征(MODS),甚至死亡。
完整版ppt课件
27
体液的组成:
完整版ppt课件
32
CVP
• 容量负荷试验—Loading 250ml NaCl, 乳酸林格氏液或胶体液,在15~20 min内 快速静点观察CVP 变化幅度: <2 cmH2O(1.5 mmHg) repeat loading test >5 cmH2O (3.5mmHg) stop loading test
with septic shock.
完整版ppt课件
18
Definition of AKI
• AKI is defined as any of the following (Not Graded ):
• Increase in SCr by ≥ 0.3 mg/dl (≥ 26.5 lmol/l) within 48 hours; or
完整版ppt课件
5
question or problem
完整版ppt课件
16
Diagnostic criteria of septic shock
• 有明确感染灶; • 有全身炎症反应存在; • 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较原来基础值下
降40mmHg,经液体复苏后1小时不能恢复 或需血管活性药维持; • 伴有器官组织的低灌注,如尿量<30ml/h, 或有急性意识障碍等; • 血培养可能有致病微生物生长。
静脉液体复苏是急危重病医学的重 要组成部分,液体复苏的根本目标就是 纠正低血容量,增加有效循环血量,以保 证有效的心输出量和器官的血流灌注。 液体复苏是一种诊断和治疗低血容量 的有效方法之一。液体复苏的失败往 往会导致病人发生多器官功能不全综 合征(MODS),甚至死亡。
完整版ppt课件
27
体液的组成:
完整版ppt课件
32
CVP
• 容量负荷试验—Loading 250ml NaCl, 乳酸林格氏液或胶体液,在15~20 min内 快速静点观察CVP 变化幅度: <2 cmH2O(1.5 mmHg) repeat loading test >5 cmH2O (3.5mmHg) stop loading test
with septic shock.
完整版ppt课件
18
Definition of AKI
• AKI is defined as any of the following (Not Graded ):
• Increase in SCr by ≥ 0.3 mg/dl (≥ 26.5 lmol/l) within 48 hours; or
完整版ppt课件
5
question or problem
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

复苏液体的选择
晶体液
如生理盐水和乳酸林格氏 液,可快速补充血容量, 但可能导致酸碱平衡失调。
胶体液
如白蛋白、血浆和人工胶 体,能维持血浆胶体渗透 压,但可能导致过敏反应 或感染风险。
自体输血
回收失血,经过处理后再 输给患者,可减少异体输 血相关风险。
复苏目标与监测
复苏目标
维持正常血压、心率、尿量,保 证组织灌注和氧供。
监测指标
包括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心 排出量、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等, 以评估循环状态和组织灌注情况。
动态调整
根据监测结果动态调整输液速度和 种类,避免过量输液引起心肺功能 不全和水肿。
03 液体复苏的并发症与处理
心力衰竭
总结词
液体复苏过程中,由于大量快速输液,患者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心力衰竭。
个体化液体复苏方案的研究
个体化液体复苏方案
由于不同休克患者的病因、病情和生理状况存在差异,因此需要 制定个体化的液体复苏方案。
生理指标监测
通过实时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如血压、心率、尿量等,来评估液 体复苏的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临床应用
个体化液体复苏方案有助于提高复苏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改善患者预后。
肾功能不全
总结词
液体复苏过程中,由于大量快速输液, 肾脏无法正常排泄代谢废物,导致肾 功能不全。
详细描述
肾功能不全表现为尿量减少、血尿素 氮和肌酐升高、电解质紊乱等症状。 治疗上应立即停止输液,给予利尿剂 和透析治疗,同时调整饮食和药物治 疗,以保护肾脏功能。
04 液体复苏的未来研究方向
新型复苏液体的研发
诊断
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和必要的实 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血 气分析等),可以对创伤失血性休克 进行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伤性休克液体复苏 进展
西南医院 刘明华 1
20世纪以来,创伤造成的伤亡却有增无减。 我国创伤死亡率城市居第三位,农村第四位 在美国,创伤是44岁以下人群的首位死因。
2
21世纪初全世界交通伤发生情况
每 25 秒 每1秒
1人死亡 1人受伤
相当于每天有10架大型喷气客机 坠毁(按320人/架计算)
于恢复。但临床液体的“适量”很难掌握。
21
5.限制性液体复苏具体策略
强调休克早期尽快外科处理活动性出血. 主张彻底止血前,采取“低度干预”:控制
液体输注速度,给予少量的平衡盐液,可 允许性低血压。
22
5.限制性液体复苏具体策略
不同复苏方法预后与失血严重程度、速度 明显相关,液体复苏限制不能千篇一律, 应以临床评估及监测指标进行调整。
24
2003年由美国加拿大等创伤学会推荐: 战场环境复苏时要求对受伤机制、严重程
度、意识和脉搏状态进行评估; 意识清楚、桡动脉有力者不须给予任何输
液; 脉搏微弱和意识水平降低者应给予输液; 复苏应使收缩压<80-85mmHg(可允许
性低血压)。
25
7.新复苏策略的局限
失血性休克合并脑损伤者维持足够脑灌注压 更优先
而快速液体复苏将产生持续的免疫抑制。
20
4.争议与困惑
延迟的时间是多少? 可允许性低血压的范围? 限制性复苏/可允许性低血压对长期预后的影响? 对微循环灌注、神经体液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能量代谢等方面的影响? 损伤程度、出血程度、基础疾病、年龄各不相同,
复苏时如何保证主要脏器灌注尚需更多研究。 大量液体复苏会降低存活率,适量液体复苏有利
598例创伤休克患者。即刻复苏组手术前平 均输注液体2478ml,延迟复苏组平均375ml, 但两组在到达手术室时的血压却基本相同, 且延迟复苏组的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术 后并发症及患者病死率情况较即刻复苏组 为优。
16
指标
立即复苏
存活出院数/%
193/309 ( 62)
术中失血量 (ml)
p值 0.04 0.11 0.006 0.30 0.11 0.74 0.11 0.34 0.36 0.28 0.08
17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概念: 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特别是有活动性出血的
休克患者, 不主张快速给予大量的液体进行即刻复苏,
而主张在到达手术室彻底止血前,控制液体 输注的速度,给予少量的平衡盐液, 使机体血压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的范围内, 维持机体基本需要,在手术彻底处理后再进 行充分复苏。
3127±4937
住院天数 住ICU天数
14±24 8±1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RDS (%)
8 (4)
脓毒症 (%) 急性肾衰 (%)
12 (5) 8 (4)
凝血病 (%)
24 (11)
伤口感染 (%)
21 (9)
肺炎 (%)
28 (12)
≥1个并发症的病例数 69 (30)
延迟复苏
203/289 (70) 2555±3546 11±19 7 ±11 3 (1) 11 (5) 3 (1) 19 (8) 24 (10) 22 (9) 55 (23)
10
对创伤休克复苏治疗进行历史回顾
时期 Ⅰ战时期 Ⅱ战时期 韩战时期 越南战争
关注重点 伤口毒素 血管内再充盈
复苏方法 无 胶体、血液
血管内和间质液体补充 晶体、库存血
1970s-80s 1980s至今
器官衰竭、代谢支持 器官衰竭 全面支持
PA导管、复苏终点 迅速复苏、损伤控制
预后 早期死亡 早期存活↑ 肾衰死亡 早期存活↑ 肾衰↓ARDS死亡 肾衰↓MOF→死亡 ARDS/MOF↑↓? ARDS/MOF死亡↓
血压和心率操作简便,是院前复苏不可缺 少的监测指标(收缩压90mmHg,平均压 50-70mmHg,心率可适当放宽)。
血流动力学监测及尿量仍是目前最基本的 较为实用的休克复苏监测指标。
23
可参照“休克指数”指导液体复苏: S=0.5血容量正常或接近正常,S=1时丢失液
量为总血容量的1/4~1/3(1000~ 1500ml),S=2丢失液量为总血容量的1/3~ 1/2(1500~2500ml; 0.5<S<1时,可暂不输液;1≤S≤2时,可延迟 输液;S>2应立即输液。
18
19
3.传统复苏策略的潜在危害
主动脉和开放血管口之压力差与出血量明显相关; 血压提升冲开血栓,血管再度出血。 血压回升,保护性血管痉挛解除,血管扩张。 血液稀释,降低血液的粘稠度,增加出血量。 大量输入液体加重组织缺氧、酸中毒和水肿。 慢速液体复苏可使细胞介导的免疫抑制快速恢复,
伤后任何时间脑血流量减少均增加死亡率和 残疾率。
此类患者不宜采用限制输液,必要时合用血管 收缩剂以维持血压。
26
长时间缺血将导致细胞不可逆性坏死,多数学者 对完全颠覆传统复苏方法持谨慎态度:
延迟复苏仅可用于能迅速得到处理的伤员; 仅可用于非特别严重出血的伤员; 只适用于有活动性出血的年轻人或健康成年人 不适合老年人和需要长途运输的野外伤病员。
14
2.对传统复苏方法的再认识:
近年来,多项研究观察到,在活动性出血控 制前积极进行液体复苏会增加出血量,使并 发症和病死率增加。
提出在活动性出血控制前限制性液体复苏 (1imlted resuscitation)概念。
15
比较经典的研究为Bickell WH等在N Engl J Med 1994中的报道。
11
创伤休克复苏始终是创伤医学不懈研究的问题。 随着医学发展,复苏方法有了很大的进步,整体
救治成功率在不断提高。 但至今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12
二、出血控制之前的复苏策略: 充分液体复苏与限制液体复苏
13
1.充分液体复苏
充分液体复苏方法始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 其规范为:
一旦失血性休克发生,立即进行复苏治疗。 快速输入大容量晶体液,直至出血有效制止。 复苏目标为提升血压至基本正常范围.
3
全世界每年事故伤亡情况
各类事故
伤>1亿人
死亡400万人
交通事故伤3000万人
交通事故死亡120万人
交通事故伤亡比例最高
4
5
6
7
8
出血性休克是创伤早期死亡的主因,液体复 苏是创伤救治的关键环节。
创伤学和复苏治疗学的发展促使对液体复苏 产生新认识,值得关注。
9
一、创伤休克复苏治疗历史回顾
西南医院 刘明华 1
20世纪以来,创伤造成的伤亡却有增无减。 我国创伤死亡率城市居第三位,农村第四位 在美国,创伤是44岁以下人群的首位死因。
2
21世纪初全世界交通伤发生情况
每 25 秒 每1秒
1人死亡 1人受伤
相当于每天有10架大型喷气客机 坠毁(按320人/架计算)
于恢复。但临床液体的“适量”很难掌握。
21
5.限制性液体复苏具体策略
强调休克早期尽快外科处理活动性出血. 主张彻底止血前,采取“低度干预”:控制
液体输注速度,给予少量的平衡盐液,可 允许性低血压。
22
5.限制性液体复苏具体策略
不同复苏方法预后与失血严重程度、速度 明显相关,液体复苏限制不能千篇一律, 应以临床评估及监测指标进行调整。
24
2003年由美国加拿大等创伤学会推荐: 战场环境复苏时要求对受伤机制、严重程
度、意识和脉搏状态进行评估; 意识清楚、桡动脉有力者不须给予任何输
液; 脉搏微弱和意识水平降低者应给予输液; 复苏应使收缩压<80-85mmHg(可允许
性低血压)。
25
7.新复苏策略的局限
失血性休克合并脑损伤者维持足够脑灌注压 更优先
而快速液体复苏将产生持续的免疫抑制。
20
4.争议与困惑
延迟的时间是多少? 可允许性低血压的范围? 限制性复苏/可允许性低血压对长期预后的影响? 对微循环灌注、神经体液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能量代谢等方面的影响? 损伤程度、出血程度、基础疾病、年龄各不相同,
复苏时如何保证主要脏器灌注尚需更多研究。 大量液体复苏会降低存活率,适量液体复苏有利
598例创伤休克患者。即刻复苏组手术前平 均输注液体2478ml,延迟复苏组平均375ml, 但两组在到达手术室时的血压却基本相同, 且延迟复苏组的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术 后并发症及患者病死率情况较即刻复苏组 为优。
16
指标
立即复苏
存活出院数/%
193/309 ( 62)
术中失血量 (ml)
p值 0.04 0.11 0.006 0.30 0.11 0.74 0.11 0.34 0.36 0.28 0.08
17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概念: 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特别是有活动性出血的
休克患者, 不主张快速给予大量的液体进行即刻复苏,
而主张在到达手术室彻底止血前,控制液体 输注的速度,给予少量的平衡盐液, 使机体血压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的范围内, 维持机体基本需要,在手术彻底处理后再进 行充分复苏。
3127±4937
住院天数 住ICU天数
14±24 8±1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RDS (%)
8 (4)
脓毒症 (%) 急性肾衰 (%)
12 (5) 8 (4)
凝血病 (%)
24 (11)
伤口感染 (%)
21 (9)
肺炎 (%)
28 (12)
≥1个并发症的病例数 69 (30)
延迟复苏
203/289 (70) 2555±3546 11±19 7 ±11 3 (1) 11 (5) 3 (1) 19 (8) 24 (10) 22 (9) 55 (23)
10
对创伤休克复苏治疗进行历史回顾
时期 Ⅰ战时期 Ⅱ战时期 韩战时期 越南战争
关注重点 伤口毒素 血管内再充盈
复苏方法 无 胶体、血液
血管内和间质液体补充 晶体、库存血
1970s-80s 1980s至今
器官衰竭、代谢支持 器官衰竭 全面支持
PA导管、复苏终点 迅速复苏、损伤控制
预后 早期死亡 早期存活↑ 肾衰死亡 早期存活↑ 肾衰↓ARDS死亡 肾衰↓MOF→死亡 ARDS/MOF↑↓? ARDS/MOF死亡↓
血压和心率操作简便,是院前复苏不可缺 少的监测指标(收缩压90mmHg,平均压 50-70mmHg,心率可适当放宽)。
血流动力学监测及尿量仍是目前最基本的 较为实用的休克复苏监测指标。
23
可参照“休克指数”指导液体复苏: S=0.5血容量正常或接近正常,S=1时丢失液
量为总血容量的1/4~1/3(1000~ 1500ml),S=2丢失液量为总血容量的1/3~ 1/2(1500~2500ml; 0.5<S<1时,可暂不输液;1≤S≤2时,可延迟 输液;S>2应立即输液。
18
19
3.传统复苏策略的潜在危害
主动脉和开放血管口之压力差与出血量明显相关; 血压提升冲开血栓,血管再度出血。 血压回升,保护性血管痉挛解除,血管扩张。 血液稀释,降低血液的粘稠度,增加出血量。 大量输入液体加重组织缺氧、酸中毒和水肿。 慢速液体复苏可使细胞介导的免疫抑制快速恢复,
伤后任何时间脑血流量减少均增加死亡率和 残疾率。
此类患者不宜采用限制输液,必要时合用血管 收缩剂以维持血压。
26
长时间缺血将导致细胞不可逆性坏死,多数学者 对完全颠覆传统复苏方法持谨慎态度:
延迟复苏仅可用于能迅速得到处理的伤员; 仅可用于非特别严重出血的伤员; 只适用于有活动性出血的年轻人或健康成年人 不适合老年人和需要长途运输的野外伤病员。
14
2.对传统复苏方法的再认识:
近年来,多项研究观察到,在活动性出血控 制前积极进行液体复苏会增加出血量,使并 发症和病死率增加。
提出在活动性出血控制前限制性液体复苏 (1imlted resuscitation)概念。
15
比较经典的研究为Bickell WH等在N Engl J Med 1994中的报道。
11
创伤休克复苏始终是创伤医学不懈研究的问题。 随着医学发展,复苏方法有了很大的进步,整体
救治成功率在不断提高。 但至今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12
二、出血控制之前的复苏策略: 充分液体复苏与限制液体复苏
13
1.充分液体复苏
充分液体复苏方法始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 其规范为:
一旦失血性休克发生,立即进行复苏治疗。 快速输入大容量晶体液,直至出血有效制止。 复苏目标为提升血压至基本正常范围.
3
全世界每年事故伤亡情况
各类事故
伤>1亿人
死亡400万人
交通事故伤3000万人
交通事故死亡120万人
交通事故伤亡比例最高
4
5
6
7
8
出血性休克是创伤早期死亡的主因,液体复 苏是创伤救治的关键环节。
创伤学和复苏治疗学的发展促使对液体复苏 产生新认识,值得关注。
9
一、创伤休克复苏治疗历史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