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扬子区三叠纪层序地层样式对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的响应_程日辉
广西灵山断裂带的大地构造学意义——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斜向碰撞的证据

广西灵山断裂带的大地构造学意义——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斜向碰撞的证据汪劲草;李帅;黄冠文;李细光;余何;熊彬;陈磊【期刊名称】《桂林理工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37)004【摘要】钦州海西残余地槽是华南仅存的早、晚古生代为连续沉积的北东向裂陷槽,直到早三叠世的印支运动才褶皱关闭[1-3]。
有趣的是,该地槽与几个重要的构造事件相关联:(1)它是"钦杭成矿带"在广西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钦杭成矿带"被认为是华南最重要的一条构造-成矿带,分隔着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4-6];【总页数】2页(P738-739)【作者】汪劲草;李帅;黄冠文;李细光;余何;熊彬;陈磊【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有色及贵金属隐伏矿床勘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广西桂林541004;桂林理工大学有色及贵金属隐伏矿床勘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广西桂林541004;桂林理工大学有色及贵金属隐伏矿床勘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广西桂林541004;广西地震局,南宁530022;桂林理工大学有色及贵金属隐伏矿床勘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广西桂林541004;桂林理工大学有色及贵金属隐伏矿床勘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广西桂林541004;桂林理工大学有色及贵金属隐伏矿床勘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广西桂林541004【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下扬子区三叠纪层序地层样式对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的响应2.加里东期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西南段分界线的岩相古地理制约3.扬子板块西缘中生代—新生代碰撞造山事件的记录:来自峨眉山玄武岩的锆石U-Pb同位素证据4.江西九岭杂岩体中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年龄及对扬子和华夏板块碰撞拼合时间限定5.下扬子区三叠纪最大海侵事件与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碰撞的关系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扬子板块的地壳演化与地层对比

扬子板块的地壳演化与地层对比花友仁【期刊名称】《地质与勘探》【年(卷),期】1995(31)2【摘要】扬子板块是在古元古—新太古宙的古陆核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成。
吕梁运动以前,以川中微型陆块为主体的若干个小型古陆块组成向北西突出的牛轭形陆块带。
中元古宙在牛轭形陆块带的东西两侧形成海沟岛弧系,沉积一套弧前及弧后的优地槽和冒地槽建造。
10~11亿年时的东川运动使沟弧系褶皱回返,固结为陆。
新元古宙早期产生大陆裂谷,形成一套裂谷建造。
晋宁运动使扬子板块整体固结。
新元古宙晚期发育山前磨拉石建造、冰碛层及碳酸盐盖层。
全区地壳演化规律明显,沉积建造特征显著,可以进行确切的地层对比。
【总页数】8页(P15-22)【关键词】扬子板块;裂谷带;地层对比;地壳演化;板块构造【作者】花友仁【作者单位】江西省有色地质勘查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4【相关文献】1.扬子克拉通泥盆纪以来的海相沉积环境演化研究——以扬子克拉通D—T的海相地层剖面为对象 [J], 李羿芃;吕文超;梁锦;李红中2.下扬子区三叠纪层序地层样式对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的响应 [J], 程日辉;王璞珺;刘万洙;唐华风;白云风;孔庆莹;宋维海3.扬子板块西北缘新元古代洋县桑溪沟花岗岩成因:Rodina超大陆裂解与地壳重熔[J], 段博林;苏犁;王静;肖亮4.扬子板块埃迪卡拉系(震旦系)陡山沱组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 [J], 杨爱华;朱茂炎;张俊明;赵方臣;吕苗5.西大别红安地区榴辉岩原岩年龄及Hf同位素组成:对扬子板块北缘中元古代晚期地壳生长作用的显示 [J], 汪晶;吴元保;彭敏;焦文放;刘小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下扬子区海相中、古生界地质结构分区及其油气勘探选区意义

下扬子区海相中、古生界地质结构分区及其油气勘探选区意义李亚辉;段宏亮;谈迎【摘要】基于对下扬子区海相中、古生界构造及沉积沉降特征的研究,以影响和反映构造稳定及晚期生烃的基底性质、构造变形特征、印支面埋深、沉积沉降中心迁移特征等为依据,将下扬子区划分为5个一级、17个二级地质结构区.以构造稳定、有效保存及晚期生烃、晚期成藏等为评价标准,综合评价南黄海中部晚期隆起稳定区(Ⅰ2)、江都Ⅱ东台5南黄海南部晚期沉降深冲断区(Ⅰ3)、泰兴-海安晚期沉降深冲断区(Ⅱ1)、南通-南黄海南部晚期沉降浅推覆区(Ⅱ2)及太湖晚期沉降浅推覆区(Ⅱ4)为下古生界油气勘探有利区;南黄海北部晚期沉降深冲断区(Ⅰ1)、江都-东台-南黄海南部晚期沉降深冲断区(Ⅰ3)、滨海-大丰晚期沉降深下古卷入区(Ⅰ4)和泰兴-海安晚期沉降深冲断区(Ⅱ1)为上古生界油气勘探有利区;南黄海北部晚期沉降深冲断区(Ⅰ1)、滨海-大丰晚期沉降深下古卷入区(Ⅰ4)、金湖-高邮晚期沉降深下古卷入区(Ⅰ5)及泰兴-海安晚期沉降深冲断区(Ⅱ1)为古潜山油气勘探有利区.研究对于该区海相中古生界勘探选区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地质力学学报》【年(卷),期】2010(016)003【总页数】10页(P271-280)【关键词】地质结构;构造变形;沉积沉降中心;海相中、古生界;油气勘探选区;下扬子区【作者】李亚辉;段宏亮;谈迎【作者单位】中国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江苏,扬州,225009;中国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江苏,扬州,225009;中国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江苏,扬州,225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2下扬子区位于扬子板块东北缘,该区自晚震旦世以来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的改造和叠加[1],形成了具有不同地质结构类型的叠合盆地[2]。
多年的研究和勘探实践证实,该区海相中、古生界在地史上曾经发生过大规模的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成藏的过程[3],但印支—中燕山期构造运动对油气藏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强烈[4],近年来已发现的来自古生界烃源岩的油气多与晚燕山—喜马拉雅期沉降引起的晚期生烃、晚期成藏有关[4,5]。
下扬子地区区域地质概况

下扬子地区区域地质概况下扬子地区是指扬子准地台在长江下游地段内的范围东和东北到海边,西和西北以郯庐深断裂与华北板块为界,西南到江西九江与中扬子地区相连,南和东南以江绍深断裂与华夏板块为界,跨越江、浙、皖、赣、沪四省一市,面积约22.5X 104km2(图1)。
图1 下扬子地区大地构造位置1.构造演化下扬地区的构造演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5个阶段:①太古宙古陆块形成期。
由散布在赤道附近区域众多的硅铝质(或花岗岩质)块体逐渐聚合成大小不等的古陆核②元古宙扬子板块和南方古陆形成期。
中元古代江南俯冲、碰撞带的形成标志着扬子板块完成了南北的拼接。
③早古生代到早、中三叠世海相沉积期。
此时下扬子板块比较稳定。
加里东运动影响较小,沉积厚度大(3000- 10000m ),下扬子部分地区沉积厚度可达上万米。
④中生代印支、燕山运动期。
南方大陆在印支期向华北板块俯冲拼接,碰撞拼接以后,海水全面退出,下扬子地区从此进入陆相盆地的发展阶段,同时形成一套晚三叠世一侏罗纪的类前陆盆地相。
⑤新生代喜马拉雅构造期。
随着亚欧大陆与印度次大陆的碰撞,以及西太平洋岛弧边缘海的出现、拉张为主一挤压为辅的交替改造、大型坳陷与断一坳复合型盆地叠加,现今的构造面貌基本形成。
2.地层与沉积特征下扬子地区的构造古地理演化可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震旦到奥陶纪的被动陆缘阶段,加里东期前陆盆地阶段,晚泥盆世-中三叠世的稳定地台阶段,晚三叠世-早白垩世的挤压与火山岩盆地阶段和晚白垩世以来的伸展运动与反转阶段(图2)。
图2下扬子地区主要地层(1)震旦系:震旦系可划分为莲沱组、南沱组、陡山沱组和灯影组。
下扬子地区灯影组主要分布在都昌一休宁、无为、江山一绍兴等地区,为陆棚、滨海和台地沉积,主要为碳酸盐岩和硅质泥岩。
(2)寒武系:下扬子地区寒武系可划分为荷塘组/幕府山组、炮台山组和观音台组。
荷塘组分布广,占据整个皖南和浙西地区,以硅质岩、黑色泥页岩和炭质页岩为主,为深水盆地相沉积。
%ba%8b件与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碰撞的关系

种非同步性 ( 图 ?) 。在贵州贞丰地区, 奥伦期亦为 最大海侵期, 最大海侵事件以页岩、 泥灰岩沉积为代 表, 但同下扬子区相比也存在明显的差别, 拉丁期依 然为滨浅海环境, 而下扬子区已是受到海水影响的 近海湖泊环境。这说明中、 上扬子区的海退过程较 下扬子区要缓慢或者滞后。 这种下扬子区三叠纪海侵事件与全球海平面变 化的非同步性反映了在本区中—晚三叠世发生了巨 大的构造变动。
[ %C ] 近 。
段的饥饿沉积, 沉积速率极低。 并有生物 ( & )形成以菊Fra bibliotek为主的化石富集层,
[ %D ] 遗迹发育 。这也代表一种低速 率 的 饥 饿 沉 积。
化石富集层的形成, 一方面是其他沉积物的沉积速 率低, 数量少, 使化石相对富集; 另一方面可能是盆 地底面位于氧化面以下, 生物死亡之后得到保护而 富集。
同样也存在一个长周期变化, 由 ?@ 个 ! 级 ( 控制 ! 级层序) 短周期构成。但是全球级别的最大海侵事
! "!! ! ! ! ! ! ! ! ! ! ! ! ! ! ! ! ! ! ! 海 洋 地 质 与 第 四 纪 地 质
"##$ 年!
山带的形成, 致使下扬子区形成以洪镇%铜陵%南京% 扬州%安丰一线为对冲轴的冲推覆体系
图 "! 最大海侵事件在南京龙潭镇 青龙组沧波门段存在的证据 #$%& "! ’($)*+,* -./ *0$12*+,* .- 340$353 2/4+1%/*11$(* *(*+2 $+ 64+%7.3*+ 1*,2$.+ .- 8$+%9.+% #./342$.+ $+ :.+%24+ ;.<+, =4+>$+%
浅变质岩在示踪大别—苏鲁造山带大陆板块俯冲与折返过程中的意义

浅变质岩在示踪大别—苏鲁造山带大陆板块俯冲与折返过程中的意义周建波;程日辉;刘鹏举;刘建辉【期刊名称】《地球科学进展》【年(卷),期】2004(19)5【摘要】中国大别—苏鲁造山带为大陆板块俯冲形成的碰撞造山带,该带北缘和内部产有原岩时代为新元古代—晚古生代的浅变质岩。
这些浅变质岩对应于扬子板块北缘前寒武变质基底和扬子板块北缘古生代大陆架沉积物,形成过程于印支期扬子板块向北俯冲过程中的刮削作用密切相关,与大洋板块俯冲过程中刮削形成的加积楔具有类似的动力学过程。
对大别—苏鲁造山带浅变质岩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大陆板块俯冲过程中高压—超高压岩石形成与折返过程,而且确定了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的缝合线位置位于大别造山带北淮阳带的北部和苏鲁造山带的五莲—蓬莱群的北侧。
【总页数】7页(P736-742)【关键词】加积楔;大陆板块;浅变质岩;高压变质岩;大别-苏鲁造山带【作者】周建波;程日辉;刘鹏举;刘建辉【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相关文献】1.大别-苏鲁造山带大理岩中榴辉岩包体的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J], 吴元保;郑永飞;龚冰2.大别-苏鲁造山带大理岩中榴辉岩包体的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J], 吴元保;郑永飞;龚冰3.大别-苏鲁造山带变质岩原岩组合与闽浙沿海晚中生代岩浆岩组合的对比:对扬子板块北东缘新元古构造属性的启示 [J], 邱检生;胡建;李真;刘亮4.俯冲大陆熔融:大别-苏鲁造山带中生代岩浆岩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证据[J], 赵子福;郑永飞;黄洁5.大别造山带大陆深俯冲和折返过程中壳—幔相互作用信息——来自大理岩铅同位素的证据 [J], 刘富;周汉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沉积层序充填与盆地演化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沉积层序充填与盆地演化胡小强;沈艳杰;高丹;王改云;程日辉【摘要】北黄海盆地位于苏鲁造山带—临津江造山带与胶—辽隆起之间.盆地划分为一凹二隆三坳共6个二级构造单元,其中东部坳陷钻遇中生界中侏罗统—下白垩统地层,以陆相沉积为主.划分为8个三级层序,中侏罗统发育2个三级层序,为拉张构造背景下的向上变细沉积序列;上侏罗统发育2个三级层序,沉积序列为拉张-构造反转背景下的向上变细序列.在上侏罗统沉积期末,挤压构造导致部分地层遭受剥蚀.下白垩统发育4个三级层序,受挤压构造控制,沉积地层剥蚀严重,局部缺少层序.钻井B32与B21的测井资料分析,认为Th/U比值可以有效对比,这种对比从古水深和海平面变化方面佐证了盆地的拉张-挤压构造的演化特征.构造演化史剖面分析,说明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的沉积层序发育和分布受构造活动性质的影响,同时也说明了盆地转换伸展构造背景的演化特征.【期刊名称】《世界地质》【年(卷),期】2015(034)004【总页数】10页(P1042-1051)【关键词】沉积层序;中生界;充填特征;盆地演化;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作者】胡小强;沈艳杰;高丹;王改云;程日辉【作者单位】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州510075;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州510075;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P595北黄海盆地位于苏鲁造山带—临津江造山带与胶—辽隆起之间[1, 2](图1a)。
前人研究认为,北黄海盆地是一个以地垒、地堑和掀斜地块为特征的中新生代克拉通内裂陷盆地[3]。
发育东部坳陷、中部坳陷、西部坳陷、南部凹陷群、中央隆起和中西部隆起6个二级构造单元[4]。
盆地基底属于华北地块,为晚印支—早燕山期碰撞花岗岩和前寒武纪变质岩,局部残留有古生代或震旦纪的灰岩[5]。
沉积盖层自下而上为中侏罗统、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始新统、渐新统和新近系地层,以陆相沉积为主,主要发育河流/冲积扇--三角洲和湖泊相的碎屑岩沉积[6]。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生界次生孔隙的发育规律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生界次生孔隙的发育规律高 丹,程日辉,沈艳杰,候世林,付秋林,王嘹亮Development of Mesozoic secondary pore zones in the Eastern Depression of North Yellow Sea BasinGAO Dan, CHENG Rihui, SHEN Yanjie, HOU Shilin, FU Qiulin, and WANG Liaoliang在线阅读 View online: https:///10.16562/ki.0256-1492.2020121601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Articles you may be interested in北康盆地基底卷入断层特征及其对南海南部构造演化的启示Features of the basement-involved faults in the Beikang Basin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1, 41(4): 116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得更多资讯信息DOI: 10.16562/ki.0256-1492.2020121601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生界次生孔隙的发育规律高丹1,2,程日辉3,沈艳杰3,候世林1,2,付秋林4,王嘹亮51. 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沈阳 1100342. 自然资源部东北亚古生物演化重点实验室,沈阳 1100343.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 1300614. 辽宁省地质矿产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沈阳 1100005.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州 510075摘要: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生界储层以特低孔、超低渗型为主,对本区次生孔隙的研究是寻找优质储层和有利油气聚集区的重要内容,对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3-06-02;改回日期:2003-07-2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672142)、原长春科技大学创新基金(200003)资助.作者简介:程日辉(1963-),男,博士,副教授,从事沉积学和盆地分析研究.Email :chengrh @email .jlu .edu .cn ①江苏省区调队.1965.1∶200000常州幅地质图说明书.②江苏省区调队.1976.1∶200000无锡幅、苏州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下扬子区三叠纪层序地层样式对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的响应程日辉,王璞,刘万洙,唐华风,白云风,孔庆莹,宋维海(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61)摘 要:下扬子区三叠纪层序地层的发育特征反映出巨大的沉积环境改变和气候变迁,即从海相环境过渡为海陆交互环境,进而转变为陆相环境;从热带气候过渡为副热带干旱气候,进而转化为温暖潮湿气候。
相应的层序类型也由Ⅱ型碎屑岩与碳酸盐混合层序、Ⅰ型台地碳酸盐层序、Ⅰ型碳酸盐潮坪—泻湖层序转变为Ⅱ型海陆过渡湖泊层序和陆相湖沼层序。
各种类型层序的发育、分布和保存揭示了背景的构造控制作用与改变。
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是地史上的重大地质事件,但在碰撞时间上存在着争议。
下扬子区三叠纪层序地层类型转化及其反映出的海平面变化与全球海平面变化的不一致性是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快碰撞的响应。
碰撞作用开始于中三叠世,下扬子区大规模海退比全球性海退提前约22Ma ,碰撞前和碰撞过程中的构造条件控制了层序地层的发育与类型转化。
关键词:华北板块;扬子板块;下扬子区;三叠纪;层序;响应中图分类号:P534.51;P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552(2004)02-0134-080 引 言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是东亚大陆地质历史上的重大地质事件,它不仅涉及大别—苏鲁造山带的形成,也影响到周边盆地的形成、发育和演化。
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的碰撞时间是研究的焦点之一。
许多研究成果主要是依据超高压变质带的形成时代和古地磁极移曲线研究取得的,同时也包括了区域地质和相关沉积特征的综合分析。
由于研究与分析所依赖的资料和研究角度的不同,目前关于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时间和方式仍存在不同的认识。
下扬子区位于大别—苏鲁造山带以南地区,中生代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变动,其中三叠纪的构造变动改变了自震旦纪以来稳定的海相沉积环境和古地理格局,转化为陆相背景。
盆地地层记录被认为可以提供关于盆地演化的外力驱动的唯一完整记录(Gupta and Cowie ,2000),这种外力显然与区域造山和深部作用相连。
下扬子区三叠纪发育的层序由海相类型向海陆交互和陆相类型的转化反映了层序地层控制因素的变化,如相对海平面变化、气候变化、沉积物供给速率变化、沉降幅度和速率变化等。
这些控制因素的变化揭示出其后更大级别的构造变动,并叠加有全球海平面的变化的影响。
本文讨论下扬子区三叠纪层序地层特征、控制因素以及和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的关系。
1 层序地层发育与类型1.1 岩性、岩相序列下扬子区三叠纪层序是在二叠纪末期海退之后的背景下发育的。
综合研究区的区域地质调查资料①②、卷(Volume )28,期(Number )2,总(SU M )101页(Pages )134~141,2004,5(M ay ,2004)大地构造与成矿学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江苏省岩石地层》(徐学田,1997)和本项研究的野外调研,三叠纪地层序列自下而上为:早三叠世青龙组(湖山段和沧波门段)、中三叠世周冲村组、晚三叠世黄马青组和范家塘组(图1)。
青龙组湖山段主要为灰黄色、灰色泥岩和泥灰岩。
下部以泥岩为主夹有泥灰岩,中部则为泥岩和泥灰岩互层,而上部以灰岩、泥灰岩为主夹有泥岩。
垂向上总的变化特征是泥岩逐渐减小而灰岩逐渐增加。
这套岩性序列发育在南京—镇江一带。
向东的宜兴—溧阳一带岩性发生变化,一是泥岩的比例减小,另是夹有风暴成因的块状泥晶砾屑灰岩(钱迈平和郭佩霞,1995)。
再向东部至苏州—无锡一带岩性进一步发生变化,不仅泥岩继续减少,而且发育了内碎屑灰岩、鲕粒灰岩、核形石灰岩、叠层石灰岩和白云质砂屑灰岩。
序列的上部发育有虫迹构造和鸟眼构造。
湖山段与二叠系大隆组或长兴组为整合关系。
本段总体为细碎屑岩与碳酸盐混合的斜坡碳酸盐相。
图1 下扬子地区三叠纪层序地层对比Fig .1 Correlation of Triassic sequence stratigraphy in Lower Yangtze area 第2期程日辉等:下扬子区三叠纪层序地层样式对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的响应135 青龙组沧波门段可以分为两个岩性亚段。
下亚段是瘤状灰岩段,为灰色粉晶灰岩与灰黄、灰紫色泥晶瘤状灰岩互层;上亚段是蠕虫状灰岩段,为灰色蠕虫灰岩和粉晶、微晶灰岩互层,在顶部白云质成分和膏盐成分增加。
这套岩性序列发育在南京—镇江一带。
在宜兴—溧阳地区下亚段瘤状灰岩明显减少,上亚段为蠕虫状灰岩夹泥晶砾屑灰岩和虫迹灰岩,顶部还发育亮晶鲕粒灰岩。
在苏州—无锡地区下部为泥晶砂屑灰岩与亮晶鲕粒灰岩互层,上部为泥晶灰岩、微晶灰岩和亮晶鲕粒灰岩。
本段总体为碳酸盐台地相。
周冲村组在南京—镇江地区可以分为两段。
下段主要为膏溶角砾岩、泥晶灰岩和微晶白云岩,并发育有石膏矿层;上段主要为泥晶灰岩、泥晶白云岩、膏溶角砾岩和粉砂质泥岩,鸡丝铁笼构造发育。
在宜兴—溧阳地区主要为微晶灰岩、白云质灰岩和少量的砾屑灰岩,发育鸟眼构造和石膏假晶。
在苏州—无锡地区主要为细晶灰岩和粗晶灰岩,局部地区发育膏盐(如武进县郑陆桥),在顶部常常发育暴露性构造。
本组总体为碳酸盐潮坪—咸化泻湖相。
黄马青组岩性分为上、下两部分。
下部为灰黄—灰绿色薄—厚层状细粒长石砂岩与粉砂岩互层。
上部薄—厚层状紫色—紫红色杂砂岩与粉砂质泥岩互层,局部夹有砾岩,发育斜层理。
本组总体为海陆交互的湖泊相。
范家塘组主要为深灰色中—厚层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与黑色中薄层泥岩互层,夹有煤层,富含黄铁矿结核。
本组总体为湖沼相。
1.2 层序与类型根据岩性岩相的序列特征、界面特征、时限特征和古生物特征,可将下扬子区三叠纪发育的地层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和两个2级层序(图2)。
层序1相当于青龙组湖山段,底部层序边界为湖山段与上二叠统间的整合或平行不整合界面,上界面为沧波门段的底界。
本层序由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构成。
海侵体系域以下部的泥岩夹泥灰岩以及泥灰岩和泥岩互层为代表,反映海侵规模不断扩大,总体上是在浅海范围内变化的环境。
泥质沉积物的逐渐减少是和海域扩大、远离陆缘碎屑供给区有关。
浙西、赣东北一带也属于同一个三叠纪海盆,本阶段那里发育有钙质粉砂岩和砂质页岩沉积(钱迈平和郭佩霞, 1995),属于滨—浅海沉积,这显示陆缘碎屑物源区来自于南方的古陆。
在海侵体系域的顶部出现纹层状泥灰岩、叶片状泥岩。
海侵在此达到最大期,形成最大海泛面,凝缩段沉积以上述岩性为代表。
高水位体系域以上部的灰岩、泥灰岩夹泥岩为代表,反映斜坡碳酸盐的良好发育。
碳酸盐的良好发育与陆缘碎屑减少,水体清澈、阳光充足和生物繁盛等条件有关。
局部地区的碳酸盐发育在海侵阶段就开始了,如无锡嵩山地区由于水下高地的存在,在海侵开始就没有接受泥质沉积,就形成碳酸盐浅滩。
其它地区如苏州、宜兴、广德、南陵等地的碳酸盐发育也比南京—巢湖一带要早,反映南京-巢湖一带水体较深。
从陆缘碎屑物源区方向和水深变化来看,早三叠世下扬子海盆呈南浅北深的古地理面貌。
由于条件的适宜,碳酸盐沉积快速的垂向生长,使得海水变浅,海平面相对下降,以至出现了暴露标志,在苏州—无锡一带出现了鸟眼构造。
至此斜坡碳酸盐体系转化为台地碳酸盐体系,结束了层序1的发育。
层序1属于Ⅱ型碎屑岩与碳酸盐混合层序。
层序2相当于青龙组沧波门段,底界是沧波门段底部的侵蚀性不整合面,顶界为沧波门段顶界。
本层序由低水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构成。
低水位体系域以一套泥晶砾屑灰岩为主,位于侵蚀性的不整合界面之上。
侵蚀界面的形成与碳酸盐台地前缘斜坡的滑塌—重力流有关。
这显示了海平面已下降至台地边缘之下,台地可能暴露和遭受剥蚀。
海进体系域以沧波门段的瘤状灰岩亚段的泥晶瘤状灰岩和粉晶灰岩互层为代表。
向上瘤状灰岩增多,这反映出水深已近于碳酸盐补偿深度附近,出现碳酸盐溶解相(孟祥化和葛铭,1993),预示着最大海泛期的到来。
由南京—镇江地区向东至宜兴—溧阳和苏州—无锡地区,代表深水溶解相的瘤状灰岩逐渐减少以至尖灭消失,反映该区由于基底地势的原因没有达到深水条件,仍然保持浅滩环境。
苏州—无锡地区以发育亮晶鲕粒灰岩和泥晶砂屑灰岩为特色。
高水位体系域以沧波门段的蠕虫状灰岩亚段的蠕虫灰岩和白云岩为代表。
南京—镇江以东地区以广泛发育亮晶鲕粒灰岩和细晶白云岩为特征。
白云岩的出现显示出潮上咸化环境的形成,也反映出海平面开始下降。
至此台地碳酸盐体系过渡为碳酸盐潮坪—咸化泻湖体系,结束了层序2的发育。
层序2为Ⅰ型台地碳酸盐层序。
层序3相当于周冲村组,底界位于周冲村组底部,以厚层、块状的膏溶角砾岩的出现为标志,与下伏为整合接触,局部存在侵蚀界面,与海平面下降引起的暴露有关。
本层序由低水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构成,是在与外海有局限沟通的闭塞—半闭塞的浅水潮坪—泻湖盆地内形成的。
低水位体系域由底部厚层的膏溶角砾岩、微晶白云岩136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第28卷 图2 下扬子区三叠纪层序地层与层序控制因素Fig.2 Triassic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sequence controls of Lower Yangtze area和硬石膏层构成。
这套岩性的出现反映出暴露、咸化和淡水淋滤的特征,此时海平面可能低于这个泻湖盆地的局部水位。
海侵体系域由下段厚层膏溶角砾岩和中—厚层微晶灰岩互层构成,是在动荡的海侵过程中形成的。
当形成稳定薄层泥晶灰岩时,海侵达到最大规模。
高水位体系域由上段泥晶灰岩、 第2期程日辉等:下扬子区三叠纪层序地层样式对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的响应137泥晶白云岩、膏溶角砾岩和粉砂质泥岩构成。
此阶段特点是:(1)暴露构造明显,如鸡丝铁笼构造和石膏假晶;(2)白云质的含量高;(3)有陆缘碎屑沉积物的进入。
至此碳酸盐潮坪—泻湖沉积体系转化为陆缘近海的湖泊沉积体系,结束了层序3的发育。
层序3为Ⅰ型碳酸盐潮坪—泻湖层序。
层序4相当于黄马青组,底界位于黄马青组的底部,以灰—深灰色长石石英砂岩的出现为标志,与下伏为整合接触,但岩性发生明显变化。
本层序由湖(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构成。
湖(海)侵体系域为一套滨—浅湖相的深色细粒石英长石砂岩与钙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韵律互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