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扬子-华南板块
扬子-华南板块

本构造单元的共同特点:
(1)具有前南华纪基底,最初的盖层在 820Ma的晋宁运动后才出现;
(2)自南华-震旦纪起都是稳定型沉积,未变 质,中古生界基本不缺失。海相沉积作用从 南华-震旦纪持续到中三叠世;
(3) 印支运动后扬子地台解体,襄樊盆地至 雪峰山脉以东部分卷入亚洲东部活动大陆边 缘。
二.基底组成及其构造演化
主体在志留纪末结束活动性演化 的加里东造山带。
本构造单元的共同点是下古生界 都是活动陆缘型沉积组成的变质 褶皱基底,它们与未变质的上古 生界盖层之间有一个巨大的不整 合。
钦州、防城和海南岛,活动阶段 结束的时间还要晚些。
二、基底分布
“江南古陆” 以南前震旦 纪古陆残块 分布图
三、演化 湘桂地区南华系沉积古地理示意
三、克拉通(盖层)构造演化阶段 1.南华纪 2.震旦纪-古生代 3.三叠纪
扬子-华南板块 南华纪古地理图
扬子-华南板块 震旦纪古地理图
早古生代扬子板块处在南半球;
古构造表现为“南隆北坳”;古地 理表现为“滇黔桂古陆”和“上扬 子海盆”。
扬子-华南板块 早寒武世沧浪铺期
扬子-华南板块 早寒武世龙王庙期
以 晶上地事块实是说存明 在了 的扬;子说地明台吕存梁在运着动(Ar在的云古南陆称核龙,川至运少动Pt1)结 1.8—1.9 Ga。有可能形成比现在所知道的规模更大的古 老地块,康滇地轴可以视为从川中陆块分裂出来的残块。
中-元古代
康滇地轴(滇东、川西)
江南台背斜(鄂西、桂北)
澄江组 砂砾岩
莲沱组 长石-石英砂岩
四、小结
华南造山系是一个走向北东,向南西开口的加里东期活动海槽。
以茶陵-郴县断裂为界,以西为稳定陆缘,以东活动。
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介绍

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介绍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介绍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中国大地构造形成演化与大地构造分区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由于不同大地构造学派对中国大陆地壳形成演化有不同的认识和方法论,因而对于整体论述中国大地构造分区有不同的方案。
《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一文,在“新全球构造”思想指导下,以板块构造学说为基础,以大陆动力学为线索,对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及其演化进行了讨论,并且进行了构造区划。
由于板块构造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化,因而该文的构造区划以古生代时中国的板块构造格局为基础,同时考虑前古生代和后古生代时期中国的地壳演化,将中国大地构造划分为7个一级构造单元(板块)和30个二级构造单元,包括克拉通(或微陆块)和不同时期的造山带。
本文根据《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一文,将其主要内容介绍于下,仅供读者进一步了解和研究该文参考。
特此说明。
下面是正文一、概述1、大地构造单元及其划分该文指出,大地构造分区又叫做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是大地构造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之一。
它可以直接服务于资源预测需求,作为成矿地质背景或油气盆地分析以及地质灾害评估的基点。
若一个大区域尺度的地壳物质组成、岩石构造组合以及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场明显不同于相邻地域,则这样的一个区域就是一个大地构造单元。
大地构造单元既反映了地壳物质组构上大地构造环境(或大地构造相)的时空属性,又具有不同构造阶段的时空层次属性。
板块构造将6大(或更多)板块作为全球的一级构造单元,并将分隔它们的边界也作为构造带看待。
但是,板块构造观的构造单元的细结构划分,以及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细结构划分,需要结合特定区域的地质特征进行厘定。
2、不同大地构造观和学派的出现该文指出,近数十年来,由于各个学科的迅猛发展,包括对海洋的研究、对地壳深部的研究等,因而促使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大的突破,有了极大的进展。
这些在近年出现的许多不同的大地构造观和学派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中国古生代古地理、古构造发展史

扬子板块志留纪时华南裂谷盆地萎缩、消亡早期海域限于北部,中晚期海退,主体抬升成陆,志留纪后期的加里东运动使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拼合统一东缘(湘中过渡带)类复理石沉积华南裂谷盆地仅在钦防地区残留深水海槽。北部边缘(南秦岭)裂谷盆地。西缘构造环境比较复杂,活动性较强
扬子板块寒武纪继承了震旦纪的古地理格局,以稳定型陆表海为特征,南部为被动大陆边缘
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之间为裂谷盆地
寒武纪扬子板块海侵广泛,地层具明显两分性:
下统为泥砂质和碳酸盐沉积,化石丰富
中上统以镁质碳酸盐沉积为主,化石稀少
石炭纪时,华北板块的北缘为活动大陆边缘,南缘东段为被动大陆边缘,南缘西段为活动大陆边缘
石炭纪时,华南板块的北、西和东南均为被动大陆边缘。岩关期间,滇黔桂地区有岩相分异;湘粤地区陆表海碳酸盐岩及碎屑岩沉积。湘赣交界至广东陆丰处是海相碎屑沉积;赣东、浙闽处是陆相沉积。大塘期间,滇黔桂地区:碳酸盐岩为主;湘粤:下部为滨海沼泽,上部为浅水灰岩。湘赣交界处是滨海含煤碎屑沉积;赣东、浙闽处是陆相含煤沉积。下扬子地区:滨海碎屑沉积至碳酸盐沉积。晚石炭世:海侵扩大,陆棚浅水碳酸盐沉积,岩相、厚度稳定
华南裂谷盆地早奥陶世古地理格局与寒武纪相似,也由闽粤浅海相和赣粤桂次深海相二个大相带控制,寒武纪末云开和粤东上升成陆,沿着古陆周缘规律地出现滨海、陆棚次级环境分布。中奥陶世以后,华南盆地加速萎缩,晚奥陶世为厚度较大的浊积岩。奥陶纪末华南区主体成陆相。
奥陶纪早期基本承袭寒武纪的古地理、古构造特征
晚期华北板块主体抬升,华南盆地规模的收缩加剧
华北板块南部的北秦岭地区没有志留系的记录,推测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已形成古陆或山地。
扬子板块及四川盆地演化特征

扬子板块及四川盆地演化特征扬子板块和四川盆地是中国地质构造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演化特征。
下面将从地质构造演化、岩石组成和地貌景观等方面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扬子板块是中国东部最大的板块之一,主要由印度洋和太平洋两个大洋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交汇寄生而成。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扬子板块经历了多次大陆碰撞和变形,形成了丰富的地质构造特征。
其中最重要的特征是扬子地块的隆起和太平洋板块的俯冲。
扬子地块是中国东部特有的一个地质区域,其西部和北部临近华北地块和青藏地块,东面濒临东海,南面与华南地块相接。
扬子地块具有广阔的盆地和丘陵,地势平坦,适合农业和工业发展。
在地质构造上,扬子地块被各种断裂和逆冲断裂切割,形成了丰富的断层和褶皱构造。
其中最重要的断裂是金沙江-怒江断裂带和成都-重庆断裂带。
这些断裂带在构造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的调节作用。
四川盆地是扬子板块内的一个大型盆地,也是中国重要的沉积盆地之一、四川盆地形成于中生代,经历了长时间的沉积和抬升作用,形成了复杂的结构和丰富多样的地质岩层。
四川盆地的地壳运动主要受到东亚大陆板块东南俯冲的影响,形成了东西向的褶皱和断裂带,包括龙门山断裂带、巴东新太古代断裂带、大邑—都江堰古隆起等。
岩石组成是扬子板块和四川盆地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扬子板块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麻粒岩、英安岩等构成,是中国东部最丰富的岩石类型之一、四川盆地主要由三叠纪和侏罗纪的火山岩、凹凸山岩和砂岩等构成,其中火山岩是盆地最主要的岩石。
地貌景观是扬子板块和四川盆地的另一大特征。
扬子板块地貌类型丰富多样,包括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等。
其中最著名的地貌景观是三峡大坝和峨眉山景区。
四川盆地地貌类型相对单一,以盆地为主,分布着大量的丘陵和低山。
其中最著名的地貌景观是九寨沟和黄龙景区。
综上所述,扬子板块和四川盆地具有独特的演化特征。
地质构造演化主要表现为扬子地块的隆起和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形成了丰富的断裂和褶皱构造。
早晚古生代古地理及板块特征

早古生代1.中国东部早古生代沉积古地理华北板块—∈13—O1滨浅海沉积; O2-C1缺失,其南、北为大洋环境。
扬子板块—相对稳定的滨浅海沉积环境,北缘:南秦岭裂谷盆地东南缘:华南被动大陆边缘及华,南裂谷盆地、华夏板块。
(1)Cambrian,寒武纪1)扬子板块寒武纪古地理特征继承了震旦纪的古地理、古构造格局,扬子板块:以稳定型陆表海为特征,东南部:为被动大陆边缘,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之间:华南裂谷盆地。
寒武纪扬子区海侵广泛,地层具明显两分性:下统为泥、砂质和碳酸盐沉积,化石丰富,中-上统以镁质碳酸盐沉积为主,化石稀少。
标准剖面:滇东晋宁梅树村剖面;宜昌三峡剖面详见图集。
扬子板块及其东南大陆边缘横向古地理变化2)华北板块寒武纪古地理特征华北板块主体自晚元古代后期抬升,后一直遭受风化剥蚀,早寒武世晚期开始海侵。
寒武纪华北板块为稳定的陆表海碳酸盐沉积,其南缘以活动大陆边缘与秦岭洋毗邻。
标准剖面:山东张夏剖面华北板块南缘主动大陆边缘—商丹(商州-丹凤)缝合线以北,蛇绿岩套及丹凤群的岛弧火山岩、二郎坪群的弧后火山岩,由于秦岭洋向北俯冲,在华北板块南缘形成了活动大陆边缘。
华北板块北缘和西南缘北缘推测寒武纪在白云鄂博一带处于稳定大陆边缘状态,逐渐向活动型过渡,西南侧与柴达木古陆之间为古祁连洋,早寒武世时未接受沉积,中寒武世起祁连山南北坡都张裂成裂陷海槽。
北祁连海槽中发育较深海含放射虫硅质岩、中基性火山岩及砂泥质复理石。
(2)Ordovician,奥陶纪早期基本承袭寒武纪的古地理、古构造特征,晚期华北板块主体抬升,华南盆地规模的收缩加剧。
自西向东依然为:扬子克拉通、江南被动大陆边缘及华南裂谷盆地三个沉积区,华南裂谷盆地逐渐萎缩,中奥陶世后萎缩加剧,导致O3的古地理格局明显变化。
1)扬子板块奥陶纪古地理典型剖面:宜昌黄花场剖面东南被动大陆边缘西部为湘桂次深海(湘中地区奥陶纪是一套深灰至灰黑色含碳质、硅质的笔石页岩,代表一种非补偿滞流还原环境),东部为浙皖次深海(浙西早中奥陶世也为滞流环境的笔石页岩相,晚奥陶世沉积了一套巨厚的浅水浊积岩)。
7 扬子-华南板块(一)w

澄江组 砂砾岩 ~~~~~~~~ 晋宁运动850-800Ma 柳坝塘组 (Pt3q)
莲沱组 长石-石英砂岩 ~~~~~~~~~~~~~~~雪峰运动 板溪群
板岩、硅质岩
砂板岩
~~~~~~~~~~ 四堡运动 1000 Ma ~~~~~~~~~~~~~~~~~~~~
昆阳群 (Pt2c-j)
四堡群
碳质板岩、石英砂岩
扬子-华南板块 中三叠世古地理图
华北板块晚三叠世古地理图
扬子-华南板块 晚三叠世古地理图
瑞替克期-里阿斯期(T33- J1)象山群(艮口群、安源群
~~~~~~~~~~~~~~~~~~~南象运动~~~~~~~~~~~~~~~~~~~~
诺利克期 T23 卡尼克期 T13
~~~~~~~~~~~~~~~~淮阳(金子)运动~~~~~~~~~~~~~~~~
扬子-华南板块 早寒武世沧浪铺期古地理图
扬子-华南板块 早寒武世龙王庙期古地理图
华北板块早奥陶世古地理图
扬子-华南板块 早奥陶世古地理图
华北板块中奥陶世古地理图
扬子-华南板块 中奥陶世古地理图
华北板块晚奥陶世古地理图
扬子-华南板块 晚奥陶世古地理图
华北板块志留纪古地理图
扬子-华南板块 早-中志留世古地理图
• 太古代-古元古代 古陆核形成 • 中-新元古代 (850-800Ma )
基底形成
IJ ¼Ò °Ó Ⱥ 2.0Ga
áÇ Áë Ⱥ »Æ Áê »¨ ¸Ú ÑÒ 1.9-2.3Ga
èó ¾» ɽ
´ó ºì ɽ Ⱥ »ù ÐÔ ÑÒ 1.7-1.9Ga
Ħ Ìì Áë »¨¸Ú ÑÒ ½á ¾§ ï¯ Ê¯ 0.76Ga
~~~~~~~~~~~扬子运动800Ma ~~~~~~~~~~~~~
华南青白口纪—三叠纪构造-地层区划及特征

地质事件对古生物的演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在三叠纪期间,爬行动物逐渐演化出 了各种形态和生态类型,如蜥蜴、蛇、龟等。这些古生物的演化与当时的生态环境和地质 事件密切相关。
05
华南青白口纪—三叠纪构 造-地层区划及特征研究
意义
对了解地球历史的意义
揭示地球演化过程
通过对华南青白口纪—三叠纪构造-地层的研究,可以深入了 解这一时期地球的演化过程,为理解地球历史提供重要的科 学依据。
探索地球生物演化
通过研究这一时期的地层和构造,可以揭示当时生物演化的 规律和特点,为生物进化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对资源勘探的意义
指导矿产资源勘探
通过对华南青白口纪—三叠纪构造-地层的研究,可以了解该地区矿产资源的分布和特点,为矿产资 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指导能源资源勘探
通过对该时期地层和构造的研究,可以了解该地区能源资源的类型和分布,为能源资源的勘探和开发 提供指导。
地质事件对生物地层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下降
在三叠纪末期的生物灭绝事件后,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明显下降。许多海洋生物和陆地脊 椎动物都消失了,导致生态系统发生了重大变化。生 Nhomakorabea系统重组
生物灭绝事件为新的生物种类提供了生存空间,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生态系统重组 。在三叠纪末期之后,地球上的生态系统逐渐演替,形成了现代的生物群落。
构造-地层单元划分
华南青白口纪—三叠纪构造-地层单元主要划分为三个大单元:扬子地块、华夏 地块和印支地块。
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是华南地区的主要地块,印支地块则是在三叠纪后期与华夏 地块碰撞形成的。
构造-地层单元特征
扬子地块的特征是发育良好的前寒武系基底,以及震旦系至二叠系的稳定沉积盖 层。
江南造山带(湖南段)金矿成矿规律与资源潜力

Metallogenic Regularity and Resource Potential of Gold Deposits of Hunan Area in the Jiangnan Orogenic Belt, South China
HUANG Jian-zhong1), SUN Ji2), ZHOU Chao2), LU Wen2), XIAO Rong2), GUO Ai-min2), HUANG Ge-fei2), TAN Shi-min2, 3), WEI Han-tao4)
1)湖南省地质院, 湖南长沙 410014; 2)湖南省地质调查院, 湖南长沙 410116; 3)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 湖南长沙 410083;
4)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37
摘 要: 扬子地块—华夏地块经历武陵期—雪峰期增生造山-碰撞造山形成江南造山带, 构成统一的华南板块, 进入板内演化阶段。本文从构造-岩浆作用-沉积建造角度, 结合地质年代学、古地磁、岩相古地理分析, 加里 东运动、印支运动属陆内作用, 造就了加里东期、印支期两次主要的金矿成矿事件。湖南雪峰山—幕阜山(俗 称“金腰带”)加里东期和印支晚期金矿床分区成带产出, 构成一条复合型造山型金矿带。区域性构造导矿、 次级构造交汇或叠加控矿明显; 矿石普遍发育条带状构造, 属韧性剪切递进变形的产物。通过对区域成矿背 景、金矿成矿理论, 金矿床(体)地质特征, 结合同位素地球化学、地质找矿成果及深部验证情况等多方面研究 表明该成矿带深部找矿潜力巨大, 2000 m 以浅金远景资源量有望达到 3000 t。 关键词: 成图分类号: P62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3975/cagsb.2020.0208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克拉通(盖层)构造演化阶段 1.南华纪 2.震旦纪-古生代 3.三叠纪
扬子-华南板块 南华纪古地理图
扬子-华南板块 震旦纪古地理图
早古生代扬子板块处在南半球; 古构造表现为“南隆北坳”;古地 理表现为“滇黔桂古陆”和“上扬 子海盆”。
扬子-华南板块 早寒武世沧浪铺期
扬子-华南板块 早寒武世龙王庙期
共性是华南地区在Pt - Pz1为海相活动类型沉积为 主,而Pz2 除钦防地区存在残余海槽(广西钦州-防城 是华南唯一的S-D连续地区)有活动类型海相外,均 为稳定陆 – 浅海沉积,有裂陷。
2. 华南ALPS模式
许靖华采用类比大地构造学的方法,通 过读图,认为华南地区和北美东部 appalachian山脉的构造格局具有十分相似 的特点,故提出“华南ALPS,不是华南地 台”的观点并以此为题发表论文,其中心 思想认为华南是印支造山带,推覆构造十 分发育,江南古陆实际上为推覆体,由四 川盆地向东的构造格局、分带和北美地台 向东appalachian山脉格局分带完全一样。
(康滇式)
Pt2
Pt3Biblioteka 前 南 华 纪 古 构 造 简 图
小结
相当吕梁运动的龙川运动形成由Ar-Pt1深变质岩系组成的结晶地块 构成了相对孤立的古陆核,川中-康滇联为一体称川中陆核;大 别-江汉一直到苏北-胶南-南黄海称东部陆核;红河断裂以北为黔 -滇-桂古陆核。
中-新元古代(Pt2-3)克拉通开裂,在西部康滇一带形成沟-弧-盆体系; 东部则围绕陆核边缘发育稳定-活动型的陆缘浅海沉积,形成逐 渐向东南扩展的大陆边缘。新元古代中期820 Ma晋宁运动形成 了扬子地台的基底。 由于基底形成晚,基底岩系以浅变质的砂板岩组成,刚化固结程度 弱于中朝地台,这就决定了扬子地台后期发展的许多活动性特 征,包括现代地震活动除川西、滇东以外,地应力通过柔性基 底的变形而释放,因此和中朝地台相比地震活动相对较弱的特 点。
二、基底分布
“江南古陆” 以南前震旦 纪古陆残块 分布图
三、演化
湘桂地区南华系沉积古地理示意
四、小结
华南造山系是一个走向北东,向南西开口的加里东期活动海槽。
以茶陵-郴县断裂为界,以西为稳定陆缘,以东活动。 存在浙南-闽北、赣中-赣南和云开大山三个古陆残块, 中间是裂谷或海槽。 活动海槽的主要活动阶段从震旦纪到奥陶纪,志留纪时 深水盆地局限在粤西一隅,从东北向西南封闭发展的。 广西运动以后,除海南岛与钦防地区外全部抬升成陆。
3. 争论焦点
1)板溪群的时代、板溪群的性质 – 涉及Pz1- Pz2板溪洋是否存在? (1)前Pt3活动大陆边缘沉积,基本原地(王鸿祯、郭令智等) (2)板溪群为混杂岩带时代复杂,为飞来峰(许靖华、李继亮等)
2)“江南古陆”是否存在?— 涉及古地理格局问题
(1)Pt3 – Pz1为一古陆,古岛弧,控制构造古地理格局 (2)无“江南古陆”因有几个时代的地层CO3(Pz1- Pz2)无古陆物 源
2)80年代初湖北宜昌所在黄陵背斜测得 侵入崆岭群的黄陵花岗岩中碎屑锆石的年 龄1.9—2.3 Ga;汉南隆起的牟家坝群为2.0 Ga左右;说明了Pt1基底的存在。
3)80年代北京三所测定了在广西北部侵 入在四堡群中的摩天岭花岗岩,发现晶形 完好的结晶锆石760 Ma,但同时又发现有 被磨圆的碎屑锆石,U-Pb法获得2.86 Ga的 年龄,说明存在Ar的古陆核,上述碎屑锆 石很可能来源于四川古陆核。
3)华南造山带形成时代及演化模式
(1) Pz1 – 俯冲、碰撞造山,大陆增生 (2) Mz – 造山存在逆冲推覆
4)特提斯东延问题
4.扬子地台与中朝地台在地史期间的关系
复习思考题
扬子地台演化的重要构造运动和关键地质事件
广西运动
东吴运动
江南台背斜(江南式)
由两套浅变质岩系组成:上部板溪群 (Pt3q),下部四堡群(Pt2c-j)其下部可能有 更老的Pt1,两者之间的四堡运动十分强烈。 桂北本洞花岗岩1.06 Ga,四堡群变质年龄 1.0—1.1 Ga ; 侵 入 板 溪 群 的 黄 陵 花 岗 岩 819—860 Ma, 代表着最终形成基底的 雪峰运动,其强度西北强、东南弱,向华 南造山系(褶皱系)逐渐过渡,四堡、板西群 的沉积可能看作是围绕川中古陆核逐渐向 外迁移的陆缘海沉积。
• 三叠纪与印支运动
东部下扬子及苏北地区形成一系列自南向北的弧形推覆造山带, 比如宁镇山脉推覆体, 和苏南、北推覆体,方向NEE,略向北突 出的弧形。
在苏南太湖附近的风景区里灵岩山、飘渺峰等著名景点都 是一些低缓角度逆掩断层造成的飞来峰
第二节 华南造山带
一、概述
西北沿“江南古陆”南侧的江-绍断裂与扬子地台接壤; 西界沿十万大山前缘断裂与右江褶皱带毗邻。东界? 主体在志留纪末结束活动性演化 的加里东造山带。 本构造单元的共同点是下古生界 都是活动陆缘型沉积组成的变质 褶皱基底,它们与未变质的上古 生界盖层之间有一个巨大的不整 合。 钦州、防城和海南岛,活动阶段 结束的时间还要晚些。
第三章
第一节
• • 2. • 1. 2. 3.
扬子-华南板块
扬子地台
概述 基底组成与大地构造演化 中-新元古宙 克拉通(盖层)构造演化阶段 南华纪 古生代 三叠纪
1. 太古宙-早元古宙
一、概 述
华南是世界上最重 要的含矿花岗岩类 分布地区之一,号 称世界第一的钨及 相关多金属特大型 矿床的相当一部分 就集中在那里,如 世界第一的钨(赣 南大庾)、锡矿 (湖南水口山); 四川是我国重要的 含油气和钾盐盆地。
•基底组成 扬子地台基底出露较 少,除康滇、江南外,仅在江南、 黄陵、张八岭、连云港等几处出露。 • 太古代-古元古代 古陆核形成 • 中-新元古代 基底形成
(Ar?-Pt1 )基底岩系的存在
1) 50年代航磁发现川中、江汉和南黄 海是三个高磁异常区,同时又是重力高 区,推测是磁性结晶地块。 1971年8月10日,7002钻井队使用7000 米超深井钻机,在龙女寺构造开钻国内 第一口超深井——女基井,1976年2月 27日完钻,井深达6011米。中央领导对 成功钻获该井给予了高度评价。
本构造单元的共同特点:
(1)具有前南华纪基底,最初的盖层在 820Ma的晋宁运动后才出现; (2)自南华-震旦纪起都是稳定型沉积,未变 质,中古生界基本不缺失。海相沉积作用从 南华-震旦纪持续到中三叠世;
(3) 印支运动后扬子地台解体,襄樊盆地至 雪峰山脉以东部分卷入亚洲东部活动大陆边 缘。
二.基底组成及其构造演化
大地构造演化模式及争论的焦点 1. 加里东造山模式-传统观点 2. 华南ALPS模式 3. 争论焦点
1. 加里东造山模式-传统观点
槽台观点:华南为加里东的地槽,D3-C-P(CO3 ) 后为加里东地台(褶皱带),Mz活化,形成地洼。 板块观点: Pt3-Pz1为扬子板块(地台)的南部大 陆边缘,形成沟弧盆体系,华夏板块向扬子之下俯冲。 Pz1未华夏板块和扬子板块碰撞拼合,形成统一华南陆 块,Pz2发育裂陷槽。
第三节 南海-印支地台
南海-印支地台是一个大部分被海水覆盖的前寒 武纪地块,最早是1964年任纪舜根据当时刚发现的 海南岛南部地台型-O,以及华南加里东褶皱带东 部赣、粤地区Pz为巨厚碎屑岩的事实,提出它们不 可能来自扬子陆块,因为两者间隔着广阔的Pz 1的 CO3 台地,意味着褶皱带的东南侧当时应有大陆存 在(作为陆源碎屑的物源)。 1980年黄汲清指导,任纪舜等执笔《中国大地构 造及其演化》中正式列出“南海地台”这一构造单 元,称之为“历史构造单元,今日其大部分已不复 存在”。
扬子-华南板块 早奥陶世
扬子-华南板块 中奥陶世古地理图
扬子-华南板块 晚奥陶世
早-中志留世
中古生代 北部隆升为上扬子古陆, 南部为黔桂海盆
中泥盆世
早石炭世
晚古生代
扬子板块从浅海相碳酸盐海 盆转为滨海-沼泽相盆地; 东吴运动引起川西峨眉山玄 武岩喷发。
晚石炭世
早二叠世
晚二叠世
以上事实说明了扬子地台存在着Ar的古陆核,至少Pt1结 晶地块是存在的;说明吕梁运动(在云南称龙川运动) 1.8—1.9 Ga。有可能形成比现在所知道的规模更大的古 老地块,康滇地轴可以视为从川中陆块分裂出来的残块。
中-元古代
康滇地轴(滇东、川西) 澄江组 砂砾岩 江南台背斜(鄂西、桂北) 莲沱组 长石-石英砂岩 ~~~~~~~~~~~~~~~~雪峰运动 板溪群 ~~~~~~~~晋宁运动850-800Ma 柳坝塘组 (Pt3q) 板岩、硅质岩 ~~~~~~~~~ 四堡运动 1000 Ma 昆阳群 (Pt2c-j)
砂板岩
~~~~~~~~~~~~~~~~~~ 四堡群 砂板岩、片岩 ~~~~~~~~~~~~~~~~~~ (Ar -Pt1) 石英岩、斜长角闪岩紫苏 麻粒岩(锆石 U-Pb )2332 Ma
碳质板岩、石英砂岩
~~~~~~ 龙川运动1900-1800 Ma 红山群 (Pt1) 片岩、板岩、大理岩、细碧 角斑岩(锆石 U-Pb )1840 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