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流域地貌
陕西地形总结分析

陕西地形总结分析引言陕西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著名的省份之一。
地形地貌是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了解陕西的地形特点对于深入了解该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分布、交通、农业、旅游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陕西的地形进行总结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陕西的地理特点。
1. 地理位置与边界陕西位于中国中部,东经105°29′03″至111°15′04″,北纬31°42′45″至39°35′17″之间。
地处黄河上游和长江中游的交汇区域,东邻山西、河南,南接湖北、重庆,西南接四川,西北和北边界与甘肃相连。
总面积约20.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2.15%。
2. 地形特征陕西地形以丘陵和平原为主,其中包括几个重要的地形特征。
2.1 黄土高原陕西位于中国黄土高原的核心地带,境内黄土面积广阔。
黄土高原地势起伏较大,西部山地相对较高,东部平原地势较为平坦。
黄土地表干燥且无防护植被,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2.2 秦岭山脉陕西境内的秦岭山脉是中国著名的山脉之一,也是我国自然界的屏障之一。
秦岭山脉自西北向东南贯穿陕西,其山势高峻,地势险峻。
秦岭东南坡地形复杂多变,有许多山峡、溪流、瀑布等地貌景观。
秦岭还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之一,有许多河流自南向北发源于秦岭,为陕西及周边地区的农田灌溉和供水提供了重要保障。
2.3 渭河流域渭河是陕西境内重要的一条河流,发源于秦岭,流经陕西中部,最终汇入黄河。
渭河流域地形较为平坦,地势逐渐由西部的山地过渡为东部的平原。
河流沿岸存在较多湿地和灌溉区,为周边农田提供了良好的灌溉条件。
渭河流域也是陕西人口和农业集中的地区之一。
2.4 高原和平原陕西境内还有一些高原和平原地形。
其中,位于陕西北部的毛乌素高原海拔较高,地势较为平坦,被称为“中国蔬菜之乡”。
陕西南部的巴山高原地势也较为平缓,是陕西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
此外,陕西东南部和东部沿黄河的地区主要是平原地形,地势较为平坦,是农田和城市发展的主要区域。
渭河关中段概况

渭河关中段概况2.1基本情况渭河是黄河最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甘肃乌鼠山,流域涉及甘肃、宁夏、陕西三省(自治区),在陕西省潼关县港口注入黄河。
流域面积13.48万平方公里,包括甘肃、宁夏、陕西3省(区)的10个市(地区、州、盟),共72个县(旗、市)。
2005年,流域人口约3251万,城镇化率29.7%。
流域内GDP约0.52万亿元,人均GDP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0%。
渭河在陕西省内总长度502公里,流域面积6.8万平方公里,主要流经陕西经济中枢关中地区。
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的中部,地处渭河中下游,以渭河平原(亦称关中平原)为主体,大致以秦岭主脊与与陕南地区为界,以子午岭、黄龙山与陕北地区相邻。
行政上包括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铜川市和杨凌示范区等5市1区的54个县(市、区)。
面积约5.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6.9%。
该地区是是全省经济最发达、人口最集中的地区,集中了全省60%的人口、56%的耕地、72%的灌溉面积和70%的经济总量。
2.2水资源及其特点(1)水资源缺乏关中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82.0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73.697亿立方米,地下水53.41亿立方米,重复量45.08亿立方米。
按关中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量计算,水资源量仅占全省地表水资源总量的17.7%,人均亩均水资源量仅为全省人均亩均水资源量的29%和34%,属水资源贫乏地区,为资源型缺水区,也有工程性缺水和污染性缺水问题。
(2)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统计资料表明,关中干旱频次多,持续时间长。
天然径流年际变化特点是丰枯交替,存在不同长度的连续枯水或连续丰水段。
年内4个月可得到60%的降雨和50-70%的径流量,而3-6月作物最需要水的季节仅有20%的降雨,来水与需水极不协调。
(3)多泥沙,难利用渭河及其北岸主要支流均为多泥沙河流,河水含沙量一般为150公斤/立方米左右,最大可达1400公斤/立方米。
河流含沙量高,一方面影响直接利用;另一方面易造成水库、渠道淤积,影响水利工程的功能。
渭河水系不对称的原因

渭河水系不对称的原因
渭河水系不对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首先,地质构造是影响渭河水系不对称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地壳运动的影响,渭河流域的地质构造呈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性,这导致了河流的流向和流域形态也呈现出不对称的特点。
例如,渭河流域的东部地区地壳相对稳定,而西部地区则受到了强烈的构造运动影响,这使得渭河流域的西部山区地形陡峭,河流流速快,而东部平原地区地形平缓,河流流速慢。
其次,地形地貌也是影响渭河水系不对称的重要因素之一。
渭河流域的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包括山地、丘陵、平原等多种地貌类型。
这些不同的地貌类型对河流的流向和流域形态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使得渭河水系呈现出不对称的特点。
例如,在山地和丘陵地区,河流通常沿着地势较低的地带流动,而在平原地区,河流则更容易改道和分流。
陕西省渭河流域水量监控规划

陕西省渭河流域水量监控规划1、概况1.1流域概况1.1.1 自然概况渭河是黄河第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渭源县鸟鼠山,流经甘肃、宁夏、陕西三省,在陕西潼关县注入黄河。
渭河流域总面积13.5万km2,陕西境内6.76万km2,加上关中东部直接入黄小支流,本规划涉及总面积为7.06万km2(以下简称渭河流域)。
渭河干流全长818km,我省境内河长502km。
宝鸡以上为上游段,河谷狭窄,川峡相间,水流湍急;宝鸡峡至咸阳为中游段,河长177km,河道宽,多沙洲,水流分散;咸阳至潼关为下游段,河长211km,河道淤积严重,比降较小。
陕西渭河流域有两大地貌单元:一是黄土高原,主要分布在延安地区,总面积2.2万km2,海拔1000~1600m,其大部分地区为黄土覆盖,由于水流侵蚀,多被切割得支离破碎,水土流失极为严重。
二是关中盆地,南依秦岭,北界北山,西起宝鸡,东至潼关,东西长约420km,南北宽约120km,总面积4.6万km2,占省内流域面积的2/3。
地势西高东低,南北两侧由山前向渭河呈阶梯状倾斜,渭河干流由西向东横贯中部,海拔325~900m。
从山前至渭河依次是洪积扇、黄土台塬及河流阶地。
关中盆地地势平坦,素有“八百里秦川”之称。
1.1.2、气候特征渭河流域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多西北风和西风,夏季炎热多东南风,春秋气候温和多东风,年平均风速2.4~2.7m/s,最大风速20~25m/s。
多年平均气温7.8~13.5℃,极端最高气温42.8℃,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8.1℃,年平均气温由东向西,由渭河向两侧呈递减趋势。
区内多年平均降水量617.2mm,7、8、9、10四个月占全年的60%以上。
降水区域分布规律为南多北少,西多东少。
泾河张家山以上大部分地区低于600mm;洛河状头以上除宜君一带外,其它地区在510~560mm之间;渭北泾西地区550~650mm;渭北泾东地区520~600mm,渭河以南地区在600mm以上。
甘谷县渭河流域堤防治理浅析

甘谷县渭河流域堤防治理浅析谢小永甘谷县水利勘测设计队一、引言甘谷县位于渭河中游,渭河干流由西向东横穿而过,境内全长41.6公里,形成甘谷盆地。
由于流域内光照充足,雨量偏少,夏热而无酷暑,冬冷而无严寒,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灌溉便利,因此适宜多种农作物尤其是经济作物的生长,不仅是全县“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基地,而且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
但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长期影响下,流域内土层侵蚀作用十分强烈,沟道下切,形成了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水土流失严重,坡耕地土壤日渐瘠薄,一遇降雨,渭河干流和较大支流洪水泛滥,河床摇摆不定,吞蚀两岸农田,威胁两岸村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建国以来,我县渭河流域得到了初步的综合治理和开发。
据水利部门统计,1990年以前共建成堤防44.3公里,部分河堤,因工程规划不合理,施工不当,设防标准不够,带病运行,基础淘刷严重,堤身塌落损坏,问题较为严重。
近年来实施的渭河堤防工程堤身坚固,水流平顺,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已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基本保障。
二、历年渭河堤防治理存在的问题(一)指导思想不统一甘谷县从1970年开始,对渭河治理制订了第一次规划,明确提出规划治理的原则是“整治河道,缩窄河面,加高河堤,稳固河岸,”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至1973年建成浆砌石挑流坝140座,浆砌石护岸河堤4095米,土砂堤4200米。
1973年8月26日发生百年一遇大洪水(洪峰流量3780立方米/秒),冲毁挑流坝77座,浆砌石护岸河堤1625米(占新修砌石堤的40%),土砂堤全部被冲光。
造成这次损失的主要原因是超标准洪水,但与过分“缩窄河面”,各村群众盲目地与河争地,河堤村村孤立,各自为阵,互不衔接,被洪水剿了后路不无关系。
(二)行洪宽度不够盘安镇的三十铺和腰崖村,地处渭河干流南北两岸,1989年9月两村村民自筹资金,自发组织劳力,先后在渭河南北两岸修建了700米的河堤工程,仅给渭河河流留下30多米的行洪宽度,1990年6月份的一场洪水就将河堤冲得一干二净,直接经济损失达8万元。
渭河上游河流阶地的成因与地貌演化的开题报告

渭河上游河流阶地的成因与地貌演化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渭河是中国黄河流域的一条重要支流,流经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4省区,是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
河流阶地是指河流在不同时期处于不同高程的平台。
阶地的形成与河流侵蚀,气候、地质、地貌等因素都有一定关系。
由于渭河流域地貌变化复杂,其河流阶地的成因及地貌演化问题一直备受学者关注。
因此,对渭河上游河流阶地的成因及地貌演化进行研究,对地质学和地貌学等学科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将对渭河上游河流阶地的成因及地貌演化进行全面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渭河上游河流阶地的分类及特征分析:通过实地勘测和相关文献分析,对渭河上游河流阶地进行分类及特征分析,建立阶地分布图和高程分布图。
2.渭河上游河流阶地的成因研究:通过野外考察和室内实验等方法,对渭河上游河流阶地的成因进行研究,探讨河流侵蚀、气候和地质因素等对阶地形成的影响。
3.渭河上游河流阶地的地貌演化研究:通过历史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对渭河上游河流阶地的地貌演化进行研究,分析其演化特点和演化趋势,为渭河上游自然保护和防洪工程的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意义1.对渭河上游河流阶地的成因及地貌演化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地质学、地貌学等相关学科领域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2.通过研究渭河上游河流阶地的演化,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渭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和自然地貌演化。
3.研究成果可为渭河上游自然保护和防洪工程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
四、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包括:1.实地勘测:对渭河上游河流阶地进行实地考察,采集样品,并填制表格和拍照。
2.实验室分析:将采集的样品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如岩石物理实验、元素分析等。
3.历史文献分析:通过查阅历史文献,了解渭河上游地区历史地貌演化的情况。
4.专家访谈:向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访谈,获取专业知识和建议。
五、预期成果通过本次研究,可得到以下成果:1.渭河上游河流阶地的分类及特征分析图。
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

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前言渭河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涉及甘肃、宁夏、陕西三省(自治区),从西至东横贯富饶的关中平原。
渭河流域在黄河治理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作为西北经济发达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和西部大开发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和战略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60年三门峡水利枢纽建成并采取蓄水运用,致使渭河下游河道淤积,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防洪问题以后,在不断对三门峡水库改建的同时,开展了对渭河下游的治理。
1990年以后,来水来沙条件发生变化,渭河下游防洪问题更加突出,为此,进一步加强了渭河下游防洪工程和库区返迁移民防洪保安等工程的建设。
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和防护建设,初步建立了由干、支流堤防与河道整治工程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库区及渭河下游的防洪条件,促进了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
然而,渭河的治理开发与三门峡水库的影响和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渭河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地区出现了防洪形势严峻、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加剧和水土流失治理缓慢等问题,迫切需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加快流域综合治理。
渭河治理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有关专家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2001年12月,中央领导作出重要批示:“渭河综合治理要列入重要议程,首先要充分论证,做好规划”。
为贯彻中央领导批示精神,根据水利部的统一安排,2002年5月,由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牵头,成立了由水利部有关司局和流域内甘肃、宁夏、陕西三省(自治区)参加的渭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编制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及规划编制组,开展了渭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采取开放式工作和联合集中办公,多次进行了现场查勘、调研和征求各方意见;规划协调领导小组于2002年5月、8月和2003年7月分别在郑州、西安召开了三次工作会议,研究解决规划编制工作中的问题,征求甘肃、宁夏、陕西三省(自治区)的意见。
水利部对规划编制工作高度重视,部领导多次听取汇报并做出重要指示。
渭河的特点

渭河的特点
渭河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位置和流域范围:渭河是黄河的支流之一,发源于甘肃省的渭南县,向东流经陕西的关中和山西的运城盆地,最终注入黄河。
渭河流域面积较大,包括甘肃、陕西和山西等省份的部分地区。
2.水文特征:渭河的水文特征较为复杂。
在上游地区,河流切割了黄土高原,形成了峡谷和急流,水流较急。
在下游地区,渭河河谷开阔,水流平缓,河道弯曲。
渭河的流量和水位季节性变化较大,夏季为汛期,水位较高,流量较大;冬季为枯水期,水位较低,流量较小。
3.生态特征:渭河流域的生态系统较为多样。
上游地区以森林和草地为主,中游地区以农田为主,下游地区则为湿地生态系统。
由于人类的开发和活动,渭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和污染。
4.经济和社会意义:渭河流域是中国的农业发达地区之一,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
同时,渭河流域也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主要产业包括能源、化工、制造业等。
渭河流域还是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有多条公路、铁路干线经过这里。
总的来说,渭河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河流之一,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渭河流域地貌复杂,山地包括横贯陕甘的秦岭山脉北坡及六盘山、陇山,断陷盆地包括关中冲积平原及黄土台原,黄土高原包括陇东、宁南、陕北的高原沟壑及丘陵沟壑区。
河源至宝鸡峡出口为上游,长430公里,河道狭窄,川峡相间,水流急湍,平均比降1/260。
宝鸡峡至咸阳铁桥为中游,长177公里,河床宽浅,沙洲较多,水流分散,为游荡性河床,比降由1/500逐渐变缓为1/1 500。
咸阳至潼关河口为下游,长211公里,华县船北以下,河道蜿蜒曲折,单股无汊,由于泥沙淤积和受黄河三门峡水库回水影响,河道纵坡由1/5 000渐变为1/6 000。
渭河下游在三门峡水库修建前为输沙近于平衡的相对稳定河道,渭河入黄口高程(潼关高程)323米(1 000立方米每秒流量水位)。
三门峡水库建成后,由于回水淤积影响,潼关渭河入黄高程最高曾到329米,因而影响渭河下游河道也淤积抬高,常有洪泛发生,因而在渭淤36断面以下的208公里,两岸修建堤防控制,并建有一些护滩控导工程。
大堤维修及河道整治工程任务较大。
后三门峡枢纽经过两次改建并改变水库运用方式,潼关渭河入黄高程有所降低,大致稳定在326~327米。
渭河流域范围内大部分为深厚的黄土覆盖,质地疏松,且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富含碳酸钙,易被水蚀;加之历史上长期滥垦乱伐,植被遭到破坏,以及广种薄收、单一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因而水土流失严重,使渭河成为一条多泥沙河流。
由于地质构造上的原因,渭河属不对称水系。
北岸支流源远流长,主要流经黄土高原,洪枯流量相差悬殊,泥沙含量大,以悬移质为主,是渭河的主要来沙支流。
南岸支流较短,主要流经土石山区,比降较大,水流湍急,泥沙以推移质为主,水力资源较为丰富。
5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流,北岸汇入的有秦祁河、咸河、散渡河、葫芦河、牛头河、通关河、千河、漆水河、泾河、石川河、北洛河;南岸汇入的有榜沙河、大南河、耒加昔河、石头河、黑河、涝河、沣河、灞河。
其中泾河、北洛河虽然是黄河的二级支流,但因其流域面积大(泾河45421平方公里、北洛河26905平方公里),年径流量分别为21.4亿立方米及9.97亿立方米,年输沙量分别为3.09亿吨及1亿吨,其径流和泥沙都是黄河支流中较多的河流。
加之泾河、北洛河分别在渭河入黄口以上174公里和16公里处汇入渭河,历史上北洛河还曾直接入黄河,与黄河关系密切。
因此,习惯上都将这两条河作为黄河的重要支流,视为一级支流,常与渭河本流并称为泾、洛、渭河,并在历次规划中将泾河、北洛河从渭河流域中分离出来单独规划,而渭河治理规划则不包括泾河及北洛河。
渭河流域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年平均气温6~14℃,年平均降水量450~700毫米,年蒸发量1 000~2 000毫米,无霜期120~220天。
多年平均径流量102亿立方米(1934~1970年系列),年内变化与降水相似。
6~10月为汛期,多暴雨,降水强度大,其中7、8、9月大汛期间的径流占全年的60%~70%。
年平均流量323立方米每秒,而实测最大洪峰流量7660立方米每秒(1954年),调查最大洪峰流量10 800立方米每秒(1898年)。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治理渭河干支流河道的同时,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陆续问世。
由我国近代著名水利科学家李仪祉在30年代主持兴建的泾惠渠,经过整治扩建,引水能力已由新中国成立前的16立方米每秒提高到现在的50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积相应由50万亩发展到135万亩,成为一个亩产千斤的先进典型灌区。
自从宝鸡峡塬上干渠于1971年建成后,引渭灌区灌溉面积已达300万亩。
1950年建成的洛惠渠,1976年扩建了洛西工程,灌地已达77万亩。
1970年建成的东方红抽渭灌溉工程,装机容量25000千瓦,八级提灌累计最高净扬程86米,灌地130万亩。
1981年建成的千河冯家山水库,总库容3.89亿立方米,可灌地136万亩,其引水干渠于1973年建成了万米隧洞(实长12614米,过水能力36立方米每秒)。
渭河南岸支流石头河上的石头河水库于1984年建成,最大坝高114米,总库容1.47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672平方公里。
水库设计开发任务是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设计灌溉面积128万亩,装机4台,总容量2.15万千瓦。
实际装机3台,总容量1.65万千瓦。
渭河的主要来沙支流是葫芦河、泾河和北洛河,年输沙量分别为0.66亿、3.09亿、0.97亿吨。
河道来水含沙量大,不仅淤积抬高河床,威胁两岸安全,同时淤库淤渠,给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带来问题专家建议1、全面实施《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促进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于2005年12月已经国务院正式批复,规划包括了防洪、节水、水土保持、污染治理、水资源配置、基础技术研究等多项内容,是一个综合性的解决渭河存在严重问题的规划。
因此,全面实施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对促进渭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施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近期要持续推进渭河流域防洪减淤体系的建成,同时,坚持节流与开源并举,加大节水和治污的力度,把解决渭河流域水资源不足和水污染问题放到突出位置。
加快水价改革步伐,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健全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
切实加强以多沙粗沙区治理为重点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南山支流治理和水源保护,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进一步深入分析渭河流域当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从更高的层次上研究和探索渭河流域的治理措施。
2、加快“引汉济渭”工程建设步伐,破解水资源短缺“瓶颈”渭河流域主要是资源性缺水,其水资源已经难以支撑关中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已成为制约陕西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
缓解渭河流域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水资源短缺问题,首要和可行的是实施省内跨流域调水工程。
引汉济渭工程是国务院批复的《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中明确提出解决渭河流域缺水问题的重点调水工程,是促进关中地区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战略措施,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近期应加快引汉济渭调水工程建设,在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基础上,形成陕西水资源配置的总体格局。
3、探索流域水资源管理模式,维护渭河健康生命水的资源特性、流域特性、功能特性、服务特性决定了水资源必须进行统一管理,这也是新时期治水方针的要求。
目前,渭河水量统一调度初步建立了计划用水制度和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河流下游生态环境的用水,促进了流域内水资源合理配置,标志着渭河流域水资源向统一管理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鉴于渭河流域复杂的情况、特殊的河情,加之基础工作薄弱,技术管理手段落后,许多基本情况、基础规律还没有完全认识清楚,调度过程中暴露出的许多问题不能有效解决,调度工作在很多方面难以满足水量统一调度的要求。
近期要加强水文监测及取、退水计量设施建设、水量调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和基础研究工作,推进水量精细化调度和干、支流水量统一调度的实施。
同时,要以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为基础,理顺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的关系,在流域水资源管理及水量统一调度中找准两者的结合点,明确事权划分。
4、构建渭河绿色生态长廊,支撑关中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要保护好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渭河治理中,要以和谐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目标,加快渭河水生态环境建设,将渭河建设成为生态型河流,促进关中地区经济率先发展。
近期,以渭河河道水环境为依托,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紧密结合渭河沿岸各大中城市的城市规划,立足于大关中建设,尽快推动陕西省绿色生态渭河建设,构筑关中绿色生态走廊,支撑“关中—天水经济带”建设。
解决渭河水资源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努力,让我们携起手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协作,共同行动,转变用水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努力解决好渭河水资源问题,使渭河更好地造福于人民。
编辑本段相关问题主要问题①河流水沙循环通道不畅,河床失稳;②枯水期水量严重不足,河道水流连续性受到威胁;③水环境质量达不到水域功能要求;④河流生态结构受损;⑤洪水风险和洪涝灾害问题突出。
⑥下游三门峡威胁渭河主要措施①构建水环境监测及污染控制体系;②构建洪水管理体系;③完善河道监测评价及劣变应对体系;④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⑤构建渭河旅游娱乐生态景观体系;⑥组建一支河流综合管理队伍等。
历史的渭河作者:本站发布日期:2007-10-22 14:57:18 浏览次数:4822 字体:大中小渭河这条流淌在秦岭北麓关中平原之上的河流,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在中华民族文明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说黄河是摇篮,那么摇篮中的宝贝就应该是渭河。
渭河所孕育的中华文明处于中华文明的“青年时期”,渭河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文化之轴,中华文明的书页以此来翻动,渭水之畔的太公垂钓、薛平贵与王宝钏的爱情故事等展示了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渭河文化。
本章摘编了一些散文、叙事、新闻采写、调查报告、研究论文等,向人们展示渭河所走过的历史和所孕育的中华文明。
一条河流的变迁记者张延龙渭河本是黄河主干道,现在却成了黄河的支流。
距今2000多万年前的新第三纪时,黄河是一条真正的滚滚东流的大河。
那时,黄河从兰州向东,沿现在的渭河一直向东注入黄海。
当时,渭河才是黄河货真价实的古河道。
2000万年间,这条河发生了哪些鲜为人知的变化?关中水事历代变迁渭河在古代曾是重要航道。
汉唐时期,江南的粮食和其他物资,都溯黄河而上,转渭河运入长安。
由于渭河与长安关系密切,古人往往把它们联系起来,因而有“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的佳句。
摆渡滔滔渭水,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秦代的横桥,到西汉的渭桥;从唐代的便桥,到明清时的古渡口。
唯明清渡口仍有迹可寻,就设在咸阳城东南。
这里砌石护堤,构筑码头,越古渡可通陇抵蜀,车马川流不息,为三秦第一大渡。
如今在咸阳,已无法寻找古渡。
关中的“水事”变迁中,河流的消亡或改道是最主要的内容。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甘枝茂教授的研究表明,据地貌特征、地质资料、文献记载、考古资料等综合分析,春秋以来渭河河道北移的平均速率为1.74~2.71m/a,并具有加速趋势。
地理上,渭河谷地两侧在古代是地震活动的频繁地区。
地质活动或使得河岸坍塌,或堵塞河流,这些均能迫使原河道发生突变。
“这一点史书中的证据很多,《国语—周语》中记载,周幽王二年的地震使岐山崩坠,泾、渭、洛三河河岸坍塌而断流。
宋史九十四《河渠志》中,也记载了当时渭河的河道变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极地环境研究室蔡斌说。
蔡斌的研究显示,水利工程的修建对关中地区产生了不少影响。
渭河地区曾经是灌溉最为发达的地区,早期水利设施的目的是为了灌溉,后来为了发展漕运,又新开不少河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