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陶瓷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陶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陶瓷,是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工艺之一,以其独特的韵味和精湛的工艺技巧而闻名于世。
中国陶瓷的历史悠久,从商代早期的黑陶到秦代的青铜器形态仿制陶器,再到唐宋时期的青瓷、白瓷、黑瓷和五彩瓷等各种类型的陶瓷,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特色。
中国陶瓷最早起源于红山文化时期,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与中国传统美学相契合的独特风格。
中国陶瓷的风格在广义上可以分为北方和南方两大流派。
北方陶瓷以粗犷豪放、大气雄浑为特点,代表作有汉代陶俑和唐代三彩陶瓷。
南方陶瓷则更加细腻精致,以造型优美、釉面绚丽而闻名,代表作有南宋青瓷、白瓷和五彩瓷等。
中国陶瓷的工艺技巧与装饰手法非常丰富多样。
制作陶瓷的主要步骤包括挑选泥料、揉捏造型、晾干修整、上釉烧制等。
其中,选用的泥料和烧制工艺直接影响着陶瓷的质地和色泽。
中国陶瓷的装饰手法也非常多样,有刻画、镂空、绘画、烫金及彩绘等。
各个不同时代的陶瓷作品都融合了当时的文化和艺术思想,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图案和纹饰,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中国陶瓷的艺术价值在世界范围内备受推崇,也对世界陶瓷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传统陶瓷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追求自然、淡雅和含蓄的美感,不事夸张和浮华,注重形式与意境的融合。
这种独特的美学价值使得中国陶瓷成为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陶瓷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不仅体现在艺术领域,还在经济和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的陶瓷产品远销世界各地,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同时,中国陶瓷的制作和鉴赏也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文化娱乐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中国传统陶瓷工艺逐渐面临着衰退的局面。
一方面,大量的机械化生产导致了传统手工陶瓷制作工艺的失传;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的变化也使得传统陶瓷市场受到冲击。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陶瓷文化,需要提倡和支持手工陶瓷工艺的发展,加强对陶瓷文化的研究和推广,激发人们对传统陶瓷的兴趣和热爱。
古代中国的陶瓷文化与艺术

古代中国的陶瓷文化与艺术一、概述陶瓷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代表着中国人民卓越的陶瓷技艺以及独特的审美观念。
从新石器时代起,中国就开始生产陶制品,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中国的陶瓷文化逐渐形成,并达到了巅峰。
本文将重点探讨古代中国的陶瓷文化与艺术。
二、历史背景中国陶瓷文化的传统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陶器主要用于日常生活,具备简单实用的特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陶瓷的制作技术逐渐提高,从古陶文化到商代青铜时代的商盂、商彝,再到周代的青铜器和礼器,陶瓷制作逐渐成为一门重要的工艺。
三、发展演变1. 良渚文化在良渚文化时期(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300年),陶瓷开始在细腻的纹饰和创新的造型上有所突破。
出现了象征性的陶制器物,如面具和壶,这些器物既有实用的功能,又带有宗教和祭祀的意义。
2. 商代青铜时代商代青铜时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的陶瓷器物主要以青铜器为主导,陶瓷器则多用于祭祀和殉葬。
商代青铜器中的铸造技术进一步推动了陶瓷制作的发展,使其纹饰更加复杂,形态更加丰富多样。
3. 周代礼器周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是中国陶瓷文化的鼎盛时期。
周代陶瓷器主要用于宗教和礼仪活动,如祭器、礼器等。
周代陶瓷器以其雄伟庄重的造型和精美瑰丽的纹饰而闻名,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辉煌。
四、代表作品1. 唐三彩唐三彩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这种陶瓷器以其丰富的色彩、传神的造型和细致的工艺而著称。
唐三彩主要包括动物像、宝塔、官员人像等,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成为了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瑰宝。
2. 官窑瓷器官窑瓷器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顶级品种。
官窑瓷器以其独特的釉色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而著称。
其中,汝窑、定窑、哥窑等官窑成为了陶瓷艺术的代表。
这些瓷器不仅具备实用价值,更展现了中国陶瓷制作的高超技艺和独特韵味。
五、影响与传播中国的陶瓷文化与艺术不仅在国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中国古代的陶瓷文化

中国古代的陶瓷文化中国古代的陶瓷文化源远流长,被誉为世界陶瓷史上的瑰宝。
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彩陶到商代青铜器并用的青铜彩陶,再到汉代的瓷器制作和创作高度发展,中国陶瓷的历史可谓丰富多彩。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的陶瓷文化,包括陶瓷的起源、制作工艺、纹饰图案以及对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陶瓷的起源中国是陶瓷艺术的发源地之一,古代中国人民率先掌握了釉陶技术,开创了陶瓷文化的辉煌。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已经出现在中国文明的各个地区。
彩陶制作技术在这个时期逐渐发展,其特点是表面各种花纹和装饰。
这些古代的陶器不仅仅被用于生活,还充当了宗教和礼仪中重要的角色。
制作工艺的发展中国古代的陶瓷制作工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从原始的手工塑造,采用胎土,至少烧制三次才能成型的环炉,再到商代的青铜彩陶器,每一代陶瓷工艺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
而制作陶瓷的工艺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制泥(挖土、揉泥、醋浆)、筑胎(推拿、拉坯、修坯)、施彩(刷涂、划花、描线)、烧制(晒干、烘干、烧成)、装饰(上彩、执彩、烧上饰)和上釉(浸釉、满釉、挂草)等。
这些繁琐而复杂的过程确保了陶瓷制品的质量以及其与众不同的外观。
纹饰图案的独特之处中国古代的陶瓷文化以其独特的纹饰图案而闻名于世。
这些纹饰图案多样而精美,直观地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生活方式。
例如,商代的青铜彩陶器上镶嵌有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纹饰,以及人物、动物等吉祥纹样。
这些图案既是对自然界万物的崇拜和尊敬,也是人们自古以来的美好愿望和欣喜。
此外,中国陶瓷的纹饰图案还包括植物纹样,如莲花、葡萄、梅花等,以及几何构图和抽象纹样。
这些图案丰富了中国陶瓷的艺术形式,为后代的陶瓷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
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中国古代的陶瓷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更是对社会和经济的积极影响。
首先,陶瓷制品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陶器的问世使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地储存和烹饪食物,提高了生活的质量。
中国陶瓷发展历史的文化

中国陶瓷发展历史的文化中国陶瓷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独特的陶瓷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自远古时期开始,中国陶瓷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实用品,更是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象征。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陶瓷发展的历史和相关的文化背景。
一、远古时期的陶瓷文化追溯到远古时期,中国已经开始制作陶器。
考古学家在中国各地发现了大量的原始陶器,如红陶、黑陶等。
这些陶器的制作技术相对简单,主要用于储存食物和水等基本需求。
然而,即使在这个早期阶段,中国陶瓷已经展现出了独特的审美和艺术价值。
二、商代的青铜器与陶瓷的结合商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商代,陶瓷的制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与青铜器的结合。
商代青铜器的纹饰和造型对陶瓷的装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商代陶瓷的制作工艺也逐渐完善,出现了瓷器的雏形。
三、秦汉时期的陶瓷艺术繁荣秦汉时期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高峰时期。
在这个时期,陶瓷的种类和装饰技法大大丰富。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汉代的绿釉陶和三彩陶。
绿釉陶以其独特的绿色釉面和精美的雕刻而闻名,三彩陶则以其丰富多彩的色彩和精湛的绘画技巧而著称。
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和审美趣味。
四、唐宋时期的瓷器革命唐宋时期是中国陶瓷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瓷器的革命时期。
在唐代,白瓷的制作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瓷器。
宋代则进一步发展了青瓷和黑瓷等不同类型的瓷器。
这些瓷器以其精湛的技艺、纤细的质地和独特的装饰风格而闻名于世。
此外,唐宋时期的陶瓷还在制作工艺、烧制技术和装饰技法上进行了重要的创新,为后世的瓷器制作奠定了基础。
五、明清时期的精细瓷器制作明清时期是中国陶瓷制作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瓷器的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瓷器的种类和装饰风格也更加多样化。
明代的青花瓷和景德镇瓷以其精美的绘画和烧制技术成为当时的代表作品。
清代的粉彩瓷和釉里红瓷则以其独特的色彩和精细的装饰而受到广泛赞赏。
古代陶瓷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古代陶瓷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陶瓷作为中国传统工艺品的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陶瓷不仅被用来作为生活工具和装饰品,更是承载了丰富的象征意义,传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美好愿望的追求。
本文将以古代陶瓷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为话题,探讨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所传递的价值观念。
一、古代陶瓷的文化内涵古代陶瓷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多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家国情怀:陶瓷作为经久不衰的文化遗产,承载了人们对家园和祖国的深情厚意。
无论是古代文人墨客或普通百姓,他们通过陶瓷的造型、图案或文字表达了对故土的怀念和热爱。
2. 宗教信仰:在古代,宗教信仰对陶瓷的制作和装饰方式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佛教陶瓷常常以佛陀形象或佛教故事为题材,传递着虔诚信仰和超凡脱俗的精神追求。
3. 社会风气:古代陶瓷制品往往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
例如,宫廷陶瓷常以贵族生活和宴会场景为题材,体现了尊贵和奢华的社会阶层差异。
4. 自然至美:陶瓷艺术中常以自然景物和动植物为题材,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崇敬和赞美。
这种以自然至美为主题的陶瓷作品给人们带来了心灵的宁静和欣慰。
二、古代陶瓷的象征意义古代陶瓷作为一种媒介,承载了许多象征意义,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象征意义:1. 福寿安康:陶瓷制品中常常出现如福、寿、康等吉祥寓意的图案和纹饰,代表着人们对幸福、长寿和健康的美好愿望。
2. 春夏秋冬:陶瓷作品往往以四季变化为主题,通过描绘四季景色的变幻和农事生活的进行,象征着岁月的轮回和生命的变迁。
3. 阴阳平衡:中国古代哲学对阴阳概念的重视也在陶瓷中得到了体现。
通过黑白相间、阴阳对比的装饰手法,表达了生命的平衡和和谐之道。
4. 道德品质:陶瓷制品中经常出现以孝、仁、义、智等为主题的图案或文字,传达了古代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品质要求。
三、古代陶瓷的重要地位古代陶瓷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无论是从制作工艺还是文化内涵上都十分独特。
陶瓷文化简介

陶瓷文化是人类历史上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涵盖了陶瓷制作、使用、欣赏和传承等方面。
以下是对陶瓷文化的简要介绍:
起源与发展:陶瓷制作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最早的陶器发现于距今数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陶瓷制作技术得到不断改进和创新,各个时期和地区都产生了独具特色的陶瓷文化。
技术与工艺:陶瓷制作技术包括陶胎制作、釉料配制、造型雕刻、装饰绘画和烧制等过程。
不同的陶瓷类型和风格有着各自独特的工艺和技法,如中国的青瓷、白瓷、粉彩瓷,日本的瓷器、茶碗等。
风格与特点:陶瓷作品的风格和特点受到地域、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地区和时期的陶瓷作品展现出各具特色的装饰、造型和釉色。
例如,中国的青花瓷以蓝色的花纹在白瓷上的装饰而闻名,日本的陶艺注重自然与简约的美感。
文化意义与价值:陶瓷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民俗、宗教和艺术内涵。
陶瓷作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具备观赏和收藏的艺术价值。
陶瓷艺术通过造型、装饰和创新的表现形式,传递着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感悟。
传承与保护:陶瓷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重要的文化任务。
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设立陶瓷博物馆、举办陶瓷展览和保护文化遗产等方式,致力于传承和弘扬陶瓷文化。
同时,传统陶瓷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也是保护陶瓷文化的重要手段。
陶瓷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为我们提供了无尽的探索和欣赏空间,也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重要桥梁。
陶瓷文化简介

陶瓷文化简介
陶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一环。
陶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陶瓷文化。
中国陶瓷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原始时期、古代时期、中世纪时期和现代时期四个阶段。
在原始时期,人们使用粗糙的陶器来存储食物和水。
到了古代时期,陶瓷的制作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出现了青铜器、玉器等高级陶瓷制品。
在中世纪时期,中国陶瓷的制作技术达到了顶峰,出现了著名的青花瓷、白瓷、黑瓷等。
现代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陶瓷的制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出现了新型陶瓷材料和新工艺。
中国陶瓷文化不仅在制作技术上独具特色,而且在文化内涵上也有着深厚的底蕴。
陶瓷制品不仅是实用品,更是艺术品。
陶瓷制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陶瓷制品还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陶瓷文化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中国,而是深入到世界各地。
中国陶瓷制品在世界各地享有盛誉,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同时,中国陶瓷文化也受到了世界各地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多元化的陶瓷文化。
中国陶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一环。
它不仅在制作技术上独具特色,而且在文化内涵上也有着深厚的底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对陶瓷文化的认识与理解800字

作为你的文章写手,我将按照你的要求,根据你指定的主题对陶瓷文化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让我们从简单的概念开始,逐步深入,全面探讨陶瓷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一、陶瓷文化的历史从史前时代开始,人类就开始使用陶器。
陶瓷制品作为人类最早的工艺品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我国,陶瓷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陶瓷制作工艺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有着独特的风格,如唐代的三彩、宋代的青瓷等。
这些不同风格的陶瓷制品承载着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是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
二、陶瓷文化的艺术价值陶瓷制品不仅是实用的日常生活用品,更是具有艺术价值的工艺品。
在陶瓷制作过程中,艺人们运用各种技法和装饰手法,创造出琳琅满目、纹理丰富的陶瓷作品。
无论是青花瓷、釉里红还是釉下彩,都展现了我国古代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
这些作品不仅在我国,也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成为了我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三、陶瓷文化的时代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陶瓷制作工艺也不断演变和创新。
现在,陶瓷制品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的各个领域中,不仅在家居装饰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还在当代艺术中产生了新的表现形式。
陶瓷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当代文化产业的进一步繁荣提供了新的动力。
四、我对陶瓷文化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陶瓷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工艺制作,更是承载着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种载体。
通过陶瓷制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我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风尚和审美情趣。
陶瓷文化的魅力还在于它对现代生活的影响,例如当代艺术中的运用,以及陶瓷制品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深度探讨,我们对陶瓷文化有了更加全面、深刻和灵活的认识。
我们了解到陶瓷文化的历史渊源、艺术价值和时代意义,以及其在当代的重要地位。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读者能够对陶瓷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重新认识并重视这一文化遗产。
通过这篇文章,我共享了对陶瓷文化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以及对这一文化的重视和热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瓷文化一、什么是陶瓷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陶器通常把胎体没有致密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不论是有色还是白色,统称为陶器。
其中把烧造温度较高,烧结程度较好的那一部分分称为“硬陶”,把施釉的一种称为“釉陶”,陶器的温度在900—1200摄氏度左右。
相对来说,经过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良的粘土或瓷石制品称为“瓷器”。
二、陶瓷的发展中国陶瓷的生产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
夏、商、周三代的陶瓷品种,大致可分为灰陶、白陶、印纹陶、红陶、原始陶等。
其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是灰陶,有素面,也有以简单的绳纹或篮纹,或者彩绘各种复杂图案的;还有在制作胎体过程中用拍、印、刻、堆、划等手法留取肌理效果。
这一时期的器体造型功能依然以饮食器皿为主,有豆、鼎、釜、鬲、觚等等。
白陶在新石器晚期就已出现,这一时期又有了进一步发展。
白陶所使用的原材料为瓷土,质地较细密,烧成温度也比其他陶器品种要高。
其造型与装饰直接受到同时期青铜礼器的影响,艺术价值不在青铜器之下。
通过长期烧造白陶和印纹硬陶的实践,不断改进原材料的选择与加工,至少于商代中期出现了原始瓷器,到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兴盛起来。
胎质烧结程度提高和器表施釉,使原始瓷器不吸水而且更加美观。
原始瓷器一般都在施釉前在坯体上拍制几何图案,釉色多呈现青绿、青黄色。
代表制陶业突出成就的彩陶和陶塑。
由陶到瓷先有陶后有瓷,瓷器由陶器脱胎而来。
自殷商时代早期,即已出现了以瓷土为胎料的白陶器和烧成温度达1200℃的印纹硬陶,开始了由陶向瓷的过渡。
由原始青瓷到青瓷原始青瓷比陶器质地坚硬耐用,且器表施釉,敲击声清脆悦耳。
原始青瓷比较粗糙,没有经过精细的过滤、淘洗、捏练、陈腐等工艺过程,胎料可塑性小、造型单调;杂质较多,易产生裂纹;釉色不稳,薄厚不均,有露胎流釉现象。
早期青瓷发展到东汉,成型采用快轮拉坯成器身,在粘接器底而成,器型规整,器表光滑,釉层增厚,胎釉结合大为改进,脱釉现象很少发生。
原始青瓷开始迈入成熟的青瓷阶段。
六大瓷系:北方的定窑系、钧窑系、耀州窑系、磁州窑系和南方的龙泉青瓷窑系、景德镇青白瓷窑系。
五大名窑:官窑、汝窑、哥窑、定窑、钧窑景德镇崛起于元朝,以青花瓷、釉里红瓷和卵白釉枢府瓷驰名天下彩瓷以青花瓷为代表的彩瓷:五彩、斗彩、素三彩、釉下三彩、珐琅彩、粉彩等等,明清彩瓷集陶瓷艺术之大成,极富艺术魅力。
单色釉品种:霁蓝釉、祭红釉、郎窑红釉、豇豆红釉、黄釉、孔雀绿釉等等。
明清时期的制瓷业,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顶峰。
宋均窑瓷釉多如堆脂,定窑瓷釉多有泪痕,明、清脱胎瓷釉竟薄如卵幕或莹似玉石。
元代琢器表里釉多不一致,而且常有窑裂、漏釉、缩釉、夹扁的缺陷;永乐白釉器皿的口、底、边角与釉薄处多闪白和闪黄色,釉厚聚处则闪浅淡的豆青色,并且琢器的表里釉多均匀一致;康熙郎窑红釉则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以及“米汤底”“苹果青底”等特征。
陶器的纹饰有:印纹、锥刺纹、指纹、绳纹、刻划纹、方格纹、篮纹、附加堆纹等三、陶瓷的制作过程1.炼泥1.1将原材料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搅拌、溶解、过滤、搅拌、过滤、炼制成陶瓷泥的过程。
1.2陶瓷泥炼制的好差直接影响陶瓷的注浆、干燥、烧成。
2.成型(注浆)2.1 将陶瓷泥搅拌成泥浆注入至陶瓷生产模内,一般注浆时间为4~8小时左右;2.2 注浆完成后要干燥1~2天左右;2.3 脱胚2.4 如需要两胚体合成的话,脱胚后进行粘接3.修胚3.1 人工进行修理3.2 打孔(刷壁孔、安装孔)4.干燥4.1 让其自然风干4.2 干燥过程随环境温度不同时,干燥周期也不同,一般约7~10天(包括修胚时间)5.上釉5.1 将已干了的胚体进行表面打磨5.2 管道内壁上釉5.3 清洗胚体表面5.4 胚体上釉5.5 整个上釉过程约0.5天6.烧成6.1 待釉干后除尘放入窑烧制6.2 约2天即可出窑7.质检7.1 外观7.2 漏气检测7.3 水配装配7.4冲水测试7.5包装8.一个陶瓷从泥浆制作成陶瓷一般周期为11~15天左右四、陶瓷的类型(一)按瓷种分目前市场上流通的主要有日用瓷器、骨灰瓷器、玲珑日用瓷器、釉下(中)彩日用瓷器、日用精陶器、普通陶瓷和精细陶瓷烹调器等。
(二)按花面装饰方式分按花面特色可分为釉上彩、釉中彩、釉下彩和色釉瓷及一些未加彩的白瓷等。
釉上彩陶瓷是用釉上陶瓷颜料制成的花纸贴在釉面上或直接以颜料绘于产品表面,经700~850℃烤烧而成。
釉层熔融温度未达到,花面紧贴于釉层表面,不能沉入釉中。
用手触摸会有凹凸感,肉眼观察高低不平。
釉中彩陶瓷彩烧温度比釉上彩高,达到了制品釉料的熔融温度,陶瓷颜料在釉料熔融时沉入釉中,冷却后被釉层覆盖。
用手触摸制品表面平滑如玻璃,无明显的凹凸感。
釉下彩陶瓷是我国一种传统的装饰方法,制品的全部彩饰都在瓷坯上进行,经施釉后高温一次烧成,这种制品和釉中彩一样,花面被釉层覆盖,表面光亮、平整,无高低不平的感觉,但容易改变花面色釉瓷则在陶瓷釉料中加入一种高温色剂,使烧成后的制品釉面呈现出某种特定的颜色,如黄色、兰色、豆青色等。
白瓷通常指未经任何彩饰的陶瓷。
(三)按用途的不同分类1、日用陶瓷:如餐具、茶具、缸,坛、盆、罐、盘、碟、碗等。
2、艺术(工艺)陶瓷:如花瓶、雕塑品、园林陶瓷、器皿、陈设品等。
3、工业陶瓷:指应用于各种工业的陶瓷制品。
又分以下6各方面:①建筑一卫生陶瓷:如砖瓦,排水管、面砖,外墙砖,卫生洁其等;②化工(化学)陶瓷:用于各种化学工业的耐酸容器、管道,塔、泵、阀以及搪砌反应锅的耐酸砖、灰等;③电瓷:用于电力工业高低压输电线路上的绝缘子。
电机用套管,支柱绝缘于、低压电器和照明用绝缘子,以及电讯用绝缘子,无线电用绝缘子等;④特种陶瓷:甩于各种现代工业和尖端科学技术的特种陶瓷制品,有高铝氧质瓷、镁石质瓷、钛镁石质瓷、锆英石质瓷、锂质瓷,以及磁性瓷、金属陶瓷等。
(四)按所用原料及坯体的致密程度分类可分为:粗陶、细陶、炻器、半瓷器、瓷器,原料是从粗到精,坯体是从粗松多孔,逐步到达致密,烧结,烧成温度也是逐渐从低趋高。
五、陶瓷的价值古陶器历史悠久,其外形纯朴稚拙,风格豪放粗犷,包含着强大的艺术张力,是我国传统的收藏品类之一。
“陶器藏高古,瓷器收老窑”早在距今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就出现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彩陶、彩绘陶。
陶器不仅有历史收藏价值,还具有观赏、审美、休闲、点缀生活的价值收藏中国古代的陶器,乃收藏了文物艺术之母。
陶瓷是一种工艺美术,也是一种民俗艺术,民俗文化,因此,它与民俗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表现出相当浓厚的民俗文化特色,广泛地反映了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世态人情和我国人民的审美观念、审美价值、审美情趣与审美追求。
我国人民有一个好传统,不管处于何种时代、何种处境,都热爱生活,追求幸福、和谐、吉祥。
因而,表现喜庆、幸福的祥瑞题材,自古及今,一直是陶瓷的一个重要的题材和一个基本的文化特征。
祥瑞题材,主要围绕着“福、禄、寿、喜、和合、吉祥如意”等内容而展开。
因此,在选择题材表现寓意时,经常选用如下一些事物:珍禽类:凤凰(百鸟之王,象征大富大贵、大吉大利,凤凰相偕喻爱情);白鹤(有清高、纯洁、长寿之喻),白头翁、喜鹊、鸳鸯、雄鹰;名花类牡丹(百花之王,象征富贵繁荣);芙蓉(象征雍容华贵),莲花、梅花、菊花;芳草类兰草(有香祖之喻、兰孙贵子);灵芝(象征延年益寿)竹木类松(象征长寿、气节),竹(竹与祝同音,寓意百岁志喜、百寿安康),天竹(喻天祝,寓意天祝平安、天祝升平);瑞果类常用桃子(常称寿桃,象征寿);石榴(象征福,有榴开百子之说);异兽类龙(王、权威、吉祥的象征);狮(狮与师、诗同音,象征权势和诗书传家);鹿(鹿禄同音);、鱼藻类,喜用鲤鱼(鲤与礼同音,鱼与裕谐音,寓意腾达、富裕)、鳜鱼(鳜与贵音).另外,这种祥瑞题材在约定俗成中,形成了一整套特有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纹样体系。
如莲生贵子(婴儿抱莲花)、福寿双全(蝙蝠寿字)、竹报平安(小儿放爆竹)、吉祥如意(小儿骑白象执如意)、喜上眉梢(梅花喜鹊)、福在眼前(蝙蝠、喜鹊)、六合同春(鹿鹤、梅花)、麒麟送子(小儿骑麒麟)、连年有余(莲花、鱼)、五子登科(五小儿)、天官赐福(天宫、蝙蝠)、五福捧寿(五蝙蝠围寿字)、多福多寿(一群蝙蝠、堆桃)、福、寿(老人骑鹿持桃)、麻姑献寿(麻姑担桃篮)、鱼跳龙门、丹凤朝阳(凤凰、太阳)、龙凤呈祥(龙、凤)。
祥瑞意识的产生,早在商周时代,就有凤凰的造型出现于殷商玉器上。
传说,当商纣王将亡、周文王将兴之时,人们用凤凰将临表示贤王要临世的美好愿望,“凤鸣于西周岐山”的记载,便是这种传说的反映。
六、陶瓷、美术艺术家周湘浦,男,江西省南昌县人,(1895—1979)1907年随父来景德镇学艺,初学古彩,后又受珠山八友和王晓棠影响,1921年起在家自产自销从事独立劳动。
初制作红珊彩(一种用油红料代替粉彩画法,烧一次后再描上赤金线描再烧一次)。
该产品当年走俏上海。
1938年一个偶然机会,根据客商提供的照片要求绘制墨彩描金。
经过潜心研究和不断试验,终于创作了独具一格的墨彩描金。
其线描具有古彩的苍劲有力,其彩法具有粉彩般的柔和,其形象吸收了西方素描的画法,其金线圆润厚实有力。
尤其是1952年合作化时他率先加入陶瓷工艺社。
党的关怀和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给他的创作带来了生机。
特别是1956年他与刘雨岑先生一同出席了全国手工业艺人代表会议,同年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更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其技艺精益求精,超过了历史水平。
其主要作品《天生图》《木兰从军》《岳飞》和《五老观画》《魁星点斗》至今已成为景德镇陶瓷馆镇馆之宝。
另有西厢记、郑成功等杰作珍藏于江西工艺美术馆。
梅健鹰,(1916.1—) 广东台山人。
擅长绘画及陶瓷艺术。
1943 年在重庆中央大学艺术系毕业后到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读研究生。
回国后曾任中央美术学院讲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现定居美国。
编著有《中国陶瓷史》、《色彩原理及其在陶瓷上的应用》。
在各地名窑创作各种不同风格的陶瓷作品。
胡美生,男,汉族,安徽宿州人。
1933年12月生。
1956-1961年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美术系学习。
1961年留院任教,1991年晋升教授,1995年退休,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古陶瓷协会会员。
专业曾受祝大年、郑可、梅健鹰、郑乃衡等大师名家教育。
国画曾师从田世光、俞致贞、李苦禅、张仃、孙琪峰等大师与名家。
艺术严肃认真、贴近生活好群众,富有民族艺术特色和心意。
李菊生,男,1944出生,江西鄱阳人。
1968年毕业于江西师大,擅长油画、陶瓷美术。
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景德镇紫莲花网络有限公司大瓷网艺术家库陶瓷名家、景德镇书画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