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HSE体系管理评审报告

QHSE体系管理评审报告
QHSE体系管理评审报告

2011年QHS体系管理评审报告

一、评审的主要依据

(一)、分公司、机关部室QHSE管理体系运行情况。

(二)、公司QHSE管理体系整体运行情况,主要包含下列9个方面:

1. HSE 目标、指标实现情况的报告;

2. 质量目标指标完成情况;

3. 监视和测量结果;

4. 重大危险/ 环境因素(包括隐患)辨识、评价和控制情况;

5. 审核及不符合项整改情况(包括内审和外审);

6. 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符合性评价报告;

7. 管理体系运行资源适宜情况的报告;

8. 产品质量状况;

9. 体系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公司QHSE管理体系整体运行绩效情况。

二、质量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情况

2011 年公司按照海油发展内控管理体系要求,对体系进行了系统性地修订。公司体系在2009 年4 月1 日正式运行,经过两次修订,体系文件趋于完善,适宜公司各项管理。今年公司体系总体运行良好,但存在了着较多问题,发生了10 起生产安全事故事件,也发生了一起质量事故,没有完成公司年初制定的管理目标,其中死亡事故和环境污染事件突破了管理指标。其它基础管理和内部流程运行良好,各项指标控制较好。

2011年公司组织了一次QHSE体系内审,从5月30日至6月21日公司内审小组对公司机关和各分公司、项目部(作业部)体系运行情况进行了全面内审。总体上来看,体系基本上得到了贯彻执行, 生产施工现场有了较大改观,特别是个别港口码头施工转变以往建筑施工现场脏乱差现象。但也发现了一些体系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也有一些个别要素的执行存在不符合情况,其中质量体系共发现62 个问题,开具不符合项6 项,观察项56 项,健康安全环境体系共发现69 个问题,开具不符合项8 项,观察项61 项。各分公司及机关部门均已进行原因分析,指定责任人进行了整改,并于7 月中旬完成问题整改。

2011年7月25 日- 29日,DNV寸我公司进行QHSE体系年度监督审核,DNV外审机构共开出一般不符合项8项,观察项3项,合计共11项。根据DNV提出的不符合和观察项,公司上下都非常重视,认真分析原因,找出我们工作的不足,积极整改。并于9月底完成整改。11 月15日,DNV完成对公司体系审核报告,认为公司体系运行有了明显进步,各类风险在可控范围内。

总体上来看,体系基本上得到了有效贯彻执行,没有发现严重的不符合情况和系统不符合情况,体系运行良好,但从今年发生的数起事故事件来看,体系运行过程中的体系文件执行、风险识别控制存在缺陷。

三、质量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的适用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一)、质量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的适用性

从体系内审和DNV体系外审发现的问题和审核结论来看,公司修订后的体系是紧密联系公司生产经营实际,按公司运的各个活动、业务过程来编写和修订,对******* 等业务过程控制,风险控制及所涉及的生产、施工和管理过程重新梳理,并且满足体系规范的要求。在体系执行方面,在管理上,由于体系是各管理部门一线管理骨干编写,基本上的执行体系上比较顺畅。对于生产操作层,各分公司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等由各基层单位重新梳理,但没有太大调整。结合公司进行的班组建设活动,将作业指导书细化到班组管理手册中,便于员工操作。这充分说明质量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是适用的。

(二)、质量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的充分性

为确保公司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公司领导层高度重视,在《QHSE管理体系》运行资源(人、财、物)方面基本给予了充分保证,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为确保公司《质量健康安全环境管

理体系》的正常运行,公司领导高度重视,公司在管理体系运行资源(人、财、物)方面基本给予了充分保证,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领导重视,从管理上和组织上提供支持。

(1)总经理与各级行政领导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了各级行政负责人是其职责范围内的HSE

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2)各分公司和项目部均设有安全生产管理部门,为作业现场配齐了安全管理人员,首先在涂敷分公司将安全管理部门与生产管理部门分开设置,确定下一步航建分公司也要将安全管理部门与生产管理部门分开设置,使安全部门能更好地行使监督检查作。

(3)目前公司已首先在航建分公司项目部设立安全环保部和安全总监等部门和职位,能保证安全员不断提高和晋升。稳定安全队伍,调动了安全人员和积极性。

(4)公司总经理带头执行领导干部下现场检查制度,各级领导也积极到现场进行安全检查。

2. 各项QHSE管理资金到位,能够保证《管理体系》正常运行

公司在年初制定2011 年全年预算时,就为安全生产做足了预算。

截止到11月底,各费用超过到410 万元,包括为对消防器材的添置、更换,作业环境的监测,计量器具检测、质量隐患整改、劳保用品的配发,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特殊工种的定期复审培训,设施设备的改造;各类质量安全技能培训,防暑降温费用的发放等。

公司在全年都充分保证各种资源供应,保证了质量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正常运行。

(三)、质量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通过一年来的质量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各机关部室、分公司基本上能够按体系要求,将体系的各项管理程序和作业文件贯彻落实到整个公司管理和运营中去,使体系标准的各要素均能体现到日常工作中。

从今年全年体系运行结果来看,公司制定的各项质量、健康安全环保管理目标均得到了实现,健康安全环境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生产作业等方面的风险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产品质量方面均满足顾客要求。客户对我公司的总体服务是很满意的,通过客户满意度调查,总满意率为90.91%,,没有收到顾客的投诉。这都说明公司QHSE 管理体系的运行是有效的。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领导和员工HSE意识有所淡化,没有持续保持对作业风险的高度警觉我们两大产业多年以前的高事故率逐步降低后,在一部分干部头脑中开始产生松懈意识。甚

至在“ 7.5 ”事故刚给我们敲了警钟,但部分单位并没有引起高度“警觉”,局限于会议传达、提

提要求,没有认真的吸取别人的事故教训、举一反三的查找和整改本单位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二)、在设施设备本质安全的认识和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

1. 对设施设备本质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缺乏深刻的认识,不清楚由于设施设备的本质安全问题,会带来人的不安全行为或不能有效隔离人的不安全行为;

2. 对隔离防护的完整有效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3. 对设施设备的本质安全管理熟视无睹,既不主动去做,也不对已经发现或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整改。

(三)、承包商的HSE管理依然是最薄弱环节

虽然不断制定和完善了承包商招投标、使用过程的HSE管理要求,但至今没有杜绝“不具备

分包施工能力、设备现找、人员现抓(不签合同、不上保险等)”、“多层再分包”、“挂靠其他单位” 的承包商进场作业等老大难问题。

(四)、现场作业安全标准低,检查监督不严,问题整改跟踪不彻底

现场存在作业安全标准低,安全生产的组织管理标准不高,得过且过,差不多就行的现象。

在检查监督时要求不严,问题整改跟踪不彻底,重视问题的提出和整改通知,缺乏整改督促和跟踪验证。

(五)、HSE管理信息传递、HSE管理体系文件执行存在偏差

安全生产例会形式多于效果。泛泛、口号性的要求多,缺对实际HSE形势的分析、评估和具

体问题的探讨、解决。安全会议、上级HSE管理要求等信息没有完整传递,存在逐层衰减现象。

HSE 管理体系文件的执行不扎实。如随意改变“安全会议、安全检查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的频次、做法。

(六)、安全培训工作广度、深度和效果都有待提高部分作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技能不足,风险识别能力弱,不满足岗位工作要求。生产、

设备管理人员的安全知识欠缺,没有体现相应的HSE管理作用。部分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现场监

督检查的能力欠缺。在职人数较多(53 人),真正能起一定作用的较少(20 人以内)。

(七)、对环境保护、职业健康管理的认识和具体管理工作有待加强长期存在重安全管理,轻环保、轻职业健康管理的意识和现象。没有认识到,虽然我们没有

直接带来环境污染的污染物排放问题,但可能由于施工作业的安全事故带来有较大影响的环保问题。近三年的职业病体检结果可见,连续三年都有职业性听力下降的现象发生,职业健康工作不容忽视。

(八)、变更管理存在缺陷变更管理在项目和实际生产未能得到有效地执行,未按规定进行变更风险分析,确定风险等

级和变更后的验收。变更管理中未将人员变更纳入到文件中。

(九)、领导下现场安全检查审核管理办法执行不好,部分领导没有完成规定的安全检查频次,

有的没有留下检查记录,未按照办法规定的内容进行检查审核。

(十)、应急管理还存在不足,主要各级人员的应急意识和责任意识不强,没有认识到随时都有突发事件的可能性。

五、《质量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重点

(一)、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各级领导真抓实管,班组活动重在落实。明确各类班组及成员

的应知应会,各基层单位应继续加强全员QHSE意识的培训,积极推进管生产也必须管质量、管安全。推荐基层单位好的做法,并广为宣传。

(二)、认真做好几项专项工作,不断夯实HSE管理基础

1. 修订完善公司各级、各岗位HSE责任制及年度HSE责任书,修订完善HSE责任制,杜绝空话、套话,明确具体的HSE管理内容和责任,修订各级、各岗位年度HSE责任书,增加若干便于检查、考核的细目内容。

2. 大力推动设施设备的本质安全管理

首先要体现技术先行,该围的围起来,该挡的挡起来。制定一套本质安全标准,明确设施设备性能完好状态,隔离防护、危险区域警示的内容和标准。完成车间式作业隔离防护制作安装和警示,并推广到工程项目的动态隔离防护。将设施设备(包括租赁、承包商自带等)的性能完好状态纳入日常的HSE检查监督、绩效考核范围。

3. 建立健全各基层单位HSE管理文件汇编,完善公司HSE管理体系的支持文件

要求在与公司体系文件要求保持一致、不冲突的基础上,以基层单位HSE管理文件汇编形式,

建立和完善自己应该具备和使用的各种支持文件。制定和完善各类现场作业HSE标准,建立健全

各类作业《HSE检查表》。

4. 合理安排计划,结合海油发展安排的培训,开展梯次性HSE基础培训。

制订年度HSE培训计划,明确应培训的内容和应参加的人员,以年度HSE责任制考核指标形

式,明确公司以下各层级的HSE培训量化要求。培训内容,主要以HSE管理基本技能、应知应会等实用性知识为主。培训形式,参加海油发展组织的培训与内部培训相结合,以内培为主;集中办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以分散培训为主。

(三)、在培训答疑的基础上,推动HSE管理体系在作业现场的贯彻落实。

将所有HSE体系管理办法中的要求,制作相应《检查表》,定期或不定期的抽取一部分文件,

与基层单位落实情况进行对照检查。建立工程项目风险识别、评价,HSE管理方案审查备案制度,

并以此检查对照风险控制措施、方案在现场的实施情况。结合现场检查,参加基层单位各级HSE 例会,检查了解HSE B息的如实传递情况。

(四)、持续改进和加强承包商HSE管理

明确使用单位为承包商HSE管理的责任主体,实行“谁使用、谁选择、谁负责”的承包商HSE 管理形式。加

大作业现场承包商的使用管理检查、考核力度,尤其是对使用“三无(无能力、无设备、无队伍)”承包商的单位,从严考核。优胜劣汰,建立动态的管道公司合格承包商库。

1. 严格考察承包商真实能力和水平,生产、安全部门配合采办部门制定考察标准,重点是资质、能力、装备、队伍等。确保考察的真实性。

2. 承包商领导来公司现场承诺要有声势,营造一个安全的氛围和场面,引起承包商高层领导的重视,从而促进承包商管理;

3. 生产部门、分公司、项目部要严格承包商的进场把关,按照承包商管理办法抓好承包商入场的检查把关,严格开工许可程序。

4. 从合同等各方面约束和限制承包商变更,包括更换项目经理、关键管理人员、更换施工装备、再分包等。

5. 在项目实施阶段,对分包队伍的考核要与合同条款挂钩,加大对承包商合同的执行情况的考核评价;

(五)、加密作业现场监督检查频次,做好作业现场治理工作,奖励管理亮点,曝光存在的问

题,加大HSE责效考核力度。

由生产管理部牵头制定车间、项目现场作业标准,促进现场文明施工和清洁生产。严格按标准监督检查和考核。对存在的“低老坏”问题,要“小题大做” ,不再姑息迁就或差不多就行。加强发现问题的整改跟踪和验证,任何提出的问题,必须画上句号。安全环保部修订完善公司《HSE 责效考核标准》,增加可实际考核的内容。尤其是提出问题的限期整改、布置工作的保质、按时完成等日常管理内容。

将HSE管理绩效与考核挂钩,修订考核管理办法,HSE管理绩效不光与季度考核挂钩,还要

与年终奖、各单位一把手、主管领导奖金挂钩,加大考核力度。

(六)、结合海油发展即将建立的HSE监督序列,通过培训、考核、选用,优胜劣汰,逐步改变目前专职HSE管理队伍“总体人数较多,能用人数较少”的现状。

(七)、结合班组建设,继续推动隐患管理、“五想五不干”安全行为观察活动的开展,加大

奖励与考核力度。如评上海油发展隐患管理的先进班组、个人、处于公司隐患管理、“五想五不干” 安全行为观察季度奖励前列单位给予考核加分,两项活动开展不力的给予考核减分等。

(八)、逐步加强环境保护、职业健康管理。

安全环保部更名为健康安全环保部(HSE部),安全管理人员更名为HSE管理人员。将健康、

安全、环保管理工作全部纳入部门管理。

结合会议、培训,加大环境保护、职业健康宣传力度。提高监督检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职业健康管理要求,增加HSE绩效考核中的环境保护、职业健康分值比重。监督检查和督促解决现有设施、设备、作业场地本质方面存在的可能造成环境污染、职业健康危害等问题的整改。

(九)、关注HSE管理的薄弱环节,各单位要根据各自业务,确定重点关注的风险,制定出全

年控制和检查计划,关注新产业、新开展项目的风险控制,在作业前做好风险预控。

(十)、加强变更管理,在发生人员、作业内容、生产工艺、技术、材料变更、作业环境变化时,按规定进行变更风险分析,确定风险等级和控制措施。

(十一)、加强应急管理

严格值班制度,各级领导手机必须24 小时开机,保证应急通讯畅通,在发生应急事件时,应急办公室能马上运转起来。

(十二)、加强与相关部门、单位沟通配合,推动建立“安全生产,齐抓共管”体系HSE 管理应该是全员管理,每个单位、部门、岗位都有相应的责任和义务,需要大家的一起努力才能取得成效。

(十三)、继续做好项目前期的质量策划和评审,抓住管理的关键环节,制定相应的对策,同时要做好相关的评审记录。

(十四)、加强生产、施工过程控制,注重对策划文件落实的检查,提高一次合格率,减少质量缺陷(问题),减少返工、返修次数,杜绝质量事故的发生。

(十五)、要及时做好现场原材料或过程产品的标识工作,加强对过程产品的防护,要事先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避免交叉作业返工而造成不必要质量成本。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