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

合集下载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中国古代经济史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中国古代经济史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线索梳理】本专题包括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经济的发展状况、经济政策、经济制度、经济活动及其影响等基本内容。

1.古代的农业经济农业的发展,一般表现在农具改进与农作物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耕作技术的进步、垦田面积的增加、粮食产量的提高、政府收入增多、国家人口增殖等方面。

发展的原因主要看历代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农业政策、土地制度等。

①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

春秋以前,农业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

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着提高。

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牛耕得到推广。

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唐朝发明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从秦汉到隋唐,农业生产工具与技术不断发展与完善。

②农作物品种不断增多,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

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原始农业出现,农作物种植是南稻北粟。

习称的“五谷”在商周时期已经种植,桑麻种植普遍。

两宋时期从越南引入优良品种占城稻。

明代引进了玉米和甘薯。

唐代以前,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并不明显。

唐朝时期由于饮茶之风风靡全国,茶叶生产成为江南农业的重要部门,茶叶成为商品。

从两宋时期开始,棉花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清代前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农产品商品化直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水利工程的兴修。

西周时期已有人工灌溉。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兴修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建,使成都中平原成为沃野。

秦朝修灵渠,沟通湘水和离水、连接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凿,使南北得以贯通;唐代兴修的水利工程遍及黄河、长江流域,边远地区也有。

北宋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

水利工程建设,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关系到交通运输和商业的发展。

④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重视农业,自秦汉至明清,耕地面积呈不断扩大趋势,使粮食总产量大幅增加,养活了众多人口。

2.古代手工业经济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一般要注意重要的手工业部门,主要包括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造船业、造纸业等。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1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1 中国古代经济史

合作探究
2.我国步入近代经济已经落后于西方 的原因是什么?
清朝后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它对西方殖民者的 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清政府既看不到 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 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合作探究
3.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什 么?
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②北方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了丰富劳动力和先进 的生产技术; ③南方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宜的气候,有利 于农业生产; ④南方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人民的辛勤劳动。
巩固练习
3.唐朝时期,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是因为 ( D ) ①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 ②前期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政策 ③国内各族交往密切,互通有无 ④政府对外采取较为开放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巩固练习
4.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的主要原因是 ( D) A.政府内部财政危机 B.四川农业发展很快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商品经济繁荣 5.元朝同隋朝相比较,在交通运输方面最突出的成 就是 ( B ) A.重新连接了京杭大运河 B.开始了空前的海运 C.与欧洲国家实现了直接交往 D.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巩固练习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朝 南 方 北 方 代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唐代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二: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 (旧称苏州府或吴郡)又为东南根柢…… ——摘自《陆游集》 请回答: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

多熟种植
《农政全书》经专济业作生物产 区形成
1、土地所有制的演变
时期
所有权
原始社会 氏族公社
奴隶社会 奴隶制 国家
封建社会 封建国家 封建地主
封建农民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使用权 全体氏族成员
种植者 全体氏族成员
各级奴隶主 平民
贵族、官僚地主、农民 封建地主
封建农民
奴隶 平民
封建农民
产品分配 氏族成员平均分配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
银川一中 马建云
古代农业的成就
时期 耕作 生产工 生产技术 方式 具
耕作制度 水利
农书
其他
原始 刀耕 石、木、 社会 火种 骨器
夏商 西周
石器 锄耕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铁器
牛耕
隋唐 ,
精耕 宋元 细作
耒、耜 耧车 藕犁
曲辕犁 耧锄
开沟排灌、除草 培土、沤制绿肥、 治虫灭害
c 交易媒介的变化:经历了物物交换、贝类货币、金属货币、纸币的发展过 程。
d 商业资本经营范围的变化:从最初仅局限于流通领域 发展到以多种形式 参与生产过程 。
e 商人组织的变化:由宗族亲缘组织 向地缘组织、业缘组织发展。
(2)服务于商业活动具有银行性质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 出现
(3)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4)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放松。
粮问题和开发边疆
①土地兼并、②社会动乱、 ③民族纷争
均田制 北魏— ①封建国家将国有土地授予农民耕种②农 ①土地兼并 ②人口激增 隋唐 民向国家负担租、庸、调
3、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
(1)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农民小土地私有并存,以地主土地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复习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复习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经济考点备忘录1.春秋战国时经济的发展(1)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2)著名的都江堰:①设计建造者:秦国蜀郡大守李冰;②地点:岷江;③意义: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2.秦朝的经济(1)措施:统一货币、度量衡。

(2)影响:对于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3.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1)治黄:汉武帝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

(2)农具:耕犁;安装了犁壁(二牛抬扛耕作方法),播种工具:耧车。

(3)农作物:南北分别以水稻、小麦为主。

广泛种植桑麻。

4.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2)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形成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5.三国经济的发展(1)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2)蜀国: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3)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6.江南经济的发展(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①江南地区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②南迁人口,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③江南战争较少,社会比较安定;④南北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表现:①大量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②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③农业技术的进步: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④小麦推广到江南地区。

(3)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历史中考预测·中国古代经济对中国古代经济史的考查主要涉及我国古代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状况,分别有经济政策、经济制度、经济活动及其影响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对这部分知识的考察大都以选择形式出现,又因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可以为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提供借鉴,也有结合时事热点的考查,如与三农问题、生态环境、东西部经济差距等方面的联系,可见综合化趋势必然加强,因此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中国古代史经济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经济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经济古代史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是小农经济,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一、农业1、土地所有制奴隶社会——井田制:国有土地制度。

一切土地归国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时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要交纳一定贡赋。

封建社会——“为田开阡陌封疆”:商鞅变法内容,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均田制: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国家土地所有制。

在不触动地主所有制的基础上,把国家土地售与官吏、农民、奴婢及耕牛,并在此基础上征收租调。

既保证了地主利益,又为国家赋税提供了保证,还可以缓和矛盾、发展经济。

近代社会——农民阶级:《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的愿望,但具有空想性。

民族资产阶级:“平均地权”: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

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

无产阶级:革命根据地土地改革:依靠贫农、雇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抗日根据地土地改革: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保护富农经济,孤立地主阶级。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

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人民公社体制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2、农业政策我国古代农业政策一直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赋税政策古代赋税种类:地税、丁税、苛捐杂税等。

二、农业具体表现A.整体状况经济重心魏晋南北朝以前位于北方原因:政治中心位于北方魏晋南北朝南北趋于平衡原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稳定发展唐朝安史之乱后开始由北向南迁移南宋时位于南方(“苏湖熟,天下足”)B.生产技术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共同劳动新时期时代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夏商周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仅有少量青铜农具。

中国古代经济史 高考复习用

中国古代经济史 高考复习用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史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原因1、国家统一安定局面的出现;2、统治政策的调整(包括发展经济的奖励措施);3、民族交往密切;4、中外经济交往频繁5、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和农作物的推广;6、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二、古代经济发展概况(一)农业篇(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①原始社会时期: 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

②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由于青铜的昂贵,在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

③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开始运用,铁制工具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

④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 ⑤东汉:使用一牛挽犁.⑥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3.小农经济的含义:①以家庭生产、生活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但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⑫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⑬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战乱和苛政、天灾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⑭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1、历代中央政府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①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奖励耕战,限制工商业发展,禁止弃农经商。

②秦朝: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驰道和邮驿。

③两汉时期,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帝、景帝减轻田租,三十税一,甚至十多年不收田租,鼓励农耕。

最新 中国古代经济专题复习 精品

最新 中国古代经济专题复习 精品

中国古代史专题(四)古代经济专题大纲:经济理论古代经济发展原因古代的经济制度古代的经济现象古代的经济思想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发展表现一、经济理论:经济决定政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结构;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经济的关系二、◆古代经济发展原因:(历代发展原因类似,但应注意具体朝代的具体原因和特殊点。

)1、根本原因:国内各族、各地区,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联系,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

2、前提条件:国家统一稳定、政治清明3、政策原因:王朝初年统治者吸取教训,调整生产关系4、科技条件:生产工具、技术的改进提高,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等(隋朝之后应注意大运河的作用)5、继承原因:在前代的基础上注意:各个时期的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多是经济联系加强,人民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具体到主要朝代时期的重要原因是调整生产关系(西汉、唐朝等);国家统一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但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虽然是社会动荡、战争不断,仍然继续发展(原因:各国为了生存多进行一些重视发展经济的政策,生产力的进步和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五代十国时期,虽然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但北方经济仍然继续恢复发展,南方经济开发发展。

三、◆古代经济制度(一)◆土地制度:(土地是古代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的占有关系直接决定了阶级关系)a)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时期土地(和财产、劳动果实)共同所有(父系氏族后期开始出现土地〈财产、劳动果实〉私有)------共同所有的根本原因:生产力低下。

b)井田制:①性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实质是周王私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②发展过程:商朝时期开始出现,西周时期广泛实行,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被破坏和瓦解。

③实行目的:维护西周的统治,是西周时期的经济基础。

④瓦解原因:铁器和牛耕的出现、推广→社会生产力提高→私田大量出现→私田主人改变剥削方式(私田主人→封建地主;耕种人→封建农民)井田制的瓦解标志着奴隶社会的瓦解。

专题01 中国古代的经济(课件)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探究(部编版)

专题01 中国古代的经济(课件)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探究(部编版)
根本原因:生产工具的进步(或者生产力的提高)
中国古代经济——新石器时代
二、原始农业
结合材料,归纳我国原始农业的特点和影响
材料一 中国的原始农业产生于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或新石器时代 初期,被人类驯化栽培的谷物有粱、稻、黍、稷、麦等;种植的蔬菜有芥 菜、白菜或油菜,可能还有葫芦等;作为纺织原料的作物有大麻及苎麻; 饲养的家畜有狗、猪、羊、牛、马、鸡等,还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制造 石、木、骨、蚌质的农具,其种类有整地农具耒、耜、铲、锄、䦆、犁, 收割农具有刀、镰,加工农具有磨盘和杵臼。 1、特点 农作物的种植 ; 家畜饲养的—出—现摘;编聚自落《我、国磨原制始石农器业的研发究展》。
中国古代经济——旧石器时代
一、原始农耕生活
结合材料,概括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
早期人类 距今年代
元谋人 距今约170万年
北京人 距今约70万—20万年
生活地区 生产、生活
云南省元谋县 制造工具;知道使用火
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用打制石器;采集狩猎;群居生活; 使用火,会保存火种
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中国古代经济——宋元
1、表现 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复种技术和牛耕得到推广;灌溉工具和秧马等农业 生产工具的改进;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占城稻传入中国;棉花从海南推 广至江淮和川蜀 手工业:南方丝织业超过北方,棉织业以海南为代表;宋代河北定窑、河南汝 窑瓷器闻名天下,江西景德镇发展为瓷都; 州、泉州、明州造船业居世界领先地位,东京郊外有世界现存最早的船坞 商业:大都市开封和杭州,“瓦子”兴盛,出现了早市和夜市,乡村兴起草市; 北宋前期,四川使用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纸币;广州、泉州等大商港,设 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就:
不足:西西欧欧出建现立科物学 理团、体化(学中学国科没体有系形(成中科国学没家有群,体著组作织总)结性)
原因: 科学没有应有的地位;八股取士 ,文字狱; 封建专制加强;闭关锁国;儒家思想
请结合国际竞争的有关知识简述神舟五号载 人飞船发射成功的政治意义。
.①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 量,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 国力,最终将决定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②神舟五号发射成功表明 了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有利于推动我国科技和 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有利于促进世界的 和平与发展。③神舟五号的升空,标志着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初 战告捷,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又迈出具 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步;神舟五号的升空,无疑将极大激发中华民 族的自豪感,提高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神舟五号的升空, 说明中国航天技术更上一层楼,尤其是在载人航天追赶美俄两国方 面迈出了一大步,为将来参与和自己建立空间站天地往返系统、为 探索月球乃至火星做准备。
三次科技革命与中国
科技革命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开始时间 中国形势及反应
中西关系
18世纪60 年代
处于清朝专制统治时期,受 从彼此独立到论 专制主义和闭关锁国政策影 为两半社会; 响,几乎没有反应。19世纪 差距拉大 中期,近代工业产生学习技术
19世纪 70年代
促 注 革使 意 命两 发 等半 展 爱社 , 国会 维 救确 新 亡立 变 运, 法 动刺 、 兴激辛起资亥本中西国方从,属差于距进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
科技、经济、社会
一、古代科技发展的趋势
前秦奠基——汉唐发展——宋元高峰——明清衰弱
二、科技发展的一般条件或规律
1、良好的经济和稳定的政治状况——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
2、统治者的意志和政策是决定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 (知识教育事业,有利于培养人才;开明的对外政策和宗教 政策,有利于兼收并蓄)
3、民族融合使科技具有多样性 4、具有承上启下特点,前代成就为后代奠定了基础
5、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是源泉
例:宋代科技繁荣的原因
1、社会秩序相对安定 2、封建经济高度发展 3、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4、对外交流有重大的发展 5、隋唐文化的基础
三、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与不足之处
1、成就辉煌,明清之前一直领先世界
欧洲封建国家改革推行重商主义 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法国 得便感革命,为科技发展提供了 政治保障
启示: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物质基础 2、大力发展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知识恩才,鼓励创新 4、要充分知识理论的指导作用,知识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发展
5、要全面形势国家职能,把发展科技与教育作为国家战略的重点
2、成就主要是应用科学,使用性强,科学研究主要是采取传统 的整理典籍和经验总结的方法。缺乏科学实验 ,没有形成理 论上的探讨和深思的风气。
3、没有形成科学家群体体系,也没有建立科学体系,著作 大多是总结性。
4、儒家思想长期占统治地位,“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使科学家 把自然和人事联结在一起,妨碍了对自然的研究。
失败
一步拉大
20世纪 40、50 年代 Nhomakorabea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时期,由 于美国封锁和战争,中国和 西方联系少,阻碍吸收科技 革命成果。改革开放后, 积极应对。
从长期对抗 到对外开放 努力缩小差 距
练习: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古代科技有过辉煌的成果,但
也有不足。”试以清初为例,概述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 与同时期西欧相比有何不足之处?并扼要分析其原因。
差别原因:
社会经济
中国
西方
分散小农经济,“重农抑商”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重商主义
文化教育
科举制,为专制服务,以儒学 为内容,脱离实际。私塾教育 不利于科学间融合,也不利于 培养人才
产生一些综合性大学
思想文化 文化专制,文字狱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及启蒙运动 解放了思想
政治方面
封建专制主义日益加强推行 “闭关锁国”,阻碍资本主义 萌芽
5、在国家生活中处于从属地位
思考:
明清时期中西科技的比较及启示
主要差别:
1、科技主要是应用科学,使用性强,科学研究主要是采取传统 的整理典籍和经验总结的方法。没有建立科学体系,科技著作
大多是总结性的
2、西方主要是理论研究,大多数科学家的研究方法采用观察和 实验的方法,以及数理逻辑推倒的方法,建立了物理、化学等 科学体系,自然科学研究成就较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