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菲尼迪发动机技术全面解析
解析可变压缩比发动机(VCR)以及优劣势

解析可变压缩比发动机(VCR)以及优劣势八月,日产宣布首款拥有可变压缩比技术(VCR - Variable Compression RaTIo)的2.0升量产增压汽油机将被搭载于下一代英菲尼迪QX50。
该车将已于九月的巴黎国际车展正式亮相。
这是自从各大公司于上世纪末开始研究此类技术以来的第一款量产发动机,此举对内燃机发展方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英菲尼迪Q50该款 2.0升汽油发动机最大功率200kW(升功率数据与现在主流的90-100kW/L左右相近),最大扭矩390Nm,与目前英菲尼迪正在使用的3.5升V6发动机数据相当,所以今后将会取代3.5升自然吸气发动机。
根据日产的数据,相比该3.5升发动机,新的2.0升产品可降低油耗27%(这也同时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适度小排量化带来的改善)。
为此立了大功的就是可以在8:1和14:1之间随意变化的VCR技术。
另外,这款发动机还将配备双喷技术(气道喷油+缸内直喷)控制颗粒物排放。
什么是可变压缩比发动机压缩比是自然吸气发动机和增压发动机的最核心区别之一。
为了克服爆震问题,增压发动机需要降低压缩比,而这一举动将会降低发动机的效率。
有了VCR可变压缩比(Variable Compression RaTIo),就可以在低载荷时使用高压缩比提高效率,在高载荷时降低压缩比克服爆震。
其实就像电喷,柴油共轨,可变气门正时等技术一样,给内燃机加入更多的智能控制系统来适应不同的场合,就像正式场合要喝葡萄酒香槟,看欧洲杯喝啤酒,撸串要喝二锅头。
下面这张图对比了在同一进气量和喷油量时不同压缩比带来的影响。
高压缩比(CR)由于受到爆震限制无法达到最大效率(最高发动机输出载荷BMEP)。
而过低的压缩比虽然可以达到局部优化BMEP,但是低压缩比导致BMEP的最大潜力受到局限。
所以最佳压缩比永远是各参数取舍的结果。
06款飞度自动挡汽车发动机各部件讲解

06款飞度自动挡汽车发动机各部件讲解【实用版】目录1.引言2.06 款飞度自动挡汽车发动机各部件概述3.发动机进气系统4.发动机排气系统5.发动机冷却系统6.发动机润滑系统7.发动机点火系统8.发动机燃油系统9.结语正文【引言】06 款飞度自动挡汽车是一款广受欢迎的紧凑型轿车,其发动机性能和可靠性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
本文将对 06 款飞度自动挡汽车发动机的各部件进行详细讲解,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款发动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06 款飞度自动挡汽车发动机各部件概述】06 款飞度自动挡汽车的发动机采用了直列四缸、自然吸气、多点电喷等技术。
发动机各部件包括进气系统、排气系统、冷却系统、润滑系统、点火系统、燃油系统等。
下面我们将分别介绍这些系统的作用和构成。
【发动机进气系统】发动机进气系统负责引入空气和燃油的混合气体,以满足燃烧需要。
主要部件有空气滤清器、节气门、进气歧管等。
【发动机排气系统】发动机排气系统负责将燃烧后的废气排出,以保证发动机正常工作。
主要部件有排气歧管、三元催化器、排气管等。
【发动机冷却系统】发动机冷却系统负责维持发动机工作温度,防止发动机过热。
主要部件有水泵、散热器、风扇等。
【发动机润滑系统】发动机润滑系统负责为发动机各部件提供润滑,减少磨损。
主要部件有油泵、油滤器、机油等。
【发动机点火系统】发动机点火系统负责引燃混合气体,使发动机工作。
主要部件有火花塞、高压线、点火线圈等。
【发动机燃油系统】发动机燃油系统负责为发动机提供燃油,以满足燃烧需要。
主要部件有燃油泵、燃油滤器、燃油喷射器等。
【结语】通过以上介绍,相信大家对 06 款飞度自动挡汽车发动机的各部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国内外汽车发动机技术比较论文1

摘要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为汽车提供动力,密切关系着汽车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平顺性。
可以说,发动机的所有结构都是为能量转换服务的。
发动机伴随着汽车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无论是在设计、制造、工艺还是在性能、控制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其基本原理仍然没有改变。
文章从三个方面对论题展开论述,第一个方面是说明汽车发动机的发展历史,第二部分是国内外汽车发动机的技术比较,第三部分是对汽车发动机的问题与展望。
这是一个富于创造的时代,那些发动机的设计者们,不断地将最前沿的科技融入到发动机的设计制造当中,把发动机变成一个复杂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使发动机的性能达到近乎完善的程度。
各世界著名汽车厂商也将发动机的性能作为竞争亮点,更加注重能源消耗、尾气排放等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方面,从而使人们在悠闲地享受汽车文化的同时,也能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关键词:发动机、技术比较、改进建议目录1汽车发动机技术现状 (3)1.1新材料的使用 (3)1.2燃烧模式的变革 (3)1.3燃料的多样化 (4)1.4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 (4)2国内外汽车发动机技术特点比较 (6)2.1国外发动机技术特点 (6)2.2国内发动机的技术特点 (7)3问题与展望 (8)参考文献 (9)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1汽车发动机技术现状进入21世纪,汽车内燃机并未因其他车用动力的竞争(如电力)而成为“夕阳工业”,相反,技术进步使得车用四行程内燃机仍保持主体地位。
1.1新材料的使用高强度、低密度材料的使用,如铝与加强纤维、陶瓷材料、塑料、碳素纤维等,使内燃机不断轻量化。
与传统铸铁缸体相比,采用铝合金材料铸造的气缸体,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质量显著减轻,导热性能有所提高,满足了现代汽车发动机的性能要求。
英菲尼迪智能四驱系统技术解析

英菲尼迪智能四驱系统技术解析
对于英菲尼迪EX35和FX 50 / 35车型的四驱系统 ,我们这里先进行一个简单的优缺点分析: 优点: 反映速度快,公路驾驶方面体现出较好的操控 性能; 缺点: 无限滑装置,越野性能不强。
谢谢各位观看! 谢谢各位观看!
英菲尼迪智能四驱系统技术解析
多片离合器式差速器的使用分析 优点: 反映速度很快,可瞬间结合;多数车型都是 电控结合,无需手动控制; 缺点: 最多只能将50%的动力传递给后轮,高负荷工 作时容易过热。
英菲尼迪智能四驱系统技术解析
在正常道路情况下驾驶时,系统默认车辆的 前后动力分配比例为1:99,这样设计的初衷也是厂 家希望自己车型更加拥有后驱跑车的驾驶感觉。而在 起步或者路面附着力不强的时候又会通过电磁中央多 片离合器自动调节前后轮扭矩分配比例,最大可调节 为前后动力分配50 : 50,这样的设计主要处于安全 方面。
英菲尼迪智能四驱系统技术解析
多片离合器式差速器结构示意图
英菲尼迪智能四驱系统技术解析
当前后轴的转速差超过一定限度,例如前轮开始 打滑时,电控系统会控制液压机构将多片离合器压紧,此 时主动盘与从动盘开始发生接触,类似离合器的结合,扭 矩从主动盘传递到从动盘上从而实现四驱。 多片摩擦式限滑差速器的接通条件和扭矩分配比 例由电子系统控制,反应速度快,部分车型还具备手动控 制的“LOCK”功能,即主、从动盘片可保持全时结合状态 ,功能接近专业越野车的四驱锁止状态。但摩擦片最多只 能传递50%的扭矩给后轮,并且高强度的使用会时摩擦片 过热而失效。
英菲尼迪智能四驱系统技术解析
哈尔滨大正英菲尼迪 康世强
2
英菲尼迪采用智能四驱系统的车型
INFINITI EX35
INFINITI FX50 / 35
英菲尼迪混动技术原理

英菲尼迪混动技术原理
英菲尼迪混动技术采用了一种由电动机和燃油发动机组成的混合动力系统,旨在提高车辆的燃油经济性和减少排放。
该混动系统有以下几个核心原理:
1. 电动机功率辅助:混动技术中的电动机可以通过电池提供动力,辅助燃油发动机减轻负载。
在低速行驶或者启动的过程中,电动机可以独立提供动力,减少对燃油发动机的依赖。
2. 回收制动能量:混动车辆通过刹车时的能量回收系统将制动能量转化为电能,储存在电池中。
这样做可以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能量浪费。
3. 自动启停系统:英菲尼迪混动车辆配备了自动启停系统,当车辆不需要行驶时,燃油发动机会自动关闭,减少不必要的燃油消耗和排放。
4. 智能能量管理:混动车辆配备了先进的能量管理系统,通过监测车辆的动力需求和电池状态,自动选择最合适的动力来源,使车辆能够在不同的行驶条件下达到最佳的燃油经济性和性能。
总之,英菲尼迪混动技术通过最大限度地利用电动机和燃油发动机的优势,实现了燃油经济性和环保性的双重目标。
这种技术的应用,既能够提高车辆的动力性能,又能够降低油耗和尾气排放,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环保和节能的需求。
英菲尼迪.新M系_试车报告篇

操控高手海外试驾2011款英菲尼迪M系列2009年12月08日 01:00 来源:汽车之家类型:编译编辑:胡正暘[汽车之家编译] 紧随雷克萨斯新GS和奔驰第八代E级的上市,英菲尼迪已经为旗下2011款M 系列——也是第三代M产品——的发布做好了准备,据称这款轿车将能与前面两位对手媲美,至少也是势均力敌。
和GS一样,新M系列有V6、V8以及V6混合动力版三种动力系统可选择,很精准的对应了奔驰的V6、V8和即将到来的BlueTEC柴油发动机。
新M系列比老款更长更宽,外观更时尚,娇柔线条的钣金配合更大的车轮,整体感觉就像一辆大一号的G级。
在发动机盖下面,M37配备的是一台327马力3.7升V6发动机,峰值扭矩364牛米,而M56搭载的是420马力5.6升V8发动机,峰值扭矩542牛米,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混合动力版本,它安装了锂离子电池组以及一台3.5升V6发动机。
英菲尼迪表示混合动力版本将在2011年以2012款的名义发布,它将是公司历史上最清洁最省油的产品。
M37和M56都将标配七速自动变速箱,用户还可以选装运动套件,包括四驱系统、20英寸轮毂、双活塞减震、四轮主动转向、四活塞制动卡钳、换挡拨片,以及运动风格的座椅、方向盘、排挡杆。
在高档车之间的竞争中,科学技术是关键,新的M系列不会让你失望。
驾驶模式包含标准、经济、运动、雪地四种选择,全球首创的盲点干预系统能在车辆偏离行驶车道时对转向系统进行干预,将车辆以稳定的姿态拉回车道,有效防止了因为偏离车道而引起的意外情况,另外这套系统还能实现车辆安全间距控制以及高速巡航的智能化。
车内的乘客还能享受到湿度调节功能,而补风系统能最大程度模拟自然风的感觉,空气过滤系统还能自动检测室内空气的灰尘量以及监控空气新鲜程度。
我们最近拿到了M37四驱版和M56 S版的样车,发现上一代的V6机敏迅速,而现款V8的动力似乎下降了,而且少了一些个性。
英菲尼迪表示他们仍然在继续开发燃油直喷系统,并且坚信M56在2010年春天上市时,它的发动机能在隆隆声响下输出至少420马力功率,考虑到2010款M45的4.5升V8发动机“只有”325马力功率,那么2011款95马力的飞跃确实会是非常惊人的表现,我们试目以待。
可变气门正时技术

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几乎已成为当今发动机的标准配置,为了进一步挖掘传统燃机的潜力,工程人员又在此基础上研发出可变气门升程技术,当二者有效的结合起来时,则为发动机在各种工况和转速下提供了更高的进、排气效率。
提升动力的同时,也降低了油耗水平。
● 配气相位机构的原理和作用我们都知道,发动机的配气相位机构负责向气缸提供汽油燃烧做功所必须的新鲜空气,并将燃烧后的废气排出,这一套动作可以看做是人体吸气和呼气的过程。
从工作原理上讲,配气相位机构的主要功能是按照一定的时限来开启和关闭各气缸的进、排气门,从而实现发动机气缸换气补给的整个过程。
那么气门的原理和作用又应该怎么理解呢?我们可以将发动机的气门比作是一扇门,门开启的大小和时间长短,决定了进出的人流量。
门开启的角度越大,开启的时间越长,进出的人流量越大,反之亦然。
同样的道理用于发动机上,就产生了气门升程和正时的概念。
气门升程就好象门开启的角度,气门正时就好象门开启的时间。
以立体的思维观点看问题,角度加时间就是一个空间的大小,它也决定了在单位时间的进、排气量。
● 可变气门正时和升程技术可以使发动机的“呼吸”更为顺畅自然发动机的气门通常由凸轮轴带动,对于没有可变气门正时技术的普通发动机而言,进、排气们开闭的时间都是固定的,但是这种固定不变的气门正时却很难顾与到发动机在不同转速和工况时的需要。
前面说过发动机进、排气的过程犹如人体的呼吸,不过固定不变的“呼吸”节奏却阻碍了发动机效率的提升。
如果你参加过长跑比赛,就能深刻体会到呼吸节奏的把握对体能发挥的重要性——太急促或刻意的屏息都可能增加疲劳感,使奔跑欲望降低。
所以,我们在长跑比赛时往往需要不断按照奔跑步伐来调整呼吸频率,以便时刻为身体提供充足的氧气。
对于汽车发动机而言,这个道理同样适用。
可变气门正时和升程技术就是为了让发动机在各种负荷和转速下自由调整“呼吸”,从而提升动力表现,提高燃烧效率。
● 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前面说过气门正时控制着气门的开启时间,那么VVT(可变气门正时)技术是如何工作的呢?它又是怎样达到提升效率、节约燃油的效果呢?——气门重叠角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当发动机处在高转速区间时,四冲程发动机的一个工作冲程仅需千分之几秒,这么短的时间往往会引起发动机进气不足和排气不净,影响发动机的效率。
日新月异 技高一筹──英菲尼迪M技术要点面面观

艺、 曲轴 和 凸轮轴 的 精 密镜 面抛 光工 艺 则能 够使 V Q系列 发动机 运 转起来 的摩 擦更小 。这 些精 密化 、轻量 化 的机 械工 程技 术革新 反映 到 日常驾驶 中 ,则 体现 在安 静 的发 动机 噪声控 制 、敏捷 的油 门响 应
和连 绵不绝 的动 力输 出上 ,不论 是25 L . 排量 的 M2 还 是37 L 量 5 . 排
车韪
英 菲 尼 迪 M技 术 要 点面 面 观
面对越 来越理 性的中国消费者 ,只 有拥有 高超 技术实力 的厂商 才能够 在 日新月异 的汽 车发展过程 中体现 出 自己 的技 高一 筹。全新 出击的英菲尼迪新M车系 ,就是 豪华行政级轿车细分市场 中的一位真正 的实力派高手 。高效 的动
构 的发 动 机 型式 在 豪华 行 政级 轿 车 中应 用 广泛 ,全铝 缸 体 和缸 盖
的应用 对减 轻发 动机 质 量 大有帮 助 。工 艺上 的独 创 性 更是V Q系列
发动 机平顺 而强 劲 的重要保 证—— 真 圆缸体加 工过 程 中预 置缸 盖工 艺 、活塞 连杆 的断裂 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工 艺最 大 限度 地消 除 了加 工和 装配过 程 中
力系统 ,优 秀的车身设计 ,先进的 电子辅助 系统…… 当我们返璞 归真地通过 车上所 应用的技术来评价 ,才能够最 实 实在在地感受到英菲尼迪新M车 系的魅力所在。
充 沛 动力 与 动 感 傩魄 完 美 结 合
就让 我们 从 新M的 心脏VQ系列发 动机 开始 说起 吧 。V型 6 结 缸
由于 应 力和外 力变 化造成 的发动 机构件 变形 ,而气 缸 活塞 的镀 钼 工
的M3 ,都足 以在动 力指标 上 傲视 同级别 的竞 争对 手。 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Q系列发动机的历史
【汽车点评用车原创】
在豪华车品牌中,英菲尼迪一直以出色的设计和新潮的理念,在国内高档车市场中独树一帜。
当然,要全面评价一辆车的好坏,可以从很多方面入手,但毫无疑问,对发动机的考量是必不可少的,原因很简单,发动机是车子的心脏,是车子的根本所在,因此,制造平顺、高效、持久的发动机,是所有汽车厂商共同的课题。
【VQ发动机英菲尼迪发动机技术解析】
一台具备这样特征的发动机,就好像好莱坞红地毯上的明星一样,自然会受到世界的瞩目,有这样一个系列的发动机产品,在素有发动机奥斯卡奖之称的“沃德十佳发动机奖”评比中曾经14次上榜,它所代表的已经不仅仅是荣耀,而是一段仍在续写的历史,而这个传奇的主人公,就是英菲尼迪的技术王牌:VQ 系列发动机。
VQ发动机
■VQ发动机的历史
对于VQ发动机的研发开始于1983年,基于“羽毛”的开发理念,以轻量化、高效、节能的全新需求开始了全新的V6发动机的研发,以一般人的观点来看,柔软轻盈的羽毛似乎难以和动力强劲的VQ发动机联系起来,不过其设计初衷就是希望将发动机强大的输出动力以羽毛般柔软、舒适的方式完全释放出来,带给驾驶者收放自如的驾乘乐趣,在经过了6年的研发,于1994年,在日本IWAKIP工厂第一批VQ发动机正式投产。
第一批VQ于1994年在日本IWAKIP工厂正式投产
这款全新的高性能发动机在投产之后逐渐取代了原有的VG 系列发动机,开始在众多车型上服役,次年,3.0L排量的VQ30DE
发动机第一次荣获“世界十佳发动机”奖项,此后的6年里,
VQ30DE也连续入选。
VQ30DE
以现在的眼光看来,VQ30DE发动机并没有太多亮点的技术可言,不过在当时,它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6个气缸使用了60°V型夹角设计,这个角度的设计既保证了引擎最佳的基本尺寸同时也保证了引擎运转时的高度平稳性,而引擎的静音性能也得到加强。
使用了当时领先的DOHC顶置双凸轮轴,
24气门结构,缸径和冲程为93mm和73.3mm,压缩比为10.0:1,短冲程的设计典型的高转速发动机,调校不同,VQ35DE的最大功率为142kW/6400rpm,最大扭矩278-294N•m/4400rpm。
当时技术先进
VQ30DE发动机在当时汽车产业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就是以现在的主流V6发动机标准来看,它的性能表现也并不落伍。
VQ系列发动机及发动机解析
此后,在VQ30DE基础上还推出了性能取向的涡轮增压版的VQ30DET和VQ30DETT(双涡轮增压)发动机,其中拥有两颗涡轮加持的VQ30DETT发动机,其最大功率达到了惊人的
350kW,在2001年后,VQ发动机还匹配了VVT技术并推出了全新的VQ35DE,老版的VQ30DE发动机就此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VQ30DETT发动机
大家在国内市场上常见的Q70L车型搭载的就是VQ25HR发动机,其主要特征是全部V6布局、铸铝缸体,而且,VQ25HR 则是一款2.5L自然吸气发动机,根据日产发动机后缀的规律,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高性能机型。
因此,VQ25HR比我们常见的VQ25DE性能更加强劲。
同时,VQ25HR具有可变气门正时控制系统。
VQ25HR发动机
VQ35DE引擎的缸体沿用了VQ系列60°V型的成熟设计,这个角度的设计既保证了引擎最佳的基本尺寸同时也保证了引擎运转时的高度平稳性,从而令引擎的静音性能得到加强。
缸径行程为95.5mm×81.4mm,此尺寸为VQ35DE型所独有,虽然和同系列的VQ25使用的是同一行程,但由于缸径尺寸的增大,在整体体积无大的变化的前提下达至不同的排放量。
VQ35DE发动机
缸径尺寸增大
在制造材料的选择上,VQ35DE引擎大量采用了质量更轻却更加坚固的铝合金材质,成功减小了引擎的总重并使引擎的内在性能得到彻底加强。
为有效地预防磨损,VQ35DE引擎在铝合金活塞主体裙处镀了钼层以减少摩擦力,并在活塞最上方装有活塞环的槽内进行了氧化铝膜处理,使得引擎的磨损降至最低。
采用铝合金材质
VQ35DE采用了微粒化喷油嘴,每个喷油嘴12个喷孔(内径130微米),传统喷嘴为4孔(内径250 微米),喷出的燃油粒径缩小约40%。
喷油射程缩短,产生雾团效果更佳,增加燃油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之后使得混合气体,更加均匀,燃烧更充分。
现在国内搭载这款发动机的车型是英菲尼迪G25、Q70L(原M25和M35)还有QX70(原FX37)等车型。
微粒化喷油嘴
就在VQ35推出市场不久之后,装备VVEL(Variable Valve Event and Lift)连续可变气门技术的VQ37VHR发动机便诞生了。
VQ37VHR发动机
VQ37VHR发动机采用VVEL(Variable Valve Event and Lift)连续可变气门技术,通过一颗直流伺服电机来进行控制。
伺服电机通过蜗杆齿轮和一组凸轮机构连接,电机旋转的角度变换,就能通过凸轮对气门部分的升程进行控制,因为伺服电机的转动位置是无极的,所以能对气门的升程进行连续无极的控制。
VVEL技术
要说到VQ37VHR系列发动机,我想许多驾驶过英菲尼迪G37这款车的朋友一定不会陌生,这款发动机的改装潜力也不容小觑,英菲尼迪G37加装双涡轮增压器,机械增压器的外设硬件的案例(原厂采用自然吸气,不采用任何强制进气系统),国外甚至有改到800匹的双涡轮增压案例。
VQ37VHR有很大的改装潜能
VQ37HR是由VQ35HR改进而来的,排气量虽然有所提高(3696cc),但是缸径没有变(95.5毫米),而是增加了行程(从VQ35DE和VQ35HR的81.4毫米增加到VQ37HR的86.0毫米)压缩比提高到11.0:1。
以英菲尼迪Q50 3.7车型为例,最大功率7000转时351匹马力,最大扭矩5200转时361牛米。
很多英菲尼迪车型都是改装爱好者们的最爱
无论是VQ25,VQ30还是VQ35,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V型6缸自然吸气汽油发动机,这是一个象征车辆身份的发动机形式,比直列4缸机拥有更好的平顺性和动力储备,又比V8发动机的体积小,重量更轻,能耗更低。
V6的发动机优点突出
V型6缸结构
从发动机结构的角度讲,60度的气缸夹角和120度的曲柄角度,能够使曲轴形成上下左右完全对称的结构,从而在运转的时候达到最佳的平衡性能。
结构上的平衡效果只是发动机平顺运转所需的基本功,在开发VQ系列发动机的过程当中,极其注重细节的加工工艺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
这样的构造使得发动机性能更加平顺
VQ系列发动机偏置设计的缸体,从力学的角度更利于曲轴发力,同时避免发动机熄火后产生“死点”现象,更加容易启动。
相邻的气缸间开有连通销孔,当活塞下行时,可以将部分空气压力释放到临近的缸中,在降低自己下行阻力的同时,也能够提高临近缸内活塞的上行动力。
这两项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发动机低转速的扭矩输出,并使运转过程阻力更小,转速升降也更加轻快。
发动机偏置设计有利于发动机更好的工作
除了平顺性和强劲的动力,评价一台好的发动机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可靠性。
VQ系列发动机在这个方面自然不会忽视。
可靠性
影响发动机寿命的诸多因素中,除了前文已经具体介绍过的材料强度和加工精度外,冷却效能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包括更大的冷却液覆盖面积、高流量水泵及机油泵、机油散热器在内的多项技术改进,展现了VQ发动机在提高冷却系统效率方面做出的努力。
而各组件的精密加工工艺,允许VQ系列机型选用粘度更低、流动性更好、散热能力更强的润滑油,从而改善发动机散热状况,延长发动机寿命。
VQ发动机冷却效率很高
另外,VQ系列发动机还装备了一系列保证可靠性的辅助技术,例如更耐久、点火性能更好的铱金火花塞;能够自适应不同标号燃油的爆震临界点、并依此调节点火提前角的可变点火正时系统;以及更加适应中国油品状况,兼顾可靠性和喷油效果的微粒化喷油嘴等。
这些技术为VQ系列发动机的持久高性能表现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VQ系列发动机在油品兼顾性上做的很好当详细解读完VQ系列发动机上所应用的各项技术之后,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它能够做到集平顺、高效、强劲、持久于一身了。
如此全能的一台发动机,它的成功往往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
而且支撑VQ系列发动机成功的力量是英菲尼迪积淀已久的技
术储备、强大的研发实力、以及精益求精的造车态度,正是这种不断追求进步的理念,让VQ发动机这张王牌能够在汽车世界发动机历史上继续书写自己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