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第一节 原始社会
01 第一章原始社会(第1节原始人群)

3、女娲抟土造人说
《太平御览》和《风俗演义》记载:“俗说天 地开辟,未有人氏,女娲抟土作人,剧务力, 不暇忙,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二、人类产生的进化说
1809年,法·拉马克在《动物哲学》,人类起源于类人猿。 年 拉马克在 动物哲学》 人类起源于类人猿。 1859,英·达尔文《物种起源》进化说;1871,《人类的 , ,《人类的 达尔文《物种起源》进化说; ,《 起源与性的选择》,人类起源于动物, 》,人类起源于动物 起源与性的选择》,人类起源于动物,是从灭绝的古猿进化 而来 。 不久,英博物学家赫胥黎(T.H.Huxley)用解剖学、胚胎学、 赫胥黎( 不久, 博物学家赫胥黎 T.H.Huxley)用解剖学、胚胎学、 古生物学知识,首次提出人猿同祖论 人猿同祖论。 古生物学知识,首次提出人猿同祖论。 1876年 恩格斯的 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1876年,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 指出劳动的作用,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 指出劳动的作用,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手足分化和直立行走,标志着人最初 最初从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手足分化和直立行走,标志着人最初从 猿分化出来,开始制造工具以及火的使用 是人猿最终 制造工具以及火的使用, 最终分化 猿分化出来,开始制造工具以及火的使用,是人猿最终分化 的标志。 的标志。
第一节 中国境内的原始人群 第二节 母系氏族公社的产生、发展和繁荣 第三节 父系氏族公社
第一节 中国境内的原始人群
(距今约200万年~5万年)
一、有关人类起源的传说 二、人类产生的进化说 三、中国境内的原始人群 (一)猿人 (二)古人
一、有关人类起源的传说
猿的出现、人类的诞生、文明的开始加以量化。 地球(46亿年)—— 365天 腊玛古猿(1000万年)—— 1天 北京猿人(50、60万年)—— 1小时 人类文明曙光出现(5000年)—— 30秒 人类历史相对于地史来说讲,仅是瞬间之事。就在这相 对短暂的进程中,人类在劳动中进化自身,也不断创造着辉 煌。从远古走来,从蒙昧、野蛮逐步走向文明。就中国大地 而言,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古人类——距今约 200万年。中国古代史的篇章将从这里翻开。
中国古代史(第一种)教案第1章中国的原始社会.

数日益增多。
1、炎、黄、夷、蛮诸部落的分布和发展
炎帝
黄帝
东夷
太昊(伏羲) 龙
少昊(风姓) 凤
苗蛮
2、战争
炎黄与蚩尤 炎帝与黄帝
黄帝与苗蛮
3、世袭王权的形成
绝天地通:南正重、火正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尧帝禅让
参考书目
1、西安半坡博物馆《中国原始社会》,文物出版社,1977。 2、 宋兆麟《中国原始社会史》文物出版社,1983。 3、吴汝康、吴新智、张森水合著《远古中国人类》,科学出版社,1989。 4、 杨堃:《中国原始社会发展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 年。 5、林耀华:《中国原始社会史》,文物出版社,1983 年。 6、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7、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8、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 1999 年。 9、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增订本),文物出版社,1985 年。 10、顾颉刚等:《古史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年。 11、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12、顾颉刚:《顾颉刚古史论集》(一二三集),中华书局,1988、1996 年。 13、顾颉刚:《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中华书局,1988 年。 14、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恩选集》第四卷。
一、母系氏族公社的重要遗址
我国母系氏族公社的遗址遍布全国各地,到目前为止已发现六千余处。这些遗址,主 要分展于六个文化系统:裴里岗文化、磁山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窑文化、马 家浜文化。
二、母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祖织
通过这些遗址的布局、遗物的情况和古文献的记载,我们大体上可以看出母系氏族公 社的社会组织状况:1、一个村落就是一个氏族。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标志——图腾。2、妇 女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3、氏族首领由公选产生,没有特权,氏族成员共同劳动, 平均分配食物。
最新 中国古代史第一节原始社会至南北朝时期 精品

学科:历史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国古代史第一节原始社会至南北朝时期一、考点①远古居民我国早期的人类氏族公社时期②夏朝的建立和灭亡③商朝商朝的奴隶制青铜器甲骨文和历法④西周武王伐纣分封制和井田制“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⑤春秋和战国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商鞅变法春秋战国文化.⑥秦朝秦的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末农民战争⑦西汉汉朝的建立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西汉的经济发展王莽改制⑧东汉东汉的建立和“光武中兴”外戚和宦官专权⑨秦汉时期我国少数民族秦汉与匈奴的关系张骞、班超通西域越族和西南少数民族⑩秦汉文化科学技术和教育宗教、哲学和史学文学、艺术和体育三国两晋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和西晋的短期统一匈奴、鲜卑、羯、氐、羌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南北朝宋、齐、梁、陈的更替江南经济的开发北朝的更替北魏孝文帝改革北周统一北方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科学与技术宗教与哲学文学与艺术二、知识点、能力点提示1.再认、再现原始社会各阶段社会生产、生活状况;夏、商、周的兴衰灭亡;奴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2.再认、再现秦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措施,秦末农民战争的概况;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编户制度、西汉中央集权的政治巩固、汉同西域的关系、王莽改制、东汉初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原因及表现、东汉地主豪强田庄的特点,秦汉时期主要文化成就、“丝绸之路”。
3.再认、再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王朝兴衰和战争的后果以及这一时期文化方面的主要成就。
4.分析:原始社会解体的原因;奴隶社会瓦解的原因;封建制度确立的条件。
5.分析:秦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秦所创建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西汉强盛的主要原因。
6.分析形成军阀割据的主要原因:分散的豪强地主经济发展,豪强地主势力在镇压黄巾起义中发展,豪强地主势力是当时封建政权的阶级基础,士族势力是割据分裂的政治基础。
7.具体分析重大战争胜败的原因,以及江南开发的原因。
中国古代史大纲

中国古代史大纲《中国古代史(先秦至清)》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先秦、秦汉部分)第一章原始社会(4学时)第一节原始社会研究的范围及其分期●考古学分期●社会发展史分期●体质人类学分期●民族学分期●地质学分期第二节从原始群到氏族制一、旧石器时代早期●元谋人、蓝田人及其它发现●北京人及其文化●金牛山人二、旧石器时代中期●大荔人、许家窑人、马坝人、长阳人及其它发现●丁村人及其文化三、旧石器时代晚期●河套人、柳江人、资阳人及其它发现●山顶洞人及其文化四、“夏娃”理论及其学术争论第三节氏族公社的繁荣、解体与早期文明的起源一、新石器时代的到来与农业的起源●南庄头、仙人洞、吊桶环诸遗址二、新石器文化的分区研究●黄河流域:磁山—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齐家文化●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宝墩文化●其它地区:红山文化昙石山文化石峡文化三、我国早期文明的起源及其多元性第四节有关历史起源的传说和神话●女娲●盘古●太古无君●知母不知父●有巢●燧人●伏羲●神农●黄帝●炎帝与蚩尤●少昊与太昊●尧、舜、禹禅让●大同小康第二章奴隶社会(6学时)第一节夏(约2070—1600 B.C.)一、大禹治水●河流与文明、洪水、尽力乎沟洫二、国家的发生●传子制与甘之战●九州与贡法●禹刑●九鼎●铜兵●夏时三、夷夏之争●太康失国●少康中兴四、夏文化问题●历史上的夏代●夏族活动的区域●二里头文化第二节商(约1600—1046 B.C.)一、商族的兴起与灭夏建国●玄鸟生商●相土与王亥●汤放桀●殷人屡迁●盘庚迁殷二、商代的考古发现●郑州等地的早商文化●殷墟发掘●甲骨文与甲骨学●三星堆遗址与长江流域古文化三、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农业与畜牧业●手工业与商业●百姓●大家●小人●众人和仆妾四、政治制度●内服和外服●刑名从商●王作三师●诸方国五、武丁与纣王●高宗复兴●纣克东夷而陨其身六、文化艺术●文献典册●天文历法●科学技术●雕塑乐舞●鬼神崇拜第三章封建社会的开端(14学时)第一节西周(1046—771 B.C.)一、周王朝的建立●周族的兴起●周原●牧野之战●周公东征●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二、政治制度●封建采邑●宗法制●等级制●官制●兵制●刑罚●制礼作乐●敬天保民三、社会经济状况●爰田制●井田制●贡助彻●工商食官四、周王朝的兴衰●成康之治●昭王南征●厉王专利与共和行政●宣王中兴●幽王失国第二节春秋(770—477 B.C.)一、大国争霸●平王东迁与周室衰微●郑庄小霸●尊王攘夷●齐桓公与管仲●宋襄公图霸●晋文公与城濮之战●秦霸西戎●晋楚之争●楚庄王问鼎●弭兵之会●吴越代兴二、社会变革●农业的进步●土地制度的变化●赋税改革●公室与私家之争●礼崩乐坏●礼、刑、法和阶级关系的变动第三节战国(476—221B C.)一、社会经济的发展●铁器与牛耕●水利灌溉工程●工商业与都市●个体农民二、七雄并立到天下归一●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七雄并立●变法图强●李悝●吴起●商鞅●其他各国的变法运动●魏国霸业●桂陵之战●徐州相王●合纵连横●齐秦称帝●楚齐衰落●远交近攻●长平之战●吕不韦与秦王政●秦并六国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官僚制●编户齐民与布衣卿相●军队与将相分职四、周代文化●对天命鬼神的怀疑●民本思想●孔子与私学●六经●诸子百家●史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第四章秦汉(16学时)第一节秦(221—207 B.C.)一、秦始皇建立封建专制制度和巩固统一的活动●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分封制的废除和郡县制的普遍施行●《秦律》●“使黔首自实田”和户籍制度●兵制●专制主义的思想基础●销兵器●迁富豪●坏城郭●决通川防●修驰道●直道●五尺道●巡行郡县●整齐制度●文字●货币●度量衡●北伐匈奴●长城●开发岭南●灵渠●南海三郡●戍边●秦统一的历史意义二、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战争●秦代的暴政●租赋力役的征发●严酷的刑罚●大兴土木和战争的消耗●焚书坑儒●秦二世的暴政●大泽乡起义●张楚政权●项羽与刘邦●巨鹿之战●秦亡●“约法三章”●楚汉战争●汉胜楚败的原因●秦末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第二节西汉(206 B.C.—A.D.24)一、西汉初年的制度与政策●黄老思想与无为而治●重农抑商●赋税制度●《九章律》●贵粟政策与“马复令”●文景之治二、汉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异姓王与同姓王●郡国并行制●《治安策》和《削藩策》●七国之乱●《推恩令》与《附益法》三、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铁器与牛耕●代田法●水利的兴修●手工业的发展●商品交换●商人与经商哲学●城市●对外贸易●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奴婢●“编户齐民”四、汉武帝加强专制统治●中朝●刺史●严刑峻法●加强中央军力●任子与赀选制●太学与博士弟子●郡学●察举●独尊儒术●总一盐铁●统一货币●均输与平准●算缗和告缗五、民族关系●匈奴●白登之围●汉匈战争●昭君出塞●西域●张骞出使●丝绸之路●解忧和冯寮●使者校尉与西域都护府●越族●东瓯●闽越和南越●羌族●西南夷●护乌桓校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六、西汉中后期的社会问题●铁官徒与流民起义●“沉命法”与“轮台罪己诏”●昭宣中兴●盐铁会议●限田限奴婢之议●再受命●王莽篡位与改制七、西汉末年农民起义●吕母起义●绿林起义●舂陵军●昆阳之战●更始政权●新莽覆灭●赤眉起义●铜马起义●刘秀北上●东汉建立●统一全国第三节东汉(A.D.25—189)一、加强封建专制政体●谶纬●“退功臣进文吏”●尚书台●刺史权力的加强●兵制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具的改进●水利兴修●南方的发展●《汜胜之书》●《四民月令》●解放奴婢●精兵简政●赐民公用●“光武中兴”●度田事件●门阀与地主庄园●土地兼并●水排●火井煮盐●纺织●造纸术●瓷器●商业与都市●国际贸易三、民族关系●匈奴●南匈奴●北匈奴及其西迁●西域诸国●班超经营西域●甘英出使大秦●羌族●汉羌战争●乌桓●鲜卑●扶余●挹娄●高句丽●西南夷●《白狼歌》四、东汉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及腐朽统治●窦宪专权●邓太后执政●梁翼跋扈●宦官专权●官僚士大夫集团●清议与党锢●窦氏灭族●桓、灵的腐朽统治●西邸卖官●导引钱五、黄巾大起义●东汉中后期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张角与太平道●《太平清领书》●三大主力战场●豪强势力的扩张●黑山黄巾●青徐黄巾●五斗米道●张鲁政权●黄巾起义的特点与意义第四节秦汉文化一、哲学、经学、宗教●陆贾和《新语》●董仲舒及其思想●今文经与古文经●刘歆与古文经博士●许慎与《说文解字》●郑学●王充与《论衡》●佛教的传入●白马寺译经二、史学、文学和艺术●司马迁与《史记》●班固与《汉书》●《汉纪》●《吴越春秋》●《越绝书》●散文●汉赋●乐府●《古诗十九首》●绘画和雕塑●乐舞和角抵三、科学技术●宣夜说●盖天说●浑天说●张衡●《太初历》●《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神农本草经》●造纸术与蔡伦教学大纲(魏晋—清代部分)第五章魏晋南北朝(1—5周)第一节三国(190--280年)一、三国鼎立的形成董卓之乱和封建割据势力的混战,曹操统一中原,赤壁之战和魏、蜀、吴三国鼎立。
高考历史知识清查—中国古代史

高考历史知识清查(中国古代史)一、原始社会(一)旧石器时代:以、、山顶洞人等为代表。
社会生产力低下,从事渔猎和经济,以群居生活为主,“火”的使用,延长了人类寿命。
(二)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前):以文化、大汶口文化、文化、红山文化和龙山文化等为代表,文化遗存分布广泛,奠定了的发展基础。
使用打磨石器,陶器大量使用,原始农业出现,饲养家畜。
村落的修建,人类生活逐渐趋于稳定。
同时,生产力发展,产生,贫富分化严重,出现阶级分化。
部落战争不断,形成部落联盟,历史发展向国家过渡。
二、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0年)1.经济:是经济基础,奴隶制经济繁荣;青铜制造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种类繁多,以兵器为礼器为主,是中国古代史上的“”。
2.政治:夏王朝建立,确立制,“公天下”向“家天下”转变。
商代的制,扩大了商王朝的政治影响力。
西周推行制,等级森严,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形成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但埋下了国家分裂的隐患;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以制为核心,加强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
分封制与宗法制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延续了周王朝的统治时间。
周公制定礼乐制度,维护等级秩序。
紧密结合、以为纽带、最高执政集团尚未是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
3.思想文化:殷人尊神事鬼、崇尚巫术,周人则、明德慎罚、崇尚礼乐教化。
民族认同、文化认同逐渐形成。
已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字体系。
干支纪日法延用至今,影响深远。
三、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1.经济: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革。
出现,确立,井田制遭到破坏,形成,以自给自足、精耕细作、男耕女织、以家庭生产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等为特点。
推行,成为此次历代王朝的基本经济政策。
农业进步推动工商业繁荣,“”制度遭到破坏。
2.政治:是由分裂走向统一、奴隶制崩溃到建立的大变革时代。
遭到破坏,周天子权威下降,礼崩乐坏,等级秩序混乱。
战争频繁,由争霸战争向兼并战争转变,统一趋势出现。
中国古代史概况

中国古代史概况一、原始社会政治:原始社会人人平等,在后期出现了“禅让制”经济:从旧石器到新石器时代;七八千年前,中国出现了原始农业。
原始农业的发展过程:简单模仿刀耕火种耜耕(石器锄耕)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平等。
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文化:新石器时代绘画:集体舞蹈图二、奴隶社会(前2070—前476年)1、夏朝(前2070—约公元16世纪)——中国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政治:奴隶制建立,以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和一系列奴隶制国家机器的出现为标志。
经济:农业处于石器锄耕阶段;土地归国家所有,一切土地属于国王。
2、商朝(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中)奴隶社会的发展阶段政治:奴隶制国家机器进一步完善,中央设有卿、士等,地方封侯、伯。
经济:农业生产少量使用青铜工具;土地归国家所有;手工业由官府垄断以青铜制造业最为重要;商业商朝人以经商著称文化方面:教育由官府垄断,文化以文字和天文学成就最为突出3、西周(约前11世纪中—前771年)奴隶制的繁荣阶段政治:奴隶社会的各种制度渐趋完善,分封制和宗法制在西周时完备经济:实行井田制;手工业分工更细,号称“百工”,青铜铸造、丝织业发达文化:学在官府4、春秋(前770—前476年)奴隶社会的瓦解阶段政治: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是非正义的掠夺战争,但在战争中,华夏族和其它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加强了统一的趋势。
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生产关系形成。
(铁农具和牛耕私田增多初税亩封建生产方式出现)文化: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出现了一批思想家(孔子、老子);科技成就主要产生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如天文历法、医学、建筑等三、封建社会(前475年—鸦片战争前)1、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封建社会的确立阶段政治:上层建筑发生了明显变化,通过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封建制度最终确立。
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
经济:铁家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农业手工业、商业均有了一定的发展。
中国古代史(先秦)

中国古代史(先秦)中国古代史第一讲:先秦时期第一部分:原始社会一、禅让制1、禅让制的含义:禅让制又叫军事民主制,是指在原始社会后期实行的在部落联盟会议内部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起具体做法是选贤与能。
2、禅让制推行的表现(1)传说尧任部落联盟首领时,选择了品德高尚的舜为继承人。
尧年老时,根据部落联盟会议的决定,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了舜。
(2)舜年老时,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传给了治水有功的禹。
3、对禅让制的认识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它基本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阶级、国家的出现,它必然要被王位世袭制所代替。
二、原始社会时期的的经济1、原始社会的生产工具和社会分工(1)原始人群时期:人们最基本的生产活动是采集和狩猎,使用的生产工具是未经加工过的石器,即打制石器,因此被称为“旧石器时代”。
(2)氏族公社石器:人们已经对所使用的石器、木器和骨器进行了一系列的加工,,这些石器被称为“磨制石器”,设一时期又被称为新石器时代。
(3)原始社会时期的社会分工①在原始农业产生以前,男子从事狩猎,妇女从事采集,氏族成员的生存所必需的食物主要是通过妇女的采集活动来供应的。
②原始农业产生以后,妇女仍主要从事采集工作,男子则从事农业生产,氏族及部落成员的食物逐渐变为主要靠农业供应。
2、原始社会后期的商品交换活动(1)商品交换产生的原因: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需求不断增加和扩大,而人们无法生产自己所需的全部产品,于是便有了商品交换。
(2)原始社会后期商品交换的特点:商品交换的形式主要是物物交换,商业尚未从原始农业和手工业中分离出来。
3、原始农业的产生(1)中国早期农业的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源地之一,农业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左右,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2)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原始农业用石刀、石斧除草,然后放火焚烧,这种耕作方式被称为“刀耕火种”。
(3)原始农业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刀耕火种一两年后,土壤肥力下降,为了寻找新的土地,人们不得不到处迁徙,生活十分艰难。
中国古代史第一章 原始社会

山顶洞犬牙
山顶洞遗址
宗教观念的出现
山顶洞遗址可分为四部分,洞口、上室、 下室和窨(yìn)。上室是山顶洞人居住地方, 发现有人类化石、石器、骨针和装饰品。
下室发现3具完整的人头骨和一些躯干骨, 人骨周围散布着赤铁矿粉末及随葬品,说 明人骨架是有意埋藏。
婚姻形态
从老年妇女尸体周围撒有赤铁矿粉末、身上 佩带有用兽牙、蚌壳和鱼骨做成的装饰品来 看,老年妇女受到 特别尊重,山顶洞人处在 氏族公社阶段。
2、家畜饲养业的发展
仰韶文化时期的遗址中,出土的箭头,不 仅样式精美,而且多为骨制,这反映了当 时的人们狩猎有了剩余,为家畜饲养业创 造了条件。
早期以江西万年仙人 洞遗址为代表。其稻 谷的发现可以使中国 的原始农业起源提早 到公元前8000年左右。 原始陶器的出现,是 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 陶器。
中期和晚期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为代表
(一)几处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文化概况
黄河流域:
上游: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前3400— 前2000年)
距今180万年前。 该遗址出土有石器、烧骨、动物化石;石
器有石核、石片、刮削器、砍砸器、三棱 大尖状器,已具备了人类制造石器的成份。 西侯度石片文化的出现,说明人类石片技 术的应用,当以中国为最早。
遗址中带切痕的鹿角和动物烧骨的发现, 昭示出他们已将“火神”征服在脚下。
4、陕西兰田人
新人又叫晚期智人,从4、5万年前到一万年 前之间。典型遗址为广西柳江人、北京山 顶洞人、内蒙古河套人、山西峙峪人,台 湾的左镇人。
现代人开始形成。
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第二节 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母系氏族社会又叫母权制,是继原始群居 之后原始公社制度下的又一个发展阶段。 大体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 早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婚姻形态的演变:从杂婚到血缘群婚到族外 婚再到对偶婚最后演进成一夫一妻制。
第一节 原始人群
一、从古猿到猿人 二、猿人遗迹 三、古人及其生活 四、新人的形成
人的创造说
《旧约圣经· 创世记》: “上帝造日月、星辰、山川、草 木、鸟兽凡五日,第六日乃照己像, 抟土为人,名曰亚当,后取亚当之肋 骨变为妇人,名曰夏娃,现在世界上 的一切人类都是亚当夏娃的子孙后 代。”
DNA分析
国人的祖先?学术界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争论的一方
据北京科技报报道,约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是不是中
为古人类学家,他们认为,约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是中国人的祖 先。而争论的另一方为遗传生物学家,他们认为,北京猿人并不 是我们的祖先,中国人的祖先是大约6万年前进入东亚的非洲人。 “非洲起源说”的代表人物复旦大学教授金力告诉记者,自从 达尔文的进化论问世以来,人类的起源和迁徙一直是科学研究中 的一个热门话题。八十年代后期,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艾 伦〃威尔逊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通过对世界各地人群线粒体DNA 多态性研究,提出了“走出非洲”的假说。该假说认为,现在生 活在世界各地的人群(现代人)均起源于非洲,是单一起源的, 拥有相当接近的共同祖先,他们生活在距今约20万年以前。在10 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开始从非洲迁出,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地,完 全替代了当地早期的直立人。此假说否定了以前由古人类学家提 出并广为接受的“多区起源”假说,即世界上的主要人种均是从 当地的直立人经过上百万年漫长的独立演化而形成的。
盘古开天辟地
三国徐整的《三五历记》: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氏生于其中,以利斧劈开宇 宙,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沉为地,一万八千年后垂 死身化,气为风云,声音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 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道路, 肌肉为田地,发胡为星辰,皮肤为花草树木,齿骨为 金石,精髓为珠玉,汗为雨露甘霖,由此而有宇宙万 物。
• 金力教授告诉记者,30年代“北京猿人”的发现曾 经轰动世界。近年来,中国的考古学研究不断有令人 振奋的新发现,成为质疑单一起源学说的重要化石证 据。然而,在我们仔细地查阅现有化石的年代以后, 发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断层。这个断层从大约10万年 前至4万年前,持续6万年,在这6万年中没有任何人类 化石出土,尽管早于10万年或晚于4万年的化石比比皆 是,并相当连续。 金力教授说,他们推测,生活于东亚的直立人和早 期智人在最近一次的冰川时期,由于恶劣的气候而绝 灭。取而代之的是从非洲不远万里迁徙而来的现代人 种。“非洲移民”可能首先定居在气候较为温暖的东 南亚地区,而后随着冰川的逐渐消融,开始向北扩张 。
许慎《说文解字》解释“史”:“史者, 记事者也,从右,持中;中,正也。”
《三国志· 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书》,吴使赵咨向曹操称 颂孙权时说:“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 ,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籍采奇异,不效书生,寻章摘句 而已。”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历 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公理公例 者也。”
腊玛古猿头骨化石
腊玛古猿生活环境复原图
人类的进化过程
人类进化简图
智人
露西:1974年考古学家在非洲东北部衣索比亚发现一副完整的猿人骨架化 石,被取了个绰号叫“露西”,取自《露西在钻石闪烁的天空上》这首歌 。露西距今约300万年,生前约为10岁女孩的身高,重约30公斤。
人类进化简图
腊 玛 古 猿 能 人
中国古代史
主讲:
绪论
《中国古代史》是历史专业的一门专业 基础课。 每一门学科往往要回答三个 W ,即: what why how, 历 史 学 则 要 学 习 5 个 W : when where who what why 。绪论中也主 要3个W,即历史是什么、为什么要学历史、 怎样学习历史。
1、什么是历史?
第一章
漫长的远古时代
(约 200万年前~前2070年)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拥有世 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在人类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目前,我国发现的众多的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包 括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犹如满天星斗分布在 祖国的大地上。这些灿烂的石器时代的文化向我们展 示了古代先民的聪明才智和他们的意识形态及社会生 活。中国先民用他们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 古代文明。
大同世界
“夫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 用,幼有所长,鳏寡狐独废疾者皆有养,男有份,女 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 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同世 界
学习原始社会要掌握的四个要点
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燗炎而不灭, 水浩洋而不息……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 天,断巨鼇之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翼州, 积芦灰以止淫水”(《准南子〃览冥训》), 使人类有了幸福的生活。
竹山女娲山
达尔文 1859年《物种起源》:阐述了进化论
的观点,揭示了生物起源和发展的规律,认为不同的物种 可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
中国古代史的参考资料
一、原始资料 1、纪传体史书。计有《史记》130卷,《汉书》 120卷 等25史。 2、编年体。即按日月顺序编写的史书。主要 有《春秋》、《资治通鉴》等。 3、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纲编写的史书。 4、政书、类书。有“十通”(《通典》、《通 志》、《文献通考》为三通) 。
二、现代著述 1 、通史:如范文澜著《中国通史》,郭沫若《中国史工 稿》,翦伯赞等《中国史纲要》等。 2 、古代史:如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史》,朱绍侯主编 《中国古代史》等。 3、断代史:如吕思勉《先秦史》、《秦汉史》,林剑鸣 《秦汉史》,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等。 三、史学刊物 主要有《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 动态》、《中国经济史研究》、《史学月刊》,以及重 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人大复印资料等。
3、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古代史》
• 借鉴功能 • 教育功能 • 历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可增强民 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的教育,尤其是中国 古代灿烂的文明文化更是爱国主义的最好素 材。 良好的道德品德的教育。 • 认识功能。
4、怎样学习中国古代史
1 、要掌握基本的史识、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 郑天挺教授曾说过:“我们要以时为经, 以事为纬,把人物、制度贯穿其间。” 2、要涉入一些史学原著,一些原始史料; 3 、要学会使用历史工具书和多媒体技术查找 历史资料。 4、要有怀疑精神和求真的精神。 5、尝试历史论文的写作。
一、从古猿到猿人
●人由古猿而来
人由古猿演变而来,与现 代类人猿有着共同的祖先。 由始祖猿发展而来的古猿 分为两支,一支是发展为森林 古猿和现代类人猿的猿科;另 一支是中经腊玛古猿、南方古 猿、直立人和智人发展为现代 人的人科。 器 时 代 和 新 石 器 时 代 。 时 代 。 一 般 将 石 器 时 代 分 为 旧 石 ● 考 古 工 作 者 称 这 个 阶 段 为 石 器 族 制 度 时 期 。 为 两 个 时 期 , 即 原 始 群 时 期 和 氏 历 史 学 家 将 原 始 社 会 的 历 史 分
●
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
一般认为,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是从猿到人过渡 阶段中正在形成的人。 经过现代科学研究,大约300多万年前,人就完 全形成了,这就是早期猿人。到约200万年或150万 年前时期,又发展为晚期猿人。
云南禄丰古猿下颌骨化石
腊玛古猿可能生存 于距今 1400万——800 万年间。 考古工作者在云南 多次发现发现腊玛古猿 化石。
赫胥黎 1863年《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
阐述了人猿共祖的观点,认为人是由猿转变而来的。
摩尔根 1877年《古代社会》:进一步丰富了
由猿到人的理论。
恩格斯 1876年《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 中的作用》 提出“劳动创造人本身的论断”。
摩尔根模式《古代社会》(1877年)
1.蒙昧时代初级:人类的童年、分节语 中级:用火、旧石器 高级:弓箭、中石器 2.野蛮时代初级:陶器、新石器、畜牧、农业 中级:青铜器 高级:铁器 3.文明时代:文字
人种
根据皮肤的颜色,头发的形状和颜色,眼、 鼻、唇的形状等一些能够世代遗传的特征, 科学家把人分为四个种类。棕种人也叫澳大 利亚人种。黄种人也叫蒙古人种。白种人也 叫高加索或欧罗巴人种。黑种人也叫尼格罗 人种。
古猿
…劳动…
直立人
夏娃理论(“走出非洲”假说)
*大约2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南部的一位(一 群?)妇女是世界上所有现代人类的直系祖 先。她(她们?)的后代约于13万年前来到 亚洲西部,然后扩散至世界其他地区,取代 了当地的原住民,发展为黑、黄、白、棕各 色人种的现代人。 *主要根据:分子生物学
金力教授说,遗传物质DNA代代相传,是进化 事件的忠实记录者。他们分析了来自全世界的近 1000个男性个体Y染色体的19个SNPs。其中,80%的 个体来自东亚各国各地人群。研究结果表明,东亚 男性的Y染色体单倍型均衍生于目前仅在非洲群体 中存在的祖先单倍型。这个研究结果完全支持东亚 人非洲起源假说。 通过计算,他们还指出,我们的祖先从非洲到达 东亚的时间大约是6万年以前,首先居住的地方可能 包括中国南部在内的东南亚一带,而后逐渐向北迁 移,最后跨过长江、黄河,北及西伯利亚。 研究发现,非洲直立人对东亚早期直立人的替代 是完全的,北京猿人并非我们的祖先。
1、中国原始先民的生产力状况:从打制的旧石器到磨 制的新石器到金石并用的金石时代再到青铜时代以 至铁器时代。 2、人类身体形态的演进:在劳动中人类自身体质进化 的演变情况,从猿人到早期智人到晚期智人再到新 人的演进过程。 3、社会组织形态的演变:从原始群到血缘家族公社到 母系氏族公社到父系氏族公社的演变过程。
历史有三层含义:
• 一是指过去发生的事情,即人类客观的发 展历程,是历史的客体。 • 二是指人们的历史认识,或作为历史认识 成果的各种历史书,是主观对客观的能动 的反映。 • 三是指历史学科,即通过史料中介,在历 史记录的基础上,再现还原历史过程,对 历史事件作出解释说明,并探寻其发展规 律的一门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