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变迁..
中国历代人口统计一览表

中国历代人口统计一览表seek; pursue; go/search/hanker after; crave; court; woo; go/run after中国历代人口统计一览表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估计全国总人口2000万.西汉:公元2年,汉平帝元始2年,全国有户1223万,总人口万.汉书-地理志下东汉:公元57年,汉光武帝建武中元2年,全国有户万,总人口2100万.续汉书-郡国志五公元75年,汉明帝永平18年,全国有户万,总人口万.续汉书-郡国志五公元88年,汉章帝章和2年,全国有户万,总人口万.续汉书-郡国志五公元105年,汉和帝元兴元年,全国有户万,总人口万.续汉书-郡国志五公元156年,汉桓帝永寿2年,全国有户万,总人口万.续汉书-郡国志五三国:魏:公元263年,魏元帝景元4年,全国有户万,总人口443.2881万.晋书-地理志蜀:公元263年,蜀汉后主炎兴元年,全国有户28万,总人口94万.通典-食货七吴:公元280年,吴主皓天纪4年,全国有户万,总人口200万.晋书-地理志西晋:公元280年,晋武帝太康元年,全国有户万,总人口万.晋书-地理志南北朝:刘宋:公元464年,宋武帝大明8年,全国有户万,总人口万.通典-食货七北魏:公元525年,魏孝武帝正光年,全国有户500万,总人口3200万.通典-食货七北齐:公元577年,北齐幼主承光元年,全国有户303万,总人口2000万.通典-食货七南陈:公元589年,陈后主桢明3年,全国有户50万,总人口200万.通典-食货七隋:公元609年,隋炀帝大业5年,全国有户万,总人口万.通典-食货七唐:公元649年,唐太宗贞观22年,全国有户300万.通典-食货七.公元705年,唐中宗神龙元年,全国有户万,总人口3714万.资治通鉴-卷208公元740年,唐玄宗开元28年,全国有户万,总人口万.新唐书-地理志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13年,全国有户万,总人口万.新唐书-地理志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14年,全国有户万,总人口万.通典-食货七公元764年,唐代宗广德2年,全国有户万,总人口1690万.通典-食货七公元820年,唐宪宗元和15年,全国有户万,总人口1576万.旧唐书-穆宗纪五代:公元959年,周世宗显德6年,全国有户万. 册府元龟-卷486宋:公元996年,宋太宗至道2年,全国有户万.太宗实录卷79公元1053年,宋仁宗皇佑5年,全国有户万.续资治通鉴长编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6年,全国有户户.续资治通鉴长编公元1122年,宋徽宗宣和4年,全国有户万.宋书-地理志公元1162年,宋高宗绍兴32年,全国有户万.玉海卷20金:公元1187年,金世宗大定27年,全国有户万,总人口万.金史-食货志元:公元1291年,元世祖至元28年,全国有户万,总人口万.元史-世祖本纪明:公元1381年,明太祖洪武14年,全国有户万,总人口5987万.明太祖实录-卷140公元1502年,明孝宗弘治15年,全国有户1041万,总人口万.明孝宗实录-卷194公元1620年,明光宗泰昌元年,全国有户万.总人口万.明熹宗实录-卷4清:公元1652年,清世祖顺治9年,全国总人口万.清实录世祖卷61公元1713年,清圣祖康熙52年,全国总人口万.清实录圣祖卷257 公元1741年,清高宗乾隆6年,全国总人口万.高宗实录卷157公元1834年,清宣宗道光14年,全国总人口万.宣宗实录卷261公元1887年,清德宗光绪13年,全国总人口万.光绪会典卷十七中华民国:公元1913年,民国2年,全国总人口43200万.民国二年世界年鉴公元1928年,民国17年,全国总人口47478万.民国十七年户口调查统计报告公元1947年,民国36年,全国总人口46100万.中华民国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国和国:公元1954年,全国总人口60266万.公元1969年,全国总人口80671万.公元1981年,全国总人口100072万.公元1995年,全国总人口120000万.公元2000年,全国总人口130000万.中国历代人口:公元纪年人口数万人公元前5000 出现原始农业 493 公元前340 战国初期3000 公元前221 秦朝初期2000 公元前202 西汉初期1300 2西汉平帝元始二年6300 157 东汉桓帝永寿三年7200 265 三国末期2500 300晋惠帝永康元年3379 368~407 十六国东晋中后期3128 520 南北朝中期5240 581南北朝末期4430 609 隋炀帝大业五年5542 624 唐高祖武德元年2274 755唐玄宗天宝十四年 8775 860 唐懿宗咸通元年6700 960 五代十国末期3979 1110宋徽宗大观四年 11946 南宋金章宗泰和七年— 1207~1223 南宋宁嘉宗十六年12540 1351 元惠宗至正十一年 9730 1566 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6480 1661 清世祖顺治十八年8490 1691清圣祖康熙三十年11023 1751 清高宗乾隆十六年20560 1805 清仁宗嘉庆十年33218 1851清文宗咸丰元年43216 1874 清穆宗同治十三年35890 1912 中华民国元年44294 1949民国三十八年54545 1950 55196 1951 56300 1952 57482 1953 58796 1954 60266 1955 61456 1956 62828 1957 64563 1958 65994 1959 67207 1960 66207 1961 65859 1962 67295 1963 69172 1964 70499 1964 70499 1965 72538 1966 74206 1967 76032 1968 78198 1969 80335 1970 82542 1971 84779 1972 86727 1973 88761 1974 90409 1975 91970 1976 93267 1977 94774 1978 96159 1979 97542 1980 98705 1981 100072 1982 101654 1983 103008 1984 104357 1985 105851 1986 107507 1987 109300 1988 111026 1989 112704 1990114333 1991 115823 1992 117171 1993 118517 1994 119850 1995 121121 1996 122389 1997 123626 1998 124761 1999 125786 2000 126743 2001 127627 2002 128453 2003 129227 2004 130000。
新中国70年人口变迁与老龄化挑战_文献与政策研究综述

新中国70年人口变迁与老龄化挑战_文献与政策研究综述新中国70年人口变迁与老龄化挑战:文献与政策研究综述近70年来,中国人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经历了人口规模的迅猛增长,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推进,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老龄化成为一个严重的挑战。
本文将综述相关文献和政策研究,探讨新中国70年的人口变迁与老龄化问题。
第一部分:人口规模与增长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人口规模为5.12亿人左右。
在人口规模的增长方面,一方面,1950年代至1960年代的人口规模增长较慢,主要归因于当时中国实行的一胎化政策。
另一方面,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进行农村劳动力输出,1970年代至1980年代中国人口出现了快速增长的趋势。
这种增长在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中期达到高峰,人口增长率一度超过1.6%。
第二部分:人口结构的演变从人口结构的变迁来看,中国的人口结构经历了从年轻化到老龄化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之初,青壮年人口占绝大多数,而老年人口相对较少。
但随着人口增长的放缓和生育率的下降,中国的人口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到1.7亿,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
第三部分:老龄化挑战与政策应对老龄化问题给社会、经济和家庭带来了巨大压力与挑战,其中包括养老、医疗、福利等方面。
为了应对老龄化,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
例如,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养老服务的覆盖率和质量;加强老年人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提高老年人的医疗收入保障水平;推动老年人福利政策的改革,提高老年人的生活保障水平等。
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于缓解老龄化问题,保障老年人的福利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部分:研究展望与政策建议尽管中国政府在老龄化问题上已经采取了积极的政策措施,但随着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剧,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政策调整。
首先,需要深入分析老龄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以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人口变迁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人口变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与变迁。
人口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而中国的人口变迁也影响着国家的历史进程。
本文将从不同历史时期探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人口变迁。
1. 远古时期在远古时期,中国的人口数量相对较少。
生活在此时期的人类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社会结构简单。
由于资源有限,人口增长缓慢。
2. 古代时期随着农业的发展,中国人口开始出现较快的增长。
古代农业社会的出现使得人们能够在固定的土地上种植农作物,并养殖家禽牲畜。
农业的发展提高了粮食供给,使得人们能够生育更多的后代。
人口扩大也促进了定居村落的形成,社会结构逐渐复杂。
3. 刘宋、隋唐时期刘宋、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人口增长最为迅速的时期之一。
这个时期的繁荣和发展,也使得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华的国家之一。
农田的开垦和灌溉技术的发展,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人口得到了快速增长。
4. 明清时期明代和清代人口的增长相对缓慢。
一方面,这是因为国家在经济、军事和政治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导致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另一方面,中国在这个时期经历了几次重大的自然灾害,如旱涝和饥荒,丧失了大量的人口。
因此,在明清时期,人口的增长相对较慢。
5. 当代时期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同时,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公共卫生条件的改善,使得人口的平均寿命大幅度延长。
这导致了人口增长的放缓。
总结起来,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中国人口经历了从远古时期的稀少到古代农业时期的增长,再到明清时期的缓慢增长,最终到当代时期的放缓。
人口数量的变迁不仅受到农业发展、经济状况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也是中国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人口的变迁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演进,也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人口与社会变迁的历史

中国人口与社会变迁的历史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它的人口数量在全球排名第一。
中国的人口数量和社会变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中国人口与社会变迁的历史。
一、中国的人口变迁中国的人口数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变迁。
在古代,中国的人口数量一直都相对较少,约为1亿人左右。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人口数量慢慢开始增加。
到了唐朝,中国的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5亿左右。
在现代时期,中国的人口数量增长迅速。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得到了明显的延长,这也导致了中国的人口数量呈现指数级增长。
1970年中国的人口数量超过了10亿,而在2019年,中国的人口数量更是达到了14亿。
二、中国社会的变迁随着中国的人口数量增长,中国的社会也发生了明显的变迁。
从封建社会到现代化社会,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经千百年。
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社会的贵族和平民存在着严格的阶级差别。
贵族享受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而普通民众则一直处于被压迫的地位。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文化艺术也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20世纪初,中国开始了现代化改革,社会开始出现重大变革。
中国的工业化加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这使得社会结构逐渐发生变化。
社会中的阶级差别逐渐缩小,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开始发生着改变。
今天的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
互联网日益普及,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文化交流也日益活跃。
当下的中国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多元化、包容性强的社会,人们的思想开放程度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三、中国生育率的变化中国的生育率也经历了重大变化。
在封建社会时期,人们对于生育的重视程度较高。
传承家族血脉、延续家族香火等观念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时期。
到了20世纪初,中国的生育率逐渐下降。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升,人们对于生育的需求不再像过去那么迫切。
1980年代,中国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开始实行一胎化政策,这导致了中国的生育率下降至极低的水平。
人口增长年表

人口增长年表人口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资源,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稳定。
随着时代的演变,人口增长和减少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以年表的形式,简要介绍人口增长的主要事件和趋势。
1950年代:- 1950年:全球人口达到25亿。
- 1959年:中国的人口增长超过了10亿,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960年代:- 1962年:全球人口达到30亿。
- 1968年:世界卫生组织推动计划生育政策,引起了全球对人口控制问题的关注。
1970年代:- 1970年:全球人口达到40亿。
- 1974年:世界人口与发展大会在罗马召开,正式提出了“人口问题是发展问题”的理念。
- 1979年:中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控制人口增长。
1980年代:- 1987年:全球人口达到50亿。
- 1989年:柏林墙倒塌,东欧国家人口在市场经济改革下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
1990年代:- 1999年:全球人口达到60亿。
- 1994年:国际人口与发展行动计划通过,提倡平等、发展和可持续的人口控制措施。
2000年代:- 2000年:全球人口达到65亿。
- 2001年:中国迎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养老问题逐渐凸显。
-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对一些国家的人口增长带来了影响。
2010年代:- 2011年:全球人口达到70亿。
- 2016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人口问题纳入其中。
近年来:- 中国逐步放开独生子女政策,实施多子女政策,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的挑战。
- 全球人口增长继续加速,预计到本世纪中叶将达到90亿。
总结:人口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其增长与控制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
通过对人口增长年表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人口增长问题的历史变迁及其对各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未来,随着全球人口继续增长,各国将面临更多的挑战,需要采取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来解决人口问题。
中国人口发展史 pdf

中国人口发展史
中国人口发展史是指中国大陆的人口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结构的演变。
这一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具有丰富的变化和特点。
古代时期:中国古代的人口发展受到了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水平的限制。
早期人口数量相对较少,但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人口逐渐增加。
在一些朝代,战争和自然灾害导致人口减少。
近代时期:在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人口变化。
在清朝时期,人口开始有较快的增长,尤其是19世纪中叶以后。
这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的改进,使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然而,同时也有许多挑战,如天灾、战争和传染病等,导致人口增长的波动。
20世纪:在20世纪,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迅猛。
特别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人口控制政策,如晚婚晚育政策和计划生育政策,以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过快增长的压力,但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如老龄化问题和性别比例失衡等。
当前情况:目前,中国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规模超过13亿。
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成为一个重要的特点。
同时,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减少的挑战。
总的来说,中国人口发展史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同时也涉及到政府的人口政策和社会的变迁。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人口问题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议题,需要继续加以关注和研究。
中国历代人口变迁

┃年代┃时期┃人口数┃┣━━━━━━━━━╋━━━━━━━━━╋━━━━━━┫┃公元前2205年┃夏禹时期┃约1355万人┃┣━━━━━━━━━╋━━━━━━━━━╋━━━━━━┫┃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约2000万人┃┣━━━━━━━━━╋━━━━━━━━━╋━━━━━━┫┃公元2年┃西汉平帝二年┃5959万人┃┣━━━━━━━━━╋━━━━━━━━━╋━━━━━━┫┃公元105年┃东汉永兴元年┃5325万人┃┣━━━━━━━━━╋━━━━━━━━━╋━━━━━━┫┃公元122年┃东汉延光四年┃4869万人┃┣━━━━━━━━━╋━━━━━━━━━╋━━━━━━┫┃公元140┃东汉永和五年┃4915万人┃┣━━━━━━━━━╋━━━━━━━━━╋━━━━━━┫┃公元156年┃东汉永寿二年┃5649万人┃┣━━━━━━━━━╋━━━━━━━━━╋━━━━━━┫┃公元280年┃晋太康元年┃1616万人┃┣━━━━━━━━━╋━━━━━━━━━╋━━━━━━┫┃公元581至公元600年┃隋开皇年间┃约4450万人┃┣━━━━━━━━━╋━━━━━━━━━╋━━━━━━┫┃公元607年┃隋大业三年┃4601万人┃┣━━━━━━━━━╋━━━━━━━━━╋━━━━━━┫┃公元740年┃唐开元二十八年┃4814万人┃┣━━━━━━━━━╋━━━━━━━━━╋━━━━━━┫┃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年┃5291万人┃┣━━━━━━━━━╋━━━━━━━━━╋━━━━━━┫┃公元1080年┃北宋元丰三年┃3300万人┃┣━━━━━━━━━╋━━━━━━━━━╋━━━━━━┫┃公元1110年┃北宋大观四年┃4673万人┃┣━━━━━━━━━╋━━━━━━━━━╋━━━━━━┫┃公元1223年┃南宋嘉定十六年┃7681万人┃┣━━━━━━━━━╋━━━━━━━━━╋━━━━━━┫┃公元1290年┃元至元二十七年┃5880万人┃┣━━━━━━━━━╋━━━━━━━━━╋━━━━━━┫┃公元1393年┃明洪武二十六年┃6054万人┃┣━━━━━━━━━╋━━━━━━━━━╋━━━━━━┫┃公元1578年┃明万历六年┃6069万人┃┣━━━━━━━━━╋━━━━━━━━━╋━━━━━━┫┃公元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10171万人┃┣━━━━━━━━━╋━━━━━━━━━╋━━━━━━┫┃公元1724年┃清雍正二年┃12611万人┃┣━━━━━━━━━╋━━━━━━━━━╋━━━━━━┫┃公元1741年┃清乾隆六年┃14341万人┃┃公元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18181万人┃┣━━━━━━━━━╋━━━━━━━━━╋━━━━━━┫┃公元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20047万人┃┣━━━━━━━━━╋━━━━━━━━━╋━━━━━━┫┃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30148万人┃┣━━━━━━━━━╋━━━━━━━━━╋━━━━━━┫┃公元1795年┃清乾隆六十年┃29700万人┃┣━━━━━━━━━╋━━━━━━━━━╋━━━━━━┫┃公元1812年┃清嘉庆十七年┃33371万人┃┣━━━━━━━━━╋━━━━━━━━━╋━━━━━━┫┃公元1834年┃清道光十四年┃40100万人┃┣━━━━━━━━━╋━━━━━━━━━╋━━━━━━┫┃公元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41281万人┃┣━━━━━━━━━╋━━━━━━━━━╋━━━━━━┫┃公元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42135万人┃┣━━━━━━━━━╋━━━━━━━━━╋━━━━━━┫┃公元1910年┃清宣统二年┃36815万人┃┣━━━━━━━━━╋━━━━━━━━━╋━━━━━━┫┃公元1912年┃民国元年┃40581万人┃┗━━━━━━━━━┻━━━━━━━━━┻━━━━━━┛人口的变化有些什么规律,在一篇署名纽约老右(沈.国.橙.石)的文章《中国人都饿死了吗?》中作了一些简单的解释。
看中国百年来的人口变迁

看中国百年来的人口变迁医学信息工程白天俊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国家的每一件大事都关系到人口的变迁。
因此,我们不仅能从人口的变迁看到一些期间发生的事情,还能间接看到期间我们国家的兴盛。
康熙在位期间,即十七世纪末,中国的人口已经突破一亿大关。
在鸦片战争时期,人口早已突破四亿。
尽管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期间,中国不断受到战争的影响,人口依然并没有负增长,而是发展到了1949年的5.41亿人。
新中国成立后,人口更是迅速扩张,21世纪初,中国人口已经突破13亿大关,约占全球人口的19%。
然而,历史发展的天平已经倾斜,巨大的人口数字不再只是一种荣耀,而日益成为沉重负担。
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人口约4.6亿。
根据《咸丰东华录人口考正》和《同治东华录人口考正》,1851年全国共有4.32亿,1852年下降到3.79亿,1853年下降到3.18亿,1866年下降到2.56亿,达到最低点。
从1851年到1864年中国人口锐减40%,绝对损失数量达1.6亿。
如此严重的人口下滑,原因在于1851年爆发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点燃的内战烽火燃遍了大半个中国。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大悲剧中,究竟死了多少人,至今仍是一个谜。
19世纪后期,尽管经历了辛亥革命和一战,但都对中国人口影响不大,期间人口缓慢增长,主要以人口迁移为主。
“走西口、闯关东”时期,即19世纪后期的旧中国,俄国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后,两国竞相在东北扩张势力,修筑铁路、掠夺资源,需大批劳动力,迫使华北破产,农民移入东北,尤以山东、河北两省农民最多.1923年-1930年间移入东北达300万人,1937年一年就达到70万人。
此外,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新疆等地,也有很多来自河南、陕西等省的农民。
“东南沿海下南洋”时期,即欧美资本主义侵入东南亚后,为掠夺东南亚资源,招收中国破产农民作为开发殖民地的劳动力资源,并贩卖中国劳工,致使东南亚人口激增。
1939-1949十年间,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在战争中死亡的人数达数千万,期间更有无数人死于饥荒、瘟疫等其他灾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乾隆六年(1741 年)全国大小男妇人口超过了1 亿 4300 万;二十七年(1762年)为2亿零40余万;五十 五年(1790年)突破3亿,到道光十四年(1834年) 则达4亿多。面对短时间内的“人口大爆炸”,乾隆帝 降谕:“各省丈量田亩及抑勒首(注:强逼自首)报 垦田之事,永行禁止,违者以违制论。”又谕:“现 今海宇户口繁滋,难以数计,如各省粮价,有增无减, 即可为滋生繁庶之征,况人数既多,自地无遗利,安 得复有未辟之旷土,广为耕种升科?若求可垦之地, 则惟新疆、乌鲁木齐等处地土沃衍,尚可招徕屯垦。 至于内地开垦一说,则断无其事!各省督抚一亦断不 得以此为言。即或濒河沿海之区间有东坍西涨,其数 甚微,只须地方官查明照例妥办。” ——摘编自张研《清代社会经济史研究》
材料4: 汪士铎是晚清明确倡导晚婚的人之一。他认为应该 “严禁男子二十五岁以内,女子二十岁以内嫁娶” (《乙丙日记》卷二),“定三十而娶,二十五而 嫁”(《乙丙日主》卷三)。在当时封建的中国农 村盛行十多岁就结婚生育风俗的情况下,他的主张 已经够大胆气派了!他谴责当时中国农村中广泛流 行的“喜人多婚早,每十五六皆嫁娶”(《乙丙日 记》卷三)的陈规陋习,劝说人们不要十五六岁就 结婚,更不要十多岁就生育子女。他还提出要禁止 “男子有子而续娶,妇人有子而再嫁”(《乙丙日 记》卷二),目的是要防止这些鳏夫、寡妇娶嫁之 后又生育孩子,增加人口。 为了达到减少人口的目 的,汪士铎还提出,所生育的孩子,“形体不端正, 相貌不清秀,眉目不佳者,皆溺之”(《乙丙日记》 卷三)。溺婴无疑是一种极其残暴而不人道的行为, 但从汪士铎的这一主张中还是反映出了他提倡优生 的思想。
材料8: 中国养老金缺口到底有多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前任部 长郑斯林给出的数据是2.5万亿,而社保基金理事会理 事长项怀诚更倾向于引用世界银行5月份提供的研究数 据——9.15万亿。 根据郑斯林的说法,养老金缺口主要包括两方面,一 是指当年收的养老保险费不够支付当年的养老金支出, 另一个是指“空账问题”。我国实行养老保险制度, 按照正常流程来说,企业和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后, 一部分拿出来用于支付已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另一部 分应存在个人账户中留给自己退休后使用。但问题在 于,养老金制度从开始实施到现在,这些个人账户从 创建起就是空的,部分地区养老保险费一直处于“收 不抵支”的状态。
材料2:临江仙 宋 陈与义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午桥在洛阳东南)桥上饮,坐 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 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 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探究一:材料1,2反映古代中国人口迁移 的主要方向是?迁移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影响是什么?
(1)政策:鼓励人口增长。(2分) 措施:调整税收政策;国家直接物质奖励;将人口数量作 为官员政绩考核指标;鼓励婚嫁。(8分) 原因:农业(耕)文明,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者的数量 多少决定农业盛衰;人口的多少关系到赋税的征收、兵役 和徭役的征发,是国家强盛与否的重要标志。(4分) (2)特点:人口增长迅速。(2分) 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与耕地有限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养牛 成本提高,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土地过度 开垦,导致河水泛滥,破坏农业生产。(9分)
材料3: 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 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 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 试以一家计之:高、曾之 时,有屋十间,有田一顷,身一人,娶妇后不过二人。 以二人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宽然有余矣。以一人生三 计之,至子之世而父子四人,各娶妇即有八人,八人即 不能无拥作之助,是不下十人矣。以十人而居屋十间, 食田一顷,吾知其居仅仅足,食亦仅仅足也。子又生孙, 孙又娶妇,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然已不下二十余人。 以二十余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即量腹而食,度足 而居,吾以知其必不敷矣。又自此而曾焉,自此而元焉, 视高、曾时口已不下五六十倍,是高、曾时为一户者, 至曾、元时不分至十户不止。其间有户口消落之家,即 有丁男繁衍之族,势亦足以相敌 ——清 洪亮吉《治平篇》
影响:有利于国家经济建设,缩小地区差 距,增强经济活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导致局部地区公共资源紧张(住房、医疗、 教育),社会管理难度加大。
材料6: 用工荒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新现象。北京家政研究协会: 全北京家政服务人员需求量达到121.6万人,实际服务 人员只有53.78万人,总缺口达到67.82万人。其中,保 姆缺口25.7万人,保洁、小时工缺口达到21.49万人。 这样的供需矛盾在春节期间表现更为突出。2012年春 节前北京很多家政公司提前引进大批替班保姆,以缓解 双节保姆用工荒。石家庄市餐饮协会 截至2008年底,石家庄市大大小小的饭店共10147家, 2009年来又增加10%。餐饮行业出现自2005年来最大 用工缺口,据协会粗略统计,几乎每家饭店至少要缺一 名服务员,用工缺口已达上万人。 2009年7月份以来,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相继出现用工 短缺。新华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材料1:永嘉(307—313年)是晋怀帝司马炽的年号。在永嘉之 前,中原地区曾发生过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这次变乱直接招 致了永嘉时期的民族斗争。匈奴和羯族的首领刘曜、石勒等率领 部众,残酷地屠杀汉人。同年,刘曜攻陷洛阳,纵兵大肆屠杀焚 掠,洛阳化为灰烬。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晋朝的官民实在无法忍 受,就大量南逃,史称“永嘉南渡”。当时,琅琊王司马睿 (rui瑞)为镇东大将军,都督扬江湘交广五州诸军事,驻建邺 (建兴元年(313年),因避愍帝司马邺讳,改称建康)(今江 苏南京)。江南比较稳定,当权的官僚们极力设法把自己的子弟、 亲属安插到江南任地方官吏,以为将来自保之地。如宰相王衍就 任命其弟王澄为荆州刺史,族弟王敦为扬州刺史。在永嘉南渡时, 北方的许多士族、大地主携眷南逃,随同南逃的还有他们的宗族、 部曲、宾客等等,同乡同里的人也往往随着大户南逃。随从一户 大地主南逃的往往有千余家,人口达到数万之多。有的逃到广陵 (今江苏扬州),有的逃到京口(今镇江)以南。(《晋书· 王 导传》曰:“洛阳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东 晋建都江南,大量士族从华北南下江南一带,在江南落地生根。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统治者推行的人 口政策。为保证这二政策的落实,又采取了哪些 措施?结合中国古代文明形态,分析古代统治者 采取这些政策措施的原因。(l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代前期人口数量的变化 的特点。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分析人 口数量的变化导致了哪些社会问题?(11分)
清康熙51年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斌”。 雍正元年又逐步实行“摊丁入亩”,取消了全 部人头税。 清朝前期人口变化与人均耕地情况表年度―据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斌统计》绘 制
―据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斌统计》绘制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童退出, 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 被铁搭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 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 《天工开物· 乃粒· 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 以锄代耘,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 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太湖地区农亚史稿》
影响:给自然资源带来沉重的压力(如粮食 问题,环境的破坏); 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比如激化社会矛盾、 人口素质低); 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大量剩余劳涌入家庭 动力手工业,巩固了自然经济。人口众多 造成手工业成本低廉,从而抵消了机器生 产的经济优势,机器生产没有原动力(主 要弊端)。
材料5
方向:由人口众多的黄河流域迁向人口稀少的长 江中下游地区。 人口迁移的原因: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落后和中 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北方 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人南迁;统 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 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也使农民流离 失所,导致人口被迫迁移。 影响:促进南方的开发,缩小南北经济差距,推 动经济重心南移。
材料7: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军队建设深刻变革,征兵工作遇到 了新的挑战。在去年年底的征兵工作中,一些地区征兵 中“意外”地出现了报名人数走低的情况,有的县市还 进行了“二次动员”。从人口学角度看,上世纪90年代 初出生人口数量减少。2000年以来,我国人口年均增 长0.57%,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山东征兵办预测,从 现在起到2015年,仅山东就要减少40万名适龄青年。 诸多因素叠加,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作为占全国征 兵总数五分之一的山东、河南两省,在去年冬天将要定 兵之际,上站体检人数却差之不少。这就反应了征兵工 作面临的难题。如何才能为部队征到好兵、多征好兵, 军队人大代表纷纷建言献策。军队人大代表、甘肃省兰 州市城关区人武部原部长刘连昌呼吁,可以由目前的一 年一次集中征兵变为一年多次分期征兵。同时,实行新 兵先训后补机制,由院校和训练机构担负新兵训练,把 新兵训练与部队整体训练分开。新华网
探究四:材料6,7,8反映当前我国人口面临 哪些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当前问题?
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人口相对不足 (下降),养老金缺口较大; 措施:延迟退休;补充养老金;放开计划生 育限制;发展科技,改变经济增长模式。
材料9: “工业4.0”概念包含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 制的基本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 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传 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 作形式。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正在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 将被重组。“工业4.0”项目主要分为两大主题,一是 “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 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主 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 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该计划将特别注重吸引 中小企业参与,力图使中小企业成为新一代智能化生产 技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成为先进工业生产技术 的创造者和供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