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 教案与教学反思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短诗五首》教案1新人教版

- 提问: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短诗五首》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春水》的主题和意境、《枫桥夜泊》的意象和修辞手法、《长相思》的意义、《夜泊牛渚怀古》的象征手法、《逢入京使》的意义等,以检验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 观察:教师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观察学生是否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与同学合作等,以评估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合作能力。
最后,我在教学资源的准备上不够充分。虽然我准备了教材、辅助材料和多媒体资源,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有些资源与教学内容不够贴合,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短诗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短诗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短诗。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短诗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六、拓展与延伸
1. 推荐阅读:
《中国现代诗歌精选》:这本书收录了现代诗歌的经典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现代诗歌的风格和特点。
目标:让学生了解短诗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短诗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短诗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短诗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短诗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短诗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短诗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理解每首短诗的意境和主题,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 掌握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优秀教学设计(2课时含反思)

3短诗五首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第1课时《月夜》《萧红墓畔口占》一、导入新课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月夜》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教学提示】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明确:象征意象: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经验分享:初中九年级语文《短诗五首》教案教学经验交流

文章经验分享:初中九年级语文《短诗五首》教案教学经验交流作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我一直致力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取知识,还能够培养出自我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和思辨能力。
而在教学中,课程设计和教案编写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今天,我想分享一下我在初中九年级语文教学中所准备的一份教案——《短诗五首》,以及我所总结的一些教学经验。
一、教案简介1.教材依据教材: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内容:课文《短诗五首》(作者:苏轼)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苏轼的短诗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2)掌握课文《短诗五首》的基本意思和构思;3)初步理解短诗的运用与创作。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审美眼光;3)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思考;2)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启发学生创新思维;3)引导学生树立高尚情操和情感态度。
3.教学策略本次教学采用“问答式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分析对比教学法”、“创意教学法”、“课外拓展教学法”等教学策略。
4.教学步骤热身引导:教师精选出若干古诗词,让学生根据字词、结构或意境等方面的分析和比较,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歌,并简要说出自己的选择理由。
知识讲解:教师通过阅读课文《短诗五首》并精心设计的教案,向学生深入分析苏轼的创作背景、短诗发展史、短诗创作特点以及选取作品的审美原则等,并分析苏轼诗歌中的意象、写作手法、情感抒发、人物塑造等。
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前预习后,自主阅读短诗,分析思考诗歌意境、修辞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内容,并进行个人感悟的简单撰写。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诗歌交流、讨论、互评和研究等活动。
创新拓展:追寻苏轼的足迹,在探索中了解更多人文地理知识。
学生撰写苏轼游记和感受,并设计小剧场来呈现。
评价反思:教师通过问答提问、小组评价、学生呈现等渠道来进行教学评价和反思总结。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月夜》教案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月夜》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月夜》是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通过五首短诗的阅读和解析,让学生感受诗人们对月夜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五首短诗分别是《静夜思》、《春江花月夜》、《泊船瓜洲》、《夜雨寄北》和《月夜》。
这些诗篇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能反映出不同诗人对月夜的独特感受和表达方式。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九年级之前,已经学习过一些古诗词和现代诗歌,对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达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课文中的五首短诗,学生可能还没有深入理解其内涵和艺术特色。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字面意思深入到诗歌的深层含义,理解诗人们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短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们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们对月夜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短诗。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们的思想感情。
3.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分析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3.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表达手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五首短诗的相关资料,包括诗歌的原文、译文、赏析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月夜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月夜的感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一向学生呈现五首短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九年级语文教案诗词五首《汉江临眺》《浣溪沙》等教案及反思

九年级语文教案诗词五首《汉江临眺》《浣溪沙》等教案及反思教学建议一、《汉江临眺》教材分析开元二十八年(740)秋,王维40岁时,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去黔中、岭南任选补使。
选补使是朝廷派往边远地区选拔地方官员的使臣,是一种为期几个月的临时出差,不同于放外任或贬谪,所以王维此时的心情是比较舒适的。
在去桂州(今)任所途中经过襄阳时写了这首诗。
《汉江临眺》即来到汉江登临远眺。
“眺”,有一个本子作“泛”,即泛舟汉江。
从诗中所写景物来看不应当是泛舟时所见,故应以“汉江临眺”为准。
汉水源于宁强,流经襄阳东南折至汉阳汇入长江。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写在汉江边登临远眺之所见所感。
开头第一、二句总写汉江形势。
汉江处于古代楚国境内,既与三湘之水汇合,又与来自的众多河流连接,所以水势浩瀚。
中间两联写纵目所见。
其中第三、四句写汉江水流汹涌,似向天地之外奔流而去,远山由于被江面蒸腾的水气所覆盖,所以若有若无,时隐时现;第五、六句写襄阳一带的城郭楼阁,远远望去好像飘浮在前面的江面上,翻滚起伏的波澜好像撼动得远处的天空也忽上忽下的。
这两联突出地描绘了汉江水势的宏伟壮丽。
诗人紧紧扣住临眺之所见,即总是在写自己的视觉感受。
他运用想像和夸张的手法,又通过人的错觉来写水势之大,流速之快。
从江流到山色,从郡邑到远空,视野极其开阔,境界极其广远。
王维不只是诗人,还是一名画家。
苏轼曾评议他的诗和画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在这首诗中,王维把画家的观看、诗人的思索、绘画的技巧、诗歌的手法极自然地结合起来了。
他奇异地描绘了同时并列于空间的景物,生动地表现出自然界连续性的运动、变化。
古人有“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说法,可引导同学依据诗句想像并描述诗中所呈现的富有动感的画面。
结尾两句“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中的山翁原指晋朝人山简。
山简是“竹林七贤”涛的儿子,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
据《晋书·山简传》记载:山简性嗜酒,在襄阳“优游卒岁,唯酒是歌”,当时有儿歌曰:“山公出何许,往至高阳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 第三课 短诗五首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三课短诗五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本节课共有五首短诗,分别是《静夜思》、《春晓》、《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些短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短诗,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一些古代文学常识也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文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难,如古诗文的语言、意境、表达技巧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文的基本内容,感受诗歌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五首短诗;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诗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五首短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2.难点:深入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示范法:教师通过朗读、讲解等方式,示范诗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3.比较法:教师学生对五首诗歌进行比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特点和差异。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五首诗歌的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多媒体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五首诗歌,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查阅相关的学习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文,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五首短诗。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五首短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部编九(下)《短诗五首》教案及反思

部编九(下)《短诗五首》教案及反思: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第1课时《月夜》《萧红墓畔口占》一、导入新课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月夜》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教学提示】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部编九(下)《短诗五首》教案及反思

部编九(下)《短诗五首》教案及反思: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第1课时《月夜》《萧红墓畔口占》一、导入新课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月夜》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教学提示】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明确:象征意象: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短诗五首镇海中学陈志海1.朗读这五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3.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
第1课时《月夜》《萧红墓畔口占》一、导入新课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月夜》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的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很少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诗歌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教学提示】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2)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谈谈你对本诗主旨及诗中的“我”的理解。
明确:“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旨: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目标导学二:《萧红墓畔口占》1.简要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1941年底被侵华日军逮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nǎi)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性作家。
萧红老家在黑龙江省呼兰区,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辗转呼号,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
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
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个极大的刺激。
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侵华日军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
2.朗读诗歌,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
(1)六小时寂寞..。
.....的长途明确:“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
(2)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确: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3)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明确:“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的。
(4)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明确:“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
本诗语言朴素、洗练又富于质感,充满寓意;情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出深情,是戴望舒最优秀的诗篇之一。
三、板书设计品味新诗的美⎩⎨⎧《月夜》:意境美《萧红墓畔口占》:情感美第2课时 《断章》《风雨吟》《统一》一、导入新课有句话这样说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断章》,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
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断章》1.朗读诗歌,分析意象,品味画面美。
(1)这首诗用哪些意象构成了一种美的意境?明确: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多个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和“窗子”。
(2)诗歌的八个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
这四个画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明确: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
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2.再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
(1)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得出了什么道理?明确: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2)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明确: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目标导学二:《风雨吟》1.朗读诗歌,描绘诗歌画面。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明确:“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2.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语言,提炼象征意义,理解作者情感。
(1)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卷”“奔”这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裹挟着的风雨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2)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明确: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
这首诗作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
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3)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明确:“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目标导学三:《统一》1.朗读诗歌,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明确: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2.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
作者先写到了叶,又写到了花,然而叶、花不论拥有怎样的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
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但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
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
3.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所认识。
”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示例: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所有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
将零散的事物化繁多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
目标导学四:对比阅读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明确: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②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词语,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具有散文化的特点。
③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吟》等。
三、板书设计《断章》——哲理:世间万物相互依存《风雨吟》——象征:风雨大地“我”《统一》——推理: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可取之处这节课一步步地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并理解五首短诗的内在主旨,将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深入浅出地讲解出来,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不足之处受限于学生的知识面和对特定历史背景的了解,对“五四”时期以来的白话新诗的艺术特征,并没有深入探讨,学生对白话新诗的认知较浅显。
【素材积累】1、一个房产经纪人死后和上帝的对话一个房产经纪人死后,和上帝喝茶。
上帝认为他太能说了,会打扰天堂的幽静,于是旧把他打入了地狱。
刚过了一个星期,阎王旧满头大汗找上门来说:上帝呀,赶紧把他弄走吧!上帝问:怎么回事?阎王说:地狱的小。
2、机会往往伪装成困难美国名校芝加哥大学的一位教授到访北大时曾提到:芝加哥大学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做困难的事。
因为一个人要想有所成旧,旧必须做那些困难的事。
只有做困难的事,才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