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农业产业化实施方案
2013年农业开发工作思路

2013年农业开发工作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县委、县政府“把建成世界脐橙最优主产区”宏伟目标,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推进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全力建设“开放诚信活力,经济繁荣实力,创业宜居魅力,物阜民安美丽”做出积极贡献。
2013年我办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千方百计向上争资争项,抓好项目库建设工作。
紧紧抓住中央扶持原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有利时机,结合我县产业发展实际,见缝插针,进一步加大已编制上报的项目跟踪对接力度,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加紧编制新增的实施项目规划,向上申报。
跟踪好2013年度项目资金的落实,在成功向上申报土地治理项目存量资金1350万元的基础上,积极编制产业化和土地治理项目增量资金项目,力争2013年向上争取各项资金量达2000万元。
同时,做好立项前的调研和论证,积极推进竞争立项制、专家评审制和项目公示制,真正把既符合扶持政策,又见效快、对农民带动力强的项目,选出来,推荐上去。
二、以实施土地治理项目为重点,着力改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
严格完成2013年土地治理项目的扩初设计和施工招投标工作等项目实施前期工作。
重点抓好油山镇、大阿镇、安西镇、西牛镇等项目区土地治理项目建设,完成治理小流域1.4万亩的任务,重点开工建设机耕路74.3公里,小型排蓄水工程16座,衬砌渠道7.5公里,架设输变电线路20公里。
三、以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大力扶持具有带动和辐射能力强,能积极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又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产业化龙头项目。
抓好真橙果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的实施,完成3500亩标准化脐橙基地改扩建项目建设任务及其他配套设施。
同时,积极做好农业龙头企业的贴息贷款工作。
四、认真做好2012年度项目实施收尾及竣工验收工作。
加大对2012年度项目收尾工程实施的督促力度,继续完成2012年项目工程建设扫尾工作,全面完成2012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任务,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工作,确保完工项目发挥正常效益,确保2012年项目顺利通过年中省、市项目年度竣工验收检查,力争2012年度再获省市开发先进单位。
潍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以农业产业化为统领加快全市农业四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潍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以农业产业化为统领加快全市农业四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潍坊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01.18•【字号】潍政办发[2013]4号•【施行日期】2013.01.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潍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以农业产业化为统领加快全市农业四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潍政办发[2013]4号)以农业产业化为统领,推进农工贸一体化发展,加快农业品牌化、规模化、标准化、国际化等“四化”建设步伐,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一七四一”思路目标任务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农业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
根据《关于加快全市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促创新的意见》(潍办发〔2012〕22号)、《全市农业转型发展考核办法》(潍政办字〔2012〕174号)文件精神,经市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农业品牌化建设总的要求是,围绕“中国食品谷”核心功能区及配套区建设,集中培育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区域特色品牌、现代种苗产业品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品牌和绿色安全农产品品牌、农村社会化服务品牌,树立潍坊农业整体品牌形象。
同时,以品牌建设引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尽快建立起覆盖全市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销售的实时监控、统计、分析、预警与智能化管理体系,把潍坊打造成“全国最安全的菜园子”。
一是打造区域特色品牌。
充分挖掘各地资源,筛选和确定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精心培育品牌产品。
争取年内新认证“三品”品牌180个,其中农产品品牌80个、畜产品品牌80个、水产品品牌20个。
2013年内争取山东省著名商标2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0个以上。
凡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每年都要争取1个以上的国家级或省级特色品牌。
(牵头单位:市农业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海渔局、畜牧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二是打造绿色安全农产品品牌。
积极总结、宣传、推广安丘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峡山有机农业品牌建设以及得利斯食品安全体系建设经验和做法,以品牌创建为先导,以投入品管理为重点,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全领域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管、检测、执法、技术服务可追溯的责任追究体系,擦亮“潍坊农产品安全、优质、放心、绿色”金字招牌。
农业产业化实施方案

农业产业化实施方案一、产业发展需求分析1.1.产业定位:确定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注意与区域特色和资源禀赋相统一1.2.产业链研究:对目标产业进行全面的产业链分析,找出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和短板,确定重点发展的环节和优势领域。
1.3.市场需求研究:了解市场对目标产业的需求情况,寻找市场机会和优势领域,为产业的产品定位和市场推广提供依据。
二、基础设施建设2.1.生产基地建设:建设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基地,包括土地整理、排灌工程、农田水利建设等,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
2.3.冷链物流建设:改善农产品流通环节,建设冷库、冷运车队等冷链物流设施,提高农产品的保鲜和销售能力。
2.4.信息化建设: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建设农业物联网、农产品溯源系统等,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溯源能力。
三、产业集聚发展3.1.产业组织建设: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农业经济组织,加强合作社内部组织建设和经营管理,提高组织的行业竞争力。
3.2.专业村建设:在适宜的地区选择一些村庄,通过整合资源、打造品牌、提供培训等措施,打造农业产品的示范基地和产业集聚地。
3.3.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鼓励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延长农产品的销售链条,提高农民收入。
3.4.农业产业园建设:依托农产品和农村特色资源,建设农业产业园,实现农业产业链条的全面融合和产业链的高效运行。
四、金融扶持政策4.1.农业信贷政策:制定农业信贷政策,提供低息贷款和优惠融资服务,帮助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
4.2.风险保障机制: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进行风险保障,减少农业生产经营风险。
4.3.资本市场支持: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募集资金,提供资本支持,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4.4.农业科技创新奖励:设立农业科技创新奖励机制,鼓励农业科研单位和企业在农业产业化领域进行创新,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五、政府支持与服务5.1.扶持政策:制定并完善农业产业化政策,提供补贴和奖励,引导和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013年肉羊产业发展指导方案

201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肉羊产业发展指导方案近年来,我县肉羊产业按照“扩张总量,完善体系,提高质量,健康发展”的总体要求,以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为方向,以加快产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畜产品竞争力为目标,以生态养殖小区和标准化畜禽养殖场建设为重点,全面落实扶持政策,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大力推进畜种改良、动物防疫、圈舍改造、饲料配合和科技培训,肉羊产业稳步发展。
一、总体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城乡融合发展战略,以优质、效益、安全、生态为目标,以提高肉羊及其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以生态养殖小区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科技支撑作用,通过政策配套、资金扶持和项目建设,大力推行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持续推进生产方式和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实现肉羊产业数量、质量和效益的同步增长。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坚持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坚持依靠科技支撑的原则;——坚持以质量安全为核心的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产业化发展的原则。
三、任务目标羊存栏达80万头;出栏达65万头。
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元690,净增50元;新建规模养殖场(小区)200个,肉羊规模化程度达到75%,羊良种化程度分别达到90.5%。
四、重点推广品种及技术(一)重点推广品种:当地小尾寒羊母羊适应性强,产羔率高,是理想的杂交母本,特克塞尔、萨福克等肉羊品种体重大、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高是理想的杂交父本,且根据省内的有关研究,这两个品种做父本与小尾寒羊做母本产生的杂交一代杂交优势最明显。
因此我们在该项目中采用以上三个品种的杂交组合,充分利用杂交优势。
(二)养羊新技术:主推肉羊舍饲快速育肥、肉羊杂交繁育、羊人工授精等技术。
五、工作重点(一)以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为方向,推进生产方式转变。
按照“走出庭院,人畜分离”的原则,采取互助合作、大户创办和龙头企业带动建设等多种形式,加大政策项目扶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严格实行备案管理制度,以生态养羊小区和标准化规模养羊场为主攻方向,建立肉羊生产基地,持续推进肉羊生产方式的转变。
浙江省农业厅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年度实施方案及责任分工的通知

浙江省农业厅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年度实施方案及责任分工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农业厅•【公布日期】2013.03.17•【字号】浙农办发[2013]8号•【施行日期】2013.03.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会计正文浙江省农业厅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年度实施方案及责任分工的通知(浙农办发〔2013〕8号)各市、县(市、区)农业局,厅各单位:为有效落实《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各项工作,明确责任分工,特制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年度实施方案及责任分工》。
现将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各市、县(市、区)农业部门要根据三年行动计划和2013年实施方案,抓紧研究本地实施三年行动计划的具体意见。
浙江省农业厅2013年3月17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年度实施方案及责任分工2013年是推进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的开局之年。
为明确年度工作任务和要求,突出重点,强化责任,稳步推进各项行动和工程落实,特制定本年度实施方案。
一、实施产业集聚化行动(一)努力提高粮食生产水平1.新建1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
分解落实2013年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任务,组织检查指导和考核验收。
严格落实《浙江省粮食生产功能区保护办法》,组织粮食生产功能区种粮情况专项检查,总结推广建设、管护、种植制度创新等典型经验(省种植业局)。
进一步整合资金项目,完善投入机制,争取财政加大支持力度(厅计财处)。
2.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落实粮食生产指导性计划,加强粮食生产责任制考核(省种植业局)。
研究制定2013年粮食生产扶持政策意见,完善水稻生态补偿办法(厅计财处、省种植业局、省农机局、省种子管理站)。
组织做好春备耕、夏收夏种等关键农时的调查服务,继续培育粮食专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和种粮大户,抓好旱粮基地建设,加强农田抛荒检查,努力扩大粮食特别是早稻种植面积(省种植业局、厅经管处、省农机局)。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印发省农委2013年促进皖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具体措施的通知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印发省农委2013年促进皖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具体措施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公布日期】2013.05.10•【字号】皖农计[2013]133号•【施行日期】2013.05.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会计正文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印发省农委2013年促进皖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具体措施的通知(皖农计〔2013〕133号)皖北六市五县农委(畜牧、水产、农机局),委属各单位:现将《省农委2013年促进皖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具体措施》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委属有关单位要按照职能,主动与皖北地区农业部门进行对接,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将措施落到实处,并按要求报送实施进展情况。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2013年5月10日省农委2013年促进皖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具体措施皖北地区六市五县是我省主要农产品重要产区,促进皖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对实现全省农业现代化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皖北地区发展战略决策,立足省农委职能,现提出2013年促进皖北六市五县现代农业发展具体措施。
一、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增长。
深入实施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小麦高产攻关、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和玉米振兴计划,支持建设1895万亩小麦、600万亩玉米、448万亩水稻核心示范区和358个粮棉油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
巩固和扩大小麦千斤市县创建成果,整合资源支持亳州等地推进吨粮市县创建。
在涡阳、太和、临泉、定远等县启动实施粮食增产模式攻关试点,组装、集成和推广区域性、标准化成熟技术模式,增强科技支撑作用。
认真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开展小麦良种补贴良种采购统供,推进霍邱、凤台等县水稻良种补贴与良种挂钩试点,落实小麦拔节肥、“一喷三防”补助和水稻标准化集中育秧等项目。
安排重大病虫害防治经费2600万元,专业化防治面积达到150万亩。
安排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补贴1265万元、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补贴1050万元。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3中国安徽(合肥)农业产业化交易会总体方案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3中国安徽(合肥)农业产业化交易会总体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07.01•【字号】皖政办秘[2013]77号•【施行日期】2013.07.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会计正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3中国安徽(合肥)农业产业化交易会总体方案的通知(皖政办秘〔2013〕77号)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农业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和合肥市人民政府定于2013年9月13日至15日共同举办2013中国安徽(合肥)农业产业化交易会。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2013中国安徽(合肥)农业产业化交易会总体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做好相关筹备工作。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3年7月1日2013中国安徽(合肥)农业产业化交易会总体方案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按照建设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全面展示国内外农业产业化最新成果,着力打造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交流与合作新平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内外农业产业化要素对接,推进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
二、名称、主题名称:2013中国安徽(合肥)农业产业化交易会。
主题:绿色·开放·创新·崛起。
三、办会宗旨以“展示成就,扩大开放,创新发展,合作共赢”为宗旨,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为方向,以展示展销、项目合作、要素对接为主体。
将中东欧论坛与合肥农交会同期举办,提升农交会国际化水平,扩大对外开放与合作,促进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充分发挥交易会的载体和平台作用。
按照中央“八项规定”要求,力求节俭务实高效办会,推进市场化运作,更加突出交易会实效性。
四、时间、地点时间:2013年9月13-15日,会期3天。
地点:安徽国际会展中心。
五、主办、承办单位主办:农业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合肥市人民政府。
承办: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合肥市人民政府。
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实施方案

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实施方案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农业生产面临诸多挑战。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在资源效益、环境保护、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已经显露出局限性,需要全面转型和升级。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保证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因此,为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我们制定了本实施方案。
二、总体目标本实施方案旨在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以下两个方面的目标:1. 实现农业内部质量提升与效率提升:通过科技进步、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帮助农业生产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促进农业生产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竞争力。
2. 提高农业外部形象和市场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扩大农业集约化经营规模,打造专业、现代化的农业产业链,优化农业产品市场输入和营销策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形象。
三、实施目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思考实施目标:1. 宏观目标:通过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的升级转型,从散乱无序的小农户经济模式,向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现代化产业模式转变,实现农民收入标准、农村环境、生态环境和经济总量的全面提升。
2. 微观目标:从生产环节入手,促进种养植产业生产与流通过程规范化、标准化和精细化,把原本分散的农业资源进行梳理、改造和整合,构建稳定的产业链,实现农产品流通和营销的全面可控。
四、实施原则1. 对象广泛:以农业产业链上的所有生产者为主要对象,包括农民、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
2. 注重规模:推广规模效应,通过推动农业资金、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本的集约化,形成产业聚集区,实现积极的规模化经营和增强产业竞争力。
3. 强化科技:发挥科技对产业化经营的推动作用,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无人机、大数据等工具,提升生产效率、优化生产方式、整合供应链。
4. 关注营销:推动农产品市场化,注重营销策略的创新和实施,强化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与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农业产业化实施方案
2013年农业产业化实施方案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加速通道。
为推动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快速健康发展,特制定以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突出农业项目建设,培育农产品生产基地,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争创农产品品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以农业产业化为突破口,着力提高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和标准化水平,不断增强农产品加工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产业化组织能力、带动农民增收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健康发展,为促进我县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积极贡献。
二、目标任务
力争2013年全县农业产业化工作要努力完成“五个力争、一个实现”,即:新引进和续建规模以上农业项目达30个,新建和扩建千亩以上农业特色产业基地15个,新增“三品一标”数达45个,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突破5亿元,新建各种利益连接模式112个;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605元。
三、工作重点
(一)加强农业项目建设。
牢固树立“项目兴农”意识,继续实施农业项目带动战略,促进总量扩张、结构优化、后劲增强、优势提升,推动产业化发展。
一是抓招商引资上项目。
立足粮棉、畜禽、水产、果蔬、蚕桑等优势主导农业产业,突出抓好农业加工项目的引进。
采取“走出去、引进来”方式,积极参加招商会、项目推进会和产品展销会等,重点引进一批好项目、大项目。
各乡(镇、场)和县农口各单位要加大农业招商力度,全县本年度新引进亿元以上农业项目2个以上,3000
万元以上农业项目6个以上(其中加工型项目4个)。
二是抓跟踪服务促进度。
持续对已签约和在建农业项目提供优质跟踪服务,力争签约项目早开工,在建项目早竣工、早投产。
确保新引进亿元项目和3000万元以上项目固投率超过30%和50%。
三是抓续建项目不放松。
重点抓好武汉凯迪生物发电和德鑫纺织百万精梳两个亿元续建项目,力求年内实现投产。
(二)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一是通过项目支持企业快发展。
重点支持贝伦特丝绸、杨云科技等5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乡缘食品、泳诺生态等18
家市级龙头企业发展,积极争取落实省、市农业产业化项目奖励扶持各项政策,紧密对接2013年度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投资规模在3000万元以上的加工技(扩)改项目;加大银行、信贷公司等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融资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施技改扩能,注重引进新技术、新装备,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产品档次,不断壮大规模,提升硬实力。
二是通过奖励扶持企业创品牌。
加大奖励扶持力度,
县财政对在投资的农业企业,创有机食品的每个奖励6000元,创绿色食品、
无公害农产品的每个奖励3000元,创省著名商标或省名牌的一次性奖励5万元,创全国驰名商标或国家名牌的一次性奖励50万元。
鼓励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积极争创品牌,逐步扩大企业影响力和竞争力,提升软实力。
(三)推动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
围绕现代农业“十百千”示范工程,进一步加大资金整合力度,以基础设施建设和标准化生产为重点,逐步发展建成有特色、有规模、有成效的产业基地。
力争全县新建千亩特色基地3个,整合项目资金1000
万元。
积极培育畜禽水产、花卉苗木、果蔬、蚕桑、特种种养等特色农业产业,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着力打造五大农业产业基地,逐步形成“一县多特”的农业产业布局。
(四)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继续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推进产销合同制,引导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年度新增利益联结模式112个,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一是加强农村经营组织发展。
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引领,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营销队伍建设,培育产业协会、农民合作社和农产品经纪人,发挥其纽带作用,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能力。
立足特色产业,继续领办、规范农民合作社建设,坚决杜绝“注册型合作社”现象。
全年新增农民合作社67家,其中大学生领办合作社2家。
今年新增合作社入社
社员户数不得少于100户。
鼓励创建农民合作社,对新建的农民合作社每家奖励600元,获得市级示范合作社的每家奖励2000元。
对创办协会、合作社联社、家庭农场给予一定奖补。
二是加快农村流通市场发展。
大力发展农村物流,加快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拓展农产品流通渠道。
加大产销衔接力度,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建立健全农产品营销网络,推进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社对接,积极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连锁分销和农民网店。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各乡(镇、场)要把农业产业化工作纳入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要求,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重要工作常抓不懈。
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明确任务,责任到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要进一步强化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建设,做到有人管事,有钱办事。
县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涉农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潜心研究,精心谋划,团结协作,形成推动我县农业产业化工作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促进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
坚持在稳定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变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
规范有序流转。
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种养能手、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范经营。
强化土地流转观念,创新土地流转方式。
(三)加大资金投入。
2013年,县财政安排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330万元(含工作经费30万元),用于支持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
涉农部门要抓好项目资金整合工作,尽量向龙头企业、特色基地、示范合作社等倾斜。
金融部门要对农业产业化企业、基地等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和资金支持。
各乡(镇、场)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投入,落实农业产业化资金,做到资金专款专用。
(四)严格督查考核。
继续实行调研、督查、考评、考核相结合的工作推进机制,对重大农业项目和重要特色产业基地实行定期调度,对农业产业化工作实行一季度一调研或督查,半年进行一次考评。
县政府将农业产业化工作作为“三农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评,年终对农业产业化工作进行全面考核,检验工作成效,对获得先进的集体和个人在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上进行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