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提升10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方案

培育提升10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方案
培育提升10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方案

培育提升10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方案

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着力实施“十百千万”工程的意见》(甘政办发〔2015〕11号)精神,为认真组织实施好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到2018年,集中培育10个以上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带动力强的行业领军企业,力争5个在主板上市,5个以上在新三板上市,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二、创建重点

以六大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选择一批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品牌影响力大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培育。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参股、收购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增强发展实力。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提升产品研发、精深加工技术水平。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创新和完善龙头企业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实施品牌战略,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增强企业实力,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创建标准

(一)经济实力强。在我省注册的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总资产规模达1亿元以上,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以上,特色优势明显、成长空间大的企业可适当放宽条件;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的销售收入占销售总收入的70%以上;企业总资产报酬率应高于现行一年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资产负债率低于60%,无不良贷款;企业银行信用等级在A级以上。

(二)科技含量高。主导产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企业建有研发机构,能开展自主研发,具有推广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科技成果转化率高;有全国著名(驰名)商标或省级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3年内未发生过产品质量安全和安全生产事故。

(三)发展潜力大。企业产权明晰,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有明确的发展规划和目标;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

(四)带动能力强。通过建设原料生产基地、领办合作社或订单生产,建立可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当地合作社和农户的数量应达到1500户以上,提供就业岗位200个以上。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发展改革、财政、商务、工信、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措施,及时研究协调解决龙头企业发展的相关问题,明确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能,确定工作目标任务,强化协作配合,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形成工作合力。

(二)加大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多渠道整合和统筹安排财政支农资金,不断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的相关资金,切实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要采取贷款贴息、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多种方式支持龙头企业承接产业转移、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每年对销售收入首次超过10亿元的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给予一定奖励;支持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上市,对进入辅导期拟上市的龙头企业,从省列产业化专项资金中一次性给予奖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要将龙头企业纳入重点支持范围。

(三)支持龙头企业重组和融资。加大招商力度,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内外企业以参股、控股、兼并、租赁等形式与省内龙头企业合作,扩大规模,增强实力。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增强发展实力。推荐企业在甘肃股权交易中心农业板挂牌,通过股份转让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推动企业股改、并购,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四)推进优势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引导优势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突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原料。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自建原料生产基地,承担粮棉油示范基地、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项目。

(五)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在省内外设立产品展示和直销窗口,开展多种形式的展示展销活动,促进产销对接。支持龙头企业改善农产品贮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设施与设备。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机遇,帮助龙头企业扩大农产品出口,增强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创建100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园)实施方案

为确保现代农业示范区(园)创建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在全省范围内创建100个左右现代农业示范区(园),其中:示范区30个左右、示范园70个左右。到2018年,创建认定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园)实现产业特色鲜明、基础设施配套、生产要素集聚、科技支撑有力、经营机制完善、产品商品率高、综合效益显著,成为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引领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

二、创建重点

(一)基础设施。加快水、电、路、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应用智能温室、钢架大棚、喷滴灌、畜禽标准化圈舍、实用农机具等装备设施,配套建设农产品加工、包装、冷链物流设施,不断提升园区生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二)产业水平。各地要根据自然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水平等实际,统筹规划比较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广阔的主导产业。示范区(园)建设要突出优势特色产业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

(三)发展方式。以市场为导向,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丰富产业内容,延长产业链条,强化农产品分级、包装、保鲜、储运、品牌管理等环节,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园区+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共同体的形成,转变农业生产和管理方式。

三、创建标准

(一)现代农业示范区。

1.基础设施良好。示范区内水、电、路等基础条件配套,设施装备达到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无害化安全生产条件,管理服务设施齐全。高标准农田比重超过5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高于同类地区5—10个百分点。

2.产业化经营水平高。示范区主导产业清晰,实行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健全,农产品可追溯机制建立,品牌营销和市场开拓力度大,至少有1个国家或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著名农产品商标。种养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高于同类地区2—3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占比超过70%。

3.科技支撑有力。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品种、新技术的展示示范场所,引进、集成与创新转化能力较强。科技进步贡献率高于同类地区2—3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及猪、禽、奶牛良种化率达到95%以上,肉牛、肉羊良种化率达到80%以上。

4.运行机制完善。示范区建设主体清晰,管理部门明确,规章制度健全。已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机制、高效的经营管理机制和健全的社会化服务机制。

5.示范带动能力强。示范区“四化同步”推进特征和成效显著,能切实发挥核心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同类产业优势地区特色农业发展,进而带动全省特色优势产业带建设。

(二)现代农业示范园。

1.示范园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符合区域农业的发展方向,产业集中度高,重点产业占比60%以上。

2.示范园生产组织方式先进,支撑服务体系健全,产业体系较为完善,形成了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具有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服务网络。

3.示范园经营管理机制完善,实行“行政化引导、市场化运作、商品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的经营管理机制,有健全的管理体系和规范的土地、资金、人才等规章与管理制度。

4.示范园建设有一定产业基础和规模,其中:种植类示范园面积在河西地区1000亩以上,其他地区500亩以上;养殖类示范园要求肉牛、肉羊和生猪年出栏分别达到10000头、20000只和20000头以上,奶牛、家禽存栏量分别达到5000头和5万只以上;加工类示范园年产值达到1亿元以上。

四、工作措施

(一)明确创建主体。示范区所在的县市区政府是示范区建设的责任主体,对示范区建设负总责,自主整合各类涉农项目支持示范区建设,组织领导各职能部门协调推进示范区建设;示范园建设必须是以生产、加工、销售或技术服务为主要功能、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市场经营主体,包括较强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业科技开发服务机构或其他企事业法人单位;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原则上每个市州及农垦公司各1—2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创建原则上有条件的县市区、农垦公司至少各1个。

(二)加大投入力度。各级发展改革、财政、农牧、国土、水利、林业等相关部门要积极争取现代农业、农业综合开发、特色产业发展、乡村道路、土地治理、小水利工程等涉农投资及项目,倾斜支持示范区(园)建设;要通过实现规模化经营和建立农业保险制度等形式,引导农民增加农业投入。尤其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参与园区建设,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要广泛吸纳工商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形成财政支持、农户投入、银行融资和社会资本参与的投入格局。

(三)强化运行管理。坚持和完善“省级制定创建标准,市级加强监督管理,县级政府创建或引导经营主体自主创建,财政奖补和项目支持相结合,实行目标考核、动态管理、能进能退”的管理机制;要通过制定实施有效的监测和考评办法,建立扶优扶强的激励约束机制。对发展特色鲜明、示范引领作用突出的示范区(园),省上将授予“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园)”,并由省财政安排资金给予奖励;对建设进程缓慢、发展水平不高、难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示范区(园),不再纳入省级示范园区管理。

(四)探索创新模式。总结示范区建设经验和模式,树立典型,扩大宣传,打造一批有效益、能复制、可推广的创建经验和模式,以点带面推进全省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创新科技支撑型、企业带动型、休闲观光型、试验示范型等多种类型的园区发展模式。

建设1000个优势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实施方案

为认真组织实施好全省优势特色产业生产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按照“全省推动,任务到县,分年实施,逐步壮大”的原则和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产品优质化、技术标准化要求,以创建特色优势产业基地为抓手,以增强优质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以提高质量安全水平为方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殖大户为创建主体,到2018年在全省优势产区创建1000个优势特色产业生产示范基地。其中种植类基地600个,养殖类基地400个。(分地区、分年度建设目标任务见附件)

(一)种植类基地。创建林果产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40个,其中水果基地100个,干果基地40个,基地标准化生产技术普及率达到100%,果品商品果率达到95%以上,优质果率达到85%;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20个,基地内种苗统供率达到100%,产品无公害率达100%;马铃薯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30个,其中种薯基地30个,商品薯基地100个,基地内脱毒一级以上种薯利用率达到100%,机械化播收率达到60%以上;道地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70个,基地内优质种苗统供率达到80%以上,机械化生产水平达到30%以上;玉米制种示范基地30个,基地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率均达到100%;牧草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60个,良种化率达到100%,商品率达到90%以上,机械化率达到80%以上;其他类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50个,良种化率达到100%,商品率95%以上。

(二)养殖类基地。建成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基地350个,其中肉牛70个、肉羊170个、奶牛25个、生猪45个、蛋鸡20个、肉鸡20个,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50%以上,猪、鸡、奶牛良种化率达到95%以上,肉牛、肉羊良种化率达到75%以上;水产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50个,养殖效益高于普通养殖户30%以上,健康养殖水平高,辐射和带动作用强。

二、创建重点

(一)种植类基地。

1.林果产业。水果以优质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创建为主。在陇东黄土高原苹果优势产区创建以富士系品种为主的基地50个;在天水陇南浅山丘陵区创建以元帅系品种为主兼顾加工品种的基地36个;在中部黄河流域创建优质水果基地14个。重点推广旱作节水、矮砧密植、水肥一体化、病虫绿色防控、果园防灾减灾、老果园改造、轻简化栽培等技术和“果沼畜”生态循环建园模式;干果以核桃、花椒、枣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为主。在陇南浅山丘陵区以陇南15号、陇南755号等乡土核桃品种为主建设优质核桃基地6个;在天水、平凉、庆阳、白银、定西浅山区以香玲、辽河、清香等引进核桃品种为主建设优质核桃基地12 个。在陇南浅山丘陵区建设以陇南大红袍系列品种为主的优质花椒基地6个;在天水浅山区建设以秦安1号秦椒系列品种为主的优质花椒基地3个;在临夏建

设以大红袍系、秦椒系品种为主的低改花椒基地2个。在白银、临夏建设以小口大枣、靖远圆枣等品种为主的优质枣基地5个;在河西走廊建设以临泽小枣、鸣山大枣、灰枣等品种为主的优质枣基地5个;在平阳、庆阳建设以晋枣为主的优质枣基地1个。重点推广旱作节水、水肥一体化、病虫绿色防控、果园防灾减灾、老果园提质增效、轻简化栽培等技术。

2.蔬菜产业。在全省蔬菜优势产区创建“高原夏菜”标准园40个;在河西走廊及沿黄灌区创建日光温室标准化小区30个;在泾河渭河流域、“两江一水”流域及其他适宜区域,新建集中连片钢架大棚标准化小区50个。主要推广设施改造升级、标准化栽培、水肥一体化灌溉、病虫害绿色防控、产后标准化处理、保鲜贮藏、冷链运输与营销、尾菜无害化处理等技术。

3.马铃薯产业。在高寒阴湿地区的渭源县等10县区建成标准化脱毒种薯生产示范基地30个;在中部旱作区的安定区等13个县区建设淀粉加工型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40个;在天水、陇南及沿黄灌区等10个县区建设粮菜兼用型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30个;在河西走廊的山丹县等10个县区建设全粉加工型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30个。主要推广马铃薯垄作全膜覆盖、机播机收技术,实施脱毒种薯全覆盖工程,推动国家马铃薯主粮化战略。

4.中药材产业。在中药材优势产区,建成以岷县、临潭、漳县为主的标准化当归生产示范基地,以渭源、漳县、陇西、甘谷等为主的党参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以文县、武都、宕昌等为主的纹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以陇西、渭源、岷县为主的黄芪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以瓜州为主的甘草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以民乐为主的板蓝根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以瓜州、靖远为主的枸杞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等。重点示范推广优质高效栽培模式、测土配方施肥与节水旱作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

5.杂交玉米制种。按照农业部“四化”玉米制种基地建设要求,重点开展制种田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和农田防护林等工程建设,同时配套推广标准化栽培、机械化种植收获、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

6.草产业。扩大优质牧草良种覆盖率,促进粮草兼顾型农业结构调整。加强优质牧草规模化生产基地和草产品仓储设施建设,提高牧草播种、刈割收获、草捆加工等机械化利用水平。加大全膜覆土、精量穴播、根瘤菌接种、丸化包衣等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提高草产业基地建设科技水平。

7.其他类基地:在棉花、茶叶、酿酒原料(含啤酒大麦、啤酒花、酿酒葡萄等)、小杂粮优势区域创建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50个。重点推广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技术和膜下滴灌、丰产栽培、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作业等技术。

(二)养殖类基地。

1.畜禽养殖。以现有工厂化养殖场、规模养殖小区、养殖合作社等规模化养殖生产经营单位为基础,通过新建和改扩建方式,积极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

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产业优势,提高产业竞争力。畜禽养殖基地实现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

2.水产养殖。按照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标准,基地建设实现生产条件标准化、生产操作规范化、生产管理制度化、示范辐射规模化。

三、创建标准

(一)种植类基地。

1.林果产业。水果基地建设规模在500亩以上;示范基地创建标准实现“五化”,即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六个百分之百”,即实现100%生产资料统购统供、100%种苗统育统供、100%病虫害统防统治、100%产品商品化处理、100%品牌化销售、 100%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七到园”,即责任落实到园、标准普及到园、统一服务到园、管理制度到园、标牌树立到园、宣传引导到园、资金整合到园。干果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规模为相对集中连片600亩以上;通过开展技术培训,推广普及丰产修剪、高接换优、树形改造、密植园间伐等技术措施,结合土肥水管理、复壮树体、病虫害防治,增强生产能力,确保现有低产林通过提质增效达到优质高产基地标准。通过推广良种、建设优质苗木园,合理选择栽植密度、配置授粉树种,采用标准化定植技术,推广幼树期栽培管理技术,新建标准化优质高产林果基地。

2.蔬菜产业。高原夏菜标准园创建规模为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日光温室标准化小区建设规模为集中连片生产净面积100亩以上;钢架大棚标准化小区建设规模为集中连片生产净面积200亩以上。每个基地配套建设新品种引进筛选试验示范、集约化育苗、冷藏贮运等基本设施。

3.马铃薯产业。脱毒种薯基地集中连片面积达到2000亩以上,海拔1800

米以上,隔离达标,3年以上轮作倒茬,能满足机械化生产,开展种薯质量认定,有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商品薯基地集中连片面积要达到2万亩以上,全部使用一级以上脱毒种薯,并配套黑色全膜垄作侧播、膜下滴灌、喷灌等设施及水肥一体化灌溉、病虫害统防统治、全程机械化作业等技术。

4.中药材产业。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突出道地品种,相对集中连片,每个基地规模在1000亩以上。有与基地相适应的种苗(良种)繁育基地,力争达到良种、种苗、技术和管理“四统一”,开展GAP认证,确保中药材质量安全。

5.杂交玉米制种:按照国家级杂交玉米制种基地高标准制种田建设要求,做到面积相对集中连片,田、林、路、渠、灌溉设施配套完善,满足机械化耕作和节水灌溉要求,隔离区达标。

6.草产业:有适宜草产业基地建设的相对集中连片的土地,连片面积达到2000亩以上。基地牧草良种化率、先进实用技术利用率、机械设备配套率均达到100%,产草量较相同地区高30%以上,草产品品质达到国家标准3级以上。

7.其他类基地:棉花、啤酒大麦基地规模在2000亩以上,小杂粮1000亩以上,茶叶、啤酒花、酿酒葡萄500亩以上。基地相对集中连片,便于机械化作业。增产综合技术配套,良种率和商品率高。基地认定、产品认证制度落实,有自己的品牌。

(二)养殖类基地。

1.畜禽养殖:按照养殖基地“五化”要求,畜禽养殖示范场良种率达到100%,畜禽圈舍、饲养和环境控制等生产设施化水平达到80%以上,实施科学规范的畜禽饲养管理规程,配备有与饲养规模相适应的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养殖档案完整,近3年内无重大动物疫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按规模分:肉牛,农区年出栏1000头以上,牧区年出栏500头以上;肉羊,农区年出栏3000只以上,牧区年出栏1500只以上;奶牛,存栏1000头以上;生猪,年出栏育肥猪1万头以上;蛋鸡,养殖规模(笼位)达到5万只以上;肉鸡,年出栏10万只以上。

2.水产养殖:以池塘养殖为主的申报单位的养殖池塘面积在100亩以上;工厂化养殖水面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水产品年产量100吨以上;无使用禁用药品行为,药残抽检结果合格;持有效《水域滩涂养殖证》,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按照省上统一安排部署,市县政府及职能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细化目标任务,靠实工作责任,强化督导检查,及时跟踪进度,确保工作措施有效落实,按期达到建设目标。各级要建立工作考评机制,将创建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考核。

(二)加强政策支持。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和资金,切实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省上将通过安排财政资金、争取中央补贴资金和整合有关项目等方式,支持优势特色产业生产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结合国家和省级有关标准化建设项目实施,扶持政策和资金优先向创建单位倾斜。市县两级政府也要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提高建设成效。

(三)加强技术服务。认真落实技术服务措施,调整并充实专家队伍,省市县各级业务部门将技术人员落实到每一个示范基地,建立健全创建技术专家组考评制度,完善专家队伍,切实做到专家组人员固定、技术过硬、工作负责、服务到位。加强检查考核,把提高基地建设标准化水平作为技术服务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对于不能发挥技术服务的,及时予以调整。加强复查,对每年创建完成的单位每隔一年开展一次复查工作,复查不合格的,在全省通报并取消资格,3年内不再安排相关项目。

(四)加强示范引导。积极探索绿色、环保、健康生产模式,注重发挥基地的辐射带动效应。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积极调研、总结、探索行之有效的示范带动方式,切实使标准化生产技术看得懂、学得会、有实效,带动更多的农户在

发展标准化生产中受益。提高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鼓励生产示范基地进行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创建并打造自主品牌。

(五)加强宣传动员。各地要结合本工作方案要求,认真安排部署辖区内符合条件的创建主体参与创建工作,制定和细化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工作内容和时间表。加强对标准化生产的宣传和指导,重点宣传示范创建政策、创建标准,确保农户知晓创建内容和要求。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服务和典型示范,调动广大生产经营单位参与基地建设的积极性,扩大参与度,推动标准化生产。

扶持10000个示范性家庭农场和

农民合作社实施方案

为积极有序做好示范性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扶持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通过积极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到2018年,在全省重点培育3000个示范性家庭农场和7000个示范性农民合作社(含1000个农机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场、社的比例不低于30%,创建目标任务分解详见附件。

二、创建重点

紧紧围绕“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依据各地重点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创建示范性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按照《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的指导意见》(甘政办发〔2014〕170号)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意见》(甘政发〔2014〕75号)精神和要求,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抓好示范性家庭农场和示范性农民合作社的扶持、创建。

三、创建标准

(一)家庭农场创建条件及标准。

1.经营主体合法。家庭农场经营者应是农村居民或其他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

2.基础设施完备。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有与生产经营相适应的生产基础、配套设施,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

3.从业人员稳定。家庭农场的劳动力以家庭成员为主,农场从业人员应接受过农业技能培训,具备相应的专业操作技能,常年雇工人数不得超过家庭务农人员数量。

4.经营规模适度。经营规模应达到一定标准并相对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期限应在5年以上(以流转合同为准)。

5.生产标准规范。有较完整的生产技术规程,能按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进行生产。主要农业投入品要建立进出台账,产品生产过程有记录、产品质量可追溯。

6.运行管理科学。有规范的生产管理和财务管理制度;产品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持续提高生产经营水平。

7.经济效益明显。土地产出率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5%以上,家庭成员人均纯收入达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倍以上;能发挥示范效应,对周边农户有明显带动作用。

8.登记备案及时。家庭农场必须在县级农业(农经)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认定和登记备案,建立相关登记管理档案,也可按照自愿原则办理工商注册登记。

家庭农场创建标准一览表

(二)农民合作社创建标准。

1.运行机制规范。依法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运行满2年以上;注册成员数50人以上(民族地区和特色农林种养业可适当放宽),“三会”制度、财务制度健全,并有效运转。

2.服务成效显著。以本社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农业生产资料统一购买率、主要农产品的统一销售率超过60%,统一生产、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贮藏(加工)等服务超过社员生产量的80%。

3.产品质量安全。统一生产质量安全标准,有严格的生产技术操作规范,建立完善的记录制度,实现产品质量可追溯;有注册商标,农产品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或获得地理标识。

4.经济实力较强。入社成员原则上均应出资,成员出资总额3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20万元以上,少数民族地区可以放宽,年经营收入50万元以上,少数民族地区30万元以上。

5.社会声誉良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示范带动作用强,在当地影响大;没有发生生产(质量)安全事故、环境污染、损害成员利益等严重事件,没有行业通报批评等不良社会影响,无不良信用记录;项目扶持资金使用合理。

(三)农机合作社创建标准。依法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运行满1年以上;农机装备投入规模原则上应当在100万元以上;入社户数不少于5户,其中80%以上为当地农户(农场职工);有固定经营场所及不低于200平方米机具库棚;服务能力,农机作业面积(以单位作业最大面积计算)达到3000亩或服务农户户数达到100户以上。

各市州、县市区示范场、社可根据各地制定的标准创建。

四、政策措施

(一)研究制定扶持方案。各级政府要按照《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着力实施“十百千万”工程的意见》精神和实施方案目标任务要求,制定各级示范场、社创建标准和切实可行的扶持方案及具体的扶持办法,及时研究解决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加大支持力度。各级政府给予示范性家庭农场和合作社资金奖补,支持其开展土地流转、产品质量认证、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产品贮藏销售等工作。要通过直接补助、以奖代补、奖补结合和贷款贴息等方式,将示范性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发展纳入扶持计划,优先享受财政贴息、银行贷款和金融保险等服务。

(三)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对示范性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直接用于种植养殖的生产设施用地及其相应的附属设施用地,按照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精神和省上有关规定执行。对示范性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所需的农产品加工场地等附属设施用地,由当地政府按土地利用规划予以优先安排。

(四)落实税收和工商登记等优惠政策。税务部门要在税务登记、免税申报、发票领用等环节,不断完善对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的纳税服务措施,提供优质、便捷服务;工商部门要制定合作社联合社登记管理办法,促进同产业或同区域合作社联合。

(五)加大技术服务支持。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要把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作为重要服务对象,及时提供农技推广、良种引进、动植物疫病防控、质量检测检验、农资供应和市场营销等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建设试验示范基地,参与实施农技推广项目。引导和鼓励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向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开展代耕代种代收、病虫害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集中育苗育秧、灌溉排水、贮藏保鲜等经营性社会化服务。

(以上方案中有关申报认定程序和验收办法由省农牧厅另行制定下发)。

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汇报

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汇报 今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来抓,农业产业化得到稳步发展。今年三季度,我市实现农业总产值94.57亿元,占计划目标8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0048元,占全年目标81%。现将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自愿为原则,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培育形成了主导产业。在粮食生产上,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推广“山川紫”(紫心甘薯)、“高系”14号(黄心甘薯)等优质品种约6000亩;示范种植天优826、特优138等优质水稻面积538亩,辐射带动面积1.2万亩。去冬今春冬季瓜菜种植面积26.5万亩,推广新品种15个以上,新技术10项,年育苗量2.5亿株。采取“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的饲养模式,规模养猪场534家,禽类专业孵化场82家,规模养禽场1972家,蛋禽规模养殖场16家。目前鸡出栏量3549万只、猪出栏量29.18万头。以椰子、橡胶、胡椒、槟榔、油茶为主的热带经济作物和以荔枝、龙眼、香蕉、莲雾、柠檬为主的水果种植业,种植面积达到58.5万亩。南

美对虾苗产业,年生产销售对虾苗760多亿尾。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抓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工作,促进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农业龙头企业13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1家;农业专业合作社有531家,家庭农场有70家,经营土地面积6890亩。深入开展以“运行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社员技能化、产品安全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五化”创建活动,创建国家级示范社3家、省级示范社13家,市级示范社19家。 (三)农业品牌规模进一步扩大。坚持实施品牌战略,围绕我市名优特品种,大力推行品牌认证,积极申报绿色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国家、省名牌,鸡、椰子糖和罗非鱼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先后打入市场,并迅速成为倍受省内外客商青睐的知名品牌。目前,全市共有农产品商标872个,其中:国家驰名商标3个,省级著名商标19个,省名牌农产品3个。“三品一标”认证20个,其中: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绿色食品认证6个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2个。 (四)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我市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科技领先、生态高效、循环利用、效益优先”原则,围绕“现代、高效、示范”目标,立足本地资源和产业特色,整体谋篇布局,突出主导产业、规模生产、功能配套,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去年,3个基地被评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称号,今年,3家基地又获得了省级现代农业示

培育提升10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方案

培育提升10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方案 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着力实施“十百千万”工程的意见》(甘政办发〔2015〕11号)精神,为认真组织实施好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到2018年,集中培育10个以上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带动力强的行业领军企业,力争5个在主板上市,5个以上在新三板上市,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二、创建重点 以六大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选择一批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品牌影响力大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培育。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参股、收购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增强发展实力。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提升产品研发、精深加工技术水平。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创新和完善龙头企业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实施品牌战略,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增强企业实力,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创建标准 (一)经济实力强。在我省注册的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总资产规模达1亿元以上,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以上,特色优势明显、成长空间大的企业可适当放宽条件;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的销售收入占销售总收入的70%以上;企业总资产报酬率应高于现行一年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资产负债率低于60%,无不良贷款;企业银行信用等级在A级以上。 (二)科技含量高。主导产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企业建有研发机构,能开展自主研发,具有推广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科技成果转化率高;有全国著名(驰名)商标或省级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3年内未发生过产品质量安全和安全生产事故。 (三)发展潜力大。企业产权明晰,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有明确的发展规划和目标;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 (四)带动能力强。通过建设原料生产基地、领办合作社或订单生产,建立可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当地合作社和农户的数量应达到1500户以上,提供就业岗位200个以上。 四、工作措施

新编学校发展规划处处长试用期工作总结【优质精彩实用】

学校发展规划处处长试用期工作总结 根据中国农业大学处级机构设置和职能任务,发展规划处的主要职能包括七个方面,分别是: ( )负责学校发展战略及总体发展规划的研究、编制及督办落实; ( )协调有关部门,负责985工程、211工程等重大专项的论证申报、组织管理、落实监督、验收评估等工作; ( )协调有关部门,进行校园发展规划的研究,组织编制校园总体规划以及校园重大建设项目的校内前期论证工作; ( )协调有关部门,负责学校学科专业调整、机构设置、院系调整方案的规划论证以及学校各级各类研究中心/辅助单位设置的论证工作; ( )协调组织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研究的相关工作,并组织参与国家管理学科相关项目的申报及研究工作; ( )统一管理学校各种基础数据,负责学校基础数据库、统计、年鉴等工作; ( )负责组织研究、起草学校重大建议和重要报告。经过一年来的工作,主要有两点体会: 第一,学校组建发展规划处的决定十分及时、正确,是完善现代大学管理体系的重要举措。我个人认为,根据以上的基本职责和任务可以看出,发展规划处是学校重要的综合性、交叉性的管理部门,其主要作用是战略研究、统筹规划、综合协调,既是学校事业发展的规划部门,也是学校重大规划任务的协调落实部

门。从建立现代大学管理制度的角度来看,发展规划处具有其特殊而重要的管理功能,有鉴于此,目前绝大多数985大学相继组建了发展规划处,足见其重要性之所在。 第二,担任发展规划处处长的岗位是富有挑战性和特殊性的岗位。这是由该部门的基本岗位职责所决定的。我个人体会,作为发展规划处的处长必须具有三个重要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一是要具有较丰富的综合知识和较强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才能够完成大量的战略规划工作;二是要具有较强的多部门、多单位综合协调能力和工作技能,才能够在 正确处理各方面竞争与矛盾的基础上,完成相关任务;三是要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达和写作能力,才能够以较高质量完成大量的报告编写和研究工作。这三点既是本人工作的体会,也是一年来在具体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管理能力的奋斗方向和努力的重点。 ( )一年来的岗位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总结 一年来的工作头绪很多。为了便于检查考核,我分别从规划处基本任务完成情况一一加以简要总结概述。 1、组织完成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在学校领导的统一部署和安排下,我本人直接组织、起草完成并正式发布了《中国农业大学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中国农业大学新农村建设行动规划纲要》两个重要文件。还组织完成了我校第一个《中国农业大学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文献汇编》一书,约近30万字,成为集成我校各级、各部门规划的重要历史资料。组织起草完成了《中国农业大学211工程第三期预可行性规划报告》并已提交教

农业产业化2020年工作总结

农业产业化2020年工作总结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 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 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 营体系。下面是找总结网整理的农业产业化工作总结范文,欢迎参考。 2020年农业产业化工作总结 2020年,灵关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 持用新理念开启新征程。坚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确保党的十九大精神真正入脑入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强化四个意识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求真务实作风、勇 于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论。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 出发点,抓好特色产业、巩固提升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农民科学生产水平,农民组织 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水平,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现将一年来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工 作总结如下: 一、组织领导 成立了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牵头,分管农业的副镇长主抓, 驻村干部和农业、林业、财政、畜牧等干部为成员。 组长: 副组长: 成员:骆 下设办公室在农业服务中心,由农业服务中心主任为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 2、根据灵关镇的实际和市场需求,制订了粮食生产和发展茶叶、蜂蜜、畜禽、苗木、林木为主要特产的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及灵关镇五年发展规划。 3、深入实际,掌握情况,挖掘信息,及时报导灵关镇产业发展状况,年内向上级报送农业及产业信息稿件12篇,有关材料、报表按时按要求上报。 二、基地建设 1.稳定粮油产业:鼓励土地向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稳定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不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坚持巩 固面积,加强管理,提高单产的方针,强化技术培训、并通过品种更新、割制改革、 推进测土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和加强管理等措施来提高传统产业单产。粮食播面稳

乡镇农业产业化实施方案

乡镇农业产业化实施方案 乡镇农业产业化实施方案 乡镇农业产业化实施方案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稳定增收,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现提出20xx年全镇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实施方案。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为基本任务,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紧紧围绕山上村发展小山竹、山下发展特色养殖产业发展方向,坚持产业为先、富民为本工作思路,按照特色农业规模化、有机农业标准化、高效农业产业化、生态农业观光化总体要求,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做好农业龙头企业、特色农产品主导产业优质产业基地、一村一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农产品基地等工作,努力开创我镇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 2、目标任务。20xx年在稳定提高粮食、棉花、苎麻、油菜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大棚蔬菜、小山竹、早熟梨、生猪、濑兔等匹大特色产业。新增市龙头企业2家,达到4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家,达到3家,创建一村一品示范村5个;粮食种植面积确保1万亩,总产达到800万斤,棉花1500亩,苎麻3千亩,油菜5000亩,蔬菜201X亩,生猪年出栏3万头,濑兔5千只,家禽出笼2万羽,新造林1200亩,推进新农村试点村4个;全镇农业总值增长

10%,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0%,达到4520元。农业产业化工作力度争进入瑞昌市先进行列。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重点以龙头企业为载体,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以特色农业基础建设为基础,以一村一品产业发展为切入点,以完善带动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做大做强我特色主导产业。 1、重点推进特色主导产业。围绕小山竹、早熟梨、棉花、生猪养殖、濑兔等特色主导产业,按照区域化布局、压滤机滤布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的要求,建设一批安全化、优质化、标准化的农产品基地。大禾塘、水塅村小山竹示范点;大林、万泉村早熟梨示范点;华坊村生猪养殖示范点。 2、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龙头企业担负着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引导和组织基地生产与农户经营的重任,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力量,滤布厂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我镇继续扶持壮大肇陈粮油加工厂,想方设法扶持发展其它龙头企业。目前,我镇的龙头企业存在数量少、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带动能力弱等问题。因此,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 3、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不断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等现有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的基础上,充分依托中介和民间组织,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和利益共享、风险共但的原则,在巩固、完善、提升现有农民专业合作设建设水平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力争年内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家,全镇达到3家。

2020年企业发展规划部工作总结

企业发展规划部工作总结 夯基固本学习创新 为全力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企业发展规划部) 时节如流、居诸不息,又到了总结一年过往,明晰思路与目标,坚定信心再出发的时刻。回顾一年的工作,发展规划部在集团业务部门及公司领导的精心指导下、各部门的鼎力支持与配合下,基础业务能力更为扎实,“务虚体系”业务更显实效,精细化管理与全面管理水平均有较大提升,下面针对一年来主要工作完成情况及下一步工作思路做如下: 按照集团公司编制三年滚动规划、专业化指导意见以及专业化建设项目调研等相关文件要求,部门在深入学习集团公司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分析掌握经济发展、行业发展形势,结合公司发展实际,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目标,规划战略路径,制定保障措施,高质量完成了三年滚动规划、专业化建设总体规划等纲领性文件的编制工作,并坚持高站位、强管控、保落实的战略思路,扎实推进集团公司改革发展新思路新举措在公司落地落实,为解决

影响公司整体改革发展的经营、经济、施工生产、专业化建设、亏损治理等重点工作打下了战略基础。 制度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体制保证,高效发展的活力源泉,政令不清、执行不力、奖罚不明,企业经营活动将陷入僵局直至衰亡。为重塑制度建设工作,切实发挥制度引领、规范、保障作用,部门在深入学习集团公司制度体系建设工作经验基础上,结合公司实际,制定了公司制度建设管理办法,并于四季度开展了制度评估及制度档案收集工作,共收集制度类、管理类问题五十余条,作为制度体系改革创新的方向依据,同时建立了制度信息档案及有效性制度目录,为公司制度信息系统集成夯实了基础。通过一系列业务改革举措,制度建设取得了一定创新实效,为公司制度建设合规性开展及制度学习宣贯强化了基础保障。 建造师人数紧缺、业绩不足、证件不匹配等问题一直以来困扰企业经营承揽的痼疾顽症,如何为公司经营承揽获取更多投标资源,如何实现项目管理人员“人证合一”,成为部门深入思考的问题。通过过去的实践经验总结得来,正向的宣传引导与做好配套服务已收效甚微,必须在完善执业资格人才培养机制上下功夫,方能取得实效。在听取多方意见的基础上,部门结合集团公司相关办法与公司业务发展现状制定了公司《注册执业资格证书管理办法》,针对执业资格人才供给与需求两端矛盾,制定差异化、阶梯式津贴补助

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认定标准

1、部分数据审核是根据表中多个数据计算的,如总资产报酬率=(税后利润+上缴税金)÷资产总额。当数据审核不合格时,参与计算的数据均会同时变为红色。如总资产报酬率不合格,则税后利润、上缴税金、资产总额均会同时变为红色,请在各对应的备注栏就总资产报酬率问题作相同的说明。另外,如果资产总额本身也不合格,那么在资产总额的备注栏除了要说明总资产报酬率问题外,还需对资产总额不合格情况进行说明。 2、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要符合要求,且与会计报表等材料保持一致。 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基本标准 1、企业经营的产品。企业中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销售收入(交易额)占总销售收入(总交易额)70%以上。

2、生产、加工、流通企业规模。总资产规模:东部地区1.5亿元以上,中部地区1亿元以上,西部地区50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规模:东部地区5000万元以上,中部地区3000万元以上,西部地区2000万元以上;年销售收入:东部地区2亿元以上,中部地区1.3亿元以上,西部地区6000万元以上。 3.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年交易规模:东部地区15亿元以上,中部地区10亿元以上,西部地区8亿元以上。 4.企业效益。企业的总资产报酬率应高于现行一年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企业应不欠工资、不欠社会保险金、不欠折旧,无涉税违法行为,产销率达93%以上。

5.企业负债与信用。企业资产负债率一般应低于60%;有银行贷款的企业,近2年内不得有不良信用记录。 6.企业带动能力。龙头企业通过建立合同、合作、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农户的数量一般应达到:东部地区4000户以上,中部地区3500户以上,西部地区1500户以上。 7、企业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过程中,通过合同、合作和股份合作方式从农民、合作社或自建基地直接采购的原料或购进的货物占所需原料量或所销售货物量的70%以上。

市农业产业化信息化发展扶持资金使用办法【模板】

附件 **市农业产业化信息化发展扶持资金使用办法 为了加快闽西“八大珍”“八大鲜”等特色产业发展,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产业,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提升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市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信息化发展。现制定如下扶持资金使用办法。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资金:800万元 (一)扶持规模农业基地建设 每年新培育一批农业示范企业和示范家庭农场,发挥种养业龙头带动、品牌示范效应,促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 评选补助办法:按照市政府新修订的《**市农业示范企业(农场)评选管理办法》的要求组织申报。当年以闽西“八大珍”“八大鲜”产品为主的相关企业(农场)评为农业示范企业、示范家庭农场的,补助资金增加一倍。在农业示范企业补助10万元、示范家庭农场补助3万元的基础上,农业示范企业、示范家庭农场每解决1个本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就业一次性补助2000元,每个企业最高5万元。 (二)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培育扶持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多上项目,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加快发展。 补助办法: 1. 新认定龙头企业补助:对当年新评上的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种养类除外),给予一次性补助10万元。新认定和经监测合格的龙头企业每解决1个本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就业一次性补助2000元,每个企业最高10万元。 2. 农产品加工固定资产投资补助:对农产品加工企业,上年度新增固定资产投资300万元以上的,按新增投资额的3%给予一次性补助,单个企业最高补助金额不超过30万元。具体申报指南见附件1。 对符合上述1、2条要求的闽西“八大珍”“八大鲜”加工类企业,补助资金增加0.5倍。 (三)扶持闽西“八大珍”“八大鲜”市场营销 通过扶持闽西“八大珍”“八大鲜”市场营销环节,提高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美誉度,扩大其市场份额,促进闽西“八大珍”“八大鲜”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实现到2020年闽西“八大珍”“八大鲜”产值倍增。 补助办法: 1. 参展补助。鼓励企业参展,闽西“八大珍”“八大鲜”-2-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 发 展 规 划 二○一四年三月五日 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现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一、规划的背景 宣汉县庙安乡地处位于宣汉西南部,是达州市高效农业基地、达州市30强进步乡之一,也全县产业结构调整示范乡,距达州市21公里、宣汉县城23公里,交通便捷。目前,全乡通车里程达90余公里,有4条出境公路,即庙磐路、庙东路、庙洋路、庙天路。2014年完成了对庙磐路的拓宽,正在进行其它三条路的拓宽;对全乡实现了100%的村、100%的社通水泥路。庙安乡乡域区位优势明显,平均海拔700米,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适宜种植水果。 二、农业产业概况 庙安乡辖1个农村社区,5个行政村,总人口约7000人,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近年来,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庙安乡党委、政府的具体操作下,宣汉县庙安乡不断探索经济发展道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重抓了西瓜、脆红李、梨等特色产业,特别是2011年以来,脆红李产业在全乡得以突破性发展,已成为全乡的特色支柱产业,2013年,全乡脆红李销售收入突破300万元,创历史新高。2014年全乡脆红李扩种3000亩,15万株,连片种植猕猴桃500亩,为做大做强水果产业,组建成立了庙安乡水果专业合作社,并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的作用,在庙安水果专业合作社的努力

下,庙安水果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并正在进行有机食品认证,成为展示庙安的平台与名片。与此同时,庙安乡的发展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认可,给庙安乡带来了水保工程项目,依托产业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通过招商等办法建乡村酒店、露营地、绿林居拟把庙安乡打造成为“春观花、夏品瓜、秋摘果、冬赏雪”和“山乡李海、瓜甜心醉”的“巴山特色花果山、乡村旅游体验区”。 三、规划目标 加大特色农业产业建设项目的推介、宣传,发挥特色农业产业龙头项目的幅射、示范作用,进一步转变农户的经营理念,丰富庙安特色产业种类,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实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规划的期限、范围和建设内容 规划期限:2014年至2017年。 规划范围:庙安乡1个农村社区,5个行政村。 建设内容: 1、特色种植业。扩种脆红李2000亩,,种植黄瓜2000亩,种植西红柿3000亩,优质小麦育种4000亩,种植脱毒马铃薯、红薯2000亩,大路蔬菜2000亩。 2、经济林。规划种植107杨树3000亩,种植花卉、苗木1000亩。 3、中药材。规划种植金银花1000亩,种植牛蒡1200亩,种植

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实施方案

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方案

————————————————————————————————作者:————————————————————————————————日期: 2

附件6: 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方案 为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的重要作用,农业部决定从2006年起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 一、指导思想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实施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要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统筹协调发展;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关键,重点发展精深加工;以完善带动农户的组织制度和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以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基础,提高原料产品的科技含量。通过市场引导、政策扶持和项目带动,逐步实现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由初级加工为主向精深加工延伸,由单一组织模式向多元化组织类型演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基础。 二、行动目标 实施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要始终围绕提高对农户的带动力这个核心,带动能力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紧紧抓住农产品加工增值这个关键,力争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每年提高0.1个点。到2010年末力争达到以下目标: ——龙头企业集群有大发展,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和超过50亿元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成长性好的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和国际竞争力强的出口企业; ——农产品加工水平有大提高,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超过1.5:1,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初加工以上)达50%~60%,精深加工比重明显增加; ——基地建设布局更优化,根据优势企业、优势产业以及农产品出口需要,建设一大批高标准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带动农户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和质量安全水平; ——农产品品牌建设有大突破,培育一大批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名牌产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食品类产品达到无公害或绿色标准,培育驰名商标100个以上; ——产业化经营带动能力有大提升,扶持发展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力争使更多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农户来自产业化经营的收入明显增加。 三、主要任务 (一)以提升竞争力为重点,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市场部工作总结及未来发展计划精选

市场部工作总结及未来发展计划 自加盟XXX公司以来,主要是沿着学习适应,总结掌握,规范创新的思路来开展工作。现将市场部的工作做一总结:具体如下: 市场部日常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会议营销: 意义:通过对相关健康体检协会和机构的活动,会议进行赞助,以及自行组织类似的研讨会,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展现公司实力,并利用机会在同一时间内向众多目标群体做产品演示。 现状:公司目前的会议有:赞助型的第三方会议,自行举办的区域研讨会,自行举办的老用户挖潜会议,自行举办的招商会,参加会务组的人员是公司各个部门的人员,因公司每个成员在公司职责不同,所了解的内容不同,因此对外宣传的口径(特别是有关数据),内容有时不一致。会议结束后没有做(或很少做到位)进一步扩大宣传的工作。 出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问题1:市场部没有做一份经过大家认可的,标准相对统一的资料,每个人的对外宣传演讲有时是随性而发,造成宣传标准不统一,宣传力度以及真实性会打折扣。

解决方案1: 规范相关文件资料,如对外宣传演示用的幻灯片(公司成立年份,用户数,文档演讲内容的重点,幻灯片的格式等要统一) 产品演示的重点内容,新功能的特点,为体检中心带来的好处等内容要形成文档,公司每个人都要掌握。 相关文件资料统一整理归档,供公司内部员工,已签约代理商查阅学习。(市场部牵头完成) 问题2:会议结束后没有做(或很少做到位)进一步扩大宣传的工作 解决方案2: 每次会议做好会议的拍照工作(由专人负责),会议后及时发布会议新闻稿,会议总结,并将会议新闻稿及时发布到相关网站上。 接洽联络同一目标客户群体的行业媒体,通过共享目标客户等方式交换宣传平台,最好不用成本或花费极底的成本获得行业媒体后续宣传报道。 问题3:市场部2个人对软件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体检行业背景知识了解不够,专业素质不高。 解决方案3: 形成一份新员工入职培训档案,(同解决方案1的内容)供新入职员工学习

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申报标准或条件三篇

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申报标 准或条件三篇 篇一: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申报标准或条件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央关于“在全国选择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龙头企业作为国家支持的重点”的要求,为进一步规范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认定和运行监测工作,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服务与扶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以下简称“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是指以农产品生产、加工或流通为主业,通过合同、合作、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方式直接与农户紧密联系,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规模和经营指标上达到规定标准并经全国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认定的农业企业。 第三条对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认定和运行监测工作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引进竞争淘汰机制,发挥中介组织和专家的作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不干预企业经营自主权。 第四条凡申报或已获准作为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企业,适用本办法。 第二章申报 第五条申报企业应符合以下基本标准: 1.企业组织形式。依法设立的以农产品生产、加工或流通为主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包括依照《公司法》设立的公司,其他形式的国有、集体、私营企

业以及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外商独资企业,直接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等。 2.企业经营的产品。企业中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销售收入(交易额)占总销售收入(总交易额)70%以上。 3.生产、加工、流通企业规模。总资产规模:东部地区1.5亿元以上,中部地区1亿元以上,西部地区50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规模:东部地区5000万元以上,中部地区3000万元以上,西部地区2000万元以上;年销售收入:东部地区2 亿元以上,中部地区1.3亿元以上,西部地区6000万元以上。 4.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年交易规模:东部地区15亿元以上,中部地区10亿元以上,西部地区8亿元以上。 5.企业效益。企业的总资产报酬率应高于现行一年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企业应不欠工资、不欠社会保险金、不欠折旧,无涉税违法行为,产销率达93%以上。 6.企业负债与信用。企业资产负债率一般应低于60%;有银行贷款的企业,近2年内不得有不良信用记录。 7.企业带动能力。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直接带动农户。通过建立合同、合作、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农户的数量一般应达到:东部地区4000户以上,中部地区3500户以上,西部地区1500户以上。 企业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过程中,通过合同、合作和股份合作方式从农民、合作社或自建基地直接采购的原料或购进的货物占所需原料量或所销售货物量的70%以上。

以信息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分析

以信息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分析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然要求,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动力基础。随着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农业信息化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已经成为融入农业产业中的新生产力要素。 现代农业是继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其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农业信息化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和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农业信息化与农业产业化的互动关系 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农业领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开发利用各种农业信息资源,培育和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全新生产力,应用于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中去,快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大大减少农业流通损耗,加速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完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业生产、流通、消费等不同领域以及农村经济、社会、技术等各个环节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工具,实现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营销、农产品消费的科学化和智能化过程。 农业产业化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和社会生产大分工背景下,通过有效的引导机制和利益导向,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多环节有机链接起来,整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和运营系统,从而实现农业产业不断增值、农业企业快速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良性发展过程。 农业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发展和经营管理的长期过程,这个过程同样是产业链条延伸和生产要素重组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彼此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助推器,能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势资源整合升级。农业信息化将信息技术渗透到农业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成为组成生产力的新要素,在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市场流通、农业资源环境以及农民生活消费等方面给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提升农业产业。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奠基石,为农业信息技术体系提供全领域长链条的应用空间。农业信息化必须要以一定程度的农业产业化为前提,只有在一定程度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上才能够实施农业信息化,随着我国农业逐步从集体合作、小农经营向智能农业、信息农业的转变和发展,农业产业链条上下游的密切协作和农业经营实体的规模化管理必然要求农业信息化。 生产环节是整个农业产业链条的起始环节,也是后续加工、销售和消费3个环节的物质源头。生产环节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资料和初级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传统农业生产者脱离市场、远离技术,依靠传统经验和小农经营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生产大分工和市场经济下的利润冲击,农业信息化通过便捷的网络通讯渠道将市场供求变化和先进的品种技术传输到田间地头,辅助农民进行科学的生产决策,并积极引导小农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整合土地、劳动力、科技信息等资源,面向政府部门、农业企业、合作组织提供区域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景式管理,掌握资源家底,摸清市场趋势,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改变传统的高耗低效的生产结构,增强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传统农业融入国际市场经济和应对市场风险冲击的必然结果,其发展的过程正是生产、加工、销售和消费等核心环节的资源整合和重组的过程,也是农业信息化细致入微的应用过程,实现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全程贯通,集合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促进资源优势和信息畅通的产业链条和联盟集群的形成,推动农业产业化纵深发展。 信息化在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作用 我国农业目前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以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

咸阳市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咸阳市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2009—2013年) 为切实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按照市委、市政府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意见,特制定2009-2013年咸阳市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我市各级以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为核心,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进一步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村经济迅猛发展,2008年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24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11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2.2%和20.5%。 (一)主导产业优势明显。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已成为闻名全国的优质苹果基地、西北地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西北地区最大的蔬菜和奶畜基地。2008年,全市粮食总产204.9万吨,产值40.6亿元;水果总产388.4万吨,产值72.8亿元;蔬菜总产286.5万吨,产值67.5亿元;肉蛋奶总产74.5万吨,牧业产值61.6亿元,四大产业产值占到农林牧渔总产值的93.7%,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9.6%。 (二)基地建设初具规模。通过大力实施科技增粮工程,初步建成了关中优质小麦、高产夏玉米产业带和渭北春玉米粮食产业带。通过积极推广果园四项关键技术,初步建成了渭北绿色苹果基地和南部时令鲜果基地,咸阳苹果获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域产品保护。通过积极推行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初步建成了南部奶畜、瘦肉型猪、笼养鸡及北部肉牛、肉羊、肉兔六大畜牧养殖基地和渭北优质牧草基地。通过加快发展设施栽培,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初步建成了咸宋路和西宝高速沿线“V”字形反季节精细菜、沿渭清水莲菜、辣蒜、食用菌和渭北脱毒马铃薯等五大蔬菜基地。 (三)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坚持“发展产业化就是发展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路,外抓招商引资,内抓培育壮大,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3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5家,建成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1、市级重点龙头企业75家。 (四)流通体系日趋完善。全市现有果菜营销重点企业41家、果品专业市场66个、蔬菜专业市场44家、机械化储藏冷库90余座,咸阳新阳光等五家市场被确定为农业部鲜活农产品定点批发市场,泾阳龙泉市场被确定为省级农产品定点批发市场。 (五)农业标准化稳步推进。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目标要求,制定完善了粮食、水果、蔬菜、畜产品等一系列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建成了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74个、国家绿色果品基地118万亩、欧盟有机认证苹果基地3200亩、苹果良好农业规范基地2.3万亩,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苹果)180万亩,认证国家无公害农产品29个,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2个。 (六)一村一品亮点纷呈。以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创建区域优势品牌为核心,积极组织实施一村一品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全市共建成一村一品示范村354个,其中省级示范村160个,市级示范村100个,2008年省级示范村主导产业总收入17.4亿元,主导产业收入比重达到78%以上,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918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407元。培育形成了一系列一村一品知名品牌,涌现出了一系列一村一品先进典型,一村一品板块经济初具雏形。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一)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干旱缺水成为制约咸阳农业快速发展的最大瓶颈,尚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农业生产有机肥投入不足,土壤贫瘠,营养失衡,农作物产质量难以有效提高。 (二)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北部和旱腰带地区还存在一定面积的低产粮田,小麦品

市农业产业化提升行动实施方案

市农业产业化提升行动实施方案 市农业产业化提升行动实施方案 市农业产业化提升行动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1X〕1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皖发〔201X〕6号精神,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市政府决定,从201X年开始用5年时间,在全市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提升行动。根据《安徽省农业产业化 532 提升行动发展规划》,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做大做强农副产品加工业为目标,充分利用农产品资源优势,坚持新型工业化理念,着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强力推进规模基地建设,大幅度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到201X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180亿元;培育年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家,5亿元以上的5家,1亿元以上的20家,5000万元以上的30家;认证无公害农产品80个以上、绿色食品60个以上,创省级名牌农产品25个以上,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名牌农产品 1个以上;主要农产品加工率由目前的30%左右提高到50%以上,主要农产品深加工比例由18%提高到35%以上;建立10个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农业产业集群。重点打造界首、太和

农副产品加工业走廊,形成一批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工业园区,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发展重点 (一)大力培育加工型龙头企业1.粮食加工。重点发展小麦、稻米、薯类等大宗农产品加工,到201X年,实现粮食加工产值60亿元。 (1)小麦加工: 优先支持发展食品专用粉、营养强化面粉、预配粉,重点开发绿色面粉、有机面粉。加强小麦及其副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积极推进小麦深加工,鼓励发展小麦胚芽油、麸皮制品、戌聚糖等深加工产品。建立以太和为中心的100万亩绿色食品小麦原料生产基地和小麦制粉加工基地。滤布厂重点扶持阜阳快乐面粉、太和六本食品、三泰面粉等加工企业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延长产业链。争创销售收入超亿元龙头企业5家,省级品牌农产品2个。 (2)稻米加工: 大力开发精米加工新产品,发展免淘洗米、营养强化米生产,综合利用米糠、稻壳资源,发展米制食品工业化生产。在现有颍上南照大米市场基础上建立以南照为中心的稻米精加工基地。重点扶持海泉粮油、管仲贡米、八里河大米等龙头企业,努力打造管仲贡米、南照大米、八里河大米品牌。争创销售收入超亿元龙头企业1个,省级名牌农产品2个。 (3)薯类加工: 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和加工工艺,提高薯干、淀粉、粉条、粉丝等传统产品加工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方便粉丝、薯条等高档产品,积

某大学发展规划处年度工作总结

发展规划处2008年工作总结发展规划处作为学校宏观的、战略性的、综合性的发展规划和决策咨询机构,认真落实校党委和校行政的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贴中心任务和中心工作,把开展调查研究作为本年度工作的根本着眼点,围绕学校发展目标,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形成科学发展的新思路,积极为党委和行政的决策提供咨询建议。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广大人民群众迫切需要享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因此,“内涵提升、协调发展”既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的共识,又成为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战略。我们协助校领导就我校实施内涵提升、协调发展的战略进行了充分的调研,提出我校今后的改革发展一定要围绕内涵提升、协调发展的战略,做到战略御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誉校。 为进一步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深化校、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院(系)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良性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各院(系)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办学活力,我们协助校领导对我校进一步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调研,起草了《中共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已经党委会通过并颁布实施。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高等学校的发展面临着及其严峻的竞争和挑战,一些曾经隶属于各个行业部门而在管理体制改革中脱离原有行业部门的行业高校,在谋求自身发

展的过程中与原行业系统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正不断弱化,大多淡化了行业色彩,趋向“大而全、综合化”,忽视或偏离了特色发展的科学方向,进而导致行业特色高校发挥特色优势、为行业服务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的缩小。我校作为一所水利特色优势突出的高校,如何在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发挥自身的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办学水平,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协助校领导起草了《发挥共建优势,坚持特色办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特色办学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要围绕“大水利”做文章,完善特色学科的上、中、下游,做到特色学科的大而全;加强水利软科学建设,如水利政治、水利文化、水利经济、水利军事、水利管理、水利法律、水利环境等。争取省部共建深度拓展,把特色做大做强。强化社会服务功能,以技术应用和科研成果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行业发展作贡献,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全国水利行业的人才库、科技库和思想库。 为进一步加快我校人才引进和师资队伍建设步伐,吸引更多高层次优秀人才来校工作,建立一支与学校发展目标相一致的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需尽快出台我校合理有效地解决教职工住房问题的方案。我们调研了国内部分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及住房安置办法,起草了《国内部分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住房安置办法及对我校住房管理工作的启示》,以供学校参考。 自我校扩招以来,我校本科专业由2000年的21个发展到2008年的48个,形成了以水利为特色、以工科为主干,工、管、理、文、经、法、农相互渗透的多学科发展的专业体系,呈现出重点学科与优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情况简介

云梦县***粮食贸易有限公司 产业化经营情况 一、基本情况及经济效益: 云梦县***粮食贸易有限公司是梦泽乡招商项目,成立于2003年11月,公司集稻米精深加工、储存、进出口贸易、科研和综合利用为一体的民营企业。公司位于孝感市云梦县农产品加工园区(云梦县梦泽乡),属工业用地,公司占地1446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660平米;注册资本金500万元。现有资产总值4000万元人民币,拥有国内领先的生产设备和一流的生产工艺,具有日产糯米150吨、精制大米120吨的生产能力,存储量20000吨;员工108人;年经营量25700吨,年销售额6700万元,产生经济效益358万元。 二、项目投资与技改: 2017年以来,公司新建是加工能力150吨的厂房一座、6000吨新式粮仓一座,2018年新建5000吨新式粮仓一座、引进建成一条先进的粮食加工生产线。并对原有粮食烘干机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升级。大米生产线采用多机经碾、三次色选、三次抛光的先进加工工艺。等等。通过一系列大力的技术升级改造,形成了初清、精碾、抛光、色选等等十八种工艺自动化程度很高的生产线。 三、产品研发与成果应用 在引进先进设备的同时,公司还十分注重稻米加工工艺改进,和技术人才的引进,生产人员全部是拥有20多年从业资历

的工程师和技师。公司成立了大米产品开发研发部,聘请长江大学农学院等院校的高级技术人才为顾问,进行水稻种植、精深加工、绿色营养优质精米方面的研究。公司的老品牌“观音岗”大米、最新注册的“岗珠粮”牌优质大米就是研发的成果,它们成为***粮食的拳头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2017年销售18000吨;2018年销售24000吨。 四、产业链打造 粮食加工业的上游为农户种植、种子化肥、农业机械等;下游主要为粮食流通、食品加工的企业间流转。 ***的上游产业链,重点是抓好与订单农户的合作共赢。这已经是我企业当前的重要工作。 下游产业链的打造,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习惯和饮食结构不断调整,消费形式日益多元化。消费者对大米及制品的消费需求,已经从基本的生活需要逐渐向优质男经、功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多年的经验让我们知道,下游流通环节对各类产品的需求直接决定了加工企业的产品定位。比如米线、速食盒饭、膨化食品;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粮食以领先同行业的规模、品牌、技术和管理优势,赢得了思念、三全、伍粮液、黄酒集团等国内知名速冻食品企业、酒业企业的青睐,成为他们首先的优良原料供应商和紧密的合作伙伴,糯米、大米等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 五、质量安全管控与品牌创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