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隧道集团深水隧道工程建设创新发展引领盾构新时代
隧道工程施工企业排名

隧道工程施工企业排名隧道工程是现代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大隧道工程施工企业也应运而生。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我国隧道工程施工企业的发展现状,下面将根据各大企业的业绩、实力和技术水平等方面,为大家带来一份隧道工程施工企业排名。
首先,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隧道工程施工企业的领军企业,拥有丰富的隧道工程施工经验和技术,参与了国内外众多重大隧道工程项目的建设,如北京地铁、上海地铁、广州地铁等。
在隧道工程领域,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具有很高的声誉和品牌认可度。
其次,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交股份)也是我国隧道工程施工领域的重要企业之一。
中交股份业务范围广泛,涵盖了隧道工程、公路工程、桥梁工程等多个领域。
在隧道工程施工方面,中交股份拥有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参与了多项国内外的隧道工程项目,如杭州湾跨海大桥、重庆轨道交通等。
再次,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海隧道)是我国较早从事隧道工程施工的企业之一,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施工经验。
上海隧道曾参与了上海地铁、上海世博会地下通道等多个隧道工程项目的建设,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
此外,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中铁)在隧道工程施工领域也具有很高的地位。
中国中铁是一家以铁路、公路、隧道、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大型企业集团,拥有先进的隧道工程施工技术和设备。
参与了国内外众多重大隧道工程项目,如青藏高原铁路、南京长江隧道等。
另外,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建筑)在隧道工程施工方面也有着不俗的表现。
中国建筑是一家拥有多元化业务的大型建筑企业集团,业务范围涵盖了隧道工程、公路工程、桥梁工程等多个领域。
在隧道工程施工方面,中国建筑拥有丰富的施工经验和先进的技术水平,参与了多项国内外的隧道工程项目,如广州南环高速公路、武汉长江隧道等。
总之,我国隧道工程施工企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各大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壮大,为我国隧道工程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铁隧道集团三处有限公司

中铁隧道集团三处有限公司 中铁隧道集团三处有限公司是世界企业五百强、世界品牌五百强之一的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下属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注册资本3亿元。
企业拥有公路工程、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地基与基础工程、隧道工程、桥梁工程、公路路基工程专业承包壹级,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施工总承包贰级,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机构综合乙级资质。
主要从事铁路、市政、公路、长大隧道、城市轨道交通、地基与基础、桥梁、水利水电、机电设备安装等工程的施工。
年生产隧道能力80 000 m、桥梁12 000 m、路基1 000万m 3,年施工产值100亿元以上。
通过了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GB/T 50430—2007《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和GB/T 28001—20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承建单位工程竣工一次验收合格率100%,顾客满意度95%以上。
拥有员工2 530人,其中,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 185人,副高级以上职称114人、中级职称431人;专业管理人员1 405人,技术工人1 156人。
公司资产总额70余亿元,拥有TBM、盾构、超大断面顶管机、大吨位架桥机、大型海上作业船舶等先进施工专业设备。
公司已有60多年的施工历史,为成昆线沙马拉达、襄渝线大巴山、衡广复线大瑶山、南昆线米花岭等长大隧道建设做出决定性贡献。
先后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承建了数百项高速公路、市政、地铁、水利、地基与基础、矿山、码头等工程。
迄今,共有61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评审或验收,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含特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27项;拥有国家级工法3项,知识产权47项。
累计获得鲁班奖3项、詹天佑大奖11项、国家优质工程奖16项(含金质奖3项)、全国市政金杯奖4项、入围国际隧协(ITA)隧道工程技术创新奖3项。
另外,深圳地铁国贸—老街区间1 890 t大轴力桩基托换和暗挖重叠隧道创中国企业新记录,深圳黄木岗综合交通枢纽1期工程创“深圳速度”。
地铁盾构隧道建设的发展前景和技术方向_孙继锋

103抹水泥砂浆之前,先将裂缝附近的混凝土表面凿毛,并使糙面平整,清理干净后洒水保湿,应注意控制涂抹的厚度,总厚度一般应为1.0cm ~2.0cm ,太薄容易在收缩时开裂,太厚容易使砂浆在自重作用下剥落。
涂抹三小时后应洒水养护。
④表面喷浆修补,即先对裂缝表面进行凿毛处理,然后喷射一层密实且强度高的水泥砂浆,可根据裂缝的部位、性质和修理要求与条件,来选择挂网喷浆或无筋素喷浆等方法进行修补。
2.5 压力灌浆修补法。
它主要是通过施加一定的压力来将修补用的浆液注入裂缝内部,使裂缝封闭,并且提高结构的强度和抗渗性能,常可分为化学灌浆和水泥灌浆两类。
①采用化学材料灌浆,修补结构裂缝,施工机械简单,操作简便,灌浆材料的可灌性也较高,环氧树脂灌浆材料和丙烯酸酯类灌浆材料是最常用的两种修补混凝土裂缝的化学灌浆材料。
②水泥灌浆的工艺流程为:检查及处理裂缝→钻孔及清孔→止浆或堵漏处理→压水试验→灌浆→封孔及质量检查。
应严格遵守规范来进行每道工序操作,不然起不到应有的加固效果。
2.6 结构补强加固法可分为以下三种:①增加构件截面,即增加构件的混凝土截面或主筋来起到补强作用,增加主筋补强时,先将梁类下缘混凝土保护层凿除,使主筋外露,将新增主筋焊接在原主筋下缘,主筋焊接完毕后应接长箍筋,再施工保护层,新保护层可通过压力灌注法施工。
②粘贴加固,即将钢板、钢筋或玻璃钢等通过环氧树脂胶液粘贴在结构的薄弱环节,以增加构件的强度。
③增加主梁加固,将新增的主梁设置在原有主梁的两侧,通过原结构设置悬挂模板后浇筑新梁体混凝土。
3、结语总之,全面认识桥梁结构裂缝的成因,对于预防和治理桥梁裂缝有着重要意义,只有了解了桥梁裂缝的形成原因,才能对症下药,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对桥梁结构进行加固处理,提高桥梁的整体强度,延长桥梁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1] 李黎杰,齐建模.有关桥梁结构裂缝的机理及其防治对策探讨[J]交通科技,2012[2] 刘兴连.桥梁结构裂缝的维修与加固技术探析[J]交通标准化2013地铁具有运量大、低噪音、无污染、不受气候影响等优点,对解决交通拥堵问成效显著,所以在建造地铁隧道的过程中,盾构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并越来越成熟。
我的团队我的队—中铁十八局集团轨道交通公司盾构一队奋进成长纪实

我的团队我的队—中铁十八局集团轨道交通公司盾构一队奋进成长纪实2012-03-27参建员工热烈欢呼刀盘下井吊装阳春三月,南国生机盎然。
在打造珠三角未来一小时经济生活圈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莞惠城际的盾构始发井现场,几排整齐的队列,头戴印有中国铁建标志的安全帽,着装统一,一个个掷地有声依次喊着“到”……这是他们每天的必修课,进隧道换班作业的前奏曲。
这支队伍就是中铁十八局轨道交通公司成立的盾构一队——公司直属工程队,一支标准的“80”后团队。
这个团队平均年龄不到26岁,却驾驭着公司价值3.5亿元的盾构设备,掌握着公司最尖端的盾构核心技术,肩负着打造盾构施工品牌的重大使命。
在复杂的经济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他们朝气蓬勃,扬帆冲浪,披荆斩棘……稚嫩肩膀扛起大梁为了使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培养一批“永久牌”专业技术人才,做强做专盾构品牌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2011年7月,十八局集团轨道交通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宋永杰、党委书记刘瑞永等公司领导,顶烈日冒高温到项目一线深入调研,并亲自挑兵点将组成了盾构一队。
在这支年轻的队伍里面,有些是经历过深圳地铁1、2号线的技术干部,但大多数却是刚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
最让人称道的是,他们有高度的责任感、好学上进的钻研劲,时刻发扬作为铁建员工不怕苦、不怕累的团队精神,攻克了盾构领域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朝着“高、精、尖”技术领域逐步迈进。
盾构一队成立后的首个重大任务,是广东珠三角莞惠城际铁路GZH-2标盾构工程施工。
在该隧道施工中,盾构一队采用的德国海瑞克公司生产的8.83米直径的盾构设备,是中铁十八局集团公司目前仅有的两台大断面直径盾构机,这样的直径设备在国内尚属首次应用,设备庞大,技术复杂。
“天降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为能实现盾构技术的自有化,盾构一队盾构机的组装,既没有交付厂家,也没有交给有技术资质的单位来实施,而是纯粹由自己的团队“内部消化”。
大国重器“盾构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中铁工服的数字化创新之路

刘玉焕 王洋慧 | 文刘玉焕: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王洋慧: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上天有神舟,下海有蛟龙,入地有盾构,作为大国重器,盾构机是隧道掘进超大型专用设备,在修路建桥、城市轨道交通等地下工程中发挥着大国重器“盾构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中铁工服的发展之路,是一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逐步融入数字化技术的创新之路。
从早期的劳动密集型机电安装服务,到现在的盾构工程工业互联网平台,中铁工服深挖市场需求,通过跨界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了从传统制造服务业向管理型、科技型、平台型的地下工程全产业链服务商转型升级,推动传统地下空间开发领域向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方向转变。
——中铁工服的数字化创新之路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盾构机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自主创新与腾飞之路被很多人所熟知,然而以盾构机为主的地下工程服务却鲜少被人所了解。
55大国重器“盾构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都无法自主设计盾构机,只能依赖国外进口。
2002年,国家科技部开始把盾构技术研究列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作为首批参与科技项目攻关的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开始了盾构机的自主创新之路。
2008年,中铁装备(前身中国隧道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成功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品的国内首台复合盾构机“中铁1号”,开启了国盾构机的自主创新和超越之路。
2010年,在中铁装备“一主多元化”战略的指导下,中铁装备机电有限公司(中铁工服的前身)成立,作为中铁装备的子公司从事盾构机的安装业务。
然而,由于机电安装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门槛较低且竞争激烈,中铁工服业务进展困难,连续两年亏损,在夹缝中求生存。
为了改变生存的困境,总经理牟松带领团队深入到盾构机施工企业一线,了解施工企业的具体需求。
调研发现,国产盾构机在技术上不断突破,然而在销售上面临困境,很多施工企业不愿意购买国产盾构机。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施工企业对国内盾构机的技术质量是否过关存有疑虑,担心购买后出现问题无法正常完工,另一方面是盾构机属于超大型精密设备,价格昂贵,很多施工企业无法承担高昂的价格成本。
中铁隧道集团“盾构及掘进技术重点实验室”成为第二批国家重点实验室

4 5斜 井位 置 优 化 。通 过 现场 踏 勘 , ) 自村 问便 道 经过 原 5 斜井 上行 约 3 0m 处 , 0 具备 斜 井 井 口场 地 布
7
1J
8
]j
置条件 , 改移后 5 斜井井位位于线路前进方 向右侧 , 与线 路相 交于 Y K 4+80里程 处 , D3 0 与线 路 大 里 程 方
卢智 强 , 治 军.通 过斜 井 施工 长 大 隧道 的几点 认 识 罗
5 优化后的实施效 果
1 15斜井 断面 变更 为 双车 道 断 面后 , 工 车 辆 ) 、 施 在斜 井可 实现 畅通行驶 , 无需 频繁 错车 , 输效 率得 到 运
很大 提高 。
[ ] 隧道建设 ,09,9 增 2 : 6 J. 20 2 ( ) 2— . 钟有信 , 郭得福 , 罗草原.长大斜井 有轨 运输 系统 配套设 计与施工技术[ ] 隧道建设 ,0 82 ( )7 7 . J. 2 0 ,8 2 :0— 3 赵勇 , 赵天熙 .长距离大坡 度斜井运 输分 析[ ] 西部 探 J.
报 的” 盾构技术 ” 国家重点实验室 是依托河 南省盾构及掘进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的 , 主要研究方 向是盾构刀盘刀具与地质适应性设
计技术研究 、 主驱动与传动系统技术研究 、 系统集成 与控 制技术研 究 、 土改 良装 置与泥水 环流 系统 技术研 究。近五年来 , 碴 中铁 隧
道累计承担盾构技术领域 国家 83项 目9项 , 6 省部级项 目 1 0余项 , 国家科技进步 一等奖 1 , 获 项 二等奖 2项 , 发表 论文 2 8篇 , 获得 授权 发明专利 9项 , 实用新型专利 1 , 5项 制定 国家标准 1项 , 行业标准 2项 , 企业标准 5项。 目前实验室在土压平 衡盾构 、 泥水平衡
盾构法隧道施工的发展与应用

盾构法隧道施工的进展与应用一、盾构法隧道施工简述盾构法隧道施工(Shield Tunnelling),是在地表以下地层中承受盾构机进展暗挖隧道的一种施工方法,可以实现边掘进、边出土,边拼装衬砌构造的工厂化施工。
相对于传统的明挖法和矿山暗挖法隧道施工,盾构法隧道技术具有环境较好,掘进速度较快、隧洞成型质量较好、工作环境较好、不受地表环境条件限制、不受天气限制及人性化等优点,从而使盾构法在地下铁道、大路隧道、水工及市政隧道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二、盾构法施工的起源与进展盾构机是盾构法隧道施工的核心,盾构机最初于1818 年,法国的布鲁诺尔(M.I.Brune1)从蛀虫钻孔得到启发,最早提出了用盾构法建设隧道的设想,并在英国取得了专利。
布鲁诺尔设想的盾构机机械内部构造由不同的单元格组成,每一个单元格可容纳一个工人独立工作并对工人起到保护作用。
承受的方法是将全部的单元格牢靠地装在盾壳上。
当时设计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当一段隧道挖完后,整个盾壳由液压千斤顶借助后靠向前推动;另一种方法是每一个单元格能单独地向前推动。
第一种方法后来被承受,并得到了推广应用,演化为成熟的盾构法。
此后,布鲁诺尔逐步完善了盾构构造的机械系统,设计成用全断面螺旋式开挖的封闭式盾壳,衬彻紧随其后的方式。
1825 年,他第一次在伦敦泰晤土河下开头用框架机构的矩形盾构修建隧道。
经过18 年施工,完成了全长458m 的第一条盾构法隧道。
1830 年,英国的罗德制造“气压法”关心解决隧道涌水。
1865 年,英国的布朗首次承受圆形盾构和铸铁管片,1866 年,莫尔顿申请“盾构”专利。
在莫尔顿专利中第一次使用了“盾构”〔shield〕这一术语。
1869 年用圆形盾构在泰吾士河下修建外径2.2m 的隧道。
1874 年,工程师格瑞海德觉察在强渗水性的地层中很难用压缩空气支撑隧道工作面,因此开发了用液体支撑隧道工作面的盾构,通过液体流,以泥浆的形式出土。
第一个机械化盾构专利是1876 年英国人约翰·荻克英森·布伦敦和姬奥基·布伦敦申请的。
改革创新好舵手——中铁十一局集团公司创新企业发展侧记

改革创新好舵手——中铁十一局集团公司创新企业发展侧记桑胜文【期刊名称】《当代经济》【年(卷),期】2013(000)019【总页数】4页(P18-21)【作者】桑胜文【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有位经济学家说,中国如果没有30多年的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的可喜成就。
还有人说,如果中铁十一局集团公司党政一班人不致力于持续改革创新,就没有企业美好的今天!一位亲历中铁十一局近几年快速发展的老职工竖起大拇指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桂林,总经理赵晋华功不可没!”自2006年4月上任以来,王桂林、赵晋华带领全体员工改革创新,外拓市场、内强管理、奋力拼搏,短短几年,中铁十一局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经济指标实现历史性突破,并在中国铁建名列前茅。
在党委一班人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中铁十一局的发展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
2012年实现利润是2006年的13.6倍;企业总资产是2006年的4.72倍;净资产是2006年的2.67倍;职工收入年年提高,由2006年的在岗人均工资17534元上升到2012年的50259元。
近几年来,中铁十一局集团在湖北省百强企业评选中两次名列前10位。
一、推改革、调结构,为企业“闯”出一个艳阳天2006年4月,王桂林从中铁二十五局、赵晋华从中铁十二局,分别被调到中铁十一局集团公司任董事长兼党委书记、总经理。
两位主管领导走马上任后,深入各基层单位和一线工程项目进行调查研究,很快掌握了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和实现企业发展的优势。
于是,他们和党委一班人反复研究,拉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改革帷幕。
那时,集团公司机关不仅人员机构臃肿,而且下面还有北方、重庆、昆明、福州、兰州等6个分公司。
每一个分公司都有十几或几十号人,既不能独立闯市场,也不能组织有效施工,各项开支及人员工资大多依靠机关“输血”运行。
为了扎住这些“流血”的口子,集团公司果断地撤销了这6个分公司,把人员及资产合并到各工程公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铁隧道集团深水隧道工程建设创新发展引领盾构新时代穿江越洋筑坦途引领盾构新时代——中铁隧道集团深水隧道工程建设创新发展纪实总工程师洪开荣(左一)向来访嘉宾介绍我国首座“水下立交”—长沙市营盘路湘江隧道。
厦门东通道—翔安隧道。
2015年元旦前夕,一条喜讯从海外传来:中铁隧道集团成功承揽新加坡T221地下通道矩形盾构项目施工任务,开启了中铁隧道集团盾构技术走向海外中高端市场的新时代。
作为中国隧道和地下工程领域的最大施工承包商,中铁隧道集团一直是我国盾构技术的引领者。
“从1997年引进国外第一台TBM(隧道掘进机)起,十几年来,中铁隧道集团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改造和创新,多次成功地把盾构技术应用于大型隧道建设。
”中铁隧道集团总工程师洪开荣介绍说。
如今,中铁隧道集团驾驭盾构穿江越洋,引领盾构技术发展迈入新时代。
创新驱动中国盾构挺进世界前列中国人接触和认识盾构机,始于1965年。
但之后的几十年间,研发制造工作一直步履维艰,进展缓慢。
近年来,国内虽然有10多家企业从事盾构机的研发、制造,但这些企业大多数产品依靠进口组装。
跨入新世纪,我国隧道建设的速度发展迅猛,在国际上已被称为“隧道大国”,但在隧道工程施工中广为使用的大型设备方面,中国企业仍自主“造血”不足。
上世纪90年代初,中铁隧道集团科研人员把最原始最简单的设计图纸当作教材,把盾构机施工现场当作课堂,就这样开始了盾构技术的研发。
彼时,国家“九五”重点工程西康铁路上马。
其中,秦岭隧道全长18.46公里,是全线的咽喉工程,地质条件复杂,长度在当时国内的隧道施工中位列第一。
为解决工程难题,铁道部花巨资从德国维尔特公司购进了两台敞开式全断面硬岩掘进机。
中铁隧道集团的建设者和科研人员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在学习中施工,在施工中学习,不但保证了秦岭特长隧道的提前贯通,而且把这套掘进机的原理、性能和构造,摸得清清楚楚。
作为国内隧道与地下工程领域施工的“国家队”,中铁隧道集团坚持科技兴企,先后承担了关于盾构方面的“863”、“973”重要课题,盾构技术自主研发能力持续提升。
总工程师洪开荣是这一过程的亲历者。
他说:“集团公司不断壮大盾构装备实力,组织内部培训,推进校企合作,开展内外部交流,积极研究探索盾构施工最前沿技术,推进盾构施工水平跃升,保持盾构技术行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2001年,科技部将土压平衡盾构关键技术研制列入“863”计划自动化领域机器人科研课题,决定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盾构机自主设计,拉开我国盾构产业化的序幕。
重任,落在了中铁隧道集团的肩上。
2002年,中铁隧道集团成功入围国家863计划。
研发团队发扬敢啃硬骨头的精神,对国外的盾构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根据我国的地质特点,坚持施工实践和实验室研发相结合,攻克了刀盘刀具与地层适应性技术、沉降精确控制技术、泥水处理达标排放技术和压缩空气条件下动火修复刀盘刀具技术,构建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
这“四大技术”恰似一条“流水线”,破解了泥水盾构在不同地层条件下“掘得动”、“稳得住”、“排得走”、“修得好”的技术难题。
2013年1月18日,由中铁隧道集团等单位完成的“盾构装备自主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荣获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穿江越洋开启盾构施工技术新篇章人类居住的地球千百万年来发生过无数次沧海桑田的变化,数不清的奥秘隐藏在地壳之中,粘土层、泥沙层、石灰岩、花岗岩、流沙、暗河、卵砾、孤石……扑朔迷离的地质构造为需要穿越江河的隧道施工设置了一道道障碍。
中铁隧道集团的建设者运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一个个困难,破解了一道道难题,创造出一个个独具特色的盾构施工佳绩。
长江第一隧,攻坚克难题。
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隧”的武汉长江隧道全长3630米,双洞双向四车道。
中铁隧道集团在建设这条穿越长江的交通大动脉时,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武汉地质条件复杂,有粘土、粉土、粉细砂、卵石,还有岩层。
上软下硬的地层,是隧道挖掘的“强敌”。
在这种地质条件下,搞大断面施工将面临5个世界级的技术难题:一是掘进姿态难以控制,盾构机穿越软硬不均的地质时极容易走偏;二是高水压,隧道从水面到底部深57米,江水的压力极大,防止隧道透水是最大难点;三是超浅埋,部分地段盾构机离地面只有5米至6米,要想不“惊动”地面建筑实现穿越长江大堤,施工难度极大;四是强透水,隧道两岸大部分为粉细砂地层,一旦透水,后果不堪设想;五是长距离掘进,由于地质变化大,盾构机要尽可能一次穿越2500多米。
中铁隧道集团的建设者们“克敌制胜”的法宝,就是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信息化管理。
比如采用激光自动导向系统,配合人工测量,保持盾构机一丝一毫不偏向;创造性地采用“气垫式泥水平衡技术”,减小盾构机掘进时的波动,把水土沉降控制在3厘米以内。
2007年5月,被列入“863”计划的“高抗渗长寿命大管径隧道管片材料结构设计与工程应用”课题,通过科技部验收。
这种隧道管片,是专门为武汉长江隧道而研制的,目标使用年限为100年,从而确保长江隧道的寿命。
总工程师洪开荣认为,武汉长江隧道在科研技术及信息化施工方面,有众多革新,标志着我国穿越江河湖海隧道技术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起到了非常有价值的示范作用。
厦门连翔安,一隧过天堑。
厦门翔安海底隧道全长8.695千米,其中海底隧道长6.05千米,跨越海域宽约4.2千米,是我国大陆地区第一条海底隧道。
2005年9月,中铁隧道集团的建设者进入厦门翔安海底隧道施工现场。
工程刚开始,就遇到了全强风化软弱地层大断面超浅埋暗挖施工这一大难题。
翔安隧道是特殊的三孔设计,开挖宽度达到了17.5米,隧道两端的陆地段,全是风化后形成的烂泥,无法形成洞口。
用钢拱架撑上去,沉重的全强风化层压下来,使钢支架沉降度超过技术许可的20厘米,达到50厘米~60厘米。
中铁隧道集团建设者们创造性地采用CRD工法和双侧壁导坑法进行施工,把大断面分解成3~5个小断面,依次进行挖掘和支护,土层的压力得到了巧妙的分解,施工得以顺利推进。
该工程创造了在同等条件下全国最快的掘进纪录。
翔安隧道开挖中遇到了最大的拦路虎—全强风化深槽。
风化深槽如同与海水连通的烂泥,是海底地质结构中极为复杂的现象。
隧道要从这些嵌入岩层的烂泥中穿过去,稍有不慎海水就会挤进狭窄的隧道工地,工程就有可能全部报废。
工程技术人员通过试验和反复论证,终于设计出一种全断面帷幕注浆新技术。
这种技术是把一种新型快干复合水泥搅拌成浆,在开挖断面的四周钻孔注浆,使风化槽中的烂泥、碎石与岩石凝结成水泥块,从而形成5米厚的堵水加固墙,阻止海水的涌入。
当技术参数达到要求时,施工人员再取出泥块,用加固圈对隧道进行初步的开挖支护,使变形严格控制在3厘米~6厘米以内,以此形成隧道的雏形。
翔安隧道在施工中突破了多项世界级的难题,取得了30多项科研成果,为全面开展海底隧道施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穿越狮子洋,树“世纪”标杆。
广深港高铁的控制性工程狮子洋隧道,是目前中国大陆最长、标准最高的盾构隧道,也是中国投入建设的首条铁路水下隧道,全长10.8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最大水深26.6米。
无论是长度、直径还是时速目标值,狮子洋隧道均可比肩英法海峡隧道、东京湾海底隧道、丹麦瑞典海底隧道等世界级海底隧道,被誉为“中国铁路世纪隧道”。
中铁隧道集团承建这条“世纪隧道”吸引着国内外同行的目光。
2007年11月9日,随着“跨越号”盾构始发成功,狮子洋隧道进入关键性盾构施工阶段。
水深使隧道施工难度特别大;隧道通过地层多处为断裂带和风化深槽,容易对刀盘造成磨损;盾构机在弱风化基岩中掘进近3000米,施工中需要江底带压进仓检查和更换刀具,这些都是世界级的难题。
中铁隧道集团订下战略目标:构建世纪工程,打造世界品牌。
建设者们采用4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直径11.18米的大断面泥水盾构进行施工,并在国内首次采取“相向施工、地中对接、洞内解体”的方式掘进。
总工程师洪开荣任项目经理,把精细管理、信息管理和文化管理相互渗透融合,制定了一系列成本控制、工序衔接制度,将责任具体到每一道工序,每一个人,实施全过程控制,走出一条现代项目管理的新路子。
2010年12月和2011年3月,狮子洋隧道左线和右线分别实现贯通。
通过狮子洋隧道建设施工的锤炼,中铁隧道集团建设者熟练掌握了盾构掘进最优的施工参数、沉降控制措施及泥水盾构过海技术,实现了在海底复杂地质的快速掘进,同时还提升了盾构机拆卸、组装的自主化技术能力。
此外,因其卓越的管理水平,在第23届项目管理全球大会上,狮子洋隧道被授予银奖殊荣。
近年来,中铁隧道集团采用盾构法施工的海底隧道还有深圳前湾综合过海管廊工程、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等。
在开展海底隧道建设中,建设者们攻克了盾构掘进面失稳、关键部件失效、掘进方向失准等国际公认的三大世界难题,成为世界海底隧道盾构法施工规则的制订者,他们主编完成的《盾构法隧道施工与验收规范》等已成为国家标准。
海底通途编织明天更美好的交通梦正在施工的南昌市重点工程红谷隧道,全长2650米,其中沉管段全长1329米,共12节管段,是目前国内内河在建规模最大的沉管隧道。
红谷隧道所用沉管每节长115米、宽30米、高8.3米,外形巨大,对混凝土防渗抗裂要求极高,制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把控温度,沉管管段几何尺寸控制对精度要求非常高,尤其管段端口安装精度必须控制在正负1毫米。
在水流湍急的赣江南昌段,把重量达2.5万吨的12节沉管安装到位,其难度可想而知。
现在,凭借着成熟的沉管施工技术,中铁隧道集团建设者们正安全高效地推进红谷隧道的建设施工。
据了解,全世界已建成和计划建设的海底隧道有20多条,主要分布在日本、美国、西欧等地区。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建设更多跨越江海的隧道工程已提上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
从2009年开始,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连续5年成为全国“两会”的重要议案和提案。
除了渤海湾跨海隧道,我国目前还在考虑建设的跨海隧道工程已经多达5条,包括上海到宁波的杭州海湾工程、伶仃洋跨海工程、连接广东和海南两省的琼州海峡跨海工程等。
在最近结束的APCE会议上,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规划,为包括跨海隧道在内的中国高速铁路建设快步走向世界,展示出了美好的前景。
随着中国高铁快速走向世界,在未来的几年到几十年中,在中国,在东南亚,在非洲,在欧美……在中国高铁伸展的地方,都将出现中铁隧道集团建设者的身影,为中国穿江越海隧道建设创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