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在有效性评估探讨_兼谈美国城市总体规划的成果表达
走近美国的城市规划

走近美国的城市规划来源:《城市规划》一、美国城市规划的发展进程由于美国宪法限制了政府对于土地以及私有财产的权力,土地与其它私有财产一样可被私人拥有,在宪法的权力宪章上有这样的描述"没有人能够不通过法律程序剥夺个人的生命、自由和私有财产;私有财产不能在没有得到适当补偿的条件下被剥夺。
因此,19世纪之前的美国城市发展基本上是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开发、是在缺乏规划和政府控制的状况下进行的,由此导致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城市空间秩序混乱、拥挤、不卫生和由于无序造成的灾害。
1893年,在芝加哥举办的哥伦比亚博览会(Columbian Exposition)引发和推动了美国的“城市美化运动”(City Beautiful Movement),带动了美国地方政府一系列的改革运动,如卫生改革运动、保证城市开放空间运动、住房改革运动等,形成了许多影响至今的规划制度。
1909年勃南(Daniel Hudson Burnham)编制的芝加哥总体规划(The Chicago Plan)成为第一个美国城市的总体规划。
该规划将芝加哥城区的用地性质进行了分类、将城市的公共空间进行了划分,同时确定了城市的道路网系统。
规划至今仍对芝加哥市的城市发展起着指导作用,其主要内容为:(1)芝加哥市沿密歇根湖划出长32公里、宽1公里的永久性公共绿地。
在湖滨绿化带中,有80-90%是公园,允许兴建体育场、美术馆和博物馆等公共性建筑。
(2)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以方格网铺开。
以东西向的Madison和南北向的State为中心,约200米一条路,1英里一条大街;45°角放射性的道路以前为快速路,1950年之后改成了高速公路。
(3)城市设计的景观。
海军码头和天文台分别从两翼伸向密歇根湖。
(4)城市的商业和金融中心全部都在湖滨地带。
许多空间进行了立交处理,考虑道路、停车以及通往湖边公共绿地方式。
当时美国的城市美化运动及城市规划的动机一是为了用城市建设来炫耀、同时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二是企图以政府有限的介入来协调对土地资源的使用,控制土地投资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自发行为。
走向法治的城市规划---美国规划法制体系的探讨

走向法治的城市规划——美国规划法制体系的探讨城市规划说到底是一种社会契约,是为了保证社会的公众利益从而对人们行为、特别是建设行为的一种约束与限制。
本文提到的城市规划主要是指城市的总体规划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其法律属性是很明显的。
少数人不可以任意进行建设行为,从而影响其他人的利益或是城市发展的长远利益,不仅仅是普通百姓,开发商和政府同时也受到城市规划的约束。
众所周知,美国的城市规划是一个高度法制化的体系,在规划授权、规划听证会等方面有一系列严格且行之有效的制度。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美国的规划体制、审批程序及区划。
一、美国的城市规划体制与审批程序美国的政府架构分为三级,即:联邦政府;州政府;市、县政府(县也有时称作郡)。
其中,城市规划的主要审批与控制是在市、县一级的政府部门。
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对城市发展的控制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
其一是立法,例如联邦政府可以制定如“清洁水法”和“清洁空气法”等法律与法规,制定出城市环境的质量标准,并规定对污染环境的惩罚措施。
其二是由跨州或跨地区的专门委员会,对如国家公园等项目实行控制和管理。
大部分日常的社区开发与规划审批都是在市、县一级政府的相关部门进行的。
美国的政府三级架构见附表。
美国各州和各市对规划部门的称呼不同,有的设规划局,有的设社区发展局,还有的设有区划局(Zoning Deportment),区划局主要是审批个人和开发商的规划方案,执行区划的各项要求和标准。
各城市的规划很大程度上是自治的,各自根据当地情况制定规划。
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一般不干涉市、县的发展规划,这体现出了一种务实和地方自治的基本态度,但市、县发展规划不能与州及联邦的法律法规相冲突,否则是违法或违宪。
美国的市、县政府结构与联邦政府的三权分立体制是一致的,市、县政府有行政权,它们负责受理各项发展规划和发放许可证,但其发放许可证或是驳回一个规划要经过规划委员会的讨论。
1、规划局(Planning Department)美国各市县在城市发展与规划审批上也体现了三权分治、互相制约的格局。
美国城市规划体系介绍

美国城市规划体系介绍1 历史回顾美国的宪法强调个人权利和私有财产的不可侵犯性。
因此,19世纪之前的美国城市发展是在缺少规划和公共控制的状况下进行的,由此导致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如拥挤、不卫生、丑陋和灾害等城市问题。
这些问题促进了一系列的改革运动的形成,如卫生改革、保证城市开放空间运动、住房改革运动等,形成了许多影响至今的规划制度。
其中,由1893年哥伦比亚博览会(ColumbianExposition)所引发和推动的城市美化运动,既是对过去各项改革运动的集大成者,也是美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开拓者。
当时,规划工作是在基本没有具体法律框架的状况下开展的,规划的实施由城市政府运用常规权力,主要是征税和发行公债的权力,以保证对规划项目的资助。
1909年和1915年,联邦最高法院在两起诉讼案中,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政府行政权力(policepower)的角度出发,分别确认了地方政府有权限制建筑物的高度和规定未来的土地用途而无需作出补偿。
1916年纽约市通过了“区划条例”(ZoningRegulation),区划法规得到了普遍推行,至1926年美国的大多数城市都有了自己的区划法规。
30年代开始的“新政”(NoweDeal)则通过一系列的行动如联邦政府资助地方和州的规划工作开展、州际高速公路系统规划、创立国家资源规划委员会(NationalResourcesPlanningBoard)以及开展了田纳西流域规划等大量的区域规划工作,进一步推动了城市规划的发展。
二次大战后的政治气氛与大萧条时期已经完全不同,但规划行为还是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城市更新是战后第一个重要创制。
从贫民窟清理和住房建设的计划开始,不久又增加了推动商业发展的内容。
在此过程中,地方机构为了获得联邦资助必须编制综合规划,由此推动了地方城市规划的进一步发展。
在人口增长、郊区化和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60年代后出现了增长控制和增长管理作为新的规划领域,并且,随着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断高涨,鼓励了从事传统土地使用规划的机构来考虑环境方面的问题,由此促进了环境规划的开展。
规划编制监督管理机制构建的美国经验及启示

规划编制监督管理机制构建的美国经验及启示国土空间规划涉及要素多、主体多、利益关系复杂,编制过程中要时时考虑不同相关主体的诉求。
要实现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性、社会性和公益性,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须构建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
实践中,当前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的监督管理主要依靠行政监督与事后审查,监督管理也多停留在合规性、形式性层面,审查侧重事后结果审查。
规划涉及的各类公众主体和社会各界未能有效参与到规划编制的监督管理环节。
如何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有效监督管理机制,成为当前亟待探索的命题。
美国空间类规划体系主要以各类总体规划,尤其是基于城市空间发展诉求开展的城市规划为主,与我国当前开展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同属于空间利用类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空间利用与资源利用进行调配与管制的行政决策手段,因此其规划编制过程的监督管理机制具有一定的借鉴性。
NO.1壹美国城市空间类规划编制中的监督管理机制美国城市空间类规划编制的监督管理机制主要分为规划编制的监督机制和审查机制。
规划编制的监督是指为保证规划满足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国家、社会与个人通过各种方式对规划的编制过程进行监督约束。
从监督对象来看,主要分为程序监督与内容监督。
从监督形式来看,通常分为政府内部监督与社会监督。
其中,政府内部监督指政府各部门间的制约协调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主要实现手段为行政监督与法律监督两种;社会监督指来自国家权力机关之外的社会主体的监督,包括对规划编制结果的监督、对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及制定规划相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抽象行为的监督,主要包括公民监督、社会团体监督和舆论监督三方面。
规划编制审查是指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对规划的阶段性成果内容进行检查、核对以判断其是否正确或妥当,即对规划中的数据材料正确性,规划方式的适宜性,规划成果可行性、合法性与合理性等系列内容进行检查核对判断的过程。
规划编制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美国联邦政府与州政府间没有强制性的上下级从属关系。
美国规划方案评估及其标准

与自然相协调 土地利用和开发应
资 料 汇 编 S o u r c e s
有利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人居活动尽 量模仿生态系统的自然进程 尊重和保护 生物多样性 恢复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 能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
适宜居住的建成环境 创造适于居 民生活和活动的物质空间 使开发场所 形态 密度 混合程度 尺度更加合理 从而形成居民与城市之间的和谐关系 鼓 励社区通过培养土地的合理使用来加强凝 聚力 保护一切与城市形态有关的个性 强调社区的可识别性以及场所感
基于地方的经济 应致力于在本地 自然生态系统限制范围内开展经济活动 防止对未来发展极具价值的自然资源的 恶化 促进能够满足当地需求的建成环 境的发展
公平 土地使用应有助于改善低收 入人群的生活条件 通过平等享有社会 和经济资源来消除贫穷和满足不发达地 区需要
污染者付费 污染者应该承担对社 区造成的污染或其他不良影响的费用
编者
概 况
到目前为止 制定和实施规划方案 依然是美国规划师对城市未来增长和开 发进行控制的一种主要手段 如果要使 规划可行 可靠和可信 就必须掌握能够 真实地评价规划影响的评估方法和评估 标准 一方面 根据在规划过程的不同阶 段进行 以及评估的内容 方法和评估人 员组成不同 规划方案评估被分成了几 种类型 它们分别有各自的称谓和意义 从另一方面看 随着规划观念的变化 评 估方法和标准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
国 外 城 市 规 划 2 0 0 0 年第4 期
较 与 相比 它更为关注由规划所引 发的 人们不希望出现的后果 认为评 估即是对任何未预见后果进行评价 假设规划与实际之间是一种松散的关联 存在差异是意料之中的事 后现代规 划观念认为 制定规划方案已不再是规 划师的唯一职能 规划过程比任何方案 都更为重要 方案只是实现目标的一种 手段 一种象征性的表述 是实现沟通 社会对话这一宏大目标的一种方式 因 此 存在差异不是关键所在 因为规划 方案的预期结果并不重要 最重要的是 规划过程 或者说 由于规划过程社会 价值观发生变化才是规划的核心 因而 评估的内容也应针对于此 5 规划过程动态评估 (plan assessment)
美国城乡规划研究

美国城乡规划研究---------以美国西雅图市为例薛志乾201312242815【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美国城乡规划工作成果的总体印象。
以西雅图为例,从公共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城乡规划的公众参与三个方面做具体的分析总结;借鉴其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我省省情给出我省在城乡规划工作中关于这三个方面的建议。
【关键字】:美国城乡规划、经验几个月前,我有幸读到了台湾学者廖桂贤所著的《遇见好城市》,受益匪浅,书中多次提及她在美国旅居的城市——西雅图。
一个在她的书中大多赞美却几乎没有批判的城市。
活力、自由、前卫、民主……我也不禁对美国的城乡规划起了关注。
在几个月的学习过程中,我对西雅图,或者更确切的说是整个美国的城乡规划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美国的区划美国城市的开发控制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内容组成。
其中,区划控制是主要的途径,而城市设计控制只是作为区划控制的补充而逐渐兴起的控制手段。
美国是一个高度分权的国家。
州政府具有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是实施监督控制权的最高机构,其职责是促进公共福利、健康及安全。
就区划而言,州政府再通过授权给各市政当局制定土地利用条例,实现对土地利用的管理。
这种授权过程称之为“区划制定法”。
各市的权力包括:制定区划法,规定在其辖区范围内不同区域土地利用的类型及层次。
区划条例包括两种类型:功能性区划和条件性区划。
功能性区划指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各区域内有各自允许的土地使用类型。
如有些地区允许农业用途,有些地区允许居住用途,有些地区允许商业性用途等。
通常说来,区划的使用类型呈金字塔型分布: 工业的兼容性最大,居住最小。
如在工业区里布置居住是许可的———如果有人愿意在那里建设住宅的话,但在居住区里建设工业一般是不允许的。
条件性区划则规定地块的尺寸、建筑高度和退缩红线距离等。
这些要求因地块而异,如有些居住区可建设公寓,但有些则只允许建设单家独立式住宅。
美国的区划制度已经形成了很成熟的体系。
更重要的是,区划制度赋予了美国各州、各市高度的自治权利,使其能够更自主的,更自由的进行开发建设,也更易于形成地方独特的城市文化。
美国和中国城市规划的比较研究

美国和中国城市规划的比较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划在全球范围内愈发重要。
美国和中国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化过程不同的国家,其中美国城市规划历史悠久、体系完善,而中国城市规划相对较新,发展迅速。
本文将在分析和对比美国和中国城市规划时,将两国的城市规划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类别进行比较。
1. 城市可持续性规划可持续性规划是一种关注城市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方式。
美国和中国在可持续性规划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美国的规划文化早在19世纪就开始了,受到启发和影响于欧洲文化和城市规划思想,一直到今天美国依然是全球城市规划的领导者。
现代的城市可持续性规划在美国日益普及,城市规划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区别越来越小,城市的可持续性成为了规划师们的考虑重点。
美国各级政府要求新建筑项目必须符合环保、能源节约的要求,新建的城市项目必须综合考虑城市生态、留出足够的公共空间等。
中国城市可持续性规划的发展相对较晚,但相对来说更为迫切。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很快,城市环境和生态建设成为了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近年来,中国政府不断加强城市可持续性规划,并互相学习借鉴美国和欧洲城市可持续性规划的经验,例如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都制订了比较完善的城市可持续性规划,力图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和环保的协同发展。
2. 园林城市规划园林城市规划是关注城市景观、花园、花草植物的规划。
美国在园林城市规划方面做得比较好,如波士顿的公共公园、纽约中央公园、芝加哥米莫萨公园等都是美国园林城市规划的典型代表。
美国的园林城市规划注重保护和建设自然环境,重视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将城市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营造出自然舒适的城市环境。
中国在园林城市规划上有着自己的特色,如中国古代园林等文化遗产,具有高度的美学和历史价值,是中国建筑文化的瑰宝。
中国园林城市规划的重点在于打造自己的文化符号,并将自身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园林文化展现给世界。
3. 历史城区保护规划历史城区保护规划是指保护和修复城市的历史遗迹和文化建筑,并将其与现代城市的建设相融合。
城市总体规划促进低碳城市实现途径探讨_以美国纽约市为例_宋彦

2 0 1 1 年 第 4 期 第 2 7 卷 95
图 1 纽约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 — 2030)“碳减排”实现方式
该规划通过市议会批准后成为 法定文件,在2007 年 4 月22 日市长 颁布该规划的第二天,政府官员随即 将工作重心从规划编制转为规划实 施,长远规划和可持续发展市长办公 室也从规划编制的总监管机构转为 规划执行的总监管机构。下文提及的 多项减排行动都已经开展,并在每年 年底进行阶段评估。例如,根据 2009 的评估统计,56%的项目完成或者近 似完成了指标要求;33%的项目并没 有达到指标要求;9 %的项目调整了 指标;还有 2%的项目在 2009 年度 并没有设定相应的评价指标。
加困难时[5],社会需要付出更为巨 2030)文本的整理,并访谈纽约市规
大的代价才能转为低碳模式。
划局、交通局、环保局和其他一些相
( 3 )城市总体规划未起到统筹 关部门负责人,整理出纽约市在城市
城市减排各项行动的作用,与城市 总体规划层面部署和落实“碳减排”
低碳工作相关的各部门的职责分工 目标的三个特点。该规划专门针对城
1 引言
在国内关于“低碳”的多视角讨论中,“低 碳城市”已成为政策热点之一。进入 2008 年 后,政府、学术界以及非政府团体纷纷以更 加切实的行动推动“低碳城市”“低碳经济” 的开展和试点工作。2009 年底哥本哈根气候 变化大会的召开,推动了各方对“碳减排”问 题的更多关注。
在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世界自 然基金会(WWF)于 2008 年在北京正式启动了 “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上海和保定两城市 入选首批试点城市。随后仅仅一年多的时间, “低碳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新概念被珠海、 杭州、贵阳、吉林、南昌、广元、赣州和无锡 等多个地方政府接受。2009 年 6 月,中国社 会科学院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 报告(NO.2)》指出低碳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 必然选择。2009 年 12 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92010年第6期 第26卷规划广角□ 张昊哲,宋 彦,陈燕萍,金广君1作为政策载体的总体规划成果及其内在有效性城市总体规划①是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②,总体规划成果对规划信息、城市发展的政策表达能力直接影响到规划的实施能力。
总体规划成果的政策表达能力不仅受到客观制度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其内在特性的制约[1][2]。
总体规划成果的内在特质(如规划成果包含的主要元素及这些元素之间的组织关系)如果对规划政策表达能力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我们就称城市总体规划成果具有良好的内在有效性(或是内在有效的);反之,则称其为内在有效性不良(或是内在失效的)。
城市总体规划成果的内在有效性对城市规划政策的顺利实施是十分重要的。
在城市建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在有效性评估探讨—兼谈美国城市总体规划的成果表达[摘 要]研究表明,我国城市总体规划存在要素描述不明晰、目标政策缺乏量化的考察标准、行动计划缺失、各专项措施缺乏有机整合等方面的问题,影响了规划成果的政策表达能力及其内在有效性。
借鉴美国的有关经验,我国可采用以基础事实、愿景陈述、目标政策、实施工具四项基本要素有机构成为特征的成果模式,增强规划成果的政策表达能力,构建总体规划内在有效性评估技术框架,提高规划成果的内在有效性。
[关键词]内在有效性;规划评估;政策表达;行动计划;美国[文章编号]1006-0022(2010)06-0059-06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BThe Internal Evaluation of Urban Plan Validity: Learning from American Planning Experi-ences/Zhang Haozhe, Song Yan, Chen Y anping, Jin Guangjun[Abstract]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problems in urban master plans in China generally include very vague elements, a lack of quantitative standards, no immediate plan of action, and the disintegration of useful methods. Learning from American master plans, Chinese planners can include standardized information, future vision, policies, and implementation framework tools in their urban plans. This will improve the policy compo-nents of urban planning, establish an evaluation structure, and improve the internal validity of urban plans.[Key words] Internal validity, Plan evaluation, Planning policy, Action plan, America设实践过程中,城市总体规划成果在规划决策和规划实践两个阶段发挥着媒介的作用。
在规划决策阶段,由政府及专业人士组成的城市规划团队在土地利用、交通布局、政府工作计划等方面制定的行动方案与策略最终都将收集、整理和汇总入城市总体规划成果中。
在规划实践阶段,城市近期建设、土地开发管理、详细规划编制及相关政府工作计划都要在总体规划成果的指导下进行。
因此,总体规划成果对规划政策的表达能力与城市规划的实施效果是密切相关的。
美国城市规划研究领域一直重视对城市总体规划成果政策表达能力的研究及对其内在有效性开展评估工作。
美国城市规划学界的权威教材《Land Use Planning》(第五版)明确指出“良好的规划”应能有效地表达、转译[基金项目]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资助项目各种规划决策,“并应该具备高水平的内容与格式”③。
还有一批规划学者针对美国总体规划成果的内在有效性评估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2][3]。
下文将首先对美国总体规划成果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然后借鉴美国经验总结总体规划成果政策表达的关键技术及内在有效的判定原则,并应用这些技术和原则对我国城市总体规划成果的内在有效性进行分析,总结其缺陷与不足,为提高我国总体城市规划成果的内在有效性提出建议。
2美国城市总体规划成果的构成要素美国的城市总体规划(Compre-hensive Planning)覆盖了从土地利用、交通设施到经济与社区发展、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一项受到广泛关注且高度综合的社会实践。
虽然总体规划成果本身不具备法律效力,但是其对城市建设的意义与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概括来说,美国总体规划的主要功能有:为城市未来建设提供远景发展目标;为远景目标的实现提供具体的操作框架[1];为区划(Zoning)工作和其他城市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为保证总体规划成果对城市发展政策的有效表达,美国的规划实践经过了长期的探索,最终形成了以基础事实、愿景陈述、目标政策、实施工具四项基本要素有机构成为特征的总体规划成果模式。
以下将结合美国丹佛、凤凰城、西雅图及纽约的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加以说明。
2.1基础事实基础事实是对规划区内的城市现状“事实”进行描述与分析。
基础事实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了解城市发展现实状况;预测城市未来发展速度和模式;为总体规划的研究提供根本依据等。
基础事实通常包括经济水平、就业情况、人口规模、家庭类型、土地供应、基础设施、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现状数据与预测数据[1]。
基础事实这部分内容并非是对既有客观资料的简单罗列,而是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系统分析,发现城市存在的问题,寻找城市发展的特异性,从而为制定现实可行的城市发展目标及相应措施提供依据。
在分析方法上,美国的总体规划更依赖强大的数据库系统对地形地貌、人口变动、经济发展、资源存量等进行相关的计算机建模分析,以保证研究成果的科学性与客观性[1]。
在《丹佛城市总体规划(2000)》中,各规划专项都包含了对现状事实的研究成果。
这些研究成果被归结为城市的“演变”(Changes)、发展的“挑战”(Challenges)以及规划的“机遇”(Opportunities)三部分内容。
2.2愿景陈述愿景陈述基于“基础事实”,通过分析城市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以及开展广泛的协商工作,生成城市未来发展的总体意向。
城市内部各利益团体相互沟通与妥协是产生城市发展愿景的第一步。
很多城市通过听证会或是情景规划方式引导社会各利益团体,包括城市各行政部门阐述各自对城市业已存在和即将面临的问题的看法,表达在过去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各社会利益集团获得了哪些收益和受到了哪些损失,以及对城市未来发展存在哪些预期与诉求,基于多方讨论平台最终得到社会各方都能接受的城市发展蓝图。
愿景陈述既包括对未来城市物质形象的概括与描绘,也包括对未来城市整体社会面貌的勾勒。
其往往借助诸如“绿色之城”“健康之城”“安全之城”“紧凑之城”等较为概念化的词汇,并结合必要的解释说明来描绘总体规划的长远目标。
愿景陈述往往出现在总体规划的第一部分,有些城市总体规划还在各专项的开头提出各专项的愿景。
《西雅图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4)》中的“愿景陈述”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前期调研、听证,首先确定了城市内部不同团体对城市发展的看法与价值观,提炼、描绘出社会范围内为大家所共同接受和向往的城市未来,从而为规划的编制提供方向和标尺。
然后,该部分又提出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总体原则,并基于这一原则提出了建设“城市乡村”(Urban Village)的核心发展策略,同时指明了该策略在居民发展、住房选择、交通模式、服务设施等方面所应达到的要求。
最后,该部分将西雅图描绘为“家庭合宜”的城市(A City for Families),并详细论述了规划将在此方面做出的努力与承诺,如“建设安全步行的社区,为家庭定居提供多种方案(购买或租赁),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受教育机会”等。
2.3目标政策目标是在现状分析及城市总体发展愿景的指导下,对城市某方面在未来某个时间点应达到的特定状态的描述[1][2]。
目标与愿景都具有描绘城市未来发展图景的特征,但是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区别:愿景是规划前期通过社会范围内广泛的讨论而形成的社会价值观念及其在城市未来物质空间发展层面上的反映与描绘;目标则是为实现城市发展总体愿景,在规划过程中为某一具体工作所应取得的成效而设定的标准。
美国总体规划目标分为两类:一60类是对城市未来发展状态、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宽泛表述,称为“目的”(Goals);另一类是为实现目的而给出的可供测量的标准,称为“标的”(Objectives)[2]。
“标的”的提出对提高规划成果的政策表达能力是极为重要的。
一方面,它明确给出了城市建设实践向着规划“目的”努力的具体标准;另一方面,在规划实施评估过程中,“标的”可以作为重要的考察指标。
例如,美国《凤凰城总体规划(2002)》提出城市增长的一个“目的”是:建设经济健康、优质生活的社区。
对应的“标的”提出:未来“居民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时间应控制在35分钟~40分钟之内”,以及为“保证良好的生活品质,城市附近的山体及沙漠景观都应该得到保护”(而不是开山造城,或是设置围栏将沙漠从人们的视线中彻底抹掉)等,从而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目标中所提的“优质生活”。
这不但为规划实施指明了方向,也为日后的规划实施效果反思与评估提供了依据。
政策是为实现规划中的各个目标而制定的具体措施。
通常,为实现某方面(专项规划)的目标,需要从城市建设的多个角度寻求相应的政策。
例如,《西雅图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4)》在“环境保护专项规划”中为达到提高空气质量的“目的”及至某年度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减少40%的“标的”,在“政策”部分提出城市紧凑、高密度开发(土地利用方面),执行更高的尾气排放标准(环境保护规划方面),完善公交系统建设使之更为高效舒适(交通规划方面),合理调整产业布局(产业布局规划方面),以及提高停车成本、对乘坐公交车实行鼓励(经济手段)等多方面的操作内容。
可以看出,在“目标政策”要素中,目标应是专项具体的(如环境保护规划),但是政策的支持却应是多管齐下的。
2.4行动计划行动计划(又称实施计划)是基于规划愿景和目标政策,结合城市行政体制、市场运行,以及城市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特征而提供的一整套用于指导城市规划决策落实及监控规划实施的操作指南[1]。